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操作指南 主讲人 赵凯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财政系副主任 山西恒信智达财税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操作指南 主讲人 赵凯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财政系副主任 山西恒信智达财税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操作指南 主讲人 赵凯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财政系副主任 山西恒信智达财税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税收问题系列讲座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操作指南 主讲人 赵凯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财政系副主任 山西恒信智达财税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TEL:

2 内容提要 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政策解读 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政策解析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操作指南

3 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政策解读
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有关政策解读 企业所得税征税对象有关政策解读 企业所得税税率有关政策解读

4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法1-2,条例1-5) 《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条例第1、2条) 第一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

5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法1-2,条例1-5) 《实施条例》 第二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所称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6 企业所得税征税对象(法第3条,条例第6-8条)
第三条 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7 企业所得税征税对象(法第3条,条例第6-8条)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8 企业所得税征税对象(法第3条,条例第6-8条)
《实施条例》 第六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所称所得,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

9 企业所得税征税对象(法第3条,条例第6-8条)
第七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所称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按照以下原则确定:   (一)销售货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动发生地确定;   (二)提供劳务所得,按照劳务发生地确定;   (三)转让财产所得,不动产转让所得按照不动产所在地确定,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按照被投资企业所在地确定;

10 企业所得税征税对象(法第3条,条例第6-8条)
 (四)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确定;   (五)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或者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个人的住所地确定; (六)其他所得,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确定。

11 企业所得税征税对象(法第3条,条例第6-8条)
第八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所称实际联系,是指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拥有据以取得所得的股权、债权,以及拥有、管理、控制据以取得所得的财产等。

12 所得税适用税率 1.基本税率(法第4条) 第四条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   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适用税率为20%。

13 所得税适用税率 2.优惠税率(法28条,条例92、93条) 第二十八条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4 小型微利企业有关政策解读 小型微利企业标准 《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所称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一)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 (二)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15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51号
小型微利企业有关政策解读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51号 二、小型微利企业条件中,“从业人数”按企业全年平均从业人数计算,“资产总额”按企业年初和年末的资产总额平均计算。

16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9号
小型微利企业有关政策解读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9号  七、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第(一)项和第(二)项所称从业人数,是指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之和;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指标,按企业全年月平均值确定,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月平均值=(月初值+月末值)÷2   全年月平均值=全年各月平均值之和÷12   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以其实际经营期作为一个纳税年度确定上述相关指标。   八、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待遇,应适用于具备建账核算自身应纳税所得额条件的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国税发[2008]30号)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在不具备准确核算应纳税所得额条件前,暂不适用小型微利企业适用税率。

17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1〕4号
小型微利企业有关政策解读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33号 一、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1〕4号   一、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18 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小型微利企业有关政策解读 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1】第117号    一、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1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51号
小型微利企业有关政策解读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51号 二、小型微利企业条件中,“从业人数”按企业全年平均从业人数计算,“资产总额”按企业年初和年末的资产总额平均计算。

20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9号
小型微利企业有关政策解读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9号  七、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第(一)项和第(二)项所称从业人数,是指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之和;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指标,按企业全年月平均值确定,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月平均值=(月初值+月末值)÷2   全年月平均值=全年各月平均值之和÷12   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以其实际经营期作为一个纳税年度确定上述相关指标。   八、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待遇,应适用于具备建账核算自身应纳税所得额条件的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国税发[2008]30号)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在不具备准确核算应纳税所得额条件前,暂不适用小型微利企业适用税率。

2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企业不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650号
小型微利企业有关政策解读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企业不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6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关于非居民企业是否享受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现明确如下: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所得均负有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的企业。因此,仅就来源于我国所得负有我国纳税义务的非居民企业,不适用该条规定的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二○○八年七月三日

22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解读 高新技术企业标准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科技、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23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解读 第九十三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所称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一)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二)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三)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四)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科技、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24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7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自2008年8月5日召开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会议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认定工作正在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稳步推进,但仍有一些地区工作措施不到位,认定工作进展缓慢。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确保今年认定工作顺利推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尽快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快认定进程     各地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务必抓紧时间,健全工作机制,在严格执行认定工作原则和规程的情况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认定工作,并力争在今年底前完成。要把握工作进度,遇到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一些地区进行重点检查。 为了保证政策实施的规范化,不提倡制定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实施细则”、“实施条例”。已经制定的,须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     二、关于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在计算企业拥有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时,企业近3年内(至申报日前)获得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均视为有效。     三、关于中介机构     各地认定机构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中介机构要严格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规定,以及国家有关专项审计的要求,出具专项审计报告。我们将于明年正式启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报告的统一格式,今年已经出具的审计报告不需要重做。                         二00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25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度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985号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解读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度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98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及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现就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度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经认定已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企业,各级税务机关要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111号)的规定,及时按15%的税率办理税款预缴。   二、经认定已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企业, 2008年以来已按25%税率预缴税款的,可以就25%与15%税率差计算的税额,在2008年12月份预缴时抵缴应预缴的税款。                                      二○○八年十二月二日

2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03号
四、认定(复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复审)批准的有效期当年开始,可申请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取得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后,可持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及其复印件和有关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减免税手续。手续办理完毕后,高新技术企业可按15%的税率进行所得税预缴申报或享受过渡性税收优惠。   五、纳税年度终了后至报送年度纳税申报表以前,已办理减免税手续的企业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以下资料:   (一)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的说明;   (二)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见附件);   (三)企业当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说明;   (四)企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说明、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说明。   以上资料的计算、填报口径参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未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或虽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但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以及本通知有关规定条件的企业,不得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已享受优惠的,应追缴其已减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27 所得税适用税率 3.特惠税率 第九十一条 非居民企业取得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五)项规定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九十一条 非居民企业取得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五)项规定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法第3条第3款: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28 所得税适用税率 3.特惠税率 第九十一条 非居民企业取得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五)项规定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九十一条 非居民企业取得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五)项规定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法第3条第3款: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29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有关政策解析 企业所得税征管权限国、地税之争与协调 无证业户企业所得税管理遭遇的尴尬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范围的划分界限 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面临的难题

30 国家税务局主要负责征收和管理的项目有: 所得税征收管理权限的划分
增值税,消费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与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所得税,2002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海洋石油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证券交易征收的印花税,车辆购置税,出口产品退税,中央税的滞补罚收入,按中央税、共享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属于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缴纳的入中央库,其他入地方库)

31 地方税务局主要负责征收和管理的项目有(不包括已明确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的地方税部分):
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地方税的滞补罚收入,按地方营业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在部分地区还负责社会保险费及其他一些地方规费的征收。

3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8]120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8]1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经国务院同意,现对2009年以后新增企业的所得税征管范围调整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规定     以2008年为基年,2008年底之前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各自管理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不作调整。2009年起新增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中,应缴纳增值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应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管理。     同时,2009年起下列新增企业的所得税征管范围实行以下规定:     (一)企业所得税全额为中央收入的企业和在国家税务局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     (二)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除上述规定外的其他各类金融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管理。     (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企业所得税仍由国家税务局管理。     二、对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一)境内单位和个人向非居民企业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的,该项所得应扣缴的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分别由支付该项所得的境内单位和个人的所得税主管国家税务局或地方税务局负责。      (二)2008年底之前已成立跨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2009年起新设立的分支机构,其企业所得税的征管部门应与总机构企业所得税征管部门相一致;2009年起新增跨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按基本规定确定的原则划分征管归属,其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的管理部门也应与总机构企业所得税管理部门相一致。     (三)按税法规定免缴流转税的企业,按其免缴的流转税税种确定企业所得税征管归属;既不缴纳增值税也不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暂由地方税务局管理。     (四)既缴纳增值税又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原则上按照其税务登记时自行申报的主营业务应缴纳的流转税税种确定征管归属;企业税务登记时无法确定主营业务的,一般以工商登记注明的第一项业务为准;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再调整。     (五)2009年起新增企业,是指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新办企业认定标准的通知》(财税〔2006〕1号)及有关规定的新办企业认定标准成立的企业。     三、各地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本着保证税收收入不流失和不给纳税人增加额外负担的原则,确保征管范围调整方案落实到位。     本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二○○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一、基本规定     以2008年为基年,2008年底之前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各自管理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不作调整。2009年起新增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中,应缴纳增值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应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管理。     同时,2009年起下列新增企业的所得税征管范围实行以下规定:     (一)企业所得税全额为中央收入的企业和在国家税务局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     (二)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除上述规定外的其他各类金融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管理。     (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企业所得税仍由国家税务局管理。

