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关于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思考 ——2009~2010学年上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关于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思考 ——2009~2010学年上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关于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思考 ——2009~2010学年上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关于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思考 ——2009~2010学年上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化学科

2 化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学了化学和没学化学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将来从事律师、演员、汽车维修等与化学没有直接联系的职业,中学化学学习经历将给他们留下什么? 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我们给他的工具是什么? 课程标准提出“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化学教学的层次 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

4 基本的化学观念 元素观 物质微粒观 物质变化观 物质分类观 物质结构观(物质结构的层次性、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化学价值观

5 元素观(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同一种物质的组成是固定的(元素的种类和比例固定) 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是不变的
化学家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来描述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组成决定其性质

6 形成“元素观”的系列课题 空气(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氧气(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定性) 水的组成(元素是物质组成的基本单元)
元素(元素的科学概念) 化学式(物质组成的描述方法——定性、定量) 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定量)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金刚石、石墨和C60(元素组成物质概念的扩展——同素异形体)

7 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观) 物质的变化是有层次的(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机体的变化、人的思维等)
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物质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其变化) 物质的变化包括质变、量变和能量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遵循质量守恒、能量守恒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描述物质变化的语言 物质的变化是有方向和限度的

8 形成“物质变化观”的系列课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质变化的分类) 氧气(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水的组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保持不变)
分子和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 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变化即有质变又有量变,元素守恒、质量守恒)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的语言描述化学变化)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9 形成“物质变化观”的系列课题 燃烧和灭火(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
燃料和热量(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变化的形式包括热量、光能等,能量守恒但热量不一定守恒) 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生活中常见的盐(物质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物质的组成决定性质,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0 形成“物质变化观”的系列课题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离子反应(物质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必修1第三章、第四章(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反应原理》序言(物质的变化是有一定条件的) … … …

11 分类观 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可以根据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

12 形成“分类观”的系列课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 氧气(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空气(根据组成成分对物质进行分类)
水的组成(根据组成元素对物质的进行分类) 元素-离子(对元素进行分类) 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生活中常见的盐(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3 形成“分类观”的系列课题 拓展性课题——物质的分类(分类标准的重要性,按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性质相似)

14 形成“分类观”的系列课题 物质的分类(分类标准的重要性,按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性质相似) 离子反应(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单质的通性与特性)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某些盐的通性与特性)

15 物质微粒观 物质的组成是有层次的——宏观、微观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粒子是极其微小的。 微粒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16 物质微粒观 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微观粒子聚集成宏观物质,且这种作用有强弱之分,存在空间取向。)
物质的变化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结合方式的改变〔原子(或原子团)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

17 形成“物质微粒观”的系列课题 分子和原子 原子的构成;离子(原子之间是怎样结合成分子或物质的)
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变化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结合方式的改变) 金刚石、石墨和C60(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18 形成“物质微粒观”的系列课题 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微观组成——溶质分子、溶质离子、水分子)
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生活中常见的盐(酸和碱溶液的微观组成——H+、OH-、酸根离子、金属离子、水分子)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 离子反应(溶液中进行的离子之间的反应)

19 形成“物质微粒观”的系列课题 气体摩尔体积(微观粒子的运动与宏观现象的关系)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20 化学的基本思想 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 物质变化的思想 守恒的思想 物质结构层次性(大宇宙、小粒子)的思想 物质多样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思想,
绿色化学的思想(原子经济性的思想)

21 化学基本方法 化学实验方法 化学模型方法(物质结构比例模型、化学反应过程模拟) 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法 物质分类研究的方法
元素单质位、构、性相互依存的认识方法 物质组成、结构与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相互依存的认识方法,

22 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观察方法——有序观察 实验方案设计方法——实验条件控制 实验记录方法——记录表格设计、描述语言
实验现象、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比、比较、归纳、概括

23 案例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的观点:能说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能够从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4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归纳,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的建立过程。
初步学习对实验现象进行有序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在对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中体会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认识“物质是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亲自动手探究,初步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现象。

