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初中物理中考考点分析 及复习策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初中物理中考考点分析 及复习策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初中物理中考考点分析 及复习策略

2 初中物理中考考点分析 及复习策略 一.走近中考,把握中考脉动 1.中考的功能 2.近三年扬州中考试卷整体结构
3.近三年扬州卷学科内容分值情况 4.近三年“声现象”考点与课标对比 5.近三年“光现象”考点与课标对比 6.近三年“透镜及其应用”考点与课标对比 7. 07卷知识点及分值情况

3 1.中考的功能 物理学业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学校选择人才的重要依据。
   初中毕业生的物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物理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物理学业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学校选择人才的重要依据。

4 有利于高中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并实现均衡发展。
(1)命题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 有利于引导日常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有利于高中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并实现均衡发展。

5 (2)命题的原则是: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命题考查学生,以便确定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要求的程度。

6 ①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重点考查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技能 物质形态及变化、属性及结构、尺度、新材料、资源及环保关系
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运动和相互作用及其应用 各种能量及其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能源与环保 了解科学技术产生背景、科学方法、态度和精神 初步实验操作技能 记录、处理实验数据,描述实验结果

7 ②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初步的观察能力 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 拟定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
初步的表述、评估、交流能力

8 (07扬州)7.小明同学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取得合格成绩,请你估算小明跳绳时的功率约是
A.9W B. 90W C. 900W D. 9000W 体现估算方法的考查。

9 体现用图象法描述物理规律的能力考查、语言文字表述的能力考查。

10 体现实验过程的体验和发现问题、提出猜测的能力考查,体现“转换法”的考查。

11 体现对现象的分析、制定实验探究方案的考查。

12 体现“知识与技能”中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

13 体现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表格数据分析能力、发现物理规律并应用的能力。

14 体现图象信息的处理能力考查,体现演绎方法的考查。

15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在笔试的环境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比较困难,一般不采用直接设题赋分的办法,多渗透在前两方面的考查内容中。

16 从考生所做的选择中体现其态度与价值观。

17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还会不断强化,日趋完善。
能力的提升是现阶段复习的主要突破点

18 2.近三年扬州中考试卷整体结构 题 型 选择 填空 作图 实验 计算 合计 题量 05 10 5 4 2 26 06 8 3 29 07
题 型 选择 填空 作图 实验 计算 合计 题量 05 10 5 4 2 26 06 8 3 29 07 分值 20 32 28 12 100 6 16 31 17 平均 30 15

19 一.选择题 (1)选择题一般情况只出单项选择题。 (2)选择题既能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物理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鉴别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选择题有一定猜中的概率,选项越少,猜中的概率越大

20

21 二.填空题 填空题是在对物理问题的陈述中,给出两个左右空格要求学生填写。要求填写的既可能是问题的条件,也可能问题的结论。
填空考查的范围很广,既可以考查需要同学们掌握的知识内容,又可考查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推理和计算类的问题。 填空题评分只看结论,不看过程,考生在解答过程中有一点错误引起答案错与解答过程完全错所得的分一样,这对试题的区分度有影响。因此,涉及较复杂推理过程或运算过程的试题分值较少。

22

23 三.作图与简答题 作图题一般是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作图。较多的作图题是要求学生在给出图上作图,也有一些给出要求,需要学生自己画图。
作图题主要考查学生物理作图的基本技能。 简答题一般是要求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用语言回答有关物理问题,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表述、解释、论述物理问题的能力。

24

25 四.实验与探究题 以基本实验的考查为主。涉及到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组活动、小制作、WWW等内容。
设置一些探究型的情景,要求同学们利用已掌握的方法研究新问题。从某一个到几个角度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 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素养、探究能力、迁移能力、创新能力。

26 五.计算题 计算题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电路的计算、浮力的计算、压力压强的计算、功与机械效率的计算等等。 计算题有利于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综合能力,独立地、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猜测机会,能鉴别考生对问题的解决程度。

