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學生 : 王永祥 老師 : 許素華 教授 報告時間:2007年10月26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學生 : 王永祥 老師 : 許素華 教授 報告時間:2007年10月26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學生 : 王永祥 老師 : 許素華 教授 報告時間:2007年10月26日
全球產業分析 國際組織-東協 學生 : 王永祥 老師 : 許素華 教授 報告時間:2007年10月26日

2 大綱 東協ASEAN簡介 東協各國簡介 東協四十年 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的成立 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的檢討 東協國家在APEC中的經濟策略及影響
東協-中國FTA 台灣如何面對東協-中國FTA 附件 參考文獻 FTA  Free Trade Association (歐洲)自由貿易協會 Free Trade Area 自由貿易區

3 簡介 ASEAN 全稱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東協成立於1967年8月8日在曼谷舉行,由五名原始成員國,即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東協成立於1967年8月8日在曼谷舉行,由五名原始成員國,即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所組成。陸續又加入了汶來、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等五國。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sociation 協會,聯盟 Southeast 東南方 Asian 亞洲 Nation 國家民族 資料來源 :

4 簡介一 東協地區有人口約5億,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合計的國內生產總值近700美元億元,而總貿易額約為美金850億元。 東協的目的和宗旨
(1)加快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 (2)以促進區域的和平與穩定,通過守法尊重正義與法治在關係國家間在該地區和堅持原則的聯合國憲章。 資料來源 :

5 簡介二 基本原則 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平等,領土完整和民族身份的所有國家。
在每個國家均有主權導致其民族生存,不受外來干涉,顛覆或脅迫,不干涉內部事務。 解決分歧或爭端,以和平方式進行。 放棄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及有效的合作。 資料來源 :

6 東協各國 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 菲律賓 新加坡 泰國 文淶 越南 寮國 緬甸 柬埔寨

7 資料來源 : http:// www.aseansec.org

8 東協各國簡介 印度尼西亞 : 財政收支 外債:1,415億美元(2004) 輸出總值(美元) 698.6億美元(2004)
輸入總值(美元) 450.7億美元(2004) 主要輸出項目 石油、天然氣、木材、家電製品、紡織品、橡膠 主要輸入項目 機械設備、化學製品、食物 主要出口國 日本、美國、新加坡、南韓、中國 主要進口國 新加坡、日本、中國、美國、泰國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18.7億美元(2004)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41.1億美元(2004) 資料來源 :

9 東協各國簡介 馬來西亞: 財政收支 歲入328億,歲出372億(2006年) 輸出總值(美元) 1,604億﹙2006年﹚
輸入總值(美元) 1,309億(2006年) 主要輸出項目 電器產品,電子零件,液化天然氣,橡膠,棕油 主要輸入項目 機械,交通器材,電訊設備,化學原料 主要出口國 美國、新加坡、日本、香港、中國大陸、泰國、香港、荷蘭、韓國、印度、澳洲、中華民國(2006年) 主要進口國 日本、美國、中國大陸、新加坡、泰國、中華民國、韓國(2006年)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71億4百萬元(2006年)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43億7百萬元(2006年) 資料來源 :

10 東協各國簡介 菲律賓: 財政收支 略 輸出總值(美元) 357億美元(2003年) 輸入總值(美元) 374億美元(2003年)
主要輸出項目 半導體產品、電子產品、成衣、通訊器材、車輛零組件、椰子油、香蕉。 主要輸入項目 原油、電子零組件、礦物油類、運輸設備、機械設備及零組件、基本金屬、電訊器材及稻米。 主要出口國 美、日、荷、星、英、中華民國、香港、中國 主要進口國 美、日、南韓、星、中華民國、香港、中國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36億1100萬美元(2004年)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28億2900萬美元(2004年) 資料來源 :

11 東協各國簡介 新加坡: 財政收支 歲入:174億美元(2004) 歲出:176億美元(2004)
輸出總值(美元) 1,795億美元(2004) 輸入總值(美元) 1,638億美元(2004) 主要輸出項目 辦公室器材、石油及其成品、電動產品、電訊器材、一般工業機械 主要輸入項目 電機產品、石油及其成品、電訊器材、辦公室器材、運輸設備 主要出口國 馬來西亞、美國、香港、日本、中華民國 主要進口國 日本、馬來西亞、美國、大陸、中華民國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94.6億美元(2004)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83.3億(2004) 資料來源 :

12 東協各國簡介 泰國: 輸出總值(美元) 1,299億美元(2006) 輸入總值(美元) 1,286億美元(2006)
主要輸出項目 我輸泰產品有電機設備、機械、電子產品、鋼鐵、塑膠、金屬製品等 主要輸入項目 樹薯產品、魚蝦類、寶石、汽車零件等 主要出口國 美、日、星、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 主要進口國 日、美、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星、中華民國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45.8億美元﹙2006年﹚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33.2億美元﹙2006年﹚ 資料來源 :

13 東協各國簡介 文淶: 輸出總值(美元) 47.33億美元(2005) 輸入總值(美元) 16.2億美元(2005)
主要輸出項目 石油及天然氣佔87.7%,機器及運輸設備5.3%,雜項製成品5.4%。 主要輸入項目 機器及運輸設備佔35.3%,工業製成品佔25.8%,食物及牲畜佔15.1%。 主要出口國 主要出口國為日本(18.564億美元)、韓國(5.071億美元)、泰國(4.272億美元)、澳大利亞(3.788億美元)、美國(3.512億美元)及中國(3.021億美元)。 主要進口國 主要進口國為新加坡(2.737億美元)、馬來西亞(2.754億美元)、美國(1.565億美元)、日本(1.36億美元)、中國(0.662億美元)、香港(0.893億美元)、泰國(0.552億美元)。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1,325萬美元(2005)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19萬美元(2005) 資料來源 :

14 東協各國簡介 越南: 財政收支 略 輸出總值(美元) 322.3億美元(2006年) 輸入總值(美元) 368.8億美元(2006年)
主要輸出項目 原油、米、咖啡、水產品、成衣 主要輸入項目 機械設備、原料、消費品 主要出口國 美、日、中、澳、星、德、馬、英、台(9) 主要進口國 中、星、台(3)、日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48億2,280萬美元(2006年)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9億6,870萬美元(2006年) 資料來源 :

15 東協各國簡介 寮國: 財政收支 2004年貿易逆差為1.88億美元,至2001年外債累計總額為24.95億美元。 輸出總值(美元) 4億
輸入總值(美元) 6億 主要輸出項目 木器品、咖啡、茶、林產品、礦產等 主要輸入項目 建材、電器用品、機械設備、藥品等 主要出口國 泰、美、韓、法、澳、馬來西亞 主要進口國 日、澳、歐洲、美、泰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300萬美元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290萬美元 資料來源 :

16 東協各國簡介 緬甸: 財政收支 略 輸出總值(美元) 35.6億萬美元(2006) 輸入總值(美元) 19.8億萬美元(2006)
主要輸出項目 豆類、木材、稻米、天然氣、寶石等 主要輸入項目 石油、機械、運輸設備、食品`建材等 主要出口國 泰國、印度、新加坡、中國大陸、日本 主要進口國 中國大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6,783萬美元(2006)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4,898萬美元(2006) 資料來源 :

