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美学概论 主讲教师 孙建章 沈阳电大文法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美学概论 主讲教师 孙建章 沈阳电大文法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美学概论 主讲教师 孙建章 沈阳电大文法系

2 美学概论 MEIXUEGAILUN 董学文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我们可以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
导论 美学:简单说来就是人类思索美的理论体系 ------我们可以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美学的对象和方法 三、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4 (一)中国:武举论美,《乐论》,诗论、画论、书论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武举论美,《乐论》,诗论、画论、书论 (二)西方: 1、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18世纪:1750年鲍姆加通《美学》,标志着美学诞生 3、德国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美学史第一次高峰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革命性意义: 奠定理论基础;完成审美本体论转向;提出方法论原则。 (四)美学研究细化;流派多元;部门美学;中国美学

5 二、美学的对象和方法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1、学术观点:否定说;美与艺术;审美经验;审美关系
2、审美关系中的美的本质、美感、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审美教育 (二)美学的研究方法: 1、原则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具体方法: 哲学思辩,艺术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 发生学方法,科学实证,语言学现象学解释学等

6 三、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1、《美学概论》: 属美学[美学理论、美学史、门类美学]中的基本理论部分,即美学的核心内容。 2、基本框架:
A、美论、美感论、形态论是构成理论的核心“骨干” B、艺术美论、审美论、美育论是构成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C、 “余论”部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并通过呈现研究中曾经和正在面临的难题,展望美学发展的未来

7 美论:是对美学“元范畴”的研究,即美的事物美之为美的根据及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本质规定性和一般原理。
第一章 美论 美论:是对美学“元范畴”的研究,即美的事物美之为美的根据及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本质规定性和一般原理。 一、美的探索(一)(二) 二、美的本质(一)(二) 三、审美关系(一)(二)

8 美的探索(一) 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 A、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B、苏格拉底:有用就美;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美是难的”,但并意味着美的本质的不存在,以及美的本质的无法发现。 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 A、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B、苏格拉底:有用就美; C、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 D、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E、普洛丁:神(好比太阳)是一切美的本质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A、达芬奇、莎士比亚肯定自然界本身的美和美感的正当性(艺术是镜子); B、狄德罗:美是关系---真实的美、相对的美; C、休谟:美不是事物的性质,美即美感; D、博克: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唤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感,小巧、光滑、娇柔。

9 美的探索(二) 3、古典美学: 4、三个论美模式:
A、康德:“美是崇高的象征”,“美”涉及的是知性和理性对象的形式,超越了具体的认识和道德内容; B、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历史主义的方法、主体与对象在领导中的统一,客观唯心论的“头足倒置”; C、费尔巴哈:“自然界和人”替代“绝对精神”,实现自然主义、人类学基础上的美学; D、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想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是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生活是美的母体;重大突破与发展;阶级观点的初步尝试 4、三个论美模式: A、美在自然属性:美在客观形式(技术美学、迪扎因、设计美学); “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弗洛伊德、阿恩海姆、苏珊朗格) B、美在现象之后的本质:柏拉图“理式”,普洛丁“太一”;康德“人类集体理性”,黑格尔“绝对理念”;休谟“主体性”;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 C、美在关系,美是生活: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

10 美的本质(一) 对美的本质必须尽可能地按照马克思本人对美的理解进行界说。 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劳动”: 劳动不仅改造着外在自然界,而且历史地改造着自身。A使主体于客体开始分化;B使身体器官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C创造了人格化的世界(第二自然):在产品中再现了人的意志和力量。 2、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 “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正在、即将及象征性的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包括内在自然、外在自然)。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基础是劳动实践: A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必然结果(劳动实践把人自身从一切存在物中区分出来,提升为主体,同时把外部世界和自然对象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为我而存在的客体,造成了主体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 B人化自然在实践中不断扩大:主体的素质和本质力量得到巩固、充实、丰富和完善,在人的创造本性驱使下,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实现,为了自己的本质和需要,人不断的从事实践活动; C美的规律:劳动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美的规律就是生产中的造型规律,即主体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规律是一个没有实际内涵的概念,在实践中把美的追求,美的体验,美的理想等,审美的加以实现便体现了美的规律。

11 美的本质(二) 3、劳动创造美: 4、美的本质的尝试性回答:
A、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自然按照人际所到的自然、认识的自然、有所改造的自然、人造自然、人体自身的自然等次序,按照其人化的不同水平进入人的观照范围,成为人的精神把握的对象,进而成为美的事物。 B、劳动创造了具备审美素质的人(美感是“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发展了感官的特长:概括性(理论家)、联系性(通感)、情感性(情感舒展与投射)、创造性(远距离欣赏) C、劳动创造了主客体的审美关系:主体通过劳动把本质力量投射、确证在对象中,客体在劳动中不断唤醒着“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在劳动中直观自身。 4、美的本质的尝试性回答: A、美从哪里来?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B、美怎样产生?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 C、美是什么?劳动世界成果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体现了美的本质。美是人性的证明。

12 审美关系(一) 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 (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在美的领域中,种种范畴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 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 (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层次上是审美对象,而在深层的层面上却是通过对象间接的审美自己(我们的本质)。 (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A、审美关系不同于认识关系:明理和经过概念的逻辑判断并不导致审美。 B、审美不能排除认识:广博的认识有助于扩大加深审美范围,提高主体的美感能力。 审美关系以认识关系为前提和基础,审美不是认识,却包含或趋向与某种认知。 C、审美关系不同于功利关系:功利活动的目的是占有、支配甚至是消灭对象,具有排他性;审美活动的目的是观照对象,求得精神的享受与充实,具有共享性。 D、审美关系潜伏着功利关系:功利活动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功利关系本身的内涵也在丰富,社会美、自然美包含浓厚的伦理意味,艺术也要求尽善尽美。

13 审美关系(二) 2、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 A、个体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莱特”。
B、民族性:同一个对象对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审美内涵。 C、阶级性:在审美关系中,美还有阶级属性。

14 复习思考 1、谈谈你对理解美的几种模式的看法。 2、*你怎样理解美的本质? 3、*谈谈劳动和人化自然的美学意义。
4、简述美的规律的两个层次。 5、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 6、*谈谈审美关系与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7、*审美关系中美的属性有那些?举例说明。 注:带*号的要重点掌握。

15 第二章 美感论 美感论:是美学理论的关键。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审美意识系统是具有历时性的观念结构,审美感受具有共时性,是美感形成的基础,也是审美意识系统的核心。 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一)(二) 二、美感的心理结构 三、美感的特征 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一)(二)

16 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一) 1、美感论的历史回顾: 2、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 从广义的美感入手,追溯人类审美意识系统的宏观历程。
A、柏拉图:美感是人的灵魂在迷狂状态下对美的理念的观照。B、夏夫滋博里:把先验的审美感官(内在感官、第六感官)当作美感的基础。C、精神分析学派:把美感归结为被压抑的本能的一种特殊的宣泄方式。D、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博克“社会生活的情欲”、 “自我保全需要”。E、费尔巴哈:美感来源于人在对象中直观到了人的本质。F、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感是从审美对象上观照到生活所引起的愉快。G、达尔文:高等动物的生物进化就形成了美感。H、弗雷泽:巫术说。 2、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 A、制造劳动工具最早也是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自由活动的特性,不仅得到了物质的满足,也在心理和精神上体会了创造的快乐,即美感的胚胎。 B、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尤其是巫术活动,在人类审美意识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对象的意义要靠人的感觉来发现,包括美感在内的人类感觉的产生,是人类长期劳动、使自然界得以人化的结果——自然界人化的过程是全部世界史的过程,因此,美感也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

