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喜大加行大,义大出生大,菩萨之思者,起具二利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喜大加行大,义大出生大,菩萨之思者,起具二利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喜大加行大,义大出生大,菩萨之思者,起具二利心。
发心之本体 喜大加行大,义大出生大,菩萨之思者,起具二利心。 地分位之分类 发心于诸地,信解净增意, 异熟许相异,如是永断障。 彼根本许悲,常思利有情,于法起信解,求智乃所缘。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福慧乃自性,善增彼功德,恒行波罗蜜,彼即许出离。 地乃此究竟,各自彼行持,菩萨之发心,决定当了知。 以根本等而分 发心之 分类 种性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于法及众生,彼事胜佛陀,获得平等心,故彼极喜胜。 生大喜悦彼,意乐亦清净,精通余出离,于此当了知。 信解法种子,般若母中生,禅定生乐胎,悲育之乳母。 为成十大愿,当知是广大,长难不厌倦,当知是欢喜。 证悟大菩提,得彼方便智,当知意乐净,精通余地理。 作意依安立,知彼分别故,亦不分别彼,当知为出离。 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 发心之比喻 赞叹发心之功德

3 4-1 彼根本许悲,常思利有情,于法起信解,求智乃所缘。
若问:发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 1、发心的根本承许是大悲心,悲心是想除众生之苦,为利众生想得菩提,如果对众生无有悲心,则如声闻一样希求寂灭自己痛苦的涅槃。 2、发心的意乐是什么?直至轮回后际之间恒常思维利益一切有情。【暂时、究竟利乐】【华严经:欲具佛功德,菩萨法藏海,饶益众生故,初发菩提心。】 3、发心的信解是对大乘深广法生起信解。 4、发心的所缘是什么?为获得圆满二无我无分别智慧而以闻思修行寻求大乘法,即是所缘。

4 4-1 彼根本许悲,常思利有情,于法起信解,求智乃所缘。
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如是愍念一切众生,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欲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盘之乐?』便作是念:『欲度众生令住涅盘,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 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教证等

5 4-1 彼根本许悲,常思利有情,于法起信解,求智乃所缘。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 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 教证等

6 4-1 彼根本许悲,常思利有情,于法起信解,求智乃所缘。
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1]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 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况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狱众苦,何况人中诸小苦恼!』 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此菩萨得闻法已,摄心安住,于空闲处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 教证等

7 4-2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5、安住于某地阶段,欲求上上地而趋入,即是发心之乘或行,因为以欲乐逐步向上跨越。 6、具足严禁恶行、摄集善法、饶益有情戒的菩萨戒是发心之所依。【一切菩萨的事业决定是为自他二利,依靠严禁恶行戒与摄集善法戒成熟自相续后以饶益有情戒成熟他相续,因而它们的定数与次第也是如此确定的。】 7、障碍大乘道而为低劣涅槃发心,是发殊胜菩提心的违缘或违品,如果自心引发那种违品,并接受其相续,则能灭尽发心。(也见有些版本中无有此句。)

8 4-2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如上苏陀苏摩王经中说,不惜身命,以全禁戒,如菩萨本身曾作大力毒龙,若众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视便死。身力强者,气往而死。是龙受一日戒,出家求静,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龙法睡时,形状如蛇,身有文章,七宝杂色。猎者见之,惊喜言曰:以此希有,难得之皮,献上国王,以为服饰,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头,以刀剥其皮。龙自念言:我力如意,倾覆此国,其如反掌,此人小物,岂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当从佛语。于是自忍,眠目不视。闭气不息,怜愍此人。为持戒故,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 教证等

9 4-2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时日大热,宛转土中,欲趣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复敢动。自思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后成佛时,当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干命绝,即生第二忉利天上。 尔时毒龙释迦文佛是,是时猎者提婆达等六师是也。诸小虫辈,释迦文佛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道者是。 菩萨护戒不惜身命,决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尸罗波罗蜜。 教证等