27 初中物理的核心知识内容 声学 热学 光学 力学 电学

28 3.近三年扬州卷学科内容分值情况 声 热 光 力 电磁 能源 05 4 7 11 39 06 2 8 40 34 5 07 3 10 14
06 2 8 40 34 5 07 3 10 14 32 1 平均 36 38

29 4.近三年“声现象”考点与课标对比 声学部分 (总分:2-3分) 教 材 课 标 05 06 07 声音是什么
声学部分 (总分:2-3分) 教 材 课 标 05 06 07 声音是什么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1分 2分 声音的特征 了解乐音的特性 令人厌烦的噪声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3分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应用 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0

31 5.近三年“光现象”考点与课标对比 光现象部分 (总分:4分左右) 教 材 课 标 05 06 07 光的色彩 颜色
教 材 课 标 05 06 07 光的色彩 颜色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人眼看不见的光 1 光的直线传播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 平面镜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光的反射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32

33

34 6.近三年“透镜及其应用”考点与课标对比 透镜及其应用部分 (总分:6-7分) 教 材 课 标 05 06 07 透镜
透镜及其应用部分 (总分:6-7分) 教 材 课 标 05 06 07 透镜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 8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望远镜与显微镜 光的折射 透镜的奥秘 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4

35

36

37

38

39 7.07卷知识点及分值情况 声学部分 (总分:3分) 热学部分 (总分:10分) 章节 题号 知识点分布 分值 1 11
声学部分 (总分:3分) 章节 题号 知识点分布 分值 1 11 声音的产生、特征、传播 3分 热学部分 (总分:10分) 章节 题号 知识点分布 分值 2 14 物态变化:液化、熔化吸热 3分 6 24 物质的比热容 4分 12 29 热量、热值、效率

40 光学部分 (总分14分) 能源部分 (总分:1分) 章节 题 号 知识点分布 分 值 3 12 人眼看不见的光、光的反射应用 2分 4 1
光学部分 (总分14分) 章节 题 号 知识点分布 分 值 3 12 人眼看不见的光、光的反射应用 2分 4 1 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 19 探究透镜的奥秘 23 测定近视眼镜的焦距 6分 能源部分 (总分:1分) 章节 题 号 知 识 点 分 布 分 值 18 18(1) 太阳能与电能转化 1分

41 力学部分 (总分:32分) 章节 题 号 知识点分布 分 值 5 18(4) 运动的相对性 1分 6 18(2)、22
题 号 知识点分布 分 值 5 18(4) 运动的相对性 1分 6 18(2)、22 体积、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分、7分 7 15 分子间存在引力 8 18(3)、20 力的作用效果、重力的示意图 2分、1分 9 4、13 20、27 利用浮力区分液体密度、浮力计算、压强 压力示意图、压强的计算 2分、2分 1分、1分 10 2、13 惯性、力与运动状态关系 11 7、27 功率的计算、杠杆计算 12 机械能与内能转化 综合 25 设计一个控制速度的方案、实验步骤的设计 4分

42 电磁学部分 (总分:40分) 章节 题 号 知 识 点 分 布 分 值 13 8 电路的识别、电流表的变化 2分 14 26 伏安法测电阻
题 号 知 识 点 分 布 分 值 13 8 电路的识别、电流表的变化 2分 14 26 伏安法测电阻 10分 15 3、5、 10、17、28、29 安全用电、电能表、电动机能量计算 电功及电功率、效率的计算、评价与建议 20分 16 9、16、21 电动机与发电机原理、电磁铁 螺线管绕制 6分 17 6 电磁波

43 二.复习策略 1.把握复习的节奏 2.掌握知识梳理的方法 3.构建知识网络 4.进行针对性训练

44 1.把握复习的节奏 点→线→面→练 单元→专题→模拟 中考物理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阶段,时间安排为初三新课结束到四月中下旬; 第二阶段——专题训练阶段,从四月中下旬到五月下旬结束; 第三阶段——模拟训练阶段,时间为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 点→线→面→练 单元→专题→模拟

