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印 象 的 呈 現 巴黎的異國印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印 象 的 呈 現 巴黎的異國印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印 象 的 呈 現 巴黎的異國印象

2 印 象 樂 派 印象派音樂是十九世紀最後一種富於特徵的風格,它反映了一個新時代的變化的初步跡象,是新世紀音樂的許多重要特點和精神意境的發端。
印象派音樂喜歡反映微妙和難於捉摸的東西,以及喜歡暗示和隱喻。所以,模糊的輪廓,朦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調變化,都是印象派音樂的明顯標誌。 「印象樂派」的作曲家透過各式各樣增減和絃、全音音階與東方五聲音階的使用,以及一連串短小的動機音型,創造出如光影般閃爍不停的音樂色彩,而凸顯出靜止、甜美、纖細,甚至帶點感傷的氣氛。

3 法國近代樂壇頂尖人物 德布西 (Claude Debyssy,1862-1918)
生於巴黎近郊,九歲開始學習鋼琴,德布西1873年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在校期間專攻鋼琴與作曲,曾多次贏得學校鋼琴比賽的獎項。1884以一首清唱劇《浪子》得到首獎。

4 法國近代樂壇頂尖人物 德布西 1885年前往羅馬,在羅馬定居四年,回到巴黎認識許多具領導地位的象徵主義文學家及印象派畫家,他們給了德布西相當深遠的影響。 1901年,他開始於報章雜誌發表對當時法國音樂界大肆撻伐的評論,1918年,受邀成違法國最高學術機構法蘭西學院的院士,兩個月後,因直腸癌病逝。

5 德布西的音樂風格 德布西受印象畫派畫作的影響與啟發,音樂風格不以傳統所講究的優美旋律或完整樂曲架構為主要訴求,而追求一種聲音色彩瞬間變化所產生的音響效果。 因此他的音樂在旋律架構上變得模糊不清,給人一種朦朧的印象。儘管德布西本人並不是很喜歡印象派這個稱呼,但世人還是稱他所寫的音樂是印象派的音樂。

6 羅 馬 大 獎(Prix de Rome) 由法國最高學術機構─法蘭西學院,每年針對巴黎音樂院作曲系學生,所頒發的一個大獎,獲得首獎的可至義大利進修四年。 但後期羅馬大獎的評審委員派系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不公平,因此衍生出不少問題,導致法國政府在1968年停辦了羅馬大獎。 法蘭西學院

7 甘 美 朗 的 起 源 甘美朗是印尼爪哇、巴里島傳統鼓鑼合奏團的總稱。
甘美朗〈Gamelan〉是爪哇語,其原意是鼓、打、抓。傳說是天神下降爪哇,便於發號司令,因此就鑄了鑼鼓等有趣的典故。 巴里島的甘美朗在16世紀,由信印度教的皇室,逃到巴里島而發揚光大。

8 甘 美 朗 的 音 樂 它是由各種不同形狀的金屬敲打樂器(如:釜鑼、板琴)所組成,屬於東南亞地區「鑼樂」文化的一支。
印尼甘美朗的樂器非常多,以打擊樂器為主,主要有銅鑼、鐵木琴、鼓,及其他管絃樂器等,通常一個甘美朗的樂團的樂器大約有20種左右。

9 甘 美 朗 的 音 樂 印尼甘美朗音樂演出,通常是和宗教儀式,慶生、結婚、割禮特殊的日子有關、或宮庭的慶典舞蹈、戲劇中的皮影戲。
戲曲的戲碼,以印度宗教的神話故事,羅摩耶耶(Ramayana)和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等題材為主。

10 甘 美 朗 的 音 樂 甘美朗的樂曲及編曲非常複雜,也需要很深厚的演奏的技巧。
甘美朗的樂團沒有指揮,但鼓手是全團的靈魂,全團的表演的氣勢,起承轉合,樂章的快慢節奏,完全由鼓手掌控。

11 《牧 神 的 午 後 前 奏 曲》 (Prelude a l’apres-midi d’un faune)
這是德布西根據,詩人瑪拉美(Stephane Mallarmé, ) 1875年出版的詩作《牧神午後》(L’Apres-medi d’un faune),改寫而成的。 瑪拉美 Stephane Mallarme ( )