33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8]120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8]1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经国务院同意,现对2009年以后新增企业的所得税征管范围调整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规定     以2008年为基年,2008年底之前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各自管理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不作调整。2009年起新增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中,应缴纳增值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应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管理。     同时,2009年起下列新增企业的所得税征管范围实行以下规定:     (一)企业所得税全额为中央收入的企业和在国家税务局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     (二)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除上述规定外的其他各类金融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管理。     (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企业所得税仍由国家税务局管理。     二、对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一)境内单位和个人向非居民企业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的,该项所得应扣缴的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分别由支付该项所得的境内单位和个人的所得税主管国家税务局或地方税务局负责。      (二)2008年底之前已成立跨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2009年起新设立的分支机构,其企业所得税的征管部门应与总机构企业所得税征管部门相一致;2009年起新增跨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按基本规定确定的原则划分征管归属,其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的管理部门也应与总机构企业所得税管理部门相一致。     (三)按税法规定免缴流转税的企业,按其免缴的流转税税种确定企业所得税征管归属;既不缴纳增值税也不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暂由地方税务局管理。     (四)既缴纳增值税又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原则上按照其税务登记时自行申报的主营业务应缴纳的流转税税种确定征管归属;企业税务登记时无法确定主营业务的,一般以工商登记注明的第一项业务为准;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再调整。     (五)2009年起新增企业,是指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新办企业认定标准的通知》(财税〔2006〕1号)及有关规定的新办企业认定标准成立的企业。     三、各地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本着保证税收收入不流失和不给纳税人增加额外负担的原则,确保征管范围调整方案落实到位。     本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二○○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二、对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四)既缴纳增值税又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原则上按照其税务登记时自行申报的主营业务应缴纳的流转税税种确定征管归属;企业税务登记时无法确定主营业务的,一般以工商登记注明的第一项业务为准;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再调整。     (五)2009年起新增企业,是指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新办企业认定标准的通知》(财税〔2006〕1号)及有关规定的新办企业认定标准成立的企业。

34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新办企业认定标准的通知财税[2006]1号
一、享受企业所得税定期减税或免税的新办企业标准     1.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设立登记,新注册成立的企业。     2.新办企业的权益性出资人(股东或其他权益投资方)实际出资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的累计出资额占新办企业注册资金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25%。     其中,新办企业的注册资金为企业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的实收资本或股本。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以及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新办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人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出资的,经有资质的会计(审计、税务)事务所进行评估的,以评估后的价值作为出资金额;未经评估的,由纳税人提供同类资产或类似资产当日或最近月份的市场价格,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

35 关于进一步完善税务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 (总局公告2011年第21号)
无证业户企业所得税管理遭遇的尴尬 关于进一步完善税务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 (总局公告2011年第21号) 一、无照户纳税人的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办而未办工商营业执照,或不需办理工商营业执照而需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但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简称无照户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对无照户纳税人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并限量供应发票。 无照户纳税人已领取营业执照或已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已领取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的,税务机关应当同时收回并做作废处理。 四、本公告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税务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37号)中的第六条第三款“对应领取而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临时经营的,不得办理临时税务登记,但必须照章征税,也不得向其出售发票;确需开具发票的,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先缴税再由税务机关为其带未开具发票。”同时作废。

3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79号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范围界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79号 第三条  凡在纳税年度内从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经营),或在纳税年度中间终止经营活动的纳税人,无论是否在减税、免税期间,也无论盈利或亏损,均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实行核定定额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不进行汇算清缴。

37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
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面临的难题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 第九条  总机构和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二级分支机构,就地分期预缴企业所得税。   二级分支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均由二级分支机构集中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统一计入二级分支机构。 第十一条  不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且在当地不缴纳增值税、营业税的产品售后服务、内部研发、仓储等企业内部辅助性的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38 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面临的难题 第十二条 上年度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的,其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第十二条  上年度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的,其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第十三条  新设立的分支机构,设立当年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对于只存在一年的分支机构怎么管理?) 第十六条  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然后依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因素及其权重,计算划分不同税率地区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后,再分别按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的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39 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面临的难题 第二十八条  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总机构计算确定的分摊所得税款比例有异议的,应于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后30日内向企业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复核建议,并附送相关数据资料。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必须于收到复核建议后30日内,对分摊税款的比例进行复核,并作出调整或维持原比例的决定。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执行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复核决定。

40 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面临的难题 第三十七条  分支机构的各项财产损失,应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并出具证明后,再由总机构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4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21号
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面临的难题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21号  一、关于二级分支机构的判定问题   二级分支机构是指总机构对其财务、业务、人员等直接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的领取非法人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   总机构应及时将其所属二级分支机构名单报送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并向其所属二级分支机构及时出具有效证明(支持证明的材料包括总机构拨款证明、总分机构协议或合同、公司章程、管理制度等)。   二级分支机构在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非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和由总机构出具的二级分支机构的有效证明。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二级分支机构进行审核鉴定,督促其及时预缴企业所得税。   以总机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的非法人分支机构,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身份的,应视同独立纳税人计算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不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的相关规定。

4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79号
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面临的难题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79号 第十三条  实行跨地区经营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由统一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的总机构,按照上述规定,在汇算清缴期内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进行汇算清缴。分支机构不进行汇算清缴,但应将分支机构的营业收支等情况在报总机构统一汇算清缴前报送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总机构应将分支机构及其所属机构的营业收支纳入总机构汇算清缴等情况报送各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43 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面临的难题 第二十条  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纳税人年度纳税申报后,应对纳税人年度纳税申报表的逻辑性和有关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审核重点主要包括:   (一)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与企业财务报表有关项目的数字是否相符,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对应,计算是否正确。   (二)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额和结转以后年度待弥补的亏损额。   (三)纳税人是否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税收优惠的确认和申请是否符合规定程序。   (四)纳税人税前扣除的财产损失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程序。跨地区经营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其分支机构税前扣除的财产损失是否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证明。   (五)纳税人有无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完税凭证,完税凭证上填列的预缴数额是否真实。跨地区经营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及其所属分支机构预缴的税款是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中分配的数额一致。   (六)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和其他各税种之间的数据是否相符、逻辑关系是否吻合。

44 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面临的难题 第二十二条  税务机关应做好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和合并纳税企业汇算清缴的协同管理。   (一)总机构和汇缴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在对企业的汇总或合并纳税申报资料审核时,发现其分支机构或成员企业申报内容有疑点需进一步核实的,应向其分支机构或成员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发出有关税务事项协查函;该分支机构或成员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在要求的时限内就协查事项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核查结果函复总机构或汇缴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二)总机构和汇缴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收到分支机构或成员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反馈的核查结果后,应对总机构和汇缴企业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额作相应调整。

45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156号
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面临的难题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156号     一、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应严格执行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按照“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建筑企业所属二级或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直接管理的项目部(包括与项目部性质相同的工程指挥部、合同段等,下同)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应汇总到二级分支机构统一核算,由二级分支机构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的办法预缴企业所得税。   三、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应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0.2%按月或按季由总机构向项目所在地预分企业所得税,并由项目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   四、建筑企业总机构应汇总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按照以下方法进行预缴:   (一)总机构只设跨地区项目部的,扣除已由项目部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后,按照其余额就地缴纳;   (二)总机构只设二级分支机构的,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计算总、分支机构应缴纳的税款;   (三)总机构既有直接管理的跨地区项目部,又有跨地区二级分支机构的,先扣除已由项目部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后,再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计算总、分支机构应缴纳的税款。   

46 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面临的难题 五、建筑企业总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各分支机构和项目部不进行汇算清缴。总机构年终汇算清缴后应纳所得税额小于已预缴的税款时,由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或抵扣以后年度的应缴企业所得税。   六、跨地区经营的项目部(包括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管理的项目部)应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未提供上述证明的,项目部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督促其限期补办;不能提供上述证明的,应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项目部应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总机构出具的证明该项目部属于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管理的证明文件。   七、建筑企业总机构在办理企业所得税预缴和汇算清缴时,应附送其所直接管理的跨地区经营项目部就地预缴税款的完税证明。   八、建筑企业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的跨地(市、县)项目部,其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共同制定,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九、本通知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四月十九

47 应纳所得税额的核算 所得税核算一般原理 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设计路径 会计利润的核算 税收与会计差异分析与纳税调整 亏损弥补的相关规定 应纳税额的核算

48 所得税核算一般原理 应纳所得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税基式减免 应纳税所得额 =收入-成本-费用-税金-损失 =会计利润 ±纳税调整金额 +境外所得弥补境内亏损 -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49 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设计路径