45 建议: 定立复习计划前,要认真研讨《课程标准》,找准复习方向;
在复习过程中,要时时对照《课程标准》,找准复习的重点,不要不切实际地凭过去的经验进行“拓宽和加深”; 在复习训练中,要依照《课程标准》,不断筛选习题,有所练有所不练。

46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阶段 目标: 全面把握考点,消灭知识“盲区”, 并且掌握一些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47 复习方法和策略: 通读课本,构建知识框架。 关注学习过程,强化动手操作。

48 第二阶段:强化复习阶段(专题训练) 目标: 把握整体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定理公式和解题技巧,形成良好的、联系的思维习惯。

49 复习方法和策略: 突出中考命题重点、难点和热点,进行专题复习;突破同学易混淆、易丢分以及畏惧的知识难点。 概念与规律 图像与信息 实验与探究
综合与计算

50 第三阶段:模拟训练阶段(真题演练) 目标: 增加信心,进行临场训练,增强临场应变的能力,切实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得分率。

51 2.掌握知识梳理的方法 重视教材资源,保证复习资源的重心指向正确
在首轮复习中,要以本为本,认真梳理教材,补全教材中有而平时教学里遗漏的部分。 在迎考的最后阶段,还要重拾课本,再次熟悉教材,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对基础试题的熟悉程度,稳定考试心理。

52 核心的概念、规律、原理 隐含的科学教育功能 我们是 怎么知道的? 怎样来解释 有关的现象? 在生活、 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与相关知识 的联系 技术可能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53 在阅读教材时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各单元内容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几个基本规律的形成过程。 各个实验的原理、器材、步骤过程。
定义概念和形成规律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重视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搞清其立意。特别不要忽视教材中的“信息快递”、“生活物理社会”、“WWW”板块的内容。

54

55 今年是鼠年,妈妈买了个米奇老鼠的水杯给贝贝,饮用时,按逆时针方向旋开盖子,按下开关按钮,就可将杯子中的水倒入杯盖或是其它的器皿中饮用.如果不按下开关按钮,那水是无论如何都倒不出来的,根据左下图所示现象的提示,你知道开始之所以倒不出水,是谁在跟你作祟吗?

56 例:第1单元:声现象 (1). 单元主要知识概览 阅读回顾: 能否说出文中涉及了哪些我们在声现象中学过的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为什么没进音乐厅就能知道有小提琴和大提琴在演奏? “高亢、低沉、宏亮、轻微”,表明乐音有什么特性? 各种乐器是怎样发声的?为什么会突然“哑然无声”? 为什么小华要制止小明高声喝彩?

57 (2).概念:声源,振动,振幅,频率, 响度,音调,音色,声波, 波速,声能,乐音,噪声。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2).概念:声源,振动,振幅,频率, 响度,音调,音色,声波, 波速,声能,乐音,噪声。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声音的传播:声波,波速,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声音的能量,声能的利用 乐音和噪声,声音与生活

58 (3).根据标准的要求,理解知识 上述概念,不要求背出各自的定义。
知道振幅、频率是声源振动的特性,借助具体的振动实例,了解振幅、频率的意义。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描述声音(乐音)的三个特性,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声源的材料和结构还会影响音色。在具体的实例中,能够辨认响度,音调和音色

59 知道我们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传到我们耳中,引起耳膜振动产生一系列生理效应的结果。声音的传播即声波,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
有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如大于20000Hz的超声波和小于20Hz的次声波。

60 (4).知道核心知识是怎样得来的: 声音是由振动发生的,我们是怎么知道的?能否举出2个证据。 真空不能传声,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声音有能量,我们是怎么知道的?能否举出2个实例?(声波能使耳膜振动,响度非常大的声音能把耳震聋;声波能使烛焰晃动;声波能用于粉碎胆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固体比气体传声要快,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这个结论?

