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总论) 汕头市潮阳第四中学:陈钦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总论) 汕头市潮阳第四中学:陈钦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总论) 汕头市潮阳第四中学:陈钦发

2 理解 现代文阅读能力 分析 鉴赏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把握文意,筛选信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3 2008年现代文阅读(广东卷)命题特点 1、分值 31分。 2、题量 7小题。 3、题型 有一般论述类文本(必考,16分;其中选择题两道,占8分),有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道题(考生任选考其中一题,各15分)。 考题设置显示: 现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难度也越来越大。

4 一、理解(能力层级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题型示例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题型示例 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2001年高考《门》)

5 2)研究解题要求, 确认有效区间。 方法指津 1)将要求解释的词语/短语还原到文章中。 第一段,但该段很简单,并不能找到解释词语的相应内容。
要求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不是写“门”的含义和种类,所以第二、三、五段应排除;也不是写开门或关门的方式,所以第四段要排除。剩下的段落含有直接解释词语含义内容的是第六段,因此确认有效区间是第六段。

6 3)结合语境,捕捉有效信息。 “开门”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 “关门” 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7 4)筛选、提取、整合信息或根据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按字数要求整理答案。
参考答案 “开门”的含义:预示着一个新的发现、一个新的开始。 “关门”的含义:意味着一个结束。

8 测试反馈 2003上海题  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木架的,无论藤编的,舟浮的,简素、玲珑、野朴,永远是小桥的品格。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栏杆也常常略去。就那么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 “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中“一”的含义是: 初答: 修正: 参考答案 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

9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题型示例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题型示例 例: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2001年高考《门》)

10 1)将要求理解的句子还原到文章中,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认有效区间。
方法指津 1)将要求理解的句子还原到文章中,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认有效区间。 句子1:第五段 句子2:第六、七段 句子3:第六、八段 2)研究解题要求,分析句子结构,明确句子包含的信息点。 句子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句子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句子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11 3)在有效区间内寻找有解释作用的有效信息(结合前面第2、3点分析)。
句子1:“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已不受拘束。” 句子2:“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句子3:“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12 4)筛选、提取、整合信息或根据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按字数要求整理答案。
参考答案 句子1: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独立的天地 /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句子2: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句子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在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13 测试反馈 2004年天津题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初答:
修正: 参考答案 ① 人生如书,书如人生。 ② 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 ③ 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 林中淘出善本精品。

14 2008年广东卷第14题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
分析:(4分)本考题考查考生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 因为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思考与联想必不可少;(2分)通过思考与联想,“直觉的知”可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酿成“直觉的知”(2分) (主要信息来自于第4、5两段。)

15 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例: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 2004年广东高考《说树》)
2、分析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分析:(4分)本考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2008年广东卷《诗与直觉》第15题) 答案:①由“见”到“直觉”,并依靠“直觉”发现“诗的境界”; ②处理好“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的关系,二者不能同时进行; ③重视“灵感”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④强调“独立自足的意象”在“诗的境界” 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6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例: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2003年高考《乡土情结》)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例: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2000年高考《长城》)

17 方法指津 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 1、摘取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文章中或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镶嵌在主要语句之中,重 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或尾或中间,概括时,只要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概括的任务也就基 本上完成了,这种方法,就叫做摘取法。

18 题型示例 答案 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 2004年广东《说树》)
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 2004年广东《说树》)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洒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答案 因为冬天的树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

19 测试反馈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初答: 修正: 参考答案

20 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
2、归纳法 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 题型示例 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2003年高考《乡土情结》)

21 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参考答案

22 测试反馈 方法指津 第一步找相关语句; 第二步逐句提取信息; 第三步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
2004年北京春招《雁阵》 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23 相关语句: A、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B、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 C、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 D、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E、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妈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24 参考答案 ①忠于职守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 ③坦荡、自信 ④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 ⑤关心他人 信息A、他是个尽责的护林员
信息B、面对威胁时的表现 信息C、坦然 信息D、想说服狗娃 信息E、关心狗娃的父母

25 三、鉴赏评价(能力层级C) 1、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 题型示例 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 2001年北京春招《黄土》)

26 方法指津 1、首先要概括人物的典范意义。 2、其次要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案 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答案
(依据文章首段作概括) 2、其次要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案 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 (依据第三段) 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花一分钱; (依据第二段) 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 ⑤精神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第二至五段后面的一句话便是“简单分析”)

