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課 師 說 韓 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課 師 說 韓 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課 師 說 韓 愈

2 第二課 師說 題  解 結構圖表 作者介紹 字詞辨正 內容注釋 修辭小舖 品評鑑賞 國學常識 問題討論 仿作練習

3 題 解   本文選自韓昌黎集,是一篇闡述從師問學與尊師重道的論說文。所謂「師」,指能「傳道、受業、解惑」的人。「說」,是解釋義理、陳述己意的一種文體。 ▲ 韓昌黎集

4 題 解   唐朝士大夫往往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感慨師道不受重視,所以利用李蟠向他問學的機會,撰寫這篇文章,希望能藉此扭轉社會風氣,以重振師道。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而為師。」由此可知韓愈力挽狂瀾的勇氣及決心。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讚美他說:「匹夫而為百世師」,實在很有道理。

5 課文背景介紹 本文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闡述從師問學與尊師重道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
所謂「師」,指能「傳道、受業、解惑」的人。「說」,是解釋義理、陳述己意的一種文體。本篇闡述從師問學之道以贈李蟠,屬於贈序。

6 〈師說〉時代背景說明 唐代經安史之亂後,國勢漸衰,對外有藩鎮割據,內有宦官專權,皇室與士大夫之間盛行佛老思想,韓愈則以發揚孔孟學說為己任。
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儘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氾濫,直到中唐仍盛行不衰。

7 〈師說〉寫作背景說明 唐代仍有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貴族子弟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士大夫階層往往自恃出身而恥於從師。
韓愈感慨師道不受重視,所以利用李蟠向他請益的機會,撰寫這篇文章,強調從師問學的重要性,希望能藉此扭轉社會風氣,以重振師道。 作師說一文,時韓愈三十四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雖然官位不高,卻肩負有傳道授業之責。

8 〈師說〉寫作背景說明 為了使古文運動有更好的發展,他一方面刻苦創作,一方面又廣泛和青年後進交往,熱心地指導學業,並積極推荐優秀人才給主考官,因而許多學子投入韓愈門下,稱「韓門弟子」,這在當時是驚世之舉。 唐代以科舉取士,世爵之家自恃門第崇高,不必靠科舉仕宦。因此,習於不重問學,恥於相師,對韓愈的收召後學,議論紛紛。師說一文,除了闡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重道的主旨外,也可以說是反擊那些士大夫對他誹謗譏刺的一篇宣言。

9 〈師說〉寫作原因說明 韓愈寫作此文正是致力於「古文運動」之時。他呼籲知識分子不要寫駢體文,要用散體文去闡明孔、孟思想。
中唐時代的士人普遍存有諂媚逢迎的惡習,不喜從師問學,韓愈對於這種師道淪喪的現象深感憂慮。所以藉著李蟠問學的機會,寫作本文,闡發師道的重要性,針對社會的弊病,嚴加批駁。

10 淺說「師道」 自古以來,以韓愈對教師職責的定義最明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除了凸顯了儒家思想的師道概念外,從而進一步說明學無常師,以及終身學習的意義。 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11 「說」的名篇 「說」是議論文的一種,可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如柳宗元的〈捕蛇者〉、周敦頤的〈愛蓮說〉等都屬於「說」之文體。
  「說」是議論文的一種,可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如柳宗元的〈捕蛇者〉、周敦頤的〈愛蓮說〉等都屬於「說」之文體。 故〈師說〉即「說師」,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此文贈其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12 作 者 韓愈,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生於代宗大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卒於穆宗長慶四年(西元八二四年),年五十七。
作 者   韓愈,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生於代宗大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卒於穆宗長慶四年(西元八二四年),年五十七。   韓愈三歲而孤,依靠兄嫂鄭氏撫養成人。早年刻苦為學,博通六經百家之書,二十四歲中進士,官至吏部侍郎。 ▲ 韓愈畫像