10 4-2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5、安住于某地阶段,欲求上上地而趋入,即是发心之乘或行,因为以欲乐逐步向上跨越。 6、具足严禁恶行、摄集善法、饶益有情戒的菩萨戒是发心之所依。 7、障碍大乘道而为低劣涅槃发心,是发殊胜菩提心的违缘或违品,如果自心引发那种违品,并接受其相续,则能灭尽发心。(也见有些版本中无有此句。) 【大乘四法经: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常思一切智,恒近善知识,】

11 4-2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称赞大乘功德经: 何等名为菩萨恶友,新学菩萨知已远离? 尔时佛告德严华言:我观世间,无有天魔梵释沙门婆罗门等,与新学菩萨,于无上菩提为恶知识,如乐声闻独觉乘者。 所以者何? 夫为菩萨,必为利乐诸有情故,勤求无上正等菩提。乐二乘人,志意下劣,惟求自证,般涅盘乐。以是因缘,新学菩萨不应与彼同住一寺,同止一房,同处经行,同路游适。若诸菩萨,已于大乘,具足多闻,得不坏信,我别开许与彼同居,为引发心趣菩提故。若彼种类善根未熟,不应为说大乘法教,令生诽谤,获罪无量。 教证等

12 4-2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新学菩萨但应亲近久学大乘多闻菩萨,为于无上正等菩提,所种善根速成熟故,不应亲近乐二乘者。所以者何?彼障菩萨菩提心故,彼令弃舍菩提心故,彼令亏损菩提心故,彼令毁犯菩萨行故。 菩萨宁当弃舍身命,不应弃舍大菩提心,发起趣求二乘作意。若诸菩萨劝诸有情,舍菩提心趣二乘地,若诸菩萨劝诸有情,舍菩提心造诸恶业,俱堕地狱受诸剧苦。 教证等

13 4-2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菩萨宁守大菩提心,造五无间受地狱苦,终不弃舍大菩提心,而欲趣求预流果证。 菩萨宁守大菩提心,百千大劫受地狱苦。终不弃舍大菩提心,而欲趣求一来果证。 菩萨宁守大菩提心,受傍生身或作饿鬼,终不弃舍大菩提心,而欲趣求不还果证。 菩萨宁守大菩提心,造十恶业堕诸恶趣,终不弃舍大菩提心,而欲趣求无生果证。 菩萨宁守大菩提心,入大火坑救诸含识,终不弃舍大菩提心,而同怯贼投涅盘界。 教证等

14 4-2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5、安住于某地阶段,欲求上上地而趋入,即是发心之乘或行,因为以欲乐逐步向上跨越。 6、具足严禁恶行、摄集善法、饶益有情戒的菩萨戒是发心之所依。 7、障碍大乘道而为低劣涅槃发心,是发殊胜菩提心的违缘或违品,如果自心引发那种违品,并接受其相续,则能灭尽发心。(也见有些版本中无有此句。) 【大乘四法经: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常思一切智,恒近善知识,】

15 4-3 福慧乃自性,善增彼功德,恒行波罗蜜,彼即许出离。
8、希望一切众生超越忧苦的大悲是福德资粮,了知胜义中无有超越忧苦,证悟空性的智慧是智慧资粮,如此二资粮是发心的自性。【阿底侠尊者来藏地的时候,仲敦巴尊者问他: “一切大乘法中最主要的精华是什么?”阿底侠尊者答“空性大悲藏”。】 9、虚空界、有情界、世间界的福德善增长是发心的功德。【大宝积经:菩提心功德,若有色方分,周遍虚空界,无能容受者。】 10、依靠发心如何出离轮回呢?从三界中出离获得无上菩提的缘故,恒常行六波罗蜜多承许为发心的出离。【如修布施出离悭贪,修持戒出离破戒等,修六度出离以我执产生的悭贪等】

16 4-4 地乃此究竟,各自彼行持,菩萨之发心,决定当了知。
11、发菩提心究竟是什么?此发心究竟是地。为什么呢?十地各自分位行持,一一得以圆满,称为彼彼究竟。一地布施度圆满至十地智度圆满之间,圆满十度则称十地究竟。所以,1)此发心完全修成波罗蜜多即是地究竟,2)有学道发心究竟是十地相续末际,3)果究竟是佛地。【三种究竟】 应当了知以如此十一种安立解说菩萨的发心,是决定或无疑或确定的。