17 東協各國簡介 柬埔寨: 財政收支 歲入5億4,820萬美元(2004) 歲出8億3,670萬美元(2004)
輸出總值(美元) 29.1億美元(2005) 輸入總值(美元) 39.3億美元(2005) 主要輸出項目 木材、成衣、大豆、橡膠、芝麻 主要輸入項目 香菸、石油、機械、建築材料、汽車 主要出口國 美、星、德、英、加、法、日 主要進口國 中、台、泰、越、星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3.31億美元(2005)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400萬美元(2005) 資料來源 :

18 東協四十年 世界各個地區裏,東協仍是最具活力,最受區外國家重視的區域性組織,遠較美洲國家組織(OAS)、阿拉伯聯盟(AL)或非洲聯盟(AU),更受各國青睞。 冷戰結束後,一面有傳統強權美國與日本,另一面則是新崛起的中國與印度,而東協成功地遊走於其間,不容許任一方影響東協決策,但也沒得罪雙方。最後,它大大提高了東南亞國家的地位 。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以下簡稱東協)8月7日剛度過它的40歲生日。孔子云:四十而不惑,正可藉此機會回顧東協的成功與失敗。 大陸媒體將ASEAN譯為「東盟」,未免誇張,且與事實不符,因為東協組織至今仍甚鬆散,與歐洲聯盟(EU)的理想與進程,相差不可以道里計。但換個角度去看,世界各個地區裏,東協仍是最具活力,最受區外國家重視的區域性組織,遠較美洲國家組織(OAS)、阿拉伯聯盟(AL)或非洲聯盟(AU),更受各國青睞。 東協為何成功呢?正因為首先,它不好大喜功,寧願從小規模經貿合作,逐漸發展到東亞高峰會議與每月都有的各個領域的部長級會議。其次,40年來,各會員國和平相處,連帶影響到鄰國。東協與中國大陸簽署「南中國海各方行為準則宣言」,和成功調停越南與柬埔寨的戰爭,都曾起示範作用。 再次,冷戰結束後,一面有傳統強權美國與日本,另一面則是新崛起的中國與印度,而東協成功地遊走於其間,不容許任一方影響東協決策,但也沒得罪雙方。最後,它大大提高了東南亞國家的地位,不但歐盟主動提議與它合辦「歐亞論壇」,區外國家從澳洲、紐西蘭到印度,都在門外排隊,等候加入。 它們恐怕要等很久;東協既不想得罪朋友,卻也不願敞開大門。它現有的10個會員國,總面積達446萬5000平方公里,總人口5億5800萬,國內生產毛額總加起來超過2.76兆美元。這樣的規模足夠和其它地區組織相比了,再多只有添麻煩。 資料來源 : 作者 : 陸以正 , 日期: , 「四十而不惑」 替ASEAN算筆總帳 , 國政評論。

19 東協四十年 2010年起,東協與中國、南韓和日本間將相互減免關稅,最後形成東亞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令區外國家垂涎欲滴。
對不同宗教的開放態度,尤獲讚揚;10個會員國中,伊斯蘭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與無神論並存不悖,世上再也找不到其它區域可與東協相比。 2010年起,東協與中國、南韓和日本間將相互減免關稅,最後形成東亞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令區外國家垂涎欲滴。 回顧40年來,東協在塑造區域團結形象,提高會員國能見度,對抗SARS流行感染,共同反恐,以及運用集體說服力,迫使緬甸軍政府釋放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等,的確做了很多令人稱道的事。 至於10年前印尼軍方推翻蘇哈托政權,與前年泰國軍方趕走戴克辛總理,雖與東協主張的民主選舉信念不合,多少反映了兩國民意,不應予以苛責。它對不同宗教的開放態度,尤獲讚揚;10個會員國中,伊斯蘭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與無神論並存不悖,世上再也找不到其它區域可與東協相比。 放眼未來,東協正如其它地區或國家,面臨的新挑戰大多來自在全球化潮流下,看不見因而難以攔阻的「敵人」-包括賺了一筆就跑的國際金融炒家、禽流感之類的病毒和隱姓埋名的恐怖分子。 做事按部就班的東協,成立40年後,才開始考慮制定一份憲章(ASEAN Charter),請各會員國聲譽卓著的退休元勛組成了「賢達小組」起草,將提請今年11月的高峰會議討論。但是東協秘書處的網站,雖然什麼資料都有,卻故意不公布這些大老的姓名,免得被大國遊說。 資料來源 : 作者 : 陸以正 , 日期: , 「四十而不惑」 替ASEAN算筆總帳 , 國政評論。

20 東協四十年 東協要繼續發揮作用,必須與各大超級強國保持若干不能形諸文字的瞭解。北京最不願看見東協被華府操縱,因而東協至今仍婉拒美國派遣觀察員參加任何會議或活動。美國幕後策動它的盟國澳洲和紐西蘭申請加入,也透過友邦如新加坡和印度取得東協不少資料,但就是望門興嘆。 東協要繼續發揮作用,必須與各大超級強國保持若干不能形諸文字的瞭解。北京最不願看見東協被華府操縱,因而東協至今仍婉拒美國派遣觀察員參加任何會議或活動。美國幕後策動它的盟國澳洲和紐西蘭申請加入,也透過友邦如新加坡和印度取得東協不少資料,但就是望門興嘆。 資料來源 : 作者 : 陸以正 , 日期: , 「四十而不惑」 替ASEAN算筆總帳 , 國政評論。

21 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的成立 東協一直扮演會員體間相互諮詢的功能,也就是做為保存與傳遞資訊的場所。各會員體透過相互外交的管道,來從事政策的協調。
東協又是第三世界國家組織唯一與西方工業國家保持良好互動關係者,與許多國家建立了對話夥伴體系。所以,東協在早期時雖然在產業與貿易合作上沒有什麼特別表現,但卻一直維持良好的形象,至少讓許多人都有一種區域認同的感覺。 東南亞國協(ASEAN,簡稱東協)於1967年由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等五個國家所發起,最先成立的目的是在促進經濟、社會及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然而,如眾所週知,東協的成立與當時冷戰時期對內與對外之政治考量有極大相關。所以,東協的隱含目標是在增進各個國家的整合,以進一步維持與鄰近國家和平的關係。因此,雖然當時標榜了許多的目的,但是東協在經濟合作上的成就實乏善可陳。在1970及1980年代的時候,東協也陸續進行各種產業與貿易合作的行動,譬如東協產業計劃(ASEAN Industrial Projects, AIPs)、東協產業互補方案(ASEAN Industrial Complementation, AIC)、東協產業合資計劃(ASEAN Industrial Joint Ventures, AIJVs),以及優惠貿易協定(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 PTAs),但都沒有獲得具體的落實。   從成立以來,東協一直扮演會員體間相互諮詢的功能,也就是做為保存與傳遞資訊的場所。各會員體透過相互外交的管道,來從事政策的協調。另一方面,東協又是第三世界國家組織唯一與西方工業國家保持良好互動關係者,與許多國家建立了對話夥伴體系。所以,東協在早期時雖然在產業與貿易合作上沒有什麼特別表現,但卻一直維持良好的形象,至少讓許多人都有一種區域認同的感覺。   由上述可知,東協各國主要還是基於自利的心態,加上彼此又是相互競爭,缺乏互補的關係,所以一直難以產生經濟上的凝聚力量。從此看來,後來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的發展,就更令人刮目相看了。尤其在四個緊鄰國家相繼加入,包括1984年獨立的汶萊;1995年越南的加入,是個歷史性事件,代表共產世界結束其孤立的狀態,加入民主的陣營;1997年寮國及緬甸相繼加入,加上最後剩下的柬埔寨,目前東協已完全包含了東南亞十個國家。    資料來源 : 作者 : 林欽明 ,日期: ,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 , 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3期 。