17 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二) 3、美感的丰富与发展
A、美感的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原来对人来说一些疏远的、可怕的自然现象,如荒芜人烟的大漠、波涛汹涌的海洋、冰封雪盖的极地、惊心动魄的火山爆发,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B、审美感受的细化和深入:从比德到畅神显示了美感的深入好纯粹;20世纪的反传统倾向,既刷新了人类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 C、美感的差异性和共性:美感的时代性,不同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取向,不同的审美感受;美感的民族性,审美意识的民族差异,尤其是艺术的民族性,使得这个世界的审美活动丰富多彩;美感的个体性,先天的生理素质、神经类型、气质禀赋各不相同,后天的社会生活经历、文化修养、职业习惯、审美活动的形形色色,造成个人的审美感受、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的差异。美感的共性 ,a人同此心,心同此理;b、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某种普遍性、共同性、延续性;c、形式美具有共同性。

18 美感的心理结构 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知情意之间的关系] 2、美感的心理结构:
A、智力机制、认识活动与美感活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影响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只有形成了具有深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智力结构,才能使人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对社会美和艺术品的审美感受更加深入、更加强烈。 B、意志机制、行为活动与美感活动:a、意志使人专注于审美活动,驱使人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精神上的愉悦;b、意志保证人的审美能力认识美的规律,并在审美活动中提高和完善自己,达到美感活动的最后目的。 C、情感机制、情感活动与美感活动:美感就是人的情感机制行使感受功能、进行审美判断的心理过程——审美观念和审美需要的提升,使人们在美感活动中的情感愉悦更加强烈,甚至上升到意志自由的境界;美感活动借助于想象力把审美客体和情感结合,形成审美意象,继而通过对审美意象的凝神观照,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 D、美感活动是以情感机能为主体,以情感运动为中介,从而调节人的智力结构和意志结构,提升人从认识必然到意志自由的心理过程。 2、美感的心理结构: A、双重的动态结构:表层上,审美器官直觉把握审美意象;深层上,以情感为中介,审美意识系统对审美意象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 B、既是共时的又是历时的:就共时性而言,美感活动是一个具体的审美感受过程; 就历时性而言,人的审美意识系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

19 美感的特征 2、美感的愉悦性: 3、美感的超越性:
康德“审美四契机”: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第二:“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第三:“关系”的特征,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第四:“模态”特征,无概念而有有必然性。 1、美感的直觉性: A、美感直观性的两层涵义:形象直观性,身心直接面对审美对象;瞬间生成性,审美不必借助抽象的思考,逻辑的推演,无须深思熟虑,就能获得审美享受。 B、美感直观性的双重原因:审美客体具有形象的特征,使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结构,可以导致一种对美的“条件反射”。 C、一旦接触到审美对象,主体可以立即调动经验“内存”,产生审美判断,美感自然表现为直觉了。 2、美感的愉悦性: A、美感中必然带有生理官能上的快感,美感是以感官愉悦为基础的。 B、美感愉悦是清理交融的、情中寓理的愉悦,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状态。 C、美感不是单一的快感,人禀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凡此种种都是美感的具体体现。 3、美感的超越性: A、超功利性:它不是为着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但起着陶冶、感染、熏陶、和教育人的心灵,潜移默化人的精神的特殊作用,即 “不用之用”。“”“” B、超现有性:席勒认为,审美活动可以复归人类所失去的人性,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黑格尔认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这是美感的最大价值,也是我们审美活动的最高要求。

20 美感与快感 4、美感与快感:(有助于对爱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情审美观)
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人性空间里的愉悦。 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客体的形式和境界。 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对对象的观照呵护。 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具有社会性共享性。 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自我实现人性提升。 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是弥散性积淀性的。

21 美感的生理要素 2、美感发生的生理机体: 1、美感的生理表现:
人类表情有其生物学的根源,所以诸如喜怒哀乐等许多最基本的情绪,人在外貌表现上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美感发生的生理机体: A、感觉系统:视听两种感受器被称为审美感官,其审美功能表现在:声、色、形是客观世界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因素,视听系统感知这些因素的能力,是它们作为审美感官的基础功能;视听及其结合,具备对客体世界较高的整合能力,使主体可以把握到完整的世界总体,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保障。 B、人脑结构:大脑皮层最为重要。

22 美感心理因素(一) 2、联想和想象: 1、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几乎总是同时进行,通称为感知。 (1)联想 A、相似联想。 (2)想象
审美感受是各种心理因素复杂交错的动力综合,它们相互诱发、相互渗透、相互推动。 1、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几乎总是同时进行,通称为感知。 A、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B、审美感知具有完整性。C、审美感知注重形式表情性。 2、联想和想象: (1)联想 A、相似联想。 B、接近联想。 C、对比联想。 (2)想象 A、再造想象,它在我们欣赏艺术美,尤其是文学艺术时作用很大。 B、创造想象,它是美感活动,尤其是艺术家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C、审美想象,是充满情感、以情感为动力的;虽然不直接表示概念,但受理性支配。

23 美感心理要素(二) 3、情绪和心境:情绪和心境是情感的表现形态,美感是情感活动。 4、审美理解:
A、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表现,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心境是人的情绪之弥漫、持续的状态和趋向,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情绪。 B、情绪和心境,能够影响人的行动表现,使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染上某种情绪和心境特有的情感色彩。 C、审美主体的情绪和心境直接影响审美感受和美感的倾向。 4、审美理解: A、审美理解:是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价值整体把握和领会。 B、三个层次:确立非实用的独立于现实生活的 “审美虚静”状态;理解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以及题材、典故、技法等;对形式中的深层意味的直观把握。 C、两个特性: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即超感性而又不离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概念;模糊多义,意味无穷,即具有意无穷性,不能用任何确定性的概念表达和穷尽。

24 复习思考 1、为什么说“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 2、*人类为什么会有共同美感? 3、*简要说明美感活动中人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
4、谈谈美感生成时人的心理结构。 5、 *简述美感的主要特征。 6、简述美感的生理基础。 7、*想象在审美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 8、*美感活动主要心理因素有哪些? *它们的关系如何?[90页第一段] 注:带*号的要重点掌握。

25 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 一、美的存在形态: 1、自然美;2、社会美;3、艺术美; 4、科学美; 5、技术美。 二、美的表现形态(上):
1、崇高;2、优美; 三、美的表现形态(下): 1、丑;2、悲剧性;3、喜剧性。

26 一、美的存在形态 1、自然美; 2、社会美; 3、艺术美; 4、科学美; 5、技术美。

27 1、自然美; 1、自然美的形态:A、奇险美;B、壮丽美;C、幽静美;D、秀丽美;

28 2、社会美[人的美]; 1、外在美:A、声音;B、容貌;C、人体;D、服饰;(音容体饰)

29 环境美 1、物质环境美(城市、厂区、校园等):绿净美安 A、充满绿色,生机盎然,鲜花盛开,富有生命活力,人在其中身心安泰舒展
B、干净卫生,秩序井然,阳光明媚,空气新鲜,光线合适,无刺激气味。 C、富有艺术氛围,体现深厚文化理念,充分形式美及展示形式美规律的有效运用。 D、安静,没有噪音适合工作学习生活;安全,不受各种灾难威胁;安心; 2、社会环境美(城市、社区、学校等):绿净美安 A、富有凝聚力向心力,积极进取,积极向上 B、没有害群之马,文化环境纯净 C、人际关系表现为相互欣赏与促进 D、对本集体充满爱心,甘于奉献 3、家庭环境美(物质与社会有机统一):绿净美安 A、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朴素自然 B、卫生秩序,气氛温馨 C、充满书香艺馨,男性美与女性美的完美结合 D、人生温馨的浪漫的港湾,内部,外部各种关系和谐。

30 产品美 1、无言的美学 2、产品美的构成 3、产品美的特征 A、概念: B、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化自然,人性的阶段性证明。
C、功能:社会文明程度的实体标志 2、产品美的构成 A、内在美: B、外在美: C、包装美: 3、产品美的特征 A、形象的鲜明性(美) B、质量的可靠性(善) C、功能的先进性(真)