50 会计利润的核算 一、利润总额计算

51 14 加:纳税调整增加额(填附表三) 15 减:纳税调整减少额(填附表三) 16 其中:不征税收入 17 免税收入 18 减计收入 19
应纳税所得额的核算 14 加:纳税调整增加额(填附表三) 15 减:纳税调整减少额(填附表三) 16 其中:不征税收入 17    免税收入 18    减计收入 19    减、免税项目所得 20    加计扣除 21    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22 加: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 23 纳税调整后所得(13+14-15+22) 24 减: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填附表四) 25 应纳税所得额(23-24) 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52 税收与会计差异分析与纳税调整 14 加:纳税调整增加额(填附表三) 15 减:纳税调整减少额(填附表三)

53 税收与会计差异分析与纳税调整 收入类税收与会计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 扣除类税收与会计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 资产类税收与会计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 准备金类税收与会计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 房地产预售收入税会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 特别纳税调整项目

54 (1)收入类调整项目 “收入类调整项目”:“税收金额”扣减“账载金额”后的余额为正,填报在“调增金额”,余额如为负数,将其绝对值填报在“调减金额”。其中第4行“3.不符合税收规定的销售折扣和折让”,按“扣除类调整项目”处理。

55 视同销售的税收政策与会计处理差异及纳税调整
2  1.视同销售收入(填写附表一) * 21  1.视同销售成本(填写附表二) *

56 填报纳税人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按照税收规定应视同销售确认应税收入。
填报纳税人发生非货币性交易行为,会计核算未确认或未全部确认损益,按照税收规定应视同销售确认应税收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已确认的非货币性交易损益的,直接填报非货币性交易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已确认的非货币交易收益的差额。 13 38 (二)视同销售收入(14+15+16) 14 39 (1)非货币性交易视同销售收入 15 40 (2)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收入 16 41 (3)其他视同销售收入 填报纳税人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按照税收规定应视同销售确认应税收入。

57 视同销售的税收政策与会计处理差异及纳税调整
货物与劳务收入确认税会差异及纳税调整 税收视同销售范围的界定及收入确认的标准 非货币性交易税会差异及纳税调整 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税会差异及纳税调整

58 货物与劳务收入确认税会差异及纳税调整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货物收入

5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13号
一、 增值税和营业税   根据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有关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的行为,不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二、 企业所得税   根据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及有关收入确定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人出售资产的行为,不确认为销售收入,对融资性租赁的资产,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账面价值作为计税基础计提折旧。租赁期间,承租人支付的属于融资利息的部分,作为企业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   本公告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此前因与本公告规定不一致而已征的税款予以退税。

60 视同销售的税收政策与会计处理差异及纳税调整
视同销售范围的界定 所得税条例第二十五条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6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
视同销售的税收政策与会计处理差异及纳税调整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 三、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62 视同销售的税会处理差异及纳税调整 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28号 二、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一)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   (二)用于交际应酬;   (三)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四)用于股息分配;   (五)用于对外捐赠;   (六)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63 视同销售的税收政策与会计处理差异及纳税调整
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28号 三、企业发生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情形时,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64 视同销售的税收政策与会计处理差异及纳税调整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10]148号 三、有关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口径 (八)企业处置资产确认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第三条规定,企业处置外购资产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是指企业处置该项资产不是以销售为目的,而是具有替代职工福利等费用支出性质,且购买后一般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处置。

65 非货币性交易税会差异及纳税调整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范围界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二条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66 非货币性交易税会差异及纳税调整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范围界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通过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有时也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认定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   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的,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适用本准则;高于25%(含25%)的,视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适用其他相关准则。

67 非货币性交易税会差异及纳税调整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四条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㈠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㈡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认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 第五条 满足下列条 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㈠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㈡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68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
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在发生补价的情况下,支付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收到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不同情况处理:   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   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

69 非货币性交易税会差异及纳税调整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
第五十八条 固定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五)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第六十二条 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一)外购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二)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第七十二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五条所称存货,是指企业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者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存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   (二)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70 非货币性交易税会差异及纳税调整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七条 未同时满足本准则第四条 规定条 件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71 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税会差异及纳税调整
条例第二十五条、国税函[2008]828号规定 下列项目应视同销售 (一)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 (二)用于交际应酬; (三)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四)用于股息分配; (五)用于对外捐赠; (六)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如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

72 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税会差异及纳税调整
关于自产自用的产品视同销售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复函 财会字[1997]26号   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性机构、捐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是一种内部结转关系,不存在销售行为,不符合销售成立的标志;企业不会由于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等而增加现金流量,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因此,会计上不作销售处理,而按成本转帐。但按税收规定,自产自用的产品视同对外销售,并据以计算缴纳各种税费。

73 会计准则:计入营业外收入 企业会计制度:计入资本公积
接受捐赠收入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 会计准则:计入营业外收入 企业会计制度:计入资本公积 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将接受捐赠直接计入资本公积核算、进行纳税调整的金额。第3列“调增金额”等于第2列“税收金额”。第1列“账载金额”和第4列“调减金额”不填。

74 捐赠收入有关政策分析 条例第二十一条  接受捐赠收入,按照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75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 国税函〔2008〕264号
捐赠收入有关政策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 国税函〔2008〕264号 (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4]82号)规定精神,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发生的转让、处置持有5年以上的股权投资所得、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转让所得、债务重组所得和捐赠所得,占当年应纳税所得50%及以上的,可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7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取得财产转让等所得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9号
捐赠收入有关政策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取得财产转让等所得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9号   一、企业取得财产(包括各类资产、股权、债权等)转让收入、债务重组收入、接受捐赠收入、无法偿付的应付款收入等,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非货币形式体现,除另有规定外,均应一次性计入确认收入的年度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2008年1月1日至本公告施行前,各地就上述收入计算的所得,已分5年平均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的,在本公告发布后,对尚未计算纳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应一次性作为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77 不符合税收规定的销售折扣和折让 4  3.不符合税收规定的销售折扣和折让 * 第4行“3.不符合税收规定的销售折扣和折让”:填报不符合税收规定的销售折扣和折让应进行纳税调整的金额。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和折让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销售折扣和折让。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第1列与第2列的差额。第4列“调减金额”不填。

78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销售折扣在计征所得税时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国税函发[1997]472号
不符合税收规定的销售折扣和折让政策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销售折扣在计征所得税时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国税函发[1997]472号 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征收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回扣,其支出不得在所得税前列支。

79 收入确认原则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 填报纳税人会计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但按照税收规定不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进行纳税调整的金额。
 收入确认原则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 填报纳税人会计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但按照税收规定不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进行纳税调整的金额。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认的收入;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确认的应纳税收入;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纳税人纳税调整的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填报纳税人纳税调减的金额。

80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
 收入确认原则有关政策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 一、关于租金收入确认问题   根据《实施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交易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中,如果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年度,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根据《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出租人可对上述已确认的收入,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   出租方如为在我国境内设有机构场所、且采取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的非居民企业,也按本条规定执行。

8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利息收入确认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3号
收入确认原则有关政策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利息收入确认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3号    一、金融企业按规定发放的贷款,属于未逾期贷款(含展期,下同),应根据先收利息后收本金的原则,按贷款合同确认的利率和结算利息的期限计算利息,并于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属于逾期贷款,其逾期后发生的应收利息,应于实际收到的日期,或者虽未实际收到,但会计上确认为利息收入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二、金融企业已确认为利息收入的应收利息,逾期90天仍未收回,且会计上已冲减了当期利息收入的,准予抵扣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三、金融企业已冲减了利息收入的应收未收利息,以后年度收回时,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四、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特此公告。

82 收入准则第五条 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己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商品销售收入金额,己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显失公允的除外。
收入确认原则有关政策分析 收入准则第五条 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己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商品销售收入金额,己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显失公允的除外。 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相差较大的,应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83 根据本准则第五条规定,企业销售商品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应当按照已收或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收入确认原则有关政策分析  收入准则指南三、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的计量   根据本准则第五条规定,企业销售商品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应当按照已收或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通常为公允价值。某些情况下,合同或协议明确规定销售商品需要延期收取价款,如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现值确定其公允价值。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摊销金额,冲减财务费用。

84 《企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收入确认原则有关政策分析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 《企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85 按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的检查
⑤按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对初始投资成本调整确认收益 填报纳税人采取权益法核算,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本行“调减金额”数据通过附表十一《长期股权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第5列 “合计”填报。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和第3列“调增金额”不填。 ⑥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投资损益 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纳税人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确认为投资损失的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填报纳税人应分享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利润、确认为投资收益的金额。本行根据附表十一《长期股权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分析填列。 47  6.投资转让、处置所得(填写附表十一) * 第3列“调增金额”和第4列“调减金额”通过附表十一《股权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分析填报。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不填。

86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会计上成本法和权益法适用范围的划分 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1.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权; 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 3.被投资单位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 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20%——50%

