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冒佩华 主讲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冒佩华 主讲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冒佩华 主讲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 第一专题 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3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1.市场二重性的理解 2.市场机制 3.市场经济 市场是一切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各自利益的竞争、生产供求关系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其中价格价格机制是中心。 3.市场经济 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依靠市场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人们利益的经济,简言之,在市场调节下运行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的含义: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人们利益的经济

4 4.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各种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生中发展而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商品市场和一般要素市场。
▲市场体系还包括自然生产要素市场 市场体系的完整性与和谐社会

5 二、市场经济的性质、基本特征与功能 (一)性质(生产关系属性和生产力属性) (二)基本特征 1.从市场经济本身看
1.社会性;2.主体的多元性和平等性;3.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二)基本特征 1.从市场经济本身看 (1)动力机制;(2)信息机制;(3)外在的强制机制;(4)均衡机制 2.与计划经济相比较 (1)自主经济(依附经济);(2)竞争经济(保护经济);(3)法制经济(统制经济);(4)开放经济(封闭经济);(5)商品交换经济(实物分配经济)

6 (三)功能 1.分散的决策结构能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场供求做出灵敏的反映,较好地实现供求平衡,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2.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动力结构有利于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创新,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以价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结构能使每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人和经济组织获得简洁、清楚和有用的信息,从而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4.以竞争为核心的协调结构,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来实现经济过程的均衡。

7 三“市场失灵”理论 1.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其特点 2.市场失灵的原因 (1)市场失灵的含义
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些限制,而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有效配置到最佳状态。 (2)市场失灵的特点 a.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靠市场自身的完善无法克服; b.市场失灵是相对的; c.市场失灵是变化的。 2.市场失灵的原因 (1)由于市场功能的缺陷造成的市场失灵(外部性、公共物品、个人能自由选择未必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2)市场不完善(私人物品方面)导致的市场失灵(垄断的存在、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分配不均); (3)制度原因导致市场机制的扭曲(产权不清、行政干预等)。

8 3.市场失灵的治理 (1)政府的介入(纠正缺陷,弥补局限) 政府二次调节论的错误 (2)产权制度安排(明确责权利、外在性内在化)
(3)社会道德约束

9 四、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垄断 1.市场结构及市场结构的类型 e.从市场主体的关系来分,有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及垄断竞争市场。
(1)市场结构:市场环境 (2)市场结构的划分 a.从市场交换的内容看,市场体系分为最终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 b.从市场交换的方式看,有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 c.从市场交换的空间结构来分,有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和地区性市场; d.从市场交换的时间结构来分,有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e.从市场主体的关系来分,有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及垄断竞争市场。

10 按市场主体关系划分市场结构主要有三个方面
(1)市场集中度:通过市场参与者的数量与参与程度来反映市场的竞争或垄断程度的基本指标。 衡量集中度的最主要指标,就是位于市场前几名的企业的生产量或销售量占整个市场供给量的比重,也称生产或市场份额。如果生产或市场被集中的份额越大,说明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反之则说明竞争程度越高。 (2)产品差别:同一类产品中存在着不完全替代性 (3)进入壁垒:寻求进入某个行业的厂商而不是由已在该行业内的厂商负担的生产成本(新企业进入可能遇到的不利因素即障碍)。 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主要包括: a.规模经济壁垒;b.资本需要量壁垒;c.资源(稀缺)壁垒;d.过剩生产能力壁垒;e.产品差异壁垒

11 2.完全竞争结构、竞争的效益与成本 (1)完全竞争结构: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 (2)短期均衡
均衡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厂商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只要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就会生产。 (3)长期均衡 均衡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等于价格。价格大于平均成本时,才会生产。

12 3.垄断、垄断形成的原因 (1)垄断:少数几个厂商联合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供给)和流通(价格)
(2)垄断产生的原因:规模经济的需要;先行进入的厂商对生产所必需的某种或某几种生产要素的控制;政府依法律形式赋予厂商独有的供给权利;某厂商获得某项技术专利权时,可能产生垄断。

13 4.垄断的基本形式、对垄断的评价 (1)基本形式 A.从垄断的内容看,分为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
垄断结构是相对于竞争结构来说的,属于市场结构范畴。市场结构是指某一市场中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特别大,或者说少数企业在投入或产出中占据了整个市场的绝大部分比重。判断垄断结构的标准是产业集中度。 垄断行为是相对于竞争行为来说的,属于市场行为范畴。垄断行为包括:低价倾销、价格歧视、捆绑定价、串通招投标等。 B.从垄断成因看,分为自然垄断、市场垄断和行政垄断 自然垄断与人为垄断对应,由技术上原因造成; 市场垄断是由于市场竞争中暂时大获全胜而形成的垄断; 行政垄断是与自然垄断和市场垄断相对的垄断,行政垄断是由于政府授予特权而造成的垄断。

14 (2)对垄断的评价 垄断有二重性: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a.积极作用(往往指垄断结构)表现在: 一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济;
二是降低交易费用,实现组合经济; 三是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b.消极作用表现在: 一是使企业免受竞争压力,缺少外在动力; 二是垄断企业对价格、产出和成本控制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 三是降低社会总福利; 四是使收入再分配不利于消费者而有利于垄断者。

15 第二专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6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
理论逻辑: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 假设前提:高度社会化的物质基础 基本思想:(1)公有制;(2)按劳分配;(3)计划经济 2.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 (1)列宁 A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四个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2)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十月革命;(3)军事共产主义时期;(4)新经济政策时期 B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理论 两种公有制;计划经济;物质利益原则;经济核算;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保存商品经济