12 詩人瑪拉美 斯特芳‧瑪拉美(Stephane Mallarme 1842-1898) 法國象徵主義詩人和散文家。
瑪拉美很小的時候就成為了孤兒,中學時代迷上詩歌,1862年開始發表詩歌。1876年《牧神的午後》在法國詩壇引起轟動,此後他在家中舉辦的詩歌沙龍成為當時法國文化界最著名的沙龍,一些著名的詩人、音樂家、畫家都是他家的常客。 1896年被選為“詩人之王”,成為法國詩壇現代主義和象徵主義詩歌的領袖人物。著有《詩與散文》、詩集《徜徉集》等;長詩《希羅狄亞德)(1875)、《牧神的午後》 (1876)是著名的代表作。 瑪拉美的詩歌幽晦而神秘,主要特點表現在: 1.追求語言美、句法多變化和音樂性,確立了自由詩的形式; 2.詩歌有多種象徵含義,導致晦澀難懂,需要讀者去發現含義; 3.具有深奧的哲理。

13 《牧 神 的 午 後 前 奏 曲》 (Prelude a l’apres-midi d’un faune)
全詩共有116行,以牧神為第一人稱,呈現其介乎於現實、夢幻與回憶之間的徘徊。 描寫一個悶熱的下午,牧神正在午睡。夢中,他在林間追逐一群仙女,但怎麼追都無法追上。後來他累了,在樹林裏倒頭大睡,再度回到沉睡中。

14 《牧 神 的 午 後 前 奏 曲》 (Prelude a l’apres-midi d’un faune)
德布西並不是以瑪拉美的詩作為歌詞配上聲樂的演唱,而是用音樂自由地解說其美麗的詩意,用音樂把一幕接一幕的圖畫及牧神的夢幻帶到聽眾的思維中。 後來俄國著名編舞家尼金斯基(Vaslav Fomich Nijinsky, )便為它編舞,由俄羅斯芭蕾舞團於1921年首次公演。 《牧神的午後》芭蕾舞劇首演海報

15 《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欣賞 樂曲中長笛吹奏出的主題,彷彿是畫布上朗朗分明的線條,如同詩人馬拉美筆下的牧人 所吹奏出來的旋律。
稍後象徵牧神所演奏的音符,很快的融入溫暖的木管聲和豎琴聲裡。 德布西透過主題在不同的木管樂器間交錯,輔以豎琴音符的細緻流動,描繪出初夏的情景。

16 《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欣賞 長笛演奏出含有許多半音階的旋律 豎琴演奏出從從流水般的琶音,呈現神秘、朦朧的效果,及閃閃動人的光影。

17 《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欣賞 以長笛雙簧管等木管樂器之音色,交織表現出甜美寧靜、充滿想像空間的神仙世界。
五聲音階宮調式,呈現出印象派特有的異國風格。

18 五 聲 音 階 我國五聲音階源自殷朝以前就有五個音的音名,古代稱為「宮、商、角、徵、羽」,意即「黃鐘、太簇、姑洗、林鐘、南呂」五個音,是按三分損益法,亦即五度相生的道理,所產生的「五個正音」,現在則唱為「Do、Re、Mi、Sol、La」。

19 五 聲 音 階 中國的五聲音階中,每一個音都可以成為樂曲約主音,也就是結束音。因為不同的主音及音階排列,而產生五種調式分別為「宮調式、商調式、角調式、徵調式、羽調式」 五聲音階的結構是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所組成的。

20 五 聲 音 階 五聲音階宮調式 《牧神的午後中》的宮調式

21 全 音 音 階 與 半 音 音 階 全音是指兩個音中間還有一個鍵,例如C和D,中間還有一個黑鍵,所以C和D是全音。
半音則是兩個音中間,沒有夾著一個鍵,例如E和F,中間並沒有一個鍵,所以E和F是半音。

22 全 音 音 階 與 半 音 音 階 全音音階是指音階中每個相鄰的兩個音都是全音,因此稱為全音音階。
一個八度內共包含了六個全音,又稱為六全音音階。

23 法 國 樂 壇 之 特 立 獨 行 者 拉 威 爾(Maurice Ravel,1875-1937)
拉威爾一生深愛並尊崇莫札特的音樂,並完全崇尚簡單,學習莫札特的一切,以及「深奧,但不繁複」的準則。這些特點正好完全反映在他量少而質精的所有作品中。 Maurice Ravel with his “cigarette libératrice”

