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06中文 余晶晶 200605150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06中文 余晶晶 200605150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06中文 余晶晶

2 06中文 余晶晶

3 童年与学生时期 1905-1927 诗国天空的新星 1927-1932 旅法后以及归来 1932-1938
在血火中的香港 那里永恒的中国 06中文 余晶晶

4 诗人小档案: 戴望舒( ) 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字丞,小名海山。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 纯洁幽雅。 06中文 余晶晶

5 四本诗集 尽管他一生只出版了四本诗集: 《我底记忆》1929 《望舒草》1933 《望舒诗稿》1937 《灾难的岁月》1948
但却代表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突出地显现了一代中国诗人引进西方诗艺,融汇传统,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诗歌的杰出成就。 另外,他还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散文、随笔、评论、古籍点校和译作,这些都是他对民族文化的可贵贡献。 06中文 余晶晶

6 诗人的家庭成员: 父亲戴立诚,字修甫( ),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祖父为做生意迁居杭州。戴修甫排行居二。中学毕业后到北戴河车站供职,辛亥革命后辞职南归,居杭州大塔儿巷28号。在杭州财政局任职员,后调入杭州中国银行任职员。戴父有哮喘病,女儿戴瑛和儿子戴望舒都有遗传,戴望舒后来即死于此病。戴修甫性格开朗,喜种花养鸟,爱好书法,为人宽厚热心,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母亲卓佩芝( ),祖籍浙江塘棲。祖父做过官,有“卓半城”之称。父亲靠祖父产业当公子,卓佩芝排行第四,七岁丧母,父亲放纵,家道中落。1901年嫁给戴修甫。戴母幼年未读书,但在大姐熏陶下能成本讲述“西游”,“水浒”,且一直讲给后代子女听。童年的戴望舒从母亲呢讲述的娓娓动听的故事中,萌发了对文学的最初爱好。 姐姐戴瑛( ),名麓玫,小名阿宝,比戴望舒年长3岁。姐姐戴瑛略胖,活泼开朗,望舒自小就老实寡言,依从姐姐。 06中文 余晶晶

7 童年与学生时期 1905-1927 3岁害天花,童年生活的阴影。 8岁入杭州鹾武小学,学习6年(1913-1919)。
14岁考入宗文中学,学习4年( )。 17岁开始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 1923年秋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为期2年。 1925年秋进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学习。 1926年夏。法文特别班结业。年底,与施蛰存、杜衡参加共青团。 06中文 余晶晶

8 三岁那年害上一场天花,病愈后即在脸上留下瘢痕。这给他带来无法解脱的苦恼。当他涉足社会后,生理上的缺陷,就被当作取笑和奚落的把柄。甚至连要好的同学、朋友如张天翼,路易士,杜衡等也曾不无玩笑地唤他“麻子”。 童年时在北戴河,与自幼青梅竹马的曼云妹妹在海滩玩耍,曼云妹妹为捡贝壳被海浪卷走了。等他十八岁时再度回首,写成散文《回忆》,痴痴地问着,是曼云妹妹化为海鸥了,还是自己想化为鸥呢…他最早以戴梦鸥,梦鸥生为笔名,表达对曼云妹妹的缅怀,郁结着淡淡感伤的情愫。 06中文 余晶晶

9 该校校长是位推崇国学的学者,又是位书法家,要求严格, 戴望舒在校不仅要读古诗文,还要临龙门贴,练太极拳, 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
杭州鹾武小学 在当地很有名气, 该校校长是位推崇国学的学者,又是位书法家,要求严格, 戴望舒在校不仅要读古诗文,还要临龙门贴,练太极拳, 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 阅读古典说部和 《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06中文 余晶晶

10 宗文中学 是杭州一所私立中学,专收男生,在校学生有二百多名为“省会第一流的学校”。校长是位研究杭州地方志的学者,反对新文学,思想保守。但当时的杭州是新文化运动风暴的一个漩涡,新旧斗争激烈。戴望舒除了古文诗词,也受到林纾用文言翻译的外国小说和鸳鸯蝴蝶派小说刊物的吸引。由此走上文学之路。 06中文 余晶晶

11 文学创作 17岁:小说《债》,《势立升长(理想派剧)》,《波儿<说荟>》(续), 《五百五十年间》,《虚声》,《卖艺童子》。 短文《滑稽问答》,《片段之挡写·笑》。两则笑话《红笑》。翻译《贪人之梦》。 18岁:散文《我的家庭》,《回忆》。小说《母爱》,《国破后》,《跳舞场中》。翻译《等腰三角形》,《珊瑚岛》,《爱国——古乐人曲》。旧体诗词《御街行》。短文《说侦探小说》,《文坛消息》,《描写之练习》。 文学活动 17岁: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骙等在杭州成立“兰社”。一行七人在杭州的冷泉留影,照片以《冷泉兰影》为题,并署上他们的笔名“梦鸥、涤源、寒壶、无诤、鹃魂、戈红、伊凉”发表在《星期》。 18岁:与施蛰存一起进入上海大学,在文学系学习,兼听社会学系课程。与沈雁冰、田汉等教员关系密切。田汉在课堂上介绍法国象征诗人魏尔伦,引发戴望舒对其的爱好。同学中与丁玲、孔另境相处融洽。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与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06中文 余晶晶