13 作 者   曾因諫阻憲宗迎佛骨入宮,被貶潮州(今廣東省潮州市)。卒諡「文」,故世稱韓文公。因昌黎(今河北省徐水縣)是韓氏郡望,所以他撰文經常署名「昌黎韓愈」。宋神宗時追封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 ▲ 韓文公像

14 作 者   韓愈致力發揚儒家學說,排斥當時盛行的佛、老思想。同時倡導古文運動,主張以先秦、兩漢樸實無華、內容充實的散文,取代六朝以後華而不實的駢文。在摯友柳宗元、弟子李翱(音ㄠˊ)、皇甫湜(音ㄕˊ)等人的努力下,為古文開創了新格局。北宋時,歐陽脩力尊韓文,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繼起,古文遂成文章正宗,所以蘇軾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15 作 者   韓愈的散文風格雄渾剛健,意旨閎深。明茅坤選錄韓、柳、歐、曾、王、三蘇之文為唐宋八大家文鈔,而以韓愈為首。他的詩風奇崛險怪,勇於獨創,「以文為詩」是他的特色。後人編有韓昌黎集。

16 諫迎佛骨 憲宗晚年迷於佛法,迎佛骨入宮,王公士庶投其所好,競相奔走膜拜。韓愈對唐憲宗鋪張浪費迎接佛骨一事,很不滿意,就上〈論佛骨表〉以諫阻,批評佛道不言先王之法言,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又說佛骨乃是「枯朽之骨,凶穢之餘」,東漢奉佛以後,朝代都壽命不長。結果憲宗大怒,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

17 潮州立廟   韓愈到潮州以後,探詢民間疾苦,得知鱷魚食民畜產,就寫了祭鱷魚文,驅走鱷魚,解除民患。韓愈在潮州辦             鄉校、興教化、釋             奴婢、勵農桑。所             以,潮州人感念他             的恩德,建廟祭祀             他,四時香火不絕。   ▲ 潮州韓文公祠

18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一文中讚頌他:「道喪文弊,異端並起……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文起八代之衰,是針對韓愈主張以先秦兩漢的散文,取代六朝的駢文而言。八代,指唐朝以前的八個朝代,即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道濟天下之溺,是針對韓愈發揚儒家學說,排斥佛老而言。

19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從東漢以來,聖道淪喪,文風敗壞,佛老的邪說四起,無人能挽救;惟獨平民出身的韓愈倡領導古文,大眾重歸正路,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一文中讚頌他:「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

20 振興儒學,倡導古文   在韓愈以前,已有陳子昂、獨孤及、李華、梁肅、柳冕諸人先後倡導古文。韓愈倡導古文,則以振興儒術為目的,曾作〈原道〉以探討儒家仁義之道,上〈論佛骨表〉也是為宏揚儒學聖道。 他認為孟子闢楊、墨,承孔子道學,醇乎其醇,「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送王秀才序),所以他自比孟軻。

21 古文的主張 在〈與李翊書〉說:「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他對古文的主張,除了「文窮而後工」、「物不平則鳴」以外,主要有三:
  在〈與李翊書〉說:「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他對古文的主張,除了「文窮而後工」、「物不平則鳴」以外,主要有三: 文以載道:韓愈認為寫作文章必出入仁義。主 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 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 不實的文風。

22 古文的主張 務去陳言:韓愈作文章,不肯蹈襲前人一言一句。他認為:師法古賢應當「師其意,不師其辭」,「惟陳言之務去」。文辭力求創新的結果,使他的文章難免會有詰屈聱牙的現象。 注重文氣:韓愈力主革除魏、晉以來華靡不實的文風,恢復東漢以前樸實渾厚的風格,並以涵詠詩書,力行仁義,來培養浩然正氣,寫出好的文章。

