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課文整理 保守主義 1.時間:十九世紀前期 2.特色 A.承襲西方封建社會的觀念 B.認為國家應由世襲的君王和貴族統治 C.上層社會人士是穩定國家和社會的主力 D.肯定宗教信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課文整理 保守主義 1.時間:十九世紀前期 2.特色 A.承襲西方封建社會的觀念 B.認為國家應由世襲的君王和貴族統治 C.上層社會人士是穩定國家和社會的主力 D.肯定宗教信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課文整理 保守主義 1.時間:十九世紀前期 2.特色 A.承襲西方封建社會的觀念 B.認為國家應由世襲的君王和貴族統治 C.上層社會人士是穩定國家和社會的主力 D.肯定宗教信仰

2 P54

3 自由主義 課文整理 1.理念 A.強調以公民社會的力量約制政府 B.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2.不同地區的表現 A.歐陸的自由主義 a.繼承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盧梭之思想 b.比較重視人權、自由、平等概念 B.英國的自由主義 a.代表:洛克、亞當‧斯密、邊沁、彌爾父子 b.更關心現實財產的權益

4 P54 參考部編本P41~43

5 P54

6 社會主義 課文整理 1.理念:運用國家或其他權力機制平均分配人們的財富 2.流派複雜:
A.烏托邦社會主義-溫和 a.代表:聖西門、傅立葉、白朗、歐文 b.主張:(a)肯定人性本善 (b)變更社會制度及分配原則, 便可化解貧富差距 B.馬克斯共產主義-激進

7 P54 P55

8 P55

9 P55

10 課文整理 馬克斯的主張 1.生平 A.出生於日耳曼地區的猶太人 B.年輕時即已批判工業資本社會有「剝削勞力」和「異化」(alienation)兩大弊病 2.重要觀念:A.人是社會動物 B.眾人創造歷史 3.理想社會:共產制度 4.著作:A.《共產主義者宣言》-1848年 B.《資本論》-1867年 5.誤解馬克斯的思想,而走向僵硬的、教條化的唯物史觀 6.俄國共產黨特地凸顯「無產階級專政」→帶到極左的一端

11 馬克斯於1848年與恩格斯合撰《共產主義者宣言》
,並於1864年成立國際工人聯合會,積極鼓吹 共產主義革命 馬克斯 恩格斯

12 P55

13 P56

14 P56

15 P56

16 P57

17 P57

18 P57

19 P57

20 P58

21 P58

22 日耳曼民族主義的發展 課文整理 1.激起背景:拿破崙進占日耳曼
2.知識分子鼓吹日耳曼人的自尊心: A.蘭克 (Ranke) B.費希特 (Fichte) 3.稱作:「文化的民族主義」

23 P58

24 P58

25 民族主義如雙刃劍 課文整理 1.民族主義的兩面影響 A.正-能團結民氣,助長文化 B.負-會傷害人權,損及他族的利益
2.不同的表現 A.英、法、美地區 a.較能兼顧人民利益和自由 b.國家主義含有國民主義精神 B.德國、義大利地區 a.財富集中在大地主和資本家手中 b.百姓未得到合理的待遇

26 P59

27 P59

28 P59

29 P59 P60 1875~1914年 29

30 P60

31 保守主義的抬頭 原因 1.法國大革命所帶來的騷亂與爭戰,使各國對大革命存有懷疑與敵意。 2.維也納會議後,正統原則成為處理國際秩序的規範。
3.王室、貴族與教會等力量,極欲維持原有的政治權利,故禁止法國大革命思想的傳播。

32 保守主義 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對立,起於對啟蒙思潮與法國大革命的反動。保守主義主張回歸歷史、傳統、社群與宗教的價值,反對激烈的變革,認為變革會帶來社會的失序與混亂。

33 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源自啟蒙思想,重視個人自由,反對特權,相信改革與進步,是中產階級的信條 自由主義主張: 1.制定憲法以保障個人自由
2.設立議會以擴大政治參與 3.經濟放任以利個人追求財富。 十九世紀前半葉,自由主義成為各地變革的主要動力。

34 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源於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運動,反對不平等與濫權,主張建立議會政治,自由主義要求政治公開、堅持輿論、結社等自由,不過他們不同於民主運動者的,是他們主張議會主權而非人民主權,主張政權應限於有財產者,他們認為法國革命之不當乃在於其過分濫權,以致產生恐怖政治與暴民民主,他們認為較佳的政體為君主立憲或議會共和,選舉權雖有財產限制,法律之前則人人平等。他們反對維也納會議,認為這是使君主專制復辟、貴族與教士的特權復起。