31 3、艺术美 1、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高于现实美,比现实美更典型,更鲜明。 2、“生活”的三层含义的三位一体: 3、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A、集中补充: B、化丑为美: C、形式鲜明: 2、“生活”的三层含义的三位一体: A、个人生活: B、他人生活: C、时代生活: 3、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A、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B、生活是艺术激情的母体: C、生活是艺术技巧的动力:

32 4、科学美 1、科学美的概念:; 2、科学美的特性: 3、科学美的标志:
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的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许多科学家都把科学研究过程当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科学未知数的揭秘能使他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以至产生强烈的生理性变化。德国物理学家韦耳有时甚至舍真而取美。 2、科学美的特性: A、抽象概念性: B、理论体系性: C、普遍实用性: 3、科学美的标志: A、简洁性: B、新奇性: C、对称性: D、统一性:

33 5、技术美 1、技术美的概念: 2、技术美的特性: 3、技术美的因素:
技术美即英语国家“迪扎因”理论所研究的美,包括生产环境、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的美等方面。 “迪扎因”即“design”愿意为设计创意,因此,技术美的目的在于“研究物质生产,即工业、建筑、交通、农业以及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审美因素” 2、技术美的特性: A、具有技术美特性的产品不仅在技术上是完善的,而且在使用上是舒适的,在外形上是美观的。 B、技术美学作为“迪扎因”理论,从功用和审美相统一的观点研究设计和评价的基本原则,使其成为整个美学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从科学技术革新和对社会的道德改造、审美改造相结合的观点,揭示和阐明实用对象和环境发展美化的基本规律。 3、技术美的因素: A、光线:劳动场所要求对工作目标均匀照明,与背景之间要形成对比,避免光源的闪烁。 B、色彩:在实用环境中正确运用色彩,不仅能减轻眼睛疲劳,而且还能带来美观舒适和轻松愉快。 C、声音:降低噪音,创造优美的乐境是技术美学的一般原则,通过绿化和涂绿不仅能消除噪音,而且能美化环境;有节奏有规律和谐悦耳的声音,不仅能陶冶情操给人享受,还能消除疲劳。 D、节奏:均匀的有规律的动作节奏,可以加快速度减轻疲劳,增强舒适感,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E、姿态:自然、方便及合理的变换姿势,不仅有利于正常的持久的操作,而且能疲劳和职业病。

34 二、美的表现形态 1、崇高; 2、优美; 3、丑; 4、悲剧性; 5、喜剧性。

35 1、崇高 1、概念: 崇高是对象所具有的“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观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2、特征: A、形象壮丽:形象高大,造型奇特, B、力量巨大:排山倒海,摧枯拉朽, C、意蕴无限:不是简单的自然力,而是深厚的理性力量。 3、历史: A、古罗马---朗吉弩斯:“伟大心灵的回声” B、18世纪---博克:空虚、孤独、沉寂、豁亮的音响,困难,突然有助于崇高感。 C、康德:“先有一种生命力受到暂时的阻碍的感觉”,然后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的洋溢迸发”,数学的崇高,力学的崇高。 D、黑格尔:美的内容超出了美的形式而“直接说明自己”,这种美的形式就是崇高。

36 2、优美 4、表现(崇高): 1、概念:; 2、关系: A、自然中:数学的崇高,力学的崇高 B、社会中:非凡的精神气度,
C、艺术中: 艺术家以明朗开阔、精神振奋的心态,并将激情灌输与整个创造过程形成雄浑宏大(《敕勒歌》)及慷慨悲凉(《离骚》)的境界。 1、概念:; 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2、关系: A、优美:空间小、力量弱、性质柔、令人心旷神怡,宁静愉悦,“杏花春雨江南” B、崇高:体积巨大、力量无限、色彩晦暗、威胁主体、惊心动魄,“骏马秋风冀北” C、姚鼐:阳刚之美,阴柔之美。 D、优美是甜糖,崇高是良药。人需要生活在优美中,但更需要崇高的疗救与提升。

37 3、丑 1、概念: 丑作为审美范畴,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乏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方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的理想观念。 2、特征: 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和内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庄子》中的哀殆驼。 B、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地展现出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了美的理想,如:《死魂灵》。 C、以某种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如:《恶之花》,《金瓶梅》?。 3、化丑为美: A、揭露:把丑的本质现实性的揭示出来,使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B、映照:造就一种背景和氛围,映照和衬托美的形象。 C、转化:

38 4、悲剧性 1、概念:展示着不断增强的美好期待,与毁灭性结局对立统一的意境;基本要素:美好期待,情节延续,毁灭结局;悲剧美感:由强烈的痛苦震撼而引起的由痛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审美体验。鲁迅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恩格斯“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2、类型: A、英雄悲剧:普罗米修斯。 B、小人物悲剧:窦娥,祥林嫂。 C、反面“英雄”悲剧:项羽,麦克白。 3、悲剧性美感的实质: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表现,悲剧性美感即崇高感。 A、悲剧的崇高感是美好期待的不断强化,悲剧前,悲剧后。 B、悲剧的崇高感是直面人性处境的艰难而产生的理性升华。 C、悲剧的崇高感是人类人性尊严的自我证明。 D、

39 5、喜剧性 1、概念: 2、喜剧美感:主体由强烈的优越感转化为笑感的特殊审美体验。 3、喜剧特征: 喜剧特征是寓庄于谐。
喜剧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即可笑性而使美好期待得以实现的意境。基本要素:否定性对象,可笑性,美好期待实现;鲁迅 “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马克思“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世界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 2、喜剧美感:主体由强烈的优越感转化为笑感的特殊审美体验。 3、喜剧特征: 喜剧特征是寓庄于谐。 A、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庄重严肃的社会内容,除作品内容真实地反映生活本质外,还指艺术家在创作中的严肃认真的态度。 B、谐:是指喜剧的诙谐可笑的形式,滑稽、倒错、乖讹;一个喜剧家、漫画家在创作时总是把生活的理解与喜剧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 C、寓庄于谐:无庄则无魂,无谐则无戏;善于通过诙谐的形式表现特定的生活内容与思想感情,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诙谐效果完全融合在一起。 D、斯汤达:“再没有比笑更难捉摸的东西了”普希金:“高尚的喜剧往往接近于悲剧”

40 喜剧性 4、类型:A、机智:或者对相似事物有了新的发现,或者以性质相异的的事物做比拟,或者突然发现似乎是存在于两极事物之间的共同之处;机智常常迷人,才情焕发,富于灵感的;鲍茜霞,九岁县太爷,刘罗锅 B、滑稽:常常必须为动作,行为的怪异,可笑,夸张。 C、讽刺:以夸张的方式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辛辣的嘲讽和非难—热刺:对我友;令刺:对敌人。 D、幽默:对尴尬处境的机智消解。(心不在焉的教授) 5、手段: A、曲解引申:阿皮蛋正传与阿Q正传 B、对比联系:傻子吃腌蛋。 C、重复叠加:“你头上的O痒不痒”;外国女孩,男孩,猫,鱼,树。 D、夸张巧合:外国士兵。 E、概念游戏:马克土温“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婊子养的”

41 复习思考题 1、自然美有那些形态?如何理解自然美的产生? 2、应怎样认识人的美?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如何?
3、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如何对艺术美进行评价? 4、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对科学美与技术美的认识? 5、什么是崇高?崇高有那些审美特征? 6、试比较优美与崇高的异同。 7、简述艺术中的丑及其什么价值,如何审丑? 8、悲剧性美感来源于那些方面?其实质是什么? 9、简述喜剧的类型与表现手段。

42 第四章 艺术美论 一、何为艺术: 1、再现说与表现说; 2、现代的多原解释; 3、艺术是审美的精神生产。 二、艺术类型的划分:
第四章 艺术美论 一、何为艺术: 1、再现说与表现说; 2、现代的多原解释; 3、艺术是审美的精神生产。 二、艺术类型的划分: 1、风格类型;2、时空、感觉、表现; 三、艺术的基本种类:1、造型艺术;2、演出艺术;3、语言艺术;4、影像艺术。