12 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上海大学的学生举行示威声援工人群众,戴望舒也参与其中。6月4日,上海大学被查封,戴望舒在上海大学的学习生活遂告结束。同年秋,进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学习,为期1年。与同学中的刘呐鸥等相投。通过原文开始阅读波特莱尔、魏尔伦等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 1926年3月,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流浪人之夜歌》、《可知》。魏尔伦译诗《瓦上青天》、《泪珠飘落萦心曲》。 1927年,与施蛰存、杜衡“跨党”加入国民党,被校方开除。参加散发传单等宣传活动。与杜衡在法租界被捕,后被保释。4月,蒋介石叛变国共合作,回杭州。 06中文 余晶晶

13 诗国天空的新星 1927-1932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校内外一片恐怖,戴望舒和杜衡回杭州,施蛰存回松江。三人结束校园生活。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尤以《雨巷》被盛赞,赢得“雨巷诗人”的美誉。 苦涩初恋:第一个爱的女人——施绛年。 06中文 余晶晶

14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叶圣陶称许诗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戴望舒也因此赢得“雨巷诗人”的美誉。 同年9月,与施蛰存、刘呐鸥编辑《新文艺》文学月刊。 1930年初,受普罗文学运动的巨潮影响,经冯雪峰介绍,戴望舒与杜衡参加并成为了“左联”一员。 06中文 余晶晶

15 《我底记忆》 《我底记忆》是戴望舒自编的第一本诗集。收辑了戴望舒自 年五年间的诗作二十六首。编为《旧锦囊》、《雨巷》、《我底记忆》三辑。 《旧锦囊》辑录早期诗作十二首,从中可以看出,戴望舒是带着我国旧诗(特别是晚唐诗家)、英国颓废派诗人道生(Ernesf Dowson)以及法国消极浪漫派的影响步入我国新诗坛的。 《雨巷》所辑,反映出作者对诗的音乐美,诗的形象的流动性和主题的朦胧性的追求;法国早期象征派诗人魏尔伦(Paul Verlaine)的意象的“模糊和精密紧密结合”、把强烈的情绪寓于朦胧的意象中等主张,对他影响甚为明显。 而从《我底记忆》辑中的某些诗作,可以感受到诗人致力于诗的感觉、情绪、诗风的自由等淳朴和口语化的追求,显然,果尔蒙(Gemy de Gourmont)、耶麦(Franlis Jarnmer)、保尔·福尔(Plul Fort)等法国后期象征派诸家的创作和理论,给了他以新的启示。 三辑诗反映了作者五年间诗歌创作的三段历程,而作者将第一辑取名为《旧锦囊》,显然有否定它们的含义。 《我底记忆》于1929年由上海水沫书店初版发行。 06中文 余晶晶

16 雨巷 诗作赏析: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06中文 余晶晶

17 诗作赏析: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06中文 余晶晶

18 诗作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行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06中文 余晶晶

19 我底记忆 诗作赏析: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 但在寂廖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06中文 余晶晶

20 诗作赏析: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它的话却很长,很长, 很多,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挟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 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 或是选一个大清早,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 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或者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06中文 余晶晶

21 诗作赏析: 《我的记忆》纯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选取了大量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烟卷、笔杆、酒瓶等等,从而形成亲切感;全诗的语调也是平静,不动声色,是一种"有节制的潇洒"。 《雨巷》引起巨大的反响之后,戴望舒并没有继续沿着“雨巷”走下去。西方象征派诗人勇于反抗传统的形式以及敢于标新立异的革新精神给了他极大的启示,他毅然抛弃了诗歌表面的韵律和格律,而是去追求内在的诗情、内在的节奏和神韵,他开始认识到“诗不能借重音乐”,因为“韵和整齐的字句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杜衡《望舒草·序》)。 于是,他一反过去对音乐美的追求,在《雨巷》写成数月以后,创作了与以前作品风格迥异的《我的记忆》。 06中文 余晶晶

22 诗作赏析: 断指 在一口老旧的、满积着灰尘的书橱中, 我保存着一个浸在酒精瓶中的断指; 每当无聊地去翻寻古籍的时候, 它就含愁地勾起一个使我悲哀的记忆。 这是我一个已牺牲了的朋友底断指, 它是惨白的,枯瘦的,和我的友人一样; 时常萦系着我的,而且是很分明的, 是他将这断指交给我的时候的情景: “替我保存这可笑可怜的恋爱的纪念吧, 在零落的生涯中,它是只能增加我的不幸。” 他的话是舒缓的,沉着的,像一个叹息, 而他的眼中似乎含有泪水,虽然微笑在脸上。 关于他“可笑可怜的恋爱”我可不知道, 我知道的只是他在一个工人家里被捕去; 随后是酷刑吧,随后是惨苦的牢狱吧, 随后是死刑吧,那等待着我们大家的死刑吧。 关于他“可笑可怜的恋爱”我可不知道, 他从未对我谈起过,即使在喝醉酒时。 但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段悲哀的事, 他隐藏着, 他想使它随着截断的手指一同被遗忘了。 这断指上还染着油墨底痕迹, 是赤色的, 是可爱的光辉的赤色的, 它很灿烂地在这截断的手指上, 正如他责备别人懦怯的目光在我心头一样。 这断指常带了轻微又粘着的悲哀给我, 但是这在我又是一件很有用的珍品, 每当为了一件琐事而颓丧的时候, 我会说:“好,让我拿出那个玻璃瓶来吧。” 06中文 余晶晶