61 建议: 对知识的复习不能仅仅单一地停留在对知识本身的回忆、复述上;
必须做到知识复习的情景化、集约化和结构化;即将知识与其产生、应用、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区分等方面结合起来,通过回想、复述、对比、区分、识别、描述特征、举例、联系、解释、进行推断、迁移、运用、解决问题等多种的思维活动达成对知识高品味的巩固。

62 3.构建知识网络 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有利于知识的发现 知识结构是对知识、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知识结构中还隐含着结构建设所依据的主要线索,反映了建设者本身的独特视角。

63 怎样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应涵盖知识的核心内容,反映相互间的正确逻辑关系; 应建立在正确理解知识意义的基础之上; 要化繁为简、去粗留精
建构要有明确的线索 覆盖面可大可小,视角可多维,形式可多样;

64 以光学为例: 以光的传播为线索; 以主要的光现象为线索; 以光路图为线索; 以成像为线索;

65 以光的传播为线索: 沿直线传播 在均匀 介质中 光速 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 可见光 光源 不可见光 在两种介 质分界面 折射规律
光的折射 凸透镜及应用

66 以光现象为线索: 光现象 光现象中的规律 光现象的应用 光的直射 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阴影的形成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 光的折射
折射规律 凸透镜及应用

67 以成像光路图为线索:

68 建议: 以不同的视角切入,同一知识内容可以建筑为不同的结构; 不同的结构给人以不同的启发; 建立自己喜欢的结构形式;
多多涉猎不同的知识结构形式;

69 初中声学的内容体系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的能量 声学内容 听不见的声音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70 初中热学的内容体系 热现象 温度 Q=cmΔt 燃料燃烧 热量 内能 内能的利用 Q=mq 分子运动论

71 初中光学的内容体系 沿直线传播 在均匀 介质中 光速 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 可见光 光源 不可见光 在两种介 质分界面 折射规律
光的折射 凸透镜及应用

72 初中力学的核心知识内容体系 功和能 物质 运动 力 机械能 简单机械 力的物质性 力的相互性 密度 质量 力的效果 力的三要素 重力 时间
力的共同点 密度 质量 力的效果 功和能 力的三要素 物质 重力 时间 各种力 运动 运动的描述 摩擦力 路程 压力 压强 速度 运动与力的关系 浮力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运动方向 运动状态及其改变 运动快慢 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平衡力作用的运动

73 初中电学的内容体系 电流 磁场 电磁感应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发电机 电动机 磁效应 串、并联电 路的特点 电功率 电功 摩擦起电 欧姆定律
焦耳定律 热效应 家庭电路

74 电和磁(一) 永磁体 的磁场 磁场 (磁感线) 电流的 磁场 电磁铁 电磁继电器 (奥斯特实验) (安培定则)

75 电和磁(二) 磁感线方向 法拉第电磁感应 感应电流方向 导体运动方向 (产生) 发电机 磁场 电流 (机械能——电能) 电流 电动机
(电能——机械能) 磁场 (作用) 磁感线方向 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方向 电流方向

76 4.进行针对性训练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表述,使得训练指向明确。 (2)熟悉中考试题的特征,增强练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77 (1)研究《课程标准》的表述,训练指向明确。
声: 增强了探究性和应用,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点,了解现代技术与声现象的应用。”特别是要通过声学内容的学习,渗透STS教育。

78 光: 关于光的反射规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就知识本身而言,要求降低了。一是由原来的“理解”降为“了解”,二是由“定律”降为“规律”,强调探究活动。 对于平面镜成像,课标提出“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将成像规律降低到了只学习物像关系。 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要求,略有降低,更侧重定性的物像关系的了解,侧重于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主要是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人眼成像原理、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79 压强: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属于经历和理解的层次。对压强概念本身的知识要求降低了,只要求学生应用公式本身及变形进行简单计算,对烦琐的计算和理论性太强的问题有淡化甚至舍弃的趋势。但是,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方法、体验的要求提高了。强调了知识的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程标准把它列为必学内容。比如,命题可能会要求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80 浮力: 课程标准描述也有变化: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要经历浮力大小的探究过程来认识浮力。过程性、探究性提高了,但对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浮力计算的要求降低了,我们在中考命题中,不会出很难的浮力计算题,更不会和其他知识综合进行计算。而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则有所加强,如打捞沉船的方法问题,救生圈的安全问题等。