17 完全国有化;计划经济;关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2)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理论 完全国有化;计划经济;关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排斥商品经济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 a.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 b.计划经济 c.按劳分配 d.偏向生产关系解决矛盾 排斥商品经济

18 4.计经济的历史功绩和实行计划经济的基本条件
3.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 4.计经济的历史功绩和实行计划经济的基本条件 (1)历史功绩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国家重点建设;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人民摆脱贫困状态。 (2)基本条件 经济结构简单,能够获得完全信息且不需要成本;具有较高素质的人

19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1.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20 2.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3.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与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2.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3.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与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1)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市场化改革方向确定(十二届三中全会) (2)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十三大) (3)体制搁浅,“左倾”回潮( 年)

21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南方谈话和十四大)
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必然的历史选择 1.发展是硬道理 2.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 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 3.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

23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系统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体制框架的基本内容有: 1.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2.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5.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宣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初步形成(初步建立),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2.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4 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 (一)改革方式及其选择 实施成本 激进方式 (与前苏联市场化改革道路比较) 摩擦成本 渐进方式
实施成本 激进方式 摩擦成本 渐进方式 1.激进式改革:是由国家制定一套有关立法或规定,然后根据法律规定,在较短时间内就转入新体制,一步到位地全面放开市场经济,即实行“大爆炸”和“休克疗法”的改革方式。这种改革是整体的、全面的、根本的、快速的。其主要内容有:(1)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实际上多党制;(2)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3)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 2.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实行渐进式改革,一方面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不能变,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既有格局和既定利益难以一时改变,因此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按照逻辑顺序自然生成。

25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 1.强制中的诱致性 2.增量改革:体制内与体制外结合 3.试验推广:从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 4.双轨过渡:行政协调与市场协调并存 5.改革、稳定与发展关系的处理 6.经济市场化与政治多元化分离 7.实践理性

26 第三专题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27 一、企业产生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1.企业的产生 2.企业家(企业主)的本质 (1)企业主是最高决策者,拥有剩余控制权
(2)企业主是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有权支配企业盈利 3.企业的基本形式 按资产的组织方式不同,企业分为三种形式。 1、业主制企业 2、合伙制企业 3、公司制企业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8 二、产权及产权制度 1.所有权是前提 2.所有权派生出“五权” (一)产权内涵
产权(property rights):是涵盖一组权利的整体,即指财产的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支配、收益和让渡等权利的总称。 1.所有权是前提 2.所有权派生出“五权” (1)占有权:财产所有者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形成的权利; (2)使用权:亦称经营权,指使用者按照财产的性质与功能,用来满足某种生产或生活需要的权利; (3)处分权:所有者改变财产经济用途或存在状态的权利; (4)收益权:指依靠财产获得某种经济利益的权利; (5)让渡权:通过出租可以把用益权转让给别人或把所有权出售给别人。

29 (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 1.有效的产权制度,产权必须明晰
产权明晰是指产权归属明确的基础上通过权利的界定,明确出资者和企业法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出资人职能到位。 国有出资者职能到位的条件 (1)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和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分开 (2)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和机构明确 (3)政府将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开管理 (4)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实行抓大放中小 (5)将竞争性的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完全分开

30 2.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产权结构(股权结构)必须合理化
(1)从股权集中度的角度看,股权结构合理化就是形成适度集中型的股权结构,即形成若干个可以相互制衡的股东; (2)从股权身份或股权维度的角度看,股权结构合理化就是形成多元股权身份或维度并存的股权结构。 从股权维度,即股权身份上看,股份可以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三部分。 3.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产权必须有有效的保护 有效的产权保护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法律制度能通过强制来惩罚破坏产权制度的行为;二是合约各方可通过行使退出权保护自己的权益。 4. 有效的产权制度,产权流通必须顺畅 产权流通顺畅即指产权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产权充分流动的条件:一资产或产权的定价必须合理;二资产或产权形式证券化(资产分割,化整为零)。

31 三、传统国有“企业”为什么缺乏效率 1.这些经济单位不具有企业性质 2.处在所有者功能丧失、产权虚置的状态之下 3.所有者的各项权能无法实现

32 四、国企改革推进的逻辑和思路 (一)逻辑的概括 1.约束方式 利益约束 契约约束 产权约束 (1)利益约束:放权让利 (2)契约约束:承包制
利益约束 契约约束 产权约束 (1)利益约束:放权让利 (2)契约约束:承包制 (3)产权约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明晰合理的企业产权关系,其主要内容有: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关键是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严格的有限责任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33 国有国营——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以市场关系维系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政府工作内容 搞活国有企业——搞活国有经济——搞活国有资本 3.法律形式 工厂制度——国有独资公司——多元出资 4.经营方式 国有国营——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以市场关系维系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34 (二)可深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1. 对改革起点的重新认识 利益关系还是产权关系 2
(二)可深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1.对改革起点的重新认识 利益关系还是产权关系 2.现代公司制度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产权本位还是竞争本位 通过资本市场改组国有企业

35 五、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其多样化 (一)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问题的提出: 股份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二)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内涵与机制 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1)股份制企业的起源与发展 (2)性质的分析:股份制不同于公有制 2.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制度安排 十五大:股份制要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就必须保证国家和集体在股份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决定因素是控股权)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决定因素作了进一步扩展,只要有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参股,股份公司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主体 ,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股份制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决定因素是参股) 对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参股的股份公司做出特殊的制度安排:“金股”制度(企业持有具有决定权的部分股份),关键时刻行使一票否决权,防止外国收购国家骨干企业,并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的目标和要求。