23 古文創作理論 韓愈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24 質量兼具之作品   韓愈不僅是文學理論家,更親身力行,成一家言。他以文入詩,使詩散文化;用散文寫碑傳哀祭文章,突破以駢文寫作的僵硬陳腐;用古文寫毛穎傳,促進唐代傳奇小說的發展。古文日後能夠成為文章正宗,韓愈功不可沒。 在古文運動中,韓愈有具體的文學理論,而且有質量兼具的古文作品,因此能夠風起雲湧,讓當時的世人,肯定古文運動的價值。

25 焚膏繼晷、兀兀窮年 韓愈曾在他〈進學解〉一文中,借學生的口氣說出他在治學方面所下的工夫。說他嘴裡不停地念著六經的文章,手裡不住地翻閱著諸子百家的書籍;記事的書一定要抓住綱要,言論的書一定要探求深意。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是說他學不厭;「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是說非但白天苦讀,夜裡還要點油燈繼續用功,積年累月、努力不懈。

26 韓愈名言 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于思毀於隨。 其責已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輕以約。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進學解」韓愈手書

27 第一段課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傳授事物當然之理,修己至人之方。韓愈所謂道,乃指孔、孟之道。 傳 道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傳 道 傳授事物當然之理,修己至人之方。韓愈所謂道,乃指孔、孟之道。 受 業 教授學業。受,通「授」。業,泛指經史百家的作品。 解 惑 解答疑惑。此處兼指解答道、業兩方面的疑難困惑。

28 第一段課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非生而 知之者
人非生而 知之者 我不是生來就知道一切道理的。之,代名詞,此指「道」與「業」。語出論語述而篇。 其為惑也 那些成為疑惑的。也,位於句中時表示停頓語氣。

29 第二段課文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 道 學習道理。師,此作動詞用,學習。 夫庸知 哪裡要知道。夫,音ㄈㄨˊ,發語詞,無義。庸,豈,表示反詰的語氣詞。 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不論地位高低、年齡大小。無,無論,不論。

30 第三段課文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師 道 從師問學的道理。 出 人 超出常人。 下聖人  不如聖人。下,低於。 恥學於師 以從師學習為可恥。恥,動詞,以……為恥。

31 第三段課文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聖益聖 聖人更加聖明。上「聖」字,名詞;下「聖」字,形容詞。
所 以 何以、為什麼。 其  大概,表示推測的語氣詞。

32 第四段課文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於其身也 則恥師焉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於其身也 則恥師焉 對於自己本身卻以從師為恥。師,此作動詞用。焉,之,指老師。 句 讀 文章的斷句。句,文中語意完足可停止者。讀,音ㄉㄡˋ,一作「逗」,語意未完足而稍作停頓者。

33 第四段課文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句讀之不知 四句 即「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第三個「不」字,音ㄈㄡˇ,通「否」。 ※古書不加斷句標點,故其句讀須由師長傳授。 小學而大遺 學習小的,卻遺漏大的。小,指句讀;大,指對道、業的疑惑。

34 第五段課文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巫 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巫 醫 巫,為人降神祈福消災者。古代巫師多兼醫療工作,所以連稱巫醫。 樂 師 演奏音樂的樂工。 百 工 泛指從事各種工藝之人。「百」為虛數。 類。此指同一社會階層的人。 曰師曰弟 子云者 以老師、學生相稱呼。云者,語尾助詞。 道相似也 此指學養能力相近。

35 第五段課文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位卑則 足羞
位卑則 足羞 向官位低的人學習,就感到極為羞恥。足,非常。 官盛則 近諛 向官位高的人學習,則覺得近於諂媚。諛,音ㄩˊ,諂媚。 不 復 不能恢復。 君子不 齒 士大夫輕視他們。不齒,是指不屑與之同列。齒,此作動詞用,並列。

