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变形缝 第一节 变形缝 在建筑物因昼夜温差、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而可能引起结构破坏的变形的敏感部位或其它必要的部位,预先设缝将整个建筑物沿全高断开,令断开后建筑物的各部分成为独立的单元,或者是划分为简单、规则、均一的段,并令各段之间的缝达到一定的宽度,以能够适应变形的需要。根据变形缝产生的原因,相应设置的缝有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防震缝。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变形缝 第一节 变形缝 在建筑物因昼夜温差、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而可能引起结构破坏的变形的敏感部位或其它必要的部位,预先设缝将整个建筑物沿全高断开,令断开后建筑物的各部分成为独立的单元,或者是划分为简单、规则、均一的段,并令各段之间的缝达到一定的宽度,以能够适应变形的需要。根据变形缝产生的原因,相应设置的缝有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防震缝。"—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变形缝 第一节 变形缝 在建筑物因昼夜温差、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而可能引起结构破坏的变形的敏感部位或其它必要的部位,预先设缝将整个建筑物沿全高断开,令断开后建筑物的各部分成为独立的单元,或者是划分为简单、规则、均一的段,并令各段之间的缝达到一定的宽度,以能够适应变形的需要。根据变形缝产生的原因,相应设置的缝有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防震缝。

2 伸缩缝 沉降缝 抗震缝

3 一、变形缝的种类 (一)伸缩缝 1、设制条件:根据建筑物的长度、结构类型和屋盖刚度以及屋面有否设保温或隔热层来考虑。 2、构造要求 1)基础可不断开 2)从基础顶面至屋顶沿结构断开 3、缝宽:一般为缝宽20~30mm

4 不同砌体材料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砌体类别 屋顶或楼板层的类别 间距 各种砌体 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 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楼板层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 50 40 装配式无檩体系 钢筋混凝土结构 60 50 装配式有檩体系 钢筋混凝土结构 75 60 普通粘土、 空心砖砌体 粘土瓦或石棉水泥瓦屋面 木屋顶或楼板层 砖石屋顶或楼板层 100 石砌体 80 硅酸盐、硅酸盐砌块和混凝土砌块砌体 75

5 不同结构形式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项次 结构类型 室内或土中 露天 1 排架结构 装配式 100 70 2 框架结构 装配式 现浇式 75 65
50 35 3 剪力墙结构 65 45 40 30 4 挡土墙及地下墙壁等结构 30 20

6 伸缩缝

7 伸缩缝 每课均包括一个建议任务列表和一组测试问题。 建筑物长度过长时,设置温度缝

8 防止建筑物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破坏而设置的缝隙。沉降缝把建筑物分成若干个整体刚度较好,自成沉降体系的结构单元,以适应不均匀的沉降。
(二)沉降缝 防止建筑物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破坏而设置的缝隙。沉降缝把建筑物分成若干个整体刚度较好,自成沉降体系的结构单元,以适应不均匀的沉降。 1、设置条件 ①平面形状复杂、高度变化较大、连接部位比较薄弱; ②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的层数相差两层以上或层高相差超过10米; ③建筑物相邻部位荷载差异较大;

9 ④建筑物相邻部位结构类型不同; ⑤地基土压缩性有明显差异处; ⑥房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⑦房屋分期建造的交接处。 2、构造要求 (1) 断开部位:从基础到屋顶全部断开。 (2) 设缝位置: 3、沉降缝的宽度

10 不同地基和建筑高度沉降缝的最大间距 地基情况 建筑物高度 沉降缝宽度(mm) 一般地基 H<5m 30 H=5~10m 50
70 软弱地基 2~3层 50~80 4~5层 80~120 5层以上 >120 湿陷性黄土地基 ≥30~70

11

12

13 基础沉降缝 每课均包括一个建议任务列表和一组测试问题。

14 (三)抗震缝 针对地震时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而引起建筑物结构断裂,发生破坏的部位而设置的缝。 对于设计烈度在7~9度的地震区,当房屋体型比较复杂时,如L形、T形、工字形等,必须将房屋分成几个体型比较规则的结构单元,以利于抗震。防止建筑物各部分在地震时相互撞击引起破坏。 抗震缝将建筑物划分成若干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

15 1、设置条件: 对以下情况,需要考虑设置抗震缝。 a、建筑平面复杂,有较大突出部分时; b、建筑物立面高差在6米以上时; c、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d、建筑相邻部分的结构刚度、质量相差较大时。 2、构造要求 1)基础以上断开,基础可不断开。 2)缝的两侧设置墙体或双柱或,一柱一墙,使各部分封闭并具有较好的刚度。 3)防震缝应同伸缩缝和沉降缝协调布置,做到一缝多用。

16 3、缝宽 在多层砖混结构建筑中,防震缝宽50~70mm。 在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其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 2)当高度超过15m时,按不同设防烈度增加缝宽: 6度地区,建筑每增加5m,缝宽增加20mm 7度地区,建筑每增加4m,缝宽增加20mm; 8度地区,建筑每增加3m,缝宽增加20mm; 9度地区,建筑每增加2m,缝宽增加20mm; 框架-剪力墙结构,取上述值的50%,且 均不宜小于70mm。 抗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较大一侧 确定缝宽。