36 (三)股份合作制 3.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制度安排
(1)股份制成为主要实现形式的原因在于,国有制企业制度安排的特殊性和股份制企业制度安排的有效性。 (2)国有企业制度安排的特殊性(不仅仅表现在所有制性质的差别上,还表现在承担的职能上,即经济职能、社会职能、调控工具)--要求国有企业数量不能太多,分布行业不能过宽—要求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承担特殊职能;其他行业的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3)承担政府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的两难选择困境(政府职能与经济效率)---走出两难困境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除极个别企业如造币、部分军工等实行百分之百国有外,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应从单一的国有产权转向股权多元化,形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一制度安排,就可以一方面使企业注重不断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国家控股(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或实行“金股”制度,又保证了企业完成政府赋予的特殊职能。---在这些国有企业改制完成后,股份制就成了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4)那些不需要承担特殊政府职能的国有企业,就要依据效率标准对其进行改制,引入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使其成为股份制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 (三)股份合作制 (1)温州模式;(2)淄博模式(开放);(3)天河模式(封闭);(4)诸城模式

37 第四专题 现代公司治理

38 一、公司治理的由来及含义 1.公司治理的由来 伯利和米恩斯(1932)关于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影响的论述;
威廉姆森(1975)提出“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概念,最早提出与公司治理类似的概念; 系统研究公司治理问题在国外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企业法人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董事信托关系(股东和董事之间)和委托代理问题(董事与经理之间); 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不一致,且信息不完备、不对称,产生经营者的逆向选择(事前非对称信息)和道德风险(事后非对称信息)。为了治理委托代理问题和强化监督代理人,产生了公司治理。

39 2.公司治理的含义(四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强调公司治理结构的相互制衡作用(吴敬琏)
第二,强调企业所有权或企业所有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张维迎) 第三,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权益要受保护(杨瑞龙) 第四,强调市场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林毅夫) 公司治理的主体一般主要是股东和董事,股东负责对董事的治理,董事负责对经理人的治理;公司治理的客体是经理人,有时也有控股股东和董事,他们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公司经营,直接参与公司的价值创造。

40 二、公司治理的内容及分类 公司治理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两方面的内容。 (一)公司治理结构
第一,依据治理手段的来源不同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 1.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以及“三会一层”之间的权利分配。 (1)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指股东资产在不同股东之间的分布和构成状况,也就是股份公司总资本中,不同性质的股份所占有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可从股权的集中度和股权的维度两个方面考察。

41 股权集中度即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高度集中条件下,其代理问题表现为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治理重心是大股东;股权高度分散条件下,大量股东搭便车,其代理问题表现为“内部人控制”和经营者侵害股东利益,治理重心是经营者。 股权的维度即股东身份影响公司治理的目标。私人股东出于自私的目的而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国有股东却不同,还要考虑社会目标。 有效的公司治理具有以下股权结构特点:一是经理人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经理人考虑股东利益;二是股权集中度适中,大股东之间相互制衡;三是股权身份多元,就不会出现只追求单一目标的情况。

42 (2)资本结构:指公司全部资本的构成比例关系,即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比例。负债和股东权益形成公司资本金。
(3)机构设置:即“三会一层”。 股东大会——最高权力机构,具有资产受益、选择经营者(间接)、重大决策(通过董事会,间接)三项权利。 董事会——法人财产权的主体,最高决策机构,具有经营决策权。 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的监事组成,一般代表大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正式成员,一般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经理层,由董事会聘任及授权而成为法人代理权的主体,具有经营指挥权。

43 2.外部治理结构,是通过市场、外部制度和监管部门等来实现对公司的治理。外部治理最主要的是市场对公司的治理。

44 第二,从企业所有权安排,即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安排的角度看,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单边治理结构和共同治理结构。
1.单边治理结构是指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或人力资本所有者单独拥有企业所有权而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从而行使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并拥有剩余索取权。按照企业所有权的归属不同,单边治理模式分为两种: 股东主权制或资本雇佣劳动的模式(古典企业,其理论是“股东至上主义”); 劳动主权制或劳动雇佣资本的模式(纯知识型企业,其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 2.共同治理模式是一种混合主权制模式,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散对称地分布于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其理论依据是“利益相关者原则”。

45 (二)公司治理机制(是否应征对经理人) 公司治理机制分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1.激励分为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股票激励和股票期权等),其前提条件就是公司对经理人的经营绩效进行准确评估。 2.约束分为内部约束(监事会、董事会等)和外部约束(市场)

46 三、公司治理的创新 方向——人力资本视角的认识
1.公司治理的实质和功能 (1)实质(?) 公司治理的实质是企业中最主要的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的有关制度安排,是如何将要素结合带来的收益在要素所有者之间分配的制度安排,是解决企业所有权与控制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和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管理问题。公司治理的实质是公司资本所有者确保自己的投资能够得到良好回报的方法问题。 (2)功能(?) 第一,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一种合约关系。 第二,公司治理的本质也是最大化创造社会财富的机制。 第三,公司治理的功能是有效配置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