17 喜大加行大,义大出生大,菩萨之思者,起具二利心。
发心之本体 喜大加行大,义大出生大,菩萨之思者,起具二利心。 地分位之分类 发心于诸地,信解净增意, 异熟许相异,如是永断障。 彼根本许悲,常思利有情,于法起信解,求智乃所缘。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福慧乃自性,善增彼功德,恒行波罗蜜,彼即许出离。 地乃此究竟,各自彼行持,菩萨之发心,决定当了知。 以根本等而分 发心之 分类 种性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于法及众生,彼事胜佛陀,获得平等心,故彼极喜胜。 生大喜悦彼,意乐亦清净,精通余出离,于此当了知。 信解法种子,般若母中生,禅定生乐胎,悲育之乳母。 为成十大愿,当知是广大,长难不厌倦,当知是欢喜。 证悟大菩提,得彼方便智,当知意乐净,精通余地理。 作意依安立,知彼分别故,亦不分别彼,当知为出离。 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 发心之比喻 赞叹发心之功德

18 以表示所得之世俗发心 以法性所得之胜义发心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于法及众生,彼事胜佛陀,获得平等心,故彼极喜胜。 生大喜悦彼,意乐亦清净,精通余出离,于此当了知。 信解法种子,般若母中生,禅定生乐胎,悲育之乳母。 为成十大愿,当知是广大,长难不厌倦,当知是欢喜。 证悟大菩提,得彼方便智,当知意乐净,精通余地理。 作意依安立,知彼分别故,亦不分别彼,当知为出离。 以表示所得之世俗发心 以法性所得之胜义发心 介绍为何初得胜义菩提心之受用即生起殊胜欢喜 以六义宣说胜义菩提心的殊胜所在 1、总说 2、别说

19 8-1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信解行胜法位以下的发心是表示所得的发心,因为依靠自己的善根与善知识的力量而依受发心的词句立誓。 一地以上的发心称为以法性所得发心。 此外,世俗发心是为获得无上菩提而发心,胜义发心是证悟自心离戏之义或证悟法性谛,无论如何说实际这两者意义相同,是无分别智慧。 得地后证悟世俗与胜义发心无别双运的本体。 资粮道、加行道:仅具世俗菩提心 见道、修道入定位:胜义菩提心 见道、修道后得位:世俗菩提心 无学道:胜义菩提心

20 8-1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如何了知世俗菩提心的真实体相? 八识心王心所中,非前五识心王、心所,非第七识、第八识相应心王、心所,主要须要从第六识善心方面认知,总的菩提心不离第六意识的善心和与它相应的智慧、悲心三者。心王是总的缘众生、求佛果,心所是具体缘众生、佛果的差别法】 首先解说以表示所得或依他开示之发心生起方式的差别: 1、以善知识劝勉“当发心”而发心,称为以友伴力发心。 2、以具有菩萨种姓的威力而发心,是依因力发心。

21 8-1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大方等大集经:尔时有一大王之子,名财功德,婆罗门种,颜貌端正众生乐见,年十六时,自恃端正,而生憍慢,初不向佛恭敬礼拜。 尔时如来即作是念:如是王子今将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根不熟,若得善友,则得诣佛,闻法受持。 尔时如来即于八万四千菩萨大众之中,行筹而言:谁能调伏是婆罗门子,谁能于是八万四千年中,经常往返是王子家,若受众苦,所谓骂打,心不生悔。 教证等

22 8-1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八万四千诸菩萨等乃至无有一人取筹,第二第三亦复如是。第三唱已,有一菩萨名净精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而言:世尊,我今能诣彼王子家,甘心受苦。 …… 善男子,尔时王子即舍王位,在佛法中,出家听法,如法而住,得无生忍。 善男子汝知,尔时净精进者岂异人乎,莫作斯观,即我身是。财功德者即弥勒是。善男子,是故菩萨调众生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有菩萨能调众生,是真菩萨所修之业。 教证等

23 8-1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四百论: 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 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 教证等