22 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的成立 東協包含了差異極大的國家,不論是土地面積、人口以及其他總體指標,都有很大的不同。
由於彼此產業互補性不高,東協國家之間的相互貿易額並不大,大約佔其總貿易量的15-20%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是與新加坡從事貿易,顯示新加坡與區域內其他國家較具有產業的互補性。 東協包含了差異極大的國家,不論是土地面積、人口以及其他總體指標,都有很大的不同。汶萊與新加坡是面積最小、所得最高的國家,而馬來西亞與泰國從1980年代末期以來,即呈現驚人的經濟成長,印尼則是區域內的巨人,擁有龐大的領土及將近兩億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由於彼此產業互補性不高,東協國家之間的相互貿易額並不大,大約佔其總貿易量的15-20%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是與新加坡從事貿易,顯示新加坡與區域內其他國家較具有產業的互補性。 資料來源 : 作者 : 林欽明 ,日期: ,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 , 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3期 。

23 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的成立 我們也看到了印尼、馬來西亞與泰國因金融危機而導致經濟成長的大幅下跌。東協國家彼此之間有巨大的差異,同時區域內的相互貿易比例也不高,所以它要成立自由貿易區,應該是有貿易以外的因素使然。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印尼、馬來西亞與泰國因金融危機而導致經濟成長的大幅下跌。東協國家彼此之間有巨大的差異,同時區域內的相互貿易比例也不高,所以它要成立自由貿易區,應該是有貿易以外的因素使然。 資料來源 : 作者 : 林欽明 ,日期: ,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 , 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3期 。

24 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的檢討 一. 地緣關係 二. 小即是美 三. 與多邊體系的互動
東協國家之間的相互競爭性極高,缺乏互補的關係,所以彼此間的貿易比例本來即不高,成立自由貿易區之後,也不期望會有大幅的改變。 資料來源 : 作者 : 林欽明 ,日期: ,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 , 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3期 。

25 地緣關係 東協整個市場從1970年的2億200萬人增加到1996年的4億9,100萬人,比北美自由貿易區多出1億1,300萬人,比歐洲聯盟(十五國)多出1億2,000萬人。目前區域總所得大約在6,000億美元左右,並預期每八年會增加一倍。所以在地緣關係的影響下,東協新區域主義的擴張,將使得原來工業化較深的會員國從中南半島轉型經濟的發展及開放,獲得極大的利益。而這些轉型經濟國家也可以從學習原來東協國家的經驗,更有效地利用國內外的金融資源,從而也獲得利益。因此之故,東協便成為這些轉型經濟國家獲得出口市場及先進科技的橋樑。 較早之東協國家與中南半島國家的合作關係,從1991年柬埔寨和平公約在巴黎簽署之後,即快速地發展開來。1995年越南加入東協,而後又擴大至柬埔寨、寮國與緬甸,即代表著為了區域的安全,經濟與政治的結合是必需的現實做法。因此有人認為東南亞將過去的政治仇敵和平地結合在一起,是加速經濟發展與促進成長及繁榮之不二法門。 由於新會員的加入,使得東協整個市場從1970年的2億200萬人增加到1996年的4億9,100萬人,比北美自由貿易區多出1億1,300萬人,比歐洲聯盟(十五國)多出1億2,000萬人。目前區域總所得大約在6,000億美元左右,並預期每八年會增加一倍。所以在地緣關係的影響下,東協新區域主義的擴張,將使得原來工業化較深的會員國從中南半島轉型經濟的發展及開放,獲得極大的利益。而這些轉型經濟國家也可以從學習原來東協國家的經驗,更有效地利用國內外的金融資源,從而也獲得利益。因此之故,東協便成為這些轉型經濟國家獲得出口市場及先進科技的橋樑。 東南亞新興工業國家與轉型經濟國家的經濟結合,一方面有助於提升區域內的貿易,一方面也有助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與印尼的投資者,投入大量資金幫助轉型國家建造新路、採伐木材、金融服務及流動賭場。不過,在缺乏有計劃管制的情形之下,資源短缺的寮國及柬埔寨又面臨了不平衡發展、天然資源的過度採伐以及不當投資等困境。另一方面,東協新興工業國家與緬甸的貿易及投資關係,與廣泛的經濟及區域安全考量,絕對是脫離不了干係的。而若觀察越南與其他東協國家的貿易關係,我們固然將發現它們只佔越南與區域外國家貿易的一小部份,不過越南與東協市場及商業的結合,也絕對是不能小覷的。加之,許多介於這些東南亞陸地國家之間的商業往來,都不是官方資料所能顯示的。 總之,東協經濟整合的趨勢與新區域主義極為切合,各會員國對AFTA投下了大量的政治資本,期望將過去的對敵納入一致的架構裡。過去因冷戰而導致地緣政治的分化,同時也促使東協各國聯合在一起。如今明顯的目標,是如何透過經濟合作及整合,將區域緊鄰各國凝聚在一起,增進區域整體的經濟福祉與政治安定。從東協自由貿易區的經驗,我們體會到區間與距離的重要性,不論是實質的距離、文化的距離、政治或經濟的距離,都是達成政治合作或加強經濟互動所考量的重要因素。 資料來源 : 作者 : 林欽明 ,日期: ,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 , 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3期 。

26 小即是美 東南亞各國之間貿易成長之所以緩慢,與各國之經濟高度同質性有關。泰國、印尼、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的產業都是以勞力密集的農業、輕工業與製造業為主,各國之間產業的互補性並不很高。只有新加坡是以資本與高科技密集產業為發展導向,所以她與其他東南亞國家較有互補性,這也是為何新加坡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的貿易量,反而大於後者彼此之間的相互貿易。於是這就促成了東南亞內次區域性「成長三角」(growth triangle)的形成。 東協自由貿易區第二個重要的特點,是它次區域性(sub regionalism)的經濟整合。這又有兩個主要的推動因素:一個是東南亞國家相互競爭的產業特性,一個是對外人投資的需求。   如上所述,東南亞各國之間貿易成長之所以緩慢,與各國之經濟高度同質性有關。泰國、印尼、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的產業都是以勞力密集的農業、輕工業與製造業為主,各國之間產業的互補性並不很高。只有新加坡是以資本與高科技密集產業為發展導向,所以她與其他東南亞國家較有互補性,這也是為何新加坡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的貿易量,反而大於後者彼此之間的相互貿易。於是這就促成了東南亞內次區域性「成長三角」(growth triangle)的形成。   目前東南亞已有三個成長三角區,一個是「南成長三角區」,含括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柔佛州(Johore),及印尼的廖內省(Riau);一個是「北成長三角區」,包括馬來西亞北部的四個州,泰國南部的十四府,以及印尼蘇門達臘北部地區;另一個是「東成長三角區」,包括印尼的摩鹿加島(Malucca)、蘇拉威西(Sulawesi)及加里曼丹(Kalimantan),馬來西亞的沙巴(Sabah)、砂撈越(Sarawak)及納閩島,以及菲律賓的民答那峨島(Midanao)與巴拉望島(Palawan)。這主要都環繞著海洋區域而發展,而隨著中南半島陸地國家(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的發展,最近也有「大湄公河次區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的規劃,包括湄公河所流經的六個國家 —泰國、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及中國之雲南,並受到亞洲開發銀行及世界銀行的支持。    資料來源 : 作者 : 林欽明 ,日期: ,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 , 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3期 。