81 运动和相互作用: 新增加了“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属理解层次,要求提高了。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要求提高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没有指明哪种简单机械,要求具有开放性。学生至少会使用一种简单机械 。 关于功率,课标的要求是“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应用。”概念本身和其应用的要求不一样。 关于机械效率,要求是“理解”,机械效率对更广泛意义上的各种效率有启发和影响作用,复习时应该关注。

82 欧姆定律: 计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强调探究和探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 焦耳定律: 原来是由电功和电功率公式推出,现在改为“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免去了众多电学公式的学习。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注重了实验探究得出有用结论的思想。那么,假如命题的话,相关现象分析、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数据的分析应该是重点。 “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

83 “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是新增加的内容,有很强的STS教育意义。 “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了解世界和我国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前者的要求介于了解与理解之间,从内容上看,具有开放性,是STS教育的渗透点。

84 (2)熟悉中考试题的特征,增强练习的针对性。
①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能力的训练。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考对实验的考查接近50%的比例。近几年中考物理实验不再只考查学生对书本上已有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体现在学生是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各环节上。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在新的物理问题情景中考查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对科学探究的考查,使试题的开放、探究程度加大,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85 建议: 重视必要的实验技能:仪器的使用与测量、原理、实验技巧、设计数据记录表格、现象归纳与总结、简单故障分析等。
可以从回顾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始,不只是重复做过的实验,需要从过程与方法的高度提升,然后逐渐迁移到新的类似的情景中。

86 关注实验技能 按电路图把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 根据电路图选择所要求的器材;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置于断开位置,滑动变阻器应处在接入电阻为最大的位置; 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接线柱应连接正确,量程选用正确; 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接线柱应连接正确,量程选用正确; 拆除电路,整理好器材。

87 关注实验细节: 使用接线柱时你是怎样旋转的? 使用开关时,你的导线接在哪里?你怎样合开关和断开开关? 使用测电笔时,你的手怎样握笔?
要控制电流的大小,应当使用滑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开始实验时,应当把滑动头放在哪一边?向什么方向电流增大? 电路接通后,一只小灯泡不亮怎么办?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88 关注是否做过实验? 将衣架拴在绳子中间,绳子两端绕在两手的食指上,食指堵塞在耳孔中,使衣架悬空,另一人敲击衣架时,你听到的声音比不堵耳朵时响度要 (小/大),延续时间 (长/短)。 你做过“覆杯”实验吗?(用纸片盖在装满水的杯口上,再倒置过来),看到什么现象?什么原因?当杯里水不满时,能成功吗? 你做过蜡烛跷跷板的实验吗?你是否发现什么现象发生时,跷跷板低端就会向上翘起?

89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例1:(05泰州)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19(a)所示的情景.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 :( )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金属盒 及橡皮膜 软管 U (a) (b) (c) (d) 图19

90 (2)小明再作图(b)所示的检查. 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c)和(d)所示. 他发现图(d)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d)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①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 (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②简要说明理由:

91 探究型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考查科学的方法 (2) 考查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结论的能力
(1) 考查科学的方法 (2) 考查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结论的能力 (3) 考查学生根据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假设,并能猜想,设计实验证明。 (4) 评估与交流

92 例、06哈尔滨市中考题

93

94

95

96 (2)熟悉中考试题的特征,增强练习的针对性。
②突出科学素养,加强图表信息题的训练。 信息能力(收集、处理、评价和再生产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中学生必须拥有的一种基本生存、发展能力。 对信息能力的考查在中考试题中广泛存在,且日益深化和成熟。 信息呈现的方式主要有:文字、表格、图画、图线