27 测试反馈 参考答案 2004年辽宁题 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初答: 修正 1、人物形象的本质: 2、人物形象的意义 :
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28 2008年广东卷第17题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分析:(5分)本考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妇女形象。(2分)她欲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1分)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到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9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题型示例 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2005年福建《日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30 参考答案 语言方面: 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 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31 3、鉴赏评价思想内容 题型示例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2002年高考《话说知音》)
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子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32 方法指津 1、找出有效区间。 参考答案 2、提取主要内容,寻找表达主要之点的重要词语。 3、整合信息。
原文第二段中说“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依据句中“这”指代的内容,就可以对本题作出回答。 “这”指代的内容:“当他将仰慕……变成了他的化身” 2、提取主要内容,寻找表达主要之点的重要词语。 概括这些文句表达的内容可以看出两个侧面: 一是俞伯牙 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 ”,二是钟子期 对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 ”,“神奇地领悟和熟稔”。 3、整合信息。 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参考答案

33 4、鉴赏评价表达技巧 (3)布局谋篇的技巧: (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修辞的技巧: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以及人称的变化等。 线索设置、过渡、详略安排、埋伏笔、设悬念、铺垫、照应等。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

34 本项是从知识掌握的角度设题的,能级较低,极少出这样的试题。
鉴赏表达技巧 的考查方式 一.指认文中运用了哪些技巧。 本项是从知识掌握的角度设题的,能级较低,极少出这样的试题。 题型示例 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2005年广东《壶口的黄河》 ) 答案 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35 二.分析某种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这样的试题往往兼具理解、分析和综合这样几个能级,属于中难度的试题,因此较多出现。
二.分析某种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这样的试题往往兼具理解、分析和综合这样几个能级,属于中难度的试题,因此较多出现。 题型示例 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2001年北京春招《黄土》) 答案 1、象征了我的父亲。 2、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 农民。 3、象征了博大宽容。

36 题型示例 方法指津 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2007年广东卷)
【答案】:文章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 方法指津 ① 开头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应该根据文体、文字特点作答。议论文、说明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在记叙文或小说中起交代环境、铺垫故事、设置悬念等作用。 ② 结尾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③ 开头结尾文字一起有何关系?一般是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  ④ 中间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是总结上文,或者开启下文。  

37 分析近几年高考题,表达技巧主要侧重在作用的分析,因而是常考题。
三.分析文中某种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 分析近几年高考题,表达技巧主要侧重在作用的分析,因而是常考题。 题型示例:(一)修辞 1、对比 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005年广东《壶口的黄河》)

38 鉴赏,顾名思义,应该包括“鉴”和“赏”。
方法指津 鉴赏,顾名思义,应该包括“鉴”和“赏”。 1、鉴别——首先要回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赏析——其次才回答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领全文。

39 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2、拟人 2000年高考《长城》第22题: 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2、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40 比拟的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41 人称的作用 人称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
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2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比喻(类比) 2004年琼桂《快乐的死亡》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43 参考答案 2、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
1、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 2、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 3、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44 题型示例:(二)表现手法 1、象征 参考答案 16.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共4分)
16.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共4分) 参考答案 ①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②象征纯洁的心灵。(每点2分)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5 2、对比 对比的作用: 突出对比物的特点,起突出强化的作用。 2004年江苏《草堂.诗魂》 (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 (2)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46 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3、衬托 衬托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1998年高考《报秋》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 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 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参考答案 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7 衬托 (反衬)或烘托 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可使形象特征突出,更能表现主旨。

48 题型示例:(三)谋篇布局 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00年《长城》)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 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49 参考答案 1、借飞鸿作为岁月的见证。 2、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入对历史的回顾。

50 题型示例:(四)表达方式 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05江苏《波兹曼的诅咒》) ⑤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51 参考答案 (1)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2)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52 测试反馈 1998年高考《报秋》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

53 参考答案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层层铺开,逐步扩大,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强调时光的飞逝。
1、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 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2、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 四季,领取生活罢。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 初答: 修正: “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参考答案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层层铺开,逐步扩大,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强调时光的飞逝。 对点明本 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54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泥 泞 迟子建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泥 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参考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 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热爱雪写到热爱泥泞)。

55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56 17.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5分)
参考答案: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

57 参考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参考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 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 为地设置逆境与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 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 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58 2008年广东卷第20题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 分析:本考题考查考生分析语言特色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C、D。 答案:①“惨淡经营”:运用拟人手法,把第一个DNA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DNA生长和繁衍的漫长历程。 ②“白搭”:运用口语词,赋予俏皮意味,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DNA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59 ③“玩意儿” :运用口语词,赋予DNA小巧可爱的意味,通俗有趣,使读者对其“出差错”的功能深为叹服。
④“让进”: 运用拟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 答对1个给2分,答对2个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Download ppt "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总论) 汕头市潮阳第四中学:陈钦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