47 2.激励与约束有机统一 包括对企业所有者的激励约束和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两个方面 (1)对所有者的激励(约束)
A.激励所有者的目的:企业盈利极大化目标的有效实现(企业利润) B.保证企业利润是对所有者的根本激励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所有者所持的对企业的权利必须是真正经济上的权利,不能具有超经济强制;二是企业所有者必须是企业利润的获得者 C.保证利润对所有者激励效率极大化的三个条件:一是所有者必须能够分解为自然人,利润最终能够落实于作为自然人的所有者身上;二是所有者不能距离企业太远;三是必须形成对公司风险能够承担最大责任的所有者主体,从而最关心企业的利润。 (2)对经理的激励(约束) A.内在激励与约束须两个方面激励机制的构造:一方面其关键在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要形成合理的企业利润分享机制,即剩余索取权要部分地分配给经营者;另一方面使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之一,受到自身所有权的激励与约束。 B.外在激励约束依靠两方面的制度安排:一需要相应发达的股票市场(重新选择经理);二需要存在相对发达的经理市场。

48 3.尊重人力资本 企业的异质性是企业最大化的创造合作剩余的基本条件,是公司治理的客观基础。企业的异质性体现在它所拥有的核心能力上,而核心能力的获得和维护,其根本来源是企业契约中的人力资本以及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力资本(干中学)的差异性。 (1)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作用 经营决策是决定企业收益的最关键的因素;而经营决策正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家人力资本在所有进入企业的要素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第一,企业家是判断性决策的制定者和组织实施者。 第二,企业家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和实施者。 第三,企业家是企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 第四,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49 (2)员工人力资本 第一,员工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劳动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看不见的资源即劳动者协力的发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劳动者的努力和协力是企业的一种隐性资源,一种看不见的资源。美国经济学家莱本斯坦(Leibenstein,Harvey,1975)洞悉了这种资源对企业效率的重要性,他的“X-效率”理论说明了企业家在激励职工中的作用,但最有效的激励还是来自员工自己的动力。 第二,在生产中员工人力资本具有特殊作用。他们与经营者是企业分工协作体系中的不同的群体,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 (灯塔与河流)。 第三,员工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不是完全割裂的 ,企业家的任何一项创新内容都离不开企业中一般员工的积极配合。

50 四、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共同治理机制的设计
(一)共同治理机制与模式 1.什么是共同治理机制? 共同治理机制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 2.共同治理的核心:经济民主化。 (1)通过公司章程等正式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 (2)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 (3)用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统一于企业适应能力提高这一共同目标之上。

51 (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体现“共同治理”原则
1.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1)职工董事制度 建立职工董事会制度是完善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体制背景,我国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在构建董事会时有职工董事进入。我国建立职工董事制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职工董事的资格。让职工代表担任职工董事。由于职工代表反映企业大多数职工的利益,因此,当职工代表人数为一人担任时,由工会主席担任该职,但职工代有两人(含两人)以上时,有1/2来自基层一线的职工和干部担任。第二,关于董事的选任。职工董事(包括工会主席)由职代会按多数原则民主选举产生。第三,关于职工董事的人数。考虑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的特性,职工董事在董事会中占1/3左右。因为职工董事比例太低很难起参与作用,比例太高容易引致“内部人控制”问题。 (2)银行董事制度 银行可以通过表决权代理或信托制合法地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实现对小股东和银行的权益保护。 2.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职工代表以及银行代表也可以适当的方式进入公司监事会。

52 第五专题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53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人问题
(1)委托人对企业的权利具有超经济性质,行政目标而非利润目标,不必承担资产责任; (2)委托人不是国有资本的所有权人,企业利润不能落实到作为自然人的所有者身上,不承担资产责任; (3)委托代理制下的多重委托,层层都代表所有者,层层都不是终极所有者,使所有者抽象化,难以承担资产责任。 总之,委托人权利、义务、责任相脱节

54 2.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及变化 (1)1988年8月,“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正式成立。其目的是适应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需要,通过政资分开最终实现政企分开,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及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法人财产权真正落实,实现国有资本在市场的公平竞争中保值增值。

55 (2)1998年8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被撤销。因为目的未达到,具体原因:
a.国资局只拥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部分最不重要的职能,更重要的职能分散在大企业工委、财政部、经贸委等部门,政资不能真正分开,政企也就无法分开; b.多个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能的部门在分配国有资产的监管权力时互不相让,而在落实国有资产监管责任主体时常常互相推诿; c.国资监管局要监管的国企太多,形成国资监管局-国资投资经营公司-股份公司等多级委托代理构架。交易费用高,且由于代理链条长,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d.处于委托代理链条中间环节的国资投资经营公司大多是由原主管部门改制而成的“翻牌公司”,从而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3)2003年4月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继续解决1988年所要解决但未能解决的问题。

56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 2003年4月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两级出资者、三结合式管理、三层次经管框架与两层次经营管理框架相结合,以及三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常常被看作新的国资管理体系的精髓所在。 新建国资委与原有国资局有本质区别: a.两级出资者,即坚持国有资产由国家统一所有的前提下,规定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别履行出资者职责,中央与地方均享有受益权;原国资局中央政府履行出资者职责,在实行分级管理时,地方政府不能享受到资产受益权。 b.三结合,即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发挥国资委的权威作用;原国资局出现“五龙治水”(计委、经贸委、劳动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大企业工委)。 c.”三层经管框架与两层经管框架相结合”,大多数企业的国有资产可通过国资投资经营公司管理,少数企业的国有资产也可由国资委直接管理;原国资局采取三层经营管理框架。 d.三级国资管理机构设置是指中央政府、省、市(地)三级设立国资监管机构;原国资局关于国资监管机构设到哪一级无明确规定。

