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演講大綱 (請勿直接引用) 講者: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5年03月09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演講大綱 (請勿直接引用) 講者: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5年03月09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演講大綱 (請勿直接引用) 講者: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5年03月09日
台灣的族群與和解問題 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演講大綱 (請勿直接引用) 講者: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5年03月09日

2 要旨 一、「和解」並不於今天開始,過去曾經有些「本土化」的「政治」和解?他們的企圖為何? 二、評價它們曾經達到哪些作用?成功還是失敗?
三、如何適當的看待所謂「和解」的問題?

3 政治「衝突」與「和解」的共生關係? 一、蔣經國:「我也是台灣人」 二、台灣獨立論述與「四大族群」 三、「二二八和平促進會」的理想
四、李登輝:「生命共同體」 五、李登輝(宋楚瑜):「新台灣人」 六、施明德:「大和解、大聯合」 七、陳水扁:「新中間路線」 八、扁宋會與和解

4 「本土化」既是衝突也是和解 一、假設台灣「本土化不足」(包括大中國主義、外來政權、扭曲台灣人自我意識)因此是「衝突」的
二、是一種政治、文化思維(「想像」)、增加「本土=台灣」的政治(民眾)代表性、利益分配原則、文化想像,因此是競爭的

5 三、重新建立一種人民與人民、人民與國家的「想像」的契約關係(consent of rule),因此是和解導向的

6 台獨論述與四大族群 早期台獨(廖文義等)「台灣人」,是多種血緣之後。
近代台獨( 年代):反對中華民族、接受台灣是多民族國家、承認外省人經過「認同」,也可以是「台灣人」

7 四大族群的前身 比如1980年初期,許士楷撰擬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其中第三條宣示「台灣共和國的國民,由於語言以及移住時期等的不同,可以分為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福佬語系、客家語系、北京語系,四文化集團」文化集團的所屬,由國民依法自由選擇、決定之;其決定,每五年得依法修改一次。任何文化集團,不得歧視或壓制其他文化集團。」

8 一九九四年六月由「臺灣教授協會」推動通過的「臺灣共和國憲法草案」(第二次臺灣人民制憲會議)中﹐在第九章第一ΟΟ條﹐明白宣告:
「臺灣現有住民包含原住民、新住民(即外省人)、客家、Holo四大族群﹐統稱為臺灣人。」同時在第一Ο四條中規定﹐ 各族群依法推派等額國會議員﹐組成「族群委員會」﹐討論有關族群之法律案件…

9 四大族群論述的要點 一、反抗「外來」統治者、解構中華民族同源一體說 二、新發明的人民想像與世界觀:台灣為一個中心,強調台灣史的獨特性
三、取代省籍(二分)問題,聯合其他多元族群論述(客家人、原住民) 四、相對於傳統台獨論述,有包容性、進步性

10 四大族群之政治過程 與相關的符碼 一、(台獨)言論自由問題:鄭楠榕自焚與「獨台案」(1987-1991)
二、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1992) 三、國民黨內鬥:主流與非主流的問題 四、反抗、解構威權與外來,無法建立真正「社會聯帶」

11 「認識台灣」社會、歷史、地理 之風波 1995、1996:國民黨洗刷外來政權危機: 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 新的國民教科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歸屬中華民國,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台,許多大陸省分的軍民湧入台灣,進一步改變了原有的族群結構。由於閩南人及客家人來台較早,而自稱是本省人;對於其他省分的新移民則稱為外省人。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新住民)構成今天台灣社會的四大族群。」

12 第三節題為《我們都是台灣人》的文內,它又指出:
「台灣住民來源甚廣,長期以來活躍於這片土地的是原住民;從十七世紀開始,中國大陸的漢人陸續移來定居;隨者漢人與平埔族的通婚,以及平埔族的漢化,十八世紀以後,慢慢形成以「漢人」為主的社會。現在所謂的外省人,大部分是在民國三十八年到四十年間,自中國大陸各省遷來的,其中絕大多數是漢人,亦有部分是中國邊疆的少數民族與各地的回民。台灣是由多族群所構成的社會。這種多族群的現象,加上文化的潛移默化和政治的客觀環境,而凝聚成「台灣意識」。

13 在現代的多元社會,建立一個共存、共榮的環境是當前的重要課題。少數者、弱勢者的生存空間應獲得法律的保障,多數者或優勢者應予尊重。
為達到這個目標,,,,政治要民主、經濟要自由、文化要多元,是我們共同奮鬥的目標,也是多元社會建立廣大共識,使各社會群體團結的基本條件。透過共識的凝聚,及不同族群、不同社會群體的彼此尊重,我們才能榮耀地說:我們都是台灣人。」