27 小即是美 這些次區域的成長三角區是東南亞真正落實經濟合作的表徵,也是各國較願意放鬆其國家主義的地方。雖然目前有些成長區的發展還侷限在觀光、天然資源採伐的階段,但是在基礎建設逐漸完善、交易環境逐漸成熟之後,其未來發展應該是難以限量的。我們也可以因此體會到,東南亞整個區域要達到緊密結合的程度誠然困難,不過以成長三角為起點,採行集中式的經營發展策略,這種紮實(compact)的整合方式,不推崇大、小即為美,不全包、注重專精,也與前述新區域主義的發展趨勢不謀而合—參與整合的國家數不求多、但求精。 這些次區域的成長三角區是東南亞真正落實經濟合作的表徵,也是各國較願意放鬆其國家主義的地方。雖然目前有些成長區的發展還侷限在觀光、天然資源採伐的階段,但是在基礎建設逐漸完善、交易環境逐漸成熟之後,其未來發展應該是難以限量的。我們也可以因此體會到,東南亞整個區域要達到緊密結合的程度誠然困難,不過以成長三角為起點,採行集中式的經營發展策略,這種紮實(compact)的整合方式,不推崇大、小即為美,不全包、注重專精,也與前述新區域主義的發展趨勢不謀而合—參與整合的國家數不求多、但求精。   次區域整合的另一個推動力是外人投資。由於今天國際資本的浮動(footloose),單一國家吸引外資的政策往往難以奏效,因為國際資本需要各種技術與非技術勞工的組合,以及成熟的基礎建設,這往往無法由個別國家獨力來予以滿足。所以當新加坡當時的副總理吳作棟於1989年底提出包含新加坡、大馬及印尼部分區域組成成長三角的構想時,雖然遭受許多的質疑,但在馬哈地及蘇哈托的支持之下,終於成形,而且吸引了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的投資資本。   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成長次區域相比,譬如美、墨邊界的加工區,中、港的珠江三角特區等,東南亞國家本身所投入的資本並不多。也就是說,這些成長三角的發展動力受到外資極大的影響;日本及東亞新興工業國家產業的重整,他們如何調配其產業於國外,顯然不是這些東南亞的地主國得以置喙的。成長三角除了必需發展相關基礎建設之外,還必須從事政策的調整,不論是習俗、土地及投資政策都要予以協調,以建立適當的投資環境。長此發展下去,這些調整或改革的壓力可能從成長三角擴散到各國其他地區,影響到各國全國的政策。這也顯現了目前新區域主義的發展,與經濟改革相互聯結的趨勢。 資料來源 : 作者 : 林欽明 ,日期: ,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 , 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3期 。

28 與多邊體系的互動 今天當一個國家在盤算是否該參加區域性的整合,或以何種方式來參與較合適,通常都會有一個隱含的戰術目的,就是希望以區域性協定來達成某些多邊協商的目標。 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有些論者認為 達到區域之和平與穩定。 以區域協定來更有效參與國際協商,這兩個目的是最重要的。 今天當一個國家在盤算是否該參加區域性的整合,或以何種方式來參與較合適,通常都會有一個隱含的戰術目的,就是希望以區域性協定來達成某些多邊協商的目標。這不論是工業國家或開發中國家,都沒有例外;歐洲聯盟的擴大與深化,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的結合,都有以區域協定來做為多邊談判籌碼的味道。同樣地,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有些論者認為(1) 達到區域之和平與穩定,(2) 以區域協定來更有效參與國際協商,這兩個目的是最重要的。(參照圖一) 資料來源 : 作者 : 林欽明 ,日期: ,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 , 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3期 。

29 與多邊體系的互動 東協經濟整合的速度明顯緩慢,有些國家甚至表示一旦成立自由貿易區之後,將會嘗試延遲繼續調降關稅的時程。另一方面,由於海洋的區隔導致地理的分散,加上過去殖民的歷史背景,政治的差異與文化的多元,都對經濟整合產生或多或少的阻力。所以雖然在最初倡議階段有若干明顯的進展,但卻很難預料未來發展的深度會如何。比較可能的情形是,東協的自由化將隨著諸如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等多邊體系的發展而走。 東協經濟整合的速度明顯緩慢,有些國家甚至表示一旦成立自由貿易區之後,將會嘗試延遲繼續調降關稅的時程。另一方面,由於海洋的區隔導致地理的分散,加上過去殖民的歷史背景,政治的差異與文化的多元,都對經濟整合產生或多或少的阻力。所以雖然在最初倡議階段有若干明顯的進展,但卻很難預料未來發展的深度會如何。比較可能的情形是,東協的自由化將隨著諸如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等多邊體系的發展而走。 資料來源 : 作者 : 林欽明 ,日期: ,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 , 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3期 。

30 東協國家在APEC中經濟策略及影響 (1) 東協國家加入APEC的經濟因素 (2) 東協國家在APEC中的經濟策略
資料來源 :作者: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玲君 , 日期 : , 東南亞經貿報導88年5月號 , 經濟部報導月刊。

31 東協國家加入APEC的經濟因素 1989年東協改變了原有立場選擇加入了APEC,主要因素係因考量東協會員國之間雖自1967年即建立較密切之經濟合作關係,但在東協國家之間缺乏互補性以及市場有限的情況下,整體的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相形之下,東協各國與其它亞太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則成長快速。 東協國家基於其外銷市場與外資的考量,自有必要參與APEC。 1980年代末期,東協國家對太平洋盆地共同體的構想一直有些質疑。東協國家認為一個以亞太區域為範圍的經濟組織,其與東協之間的競爭性將會大於互補性,而導致東協國家產品競爭力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削弱。另一方面。東協國家也擔心先進國家主導與操縱太平洋區域組織的企圖,唯恐東協組織失去本身既有的影響力。 然而,1989年東協改變了原有立場選擇加入了APEC,主要因素係因考量東協會員國之間雖自1967年即建立較密切之經濟合作關係,但在東協國家之間缺乏互補性以及市場有限的情況下,整體的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相形之下,東協各國與其它亞太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則成長快速。1989年APEC成立之初,東協會員國與亞太國家的貿易總額佔東協國家外貿總額的60%。90年代中期,與亞太國家的貿易總額成長為70%。此外,直接外資主要亦來自APEC成員國,如美國、日本,香港,台灣、韓國等,顯示APEC成員國對東協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東協國家基於其外銷市場與外資的考量,自有必要參與APEC。 事實上,80年代末期開始,整體國際經濟情勢的發展有走上區域化之趨勢,歐體已決定成立歐洲單一市場,北美洲亦有籌組自由貿易區的聲音,只有東亞地區還是散漫無組織。東協國家既已體認東亞各國力量分散的弱點,也就不再反對透過論壇方式,尋求集體經濟合作之可能性。 資料來源 :作者: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玲君 , 日期 : , 東南亞經貿報導88年5月號 , 經濟部報導月刊。