57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1. 国有资产是否可以区别对待 2.国资委的所属机构 3.外部董事制度的试点 4.注意防止新问题的出现
(1)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由政府管理 (2)经营性国有资产由非政府机构管理 2.国资委的所属机构 3.外部董事制度的试点 4.注意防止新问题的出现 (1)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和投资权要科学界定,防止地方蚕食中央财权; (2)管人、管事、管资产统一,防止回归政企不分; (3)防止期权激励和经营者接管而带来的对国有资产的侵吞; (4)防止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和政绩工程。

58 第六专题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

59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按劳分配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一、按劳分配 1.实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按劳分配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2.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特点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2)按劳分配只能以通过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作为分配对象;(3)等量劳动领取消费品的原则不可能在全社会公有制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而且取决于所在企业的经营成果; (4)作为按劳分配尺度的社会必要劳动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而且包括管理和经营等特殊形式的劳动; (5)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3.对象(大小):V和M的一部分

60 4.按劳分配与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 按劳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劳动成果和报酬的计量,而劳动成果和报酬的计量在现实中又是与产权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企业内部看,只有在合理的产权结构下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后,有效的监督和计量才能得到保证(若产权关系不清,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难以理顺,出现收入分配中重消费、轻积累的短期化倾向);从企业外部看,国家对企业劳动集体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报酬的有效计量涉及国家与企业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关系特别是产权关系(若产权关系不清,企业经济效益无法与其劳动质量对称,也会出现“内部人控制”)。 5.按劳分配与劳动力市场 按劳分配 企业内部劳动的计量和监督—— 劳动力市场 技术根据:技术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劳动者经常性流动(—劳动力市场)。 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和劳动者都是相对独立的产权主体(生产资料产权和劳动力产权),具有不同经济利益,需要双向选择(——劳动力市场)。

61 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内涵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一)按生产要素产权分配——质 (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量
(一)结合的必然性 1.所有制结构决定 2.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3.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二)“结合”的含义 1.并存(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并存) 2. 结合点:人力要素

62 四、改革开放前后对收入分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一)改革开放前对收入分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单一的“按劳分配”模式

63 (二)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理论的探索和发展 1.落实按劳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 2.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并存)
3.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不断完善分配结构 (1)十五大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 (2)十六大提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3)十七大关于收入分配的改革与创新 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②逐步提高两个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个说法的终极关注是社会公平 (4)十八大提出“两个同步”

64 五、两种分配方式与收入差距 (一)按劳分配与收入差距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收入差距 1.按劳分配与平均主义格格不入 2.劳动之间的收入差距
1.要素参与分配与收入差距 2.资本所有者和使用者高回报 3.“有知(智)者”先富

65 2.财富分配不合理:“研究在适当时期征收遗产税” 3.分配问题的解决
六、调整分配格局 1.收入分配不合理 (1)国与民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居民收入比重由1988年70.5%的最高点下降至当前的43%左右,国家财政收入在1994年至2011年之间增加了20倍,而同期GDP仅增长了近10倍,且财政支出又大多用在推动GDP增长和自我消费上,而不是涉及公共利益的教育、医疗、社保、环保等事业上。 (2)贫与富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基尼系数已经由1982年的0.249提高到2012年的0.474(见附件)。 (3)城与乡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57倍增至2012年的3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有固化和加剧的趋势。 2.财富分配不合理:“研究在适当时期征收遗产税” 3.分配问题的解决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1)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a.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和力度; b.促进中产阶层的崛起,政府让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根据市场要求充分生长; c.促进市场导向的城镇化,让农民获得分享城镇化带来的集聚效应和经济繁荣的权利和渠道。 (2)三次分配多管齐下(见第七个问题)

66 附件: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 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怎么看待这些数据?第一,这些数据说明了我们国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因为0.47到0.49之间的基尼系数不算低。第二,说明了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随着我国各级政府采取了惠民生的若干强有力的措施,中国的基尼系数从2008年最高的0.491逐步地有所回落。 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我国2003至2012年基尼系数,无疑是个进步。基尼系数是衡量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介于0和1,数值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过去10年来,我国在基尼系数上缺乏权威数据,这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政府不公布基尼系数,容易被人误认为是要回避收入分配差距的现实;另一方面,政府不公布,研究机构会公布,造成数据的混乱。(中国民间西南财经大学调查,2012年基尼系数是0.61 ;世界银行测算的中国基尼系数2008年是0.474 )   从数据看,2012年0.474的基尼系数,表明收入分配差距巨大;从趋势看,从2003到2008年,基尼系数逐年提高;而 年,则有所下降。尽管在数据质量上受到一些专家质疑,但至少可以有两个方面的效果:第一,可以对收入分配现状有一个量化的指标,进而对收入分配作出更清晰的判断;第二,公布基尼系数,也是直面问题的一个开始,各方讨论收入分配改革就有一个共同的起点,有助于形成收入分配的改革共识。

67 1978-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 年份 基尼系数 1978 0.29 1988 0.34 1998 2008 0.491
1979 0.30 1989 0.36 1999 0.38 2009 0.490 1980 0.32 1990 2000 0.41 2010 0.481 1981 0.28 1991 2001 0.40 2011 0.477 1982 0.25 1992 0.35 2002 0.43 2012 0.474 1983 0.26 1993 2003 0.479 1984 0.24 1994 0.37 2004 0.473 1985 0.31 1995 2005 0.485 1986 0.33 1996 2006 0.487 1987 1997 2007 0.484