14 四大族群被解讀出內藏「毒素」 「漢族沙文主義、歧視原住民;站在本省人的位置,鞏固自己的中間血統純淨的位置、在政治上尋找替罪羔羊、透過血祭,鞏固自己的區隔與血統純淨」(如石之瑜1999、《島嶼邊緣》的《假台灣人專輯》等等。)

15 如下則新聞所記: 「文建會把「眷村博物館」丟到「弱勢文化政策補助方案」計畫底下,並且把眷村住民冠上新名詞「新住民」,和「原住民」並列弱勢族群,聽到這個消息,「眷村文學」作家又是如何反應?名小說家張大春,用他最「眷村式」的語氣發表直接而簡短的聲明:

16 「所謂新住民,是沒有語言教養的爛政客,藉由融合族群的假帽子,施以武斷而淺薄的分類。你問我(聽到這件事)有什麼感覺?那就是:我操它!」

17 民主先生李登輝的和解 一、生命共同體 (1992年拉倒李煥、郝柏村之後,1993年5月20日正式公開解說) 二、新台灣人主義
(1994輔選宋楚瑜之後、1998輔選馬英九)

18 總統就職三週年( )的記者會發表: 「遷移到台灣的同胞,因為必須面對資源的缺乏,必須和環境搏鬥,所以都具有開拓的精神,非常自我肯定。面對一個人人相當自我肯定的社會,要怎麼辦呢?我認為就是要建立生命共同體的整體觀念,透過溝通、協調的方式,凝聚這個共同體的共識。,,,我們要努力建立一個全體認同的社會,建立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共識,也就是為現在及未來的中國人開創一個嶄新的歷史開端。」

19 李登輝關於何謂「台灣人」,或者,一種新台灣人的想像,在這段話中已經浮出:台灣人是一種新的中國人,特別是要靠自己的,是要求自我肯定的,可以通過溝通,化解歧異來建立一個以台灣為優先、為主的共同體。

20 生命共同體的作法 社區總體營造、心靈改革 修憲:國會全面普選、省主席開放選舉、之後推動總統直選 修改教科書:「認識台灣」
目的:讓國民黨繼續「領導」(統治)台灣

21 「只要認同台灣、疼惜台灣,願為台灣努力的奮鬥,就是台灣人……談到認同的問題,國民黨當然要以認同台灣為優先,這是求生存發展的基本前題。認同台灣這塊土地及人民,是非常重要的事,否則國民黨憑什麼去談發展?」(《自由時報》 )。 (全省走透透、為宋楚瑜「掃毒」,贏得「四百年來」第一戰)

22 1998年12月18日(馬英九勝選後)接受日本讀賣新聞訪問:
日前 (三合一) 選舉的重點是立法委員選舉。 (執政黨) 國民黨得到過半數, (顯示) 「穩健的改革」贏 得選民 的認同,對台灣的定位取得共識。這也是認同本 人提出的「新台灣人主義」,全體人民藉此而團結一致,顯示台灣的政黨政治已漸趨成熟,這次選舉的歷史意義就在此。台北、高雄兩市長的選舉都是地方選舉,只 能算是總統選舉的中途點。

23 關於「新台灣人主義」: 台灣原是 (中華文明所未及的) 的「化外之地」, 是被捨棄之地,但經由台灣 (本身) 獨自的方式而發展 起來。 戰後,國民黨來到台灣, (台灣人) 沒有自己的政權,這就是我所說的,「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現在,台灣已能自己開創未來,因此,有關本省人 (台灣出身者) 和外省人 (大陸出身者) 之間曾有過的 省籍矛盾不應再提出,應團結一致,這就是新台灣人主 義。包括原住民在內,身為一個台灣人,新台灣人去開創未來。和蔣介石總統一起來 (到台灣) 的人們也一起奮鬥。在新台灣人主義下,大家可以團結,也可對大陸 表明台灣的立場。

24 蔣經國很了解當時的情況,並說他自己是台灣人,反而他的子孫不太了解,蔣經國曾說「自己在台灣住了四十年,早已是台灣人了」,這句話就是新台灣人主義,我就是繼續這個理念。
蔣經國後來沒有很強力的提出這個觀念,可能是他旁邊反對他的人很多,他也很可憐啊!可能連身邊的親人家屬都不了解他的想法。在民國77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後,我決定把這個意思和自己原先理想達成。 我是行動主義者,是用行動讓同胞站起來,並擁有自主自立的政府。所謂本土化就是不要分外省本省,一起做新台灣人,為台灣打拼,有人希望台灣亂,我不能認同。