36 第六段課文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聖人無 常師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聖人無所不學,故無固定之師。常,固定。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聖人無 常師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聖人無所不學,故無固定之師。常,固定。 孔子師 郯子 孔子曾向郯國國君請教少皞式(皞,音ㄏㄠˋ) 「以鳥名官」(用鳥名作為官職之稱)的制度,見左傳昭公十七年。郯,音ㄊㄢˊ,春秋時國名。子,爵位名。 萇 弘 孔子曾訪古樂於周大夫萇弘。萇,音ㄔㄤˊ。 師 襄 孔子曾學琴於魯國樂官襄子。師,樂官名。襄,人名。 老 聃 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聃,音ㄉㄢ。

37 第六段課文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          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          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          有專攻,如是而已。 三人行則 必有我師 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語出論語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專攻 專門研究。

38 第七段課文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李氏子蟠 李蟠,字聖陶,唐德宗貞元十九年(西元八○三年)進士。蟠,音 ㄆㄢˊ。 古 文 指先秦、兩漢的散文。魏、晉以後盛行駢體文,唐代稱駢體文為「時文」,因稱上述的散文為「古文」。

39 第七段注釋 六藝經傳 六藝,此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先聖所著的書叫「經」,後賢解經的書叫「傳」。如春秋為經,解釋春秋的左氏、公羊、穀梁為傳。傳,音 ㄓㄨㄢˋ。 通 習 通曉熟習。 不拘於時 不受當時「恥學於師」的風氣所局限。拘,拘泥、局限。※這是一個省略主語的「省略句」,句法分析為:「(省略主語「李蟠」)+術語(不拘+「介詞」(於)+副賓語(時)」而「拘」在文意上來說有「被動」之意涵。 古 道 古人從師問學之道。 音ㄧˊ,贈送。

40 品評鑑賞——〈師說〉的段意和論點 段 意 論 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  擇師的標準 古之學者必有師。 1.為什麼從師? 2.以何人為師? 二、反面批判當時士大夫  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  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聖人無常師,舉孔子言行論證。 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後學號召。 1.不拘於時。 2.能行古道。

41 品評鑑賞 本文是作者批評時俗、闡論師道的論說文,歷來得到許多學者很高的評價。由本文可以了解韓愈是思想家、文章家,同時也是教育家。
  就思想方面來說,本文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觀念,對當時只務鑽營、不學無術的士大夫來說,就像暮鼓晨鐘一般,讓人警省。

42 品評鑑賞 正反兼顧,面面俱到 就文章方面來說:
  就文章方面來說:   首段提到人們既然不能沒有疑惑,就必須從師學習;次段指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六段以孔子為例,說明「聖人無常師」的道理;末段嘉許李蟠能行古道;以上都是從正面立論。 第三段說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第四段批評當時士大夫雖知為童子擇師,本身卻不從師;第五段斥責士大夫之族恥於相師,智慧反而不如人;這些是從反面批駁。 正反兼顧,面面俱到

43 品評鑑賞 以對比法凸顯主題 第三段以古之聖人從師,故聖益聖,與今之眾人恥學於師,故愚益愚對比;第四段以世人知為童子擇師,與本身恥學於師對比;第五段以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不肯從師對比,最後以李蟠的不拘時俗,勇於問學作結,使主題更加凸顯,意旨更為鮮明。

44 品評鑑賞 語言運用,錯綜多變   如第二段「生乎吾前」與「生乎吾後」兩長句,是排比句,緊接著「吾師道也」以下,是散句;第三段「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兩長句,是排比句,緊接著從「是故」到「其皆出於此乎」,這一長句是散句,但這一組散句中的「聖益聖」到「愚人之所以為愚」,又是對偶句。成功地運用散句和排比句、對偶句的錯綜變化。第四段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則運用交錯語次的手法。文章在流暢中見整齊之美,氣勢充沛又靈活變化,這正是「三代兩漢」文章的本色。

45 品評鑑賞 語氣運用,錯綜多變 首段「傳道、受業、解惑」三項並起,下文有的單承「道」,有的單承「惑」,有的雙承「道」、「惑」,有的雙承「道」、「業」,變化多端,又都能前後呼應。 三、四、五段結束的語氣,分別為推測、否定、感嘆,筆法靈活,增添了許多文學的趣味。