23 初恋——爱上施绛年 戴望舒回到杭州后,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扩大反共,杭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势。
1927年9月6日,《申报》刊登《清党委员会宣布共产党名单》一文,内称“震旦大学有CY嫌疑者施安华(即施蛰存),戴克崇(即杜衡),戴朝”。 为安全计,他们俩转到松江县施蛰存家中暂避。 在施家,望舒的感情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要事情——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 06中文 余晶晶

24 天青色等烟雨,诗人等“爱情”… 诗人常常用“青色”、“天青色”形容他的爱情。如——
诗人渴望爱情,他在《林下的小语》中写到:“——给我吧,姑娘,那在你衫子下的/你的火一样的,十八岁的心,/那里的盛着天青色的爱情。” 当感到爱情幻灭时,诗人在《印象》里写到:“如果是青色的真珠:/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06中文 余晶晶

25 我将对你说我的恋人, 《我的恋人》 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 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 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
施绛年( )上海女中学生 ,施蛰存的妹妹。 望舒因为与施蛰存的友谊达到了忘于形骸的地步,所以与施绛年也早已相熟。 匿居于施家之后,望舒与绛年有了更多的接触,爱情的幼苗在诗人心田萌生。 06中文 余晶晶

26 什么是我们的恋爱的纪念吗?拿去吧,亲爱的,拿去吧, 这沉哀,这绛色的沉哀。 ——《林下的小语》
上帝虽然赋予戴望舒已超群的才华,却没有给他翩翩的风度。 戴望舒外表高大,但面孔黝黑有麻点。他感情深沉强烈细腻,对绛年一往情深,但也既冲动又忧郁内向。 绛年比他年幼5岁,开朗,活泼,富有个性。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上的不平衡,再加望舒面部不雅,也使绛年不悦。 尽管绛年不能接受望舒的爱却未遽下断语,始终以温和平静的微笑对待诗人的苦苦追求,希望诗人能明白她的暗示。 多情的诗人却误会了其态度,以为希望之火并未泯灭,仍然追求不止,但另一方面对姑娘微笑中的“寒冷”也有所体悟,闪现出不祥的预感。 06中文 余晶晶

27 殉情与订婚 望舒的初恋是痛苦的,使他更为痛苦的是他囿于传统,自尊而又内向,只能让自己的痛苦流泻于诗篇之中。1929年4月1日,戴望舒自编的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了。他在诗的扉页印上了A Jeanne(给绛年)几个法文字。 扉页上还有两行古罗马诗人A·提布卢斯的拉丁文诗句,戴望舒自译为:“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 戴望舒以献辞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白方式,把自己对绛年的感情公开了,把自己痛苦的灵魂呈现出来了。 06中文 余晶晶

28 殉情与订婚 可是,诗人的深情表白,绛年并没有相应的回馈。诗人于是认为,姑娘的冷漠实际上是对自己人格和生命的蔑视,使他真正感到生之屈辱。他忍受不了这种令人绝望的期待,他约请施绛年最后一谈,希望她能接受自己的感情,否则他就以身殉情。聪明的施绛年没有及时答复但也没有拒绝,最终被诗人的坚持所动,勉强答应下来。 于是,戴望舒回到杭州,请父母到松江向施绛年的父母提亲。绛年的父母过去是不同意这桩婚事的,如今在这种情势下,加上施蛰存的支持,勉强地应承了。 1931年9月,戴望舒和施绛年举行订婚仪式,但婚期却拖延下来,施绛年提出条件,要等诗人出国留学取得学位和有了稳定的收入方可完婚。 06中文 余晶晶

29 旅法后以及归来 1932-1938 1932年10月8日,为了爱情,乘“达特安”号邮船赴法留学。
1933年,在法国巴黎编定第二本诗集《望舒草》,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 游学法国、西班牙的日子。 1935年4月,回到上海。无望的爱情,初恋的破产。 走进婚姻:第二个爱的女人——穆丽娟。 1936年10月,《新诗》创刊。 1937年1月,第三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 06中文 余晶晶