68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取值范围为0-1之间,其数值越小表明分配越趋于平均;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公。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表示比较平均; 表示相对合理;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69 七、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多管齐下
收入分配不是年度任务;收入分配也不仅是一味增加政府支出,而是要提供就业机会、公共服务。 (一)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要素市场、国有垄断企业利润调整) 机会均等:城乡、地区、国有垄断与非垄断(提高国有企业税后上缴利润的比例,“十二五”期间在现有比例上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附:目前,烟草类央企上交利润20%、资源类央企15%、一般竞争性央企10% 、军工科研类央企5%。

70 (二)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各种税收保险体系)
结果“均等”:社会保障 过去我们没有把社会保障作为财富分配的重要方式来看,实际上社会保障对财富分配格局影响重大。因为发达国家用于社会保障上的资金占到GDP的25%到30%,财政收入中的40%甚至更多的份额用于社会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障全口径支出大概占GDP的6%左右,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不到12%,所以说社会保障对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影响不大,这应当是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71 (三)第三次分配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 (慈善捐助)
劳动报酬应当是工资、社会保障、职业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 遗产税关乎初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72 八、 正确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公平”与“效率”的涵义界定 (1)经济学意义上公平的涵义(多层面)
理论层面指起点公平(生产资料公有制)、规则公平(按劳分配)、结果公平; 实践层面指起点(权利与机会)、过程(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包括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等)、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 (2)效率的涵义 效率涉及的是经济增长与增长速度的问题。效率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考察。  a.微观效率,即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微观经济效率通常由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来表示。 b.宏观效率,指经济资源在各种相互竞争的不同用途上配置的有效性,也就是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认识 (1)相互促进;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讨论;(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73 第七专题 政府职能与宏观调控

74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一)国家政府的地位变迁 1.马克思: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2.古典学派: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3.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1929——1933年后,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增大政府公共投资、社会补贴、扩大银行贷款规模,旨在强化政府干预,通过采取一系列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克服信贷危机和经济衰退。 4.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抬头,反对国家干预 5.20世纪9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回归 克鲁格曼从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作用的要求角度探索混合体制问题。 (20世纪70年代,萨缪尔森主张政府干预与市场竞争相结合,提出混合经济思想;斯蒂格利茨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强调既要有发达的市场,也要有强大的政府的“新政府干预观”)

7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1.政府的多元职能 (1)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管理国有资产、监督国有资产经营,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殖。(国资委) (2)社会行政管理者职能:制定法律和规定,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市场秩序。(政府各级行政机构) (3)宏观经济调控者职能:搞好经济发展预测,确定战略目标,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总量平衡,优化经济结构等。(央行、财政部、国家计划部门) 2.政府职能转变 由于这三种职能遵循的目标函数不同、作用的对象不同以及实施管理的依据不同,政府职能转变势在必行。 政府职能转变实际上就是行政管理权、宏观调控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76 二、宏观经济调控及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宏观调控的涵义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调控主体是国家,调控客体和对象是市场运行的过程和结果。 (二)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1.只有市场经济才有宏观经济调控概念,因为计划经济没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2.宏观经济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宏观经济调控是为了使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更好发挥,而不是为了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1)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 (2)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弥补市场失灵) 2.可能性 (1)中央政府是社会根本利益或长远利益的代表机构,能够从社会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2)中央政府掌握着宏观经济调控的所有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

77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手段 (一)目标 (1)基本目标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效率、增长与稳定;经济福利;分配公正 (2)具体目标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通货膨胀是转轨时期的普遍问题。

78 (二)经济政策手段 宏观调控不是计划经济的翻版。 1.经济计划; 2.经济手段 ; 3.法律手段; 4.必要的行政手段
1.经济计划; 2.经济手段 ; 3.法律手段; 4.必要的行政手段 宏观调控不是计划经济的翻版。 (1)调控对象(2)调控形式(计划调节还是市场调节)(3)调控范围(4)调控方式(直接还是间接)和手段(5)调控形态

79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构成四种不同的政策组合模式: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增加总需求,但有通胀风险); (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但会带来经济停滞);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保持适度增长);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抑制通胀)。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差别 (1)调节时滞不同。货币政策的时滞一般较长,而财政政策的时滞相对短得多。在政策操作过程中,货币政策有一个相对较长的传导时滞。而采取财政政策,只要扩大政府的预算赤字,增加支出,总需求水平就会提高,采取相反措施,总需求水平就会降低,其影响较选取利率为中介指标的货币政策更加直接和迅速。 (2)货币政策的调节方向趋向于灵活,而财政政策的调节方向难以随时变动。原因在于改变税收和支出政策,对许多国家来说,均需立法机构的讨论,而且增税和减少福利性支出这类问题,是很难获准通过的。 (3)财政政策对供给的作用也较为直接、有力,而货币政策却没有这样的功能。

80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 (2)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地方发债3500亿元。这主要是考虑到结构性减税的滞后效应,今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但财政刚性支出增加,特别是要增加保障改善民生支出,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是必要的。 (3)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 (4)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见附件2)