46 品評鑑賞   韓愈在師說中的創新有三點: 突破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對教師作用的全面而嶄新的定義。

47 品評鑑賞 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從師之道: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

48 品評鑑賞 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點,說明師生關係是互動的,教學相長。

49 品評鑑賞 本文從理論上看,有正面立論,有反面批駁,虛實相生;從句法上看,散句、排比句、對偶句、靈活運用,為本文增添許多華采;從修辭上看,頂真格的連續使用,錯綜格交錯語次,都是十分成功的例子。

50 品評鑑賞——寫作技巧 1. 本文以「師」字脈絡全文,且段段轉換,段段 作結,結構嚴謹。
1. 本文以「師」字脈絡全文,且段段轉換,段段 作結,結構嚴謹。 2. 文中以古聖與今人、童子與成人、百工與士夫、 孔子與世人對比,力陳時俗之非。 3. 文中駢散相間,句式長短不齊,頗富參差錯落 的形式之美,與抑揚頓挫的節奏之美。 4. 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 上遞下接。

51 問題討論 一、本文闡揚師道精神,你認為哪些句子發人警醒? 為什麼?
一、本文闡揚師道精神,你認為哪些句子發人警醒?  為什麼? 答: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先確立老師的   角色,可作為全篇立論的根本。   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上兩句都在釐清學習的本質,鼓勵世人勇於求師問道,不受年齡地位局限,足可彰顯本文主體精神。 4.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總結全文,學各專精,彼此互相尊重,尤屬多元社會重要觀念。

52 問題討論 二、除了韓愈所舉年齡、學養及官位的顧慮外,你 覺得世人「恥於相師」的原因還有哪些?
二、除了韓愈所舉年齡、學養及官位的顧慮外,你  覺得世人「恥於相師」的原因還有哪些? 答:年齡、學養及官位,其實都是外在因素,人們會在意  這些,主要還是自尊心和嫉妒心在作祟。因為自尊而  不願承認別人比自己優秀,因為嫉妒別人超越自己而  擺出不屑的姿態,我們應虛心向別人學習,增益自己  不足之處。

53 問題討論 三、現代社會由於獲得知識的管道增多,資訊取得 容易,老師的地位也與從前不同,請針對今日 老師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你的看法。
三、現代社會由於獲得知識的管道增多,資訊取得  容易,老師的地位也與從前不同,請針對今日  老師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你的看法。 答:科技的時代中,想要獲得大量資訊固然容易,但這  些資訊多半是沒有經過系統整理的,吸收了這些訊  息不一定能增長智慧。而好的老師不只帶給我們知  識,還能開啟我們的心靈空間,更能為我們指引正  確的人生方向。

54 問題討論 四、請分辨下列各句中「師」字的詞性與意義為 何? 名詞,老師 動詞, 學習 形容詞,從師問學的 動詞,學習 形容詞,從師問學的
四、請分辨下列各句中「師」字的詞性與意義為  何? 1.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 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3.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4.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5.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6.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7.萇弘、「師」襄、老聃。 名詞,老師 動詞, 學習 形容詞,從師問學的 動詞,學習 形容詞,從師問學的 名詞,老師 名詞,樂官

55 結構圖表 師說 古— 主旨│|闡論從師問學的重要性,希望 扭轉社會風氣,重振師道 學者必有師
主旨│|闡論從師問學的重要性,希望     扭轉社會風氣,重振師道 學者必有師 孔子無常師|孔子師郯子、        萇弘、師襄、        老聃﹝實證﹞ 聖人|從師而問|聖益聖    ﹝正﹞ 從師對象|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師      之所存 從師原因|惑而不從師,       其為惑也,終       不解矣 師的角色│傳道、受業、       解惑