30 《望舒草》 《望舒草》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是他赴法后不久在巴黎编定的,共收诗作41首,包括《我的记忆》里的7首和新诗34首,书末附《诗论零札》17条。1933年8月由现代书局出版。 “悲愤出诗圣”。戴望舒创作《望舒草》时,正处于初恋的痛苦和迷惘之中,处于“苦难和不幸的中间”,所以此书充满了忧郁、孤寂和空虚的情调。 诗的魅力,关键是在“诗情”上。《望舒草》中诗人的许多诗不再拘泥于字数行数的整齐匀称及音节韵脚所形成的节奏,而是采用完全自由的形式,运用经过锤炼的清新自然的口语和疏密有致的意象,来表达内在情绪的韵律。 《望舒草》的出版,使戴望舒赢得了著名诗人的称号。有人回忆说:“戴望舒是《现代》的主要诗人,他的诗,很快风靡了全国。” 06中文 余晶晶

31 诗作赏析: 印象 是飘落到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早已坠入古井的暗水中 林梢的颓唐的残阳
远赴他国的寂寞,对爱人的相思,预感爱情失落的悲凉,遭际的苦闷,不甚烦忧…… 诗作赏析: 印象 是飘落到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早已坠入古井的暗水中 林梢的颓唐的残阳 它轻轻地敛去了 跟着的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 迢遥的,寂寞的呜咽 又徐徐地回到寂寞的地方 06中文 余晶晶

32 诗作赏析: 远赴他国的寂寞,对爱人的相思,预感爱情失落的悲凉,遭际的苦闷,不甚烦忧…… 《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秋天的梦》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06中文 余晶晶

33 诗作赏析: 远赴他国的寂寞,对爱人的相思,预感爱情失落的悲凉,遭际的苦闷,不甚烦忧…… 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06中文 余晶晶

34 诗作赏析: 飞着,飞着,春,夏,秋,冬, 昼,夜,没有休止,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幸福的云游呢, 还是永恒的苦役? 渴的时候也饮露, 饥的时候也饮露,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神仙的佳肴呢, 还是为了对于天的乡思? 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还是到乐园里去的? 华羽的乐园鸟, 在茫茫的青空中 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华羽的乐园鸟,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乐园鸟 06中文 余晶晶

35 游学法国、西班牙的日子 望舒这次为了爱情而远赴法国,是自费留学,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显赫的靠山。他在巴黎大学旁听,同时到贝利兹语言学校学习西班牙文,准备有机会到西班牙去学习和旅行。课余从事翻译,以译稿换取生活费用。生活步履艰辛。作为望舒的挚友,施蛰存在国内身兼他的代理、亲友、财务总管等数职。望舒每月给施一定数量的文稿,施负责联系发表、出版事宜,并每月给他汇出一定的款项。但望舒的稿费根本不足以应付他在巴黎的生活,因此施还得在国内为他筹钱,时时接济他。后来戴望舒进入费用比较低的里昂中法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史。但他在校期间很少去教室听课,几乎用全部时间在写文和翻译。 1933年8月,戴望舒从里昂乘火车去西班牙旅行。在那段时间,他除了游历,大部分时间是上图书馆、逛书店和书市。 1934年春季,巴黎以及法国若干大城市爆发群众游行,反对法国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他去参加了。在西班牙旅游时,他又参加了西班牙进步群众的反法西斯游行。西班牙警方通知了法国警方,于是学校将他开除,并遣送回国了。 06中文 余晶晶

36 回国,初恋破产,解除婚约 1932年10月,戴望舒应承难以兑现的爱情预约,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在法国度过并不安定的三年之后,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随即证明施绛年已经移情别恋的传闻果然是事实。绛年与望舒订婚前,和别人已有恋情,但这份恋情不能公之于众。偏偏望舒又欲以身殉情表明心迹,她只得勉强与望舒订婚。但她终于还是选择了自我,选择了她的感情。 望舒赴法后,施绛年即表示不可能与诗人结合,她爱上了一个开茶叶店的小老板,这当然引起轩然大波。为了不给远在海外的诗人增添苦恼,施蛰存和其他国内亲友一直瞒着诗人。 望舒在里昂时已听到传闻,从通信中也感到绛年的冷淡,写信给施蛰存询问原因,施蛰存出于好意,也没有告诉真情,只是说“绛年仍是老样子,并无何等恼怒,不过其懒不可救而已。”然而他也知道,作为哥哥无法硬性叫妹妹就范,感情的事不可勉强。 望舒回国后面对这样的情形,既痛苦又气愤。他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然后登报解除婚约,结束了为期八年之久的苦恋。这时候的诗人只感到“心的枯裂”《秋夜思》。 06中文 余晶晶

37 遇见穆丽娟,第二次心动 戴望舒回上海以后,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坊公寓。刘呐鸥和穆时英一家住一幢楼。戴望舒和杜衡另住一幢楼。失去了施绛年的爱情,诗人与他的朋友穆时英、刘呐鸥、杜衡有了更多的交往。 在这场情变中,朋友们都较同情戴望舒,尤其是朋友中对望舒敬佩有加的穆时英对这场情变甚为关注,他安慰望舒:“施蛰存的妹妹算得什么,我的妹妹要比她漂亮十倍,我给你介绍。”意图帮助诗人走出感情上的困境。 06中文 余晶晶

