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微孢子虫生物研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微孢子虫生物研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微孢子虫生物研究

2 一、研究对象 1、 HM1:从我所原蚕区四龄迟眠蚕体中分离,蚕体继代繁殖后备用。 2、 HM2:从桑园昆虫幼虫体中分离,蚕体继代繁殖后备用。
3、生物实验所用蚕种:由我所原种繁育室提供。

3 二、研究目的 通过生物实验,对目前我省发现的两种微孢子虫HM1和HM2进行病原性研究及HM1胚种传染性研究,为有效控制我省微粒子病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一定的参考。

4 三、研究方法 (一)病原性研究: 1、HM1和HM2对家蚕的致病性调查:

5 表1 不同来源微孢子对家蚕的致病 调查项目 迟眠蚕微孢子HM1 昆虫微孢子HM2 对照 备注 10 蚕期死亡率 4.44 6.67 8.89
蛹期死亡率% 2.22 3.33 5.0 4.76 预检(死蚕)毒率% 100.0 母蛾毒率% 29.14 50.0

6 (二)胚种传染性研究 1、胚种传染性调查 取HM1感染家蚕后母蛾镜检有毒的蚕种(镜检视野孢子浓度为 )与蚕卵补正检查有毒的蚕种若干蛾(孢子浓度为1粒左右/视野),正常催青孵化,以蛾区为单位,以无毒种为对照区,饲育用叶经0.35%有效氯漂白粉液浸消。各蛾区1-3龄每龄分别抽取1/4数量的蚕逐头进行镜检,剩余1/4继续饲养至母蛾镜检,结果见表2

7 表2 胚种传染性调查 材料 孢子浓度 蛾区数 预知检查带毒情况 母蛾带毒率% 一龄 二龄 三龄 母蛾检查 3 无 107 106 2
3 107 106 2 蚕卵补正检查 1粒左右/视野 1 9.1

8 2、胚种传染力调查: HM1 感染家蚕后,对病蛾蚕卵进行催青处理,然后进行单蛾卵圈补正检毒,共计抽检200个样,最终捡出带毒卵圈3个,病卵率为1.5%。

9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对HM1 的实验结果分析
② 对病蛾所制蚕种进行隔离饲养,在安全的饲料及外部环境条件下,能正常发育,未见异常,且其继代母蛾微粒子孢子检出率为0;

10 ③ 饲养蚁蚕检出有毒的蚕种,能正常发育自至发蛾;在表2所列的三个蛾区中,只有一个蛾区在三龄迟眠蚕预检时能检出微孢子,其余都未检出,最终也只有该蛾区的母蛾镜检带毒,毒率为9.1%,视野中微粒子孢子浓度比预检时增多。 以上说明HM1的胚种传染性极低,若饲养母蛾带毒( HM1 )蚕种,都能正常发育,即使饲养胚种带毒( HM1 )的蚕种,也能正常发育直至发蛾。

11 (二)、对HM2实验结果分析 添食HM2 107 后第10天,有的区即发现死蚕并能检出微孢子。总的趋势是,添食HM2的各区比添食HM1的各区同期平均死亡率高,且病死蚕、蛹及弱小蚕镜检100%带毒,母蛾镜检孢子密度偏大。这说明HM2对家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蚕种生产潜在危害性大。

12 我所蚕种生产防微主要措施 一、严格质检 二、严格隔离 1、补正检查 2、预知检查 3、母蛾检毒 4、成品卵检验 1、环境隔离
2、出入生产区隔离

13 三、消毒防病 1、生产前的消毒 2、生产过程中的消毒防病 3、生产结束后的消毒 四、桑叶消毒与添食防微灵


Download ppt "微孢子虫生物研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