87 权益法长期股权投资税收与会计的差异分析 初始投资成本调整差异 投资损益的确认差异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差异 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差异

88 初始投资成本调整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四条 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㈠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但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 ㈡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㈢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㈣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定。 ㈤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确定。

89 初始投资成本调整差异 借:长期股权投资(差额)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九条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差额) 贷:营业外收入 所得税法第十四条 企业对外投资期间,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所得税条例第七十一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四条所称投资资产,是指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形成的资产。   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投资资产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予扣除。   投资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   (一)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   (二)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90 投资期间损益的的处理差异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十条 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第十一条 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的情况除外。 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投资企业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

91 投资期间损益的的处理差异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应用指南
本准则第十一条规定的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通常是指长期应收项目。比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债权,该债权没有明确的清收计划、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不准备收回的,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的净投资。   在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亏损时,应当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处理:   首先,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其次,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足以冲减的,应当以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账面价值为限继续确认投资损失,冲减长期应收项目等的账面价值。   最后,经过上述处理,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企业仍承担额外义务的,应按预计承担的义务确认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投资损失。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应收款 预计负债 借:预计负债 长期应收款 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9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
投资期间损益的的处理差异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 四、关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收入确认问题   企业权益性投资取得股息、红利等收入,应以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利润分配或转股决定的日期,确定收入的实现。   被投资企业将股权(票)溢价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转为股本的,不作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息、红利收入,投资方企业也不得增加该项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

93 投资期间损益的的处理差异分析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
一、本通知所称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存款损失,坏账损失,贷款损失,股权投资损失,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被盗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六、企业的股权投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股权投资,可以作为股权投资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一)被投资方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   (二)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的;   (三)对被投资方不具有控制权,投资期限届满或者投资期限已超过10年,且被投资单位因连续3年经营亏损导致资不抵债的;   (四)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完成清算或清算期超过3年以上的;   (五)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94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
投资期间损益的的处理差异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 五、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的税务处理   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其取得的资产中,相当于初始出资的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收回;相当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减少实收资本比例计算的部分,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其余部分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   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将其确认为投资损失。

95 权益法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差异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十四条 按照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其他按照本准则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第十五条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第十六条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 第十七条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96 权益法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税收与会计的差异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十六条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

97 权益法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税收与会计的差异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2010年第6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及其有关规定,现就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所得税处理问题公告如下:   一、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以下简称股权)投资所发生的损失,在经确认的损失发生年度,作为企业损失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一次性扣除。   二、本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本规定发布以前,企业发生的尚未处理的股权投资损失,按照本规定,准予在2010年度一次性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 第六条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三)转让财产收入; 第八条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所得税条例 第十六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三)项所称转让财产收入,是指企业转让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债权等财产取得的收入。

98 权益法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税收与会计的差异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10]148号 (五)投资损失扣除填报口径。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的规定,企业发生的投资(转让)损失应按实际确认或发生的当期扣除,填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相关行次,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损失,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十一“长期股权投资所得损失”“投资损失补充资料”的相关内容不再填报。

99 企业重组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 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作为一般重组处理,导致财务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进行纳税调整的金额。
8.一般重组 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作为特殊重组处理,导致财务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进行纳税调整的金额。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认的账面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确认的应税收入金额;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纳税人进行纳税调整增加的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填报纳税人进行纳税调整减少的金额。 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作为一般重组处理,导致财务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进行纳税调整的金额。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认的账面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确认的应税收入金额;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纳税人进行纳税调整增加的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填报纳税人进行纳税调整减少的金额。

100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税收与会计差异分析与检查
第3列“调增金额”或第4列“调减金额”通过附表七《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纳税调整表》第10行第5列数据填报。 附表七第5列“纳税调整额”第10行“合计”数为正数时,填入附表三第10行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为负数时,将其绝对值填入本行第4列“调减金额”。

101 确认为递延收益的政府补助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的检查
填报纳税人取得的不属于税收规定的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认为递延收益,税收处理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应进行纳税调整的数额。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认的账面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确认的应税收入金额;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纳税人进行纳税调整增加的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填报纳税人进行纳税调整减少的金额。

102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应用指南
政府补助范围的界定 财政贴息是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   财政贴息主要有两种方式:   (1)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受益企业;   (2)财政将贴息资金拨付给贷款银行,由贷款银行以政策性优惠利率向企业提供贷款,受益企业按照实际发生的利率计算和确认利息费用。 财政拨款是政府无偿拨付给企业的资金,通常在拨款时明确规定了资金用途。   比如,财政部门拨付给企业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或进行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安置职工就业而给予的奖励款项,拨付企业的粮食定额补贴,拨付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研发经费等,均属于财政拨款。 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 (一)财政拨款。 (二)财政贴息。   (三)税收返还。 (四)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 税收返还是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办法向企业返还的税款,属于以税收优惠形式给予的一种政府补助。增值税出口退税不属于政府补助。   除税收返还外,税收优惠还包括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形式。这类税收优惠并未直接向企业无偿提供资产,不作为本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 比如,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应用指南

103 政府补助范围的界定 第二十二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九)项所称其他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一)项至第(八)项规定的收入外的其他收入,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

104 政府补助范围的界定 所得税条例释义 补贴收入:企业取得国家财政性补贴和其他补贴收入,除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不计入损益者外,都应当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依据,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105 境外应税所得税收与会计差异分析及检查 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纳税人并入利润总额的成本费用或确认的境外投资损失。第4列“调减金额”填报纳税人并入利润总额的境外收入、投资收益等。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不填。 第13行“12.不允许扣除的境外投资损失”: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境外投资除合并、撤消、依法清算外形成的损失。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和第4列“调减金额”不填。

106 税基式减免纳税调整 14 13. 不征税收入(填附表一[3]) 15 14.免税收入(填附表五) 16 15.减计收入(填附表五) 17
13. 不征税收入(填附表一[3]) 15  14.免税收入(填附表五) 16  15.减计收入(填附表五) 17  16.减、免税项目所得(填附表五) 18  17.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填附表五)

107 不征税收入有关政策分析 报表说明:第14行“13.不征税收入”:第4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一(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项目明细表》第12行“不征税收入总额”。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和第3列“调增金额”不填。 国税函[2010]148号(三)不征税收入的填报口径。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36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规定,企业符合上述文件规定的不征税收入,填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一、收入类调整项目”第14行“13、不征税收入”对应列次。上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形成的费用和资产,不得税前扣除或折旧、摊销,作相应纳税调整。其中,用于支出形成的费用,填报该表第38行“不征税收入用于所支出形成的费用;其用于支出形成的资产,填报该表第41行项目下对应行次。

108 财税[2008]151号 二、关于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一)企业按照规定缴纳的、由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以及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缴纳的不符合上述审批管理权限设立的基金、收费,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企业收取的各种基金、收费,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   (三)对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及国务院有关规定收取并上缴财政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准予作为不征税收入,于上缴财政的当年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未上缴财政的部分,不得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财税[2008]136号 一、对社保基金理事会、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的社保基金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社保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证券投资基金红利收入,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产业投资基金收益、信托投资收益等其他投资收入,作为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   二、对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社保基金托管人从事社保基金管理活动取得的收入,依照税法的规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109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现就企业取得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一)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   (二)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   (三)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二、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上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企业将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本通知自2011年1月1日起执行。  

110 免税收入有关政策分析 1 一、免税收入(2+3+4+5) 2 1、国债利息收入 3 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3、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5 4、其他

111 免税收入的政策分析 –国债利息收入 法第二十六条 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   (一)国债利息收入;   (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四)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112 第八十二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一)项所称国债利息收入,是指企业持有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
免税收入的政策分析 –国债利息收入 《实施条例》 第八十二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一)项所称国债利息收入,是指企业持有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