43 一、何为艺术 1、再现说与表现说; 2、现代的多原解释; 3、艺术是审美的精神生产。

44 1、再现说与表现说 1、艺术美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再现与表现是艺术中一对基本矛盾: 2、再现说在西方艺术传统中占统治地位:
A、再现即再度呈现,即实现对现实生活在艺术作品中的逼真似的的再度呈现 B、表现即表达外现,即将作家的主观情致,思想认识借助一定素材外在展示 C、再现与表现在艺术中对立统一互相渗透,再现之中有表现,表现之中有再现 2、再现说在西方艺术传统中占统治地位: A、柏拉图: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模仿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再现 B、“模仿说”中自然常常包含艺术家情感、想象等主观心灵世界,即包含表现成分 C、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种种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走上表现主观情感心灵印象之路 3、表现说在东方中国自古以来占统治地位: A、《尚书》“诗言志”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B、孔子“兴观群怨”的观;六朝画论六法中“应物象形、传移模写”都包含再现成分 C、从明清之际叙事性作品大发展以来,近代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成为主导。

45 2、现代的多元解释 1、“艺术有意味的形式” :[英]贝尔《艺术》:A、“在各个不同在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B、“有意味的形式”首先排除了再现性因素,其次排除了艺术家主观的思想和情感因素;既离开了再现说,也告别了表现说,成了形式主义中一个重要的代表学说 2、 “艺术符号”说:A、卡西尔:批判模仿说和表现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切艺术都是语言,但它们又只是特定意义上的语言。它们不是文字符号的语言,而是直觉符号的语言。”B、苏珊•朗格: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C、本质上依然是从艺术的符号形式方面来规定艺术。 3、 “生产美的技术”说:A、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艺术是一种生产美的价值、创造美的技术活动。” B、在现代艺术中的非审美化倾向和艺术世界的开放性面前必然遭到碰壁 4、 艺术本质否定论:分析美学--维特根斯坦,韦兹:A、不应寻找艺术的“客观存在性定义”,却应当回答“艺术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B、“开放性结构”;C、艺术的描述[实在]和评价性[尊称和推荐]定义;D、艺术理论的目的在于推荐。 5、种种学说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但未能避免片面性。

46 3、艺术是审美的精神生产 1、艺术美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艺术美是审美活动的多重载体: 3、艺术美是审美教育的典型素材:
A、艺术美集中地展示了现实中的美,并善于化丑为美---(眼中之竹) B、艺术美全面地表现了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审美理想---(胸中之竹) C、艺术美典型性地呈现了美的艺术形象,及美的意境---(手中之竹) D、艺术美成为集中表现审美意识的动人的审美世界 2、艺术美是审美活动的多重载体: A、艺术美成为艺术家有效表现展示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追求的最佳载体 B、艺术美成为唤起接受者审美体验,进行审美活动,提高审美能力的最佳载体 C、艺术美成为艺术家和艺术消费者多重关系审美交流审美对话互动共鸣的载体 3、艺术美是审美教育的典型素材: A、艺术美(经典)一旦产生就成为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扬弃的审美活动的承载者 B、艺术美成为培养审美者审美敏锐,塑造审美者审美素质和气质魅力的好教材 C、艺术美是美化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提高人气指数创作诗意世界的素材

47 二、艺术类型的划分 一、艺术存在方式: 1、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工艺、书法、盆景、剪纸、园林; 2、时间艺术:音乐、文学,戏曲、;
3、时空艺术:戏剧、影视,舞蹈、杂技、魔术 二、艺术存在状态: 1、静态艺术:建筑、绘画、雕塑、工艺、书法、盆景、剪纸、园林; 2、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魔术; 3、综合艺术:文学 三、艺术主体感受: 1、视觉艺术:建筑、绘画、雕塑;2、听觉艺术:音乐、戏曲; 3、视听艺术:舞蹈、戏剧、影视;4、视觉想象综合艺术:文学 四、艺术主客体侧重:[具象性艺术、抽象性艺术] 1、再现性:绘画、雕塑、小说、戏剧、影视; 2、表现性:音乐、建筑、诗歌、书法、舞蹈、舞蹈。

48 1、风格类型 1、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 2、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 3、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 4、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
5、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富创意风格 6、规范严谨风格与自由疏放风格

49 2、时空、感觉、表现 根据艺术作品使用的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 1、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摄影
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杂技、[服装]、魔术、戏曲 3、语言艺术: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网络文学 4、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广告、晚会,广场艺术

50 三、艺术的基本种类 根据艺术作品使用的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 1、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摄影
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杂技、[服装]、魔术、戏曲 3、语言艺术: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网络文学 4、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广告、晚会,广场艺术

51 1、造型艺术 概念:广义的造型艺术又称为“美术”,是以自然符号为媒介创造具有空间实体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1、艺术符号:造型艺术以自然符号为媒介构成艺术符号体系。自然符号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物质材料,如:颜料、布、纸、木、石、铜等。 2、艺术形象:造型艺术作为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形态,其生命律动和精神启示是以具有空间实体的活的形象直接呈现给观众的。 3、艺术意蕴:由造型艺术符号创造的艺术形象,总是指向蕴涵深刻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的艺术意蕴,造型艺术的形象意蕴更突出的表现为象征和寓意。

52 书法 1、概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以笔、墨、纸为媒介,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表现手段,以点画运动书写表现人们精神志趣的汉字书写艺术。
2、种类: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行楷、行草;草书:章草、今草、狂草 3、特征: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 4、书为心画:人类心灵表现的艺术

53 绘画 1、概念:运用笔墨颜料、纸帛画布等物质媒介,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等表现手段,在二维空间描绘平面形象的艺术。 2、种类:
工具材料: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 题材: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历史画、宗教画、静物画、动物 表现形式: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组画、插图 3、特征:形象确定性:题材广泛性:

54 雕塑 1、概念:是以耐磨性和可塑性的物质媒介,通过雕、刻、塑三种手法,在三维空间塑造实体性立体形象。 2、种类:
材料技法:雕:是对硬材料的雕刻; 塑:是对软材料的塑造。 形象背景:圆雕,浮雕,透雕; 按照体裁:纪念性,装饰性,民俗性,园林性 3、特征:实体性:理想性:单纯性:

55 建筑 1、概念:运用实体性物质媒介,通过形体处理,群体组合,空间构图,环境配置等手段,建构具有巨大空间形象形象的艺术。 2、种类:使用目的:
住宅建筑,生产建筑,公共建筑,文化建筑, 园林建筑,陵寝建筑,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 3、特征:物化性:象征性:空间广阔性

56 工艺 1、概念:运用相应物质媒介,通过造型设计和色彩装饰等方法和技巧,在二维和三维空间制作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形象的艺术。
2、种类:实用工艺,装饰工艺 传统工艺:陶瓷,漆器,刺绣,家具;民间工艺:面塑,风筝,年画,剪纸;现代工艺:服装设计,室内装潢,商业美术,书籍装帧 3、特征: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实在与确实的统一

57 2、演出艺术 概念:是以人工符号和表情姿态符号展示呈现富于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艺术。流动的乐音和美妙的人体动作,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表现人内心深处最微妙的情感情绪轨迹。 1、艺术符号:人工符号和表情姿态符号是表演艺术的物质媒介。 2、艺术形象:生动而美妙的音乐形象与舞蹈形象依赖表演艺术家的二度创作。 3、艺术意蕴:在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同时,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深邃蕴籍的意蕴。

58 舞蹈 1、概念:以经过编排的精美的人体动作将内在思想感情直观化肉身化的艺术。。
2、种类:生活舞蹈[人人参与]:习俗舞、社交舞、宗教舞、体育舞、教育舞。艺术舞蹈[舞台表演]:从特征上:情节舞、情绪舞、舞剧;从风格上:民间舞、宫廷舞、古典舞、现代舞。 3、特征:动态造型;动作程式;表演虚拟