35 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政策 古典經濟學家的鼻祖是蘇格蘭人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
他的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1776年出版)研究的對象是國民財富,但其中心思想卻是經濟自由。他認為政府的干預,只會減少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因此,他主張國家不應管制私人企業,不應干預人們對利潤的追求而應放任自由競爭。

36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他認為:人口增加的速度永遠快於生產增加的速度,因此貧窮是鐵的定律。除非人口的增加受到限制,人類的生活才有改善的希望。政府的福利政策,不僅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反而促成人口的成長、加速人們的貧窮。因此馬爾薩斯主張自由放任經濟,反對國家福利政策。

37 邊沁的功利主義 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年)認為政府不應屬於一個消極無為的角色,而應該積極有為地去改善下層階級的貧困。道德和立法的基礎,是謀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所以國家當以立法提高公民幸福為己任。他認為人類每一種習慣和制度都應有其功用,否則就在拋棄之列,這種思想就稱為「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倘若社會上僅有少數人幸福,大多數人痛苦,邊沁認為政府就應加以干預,使最大多數的人獲得最大的幸福。

38 約翰‧彌爾的工會論 是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分子,以論自由(On Liberty,1859年出版)一書聞名於世。
在經濟上,他反對自由放任主義政策,同情民生的疾苦和反對社會的不公。他認為在財富的分配上,社會應該加以控制。並且他主張工人有權組織工會以促進自己的利益,而政府應立法保護童工和女工。他贊成普選制,使工人可以影響政府的決策,此外,他也積極鼓勵婦女參政。

39 社會主義 工業革命後,社會上貧富不均問題嚴重,工人階層陷入困境。有一批思想家為化解社會矛盾,主張分配財富、合作代替競爭、社群參與取代個人主義,形成「社會主義」。 十九世紀前期,法國人聖西門和傅立葉、蘇格蘭人歐文等,提出充滿理想色彩的社會主義理念。他們設想一種理想的社會組織,設計不同的環境與制度,來解決弱勢階層的困難。 十九世紀中期以後,社會主義轉趨激烈,馬克思宣揚「共產主義」,主張階級鬥爭、世界革命,以暴力手段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40 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者一方面繼承啟蒙時代平等、公義、博愛的理想;另一方面則對工商業發達所造成的分配不均,發出不平之鳴。他們主張廢除私有財產制度,將土地、資本與生產工具,改由社會集體共有。 從實施的手段與方式看,社會主義有以下幾個派別

41 社會主義的派別 補充講義 參考P98

42 聖西門(法國社會主義之父) 他曾參加獨立戰爭,1789年法國革命爆發後,支持革命並放棄貴族頭銜。由於目睹革命後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之種種弊病,從1802年開始寫作,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要被理想社會替代。 在他的理想社會中,用統一的計畫克服資本主義生產的無組織狀態;人人都要勞動,勞動者之間的區別在於有的用手,有的用腦。每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不取決於出身而取決於才能。他並指出人把自己的力量用來對付人是有害的,用來對付物才是有益的。因此,新政權不應把精力花費在一批人統治另一批人上面,而該用來對付大自然,故能取得巨大成果。

43 聖西門(專家社會主義) 他為改善工人處境,提出「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此成為後來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基本口號。
聖西門反對使用暴力,主張和平改造社會,寄希望於資產階級的良心發現。

44 傅立葉(合作社會主義) 傅立葉出身富商家庭,本人長期從事商業活動,這使得他有機會深入觀察各種社會現象。
傅立葉將他理想的未來社會稱為和諧社會,社會中的基層組織叫「法朗吉」(phalanges),每一個「法朗吉」是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的社會單位,由 人組成,耕種5000英畝土地。在「法朗吉」中每個人按愛好分配工作,工作依性質分成農、工、商、家務、教育、科學、藝術七種,人人都參加勞動,勞動已不是沉重的負擔和謀生的手段,而成為樂趣;勞動後的收成則依其勞動、資本和才能分配。在和諧社會裡,要消滅城鄉的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且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傅立葉還重視婦女問題,主張男女平等,亦反對暴力革命,他的分配方案實質上是想調和資本與勞動的矛盾。