113 免税收入的政策分析 –国债利息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国债投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2011年第36号 一、关于国债利息收入税务处理问题 (一)国债利息收入时间确认 1.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企业投资国债从国务院财政部门(以下简称发行者)取得的国债利息收入,应以国债发行时约定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利息收入的实现。 2.企业转让国债,应在国债转让收入确认时确认利息收入的实现。 (二)国债利息收入计算 企业到期前转让国债、或者从非发行者投资购买的国债,其持有期间尚未兑付的国债利息收入,按以下公式计算确定: 国债利息收入=国债金额×(适用年利率÷365)×持有天数 上述公式中的“国债金额”,按国债发行面值或发行价格确定;“适用年利率”按国债票面年利率或折合年收益率确定;如企业不同时间多次购买同一品种国债的,“持有天数”可按平均持有天数计算确定。 (三)国债利息收入免税问题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企业取得的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具体按以下规定执行: 1.企业从发行者直接投资购买的国债持有至到期,其从发行者取得的国债利息收入,全额免征企业所得税。 2.企业到期前转让国债、或者从非发行者投资购买的国债,其按本公告第一条第(二)项计算的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114 免税收入的政策分析 –国债利息收入   二、关于国债转让收入税务处理问题   (一)国债转让收入时间确认   1.企业转让国债应在转让国债合同、协议生效的日期,或者国债移交时确认转让收入的实现。   2.企业投资购买国债,到期兑付的,应在国债发行时约定的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国债转让收入的实现。   (二)国债转让收益(损失)计算   企业转让或到期兑付国债取得的价款,减除其购买国债成本,并扣除其持有期间按照本公告第一条计算的国债利息收入以及交易过程中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企业转让国债收益(损失)。   (三)国债转让收益(损失)征税问题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企业转让国债,应作为转让财产,其取得的收益(损失)应作为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三、关于国债成本确定问题   (一)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国债,以买入价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二)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国债,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四、关于国债成本计算方法问题   企业在不同时间购买同一品种国债的,其转让时的成本计算方法,可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选用一种。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改变。   

115 免税收入的政策分析 –投资收益 《实施条例》第八十三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所称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和第(三)项所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116 免税收入的政策分析 –投资收益 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税的条件: 第一,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需要与其在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 第二,不包括对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进行短期炒作而取得的权益性投资收益。

117 非营利性组织免税政策分析 条例第八十四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四)项所称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组织:   (一)依法履行非营利组织登记手续;   (二)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   (三)取得的收入除用于与该组织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的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 (四)财产及其孳息不用于分配;   (五)按照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该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或者由登记管理机关转赠给与该组织性质、宗旨相同的组织,并向社会公告;   (六)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

118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
非营利性组织免税政策分析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 一、非营利组织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     (一)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捐赠的收入;     (二)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的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但不包括因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     (三)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     (四)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收入。     二、本通知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11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
非营利性组织免税政策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 六、关于免税收入所对应的费用扣除问题   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企业取得的各项免税收入所对应的各项成本费用,除另有规定者外,可以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如果该企业所有收入都免税所形成的费用如何扣除?连年亏损应如何处理?2000年84号文废止后…)

120 减计收入有关政策分析 减计收入 法第三十三条 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

121 减计收入有关政策分析 《实施条例》 第九十九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所称减计收入,是指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前款所称原材料占生产产品材料的比例不得低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标准。

12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8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85号      一、本通知所称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是指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以下简称《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非禁止并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     二、经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按《目录》规定认定的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企业(不包括仅对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和技术进行认定的企业),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可按本通知规定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三、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认定程序,按《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的规定执行。     四、2008年1月1日之前经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认定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的企业,应按本通知第二条、第三条的规定,重新办理认定并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方可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123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8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85号   五、企业从事非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取得的收入与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取得的收入没有分开核算的,不得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六、税务机关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实行备案管理。备案管理的具体程序,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规定执行。     七、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企业因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不符合《目录》规定的条件的,应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并停止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八、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合《目录》规定条件,采用欺骗等手段获取企业所得税优惠,或者因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不符合享受优惠条件,但未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的,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九、税务机关应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税务机关发现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认定有误的,应停止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并及时与有关认定部门协调沟通,提请纠正,已经享受的优惠税额应予追缴。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通知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124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9〕567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9〕567号  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你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请示》(赣地税发〔2009〕131号)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江西泰和玉华水泥有限公司旋窑余热利用电厂利用该公司旋窑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发电,其生产活动虽符合《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规定范围,但由于旋窑余热利用电厂属于江西泰和玉华水泥有限公司的内设非法人分支机构,不构成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且其余热发电产品直接供给所属公司使用,不计入企业收入,因此,旋窑余热利用电厂利用该公司旋窑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发电业务不能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减计收入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125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0〕4号
减计收入的其它规定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0〕4号   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经国务院批准,现就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通知如下:   一、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三、自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由银行业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法人机构所在地在县(含县级市、区、旗)及县以下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四、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比例减计收入。   五、本通知所称农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和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户,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位于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和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属于农户。农户以户为统计单位,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也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农户贷款的判定应以贷款发放时的承贷主体是否属于农户为准。      

12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口径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9号
减计收入的其它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口径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9号 三、关于利息和保费减计收入申报口径。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号)规定,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以及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按10%计算的部分,填报国税发[2008]101号文件附件1的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8行“2、其他”

127 减计收入的其它规定 本通知所称小额贷款,是指单笔且该户贷款余额总额在5万元以下(含5万元)的贷款。   本通知所称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本通知所称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本通知所称由银行业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本通知所称县(县级市、区、旗),不包括市(含直辖市、地级市)所辖城区。   本通知所称保费收入,是指原保险保费收入加上分保费收入减去分出保费后的余额。   六、金融机构应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进行单独核算,不能单独核算的不得适用本通知第一条、第二条规定的优惠政策。   七、适用暂免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至2009年底的农村信用社执行现有政策到期后,再执行本通知第二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八、适用本通知第一条、第三条规定的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金融机构,自2009年1月1日至发文之日应予免征或者减征的营业税税款,在以后的应纳营业税税额中抵减或者予以退税。   九、《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5号)第二条、《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177号)第二条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停止执行。

128 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分析 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分析 (法27条,条例第86—91条)
第二十七条 企业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一)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   (二)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 (三)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四)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五)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

129 1.第八十六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的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是指:
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分析 《实施条例》 1.第八十六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的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是指:

130 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分析 (一)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1.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   2.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   3.中药材的种植;   4.林木的培育和种植; 5.牲畜、家禽的饲养;   6.林产品的采集;   7.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   8.远洋捕捞。

131 (二)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分析   (二)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   2.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企业从事国家限制和禁止发展的项目,不得享受本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132 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分析 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本条规定的项目,不得享受本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2.第八十七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二)项所称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是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   企业从事前款规定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本条规定的项目,不得享受本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国税发[2009]80号

133 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分析 3. 第八十八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三)项所称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项目的具体条件和范围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企业从事前款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34 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分析 第八十九条 依照本条例第八十七条和第八十八条规定享受减免税优惠的项目,在减免税期限内转让的,受让方自受让之日起,可以在剩余期限内享受规定的减免税优惠;减免税期限届满后转让的,受让方不得就该项目重复享受减免税优惠。

135 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分析 4. 第九十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四)项所称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是指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3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12号)
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技术转让应符合以下条件:⑴享受优惠的技术转让主体是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居民企业;⑵技术转让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范围;⑶境内技术转让经省级以上科技部门认定;⑷向境外转让技术经省级以上商务部门认定;⑸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技术转让所得=技术转让收入-技术转让成本-相关税费   技术转让收入是指当事人履行技术转让合同后获得的价款,不包括销售或转让设备、仪器、零部件、原材料等非技术性收入。不属于与技术转让项目密不可分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收入,不得计入技术转让收入。   技术转让成本是指转让的无形资产的净值,即该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减除在资产使用期间按照规定计算的摊销扣除额后的余额。   相关税费是指技术转让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有关税费,包括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合同签订费用、律师费等相关费用及其他支出。   享受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企业,应单独计算技术转让所得,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得享受技术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优惠。

137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7号
一、创业投资企业是指依照《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部委令2005年第39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和《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商务部等5部委令2003年第2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专门从事创业投资活动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   二、 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24个月)以上,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按照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一)经营范围符合《暂行办法》规定,且工商登记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性法人创业投资企业。   (二)按照《暂行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完成备案,经备案管理部门年度检查核实,投资运作符合《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   (三) 创业投资企业投资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除应按照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和《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362号)的规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以外,还应符合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年销售(营业)额不超过2亿元,资产总额不超过2亿元的条件。   2007年底前按原有规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且在2008年继续符合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的,向其投资满24个月的计算,可自创业投资企业实际向其投资的时间起计算。   (四)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138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7号
三、中小企业接受创业投资之后,经认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的,应自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年度起,计算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期限。该期限内中小企业接受创业投资后,企业规模超过中小企业标准,但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的,不影响创业投资企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   四、创业投资企业申请享受投资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应在其报送申请投资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年度纳税申报表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以下资料备案:   (一)经备案管理部门核实后出具的年检合格通知书(副本);   (二)关于创业投资企业投资运作情况的说明;   (三)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合同或章程的复印件、实际所投资金验资报告等相关材料;   (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职工人数、年销售(营业)额、资产总额等)说明;   (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出具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复印件)。

13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10]148号
(六)税收优惠填报口径。对企业取得的免税收入、减计收入以及减征、免征所得额项目,不得弥补当期及以前年度应税项目亏损;当期形成亏损的减征、免征所得额项目,也不得用当期和以后纳税年度应税项目所得抵补。