59 音乐 1、概念:是以和谐的有组织有规律的乐音,创造出在时间中展开的诉诸听觉的艺术形象并表现思想感情的艺术。
2、种类:声乐:以人声歌唱为主—男声、女声和童声,高音、低音、中音;美声、民族、通俗。器乐: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3、特征:音质[旋律]动人形象抽象;表情[音响]直接沁人心脾;想象丰富意境幽深

60 戏剧 1、概念:演员按照剧本规定的情境在舞台上当众进行形体表演,借助对话和动作演绎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艺术。
2、种类:戏剧在西方叫话剧,歌剧。在中国包括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哑剧、戏曲。按题材: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童话剧;按矛盾:悲剧喜剧正剧 3、特征:A、动作表演:外部动作,言语动作,静止动作; B、集中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三一律; C、剧场交流:在特定的空间里,演员与观众既相互感应又相互确证,交流共鸣

61 曲艺 1、概念: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总称,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唱念作打演绎故事、塑造人物,表现性的反映生活。
2、种类:京剧、昆曲、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相声、小品、双簧。 3、特征: 歌舞剧融合: 程式化表演: 虚拟性情境:

62 杂技 1、概念:杂技艺术是一种依靠演员进行的各种技艺表演的总称。 2、种类: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狮子舞、魔术、空中飞人、叠罗汉等。
3、杂技艺术审美特征: A、表现为杂技演员对空间和自己身体、某种工具以及驯化的动物的超乎常人的征服和权威,具有惊险或奇异的审美特点。 B、杂技在体能上超乎常人的强度和技能上的巨大难度,使它与体育、竞技较为接近,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D、杂技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在人们的艺术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人们象喜爱游戏一样喜欢杂技。 C、杂技在中国艺术出国演出的行列中是创汇的第一大户,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氛围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质。

63 3、语言艺术 概念:语言艺术就是文学[艺术],是以语言符号创造富有审美意蕴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1、艺术符号:从文学作品的客观存在看,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语言。 2、艺术形象:即一个活生生的,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系统。 3、艺术意蕴:语言性地指向人生人性深处的奥妙与真谛。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真切地解析和解读、解悟人生,美化人生,提升人生质量。

64 诗歌 1、概念: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种类之一,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2、种类:叙事诗、抒情诗、格律诗、自由诗。 3、特征: A、凝练性:诗歌总是以精粹凝练的文学语词创造包含情感和想象的艺术形象,不以广泛性和丰富性取胜,而是以集中和深刻性见长,以一当十。 B、跳跃性:诗歌因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常常在结构上呈现出大幅度跳跃:时空综合跳跃、主客观跳跃、关联动作跳跃、平行式和对比式跳跃。 C、情感性:“诗言志” 、“诗者,志之所之也”、“诗缘情而绮靡”说明诗是抒情载体。 D、想象性: E、意境性: “其内足以摅己,其外足以感人”“言有尽而意无穷” F、音乐性:有规律的搭配诗句中的平仄,便形成起伏交替的节奏;韵律也称押韵,即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的重复出现。

65 小说 1、概念:小说是语言艺术的种类之一,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生活环境的文学体裁。 2、种类:
按篇幅: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按语言: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按侧重:人物小说,情节小说,环境小说,人生小说 3、特征:刻画人物形象深入细致;叙述故事情节完整生动;描写生活环境具体形象。

66 散文与报告文学 1、概念:文学散文是语言艺术的种类之一,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生活感受和境遇的文学体裁。
2、种类: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杂文和游记 3、特征: A、题材广泛多样:不受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人文自然,无所不包 B、结构自由灵活:小说如精心结构的建筑,诗歌如浑然无迹的明珠,散文就是自由自在的行云流水,正所谓“形三而神不散”。 C、感受真实细腻:散文中抒写最多的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 4、报告文学:是语言艺术的种类之一,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及时性,纪时性,文学性。

67 网络文学 1、概念:网络文学是数字化生存时代随着媒体革命新兴的一种以互连网为载体的超文本文学样式。
2、种类:诗歌,小说,散文,曲艺,寓言,幽默,笑话。 3、特征: A、超幻性:载体的虚拟性和主体的隐私性是审美具有了超幻性。 B、互动性:超文本的不定性为读者和作者的互动提供了双重自由。 C、消解性:网络文学的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的特征,对应着精神狂欢特质,对应着观念解构理论,消解了文学的深度。 D、被动性:网络文学的单向感官传播,过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读者陷入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文学阅读的意义反而变成了无意义。 E、新生性:网络文学的地位和价值,及其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前景,与传统文学的关系等理论问题,有待于文学、艺术和美学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68 4、影像艺术

69 摄影 1、概念:是以胶卷、相纸等物质媒介,通过光学、化学等科学方法和构图、影调、色彩等表现手段,纪录呈现于镜头前真实物象的艺术。
2、种类:按感光材料和色彩:黑白摄影、彩色摄影 按摄影方法和技术:航空、水下、全息、红外线、显微; 按题材:新闻、人像、风光、建筑、舞台、体育; 3、特征:客观纪实性:典型创意性:

70 电影 1、概念:是艺术与科技、商业结合,以银幕声音和画面为媒介,以镜头和蒙太奇为主要手段,在时空中创造感性直观形象的艺术。
2、种类:从总体上说,电影分为:故事片、记录片、科教片、美术片。按体裁:诗意电影、散文电影、小说电影、戏剧电影。 单镜头与蒙太奇的统一:开机一次拍摄的内容; 将不同的镜头、声音、画 面根据导演的构思组接成段落再组接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表现方式和结构方式:平行蒙太奇;叫板蒙太奇;对比蒙太奇;接续蒙太奇;象征蒙太奇。 造型性与运动性的统一:电影视觉形象在空间存在在时间中延展 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前者追求生活真实,后者追求本质揭示。 3、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我演他,我就是他;布莱希特—体现派:外演他,我不是他;梅兰芳—表现与再现结合:我演他,我就象他; 戏剧与影视表演的不同:演员在舞台面对观众夸张的一气呵成的能动表演:舞台形象;演员在影棚依据导演意图面对镜头非顺序性的逼真表演:银幕形象。

71 电视 1、概念:是以荧屏声音与画面组合,综合电影戏剧多种表现手段塑造形象,以家庭为传播对象的艺术。
2、种类:文艺晚会,风光片,艺术片,音乐电视,舞蹈电视,电视剧: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报道剧,电视小品。 3、特征:贴近生活,制作快捷,介入随意

72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关于艺术本质的再现说与表现说。 2、如何理解艺术的审美本质? 3、举例说明艺术的六对基本风格。
4、艺术的分类标准有那些?艺术应怎样分类 5、造型艺术包括那些艺术门类?简述它们的审美特征 6、简述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7、如何看待网络文学?