45 傅立葉 傅立葉的計畫從未在歐洲實行過,但在土地便宜、開拓者較多的美國,一些人曾加以試行,建立合作社之類的組織,然其中沒有一個獲得最終的成功,因為參加分子不能遵守合作的諾言。

46 歐文(英國社會主義的創始人) 英國人,出身手工業者家庭,歐文於1800年,接掌蘇格蘭新拉納克(New Lanark)的棉紡織廠期間,努力改善工人處境,如提高工資、縮短工時、辦托兒所、幼稚園、小學、工人夜校等。當工廠遇到經濟危機而被迫停工四個月時,他照發工人工資;這些有利於工人的改革不但沒有減少工廠的利潤,反而提高生產量。這證明了歐文的論點:工人得到滿足以後會成為好的工人。

47 歐文(工業社會主義) 可是,歐文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進行一項實驗時,卻沒有獲得成功。他繼承了傅利葉有關「法朗吉」的設想,在美國的印第安納州創辦了一個新和諧工社,結果遭到完全的失敗。

48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批評以前的社會主義為烏托邦式的社會主義,缺乏歷史基礎,忽視階級差異,計畫全屬幻想,尤其反對他們對統治者的妥協,欲以和平手段在其小實驗區中以求目的實現,而最終結果均告失敗;他稱自己的理論為科學的社會主義(Scientific Socialism)。此一科學的社會主義包含下列數個主要內容:

49 唯物史觀 馬克思認為宇宙萬物的一切本體與根源皆為物質,因此,物質決定思維活動,物質變動亦促成世界之變化,此處所謂的物質指的是生產工具、生產方式;一旦生產工具或生產方式發生變化,則表示屬於下層結構的經濟部分發生變動,而此會影響到上層建築的部分,如政治、法律、思想、信仰等隨之發生變化。故物質是人類歷史的重心,一部人類歷史,就是一部經濟(物質)變遷史。馬克思並將人類歷史發展分成五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50 階級鬥爭 馬克思認為以物質為中心的歷史中,所有的人分屬兩種不同階級:一是控制生產及享有經濟利益的階級,一是被剝削與宰割的階級。前者為保持既得利益,往往維護現狀,排斥及壓迫後者於權益之外,此乃物質環境的自然反應;而後者也必然意圖爭取權益,於是兩個階級的對立衝突,乃至鬥爭相抗,勢不可免。故階級鬥爭乃人類歷史的必然現象,而階級鬥爭也促成歷史往前發展;不斷鬥爭的最終結果是進化到無階級對立的共產主義社會。

51 剩餘價值 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乃承襲古典經濟學派的勞動價值說,再加以擴大而成剩餘價值說(Theory of Surplus Value)。他認為一切商品的價值均因勞動而產生,亦即勞動創造價值,而此勞動價值的高低與勞動時間長短及勞動量大小有關。而資本主義的社會中,生產工具為資本家掌握,勞工只出售勞動力,資本家以工資購買其勞動力,使之施用於生產工具以生產物品。然若物品出售之價格高於勞工工資之數目,則差額稱之為剩餘價值。

52 剩餘價值 此一剩餘價值往往被資本家搜括,並未回饋給工人,且資本家為獲利起見,常延長工時,降低工資,又抬高物價,使剩餘價值(即利潤)更多。剩餘價值使資本家的財富更加集中,勞工的痛苦比以往更甚,雙方的對立更嚴重,衝突更難平息。

53 異化 在馬克斯的思想中,「異化」是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所變成的異己力量,並進而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工被迫接受資本家的要求與紀律,使得勞工的工作表現不是用來表現自己,既無法增加其工作或生命的志趣,也不能獲得內在的滿足。此外,隨著日趨複雜的生產流程,勞工也沒有機會獨自完成一件成品,只是參與部分零附件的生產,這使勞工既無法完成一件「作品」,所生產出的成品也不屬於勞工所有,因此勞工在整個生產流程與生產關係中,只是局部的、片面的、機械化的,甚至是隨時可以被取代的,使得勞工在資本主義的宰制關係中,成為資產階級壓迫生財與累積權力的工具而已。