38 步入婚姻的殿堂 穆丽娟是穆家惟一的女孩,端庄秀丽,望舒后来在诗中称许她:“温柔又美丽”。穆丽娟受母亲和哥哥影响,也喜欢读一些古典的和通俗的小说。她与穆时英的文友们都比较熟识,文友都称她为“穆妹妹”。因为哥哥的关系,丽娟很自然和戴望舒有了往来。先是晚上一起玩,戴望舒从法国带回一种法国式打桥牌的方式,教丽娟他们打牌,或者去跳舞。稍后,望舒约请丽娟帮他抄稿子。这样一来,彼此有了更多的单独接触机会。 时年18岁的穆丽娟,早对诗人埋下倾慕之心。望舒面对娴雅、文静、单纯,如同蓓蕾初放的丽娟,熄灭的爱情火焰也重新燃烧起来,于是他们相爱了。 1935年冬,杜衡受望舒委托,向丽娟母亲提亲。丽娟的父亲刚刚去世,母亲和蔼可亲,加之大哥的支持,提亲顺利地得到允诺。订婚时,没有举行仪式,望舒通过杜衡把钱给丽娟母亲,要丽娟自己买一个钻石戒指,以志纪念。1936年6月。戴望舒与穆丽娟步入婚姻殿堂。 06中文 余晶晶

39 《新诗》创刊 婚后的生活,安定、美满,也推动望舒对事业作新的追求。除了写作和翻译,还到附近的一个教堂去向俄罗斯神甫学习俄语。不久他就开始翻译普希金、叶赛宁等俄罗斯诗人的作品。 1935年10月,由望舒主编,脉望社出版的《现代诗风》问世。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三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号称“文坛三剑客”。由于作者的知名度和作品的质量,第一期《现代诗风》1000册很快就卖完了。可是戴望舒没有趁着这股热劲继续编第二期,他有了新的构想,要和“北方诗派”携手合作,出《新诗》月刊了。 三十年代初的诗歌界存在着南北对峙问题,北方诗派包括“新月派”和“后期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卞之琳、何其芳、林庚、曹葆华等。南北之分并不只是地域不同,而是由作品的“精神”来加以区别的。 戴望舒弃《现代诗风》而创《新诗》,就是想要实现他那“南北大团结”的构想。当时新月派首要人物徐志摩飞机失事亡故,朱湘跳江自尽,领头的卞之琳欲打破与现代派对立的局面,与南方诗人颇为友好,时常联络。也许望舒正是看准了这种趋势,加紧操作,创办《新诗》,便是他促使南北诗派联合的具体表现。 1936年10月,《新诗》创刊号诞生。这是戴望舒为中国诗歌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他为之花费了巨大心血。 《新诗》于1936年10月创刊,至1937年8月停刊,团结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诗人和诗歌研究者,成为新诗史上一个著名的刊物。 06中文 余晶晶

40 望舒诗稿 《望舒诗稿》于1937年1月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收辑了《我底记忆》与《望舒草》两集的全部作品,和《望舒草》以后新作《古神祠前》、《见毋忘我花》、《微笑》、《霜花》四首,全书共收诗六十三首。 06中文 余晶晶

41 诗作欣赏: 见毋忘我花 为你开的, 为我开的毋忘我花, 为了你的怀念, 为了我的怀念, 它在陌生的太阳下, 陌生的树林间,
为你开的,  为我开的毋忘我花,  为了你的怀念,  为了我的怀念,  它在陌生的太阳下,  陌生的树林间,  谦卑地,悒郁地开着。  在僻静的一隅,  它为你向我说话,  它为我向你说话;  它重数我们用凝望  远方潮润的眼睛,  在沉默中所说的话,  而它的语言又是  像我们的眼一样沉默。  开着吧,永远开着吧,  挂虑我们的小小的青色的花。  06中文 余晶晶

42 霜花 微笑 诗作欣赏: 九月的霜花, 十月的霜花, 雾的娇女, 开到我鬓边来。 装点着秋叶,
你装点了单调的死, 雾的娇女, 来替我簪你素艳的花。 你还有珍珠的眼泪吗? 太阳已不复重燃死灰了。 我静观我鬓丝的零落, 于是我迎来你所装点的秋。 轻岚从远山飘开 水蜘蛛在静水上徘徊 说吧:无限意,无限意 有人微笑 一棵心开出花来 有人微笑 许多脸儿忧郁起来 做定情之花带的点缀吧 做遥迢之旅愁之凭籍吧 微温轻渺,欲说还休。 06中文 余晶晶

43 在血火中的香港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上海淞沪战争打响。《新诗》被迫停刊,诗人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来了。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号召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为抗战奔走呼号。于是文化人响应号召,或北上延安,或转移内地,或南下香港和南洋。望舒也卷入其中,决定举家香港。 1938年5月,戴望舒、徐迟、叶灵凤三家人同乘“芝沙丹尼号”邮船前往香港。他本打算安顿好家人后返回大陆,到抗敌大后方去,参加文艺界的抗敌工作。但后来,由于《大风》旬刊主笔陆丹林的引荐,他担任了正在筹办的《星座》副刊的编辑,而在香港居住下来。 短暂的幸福过后,是婚姻的破裂,离异的痛苦。 06中文 余晶晶