24 8-1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如何了知世俗菩提心的真实体相? 八识心王心所中,非前五识心王、心所,非第七识、第八识相应心王、心所,主要须要从第六识善心方面认知,总的菩提心不离第六意识的善心和与它相应的智慧、悲心三者。心王是总的缘众生、求佛果,心所是具体缘众生、佛果的差别法】 首先解说以表示所得或依他开示之发心生起方式的差别: 1、以善知识劝勉“当发心”而发心,称为以友伴力发心。 2、以具有菩萨种姓的威力而发心,是依因力发心。

25 8-1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3、依靠前世发心并行持大乘法以及积累智慧资粮的力量今生发菩提心,是以善根力发心。 4、此外,因听到大乘法而发心是依听闻力发心,诸如从前,世尊宣说大乘法时,天人、人类的众多有情发起无上菩提心。 5、今生由听闻大乘法、串习善心而发心。 共有五种。第一种发心不坚固,可能退转,后面四种坚固。如此解说了这五种由他人开示的发心。

26 8-1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瑜伽师地论》:云何四力? 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加行力。 谓诸菩萨由自功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一初发心力。 又诸菩萨由他功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二初发心力。 又诸菩萨宿习大乘相应善法,今暂得见诸佛菩萨,或暂得闻称扬赞美,即能速疾发菩提心,况睹神力,闻其正法,是名第三初发心力。 教证等

27 8-1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又诸菩萨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时修习种种善法,由此加行,发菩提心,是名第四初发心力。 若诸菩萨依上总别四缘四因, 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总二力,而发心者,当知此心,坚固无动。 或由他力或加行力,或总二力而发心者,当知此心不坚不固,亦非无动。 教证等

28 8-2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胜义之发心 8-2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信解行地,于一大阿僧祇劫间供养并以闻思修法亲近依止圆满佛陀【缘】,极度积累六度所摄的福德与智慧二资粮【因】,依靠这种因生起对诸法不分别所取能取、常无常等二法的智慧,所以这种殊胜证悟发心承许为殊胜发心或胜义发心。 由于获得一地时生起它而极度生欢喜,因此一地名为极喜地。 【无著菩萨:第一义发心显有三种胜:一教授胜,亲近正遍知故。二随顺胜,善集福智聚故。三得果胜,生无分别智故。此发心名欢喜地,由欢喜胜故。】

29 8-2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胜义之发心 8-2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信解行地,于一大阿僧祇劫间供养并以闻思修法亲近依止圆满佛陀【缘】,极度积累六度所摄的福德与智慧二资粮【因】,依靠这种因生起对诸法不分别所取能取、常无常等二法的智慧,所以这种殊胜证悟发心承许为殊胜发心或胜义发心。 由于获得一地时生起它而极度生欢喜,因此一地名为极喜地。 【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

30 8-2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胜义之发心 8-2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三戒论释:胜义依轨而得受,此乃密宗之观点, 显宗若有如是说,仅是立宗修力生。 ……《密集根本续》中云:“自心本无生,空性之自性。”如是发心依靠仪轨而受得到戒体的道理在《幻化网续》、《现前菩提普明续》、《五次第续》等续部中有宣说,由此可知,胜义发心依靠仪轨而受是密宗的观点,因为它为果智慧转道用提供了一个缘起,实际上是以相同于世俗的形式而生起的。 假设依据《诸佛菩萨名称经》中所说的“当发胜义殊胜菩提心”而认为显宗对此也有宣说,那只不过是立宗罢了,胜义发心的法相正如前面所说,在资粮道加行道中通过反复修止观瑜伽的力量而于见道中才能生起胜义菩提心。 教证等

31 8-2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胜义之发心 8-2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般若灯:密宗依《大幻化网根本续》第二品中五希奇颂而发起胜义菩提心。 《密集续》云:“远离诸有事,寂灭蕴界处,与能取所取,法无我平等,自心本无生,大空之体性。” 很多续部讲述依靠仪轨受持胜义菩提心,这是密乘发胜义菩提心的特点,其根据是把佛果转为道用,直接安住于自然本智中。修大圆满法者,最初即依此境界发胜义菩提心,而不待修行后现前。 许多续部中共同发胜义菩提心的仪轨金刚句如下: 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教证等

32


Download ppt "喜大加行大,义大出生大,菩萨之思者,起具二利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