25 1995年3月1日,對國大演說: 「新台灣人主義」,這是一項不限時間先後和土地區分的概念,「不要再分本省人或外省人」,他認為:台灣過去的成就是大家共同奮鬥的成績;「新台灣人主義」也可以當成國家認定和共識的開始。他發現每次選舉仍有人拿省籍與族群當成手段和口號,因此「為了民主必須拿掉(省籍情結),這也是大家共同的心聲」。「台灣的住民有原住民,有四百年前來的、也有五十年前來的,包括金門和馬祖,應不限時間和土地,在政府的管轄下,所有民眾應有新台灣人的共識,並在這一個概念下共同為這塊土地打拚,愛這個地區,努力奮鬥,大家都是這塊土地共同的主人」。

26 特別又說道:「(新台灣人主義)可以當成國家認定和共識的開始。,,,雖然台灣過去曾發生一些不幸的事情,但現在應該要走出悲情,大家要走出去,告別過去的悲情。忘不了,沒關係,看前面就好。」
綜合李登輝對於和解的立基與結論是:「新台灣人主義會是國家進步的起點,世紀的出發」。不但對內要重新團結,對外也要用這樣的心理走出去。

27 施明德:大和解與大聯合(背景) 民進黨轉型:1995年─1999年5月(台灣前途決議文) 從主動台獨轉化到被動台獨
一、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暫時就是中華民國 二、任何現況改變,都必須經過公民投票 三、反對一個中國、一國兩制

28 一、一九九五年九月施明德在訪問美國時表示:一旦民進黨執政,“沒有必要也不會宣佈台灣獨立“
二、12月選第三屆立法委員,刻推動民進黨中常委會在6日中常會時發佈「迎接大和解時代的來臨」新聞稿。文中指出,台灣社會必須邁向一個大和解時代,才能圓滿化解種種內憂與積弊;必須建立「大和解」的自信與共識,才足以抵擋來自中國的威脅與挑戰,14日就和新黨在「大和解」前提下接觸會談

29 緣由: 「最主要是因為我們面對中國的威脅,還有內部黑金、司法不獨立,種種內政上的問題。,,,,
像這樣的問題,絕對不是一個黨可以解決的。大和解的理念,就是因為內部的黑金問題要解決,要集合多方面的力量。但是過去在獨裁政權底下,反抗集團、對抗集團,都已經相當尖銳了。內部的敵我意識,往往高於對外的。尤其是族群衝突,已經到騷動的階段。如果說內部兩千一百萬人民不團結的話,根本沒有能力對抗中國。,,,, ,,,如果族群的問題不能解決,我們即使有再好的武器,也沒有辦法對付中國。一旦哪一天他真的動武,我們沒有未來。連生存權都沒有,更不要說發展權」。(天下雜誌,1996,5,1:74)

30 意義 「大和解是承認過去有衝突、有對立、有壓迫、有被壓迫。瞭解這些問題,進而解決這些問題。大和解是彼此相互尊重。
民進黨要求大和解有兩個原則:在社會上要求大和解,在政治上要求大聯盟。因為我們認為,面對未來,很多問題不是一個黨可以解決的。所以國家的資源不能讓一個黨所壟斷。第二個原則是,任何有利益的事,政治利益或社會利益,就應該被排除在國家機器之外。所以在政治上,就要以大聯合政府,過渡到一個新的憲政架構。

31 所以,有對族群的和解、對人和土地的和解、對文化的和解,包括對母語的尊重,,,大和解是一個心理的重建和調整,我們對立這麼久、衝突了這麼久,如果沒有大和解,台灣沒有未來。我也常對黨內的人講,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你說等執政以後再解決,我認為你是不可能執政的,不可能贏的。即使贏了,你有能力執政嗎?這麼多人對你不放心,畏懼你,怕你把他屠殺,怕你會對他怎麼樣?」(《天下雜誌》,1996,5,1:74-75)

32 施的道德主義與政治企圖 他解釋這是心靈的重建:「這就像一個種子埋下去了,這是心靈的重建。領導者的舉止一定會影響社會。,,,這是我們需要建立的社會。有差異,但是有包容。完全一致的社會很可怕。,,,,一個曾經受過傷的社會,一個曾經彼此敵對這麼深的社會,是的確需要這樣一個過程。否則我們在經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不可能有穩定性的未來。」(《天下雜誌》,1996,5,1:76)

33 共同敵人: 而和新黨的共識基礎,除了這樣的道德基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就是反對中共對於台灣的主權宣告。因此他特別提到:「那天跟新黨喝咖啡,趙少康說,我們的敵人不是國民黨或民進黨,我們的敵人是大陸。我完全同意。我們的敵人是中國擴張主義。那才是重點」。(《天下雜誌》,1996,5,1:76)

34 「二月政改」 一、贏得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 二、在行使對於連戰的閣揆同意權時,要求組成聯合政府 三、破壞國民黨團結、破壞李登輝連任