44 南中国海上的《星座》 ——个人世界融入到抗日的公众世界
1938年8月1日,《星座》副刊创刊。戴望舒肩负在阴霾的天气中“尽一点光明之责”的使命,于有形的和无形的政治迫害中踏踏实实工作着。在副刊上,他编发宣传抗日的诗文,控诉敌人的暴行,报道抗日战士英勇斗争的事迹,向海外读者介绍陕北抗日根据地的情况。 1941年以前,英国和日本还算是友邦,香港当局为了维持英日关系,对抗日宣传多加防范。戴望舒说:“似乎《星座》是当时检查的惟一目标。” 除了主编《星座》副刊外,1939年5月,望舒与张光宇等还合办《星岛周报》,7月,与艾青合编《顶点》诗刊。 1940年8月,应茅盾的要求又与冯亦代、叶君健、徐迟等合办英文版《中国作家》。 1940年4月参与郁风主编的《耕耘》杂志的编辑工作。 这段时间,他的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热情也十分高涨,既写诗歌,又搞翻译,同时还研究古典文学。这是他一生中最多产的时期。 06中文 余晶晶

45 婚姻破产 离异苦痛 望舒全家刚到香港时,住在薄扶林道山上的林泉居,在外人看来,他们此时夫妻间感情还是融洽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望舒在追求施绛年的时候,心扉是敞开的,渴望与她交流,他的感情有强烈的爆发力和穿透力。他和穆丽娟的结合,来得顺利,几乎没有什么波澜,因而缺乏像对绛年那样有力的冲动和深沉的激情。 他把比自己小12岁的穆丽娟看成不懂事的“小孩子”,家中的事情都由他做主。譬如说,望舒准备把家小安顿在香港后,自己到内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样的计划,丽娟也不知道,夫妻间缺少一种平等自由的气氛。 他把爱封闭在内心,他婚前婚后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篇中,流露出来的幸福、充实、完满和自信,也仅是自我品咂和陶醉。 据穆丽娟说,他平时在家话不多,只是看书写文章。丽娟常常感到生活中缺少一些滋润灵魂的爱。 06中文 余晶晶

46 婚姻破产 离异苦痛 望舒在家庭中与丽娟则缺少交流,缺少体贴和温柔,有时为一些小事,还很冲动。这样的事情一次次发生后,使业已疏远的夫妻感情更加冷淡乃至对立。穆丽娟回忆说:“我们从来不吵架,很少谈谈,他是他,我是我。从小家里只有我一个女孩子,家庭和睦,环境很好,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一点不开心。看戴望舒粗鲁,很不礼貌,我曾经警告过他,你再压迫我,我要和你离婚。戴望舒听了也没有说什么。他对我没有什么感情,他的感情给施绛年去了。”丽娟的警告,对戴望舒虽有所触动,但他也没有想得更多,以为妻子仅仅是煞有介事地吓唬他一下罢了。 1940年冬至,丽娟的母亲病逝。望舒把这一消息瞒着丽娟。一天,丽娟穿着大红的衣服,叶灵凤的妻子赵克臻看见不由地笑了起来,令丽娟诧异,但赵也不告诉原由。后来,丽娟从别处才知道真情,悲痛地带着朵朵赶回上海。其时,母亲的丧事已经办完,丽娟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极为伤心。痛定思痛,丽娟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她想,自己还年轻(时年23岁),不能这样闭着眼睛,糊里糊涂过一辈子,于是通过书信正式向望舒提出离婚。望舒接信后,感到事态严重,他努力调整,也未见效。 06中文 余晶晶

47 婚姻破产 离异苦痛 当时有一位姓朱的大学生在追求丽娟。她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充满青春浪漫气息的感情包围,所以也投入一瓣心香。
为了挽救婚姻,1941年6月望舒冒着危险,回到上海。望舒在沪期间,曾同丽娟长谈了两三次,也没有效果。汪伪宣传部长胡兰成得悉望舒回来,托人传话,要他留在上海办报。汉奸头目李士群也乘机要挟望舒参加敌伪工作,说只要答应,就能保证“穆丽娟回到你身边”。望舒拒绝了:“我还是不能这样做。” 当时上海鬼影幢幢,尽管他很想在上海多停留一段时间,继续劝转丽娟,但也不敢稍微疏失,仅仅住了两三天,就悄悄离沪返港。在离沪前一天晚上他来到丽娟处告别,看看仍无接纳之意的丽娟和童稚无知的朵朵,心中凄苦可想而知。但他多少还存有幻想,认为丽娟总不至于走到决裂一步。 望舒回到香港,为挽救婚姻继续努力,丽娟仍然坚持要离婚。望舒绝望了,他服毒自杀,幸而获救。 然而望舒的绝命书和自殒,也没有使丽娟回心转意。双方通过信函联系,并经律师马叔庸办理了离异分居协议,半年为期,以观后效。分居期间穆丽娟和朵朵的生活费由戴望舒负担。 分居期间,望舒还继续努力修补已经破残的婚姻,书信不断,等待着与丽娟重归于好的一天。穆丽娟经过正反感情的震荡和望舒如今的诚恳表示,也在等待那一天——自己也说不清的、朦胧企盼的一个新天地。然而战争把他们各自引向谁也不曾预料的生活航道。 06中文 余晶晶