54 《共產黨宣言》主要理論 —階級鬥爭歷史 《共產黨宣言》一開始即說:「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史」,認為歷史上的每個時期都存在階級現象,而且階級之間經常對立,每個時代都存在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事實。當一個時代的新階級取代或消滅舊階級後,隨後就會產生新的壓迫條件,形成新的對立,是為歷史辯證法。在今日資本社會中,整個社會最後將逐漸分裂成兩大陣營,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隨著財富、權力的集中與分化,無產階級最終將以暴力推翻現存的社會制度,所以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的最後,鼓勵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革命,以獲得整個世界。

55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1864年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成立,馬克思代表德國工人參加該組織的工作,並逐漸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組織指導思想。由於會名太長,有時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nternational」,簡稱為「國際」,歷史上即稱為「第一國際」。 1871年,第一國際法國支部參加並領導了巴黎公社運動,但是隨著巴黎公社的失敗,組織也日漸衰弱,1876年正式宣佈解散。

56 法國大革命與民族主義 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處死了路易十六,激怒了歐洲幾乎所有的君主,各國組成反法同盟。面對外在威脅,法國在軍事上進行改革,實行全國普遍徵兵制,所有成年法國人都加入了軍隊,其他還有戰術上的改進,使法國軍隊成了一支足以和歐洲各國職業軍隊抗衡的大軍。在戰爭的威脅下,法國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許多人致信巴黎或公開宣誓效忠「國家、法律和制憲會議」,國王不再是凝聚法國人民的核心。在民族主義激勵下,法國公民組成的軍隊打敗歐洲各國的職業軍人,顯示民族主義和徵兵制相結合的巨大威力。

57 民族主義 下述力量強化了西歐原有的民族國家,也啟發了中歐的民族建國行動:
1.法國大革命期間,路易十六的處決使得人民的效忠對象由國王轉為國家,由此「法國人」(民族)的地位超越王室之上。 2.法國開始實施普遍徵兵制(此為近代西方的創舉),強化人民的國家觀念和平等精神。 3.拿破崙的征戰則刺激了法國人與其他國家人民的敵我意識,促進其民族意識。

58 民族主義 下述力量強化了西歐原有的民族國家,也啟發了中歐的民族建國行動:
4.工業革命助長中產階級的勢力,中產階級認為民族國家是最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治體。 5.浪漫主義則提倡民族文化,重視歷史傳統、風土人情與地方習俗,有助於培養民族情感。

59 浪漫主義與德國的民族精神 浪漫主義就是日耳曼統一動力的來源,可說是統一運動的靈魂。
浪漫主義代表主要有二人,首先是赫德。赫德提出了文化有機論,認為民族有自己的獨特性,因此每個民族均不相同,應自己發展自己的個性、特色。當時日耳曼民族正力求脫離法國文化的枷鎖,赫德的主張正符合日耳曼人需求。

60 浪漫主義與德國的民族精神 再來是費希特,其為赫德的學生,在日耳曼遭拿破崙侵略後,費希特覺得日耳曼人受到屈辱,從此產生日耳曼民族比別的民族優越的想法,並且相信建立一個民族國家必能發揮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費希特遂成為統一運動的先知。 另外日耳曼人也藉歷史來發展民族精神,如蘭克等人均是。 由於浪漫主義推動著日耳曼民族精神,由此原因,日耳曼人有強烈追求民族統一的動機。由此可見,浪漫主義對德國統一的貢獻了。

61 蘭 克 蘭克除了將畢生的精力放在政治史研究之外,也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史料分析及驗證方法,成為現代史學的濫觴與奠基者。
蘭 克 蘭克除了將畢生的精力放在政治史研究之外,也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史料分析及驗證方法,成為現代史學的濫觴與奠基者。 他認為歷史是由各人、各民族和各國家分別發展起來,綜合在一起形成文化的過程,並且主張研究歷史必須基於客觀的蒐集研讀檔案資料後,如實呈現歷史的原貌。蘭克的史學主張,後世稱為蘭克學派,對後來東西方史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62 新帝國主義形成的過程

63 取消衰敗選區制度的漫畫 圖中的老樹為衰廢市鎮的象徵,在眾人舉斧大力砍伐 之時,另一邊則有不願改革的舊勢力支撐著這棵老樹。 63


Download ppt "課文整理 保守主義 1.時間:十九世紀前期 2.特色 A.承襲西方封建社會的觀念 B.認為國家應由世襲的君王和貴族統治 C.上層社會人士是穩定國家和社會的主力 D.肯定宗教信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