81 附2:前财长项怀诚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或超20万亿
中新社博鳌4月6日电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再度引起关注。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估计,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可能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但中国政府债务并非“非常危险”。 中国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履新后首次公开演讲中透露了其“治债”思路。他表示,财政部将区分显性、隐性、直接及或有债务分析风险,分门别类采取政策,制止住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趋势。同时,财政部下一步将研究制度完善,“给地方政府开一条正道,堵住那些歪门”。 对此,项怀诚分析,中国新任财长上述表述透露了中国重视政府债务,特别是地方债务的信号。而就政府债务的具体数据,项怀诚称统计可能偏小,债务率或比公开数据更高。据其掌握资料,2011年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30余万亿,大体上债务率为37.8%。2012年政府债务总规模有所增加,债务占GDP比重仍维持在40%左右。 “现在中国中央政府的债务比较明朗,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项怀诚指出,由于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不高,准确统计数据可能并不容易。 近年来中国地方债务风险一直是西方唱空中国的理由。但项怀诚表示,中国政府的债务并非当务之急,还没到“非常危险”的地步。他主要基于三点理由作出上述研判,即(1)40%的债务率本身并不很高,(2)政府债务总量的95%-98%基本是内债,(3)且中国债务总体尚未出现效率极差案例。 他同时强调,中国政府在债务问题上一定要始终坚持“可持续性”原则。除了政府发债,项怀诚指出,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政府债务性质,由于其贷款来源为银行间发债,因此亦应予以关注。

82 2.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
(1)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注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以“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取代“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扩大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提高中小企业信贷特别是中长期贷款的比重。 注2:当前会不会降息?(1.2万亿热钱流入) 注3:钱荒与货币政策走向(见附3) (2)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3)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83 附3: A 钱荒描述 端午节前,部分银行显露流动性紧张迹象,进入货币市场融资的需求上升。在市场资金偏紧的情况下,央行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迅速介入。 6月初的第一个礼拜,一些金融机构贷款增长比较快,尤其是票据业务增长过快,因此出现了头寸紧张。至6月20日,货币市场上隔夜拆借利率盘中最高甚至飙升到30%,流动性紧张达到空前状态。 (续)

84 B 钱荒表层原因 1.商业银行随心所欲扩张自己的业务规模。贷款增长过快,尤其是票据业务增长过快。由于6月商业银行面临半年末考核和信息披露,“冲时点”较为明显,最近贷款增长过快,且贷款结构中票据增加过多,对自身流动性产生压力。今年6月的前10天,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量接近1万亿元。 2.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5月底是重要的税收清缴期,财政存款增加也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减少。 3.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由于端午节假日之前现金需求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会受到一定影响。 4.外汇市场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外汇贷款较多的商业银行需要购汇,占用了人民币流动性。 5.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美国经济的回稳复苏,美联储称量化宽松政策将逐渐退出,使得资金外流的速度开始加快。 6.监管强化理财监管以及加大对跨境套利交易的监管,也导致各银行需要增加资金以满足合规要求。如:法定准备金需要补缴。按照规定,每月5日是一个新的考核时点,金融机构须根据上月末的一般存款余额缴足准备金。由于今年5月末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冲高,5月31日一般存款较5月20日增加约1.4万亿元,使得金融机构因补缴法定准备金又冻结了一部分流动性。 (续)

85 C 钱荒的深层次原因:制造业实体经济转型困难,利润空间狭小
这次银行市场资金紧张并不是当前货币政策将收紧, 5月份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依旧高达15.8%,新增信贷量仍然高企,人民币存款余额也已经逼近百万亿元的大关,1-5月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因此,这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无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出台的高达4万亿元投资的一揽子计划,还是2012年以来,在“稳增长”的目标下对货币政策宽松化的一系列微调。几年来,中国经济始终处于一种流动性充裕的状态下。大量的社会融资其实并没有投入到制造业实体经济当中。 注:钱荒是否是“货币空转”所致 周小川认为,“空转”这种描述过于简化。更恰当的观察角度是,要看金融体系的资金是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他解释称,实体经济的概念是广义的,既包括工业、农业,也包括服务业、建筑业,都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在当前服务业加快发展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不能单纯从制造业或某种类型企业的贷款占比来衡量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程度。社会融资总规模,从统计口径来讲,是金融部门对非金融部门(即实体经济)的统计口径来观察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前M 1、M 2以及社会融资总量增速较快,但资金并没有流入制造业实体经济,有的进入产能过剩行业,有的进入房地产行业,如今年上半年,大量的资金涌进房地产行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达2.68万亿元,同比大增20.6%。 (续)

86 D 货币政策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市场大声疾呼“钱荒”的同时,央行却并没有释放更多的流动性,这一调控指向似乎在暗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由简单的数量调控逐渐转向质量和结构的优化。 “钱荒”的背后,更需要思考的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钱要如何用的问题。  6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已经成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一项总方针。 6月23日下午,央行网站发布公告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日前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本次例会延续了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表态: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87 第八专题 WTO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发展

88 一、加入WTO后的机遇与挑战 规则和开放是迎接和应对WTO的两个基本点 (一)从WTO成立的背景看 (二)从WTO职能看 1.制定规则 2.开放市场 3.解决争端 (三)从中国15年谈判看 1.进行遵守规则的谈判 2.93年起进行开放市场的谈判 (1)开放市场的谈判涉及到国内各方利益 (2)开放市场的谈判受到国内保守思想的影响 (四)从中央政府关于加入WTO的方针看 1.没有中国加入,WTO不完整 2.权利与义务平衡 3.中国只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 (五)加入WTO后中国仍要坚持规则与开放两个基本点

89 二、经济全球化 (一)世界经济结构性的变化 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1)宏观上的经济体制的趋同:市场经济
(2)微观上的跨国公司的全球套利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3)技术的进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和它的特征 (1)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经济全球化是普遍得益过程,不会造成两极分 (3)经济全球化有风险