48 香港沦陷,长夜漫漫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后,在中共中央直接关怀下,有三百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先后离开香港,抵达后方。 戴望舒由于不舍一屋子书和等待丽娟的回心转意等原因而滞留香港。 1942年3月,日本侵略者以宣传抗日的罪名逮捕了戴望舒。在狱中,他被灌过辣椒水,坐过老虎凳,受尽种种折磨,但仍坚贞不屈。 5月,由叶灵凤设法将他保释出狱。本来体格强健的望舒,现在却奄奄一息,十分虚弱,原有的哮喘病也更加严重了。出来后,他和叶灵凤、张正宇、张光宇等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担任编辑。这个印务局受日本文化部管制,他们利用工作方便,暗中挑选来自东京的各种书报杂志,交给做敌后工作的人。 因为战争,香港和上海已经中断交通和邮路。望舒和丽娟的离异协议已逾半年,当时丽娟要求离婚的态度那样坚决,现在恐怕已另有安排了吧。望舒的内心是凄凉的,寂寞的,他的伤痕累累的心灵也需要平慰、滋润。 这时,又一位女性——杨静,走进了他的生活。 06中文 余晶晶

49 遇见杨静,第二次婚姻 杨静(1926-1997),又名杨丽萍,原籍浙江镇海,在香港长大,娇小美丽,热情活泼,一派南国少女的风采。
她的父亲早逝,母亲另适,1942年,大同图书印务局招聘抄写人员,16岁的杨静,应聘进入印务局经理部。 书局中日本人经常来来往往,望舒觉得像她这样年轻不谙世事又长得漂亮的女孩处境危险,劝她辞掉工作,到他家里帮忙抄写和誊正草稿。这样,他们二人朝夕相处,情愫渐生。 5月30日,由图书印务局老板胡好作介绍人,望舒同比他小21岁的杨静结了婚。不久,港沪之间交通和邮路恢复。 1942年11月24日望舒致函穆丽娟,“同意离婚”,还寄去了他和杨静的结婚照片。半年后,穆丽娟也找到了自己感情上新的归宿。 06中文 余晶晶

50 诗作欣赏: 《狱中题壁 》 《偶成》 沦陷香港,历经苦难,依然怀抱信念漫长地等待…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偶成》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06中文 余晶晶

51 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5-1950 1945年8月。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诗人也终于等来了黎明的曙光。
1946年3月,戴望舒携带妻子回到上海。 1948年2月,第四本诗集《灾难的岁月》出版。 1948年5月,因参加教授罢课,被诬陷控告,说是香港汉奸文人,出票传讯,被迫离沪,重返香港。 1949年2月,家庭风波,与杨静离婚。 1949年3月,与卞之琳结伴离港北上。 1950年,哮喘病情恶化,2月28日,逝世。时年仅45岁。 06中文 余晶晶

52 沪上风云 1946年3月,戴望舒携带妻子回到阔别多年的上海。他想到大学教课,或从事翻译和写作,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另外,更重要的是到上海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部汇报自己在香港沦陷期间的情况。在上海,望舒见到了母亲、姐姐,见到了一直思念的女儿咏素,也见到久违多时音讯相隔的朋友。尽管他两鬓苍苍,哮喘不止,心中的高兴还是自不待言的。他对来访的冯亦代说:“不管它,现在可以自由地工作了。”他在四平路新陆村赁屋而居,按照与穆丽娟离婚协议,咏素也接过来了。为了生活,他在上海师专教中文,上海音专教音韵学,暨南大学教西班牙文。 望舒很快发现灾难的岁月还在延伸着。生活又一次把望舒推向斗争的漩涡,这一次他不再退缩了。他不顾体衰多病,参加了“教授联谊会”,支持进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为此1947年7月,他被上海暨南大学解聘。1948年5月,因参与“三罢”风潮,被上海师专校长告密,遭国民党地方法院通缉。这样,望舒只好带着妻女又回到香港。 06中文 余晶晶

53 灾难的岁月 《灾难的岁月》,是戴望舒的第四本诗集,也是他生前自编的最后一本诗集,收辑的是戴望舒1934年5月至1945年5月抗战胜利前夕的诗作,共二十五首,都是以前未曾编集出版过的,于1948年2月由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 这这些后期诗作显示了作者诗风的又一嬗变。 首先在主题和情调上有了新的突破,几经变革,诗人终于唱出了“祝福!我们的人民”的歌!发出了“苦难会带来自由解放”,“只有起来打击敌人,自由幸福才会临降”的战斗呼号。 同时,在诗的艺术处理上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转折。这是他的诗作最为成熟,艺术上的独创性也最为鲜明的时期。 06中文 余晶晶

54 诗作欣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 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06中文 余晶晶