56 師說 今— 多不從師 李氏子蟠│請學於余﹝正﹞,作師說以貽之│寫作動機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反﹞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正﹞ 其身恥師│惑之不解,或不焉﹝反﹞│大遺 為子擇師│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正﹞│小學 眾人│恥學於師│愚   益愚﹝反﹞ 未見其明

57 字詞辨正 師 字 詞 性 意 義 例 句 名詞 老師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動詞 學習
詞 性 意 義 例 句 名詞 老師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動詞 學習 1.吾從而「師」之。 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 之先後生於吾乎? 3.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4.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形容詞 從師問學的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專有名詞 樂官名 「師」襄

58 字詞辨正 之 也 乎 字 詞 性 作 用 例 句 介詞 等於「的」 古「之」學者必有師。 句中助詞 表賓語提前
詞 性 作 用 例 句 介詞 等於「的」 古「之」學者必有師。 句中助詞 表賓語提前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無意義 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代詞 代替人、事、物、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 句末助詞 表判斷、解釋或決定語氣,等於「啊」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表停頓語氣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相當「於」字,等於「在」或「比」。 生「乎」吾前。 表疑問或表感嘆,等於「呢、吧、啊」。 其皆出於此「乎」。

59 字詞辨正 而 矣 其 字 詞 性 作 用 例 句 連詞 表聯合關係,等於「和、且、又」 吾從「而」師之。 表轉折關係,等於「卻、但」
詞 性 作 用 例 句 連詞 表聯合關係,等於「和、且、又」 吾從「而」師之。 表轉折關係,等於「卻、但」 惑「而」不從師。 相當「則」字,等於「就」 人非生「而」知之者。 句末助詞 表直陳語氣,等於「了」 其出人也遠「矣」。 表感嘆語氣,等於「啊」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句首助詞 表推測語氣,等於「大概」 「其」皆出於此乎? 代詞 表第三人稱,含所有格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60 字詞辨正 所以 於 則 字 詞 性 作 用 例 句 連詞 表作用,等於「用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表原因,等於「為何」
詞 性 作 用 例 句 所以 連詞 表作用,等於「用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表原因,等於「為何」 聖人之「所以」為聖。 介詞 等於「比」 師不必賢「於」弟子。 等於「向」 而恥學「於」師。 等於「在」 其皆出「於」此乎。 等於「對於」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等於「被」 不拘「於」時。 表順承關係, 等於「就」 「則」群聚而笑之。 表轉折關係, 等於「卻」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61 修辭小舖 (一)錯 綜    定義: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如類疊、對偶、排比、     層遞等,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伸縮文句     ,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   方式:一般所指的錯綜句法為交錯句次,用交互穿插     的方式組合句子。如一、三句相接;二、四句     相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還原:「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62 修辭小舖 (二)頂 真 語文中,以前一句的結尾,來作下一句的起頭。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二)頂 真    語文中,以前一句的結尾,來作下一句的起頭。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63 修辭小舖 (三)排 比 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
(三)排 比    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64 修辭小舖 (四)映 襯    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映襯的修辭方式分為三類:              (1)反襯: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這種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觀點,加以描寫。              (2)對襯:對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或相反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                (3)雙襯:將同一人、事、物的雙重性質、相對現象,放在一起,使之凸顯。 (例句見下頁)

65 修辭小舖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聖益聖,愚益愚。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小學而大遺。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66 修辭小舖 (五)回 文    把相同的詞彙或句子,在下文中調換位置或顛倒過來,產生首尾迴環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環。回環運用得當,可以表現兩種事物或現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關係。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67 修辭小舖 清人張奕光題寫的〈岳武穆王墓〉回文詩碑
今古垂芳遺廟立,拜瞻空恨一秦奸。森森柏樹枝南向,凜凜忠魂夜北看。心赤負冤沉獄死,草青埋骨痛碑殘。欽徽是日無家返,深怨讒書封蠟丸 。 丸蠟封書讒怨深,返家無日是徽欽。殘碑痛骨埋青草,死獄沉冤負赤心。看北夜魂忠凜凜,向南枝樹柏森森。奸秦一恨空瞻拜,立廟遺芳垂古今。