73 第五章 审美论 (一)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 1、审美活动的意义;2、审美方式; (二)审美过程与特征: 1、审美过程;2、审美欣赏的特点;
第五章 审美论 (一)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 1、审美活动的意义;2、审美方式; (二)审美过程与特征: 1、审美过程;2、审美欣赏的特点; (三)审美批评: 1、审美接受的高级形态;2、审美批评的特征与种类;3、审美批评的过程。

74 一、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 1、审美活动的意义 2、审美活动的方式
广义的审美活动,即是涵盖全部美学内容的美学活动,美学也就成为审美学,被誉为“美学之父”的鲍母加通就使用了这样的含义。 狭义的审美活动:就是接受者对于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体验、品藻、和鉴赏活动,即接受活动;借用经济学术语,就是对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消费。 1、审美活动的意义 2、审美活动的方式

75 1、审美活动的意义 美的创造活动在实质上是一种生产,美的欣赏即审美实质是一种消费,二者存在着互为前提的互动互就互成关系:没有生产自然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不会有生产。 1、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只有在接受者的具体接受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审美活动使潜在的美得以显现,使可能的美变成现实的美,使意念形态的抽象的美变成形象状态的形象的美,使自在的美变成体验的美。---审美活动不是单向度的还原活动,而是充满着主体的创造精神:是接受者和艺术家共同创造了艺术作品。 2、审美活动为美创造审美主体。审美活动在艺术的熏陶中实现了对接受者精神素质的影响和改造,并潜移默化的塑造出了审美主体。日常生活常常遮蔽压抑人精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审美活动对人的精神活动具有 “扶正祛邪,舒筋活血”作用。 3、审美活动也影响美的创造:群体的审美消费取向是导向,规定着接受者的审美需要,进而规定着创造者的审美取向。接受者是艺术的最后裁判。 4、卢卡契把审美人道主义特性或人道主义功能作为审美活动的重要意义纬度和价值取向:艺术形式把人提高到人的高度;审美与艺术具有“反拜物化使命”;艺术的审美可以使人由整体的人转变成人的整体。

76 2、审美活动的方式 1、日常式审美:审美活动的基本方式
日常式审美是一种自在而非自觉的审美。一方面是消遣和休闲式的审美活动;一方面日常化层面的实用性或伦理性审美活动。接受者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只为感性趣味和日常实用目的所驱使,完全依赖审美对象,很大程度丧失了审美主体的独立性;审美对象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浅层次的独白状态。 2、鉴赏式审美:审美活动的本质方式 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加以接受的审美方式。在鉴赏式审美中,接受者和审美对象均处于一种积极的参与中:接受者的主动性活现了审美对象的潜在性---一方面接受者既体验又回味,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提升,实现了接受主体的审美性;一方面审美对象引导又呈现,对象的本质也得以显现和张扬,实现了客体的审美价值。 3、研究式审美: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 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活动接受方式。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及其它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的理论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可见,在研究式审美中,接受者本身主要是非审美的,审美对象的审美性也“迷失了”。

77 二、审美过程与特征 1、审美过程的描述 2、审美欣赏的特点
审美活动的过程与特征主要是以鉴赏式审美为描述对象的。因为鉴赏式审美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是审美接受的最本质的范式,也可以说,它是对象的审美本性对审美接受的最为本质的规定。所以,鉴赏式审美是审美接受活动的根本方式,以此种方式去接受审美对象的人,才会成为审美对象的真正知音。与其它审美方式相比,鉴赏式审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充分的审美。 1、审美过程的描述 2、审美欣赏的特点

78 1、审美过程 审美过程如同燃烧,最初是点燃,接下来是小火初燃,然后是大火初燃,再到火焰渐趋微弱,最后是熄灭。审美过程相应的表现为:审美注意—审美体验—审美品味—审美领悟—审美净化。 1、审美注意阶段:审美注意就是审美主体在初次面对审美对象时,由于对象的美的特质而被吸引,也可以说是对象的审美特质对于审美意识的初步点燃。在审美注意中,接受者的心灵无可控制地被对象的美突然攫住、占领,除了对象的美,接受者感觉不到世界上还有别的事物存在。 2、审美体验阶段:审美体验就是在审美注意之后主体对对象审美特性的体会,是对象的美带给接受者的一种切身的感受。A、理解对审美体验有着关键的意义,只有理解了对象,审美主体才能很好地经验它;B、审美对象是存在于审美体验之中的,审美对象是由于审美体验才获得了现实性的存在;C、审美体验是渐进的,是由对象的一个局部到另一个局部最后到整体的观照。 3、审美品味阶段:审美品味就是对美的回味,就是对美的整体意味和文本意蕴的审视,玩味,与反思。品,就是指对审美意蕴的品咂与意会;味,是指在品之后的回味、反思与反省。如果说审美体验还只是局限、悬附于审美对象的话,品味就是对作为实体存在的审美对象的脱离(情爱),即对以意蕴存在的审美对象的审美把握。 4、审美领悟阶段:审美领悟是指对对象的体验与品味之后进而对人生境界、意义等豁然通达、洞明澈悟的审美解悟阶段。在审美领悟阶段,接受者捕捉到了审美对象真正的灵魂与生命,审美对象也在审美主体那里展示了真正的深刻性与普遍性—审美领悟是审美对象得以深度实现。 5、审美净化阶段:审美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品味和领悟,从而受到激励与鼓舞,使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的一种接受效果。审美注意、体验、品味、领悟是以接受者的接受心理体验为主,而审美净化则转向了对象对主体的功能与影响。

79 2、审美欣赏[活动]的特点 1、审美活动的超越性:A、审美活动对功利关系的超越,即对外在于对象的道德伦理及利害关系的超越;B、审美活动对实用目的的超越,美被肝蛭时,接受者必须不想到任何实用目的,即不做科学性考察和考虑它的用途;C、审美活动对物我界限的超越,即需要对具体物象的超越,达到离形得神,需要对自身欲念、忧虑、得失、伦理的超越。D、审美活动对距离感的把握:审美欣赏中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心理距离,“看小说有如看铁槛中的老虎”。 2、审美活动的想象性:一是审美想象活化审美对象,审美想象能把静态的、凝定的对象活化为富有生气的生命存在;二是审美想象呈现审美对象,审美想象能使审美对象的含蓄蕴籍,弦外之音,韵外之旨由潜在变为显在;三是审美想象补充审美对象:审美想象能对审美对象的许多空白进行填充和丰富,如《红楼梦》中“《西厢记》妙词通细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 3、审美活动的情感性:审美活动的情感性就是指审美欣赏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伴随情感活动。美的感染力就是在审美接受流程中接受者情感被激动起来的印证。审美欣赏活动是以接受者的情感为驱动力的,审美对象只有能够引起接受者的情感共鸣,接受者对它的接受活动才得以顺畅地进行,反之,技术活动就会受到阻滞。 4、审美活动的个人性:A、鉴赏式审美接受最需要接受主体生命情感的真实而自由的介入;B、美的意蕴的捕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增大了个体性存在的空间;C、在整个审美欣赏活动中,无论是直觉、体验,还是品味、情趣,无不是接受者私我性、个体性自由驰骋的领地;D、审美欣赏活动的个人性特点决定了审美接受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5、审美欣赏活动某些潜在方面,如社会环境对大众的审美欣赏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作用仿佛骨骼支撑起肉体,却被肉体包裹;树根供养了枝干,却被泥土深埋一样。

80 三、审美批评: 1、审美接受的高级形态 2、审美批评的特征与种类 3、审美批评的过程
审美批评是审美对象(比如艺术美)和审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上,理性地探寻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审美公众的启迪意义。 1、审美接受的高级形态 2、审美批评的特征与种类 3、审美批评的过程

81 1、审美接受的高级形态 1、审美批评的对象:因为艺术非常集中地表现了美,所以,审美批评的对象主要定位为艺术作品。
2、审美批评的任务:审美批评努力维护艺术的审美价值,其真正任务并不是简单地表达个人的好恶,而是要通过描述、解释、评价及评判艺术作品的美。 3、审美批评的方式:审美批评利用审美观念如优美、丑、和谐等,对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进行描述、解释、评价;在审美批评活动中三者互相交织,相辅相成。 4、审美批评的功能:审美批评具有培养公众感受美的能力,具有合理评判艺术质量和价值,提供正确理解艺术品的知识等功能。 5、审美批评的性质:审美批评只有在反复的观察、倾听或阅读艺术品之后,,只有在充分的审美鉴赏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所以,审美批评是高级形态的审美活动。