32 東協國家在APEC中的經濟策略 東協國家對APEC基本立場 第一、APEC不能替代東協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APEC應為一提供經濟諮詢的機構,不該有強制性的限制,也不能走向制度化的方向。 第三、APEC必需採取「開放性地區主義」原則。東協國家以集體方式加入APEC,是希望發揮其在APEC的集體影響力。不希望APEC制度化,則是因為擔心美國企圖主導的APEC制度對其不利,而一個高度機構化與機制化的組織,最終極可能與東協對立。 雖然東協國家因本身經濟問題的差異,而對APEC議題的看法產生歧異,但基本上,其在APEC中的策略相當一致。1990年東協國家通過的「古晉共識」 (Kuching Consensus)即為東協國家對APEC基本立場的最佳說明。該共識的核心內容可簡單歸結為三點。第一、APEC不能替代東協的地位和作用。第二、APEC應為一提供經濟諮詢的機構,不該有強制性的限制,也不能走向制度化的方向。第三、APEC必需採取「開放性地區主義」原則。東協國家以集體方式加入APEC,是希望發揮其在APEC的集體影響力。不希望APEC制度化,則是因為擔心美國企圖主導的APEC制度對其不利,而一個高度機構化與機制化的組織,最終極可能與東協對立。1985與1990年,東協國家對歐洲共同體及其它國家的貿易成長率遠高於與東協內部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成長率。東協反對APEC發展為正式的區域集團,主要的原因便是認為開放性的組織才不會影響到東協國家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機會。 資料來源 :作者: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玲君 , 日期 : , 東南亞經貿報導88年5月號 , 經濟部報導月刊。

33 東協國家在APEC中的經濟策略 APEC的21個會員體中,有7個是東協國家,由於東協國家集體通力的合作,加上中國大陸的支持,明顯地在APEC集團中形成一股與美國對立的勢力。美國面對居多數的亞洲成員時,也不得不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加以妥協。 APEC中的美國、日本與中國三個大國,不可避免的會彼此提防和牽制。東協國家對大國雖不構成威脅,但是利用美日、美中的摩擦不斷,東協國家得以在其間扮演重要角色並發揮微妙的影響力。 APEC的21個會員體中,有7個是東協國家,由於東協國家集體通力的合作,加上中國大陸的支持,明顯地在APEC集團中形成一股與美國對立的勢力。美國面對居多數的亞洲成員時,也不得不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加以妥協。例如,美國為首的工業國家雖持續強調制度化的重要性,但在東協國家的堅持下,APEC的會議模式係依東協國家主張的循序漸進的「亞洲方式」(Asian Way)進行,強調以平等、協商、自願和漸進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毫無疑問,亞洲方式對APEC的進展產生頗大的影響。在形式上,APEC的秘書處設在新加坡,APEC會議每隔一年需由東協國家主辦,都是APEC會員體對東協國家尊重的表示。此外,APEC中的美國、日本與中國三個大國,不可避免的會彼此提防和牽制。東協國家對大國雖不構成威脅,但是利用美日、美中的摩擦不斷,東協國家得以在其間扮演重要角色並發揮微妙的影響力。 儘管如此,APEC的主導權仍為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國家所掌控。東協國家固然為了避免本國產業的適應不良,不贊成APEC自由化進度過快,經常強調APEC的自由化進度必須考慮個別國家的需要。但是,現實上東協國家業已認知到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當前趨勢,有鑑於東協內部有限的貿易額,唯有開拓與亞太地區及世界的貿易,亦即採取與APEC更為合作的立場,才能確保東協國家經濟之持續增長。東協國家接受APEC自由化進度政策的轉變,明顯地反映在1994年雅加達召開的茂物(Bogor)會議上,在地主國東協核心份子印尼總統蘇哈托的協調下,東協國家改變原有的反對立場,轉而同意將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時間定為工業國家為2010,而開發中國家為2020年的自由化進程。對APEC中的工業國家成員而言,東協國家對兩段式時間表的同意已是其重大的收穫。 東協各國以較積極的態度接受APEC自由化進程的事實,則反映在東協成員對大阪會議行動議程的表態中。 日本起草的行動議程引起了APEC成員間的激烈爭議,直到會議召開前夕,仍未達成共識。爭議焦點主要在於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範圍。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香港等主張堅持全面性開放原則,而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墨西哥等則主張部分開放。而東協國家中除新加坡贊同全面性開放外,其餘皆抱持折衷的態度,即在部份部門加以保留,此外則原則上同意全面性原則。在取得東協國家原則性的支持後,APEC會員體之間對開放項目的共識,自然較易達成。 資料來源 :作者: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玲君 , 日期 : , 東南亞經貿報導88年5月號 , 經濟部報導月刊。

34 東協國家在APEC中的經濟策略 東協國家對APEC的影響也反應在其強調合作在APEC中的重要性上。強調「發展合作」是APEC的目標之一 。
在由日本起草的大阪行動議程中特別突出合作的重要性,將發展合作改為「經濟與技術合作」,強調科技的重要性。 東協國家對APEC的影響也反應在其強調合作在APEC中的重要性上。印尼在主持茂物會議時,強調「發展合作」是APEC的目標之一,其重要性應與貿易暨投資自由化相提並論。在印尼的努力下,茂物宣言中寫下了有關發展合作的方向。東協國家認為美國等工業國家應盡其義份與責任,協助APEC其它成員國家的技術發展。在由日本起草的大阪行動議程中特別突出合作的重要性,將發展合作改為「經濟與技術合作」,強調科技的重要性。1996年菲律賓主持的APEC部長會議和高峰會議中亦可發現東協國家突出發展合作意義的用心。 資料來源 :作者: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玲君 , 日期 : , 東南亞經貿報導88年5月號 , 經濟部報導月刊。