26 教学策略: 提供有代表性的日常生活和实验事实,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指导学生按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顺序进行有序观察及记录。 带领学生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形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通过对具体物质性质描述的分析,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7 教学片段1: 教学片段2: 展示光亮的铁钉与生锈的铁钉 刮下铁锈 用磁铁分别吸引铁钉和铁锈
将铝丝伸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和铝丝的变化

28 教学片段3: 教学片段4: 向碳酸钠固体中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将碳酸钠固体溶解,再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重做上述两个实验,并分别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教学片段4: 阅读下面的短文,分别指出哪些句子是描述铝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分别描述下列各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9 教学片段5:分析下表中的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变化前 的物质 变化时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1 液态水 2 白色颗粒状大理石和无色透明稀盐酸 3
白色粉末态碳酸钠和无色透明稀盐酸 4 碳酸钠溶液和无色透明透明稀盐酸

30 实验序号 变化前 的物质 变化时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5 蓝色块状的胆矾 6 蓝色的胆矾溶液和无色透明氢氧化钠溶液 7 蓝色的胆矾溶液和光亮的铝丝

31 案例2:氧气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知道氧气是比较活泼的气体,能够助燃,能根据实验写出氧气与磷、硫、碳、铁等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能够独立操作氧气的检验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条件(如浓度、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从具体的事例初步认识化合反应。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的认识,初步形成认识一种物质的模式,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其它物质时,初步学会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初步学习对物质性质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铁丝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加热等实验,体会“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的观念,逐步丰富物质的变化观。

33 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按反应前、变化中、变化后的顺序进行有序观察及记录。 分析各阶段反应物、条件、现象、产物等要素,从而归纳出氧气的有关性质,以及条件(如浓度、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4 教学片段1: 你知道氧气的哪些性质?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性质的?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35 教学片段2: 〔实验2-3〕氧气与硫反应 硫放置在空气中 硫在空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硫放置在氧气中 思考 氧气在什么条件下能与硫反应?
硫在空气里燃烧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说明了什么?

36 案例3:水的组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水的组成:能够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知道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由此推断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知道反应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在能够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基础上,知道纯净物还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并能举例说明。 知道氧化物是化合物的一种,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37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初步学习对实验进行有序观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对电解水的实验进行分析和讨论,知道这个变化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发生变化。初步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38 教学过程 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水是否能够分解? 观察“水的电解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接通电源前,你观察到了什么?请从左至右描述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接通电源时,你观察到了什么?请从左至右描述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读一次数据) 切断电源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请从左至右描述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9 讨论: 结论: 为什么液面下降? 试管中的水到哪里去了? 我们学习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如何通过实验判断试管中是否是氧气或二氧化碳?
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说明你作出判断的理由。 结论: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科学实验证明,氢气、氧气不能再分解为稳定的物质。

40 几个重要的概念 单质:像氢气和氧气这样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像水这样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
氧化物:像水这样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的化合物。

41 经科学实验发现以下5种物质的组成分别为: ⑴氮气中只含有氮(N)元素 ⑵水蒸气中含有氢(H)元素和氧(O)元素 ⑶二氧化碳中含有碳(C)元素和氧(O)元素 ⑷高锰酸钾中含有钾(K)元素、锰元素(Mn)和氧(O)元素 ⑸铁粉中只含有铁(Fe)元素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 ; 属于化合物的是: ; 属于氧化物的是: 。

42 案例4: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说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能说出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控制实验条件、对比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观察、描述、记录)、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树立保护金属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43 教学过程 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但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xH2O,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导致铁制品锈蚀的物质是什么?这些物质是单独作用还是共同作用?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实验方案,说明每一个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 教师展示一周前做的实验

44 案例5:溶液的形成 知识与技能目标 根据蔗糖等物质的溶解实验,能描述出它们溶解于水或汽油的微观过程和宏观现象。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并能说出一些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溶剂