35 背景 一、1995年5月開始兩岸緊張情勢升高 二、國民黨統治已經取得「正當性」 三、新黨的興起

36 李登輝與施明德之比較 一、對於「敵人」之態度 二、大規模之國族改造工程與個人道德主義與在野之策略聯合 三、對於尊重包容的看法 四、不同的評價

37 和解咖啡續杯 第一杯:周荃(無黨籍在野聯盟) 1997,12
第二杯:郝龍斌、陳其邁(2000, 321包圍國民黨中央黨部、史力行事件)五月三十一日的簽署的立委承諾:誓言絕不為了政治目的而挑啟族群衝突,希望用和解撫平創痛。用愛創造未來,否則將受嚴厲的譴責與制止。宣言說:「面對一個新世代、仇恨的舊日,過去的種種都是追尋和解、實現公道的借鏡,而不再是縛身肇怨的幽靈;彼此都同意,尊重將是發自內心最誠懇的表情,包容則是和諧共進的胸襟,各族群的絢爛多元,則是傲人的美感。」

38 陳水扁:新中間路線 1999年4月,陳水扁開始為總統選舉暖身,提出「以國家安全為主軸、超越統獨的新中間路線」,符合全體2300萬同胞的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陳解釋說,「這是一種超越統獨、省籍、族群的新思維。因為國家安全是全民的共同語言,是台灣生存的根本。」

39 新中間路線所謂的六大訴求,包括調整中央與地方關係,修改憲法、建立全球觀點的風險管理、加強公民社會、改善治安與社區主義、提高國民人文素質等。在《台灣之子》一書裡面,他又結論說:
「我歸納出「新中間路線」的六大訴求:國家安全、財經政策、公共政策,以及人文台灣、知識台灣、志工台灣。我堅信,透過上述六大訴求的落實,不但能開啟中央政府的政黨輪替,也才能徹底解決黑金等結構性的問題,替台灣找出永續前進之路。」

40 陳水扁清楚瞭解人民對於民進黨的衝動與形象,有很大的懷疑。所以,又特別界定他的新中間路線與「新民進黨思維」的關係。他說:
「整體來說,新中間路線的目標之一,是要培養有自信、不受限於男性家長威權、能夠自我實現貢獻才智的女性人口,使台灣加入已開發國家的行列,並成為一個尊重女性的國家。這只是「新民進黨」跨出的一小步。往後我們會有更多的政策議題,以呈現「新民進黨」的新思維。

41 民進黨在推動台灣民主化的工程中,已經初步完成了國家認同階段,即將邁入社會建構階段,,,,在國家重大政策的思考上,我們將以務實的眼光,跳脫意識型態的窠臼,直接面對問題。新民進黨不只是守護舊傳統價值的政黨,而是積極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尋解決之道的政黨。,,,,在議題的選擇上,只要對全民有利的議題,都是新民進黨關心的議題。因此,新民進黨不只是解決舊問題的政黨,也是開創新議題的政黨。,,,,邁向執政之路,新民進黨有全新的定義:民進黨不再只是反對國民黨的政黨,也不只是本土人士所支持的政黨,而是引領全民邁向21世紀,促動台灣躍昇的新政黨。

42 二、肯認識平等(affirmative action):
用人唯才、任命「外省人」 三、多元族群文化政策:客家、原住民

43 在一次客家事務委員會籌備會的成立會上,陳總統在參加總統府前廣場,由新成立的「客家事務委員會」舉辦的「族群和諧、客家心願」活動時,陳水扁明白說;「中華民國是一個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的國家,憲法中明定:『國家肯定多元文化』,這就是我們的基本國策。….(2001年12月)

44 小節 一、缺乏獨立的最高價值、必要的一片,和政治企圖結合在一起。有時是對「對方」的要求,有時是對「自己」的要求;一種政治現實主義還是道德主義? 二、期望要有多高?社會想像契約的重新建構,必須有大多數人民的同意其重要,與參與的動機。不可能短時間成功。以本土化政治為前提的「和解」等於「撕裂」嗎?

45 三、不完全失敗,而是動態的接棒: 陳水扁要謝謝施明德,施明德要謝謝李登輝、李登輝要謝謝蔣經國 四、強大的政治競爭,選舉的動員,使得高標的和解,變成困難。同時因為無法讓人不使用族群符碼,所以: 面對高度的競爭與族群覺醒,必須從對方的反應,來思索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從自己的「正直」,來教訓對方

46 五、消極的低標和解:制止族群對立、衝突的升高,擔任「言論糾察」,並面對「瘋狗」傳播文化所加工的對立
六、民間和解的可能性:從「和平基金會」的一項實驗來看 七、重新看見「本土化」:需要建立厚實的民主價值觀與制度為前題

47

48

49


Download ppt "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演講大綱 (請勿直接引用) 講者: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5年03月09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