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马德刚 副教授 2010年3月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马德刚 副教授 2010年3月1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马德刚 副教授 2010年3月1日

2 一、课程介绍

3 主要内容 大气污染的基础知识:大气污染,污染源,污染物等; 大气污染扩散规律与应用 颗粒状污染物控制技术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设计

4 课程任务与目的 熟悉并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 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中大气污染方面的问题; 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大气方面的工程设计;
为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奠定基础; 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5 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郭静 阮一伦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8年 参考教材: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郭静 阮一伦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8年 参考教材: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郝吉明 马广大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2年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马广大 主编 中国环境出版社 北京 2003

6 二、大气污染基本知识

7 大 气 污 染 历 史

8 热电厂——燃煤型污染

9 工业源和交通源的混合型污染

10 集中供热点 源 排 放

11 生 活 低 矮 源 排 放

12 焚烧落叶

13 人 类 生 产 活 动 的 排 放

14 上海城区机动车尾气污染

15 上海某街道机动车尾气污染

16 南非开普敦

17 自 然 过 程—沙尘暴

18 恶性污染事件

19 (1)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的气温发生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近地大气层中积聚。3天后,开始有人发病;一周内,60多人死亡,还有许多家畜死亡。这次事件主要是由于几种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所致,当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高达25-100mg/m3。(现国家标准小时平均0.7mg/m3)

20 (2)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日-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小镇,大部分地区持续有雾,全镇43%的人口(5911人)相继发病,17人死亡。这次事件是由二氧化硫与金属元素、金属化合物相互作用所致,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达(0.5-2.0)ppm,并发现有尘粒。

21 (3)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天气异常,这时的风速不超过每小时3公里。气温也在下降,形成逆温层,相对湿度达到82%。在这种无风、逆温和浓雾的气候条件下,污染物蓄积伦敦上空,使伦敦的空气充满了难闻的煤烟味。 大气中尘粒高达4.46mg/m3,是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高达3.8mg/m3,是平时的6倍。4天中对于往常死亡人数4000多人。

22 据统计,伦敦地区在烟雾期间共有4703人死亡。除烟雾期间外,在后来的两个月中还有8000多人相继病死,尸体解剖分析,大都存在因烟雾引起的呼吸道刺激症状。幸存者中有成千上万人患上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病、肺 炎、肺癌、流感等各种疾病。

23 (4)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1936年在洛杉矶开采出石油后,刺激了当地汽车业的发展。由于汽车汽化率低,每天有大量碳氢化合物排人大气中,受太阳光的作用,形成了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使这座本来风景优美、气候温和的滨海城市,成为“美国的雾城”。这种烟雾刺激人的眼、喉、鼻,引发眼病、喉头炎和头痛等症状,致使当地死亡率增高。同时,又使远在百里之外的柑桔减产,松树枯萎。 洛杉矾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是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地方。早期金矿、石油和运河的开发,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为了一个商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的港口城市。洛杉矾市很快就变得空前繁荣,著名的电影业中心好莱坞和美国第一个“迪斯尼乐园”都建在了这里,城市的繁荣又使洛杉矾人口剧增。白天,纵横交错的城市高速公路上拥挤着数百万辆汽车,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庞大的蚁穴。 洛杉矶还被称为“汽车轱辘上的城市”,全市共有汽车400多万辆,平均每二个半人就有一辆,80%以上的市民自己开车上班,城市里盛行“在车上办理一切事情”的趣事—开汽车进影院看电影,开汽车进教堂做礼拜,开汽车进饭馆就餐,开汽车进银行取款,开汽车进商场购物,开汽车进书店买书等等。

24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25 5)四日事件: 据报道,四日市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每年达13万吨。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标准5-6倍,烟雾层厚达500米,其中飘浮着多种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 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大流行,原因就是大气污染,居民长期吸入含有二氧化硫、铅等物质的混合气体,引发了哮喘病。 1964年,四日市有连续3天烟雾不散,哮喘患者开始死亡。到了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1972年,确认为四日哮喘的患者达817人,死亡10多人。

26 (6)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27 (7)印度帕博尔毒气泄漏事件

28 (8)重庆川东北“12.23”井喷事件 2003年12月23日22时,地处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川东北气矿一矿井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大量硫化氢泄漏,使243条生命撒手人寰,万余群众中毒受害。被称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起工业事故。事故直接原因是由于有关人员对井的特高出气量估计不足、违章操作以及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征兆并采取挽救措施,而造成有毒物质扩散,导致大量人员中毒伤亡。

29 重庆川东北“12.23”井喷事件

30 (9)延边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2006年2月13日开始,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六个县(市)出现大范围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人数达到277人,其中15人死亡。 据初步调查显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月13号开始,延边地区天气异常转暖,形成了230米厚的逆温层,气压偏低,风速不到一级,空气流通不畅,导致当地一些居住在平房区的居民,在烧煤炉取暖时,发生散发性一氧化碳中毒。

31

32 全球大气三大污染问题

33 臭氧层破坏: 臭氧分子吸收紫外线分解为一个氧气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氧气分子可以吸收紫外线分解为两个氧原子:
氧气分子和氧原子也可以合并生成臭氧分子,以便吸收更多的紫外线: Ozone absorbs ultraviolet light and is split into an oxygen molecule and an oxygen atom: Oxygen molecule is also split by ultraviolet light to form oxygen atoms: Recombination of oxygen atoms and oxygen molecules allow ozone to be formed again and to be available to absorb more ultraviolet light:

34 上述反应过程吸收了99%的来自于太阳的紫外线。 氟氯烃(CFCs)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平流层臭氧的减少。
这两个反应都造成了臭氧的减少。 This series of reactions results in the absorption of 99% of the ultraviolet light energy coming from the sun. Chlorofluorocarbons (CFCs) are strongly implicated in the ozone reduction in the up atmosphere. These reactions both destroy ozone.

35 1979-1986年TOMS测得的总臭氧全球平均值 注:Dobson单位 - 将0°C,标准海平面压力下,10-5m厚的臭氧 定义为一个Dobson单位

36 臭氧浓度减少的百分比 1979-1986年总臭氧纬向平均值的趋势

37 全球气候变暖

38 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

39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40 酸雨的形成

41 酸雨的危害

42 大气污染危害

43 危害人类健康 危害动植物 影响器物和材料 影响能见度

44 六、我国的大气污染情况

45 1997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46 我国煤炭消耗与部分污染物排放 年 煤炭消耗 污染物排放 亿吨 万吨 2000年 12.45 1995 二氧化硫
年 煤炭消耗 污染物排放 亿吨 万吨 2000年 二氧化硫 2003年 (大30.9%) 二氧化硫 烟尘 氮氧化合物

47 火力发电

48 火电厂是我国控制酸雨和空气污染的 关键行业(2003年数据)
项目 总量 火电 装机容量(亿千瓦) (74.3%) 发电量 (亿千瓦时) (82.8%) 原煤消耗 (亿吨) (56.3%) 二氧化硫排放(万吨) (工业) (61.7%) 烟尘排放(万吨) (工业) (46.4%)

49 京西北火力发电分布

50 中国城市的大气污染概况 TSP SO2 NOx 1999年全国重点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分布

51 2002年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状况 不同空气质量状况下的人口比例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分级比例

52 不同规模城市空气污染程度(2002年) 空气质量达标 SO2超标 颗粒物超标

53 生态之船不堪重负


Download ppt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马德刚 副教授 2010年3月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