35 持續對APEC貿易暨投資自由化的有條件支持。 加強推動經濟與技術合作。
1997年7月開始的金融風暴,普遍地對東協國家造成衝擊,不僅各國幣值,銀行、及信用因此受到嚴重傷害,其政治與社會並連帶產生不安與脫序的現象。東協國家過去幾年持續的經濟發展在危機後亦不復見,轉而代之的是明顯衰退的成長率,以及接連發生的通貨膨脹,失業率增高,工業升等延後的諸多問題。 東協國家向外發展的經濟政策自然面臨嚴重的考驗,推動APEC自由化時自多有所保留。為了盡快恢復景氣,東協國家也調整了經濟政策趨勢,包括以節約的政策來穩定整體經濟,改革銀行及金融制度,調整貿易與投資政策,繼續開放國內市場,重新調整工業結構來解決經濟結構的問題,同時盡力尋求外國金融支援並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定東亞風暴已過,各國的經濟已自谷底相繼反彈。1998年底APEC會議針對區內經濟動向及中長期經濟發展所擬之報告書中指出,1998年亞太區域內的景氣是觸底的,1999年的下半年可望回復到2%左右。雖然東協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使其國內經濟不至更形惡化,因而放慢開放的腳步,然基於對APEC此一亞太區域內最重要的經濟合作組織的期許,其必須針對金融危機與APEC的要求做出政策調整。總而評之,金融危機對東協國家APEC政策的影響如下: 資料來源 :作者: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玲君 , 日期 : , 東南亞經貿報導88年5月號 , 經濟部報導月刊。

36 持續對APEC貿易暨投資自由化的有條件支持
東協國家需要工業國家的資金渡過難關,是故需要配合工業國家的政策繼續開放市場。 基本上東協國家認知保謢主義無法提升競爭力,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係不可抵擋的潮流。 可預計的是未來東協國家仍會在APEC的自由化進展中持續強調彈性與自願性。 個別行動計畫(IAPs),及提前自願性部門自由化( EVSL)是目前APEC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最重要的兩個機制。金融危機對東協國家的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有其一定的影響,但自目前看來,1997年的金融危機並未使東協國家增加關稅或限制進口。儘管東協國家表面上仍顯示對EVSL十分支持,但在金融危機之後,各國執行EVSL的困難歧異更大,除開放產品項目的選定外,承諾的關稅幅度與開放的期程更難一致。當然,東協國家需要工業國家的資金渡過難關,是故需要配合工業國家的政策繼續開放市場。東協在1998年10月APEC年會前夕,決定將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自由化時程表提前,由原來的在公元2003年將區內15部門關稅降為0%至5%關稅,轉而提前在2003年將15部門全部降為0%關稅,東協國家認為AFTA自由化時程的提前,將能刺激區內貿易量的增加,抵減東南亞國家因貨幣貶值引致的負面影響,同時提供各會員國誘因,藉以促進金融改革與強化競爭力,提高進出口貿易。有此可見,基本上東協國家認知保謢主義無法提升競爭力,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係不可抵擋的潮流。雖然1999年二月份於紐西蘭召開的第一次資深官員會議已決議將EVSL改稱「關稅加速自由化」(Accelerated Tariff Liberalization, ATL),並將原EVSL中A+清單的九大部門在APEC成員難獲共識的情形下提交世界貿易組織(WTO)繼續推動,使得APEC的自由化進展更難臆測。然可預計的是未來東協國家仍會在APEC的自由化進展中持續強調彈性與自願性。 資料來源 :作者: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玲君 , 日期 : , 東南亞經貿報導88年5月號 , 經濟部報導月刊。

37 加強推動經濟與技術合作 東協國家自知經濟與技術發展落後其它國家,因此在APEC中強調推動經濟與技術合作(ECOTECH)的重要性。
部份東協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主因之一正是工業結構的不良。 東協國家在APEC中強調經濟與技術合作的加強與推動,有助其達成提昇國家科技競爭力,強化本身工業結構的目標。 東協國家自知經濟與技術發展落後其它國家,因此在APEC中強調推動經濟與技術合作(ECOTECH)的重要性。事實上,部份東協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主因之一正是工業結構的不良。因此在東亞經濟危機後,東協國家更加強調ECOTECH的推動,希望經由區域合作促進本身經濟與技術能力的提升。在1997年APEC溫哥華會議與1998年吉隆坡會議上,東協國家都特別倡議人力資源及技術發展議題,而在其國內,東協國家近年亦積極發展科技政策,希望藉由科技的提昇帶動整體經濟之發展。各國不僅皆設置科技專責部會掌理科技政策的擬定與執行,設置投資高科技產業獎助措施,透過租稅等優惠條件吸引外國投資人,並選定電子資訊產業為重點策略產業。過去幾年,東協國家亦開始注意科技教育的發展,增加科技研究與發展(R&D)的能力,期望全面提昇國家科技競爭力。縱而論之,東協國家在APEC中強調經濟與技術合作的加強與推動,有助其達成提昇國家科技競爭力,強化本身工業結構的目標。 自東亞金融危機發生後,APEC各部長級會議與領袖會議皆以經濟危機為會議的主要議題。1997年東南亞國家皆表態支持在APEC架構下建立區域性金融危機處理機制,但美國只同意加強區域合作而反對在IMF以外的機構處理危機問題,大大影響APEC的權威性。 資料來源 :作者: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玲君 , 日期 : , 東南亞經貿報導88年5月號 , 經濟部報導月刊。

38 加強推動經濟與技術合作 東協國家一方面希望美國能對目前的金融危機有所助益,卻又顧忌其涉入亞太事務過深。
東協國家的觀點而言,APEC提供了美國一個合法推動其經濟策略的場合,使美國得以在APEC中推動其在其它組織內如WTO中無法推動的事情。 東協國家在集體運作下成功地將其主張的原則與精神融入了APEC中,另一方面也能配合APEC的自由化進程,接受APEC的自由化原則。 東協國家一方面希望美國能對目前的金融危機有所助益,卻又顧忌其涉入亞太事務過深。就東協國家的觀點而言,APEC提供了美國一個合法推動其經濟策略的場合,使美國得以在APEC中推動其在其它組織內如WTO中無法推動的事情。東協國家在民族主義的心理預期下,對影響本國事務的外來力量自有反彈,危機之後,東協國家的相對影響力減低,基於保護心態,未來其與美國為首工業國家的爭戰是可預期的。 APEC的發展一般說來堪稱始料未及,東協國家在集體運作下成功地將其主張的原則與精神融入了APEC中,另一方面也能配合APEC的自由化進程,接受APEC的自由化原則。目前雖然泰國與菲律賓對降低關稅的施行仍需加強,但整體而言,東協國家在金融風暴後仍將循持續對APEC貿易暨投資自由化的有條件支持以及加強推動經濟與技術合作的APEC政策基本前進。 資料來源 :作者: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玲君 , 日期 : , 東南亞經貿報導88年5月號 , 經濟部報導月刊。