17 墙体防震缝的构造

18 二、 变形缝的构造做法 所选择的盖缝板的材料及构造方式必须能够符合变形缝所在部位的其它功能需要 ,如防水、防火、美观等
   所选择的盖缝板的形式必须能够符合所属变形缝类别的变形需要    所选择的盖缝板的材料及构造方式必须能够符合变形缝所在部位的其它功能需要 ,如防水、防火、美观等    在变形缝内部应当用具有自防水功能的柔性材料来塞缝,例如挤塑型聚苯板、沥青麻丝、橡胶条等,以防止热桥的产生

19 (一)、基础变形缝 沉降缝要求将基础断开,缝两侧一般分可为双墙基础方案或单墙基础方案。 1 双墙基础方案
1 双墙基础方案 常用于基础荷载较小的房屋 双墙双条形基础且地面以上独立的结构单元都有封闭连续的纵横墙,结构空间刚度大。 但基础偏心受力,并在沉降时相互影响。 基础沉降缝双墙式处理方案示意图

20 将沉降缝两侧的基础均做成墙下独立基础,交叉设置,在各自的基础上设置基础梁以支承墙体
2、交叉式基础 将沉降缝两侧的基础均做成墙下独立基础,交叉设置,在各自的基础上设置基础梁以支承墙体 基础沉降缝交叉式处理方案示意图

21 3、设双墙挑梁基础:特点保证一侧墙下条形基础正常受压,另一侧采用纵向墙悬挑梁,梁上架设横向托墙梁,再做横墙。 两侧基础分开较大,相互影响小,适用于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较大或新旧建筑毗连时情况
基础沉降缝挑梁式处理方案示意图

22 挑梁式处理

23 3 单墙基础方案 单墙基础方案也叫挑梁式方案,即两侧墙体均为正常均匀受压条形基础。两基础之间互不影响,用上部结构出挑来实现变形缝的要求宽度。 这种方案适合于新旧建筑相毗连的情况。处理时应注意旧建筑与新建筑的沉降不同对楼地面标高的影响,一般要计算新建筑的预计沉降量。

24 单墙基础

25 二、墙体变形缝 墙体变形缝缝形 平缝 错口缝 企口缝

26 内表面处理

27 外表面处理

28 缝内一般填沥青麻丝或木丝板、油膏、泡沫塑料条、橡胶条等有弹性的防水轻质材料
伸缩缝内墙面的构造 伸缩缝外墙面的构造 缝内一般填沥青麻丝或木丝板、油膏、泡沫塑料条、橡胶条等有弹性的防水轻质材料 盖缝处理应保证结构在水平方向自由变形而不破坏 ①外墙面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铝皮等金属调节片做盖缝处理 ② 内墙面选用金属片、塑料片或木盖缝条覆盖

29

30

31

32

33 二、楼地板 楼地层变形缝的位置和宽度应与墙体变形缝一致。其构造特点为方便行走、防火和防止灰尘下落,卫生间等有水环境还应考虑防水处理。
楼地层的变形缝内常填塞具有弹性的油膏、沥青麻丝、金属、或橡胶塑料类调节片。上铺与地面材料相同的活动盖板、金属板或橡胶片等。

34

35

36 楼地板变形缝 地面油膏嵌缝 地面钢板盖缝 楼面伸缩缝构造 楼地板层伸缩缝的位置与缝宽大小应与墙身和屋顶变形缝一致
常用可压缩变形的材料(如油膏、沥青麻丝、橡胶、金属或塑料调节片等)做封缝处理 油毡嵌缝 5mm厚钢板 上铺活动盖板或橡塑地板 沥青麻丝 地面油膏嵌缝 地面钢板盖缝 楼面伸缩缝构造

37

38

39 顶棚变形缝可用木板、金属板或其它吊顶材料覆盖,但构造上应注意不能影响结构的变形;若是沉降缝,则应将盖板固定于沉降较大的一侧。 

40 (四)、屋顶变形缝 屋顶变形缝在构造上主要解决好防水、保温等问题。 屋顶变形缝一般设于建筑物的高低错落处。
不上人屋顶通常在缝的两侧加砌矮墙。高出屋面250mm以上,再按屋面泛水构造将防水层做到矮墙上。

41 缝口用镀锌铁皮、铝板、或砼板覆盖。盖板的形式和构造应满足两侧结构自由变形的要求。
寒冷地区为了加强变形缝处的保温,缝中填沥青麻丝、岩棉、泡沫塑料等保温材料。 上人屋面一般不设矮墙,但应做好防水,避免渗漏。构造如下图。