24 法 國 樂 壇 之 特 立 獨 行者 拉 威 爾 拉威爾的作品以音音推敲,沒有半點筆誤、精準適中而馳名。
他的音樂以描述身外之物為主,但不像標題音樂般刻意描寫事物,而是以一種遠距離、極度客觀的立足點來創造音樂的印象。 拉威爾的創作重心包含自然、異國、模仿和舞蹈四大元素。

25 拉 威 爾 創 作 元 素─自 然 《水之嬉戲》(Jeux d'eau)
拉威爾的自然元素,讓活生生的自然事物自行表現。 印象派畫家強調作品中的“光”與“色”,鋼琴則是最能以和絃的音群與音響層次表現水中光影變化。 《水的嬉戲》是以印象手法描寫在晨曦中閃光的噴泉美景。有複雜和聲、力感與明暗變化等新穎鋼琴技巧。

26 拉 威 爾 創 作 元 素─異 國 《吉普塞人》(Tzigane)
拉威爾的異國元素,沒有土著性地方色彩,他只是坐在鋼琴前裝模作樣地烘焙出異國趣味給人看。 這首曲子發揮了印象派的風格,一心想表現自己本來的個性,略有傾向於古典派之勢。 採取了匈牙利的民俗舞曲,由慢拍的Lassan及快板的Friska的兩部分構成,曲中有許多小提琴高超技巧的奏法,是首很熱鬧的獨奏曲。

27 拉 威 爾 創 作 元 素─模 仿 《庫普蘭之墓 》(Le tombeau de Couperin )
拉威爾有許多模仿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將客觀的事實加以變形。 這是拉威爾1917年的作品,當時正值一次世界大戰,拉威爾遵循18世紀法國作曲家庫普蘭(Franscis Couperin, )之古典樣式,組曲由六首小品所組成,分別紀念6位在一次世界大戰時為國捐軀的法國將士。 作曲者在創作過程中曾由大鍵琴的音樂求得靈感,這是他對18世紀作曲前輩的紀念。 《庫普蘭之墓》有倒回古典模式之傾向,相較其他鋼琴作品,音符旋律充滿古樸風味。

28 拉 威 爾 創 作 元 素─舞 蹈 《波蕾洛》(Bolero)
拉威爾的音樂,其抒情本身便帶有舞蹈的形式,即使未採用舞蹈節奏,其中也隱藏著可舞劇化的要素。 《波蕾洛》是拉威爾所寫的最後一首芭蕾音樂。是於1928年初前往美國旅行之前,受俄國著名舞蹈家所請託而創作。 頑固而不變的節奏是最主要特色,小鼓從頭到尾壓陣,像一台機器打著同樣節拍,主題與回應的旋律也自始至終沒有發展過,同樣主題前後反覆了9次之多。

29 拉 威 爾《波蕾洛》(Bolero) 波麗露旋律所塑造的氣氛是帶著神秘東方色彩的,以長笛帶點空靈氣息的音色為開頭,佈下了朦朧的迷陣,隨而不斷透過木管樂器及薩克斯風重複主題、並燻染對神秘世界的好奇心。 在每一次的反覆中,樂器的音量在難以察覺中慢慢增強,從迷霧繚繞一樣的靜默,到陽光出現的撥雲見日,不安的熱情因子也隨之在不知覺中被撩撥。 羅特列克 《跳西班牙波蕾落的瑪塞爾蘭德》 1895~1896

30 拉 威 爾《波蕾洛》(Bolero) 《波蕾洛》原是一種中板三拍子的西班牙舞曲,拉威爾將傳統《波蕾洛》的節奏韻律作為全曲的基本素材,並以此固定節奏貫穿全曲,成為此曲的特色之一。

31 拉威爾 與 德布西 在西方音樂史上,許多音樂學者都會將拉威爾與德布西在音樂風格上做一比較:
德布西喜歡運用奇異的和聲,渲染出光影交錯的朦朧色彩。猶如用畫筆跟顏料描繪出萬物的印象,是一種感性自由的美。 拉威爾則注重旋律線的起伏,仔細推敲每一個音符的位置,猶如用尺跟座標精準的測量出它們的方位,是一種理性規律的美。


Download ppt "印 象 的 呈 現 巴黎的異國印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