82 2、审美批评的特征与种类 审美批评既是一种审美享受,又是一种审美判断:没有欣赏,审美批评会变成纯粹的科学认知;没有判断,审美批评又会停留在欣赏阶段。审美批评不追求科学的合理,而追求欣赏的合情。 1、感官印象式审美批评:随意性的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理想、丰富的想象,既是审美批评的表现形式,也是审美批评的特点。 2、形式主义审美批评:形式主义审美批评认为:形式分析是评判家了解艺术家创造意图的本质和深度,了解艺术家在艺术品中表达的感情、想象、经验的最最重要的手段。 3、背景主义审美批评:背景主义审美批评范围很大---社会历史批评更多地把艺术作品与其产生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心理分析批评主要是基于心理分析的理论,在解释每一艺术作品时,都尽可能使用最新的心理学术语。

83 3、审美批评的过程 1、审美描述:在审美批评中,不仅有对某件艺术作品特征的描述,而且有对它的感情反映的描述,联想活动的描述,以及这些反映和联想与艺术品审美特性之联系的描述---是在试图对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评判之前展开的,它首先要弄清楚的是特定情况下的事实真相。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将所评判对象与其它艺术品进行比较。 2、审美解释:审美解释就是批评家通过指出什么因素对艺术品的审美特性产生了影响,进而告诉人们在这一艺术品中审美效果是如何实现的,怎样达至的。这种解释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事物审美特性的兴趣和好奇心,也能帮助人们展开和深化审美鉴赏,从而支持人们最初获得的审美体验和认识。一是对审美效果的解释,二是对审美判断的证明。 3、审美评价:审美评价是指批评家从一个公认的审美标准对批评对象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作出评估,即作出褒贬评定。A、评价活动可以评价审美对象的质量,鉴赏艺术品的各种不同价值,可以帮助人们评价现实和艺术现象,并按价值等级确定某一件艺术作品在同类艺术作品和艺术史中的位置,从而提高公众的审美能力;B、批评家既可以通过丰富的审美经验正确指出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下和质量优劣,又能通过个人体验和调查探讨审美创造的秘密和洞察作品的意义,从而给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以有益的建议和指导;C、批评活动的另一个特殊价值在于确认新的艺术,使之能被公众所理解并得到正确的评价。布莱希特肯定乔伊斯,罗杰佛莱对塞尚的发现,李贽,金圣叹对《西厢记》的极高评价。

84 复习思考题 1、审美活动的意义有那些? 2、试述卢卡契对审美的人道主义意义的论述。 3、审美活动有那些方式?
4、为什么说“鉴赏式审美”是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方式? 5、简要说明审美活动过程的几个主要阶段。 6、审美活动的特征是怎样的? 7、为什么说审美批评是审美接受的高级形态 8、审美批评有那些功能?

85 第六章 美育论 一、何为美育: 1、美育的由来;2、何为美育; 二、美育的任务和功能: 1、美育的任务;2、美育的功能;
第六章 美育论 一、何为美育: 1、美育的由来;2、何为美育; 二、美育的任务和功能: 1、美育的任务;2、美育的功能; 3、当代社会的美育。 三、美育的实施:1、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

86 一、何为美育 美育论是美学专题最后一个实质性内容,在分别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研究了有关美、美感、艺术美、和审美的理论后,本章将从审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怎样将人塑造成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和符合美的规律要求的人的重大美学课题。---对美及对美感的认识,对艺术的理解最终都要落实到对人的审美教育上来。因为,无论是就理论而言,还是从实践角度,审美教育学都是美学研究的归宿和目的。 1、美育的由来 2、何为美育

87 1、美育的由来 1795年德国戏剧家诗人(歌德的好朋友)席勒发表了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美育的性质、特征、作用等理论,被公认为“一部审美教育的宣言书”。 1、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孔子诗教乐教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以艺为手段: A、兴于诗:因为《诗经》是百科全书,知识是美德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兴于诗;塑造生命活力 B、立于礼:就是要诗教乐教把人培养成符合礼的要求的人,从而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治理中 C、成于乐:通过集诗乐舞于一身的 “乐” 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培养高尚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2、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A、美育是情感教育:梁启超“情感教育最大利器,就是艺术”,小说具有熏浸刺提的审美作用 B、美育是纯艺术教育:王国维主张审美是“意兴所至”,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挣脱束缚解脱烦恼 C、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提出美育实施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3、西方古代美育思想:缪斯是艺术美女神,古希腊重视人体美,柏拉图主张通过艺术美(音乐)和自然美培养人们热爱美和容美于心的好习惯,亚里士多德:音乐的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作用 4、西方近代美育思想:席勒主张用游戏活动(审美活动)克服由于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分裂造成的人性创伤。“只有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美育是“培养我们感性的精神力量的整体尽可能和谐”。席勒上承康德下启马克思

88 2、何为美育 1、美育就是完人教育:代表人物是卢梭和席勒—他们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天性)本来是完美的,但近代社会成为一个大染缸,人于其中受到邪恶、丑陋、肮脏、嫉恨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污染,加上工业化分工对完整人性的切割分拆,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畸形。为避免这种后果和恢复人性的完美,就要依赖美育:卢梭提倡“回归自然,返回自然”;席勒强调通过游戏(审美活动)使人成为精神得到充分解放和审美的人,完美人格。 2、美育就是关于美的价值教育和艺术教育: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审美教育就是或主要就是进行艺术教育。艺术的巨大魅力,能使人感受到无限的美,实现感官和想象方面的满足。 3、美育就是美学理论的教育:因为美育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进行审美教育就离不开美学理论的指导,就必须了解有关美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理论,这种观点忽视了审美教育的实践性和现实性。 4、美育就是情感教育:许多美学家都强调了情感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中心地位,重视审美教育对人的感性、情感的陶冶,对人的灵魂的净化,对人生境界的提升。 5、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其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潜移默化。

89 二、美育的任务和功能 1、美育的任务 2、美育的功能 3、当代社会的美育

90 1、美育的任务 1、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是以审美情趣为核心的对审美对象形式整体的一种直观感悟能力---审美感知能力主要是指具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够欣赏形式美的眼睛。艺术美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提高人的审美感知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首先要净化人的感官,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道德力量。一是培养审美感知的敏锐性,二是培养审美发现的独到性,三是培养艺术审美的历史感,四是审美感知的统摄力。 2、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一切艺术的最根本和最大限度的魅力就在于激发人的美感。审美的直接成果主要表现为个人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如品鉴某个艺术作品,欣赏某种美的意境,表达某种艺术观点和美学见解等;间接成果主要体现为个人行为模式、修养和道德品质,它贯穿于人的自我发展的全过程。 3、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审美想象是审美实践中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想象的东西或创意构思物化为审美对象时,就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技能,即恰如其分地表现情感和塑造形象的能力,艺术技巧是决定艺术审美价值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育能使人得到投身于实际的艺术和审美创造活动中的机会,对于培养人的审美想象力和实际操作技巧,并提高他的审美创造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价值。