97 删------------------删繁就简 炼------------------浓缩精华
处理信息的常用方法: 删 删繁就简 炼 浓缩精华 转 转变格式 (重新表述、条理化、 形象化、折旧化)

98 图表信息题(以图象、图形、图表为载体的试题包含了丰富的物理信息,综合性强,需要较强的阅读理解、运用数学工具、以及灵活运用重要物理概念、规律及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99 例: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能影响物体的动能。下表给出了一些物体的动能,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质量和速度相比,对动能影响更大的是物体的 。
例: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能影响物体的动能。下表给出了一些物体的动能,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质量和速度相比,对动能影响更大的是物体的 。     一些物体的动能EK/J 抛出去的篮球 约30 行走的牛 约60 从10m高处落下的砖块 约2.5×102 跑百米的运动员 约3×103 飞行的步枪子弹 约5×103 行驶的小汽车 约2×105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已有信息的分析与归纳能力,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

100 (北京市2006年课改)风洞实验室中可以产生方向水平、速度大小可调节的风,用来研究处在流动气体中物体的受力情况。将一个套有木球的细直杆放入风洞实验室,球受到的重力为G。球在杆上运动时,球与杆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跟它们之间的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是k。如图甲所示,将杆沿平行风速的方向固定,调节风速的大小,使球恰能沿杆匀速运动。再将杆沿竖直方向固定,如图乙所示,将球从杆的上端由静止释放,保持球下滑过程中所受风力与杆处于水平方向时受到的风力大小相同,则球下滑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__。

101 (2007淮安)“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争当安全模范公民”的教育活动,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红灯停,绿灯行”是公民的基本素质.
交通信号灯用红、绿灯,而不用蓝色、紫色等其它颜色的灯.对此,小明、小华、小宇三位同学展开讨论.

1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说:人的眼睛对红色光、绿色光比较敏感.用红绿灯作为交通指挥灯,容易引起视觉反应,可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小华说:红光穿透能力比蓝色、紫色等其它的色光强,很远处就能看到;人的眼睛对绿色光敏感. 小宇说:红绿灯作为交通指挥灯,是国际通用的,并不具有科学依据. (1)雾天,小明、小华和小宇一起在远处观看路口的红绿灯,收集有关“红色光穿透能力强”的证据.小明和小宇看到红灯亮时,小华却认为红灯不亮.此事实说明红色光引起的视觉效果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三位同学向路口的红灯走近,都感到红色光强度逐渐增强,表明色光的穿透能力与______________有关.影响色光穿透能力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一条) (4)随着科技创新,传统的红、绿灯逐渐被超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LED)所替代.LED灯具有亮度高、颜色纯、耗电少、寿命长等特点,简述LED灯的广泛使用可能会给人们的生活与环境带来的影响.(回答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你的生活体验,并结合学过的物理知识,对小宇的说法作出评价:____ . (3)红绿色盲的人不能分辨红绿灯颜色的变换.请你描述现行交通信号灯是如何让色盲的行人做到“红灯停、绿灯行”的或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回答一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 (2)熟悉中考试题的特征,增强练习的针对性。 ③联系实际,走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题的考查。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学生“STS”意识的培养,是新课标的理念。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的编制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试题的设计都从生活实际现象或实际问题入手,都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熟悉或熟知的生活现象。使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隐含着丰富多彩的物理知识,学的是“有价值的物理”。 社会热点的问题更是命题者首选的素材。例如磁悬浮列车、三峡水电站、神舟飞船、08奥运、南方雪灾、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城市的热岛效应、经济发展等。因此,要求学生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视野开阔,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价值。

104

105

106 两军对擂,勇者胜; 勇者对擂,智者胜; 智者对擂,理智者胜; 理智者对擂,坚持者胜。

107 预祝大家都能成功!


Download ppt "初中物理中考考点分析 及复习策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