42

43

44 屋面伸缩缝的位置、缝宽大小与墙身和屋顶变形缝一致。处理方式基本相同。特别注意构造要与伸缩缝水平运动趋势协调一致
由于镀锌铁皮和防腐木砖的构造方式寿命有限,近年来逐渐出现采用涂层、涂塑薄钢板、铝皮、不锈钢皮和射钉、膨胀螺钉等来代替 屋面伸缩缝处理方式基本相同。特别注意构造要与伸缩缝水平运动趋势协调一致

45 盖缝板

46 第二节 抗震构造措施 统计分析表明:未经抗震设防的多层砖房 6 度区内,主体结构一般处于基本完好状态;
第二节 抗震构造措施 统计分析表明:未经抗震设防的多层砖房 6 度区内,主体结构一般处于基本完好状态; 7 度区内,主体结构将出现轻微破坏,小部分达到中等破坏; 8 度区内,多数房屋达到中等破坏的程度; 9 度区内,多数结构出现严重破坏; 10度及以上地震区内,大多数房屋倒毁。

47 地震造成的建筑破坏 1、楼梯间破坏 原因:横墙间距小,抗剪刚度大;空间刚度较小;墙体有削弱等。 2、房屋附属物
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烟囱、女儿墙,由于“鞭端效应”引起破坏。房屋附属物的破坏比下部主体结构破坏严重。6度区有所破坏,7度区普遍 破坏,8-9度区几乎全部破坏或倒塌。 3、楼板和屋盖 楼板和屋盖是地震时传递水平地震作用的主要构件。 对于预制板楼板、楼盖,由于整体性较差、板缝偏小混凝土灌缝不够密实,地震时易于拉裂。9度以上地区,由于墙体开裂、错位、倒塌引起楼板、楼盖掉落。预制板端部搁置长度过短或无可靠的板与板及板与墙的拉接措施,也造成震害。

48 唐山大地震中某三层客房外纵墙全部被甩落

49 水平裂缝:大都发生于外纵墙窗口的上下皮处。
当房屋纵向承重,横墙间距大而屋盖刚度弱时,纵墙出平面受弯产生水平裂缝。 水平裂缝1999年9月21日大地震位于震中的台中县雾峰乡光复国中教舍墙壁上出现水平裂缝

50 竖向裂缝:大都发生于横纵墙交接处或变化较大的两部体系的交接处。

51 三、多层混砖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一)结构布置要求 1、结构布置均匀,最好采用横墙承重 2、房屋高度 不同类别建筑最大高度 9 烈度 最小
--- 6 18 7 21 190 混凝土小砌块 5 15 4 12 240 78 8 24 普通粘土砖 层数 高度 9 烈度 最小 墙厚 (mm) 房屋类别 多孔粘土砖

52 3、房屋最大高度与宽度的最大比值 4、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 烈度 6 7 8 9 最大高宽比 2.5 2.0 1.5 4 7 11
木楼、屋盖 15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18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9 8 6 烈度 房屋类型

53 5、房屋局部尺寸限值(m) 烈度 部位 1.5 1.0 2.0 0.0 1.2 0.5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 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无锚固女儿墙(非出入口处)的最大高度 9 8 7 6 烈度 部位

54 (二)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圈梁 1、钢筋混凝土圈梁的主要功能
增加纵横墙体的连接,加强整个房屋的整体性;圈梁可箍住楼盖,增强整体刚度;减小墙体的自由长度,增强墙体的稳定性;可提高房屋的抗剪强度,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减小构造柱计算长度。 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形成砌体房屋的箍,使其抗震性能大大改善。 2、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部位及构造要求 (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屋盖或木楼盖、屋盖的砖房,横墙承重时应按下表的要求设值圈梁,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且抗震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

55 圈梁设置的位置 同上;各层所有横墙 同上;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
内横墙 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 外墙及内纵墙 9 8 6、7 墙 类 设 防 烈 度

56

57 2、构造柱 1、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主要功能:约束墙体,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 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mm,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2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九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构造柱设置位置 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7-9度时,楼、电梯的四角,9度时,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 三、四 五、六 六、七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7-9度时,楼、电梯的四角 7、8度时,楼、电梯的四角,每隔15m左右的横墙或单元横墙与外墙交接处 二、三 四、五 9度 8度 7度 6度 房屋层数 设置部位 外墙四角, 错层部位横 墙与外纵墙 交接处较大 洞口两侧, 大房间内外 墙交接处

58 构造柱

59 3、墙的拉接 7度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及8度和9度时,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每边深入墙内不宜小于1m。 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并每边深入墙内不宜小于500mm;8度和9度时长度大于5m的后砌非承重砌体隔墙的墙顶,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4、门窗过梁 一般不采用无筋过梁


Download ppt "第八章 变形缝 第一节 变形缝 在建筑物因昼夜温差、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而可能引起结构破坏的变形的敏感部位或其它必要的部位,预先设缝将整个建筑物沿全高断开,令断开后建筑物的各部分成为独立的单元,或者是划分为简单、规则、均一的段,并令各段之间的缝达到一定的宽度,以能够适应变形的需要。根据变形缝产生的原因,相应设置的缝有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防震缝。"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