68 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魏晉以後,文尚駢儷,唐初陳子昂為第一人,力主以清新的散文矯駢文之弊,散文始獲生機,然尚不足蔚成風氣。 到了中唐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

69 古文運動 韓愈力主以群經子史為文學的典範,一以求其樸實無華;一以求其涵蘊教化。乃啟「文以載道」的先聲。柳宗元應和之,因而唐代文風丕變,古風遂盛。但古文在唐代並未成為正宗。 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韓愈和柳宗元等人努力,奠定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70 古文運動理論 在文學思想方面,韓愈駁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論,而直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之道,以無比魄力,欲掃除思想界空虛無根的意識形態 ,恢復中國固有的道統。 在文學形式方面,韓愈力斥華而無實的駢文, 提倡文從字順的新散文。主張「宏中肆外」的文學風格。「宏中」, 是指文章內容應力求充實;「肆外」,是指文章的形式應有所創新, 使作者能自由馳騁筆力。

71 唐代古文大家 韓愈以不可一世的才氣,寫下了許多平易流暢的新散文。此外,其弟子李翱習之,得韓文公之醇厚,寫起文章亦平易近人;皇甫湜得韓文公之奇崛,文章雖有險澀之氣,但亦能自出新語,不流於時尚之華媚。 一代文宗柳宗元,更以其峻潔之筆,寫下飽含生命感慨的〈永州八記〉,和充滿批判意味的寓言式散文,這種真思想、真感情的筆觸,真正體現了古文運動的精神。

72 唐代古文大家 韓愈所領導的古文運動,雖然成果斐然,但如曇花一現,在古文大家相繼凋零之後,立即又被形式華美、音韻精工的四六駢文所淹沒 。
直至北宋時期,歐陽脩登高一呼,拔擢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 、曾鞏等人。此六人呼應中唐古文運動的精神,寫出了質量俱優的散文作品,使文從字順的散文,成為散文界中的主流。

73 古文運動優點 優點: 提倡平淺樸實的散文,不切實際、空虛華美的駢文因而衰落。 主張文學的實用主義,使文學與人生社會聯繫。 散文創作極為豐富。

74 古文運動缺點 缺點: 忽視文學進化原理,造成貴古賤今的錯誤觀念。 文以載道,使文學淪為道德的附庸。
重視古文,經史子集都成文學正統,純文學的詩、小說、戲曲反成末流,文學與學術相混淆。

75 練習——關於師道的成語 1 3 2 5 4 5 5 絳帳春風—— 程門立雪—— 如沐春風—— 不屑之教—— 尚友古人—— 扣其兩端——
絳帳春風—— 程門立雪—— 如沐春風—— 不屑之教—— 尚友古人—— 扣其兩端—— 有教無類—— 馬融 程顥 程頤 孟子 孔子

76 師道成語出處 絳帳春風 東漢馬融嘗坐高堂,施絳紗帳,以授 生徒,故稱之。
絳帳春風 東漢馬融嘗坐高堂,施絳紗帳,以授     生徒,故稱之。 程門立雪 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宋史楊時     傳:「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     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     尺矣。」 有教無類 施教的對象不應該有貴賤貧富的分別,     只要有心向學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       類。』」

77 師道成語出處 尚友古人 要效法聖哲, 培養自己的德性,砥礪     自己的氣節。孟子曰:「頌其詩,讀     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是尚友也。」尚友古人的過程,必須     仰賴頌其詩、讀其書,知人與論世是     分不開的。 不屑之教 論語陽貨:「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     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之,使     之聞之。」此乃不屑之教。 如沐春風 如同沐浴在春風之中,和暖舒暢。比     喻遇到良師誠摯教誨的感受。


Download ppt "第二課 師 說 韓 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