39 東協-中國FTA 東協與中國簽署FTA,2004年11月29、30日,雙方進一步在成立東協與中國自由貿易區的方向上簽署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貨品貿易協議」與「爭端解決機制協議」。 從2005年7月1日起,將按照商定的時間表全面啟動降稅進程。其中,中國和東協的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將在2010年把正常產品的關稅降到0%-5%,緬甸、柬埔寨、寮國、越南,則可在2015年將正常產品的關稅降到0%-5% 。 東協與中國簽署FTA 2004年11月29、30日,東協十國及其主要夥伴中國、日本、南韓、印度、澳洲與紐西蘭等十六國的領袖,在寮國的永珍(Vientiane)舉行第十屆東協高峰會,及東協與個別夥伴的峰會。為期兩天的峰會除了在東協內部合作方面簽署「永珍行動計畫」(Vientiane Action Program, VAP),作為未來六年東協落實東協願景與巴里第二協議(Bali Concord II)的計畫。1 東協與中國在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方面的進展則是另一備受關注的焦點,雙方繼2002年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東協與中國非傳統安全問題合作聯合宣言」,及「東協與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與2003年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與「和平與繁榮戰略夥伴宣言」之後,在本次會議上,雙方進一步在成立東協與中國自由貿易區的方向上簽署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貨品貿易協議」與「爭端解決機制協議」。 依協議規定,雙方產品分為正常產品和敏感產品兩大類,從2005年7月1日起,將按照商定的時間表全面啟動降稅進程。其中,中國和東協的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將在2010年把正常產品的關稅降到0%-5%,緬甸、柬埔寨、寮國、越南,則可在2015年將正常產品的關稅降到0%-5%。另外,東協也首度以形諸文字的宣言方式,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更值得台灣注意的,恐怕應該是東協與中國高峰會後的「主席聲明」表示,東協領袖重申他們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同時相信維持台灣海峽的和平及穩定,符合區域內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2 同時,東協高峰會與會各國也同意未來將「東協加三高峰會」改為「東亞高峰會」(East Asian Summit),除了東協的十個成員國之外,另外再加入中國、日本與南韓。首屆東亞高峰會將於2005年在馬來西亞舉辦,另外,未來的東亞高峰會,也將一改東協高峰會每年舉辦一次的慣例,而改為兩年一次。 資料來源 :作者 :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江啟臣,日期 : ,「東協-中國FTA」與台灣應有之策略思維 。

40 東協-中國FTA 東協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除刺激其他「東協加一」(包括東協-日本,東協-韓國,東協-印度,東協-澳紐等)自由貿易區的談判與建立外,對於「東協加三」(中、日、韓)朝建立「東亞共同體」,或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方向也有拉動的作用。 東協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除刺激其他「東協加一」(包括東協-日本,東協-韓國,東協-印度,東協-澳紐等)自由貿易區的談判與建立外,對於「東協加三」(中、日、韓)朝建立「東亞共同體」,或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方向也有拉動的作用。易言之,在中國與東協的積極推動下,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可說方興未艾,而東亞區域主義也開始萌芽。這對同屬東亞區域,卻未能參與任何「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安排的台灣而言,勢必有其不可忽視的影響與意涵。 經濟上而言,東協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短期內對台灣的影響有限,依據台經院的模擬推估,將台灣排除在外的東協與中國自由貿易區,將對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造成0.05%的損失(折合美金約1.49億),而對台灣最不利的產業依序是:成衣、皮革、紡織、塑化、木材加工與紙製品。就以往的經驗看,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確實排擠了一些區外產品,但整體而言,台灣在這兩大市場仍然十分活躍而有競爭力。東協各國在經貿上的重要性遠不如這兩大市場,其產品和我國產品也有較大的區隔,因此我國所受的衝擊應不大。 資料來源 :作者 :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江啟臣,日期 : ,「東協-中國FTA」與台灣應有之策略思維 。

41 東協-中國FTA 如果東協加中國自由貿易區擴大至日本與韓國,形成東亞自由貿易區,因日韓與台灣貿易結構相近,則其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將遠大於單純的東協加中國自由貿易區,受嚴重影響的產業也將因此包含金屬製品、鋼鐵業與電子產品等。屆時如果台灣仍被排除在外,台灣的廠商將受關稅優惠的影響而造成另一波的外移,造成不必要的經濟邊緣化。 不過,長期而言,如果東協加中國自由貿易區擴大至日本與韓國,形成東亞自由貿易區,因日韓與台灣貿易結構相近,則其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將遠大於單純的東協加中國自由貿易區,受嚴重影響的產業也將因此包含金屬製品、鋼鐵業與電子產品等。屆時如果台灣仍被排除在外,台灣的廠商將受關稅優惠的影響而造成另一波的外移,造成不必要的經濟邊緣化。 只是,不管是「東協加中國」或「東協加三」的合作方案,由於這些國家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異質性比起歐盟和美洲國家都來的大,加上私下各有堅持,甚至各有所圖,所以它未來要順利運作,一定要克服非常大的困難。即使這些合作計畫如期完成,也是十年後的事,屆時國際間的經貿障礙極可能已因WTO及各國的努力而大為降低。所以,相對於經濟上的影響,東協與中國簽署FTA對台灣在政治、外交、心理等非經濟面的影響可能更直接,甚至更重大(亦是中國的目的)。尤其是在加入WTO後,中國一方面迎合潮流向外大舉進行經貿外交,洽簽FTA;一方面也把FTA當成是圍堵台灣的外交工具。如今中國透過與東協FTA的簽訂與其他政治外交條約的締結,以及對「一個中國」的共同宣示,東南亞形同中國的後院,台灣在該區域的外交空間可說已被大大壓縮。換言之,當我們在擔心中國與東協在2010年建立自由貿易區對台灣的經濟衝擊時,中國與東協FTA的簽署已對台灣構成外交上的邊緣化,而其所衍生的心理作用亦將間接造成對台灣不良的經濟預期,在與實際經濟影響的搭配下,將可能擴大對台灣經濟、外交邊緣化的效 果。 質言之,台灣被排除在當前東亞經濟整合之外當然免不了有經濟上的負面影響,但至少我們是WTO會員,如此的衝擊可能還有一定的限度。然而如果因此長期被隔絕於國際參與之外,在非經濟面造成政治、外交、心理的邊緣化,恐怕對台灣有非常不利的惡性循環效果。 資料來源 :作者 :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江啟臣,日期 : ,「東協-中國FTA」與台灣應有之策略思維 。

