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從敘事的角度解讀史傳 黃敬家 2008/06/04.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從敘事的角度解讀史傳 黃敬家 2008/06/04."—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從敘事的角度解讀史傳 黃敬家 2008/06/04

2 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篇》云: 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於後 。 章學誠《文史通義‧傳記篇》云: 傳記之書,其流已久,蓋與六藝先後雜出。 《春秋》三家之傳,各記所聞,依經起義,雖謂之記可也。 其後支分派別,至於近代,始以錄人物者,區為之傳;敘事蹟者,區為之記。 後世專門學衰,集體日盛,敘人述事,各有散篇,亦取傳記為名,附於古人傳記專家之義爾。

3 宋吳縝於《新唐書糾謬‧序》 夫為史之要有三:一曰事實,二曰褒貶,三曰文采。有是事而如是書,斯謂事實。因事實而寓懲勸,斯謂褒貶。事實、褒貶既得矣,必資文采以行之,夫然後成史。

4 余英時認為歷史敘事的作用,是將許多孤立的史實的真正關鍵找出來,使歷史事件成為可以理解,離開這種解釋,則歷史學便不能成立,史籍也只能流為一種流水帳而已。《史學與傳統》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當我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我們不是在研究過去,而是在研究歷史學家對過去的解釋。 」《歷史的再思考》

5 納杜爾《傳記:虛構、事實與形式》 「作為一種文類,傳記的挑戰是傳記作家如何一手拿著語言作工具,一手拿著傳主一生的資料去創造一件真實而滿意的作品。」 「敘述不只建構傳主,更控制我們對傳主的印象,我們就能夠了解傳記的豐富性和複雜性了。」

6 張素卿:「所謂『敘事』是指敘述事蹟之始末,以表現其發展脈絡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可以自由發揮想像,造事傳奇;也可依據實錄,撰述歷史人物之行事。」 《敘事與解釋:《左傳》敘事研究》
王靖宇, 《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中國敘事文的特性──方法論初探》從敘事觀點研究左傳

7 換個方式來閱讀史傳文本 從敘事的角度,來看作者如何描述這些人、這些事?這些編排的匠心,運用了哪些文學的手法?而作者的用意為何?這樣的傳記所呈現的歷史,將對讀者產生什麼作用?或許作者便是透過選擇事件來呈現其史觀。

8 文學與歷史的分野 歷史敘事與文學敘事的差異 面對虛構的態度的差異 虛構成分的多寡 歷史中的敘事成分和文學表現
歷史敘事與文學敘事最大的不同在於面對虛構的態度的差異,就歷史敘事而言,自然時間是延續的,但透過歷史記錄,自然時間即可被有序地轉化為歷史時間 從某個角度而言,歷史也是一種創作,其中必隱含作者性及人為建構性,只是它的創作必須以既有史料為基礎

9 敘事時序 歷史時間是指故事發生的自然時間,敍事時間是文本具體呈現的時間 ,透過書寫安排,歷史時間即可被有序地轉化為敘事時間 ,表面上是自然時間的記錄,事實上它已是一種敍事時間的組成結果。 敘述時間是依作者的安排,以直敘、倒敍、插敍、預敘、補敘等,或跳接、或停格等手法來呈現時間之流中的史實拼圖。

10 「敘事」的意涵 《說文解字》謂「敘」有「次第」之義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古或假『序』為之。」
「敘事」,即是按某種時間性,有次序地來敘述事件的發展變化。

11 劉知幾《史通‧敍事篇》將史傳的敍事方式分為四類:
蓋敘事之體,其別有四: 有直紀其才行者,(世說) 有唯書其事迹者,(正史) 有因言語而可知者,(語錄) 有假讚論而自見者。

12 南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收錄辭命、議論、敘事和詩賦四種文類,在〈敘事類〉的綱目云:
按敘事起於古史官,其體有二: 有紀一代之始終者,書之堯典、舜典,與春秋之經是也,後世本紀似之。 有紀一事之始終者,禹貢、武成、金縢、顧命是也,後世志記之屬似之。 又有紀一人之始終者,則先秦蓋未之有,而昉於漢司馬氏,後之碑志事狀之屬似之。

13 敘事學 從文學的角度而言,敍事學的研究,是對敍事性文學作品的敍事本質、功能、結構和技巧等進行文本研究。
敘事學所受的深刻影響來自結構主義,結構主義基本上視文學作品為一個結構體,作品本身具有內在的邏輯關連,因此透過系統分析可以探究文學作品的表達形式特徵,以連結成一有機的敍事結構。

14 結構主義敘事學關注的焦點不是個別文學作品內容的詮釋和分析,而是透過個別作品歸納出文學作品的普遍特徵,以建立一普遍性的敘事理論。
若從文學敘事學的範疇而言,「敘事」就是在敘述故事,意即採用某種語言表達模式,來講述一個故事,所以,是「敘述」加「故事」兩種要素的結合。

15 傳統西方的敍事學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小說,不過,當代西方敍事研究已非只侷限於小說文類或文學領域,而擴展運用到歷史、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

16 敘事文學的基本要素 從情節、觀點、人物和意義這四個敍事文必不可少的要素進行《左傳》的敘事分析 以《左傳‧鄭伯克段于鄢》為例

17 情節結構 對於鄭伯克段的史事,戰事過程的描述,只有二十來字,不是純然外在事件的客觀記錄和解釋,側重在引發戰爭的前因後果的敘事。
《左傳》雖仍受其體製的限制,但已逐漸將焦點朝向以人物為中心發展的趨勢,由此可見《左傳》作者強調人在歷史進程中主體地位的趨向。

18 敘事視角 所謂敍事視角,是指一篇敍事文中作者所選取的敍事者(Narrator)敍述故事所採取的視角(Perspective)。敘事者觀看故事的角度、敘述的方式,及介入故事的程度,對傳主的看法及其與讀者的關係位置等,都將影響整個傳記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面貌。作者便是仰賴敘事視角來組織傳主生平情節,並將他所欲傳達的道德評價或歷史鑑戒隱含其中。

19 作者在作品中選擇的講述者即是敘事視角,透過該講述者的視角來發展故事,則同樣的故事,不同的視角,就會有不同的詮釋。
傳統史傳敘事往往採取第三人稱全知視角,才能全面探究史實的來龍去脈,及其背後複雜的因果關係,並藉由用字褒貶達到以史為鑑的教化使命。

20 人物敘事 人物的描寫,可以從形象、心理、語言和動作四個最主要的面向來考察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貫串全文的關鍵人物是誰?
從事件的因果關係判斷 母(姜氏)與子(莊公)的關係 佛洛伊德心理分析/伊底帕斯情結

21 姜氏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 母子和好如初竟如此容易? 包括春秋、左傳的解釋,以及最後的「君子曰」,皆未針對姜氏作任何評論,why?

22 莊公:「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置姜氏於城潁,「既而悔之」。 段是配角,沒有主體語言 段不弟,故不言弟。 潁考叔聞之,獻公掘地及泉之計。 此人是真純孝?或是討好莊公?

23 敘事研究的侷限 敘事學是從創作的角度,探討作品的敘事特徵與結構關係,深化我們對作品本身的結構、表現方式、審美特徵,乃至主題意涵的認識。
敘事研究的侷限,其重點不在詮釋個別作品,而在於探究敍事作品共通的結構、成分、規律和特色。由於其只重視作品本身敘事規則的探討,在某種層面上,忽略了作品與社會、歷史、文化等外緣環境的互動關連。


Download ppt "從敘事的角度解讀史傳 黃敬家 2008/06/04."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