140 在建工程试运行收入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政策分析
会计政策有关规定 财务政策有关规定 税收政策有关规定

141 会计政策有关规定 《企业会计制度》第31条的规定
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因进行试运转所发生的净支出,计入工程成本。企业的在建工程项目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取得的试运转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对外销售的产品,其发生的成本,计入在建工程成本,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时,按实际销售收入或按预计售价冲减工程成本。 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在建工程科目的规定 在建工程进行负荷联合试车发生的费用,借记本科目(待摊支出),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试车形成的产品或副产品对外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的,借记“银行存款”、“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待摊支出)。

142 财务政策有关规定 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 财建[2002]394号 经营性项目基建收入的税后收入,相应转为生产经营企业的盈余公积。所谓基建收入是指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项工程建设副产品变价净收入、负荷试车和试运行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包括工程建设副产品变价净收入,即煤炭建设中的工程煤收入、矿山建设中的矿产品收入、油(汽)田钻井建设中的原油(汽)收入和森工建设中的路影材收入等。

143 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
各类副产品和负荷试车产品基建收入按实际销售收入扣除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和税金确定。试运行期间基建收入以产品实际销售收入减去销售费用及其他费用和销售税金后的纯收入确定。

144 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
需要说明的是,该文件适用于国有建设单位和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非国有建设单位,包括当年安排基本建设投资、当年虽未安排投资但有在建工程、有停缓建项月和资产已交付使用但未办理竣工决算项目的建设单位。其他建设单位可参照执行。实行基本建设财务和企业财务并轨的单位,不执行本规定。

145 税收政策有关规定 流通环节税费政策 应缴增值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价格调节基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等——按正常销售处理

146 税收政策有关规定 所得税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32号) 二、关于在建工程试运行收入处理问题:企业在建工程发生的试运行收入,应并入总收入予以征税,而不能直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已失效或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国税发[2006]62号)保留了该条款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全文失效废止 部分条款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号 全文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4]132号

147 (2)扣除类调整项目 20 二、扣除类调整项目 * 21 1.视同销售成本(填写附表二) 22 2.工资薪金支出 23 3.职工福利费支出
 1.视同销售成本(填写附表二) 22  2.工资薪金支出 23  3.职工福利费支出 24  4.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25  5.工会经费支出 26  6.业务招待费支出 27  7.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填写附表八) 28  8.捐赠支出 29  9.利息支出 30  10.住房公积金 31  11.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32  12.税收滞纳金 33  13.赞助支出 34  14.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 35  15.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 36  16.与未实现融资收益相关在当期确认的财务费用 37  17.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 38  18.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 39  19.加计扣除(填附表五) 40  20.其他

148 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视同销售应确认的成本。
 视同销售成本(填写附表二) 21  1.视同销售成本(填写附表二) * 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视同销售应确认的成本。 (1)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直接填报第4列“调减金额”。(2)金融企业第4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二(2)《金融企业成本费用明细表》第41行。(3)一般工商企业第4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第12行。(4)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和第3列“调增金额”不填。

149 工资支出原则税会差异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矛盾
22  2.工资薪金支出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2列减去第1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4列“调增金额”。

150 工资支出原则税会差异 《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前款所称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财务上无论在哪个会计科目上列支,均要做为工资对待)

15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
工资支出原则税会差异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 一、关于合理工资薪金问题   《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所称的“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152 工资支出原则税会差异 (一)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 (二)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三)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四)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五)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153 工资支出原则税会差异 二、关于工资薪金总额问题   《实施条例》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条所称的“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按照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154 工资支出原则税会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2211应付职工薪酬”规定,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企业(外商)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也在本科目核算。本科目可按“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股份支付”等进行明细核算。 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应当冲回多提的应付职工薪酬。

155 应付职工薪酬科目1-12月份贷方累计数据为本年计提数;借方发生数即为本年度发放数。
在考察计提数和发放数时,应注意问题 应付职工薪酬科目1-12月份贷方累计数据为本年计提数;借方发生数即为本年度发放数。

156 福利费的列支标准税会区别 23 3.职工福利费支出
 3.职工福利费支出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福利费;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职工福利费,金额小于等于第22行“工资薪金支出”第2列“税收金额”×14%;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2列减去第1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4列“调增金额”。

157 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7]48号)
福利费的列支标准税会区别 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7]48号) 一、关于职工福利费财务制度改革的衔接问题  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实施后,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158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会[2006]18号)
福利费的列支标准税会区别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会[2006]18号) 第二条第五款 职工福利费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15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
福利费的列支标准税会区别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 三、关于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   《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   (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

160 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 财企[2009]242号
福利费的列支标准税会区别 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  财企[2009]242号 一、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一)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职工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职工疗养费用、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或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   (二)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集体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集体宿舍等集体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维修保养费用以及集体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人工费用。   

161 福利费的列支标准税会区别 (三)职工困难补助,或者企业统筹建立和管理的专门用于帮助、救济困难职工的基金支出。   (四)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包括离休人员的医疗费及离退休人员其他统筹外费用。企业重组涉及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117号)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五)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以及符合企业职工福利费定义但没有包括在本通知各条款项目中的其他支出。

16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
福利费的列支标准税会区别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 四、关于职工福利费核算问题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

163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264号
三、关于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   2007年度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未实际使用的部分,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164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98号
四、关于以前年度职工福利费余额的处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264号)的规定,企业2008年以前按照规定计提但尚未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首先冲减上述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税法规定扣除;仍有余额的,继续留在以后年度使用。企业2008年以前节余的职工福利费,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165 工会经费的扣除标准甄别 25  5.工会经费支出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计入成本费用的工会经费支出。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的工会经费,金额等于第22行“工资薪金支出”第2列“税收金额”×2%减去没有工会专用凭据列支的工会经费后的余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2列减去第1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4列“调增金额”。

166 工会经费的扣除标准甄别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会经费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0]6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现将工会经费税前扣除问题明确如下:   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工会拨交的经费,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票据式样见附件)在税前扣除。凡不能出具《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的,其提取的职工工会经费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附件: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票样)(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 (国税发〔2006〕56号) 第四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会经费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678号)中所称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是指按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额。该数额是允许税前扣除的工会经费的计算基数。

167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会经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据问题的公告
工会经费的扣除标准甄别 条例第四十一条 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会经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据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4号 根据《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和财政部颁布的《工会会计制度》,以及财政票据管理的有关规定,全国总工会决定从2010年7月1日起,启用财政部统一印制并套印财政部票据监制章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同时废止《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为加强对工会经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管理,现就工会经费税前扣除凭据问题公告如下:   一、自2010年7月1日起,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会经费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678号)同时废止。  

168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
关于企业提供有效凭证时间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  六、关于企业提供有效凭证时间问题   企业当年度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

169 职工教育经费扣除政策 24  4.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计入成本费用的教育经费支出;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的职工教育经费,金额小于等于第22行“工资薪金支出”第2列“税收金额”×2.5%,或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2列减去第1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4列“调增金额”。

170 职工教育经费扣除政策 第四十二条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17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
职工教育经费扣除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 五、关于以前年度职工教育经费余额的处理   对于在2008年以前已经计提但尚未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新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应先从余额中冲减。仍有余额的,留在以后年度继续使用。

172 三费所得税前列支限额有关政策规定 26  6.业务招待费支出 * 27  7.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填写附表八) *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计入成本费用的业务招待费支出;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支出的金额。比较“本行第1列×60%”与“附表一(1)《收入明细表》第1行×5‰”或“附表一(2)《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第1+38行合计×5‰”或“本行第1列×60%”两数,孰小者填入本行第2列。如本行第1列≥第2列,本行第1列减去第2列的余额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不填。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3列“调增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均不填。

173 业务招待费扣除标准 第四十三条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174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扣除标准 第四十四条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175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72号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扣除标准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72号  1.对化妆品制造、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不含酒类制造,下同)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2.对采取特许经营模式的饮料制造企业,饮料品牌使用方发生的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可以在本企业扣除,也可以将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归集至饮料品牌持有方或管理方,由饮料品牌持有方或管理方作为销售费用据实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饮料品牌持有方或管理方在计算本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限额时,可将饮料品牌使用方归集至本企业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剔除。饮料品牌持有方或管理方应当将上述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单独核算,并将品牌使用方当年销售(营业)收入数据资料以及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的证明材料专案保存以备检查。   前款所称饮料企业特许经营模式指由饮料品牌持有方或管理方授权品牌使用方在指定地区生产及销售其产成品,并将可以由双方共同为该品牌产品承担的广告费及业务宣传费用统一归集至品牌持有方或管理方承担的营业模式。   3.烟草企业的烟草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一律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4.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执行。   