90 (二)新的经济周期 1.产业革命的周期 2.世界经济周期变动中的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1)产品有生命周期 (2)企业要进行产品创新
(3)世界经济周期变动过程中的5次产业革命周期 第一次:纺织工业 第二次:钢铁工业 第三次:石油、重化与电力工业 第四次:汽车工业 第五次:IT 2.世界经济周期变动中的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1)哪一个国家在工业化时代可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要看它能否成为世界经济周期里某一次产业革命的主导产业的策源地。 (2)什么样的国家能够成为产业革命主导产业的策源地,要看该国有无合理的制度。

91 三、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发展战略的选择 (一)保证:政府驾驭能力 (二)重心:调整结构(见后) (三)重点: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见后)

92 重心:经济结构调整 1.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2005年出台了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的36条。2011年我们又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的36条。后一个36条其实是对第一个36条的补充,它在政策和准入的细节上都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2012年7月22日国务院制定了新36条的贯彻细则。民营经济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当中,民间投资已超过50%。在工业企业中,无论从数量、产值、资产总量还是就业人数,都超过了国有企业。 2012年两会提出:“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 ” “研究推进铁路、电力等行业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注: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处理好? (2)如何处理好有些不适合民营经济和国外大财团资本进入的国有经济的改革问题?国有经济的改制由谁决定?

93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

94 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1.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 (1)九大行业包括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造船和农业等。 (2)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做强做大是重要途径。(见附1) (3)政府的角色。(见附2) 2.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见附3) (2)战略性产业(见附4) (3)节能环保:资源环境难以支撑(见附5);PM2.5与雾霾天气(见附6) 3.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95 附1: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 汽车行业,到2015年,前10家整车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而在钢铁行业,到2015年,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到60%左右,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6-7家具有较强区域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从船舶行业来说,到2015年,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进入世界造船前10强企业超过5家,形成5-6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工程转杯总承包商和一批专业化分包商。 在中国工业面临着下一步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的是企业不是简单的做大,而是希望企业做强,而集中度的提高实际上应该是说和这样一个做大做强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是它一个重要的路径。

96 附2:政府的角色 如此大力度的整合,是否意味着,政府要更多实行强制的行政化手段?答案是否定的,在这一次调整中,和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多采取市场化手段,坚持企业为主体,依照市场机制加以运作,政府就是扫除兼并重组的障碍。 政府在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营造一个适宜推动兼并重组公平的环境。再一个是政府要提供政府应该做的公共服务。在这方面我们想特别强调一点,就是说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不要由政府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求成,通过拉郎配的形式整合自己区域内的一些企业。 不过,在企业兼并重组碰到困难的时候,政府也会给予一些实实在在的支持,这里面有可能因为重组,又引起新的富余的人员离开企业,要保证他们得到很好的、妥善的安置。

97 附3: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 不少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成套设备、关键的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依赖进口。我们的电子制造业是世界第一,一年生产10亿部手机,7亿部计算机,1亿多台彩电,但高端芯片80%依靠进口,每年花的外汇上千亿美金,和进口原油差不多;我们的航海航空有了长足进步,水平也很高,但是发动机还要依靠外部的专利;我们的高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轴承、轮毂、轴还要进口。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和技术还存在两张皮的问题,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很乏力。

98 附4:战略新兴产业 2012年7月9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99 附5:资源环境难以支撑 2011年全国总能耗折合标准煤34.8亿吨,占到全世界总能耗的20.3%,创造了全世界10.4%的GDP,这两个数据是扭曲的。美国用了全世界19.3%的总能耗,我们比它多1个百分点。目前我们消耗的钢占了全世界的45%,煤炭占全世界的46%,水泥占到50%,石油天然气占到14%,这样下去,我们还是粗放的发展。如果还是粗放增长,以全世界的能源资源支持中国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另外像二氧化硫、氨氮、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是世界第一,这样发展下去,能源、资源和环境不可支撑,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100 附6: PM(particulate matter )2.5
PM2.5造成雾霾天气严重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我国实施监测的时间表:2011年12月21日,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和臭氧监测时间表,PM2.5监测全国将分“四步走”。他表示,2012年,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而2016年则是新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届时全国各地都要按照该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 2013年1月12日中国多地遭遇严重雾霾天气,影响百姓的出行与健康,引发媒体、网友密切关注。而当日的《新闻联播》也罕见的以头条新闻重点关注,直面问题话题 。

101 (续) PM2.5带来的投资效应,首先影响的是环保行业。因此,市场预计,2012年京津冀及长三角、珠三角等首批强制实施PM2.5监测的地区总投资额约8亿元,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总投资规模达到20亿元以上。 据悉,PM2.5的主要监测方法是震荡天平法和β射线法。目前震荡天平法仪器的核心技术由美国公司垄断,单台仪器价格较高,而功能类似的β射线法监测仪的价格不到前者的一半。 民生证券研究报告称,我国目前已有部分厂商推出采用β射线法的PM2.5监测仪样机,性价比高,该产品对于经费不够充裕、数据实时性要求较低的二、三线城市环境监测站有一定的吸引力。涉及的上市公司有先河环保(河北)和聚光科技(杭州)两家,聚光科技是国内销售额最大的综合性仪器仪表厂商,其自主研发的PM2.5监测仪即将推出样机;先河环保则是环境监测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内最早从事PM2.5监测仪器研制的厂商之一,其基于β射线法的PM2.5监测仪器产品已获得认证,产品比较成熟,在该市场中占据先机。


Download ppt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冒佩华 主讲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