42 台灣如何面對東協-中國FTA 利用既有資源,降低衝擊。 爭取美國友善訊息。 大膽爭取參與東亞高峰會。 善用台灣在東南亞的比較優勢。
加強台灣在南海主權的宣示。 重視與東南亞通婚的外交效應。 過去台灣為避免過度投資中國與分散風險,曾大力推動「南向政策」,鼓勵投資東南亞、擴大與東南亞的貿易。如今面對中國新一波的外交與經貿攻勢,台灣確實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增進與東南亞的關係,並採取積極的對策來防範或突破可能伴隨「東協-中國FTA」而來的政治、外交與經濟邊緣化。 (一)利用既有資源,降低衝擊 目前台灣推動FTA的阻力可說來自中國的抵制,但十年或十幾年後中國及國際情勢都可能改變,所以,此時台灣應多加利用既有的雙邊或多邊資源,避免可能的不利影響,例如,支持並積極參與WTO多邊貿易自由化,如果多邊自由化能成功,雙邊或區域的必要性自然降低;另外,運用APEC的茂物目標推動亞太區域的自由化,弱化雙邊FTA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持續提升經濟實力,等待時機成熟才能有機會參與這些趨區域或雙邊的自由貿易安排。 (二)爭取美國友善訊息 面對中國的阻擾,與美國洽簽FTA當然是台灣的重要目標,但是至今美國基於政、經考量,並未將台灣納入洽簽FTA的優先名單。儘管如此,在美國同意與台灣洽簽FTA之前,台灣應極力爭取美國發出對其有利之訊息,明示台灣在WTO架構下的地位與其他會員平等,有權利與其他會員簽署FTA等。 (三)大膽爭取參與東亞高峰會 首屆東亞高峰會將於2005年在吉隆坡舉行,與會國家也正討論東亞高峰會是否要納入東協加三以外的其他國家。臺灣應利用時機、透過管道(特別是日本)大膽爭取參加東亞高峰會,在中國的壓力下臺灣也許無法參加政治意味濃厚的領袖會議,但是應極力嘗試爭取參加東亞高峰會的經濟會議。畢竟地緣上的「東亞」應含蓋台灣,而台灣的國際經貿地位也夠資格參與東亞的經濟合作。 (四)善用台灣在東南亞的比較優勢 面對中國對東南亞的外交攻勢,台灣應由其在東南亞的比較優勢思考可採行之應對,例如,中國不可能輸入東協之勞工,那麼我方應考慮善用外勞政策,要求與勞工輸出國定期舉行部長級之對話,提供官方管道解決外勞問題並檢討外勞政策,甚至進一步提升到勞工代訓的合作。此外,台灣亦可從經貿外交角度切入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東南亞國, 如提供普遍關稅優惠(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 GSP),以提升相互關係。 (五)加強台灣在南海主權的宣示 南海是台灣與東南亞重要與唯一的地理連結,台灣也是涉及南海主權爭議的國家之一。但是近年來台灣取消海軍在南沙、東沙地區的長期巡弋,改以海巡單位代之,雖然無損巡弋之功效,但在主權宣示上卻因此相對弱化。畢竟軍隊是國家主權的象徵,海軍的巡弋範圍更有主權宣示的效果,尤其是在整個南海爭議未決之前,在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應恢復對南海的海軍巡弋。更重要的是,加強台灣在南海的主權宣示,其實一方面可以使東南亞國家重視台灣與東南亞的地緣政治關係,二方面也可增加台灣與東南亞在外交上的交往、談判籌碼。東南亞國家或許因此不排除與台灣訂定某種形式的友好合作條約或南海行 為準則。 (六)重視與東南亞通婚的外交效應 隨著東南亞外籍配偶(新娘居多)的快速增加,台灣內部對東南亞外籍配偶的關切也與日俱增,不過大多集中在家庭、教育、社會、文化等層面的討論。但是長遠觀之,東南亞外籍配偶與其下一代其實是台灣了解、交往東南亞,以及對東南亞發展對外關係的最佳資產。過去台灣在對東南亞關係的經營之中,不只外交人力、資源有限,缺乏長期經營的綿密人際網絡,連最基本的東南亞語文、文化人才也付之闕如。所以雖然有幾波「南向政策」,但過度強調經貿利益,且主要在消極防止西進中國大陸,並未能達到真正交往東南亞的效果,更別談建立深厚的邦誼。如今在台灣的東南亞外籍配偶即是台灣交往東南亞最 佳的管道,透過通婚深化彼此的關係,了解彼此的文化,其子女更是台灣未來拓展東南亞關係的外交尖兵,他們不僅代表台灣,同時與東南亞有血緣上的關係,更可能精通東南亞的語言文化。所以,台灣沒有理由忽視東南亞外籍配偶,更必須以長遠的眼光看待東南亞外籍配偶與其下一代對台灣經營東南亞關係的潛在貢獻,重視他們,培養他們,而此也將有助增加東南亞國家對台灣的肯定與認同。畢竟,通婚是最深入的整合。 結語 東協與中國簽署FTA的效應其實也顯示中國在該區域睦鄰外交的成效,與其在東亞地區影響力的提升。中國自1994年參加第一屆東協區域論壇(ARF)會議,並於1996年成為東協的全面對話夥伴國以來,十年內,在中國的睦鄰懷柔政策與東協的需要下,中國不僅與東協在經貿上進一步合作整合,預計在2010年成立一個涵蓋18億人口的自由貿易區,同時在政治外交上確立友好合作關係,成為和平與繁榮戰略夥伴。對中國而言,如今東協就如同其後院一般,有些分析甚至將近來中國對東協的政策與做法,視為是具中國特色的門羅主義。只是面對中國的門羅主義,台灣或許沒有必要在外交上與中國針鋒相對,但必須有新的策略思維,採取更全面性、長期性,與深入性的做法來經營與東南亞的關係。 1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10th ASEAN Summit," 醫療、木製品、汽車、橡膠製品、紡織成衣、漁產、空中運輸與觀光等。依據決定的路線圖,六個較先進的國家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將於2007年前對該十一部門消除所有關稅壁壘,比原訂的2010年提早了3年;至於較落後的越南、緬甸、柬埔寨、寮國則可延到2012年再免除關稅。 資料來源 :作者 :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江啟臣,日期 : ,「東協-中國FTA」與台灣應有之策略思維 。

43 附件一(東協各國匯率表2002~2007Q2) 資料來源 : http:// www.aseansec.org
Brunei Darussalam :汶萊達魯薩蘭國 Cambodia :柬埔寨 Indonesia : 印尼 Lao,PDR : 寮國 Malaysia : 馬來西亞 Myanmar : 緬甸 The Philippines : 菲律賓 Singapore :新加坡 Thailand : 泰國 Viet Nam : 越南 資料來源 :

44 附件二(東協各國利率表2002~2007Q2) 資料來源 : http:// www.aseansec.org
Brunei Darussalam :汶萊達魯薩蘭國 Cambodia :柬埔寨 Indonesia : 印尼 Lao,PDR : 寮國 Malaysia : 馬來西亞 Myanmar : 緬甸 The Philippines : 菲律賓 Singapore :新加坡 Thailand : 泰國 Viet Nam : 越南 資料來源 :

45 附件三(東協貿易總值2005~2006) 資料來源 : http:// www.aseansec.org
Brunei Darussalam :汶萊達魯薩蘭國 Cambodia :柬埔寨 Indonesia : 印尼 Lao,PDR : 寮國 Malaysia : 馬來西亞 Myanmar : 緬甸 The Philippines : 菲律賓 Singapore :新加坡 Thailand : 泰國 Viet Nam : 越南 資料來源 :

46 附件四(前十位的東協貿易 夥伴國家2005) 資料來源 : http:// www.aseansec.org
Republic of Korea : 韓國 Australia : 澳大利亞 India : 印度 資料來源 :

47 附件五(前十大出口市場和 進口來源地2005) 資料來源 : http:// www.aseansec.org
Saudi Arabia : 中東 資料來源 :

48 附件六(十大來源東協外國直接投資流入2002~2006)
資料來源 :

49 參考文獻 http:// www.aseansec.org http://www.mofa.gov.tw
作者 : 林欽明 ,日期: ,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 , 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3期 。 作者: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玲君 , 日期 : , 東南亞經貿報導88年5月號 , 經濟部報導月刊。 作者 :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江啟臣,日期 : ,「東協-中國FTA」與台灣應有之策略思維 。


Download ppt "學生 : 王永祥 老師 : 許素華 教授 報告時間:2007年10月26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