176 三费所得税前列支限额有关政策规定 附表一(1)《收入明细表》填报说明 1.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合计”
填报纳税人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以及根据税收规定确认的视同销售收入。/本行数据作为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扣除限额的计算基数。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执行中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02号   一、关于销售(营业)收入基数的确定问题   企业在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费用扣除限额时,其销售(营业)收入额应包括《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视同销售(营业)收入额。

177 收入确认金额与扣除基数的无缝对接 扣除基数 =附表一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合计”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视同销售收入 视同销售收入
=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视同销售(营业)收入额 =非货币性交易视同销售收入 +资产、货物、劳务视同销售收入+其他视同销售收入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会计已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 +视同销售资产、货物、劳务公允价值 +其他视同销售行为确认的公允价值

178 28  8.捐赠支出 *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实际发生的捐赠支出。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捐赠支出的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不填;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3列“调增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均不填。 33  13.赞助支出 *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实际发生且不符合税收规定的公益性捐赠的赞助支出的金额。第3列“调增金额”等于第1列;第2列“税收金额”和第4列“调减金额”不填。广告性的赞助支出按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规定处理,在第27行“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支出”中填报。 37  17.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 * 第37行“17.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本纳税年度实际发生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第3列“调增金额”等于第1列;第2列“税收金额”和第4列“调减金额”不填。

179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60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60号 一、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大于零的数额。   二、个人通过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准予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180 捐赠支出有关文件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4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通知财税〔2010〕37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布2008年度2009年度第一批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名单的通知财税〔2009〕85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布2009年度第二批2010年度第一批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名单的通知财税

181 利息支出扣除限制有关政策 29  9.利息支出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实际发生的向非金融企业借款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的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的利息支出的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不填;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3列“调增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均不填。

182 利息支出扣除限制有关政策 条例第三十七条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 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扣除。

183 利息支出扣除限制有关政策 条例第三十八条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条例第三十八条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一)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   (二)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184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
利息支出扣除限制有关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 一、关于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确定问题   根据《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鉴于目前我国对金融企业利率要求的具体情况,企业在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进行税前扣除时,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   “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中,应包括在签订该借款合同当时,本省任何一家金融企业提供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该金融企业应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企业,包括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是指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担保以及企业信誉等条件基本相同下,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的利率。既可以是金融企业公布的同期同类平均利率,也可以是金融企业对某些企业提供的实际贷款利率。

185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9〕312号
关于企业由于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扣除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凡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具体计算不得扣除的利息,应以企业一个年度内每一账面实收资本与借款余额保持不变的期间作为一个计算期,每一计算期内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按该期间借款利息发生额乘以该期间企业未缴足的注册资本占借款总额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企业每一计算期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该期间借款利息额×该期间未缴足注册资本额÷该期间借款额   企业一个年度内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总额为该年度内每一计算期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额之和。

18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7号
 一、企业向股东或其他与企业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第四十六条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规定的条件,计算企业所得税扣除额。   二、企业向除第一条规定以外的内部职工或其他人员借款的利息支出,其借款情况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其利息支出在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根据税法第八条和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准予扣除。   (一)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是真实、合法、有效的,并且不具有非法集资目的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二)企业与个人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

187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
关联企业之间利息支出扣除限制 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 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 第八十七条  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所称的利息支出包括直接或间接关联债权投资实际支付的利息、担保费、抵押费和其他具有利息性质的费用。

188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
关联企业之间利息支出扣除限制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   一、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   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除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外,其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为:   (一)金融企业,为5:1;   (二)其他企业,为2:1。   二、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18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
第八十五条 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所称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利息支出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  不得扣除利息支出=年度实际支付的全部关联方利息×(1-标准比例/关联债资比例) 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 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190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
第八十六条 关联债资比例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关联债资比例=年度各月平均关联债权投资之和/年度各月平均权益投资之和   其中:   各月平均关联债权投资=(关联债权投资月初账面余额+月末账面余额)/2   各月平均权益投资=(权益投资月初账面余额+月末账面余额)/2   权益投资为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所有者权益金额。如果所有者权益小于实收资本(股本)与资本公积之和,则权益投资为实收资本(股本)与资本公积之和;如果实收资本(股本)与资本公积之和小于实收资本(股本)金额,则权益投资为实收资本(股本)金额。

19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
第八十八条 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利息支出,不得结转到以后纳税年度;应按照实际支付给各关联方利息占关联方利息总额的比例,在各关联方之间进行分配,其中,分配给实际税负高于企业的境内关联方的利息准予扣除;直接或间接实际支付给境外关联方的利息应视同分配的股息,按照股息和利息分别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差补征企业所得税,如已扣缴的所得税税款多于按股息计算应征所得税税款,多出的部分不予退税。   

19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
第八十九条  企业关联债资比例超过标准比例的利息支出,如要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除遵照本办法第三章规定外,还应准备、保存、并按税务机关要求提供以下同期资料,证明关联债权投资金额、利率、期限、融资条件以及债资比例等均符合独立交易原则:   (一)企业偿债能力和举债能力分析;   (二)企业集团举债能力及融资结构情况分析;   (三)企业注册资本等权益投资的变动情况说明;     (四)关联债权投资的性质、目的及取得时的市场状况;     (五)关联债权投资的货币种类、金额、利率、期限及融资条件;     (六)企业提供的抵押品情况及条件;   (七)担保人状况及担保条件;     (八)同类同期贷款的利率情况及融资条件;     (九)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换条件;     (十)其他能够证明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资料。

193 30  10.住房公积金 *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实际发生的住房公积金的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住房公积金的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不填;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3列“调增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均不填。

194 31  11.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 32  12.税收滞纳金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实际发生的罚金、罚款和被罚没财物损失的金额,不包括纳税人按照经济合同规定支付的违约金(包括银行罚息)、罚款和诉讼费。第3列“调增金额”等于第1列;第2列“税收金额”和第4列“调减金额”不填。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实际发生的税收滞纳金的金额。第3列“调增金额”等于第1列;第2列“税收金额”和第4列“调减金额”不填。

195 34 14.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 35 15.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
 14.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 35  15.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实际发生的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的金额,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的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的金额。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3列“调增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均不填。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实际发生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的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的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则第3列“调增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均不填。

196 社会保障有关扣除规定 条例第三十五条 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   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

197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
社会保障有关扣除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 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198 第4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9行“加计扣除额合计”金额。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和第3列“调增金额”不填。
加计扣除项目有关规定 39  19.加计扣除(填附表五) * 第4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9行“加计扣除额合计”金额。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和第3列“调增金额”不填。

199 1、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11 2、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12 3、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支付的工资 13
附表五 9 三、加计扣除额合计(10+11+12+13) 10 1、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11 2、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12 3、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支付的工资 13 4、其他

200 第三十条 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一)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二)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201 《实施条例》 1. 第九十五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一)项所称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02 2. 第九十六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二)项所称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残疾人员的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二)项所称企业安置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扣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203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煤矿企业维简费和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
40  20.其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煤矿企业维简费和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6号  一、煤矿企业实际发生的维简费支出和高危行业企业实际发生的安全生产费用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的,可直接作为当期费用在税前扣除;属于资本性支出的,应计入有关资产成本,并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在税前扣除。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预提的维简费和安全生产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 二、本公告实施前,企业按照有关规定提取的、且在税前扣除的煤矿企业维简费和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相关税务问题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本公告实施前提取尚未使用的维简费和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应用于抵扣本公告实施后的当年度实际发生的维简费和安全生产费用,仍有余额的,继续用于抵扣以后年度发生的实际费用,至余额为零时,企业方可按本公告第一条规定执行。   (二)已用于资产投资、并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的,该资产提取的折旧或费用摊销额,不得重复在税前扣除。已重复在税前扣除的,应调整作为2011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三)已用于资产投资、并形成相关资产部分成本的,该资产成本扣除上述部分成本后的余额,作为该资产的计税基础,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资产折旧或摊销年限,从本公告实施之日的次月开始,就该资产剩余折旧年限计算折旧或摊销费用,并在税前扣除。   三、本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执行。

204 (3)资产类税收与会计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 41 三、资产类调整项目 * 42 1.财产损失 43 2.固定资产折旧(填写附表九) 44
 1.财产损失 43  2.固定资产折旧(填写附表九) 44  3.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填写附表九) 45  4.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填写附表九) 46  5.无形资产摊销(填写附表九) 47  6.投资转让、处置所得(填写附表十一) 48 7.油气勘探投资(填写附表九) 49 8.油气开发投资(填写附表九) 50  9.其他

205 42  1.财产损失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认的财产损失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财产损失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的绝对值填入第4列“调减金额”。