55 等待 致萤火 诗作欣赏; 我等待了两年, 你们还是这样遥远啊! 我的眼睛已经望倦啊! 说六个月可以回来啦, 我却等待了两年啊,
我已经这样衰败啦, 谁知道还能够活几天啊。 我守望着你们的脚步, 在熟稔的贫困和死亡间, 当你们再来,带着幸福, 会在泥土中看见我张大的眼。 萤火,萤火, 你来照我。 照我,照这沾露的草, 照这泥土,照到你老。 我躺在这里,让一颗芽 穿过我的躯体,我的心, 长成树,开花; 让一片青色的藓苔, 那么轻,那么轻 把我全身遮盖, 象一双小手纤纤, 当往日我在昼眠, 把一条薄被 在我身上轻披。 我躺在这里 咀嚼着太阳的香味; 在什么别的天地, 云雀在青空中高飞。 萤火,萤火 给一缕细细的光线—— 够担得起记忆, 够把沉哀来吞咽! 06中文 余晶晶

56 诗作欣赏; 等待(二) 你们走了,留下我在这里等,  看血污的铺石上徘徊着鬼影,  饥饿的眼睛凝望着铁栅,  勇敢的胸膛迎着白刃:  耻辱粘着每一颗赤心,  在那里,炽烈地燃烧着悲愤。  把我遗忘在这里,让我见见  屈辱的极度,沉痛的界限,  做个证人,做你们的耳,你们的眼,  尤其做你们的心,受苦难,磨练,  仿佛是大地的一块,让铁蹄蹂践,  仿佛是你们的一滴血,遗在你们后面。  没有眼泪没有语言的等待:  生和死那么紧地相贴相挨,  而在两者间,颀长的岁月在那里挤,  结伴儿走路,好像难兄难弟。  冢地只两步远近,我知道  安然占六尺黄土,盖六尺青草;  可是这儿也没有什么大不同,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齐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多少人从此就没有回来,  然而活着的却耐心地等待。  让我在这里等待,  耐心地等你们回来:  做你们的耳目,我曾经生活,  做你们的心,我永远不屈服。  06中文 余晶晶

57 重返香港,家庭风波 望舒回到香港后,生活陷于困境。他是内地被通缉的诗人,所以凡是有国民党插手的报刊,都不让他担任编辑,望舒无奈,只好在别人挂名主编的刊物中代为编稿,领取编辑费,勉强维持家用。 这时,家庭又起了风波。1948年末,杨静爱上了住于同一幢房子姓蔡的青年,并向望舒提出离婚。望舒为了维护即将破裂的家庭做了许多工作,也没有奏效,他们二人各带一个女儿分手,咏絮归望舒,咏树归杨静。杨静与姓蔡的青年相偕出走,望舒也携带咏素、咏絮搬到叶灵凤家客厅暂住。 据叶灵凤说:“望舒这时的哮喘病已经很深,同时家庭间又一再发生纠纷,私生活痛苦已极,这时他的大女儿又从上海来了,为了病,为了这些不如意的事,他的肉体和精神上的负担实在很大。本来乐观强倔的他,这时也一再在人前摇头说:‘死了,这一次一定死了。’” 尽管个人苦难重重,心仿佛在一片片被撕裂,但他的生命中也有了许多新的东西在跳动。一方面忧伤啜泣,一方面蓄积力量,准备超越,这预示诗人个性更大拓展的时期快要到来。 06中文 余晶晶

58 离港北上,直至逝世 1949年1月,诗人卞之琳从英国回国,路过香港,望舒决定与卞之琳结伴前往北平。他对一再挽留他的朋友说:“不想再在香港住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就是死我也要死得光荣点。” 3月19日,戴望舒到达北平,分配在华北大学第三部参加创作组工作,建国后调至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在革命的岗位上,他努力学习新事物,忘我地工作着。他的生命史上新的一页展开了。可是,就在他正积极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时候,因哮喘病情恶化,曾2次住院,并动过手术。 2月28日,开刀后并未痊愈,因惦记翻译工作而要求提前出院,在家自己注射针剂治疗,不适麻黄素导致心脏猝然陷落,抢救无效而逝世。 全国文联和国家新闻总署联合举行追悼会。胡乔木在追悼戴望舒时说:“我为中国丧失了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而悲悼。”卞之琳说:“望舒的忽然逝世最令我觉得悼惜的是:他在旧社会未能把他的才能好好施展,现在正要为新社会大大施展他的才能,却忽然来不及了”艾青后来也说:“作为他的诗的一个喜爱者,作为他的朋友,我常常为他的过早的去世而感到惋惜,觉得是中国人民的一个损失。” 06中文 余晶晶

59 雨巷诗人——永恒的光辉 虽然诗人已逝,但是那灿烂的光辉依然闪耀人间。我们相信如诗人所——的那些美好的东西绝不会消失,诗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诗文译作与光辉的人格情操,会永远驻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 … 穿过暗黑的, 暗黑的林, 流到那边去! 到升出赤色的太阳的海去! ——《流水》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偶成》 06中文 余晶晶

60 谢谢观看!零六中文 余晶晶制作。 06中文 余晶晶


Download ppt "06中文 余晶晶 200605150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