91 2、美育的功能 人在审美活动有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形成新的审美观,新的人际关系,并以此为契机,最大限度的发展人的精神道德力量和创造力量。
1、陶冶情性:审美欣赏是能够使人超脱的,尽管不是逃避。欣赏美的事物能让人感到安静,愉快,能洗净人身上的世俗气而获得精神升华,积淀审美素质;审美活动能使心灵得到荡涤和净化,从而培养出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美育是一种身心陶冶,是人性的自我品味和人格的陶塑:一方面侧重于把感性的人塑造成理性的人;另一方面侧重于将单向度机械枯燥的人塑造成完整的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2、开启智力:艺术与审美教育对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美育能够极其有效地培养科学研究中所必须的热情和想象力;审美情感的非功利性快感特征,还能使人具有为追求真理而舍小我顾大我的高尚情操;美育可以为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培养新新人类。 3、以美储善:艺术作品能够产生巨大的情感冲击力量强烈地渗透到人的伦理心理深层,使人产生强大的道德力量和献身精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育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良知良能得到积累和储蓄,并进而凝聚积淀为一种自由的道德心理结构模式,让人变得更加纯真善良。 4、以美塑形:以美塑形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化人的形体、劳动产品和生活环境的活动---一是工艺美:服装,家具,餐具,住房,机器,厂房等,都既要有使用价值又要在使用和享用时感到心旷神怡;二是人的美:健美的人体和人体运动的各种动作是作为特殊的审美形式进入人的审美领域的,进健身房,去体育场参加舞蹈班,美容美发,挑选漂亮得体的服饰,都是一种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92 3、当代社会的美育 日潮韩流,欧风美雨,世界正在变得千篇一律。生活形态的机械化,思想感情的模式化,文化工业的大规模拷贝,流行时尚的传媒炒作正逐渐左右人们的生活情趣锈蚀人们的审美体验;机械的人性化追求却造成了人性的机械化。在这个世界中,艺术实践和审美欣赏已经成为我们个人可以把握的少数希望之一。艺术与其审美正在成为拯救人性的某种手段,只有在面对艺术时,人才会追求自己现在没有的东西。美育可以使人们塑造美的人物形象,确立美的环境形象,树立美的生活形象。美育对于现代病,对于那些沉溺于灯红酒绿的人们是一剂良药。 1、美育对当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建具有启悟作用: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其聪明才智和内在潜力就越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开掘。美育不得不承担起人生价值再启蒙的重任---人除了物质的幸福以外,还有更高级的精神价值,人的七情六欲如能得到理性的滋润和调节,就会使感性欲求变得更美好,人的审美品位就会得到提高。 2、美育对当代人人格境界审美品位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当今世界许多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有违人格,但由于利欲熏心也就无所顾忌。美育引导人通过欣赏美的事物,通过审美活动打开隔闭的心扉,促进圣洁情感的发展;通过提高审美理解力使人们善于把他人的人性感受纳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从而增强和完善人际审美交流。审美教育活动是以发展个性通过审美欣赏审美体验喊濡人性提升人的审美的人生境界。 3、美育对当代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推动作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美育在当代社会又一重要的历史使命美育能帮助人们找回对自然的亲和力,抚平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美育能培养人们与破坏自然的行为做坚决斗争的生态伦理意识,教会人们在审美的世界里生活。

93 三、美育的实施 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
美育科学告诉我们:我们本来就是生活在一个美的无限存在的世界里,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风雨霜雪,花鸟虫鱼,梅兰竹菊,爱情婚姻,工作学习,事业追求,科学研究,家庭、学校、社会,无时无刻不是美的天地美的世界。所有美的事物都给美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美育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

94 1、家庭美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学校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家庭是人性的学校与乐园,父母是终身的良师与益友。 A、家庭美育可以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的无比热爱:风和日丽,美满的家庭举家投身美妙的大自然,孩子会象快乐的小鸟,在碧蓝的天空下,纵情地放飞金子般的童心,灿烂鲜艳的花朵,碧绿青翠的草木,变幻莫测的云霞,刺激着孩子烂漫的想象,使家庭在自然美中沐浴了天伦之乐。 B、家庭美育可以培养孩子对环境美的自觉意识:卫生洁净,井然秩序,朴素自然,宽敞明朗,气氛温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亲自动手制作小小工艺品,使家庭环境多姿多彩,使孩子深深懂得环境是自我人性的辐射。人改造环境,环境塑造人;物为人服务,人不是物的奴隶。 C、家庭美育可以培养孩子对艺术美的无限钟情:柴科夫斯基,莫扎特,萧邦等,都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兴趣归功于家庭的熏陶。正是家庭中对艺术的挚爱和尊敬及艺术的氛围,在他们童贞的心灵中唤起了对艺术的兴趣和真诚;可见,孩子正是在家庭中形成他们最初的艺术情感,审美趣味和审美立场,家庭美育可以教会孩子观察感受及理解艺术的取之不尽的美,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的冲动。 D、家庭美育可以培养孩子对亲情美的审美体验:家庭男性美与女性美的完美结合,是人生温馨的浪漫的港湾,家庭内部,外部各种关系和谐,培养了孩子自尊自爱自强的优秀品质。家庭美育使孩子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男性美,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美,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同情,怎样与人和谐共处。

95 2、学校美育 学校教育有如“鲤鱼跳龙门”,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学校是人生的重要课堂,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场所和主要途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教育转向使得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强调。 A、校园应是充满绿色,生机盎然,鲜花盛开,富有生命活力,充满人文气息,体现深厚文化理念和文化传统的园林;学生在其中会感到身心安泰情感舒展,学习的压力,以及关系的矛盾,使学生在绿色校园获得净化宣泄。 B、干净卫生,秩序井然,采光良好,空气新鲜,光线合适,无刺激气味,人性化的教室富有艺术氛围,充分体现形式美及展示形式美规律的有效运用,使学生沐浴在美的环境氛围中,保护环境奉献环境成为自觉意识。 C、学校是有组织地开展艺术美教育的最佳场所,教师可以以其良好的形象,非凡的艺术素养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艺术创造,艺术表演,艺术欣赏活动,使学生在艺术的体验与陶冶中接受艺术的美化艺术的提升,提高艺术素质。 D、学校应是安静的,远离噪音适合工作学习生活;学校应是安全的,不受各种灾难威胁;学生在学校应是安心的,学校、班级、小组应是富有凝聚力向心力的集体,学生在其中会得到鼓励、欣赏,保护,呵护,学生不但会有得到提高的成就感,而且会有因身处一个人性化的集体而感到安心,安全;

96 3、社会美育 社会是人生成就获得展示的最终舞台,社会的美是人的全部希望之所在,社会的美是一切美好事物,美的艺术,美的人的存在的基本场所,没有社会的美,一切美的存在都将成为泡影,水中花,镜中月。社会美育主要是借助生动活泼的物质媒介造成一种社会的审美氛围,通过感性的熏陶把美的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美育的具体途径主要分为社会环境美育,社会人际关系美育,社会文化设施美育,社会日常生活美育。 A、社会环境应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均衡有序的存在和发展;整个社会是一个“绿色”的社会,到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充满发展的潜力和发展活力;社会充满凝聚力向心力 B、社会人际关系应是和谐融洽的。没有害群之马,人际关系表现为相互欣赏与促进积极进取,积极向上,对本集体充满爱心,甘于奉献。 C、社会文化设施美育,主要是利用全社会的文化设施: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宫,展览馆,博物馆,和公园,广场等,供人们阅览,欣赏,娱乐,参观,游览,并对参与的人施行审美教育。 D、社会日常生活主要是指人们平时的衣食住行。社会日常生活美育要求人们在追求现代物质享受的同时,决不能荒废了精神追求审美追求。穿衣不仅作为身份地位的展示,更是美的形象的塑造;饮食不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饮食文化饮食美学饮食审美,是身心健康的促进,是亲情友谊的载体;居住不再只是挡风御寒或是统治地位的象征,而是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铸造人性化空间,是身心均衡发展的诗意平台;出行不再只是赶路,而是流动的审美风景线的展示,及其自我空间的拓展和新的审美追求。

97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美育? 2、简述孔子的诗教和乐教。 3、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4、美育的基本功能有那些?
5、试论美育在当代的功能与使命。 6、美育的实施途径有那些?

98 余论 (一)历史中的中国美学: 1、中国美学的发端; 2、中国美学的发展与繁荣。 (二)现代中国美学的生成:

99 一、历史中的中国美学 1、中国美学的发端; 2、中国美学的发展与繁荣

100 1、中国美学的发端 先秦: 1、老子: 2、庄子: 3、孔子: 4、孟子: 5、乐记:

101 2、中国美学的发展与繁荣 1、《淮南子》: 2、《论衡》: 3、《文心雕龙》: 4、《画品》: 5、《诗格》: 6、《诗品二十四则》:
7、《林泉高致》: 8、《原诗》:

102 二、现代中国美学的生成 1、梁启超: 2、王国维: 3、蔡元培: 4、鲁迅: 5、朱光潜: 6、宗白华: 7、李泽厚:


Download ppt "美学概论 主讲教师 孙建章 沈阳电大文法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