20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
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 ⑴ 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存货发生的资产损失; ⑵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⑶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 ⑷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 ⑸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证券交易场所、银行间市场买卖债券、股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 ⑹其他经国家税务总局确认不需经税务机关审批的其他资产损失。

207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  第七条企业在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可将资产损失申报材料和纳税资料作为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附件一并向税务机关报送。   第八条企业资产损失按其申报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申报形式。其中,属于清单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可按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归类、汇总,然后再将汇总清单报送税务机关,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纳税资料留存备查;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应逐项(或逐笔)报送申请报告,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纳税资料。   企业在申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过程中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税务机关应当要求其改正,企业拒绝改正的,税务机关有权不予受理。

208 固定资产折旧扣除有关规定 通过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1行“固定资产”第7列“纳税调整额”的正数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1行“固定资产”第7列“纳税调整额”负数的绝对值填入本行第4列“调减金额”。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不填。

209 固定资产折旧扣除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
固定资产《企业所得税法》第11条(条例第57—60条) 第十一条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 下列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   (一)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   (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210 固定资产折旧扣除有关规定 (三)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四)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五)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
(三)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四)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五)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 (六)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七)其他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固定资产。 (第十四条第一款 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等除外。4号-固定资产)

211 固定资产折旧扣除有关规定 第五十七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一条所称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212 固定资产折旧扣除有关规定 【与会计比较】 第三条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
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 使用寿命,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 第四条 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 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㈠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㈡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4号-固定资产

213 固定资产折旧扣除有关规定 第五十八条 固定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一)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214 固定资产折旧扣除有关规定   (三)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四)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计税基础;

215 固定资产折旧扣除有关规定   (五)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六)改建的固定资产,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的支出外,以改建过程中发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计税基础。

216 固定资产折旧扣除有关规定 第五十九条 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   企业应当自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217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
固定资产折旧扣除有关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  四、关于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改扩建的税务处理问题   企业对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在未足额提取折旧前进行改扩建的,如属于推倒重置的,该资产原值减除提取折旧后的净值,应并入重置后的固定资产计税成本,并在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的次月起,按照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一并计提折旧;如属于提升功能、增加面积的,该固定资产的改扩建支出,并入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并从改扩建完工投入使用后的次月起,重新按税法规定的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计提折旧,如该改扩建后的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限低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的,可以按尚可使用的年限计提折旧。

218 固定资产折旧扣除有关规定 第六十条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五)电子设备,为3年。

219 固定资产折旧扣除有关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应用 (条例第98条)
第三十二条 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220 固定资产折旧扣除有关规定 《实施条例》 第九十八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二条所称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的固定资产,包括:   (一)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   (二)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本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221 3.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填写附表九) 通过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7行“生产性生物资产”第7列“纳税调整额”的正数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7行“生产性生物资产”第7列“纳税调整额”的负数的绝对值填入本行第4列“调减金额”。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不填。

222 3.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填写附表九) 第六十二条 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一)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二)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前款所称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农产品、提供劳务或者出租等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

223 3.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填写附表九) 第三条 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释义】 一、生物资产 第三条 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昊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代售的牲畜等。 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 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

224 3.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填写附表九) 二、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与会计准则上的相关规定一致。 三、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

225 3.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填写附表九) 第六十三条 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   企业应当自生产性生物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226 (二)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3年。 3.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填写附表九)
第六十四条 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10年;   (二)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3年。

227 4.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填写附表九) 通过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10行“长期待摊费用”第7列“纳税调整额”的正数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10行“长期待摊费用”第7列“纳税调整额”的负数的绝对值填入本行第4列“调减金额”。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不填。

228 长期待摊费用(法13条,条例第68—70条) 第十三条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摊销的,准予扣除:   (一)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二)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三)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 (四)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

229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有关政策 《实施条例》长期待摊费用
第六十八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一)项和第(二)项所称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是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的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第(二)项规定的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 改建的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年限的,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外,应当适当延长折旧年限。

230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有关政策 第六十九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三)项所称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   (一)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   (二)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231 第七十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四)项所称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有关政策 第七十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四)项所称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23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
  九、关于开(筹)办费的处理   新税法中开(筹)办费未明确列作长期待摊费用,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   企业在新税法实施以前年度的未摊销完的开办费,也可根据上述规定处理。

233  5.无形资产摊销(填写附表九) 通过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15行“无形资产”第7列“纳税调整额”的正数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15行“无形资产”第7列“纳税调整额”的负数的绝对值填入本行第4列“调减金额”。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不填。

234 无形资产(法第12条,条例第65—67条) 第十二条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   下列无形资产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   (一)自行开发的支出已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无形资产; (二)自创商誉; (三)与经营活动无关的无形资产;   (四)其他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的无形资产。

235 无形资产(法第12条,条例第65—67条) 自创商誉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主要是基于: 第一,在资产评估时都不能准确确定并分摊到可识别资产上并摊销不尽合理。 第二,在会计制度方面,世界各国对商誉的确认也是有争议的。美国甚至在会计制度中也不允许商誉的摊销。 第三,商誉的价值很不确定,不能单独存在和变现,形成商誉的因素企业难以控制。 第四,商誉的价值并没有损耗,即使确认为无形资产也不应该摊销。事实上,世界上多数国家税法都不允许商誉摊销。

236 无形资产(法第12条,条例第65—67条) 《实施条例》资产的税务处理
第六十五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二条所称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

237 无形资产(法第12条,条例第65—67条) 第六十六条 无形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一)外购的无形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三)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238 无形资产(法第12条,条例第65—67条) 第六十七条 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   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外购商誉的支出,在企业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准予扣除。

239  6.投资转让、处置所得(填写附表十一) 第3列“调增金额”和第4列“调减金额”通过附表十一《股权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分析填报。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不填。

240 准备金类税收与会计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 51 四、准备金调整项目(填写附表十) *
第51行“四、准备金调整项目”:通过附表十《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整明细表》填报。附表十《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整明细表》第17行“合计”第5列“纳税调整额”的正数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附表十《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整明细表》第17行“合计”第5列“纳税调整额”的负数的绝对值填入本行第4列“调减金额”。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不填。 国税函[2010]148号(一)准备金税前扣除的填报口径。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证券行业准备金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公司准备金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48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4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公司提取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10号)的规定,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各类准备金,填报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40行“20、其他”第4列“调减金额”。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十“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整明细表”填报口径不变。

241 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特别纳税调整规定,自行调增的当年应税所得。
1.纳税调整项目 第52行“五、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计算的预计利润”: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纳税人本期取得的预售收入,按照税收规定的预计利润率计算的预计利润的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填报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纳税人本期将预售收入转为销售收入,转回已按税收规定征税的预计利润的数额。第1列“账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不填。 (5)其他 52 五、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计算的预计利润 * 53 六、特别纳税调整应税所得 54 七、其他 55 合    计 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特别纳税调整规定,自行调增的当年应税所得。 填报企业财务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进行纳税调整的其他项目金额。第1列“帐载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不填报。

24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99号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按当年实际利润据实分季(或月)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对开发、建造的住宅、商业用房以及其他建筑物、附着物、配套设施等开发产品,在未完工前采取预售方式销售取得的预售收入,按照规定的预计利润率分季(或月)计算出预计利润额,计入利润总额预缴,开发产品完工、结算计税成本后按照实际利润再行调整。

243 24 减: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填附表四) 法第五条 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条例第十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所称亏损,是指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 法第十八条 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244 24 减: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填附表四)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口径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9号   二、关于查增应纳税所得额申报口径。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查增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0号)规定,对检查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允许弥补以前年度发生的亏损,填报国税发[2008]101号文件附件1的附表四“弥补亏损明细表”第2列“盈利或亏损额”对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所属年度行次。

245 企业会计报表填写方法和路径 应纳税额的计算计算

246

247 附表五 33 五、减免税合计(34+35+36+37+38) 34 (一)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 35 (二)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 37 (四)过渡期税收优惠 38 (五)其他

248 附表五 40 七、抵免所得税额合计(41+42+43+44) 41 (一)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抵免的税额 42
(二)企业购置用于节能节水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抵免的税额 43 (三)企业购置用于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抵免的税额 44 (四)其他 45 企业从业人数(全年平均人数) 46 资产总额(全年平均数) 47 所属行业(工业企业 其他企业 )

249 十、《企业所得税法》投资抵免优惠政策分析 (法34条,条例第100—102条)
第三十四条 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250 《实施条例》 第一百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所称税额抵免,是指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享受前款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企业,应当实际购置并自身实际投入使用前款规定的专用设备;企业购置上述专用设备在5年内转让、出租的,应当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251 恳请批评指正 Thank You !


Download ppt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操作指南 主讲人 赵凯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财政系副主任 山西恒信智达财税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