45 通过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形成等实验,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形成等实验,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通过“碘或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和汽油中” 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研究方法。 观念目标 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46 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了解学生对溶解的原有概念 选择有颜色的物质,展示溶解过程中分子扩散的过程。
用语言描述、绘制示意图、制作模型等方法让学生展示他们头脑中所理解的微观过程,从而形成溶液的概念。 提供部分反例说明溶解过程中,溶质、溶剂的匹配关系

47 教学片段1: 列出三种溶于水的物质和三种不溶于水的物质 你怎样知道物质已经溶解? 这些物质到哪里去了?哪些事实能说明你的推断? 固体能溶于水吗?举例说明 液体能溶于水吗?举例说明 气体能溶于水吗?举例说明 溶解是不是一定要有水参与?举例说明

48 教学片段2: 展示一个装有水的烧杯 向上述烧杯中滴入品红溶液 观察现象
在如下图所示的烧杯中,画出品红分子扩散在水中的过程(水分子不用画出)。 开始滴入 扩散完成

49 案例6: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一课时) 导入练习 下面是一条描写形成剧毒物质氢氰酸的化学“语句”:
案例6: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一课时) 导入练习 下面是一条描写形成剧毒物质氢氰酸的化学“语句”: NaCN(s) + HCl(aq) --→ NaCl(aq) + HCN(g) 这些化学符号包含了哪些信息?列出其中至少四个信息。 为什么在这里有一个箭头? 箭头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你将观察到什么现象?

50 符号 所表示的意义 HCl (aq) + NaHCO3 ——→ 符号 所表示的意义 NaCl H2O (l) CO2 (g) 实验探究
探究目的:怎样利用化学符号来描述化学反应? 猜测: 下面的化学符号和文字表述描述的是同一个反应。仔细比较符号和文字表述,填写下表: 化学方程式:HCl(aq) + NaHCO3(aq)——→ NaCl(aq) + H2O(l) + CO2(g) 文字表述:盐酸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溶液、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符号 所表示的意义 HCl (aq) + NaHCO3 ——→ 符号 所表示的意义 NaCl H2O (l) CO2 (g)

51 量取2mL 、3.0mol/L的碳酸氢钠(NaHCO3),倒入试管中。
实验步骤: 戴上护目镜。 量取2mL 、3.0mol/L的碳酸氢钠(NaHCO3),倒入试管中。 量取2mL 、3.0mol/L的盐酸(HCl),缓慢地加入上述试管中。仔细看和听进行的反应。 加入3.0mol/L的HCl后要轻轻地振动试管。 在实验数据记录表的“反应过程中的现象”一栏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反应过程中的现象 反应后的现象 加热过程中的现象 加热后的现象

52 将试管套入试管夹。 在实验数据记录表的“反应后的现象”一栏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在酒精灯上轻微加热试管。注意试管口不要对着人。小心试管中的液体不要飞溅出试管。 在实验数据记录表的“加热过程中的现象”一栏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继续加热试管,直到蒸干液体,包括试管壁上的液滴也要蒸干。 在实验数据记录表的“加热后的现象”一栏中描述试管中的物质。 清洁实验仪器及桌面。

53 回答下列问题: 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产生了CO2(g)?(当加入HCl(aq)时有气泡产生。) 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产生了NaCl(aq)?(当水分蒸发掉后,有固体物质剩余。) 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产生了H2O(l)?(由于反应是在水中进行,很难说是否有水产生。) 有哪些是反应方程式中没有说但你观察到了的信息?(实验观察可以告诉你一些物质的表观现象,如产生的溶液是无色的、澄清透明的,反应中有气泡产生等)

54 有哪些是反应方程式中告诉了你,可是实验中没有观察到的?(方程式中告诉你是氯化钠存在于溶液中,即使你看不到。它还告诉你逸出的气体的成分。)
反应后加热液体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显示溶解在水中的氯化钠固体。) 如果在反应结束时你看到了一些固体物质沉积在液体的底部,这个反应还是上面所描述的反应吗?为什么是或为什么不是?

55 结论: 化学方程式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将要发生的反应。方程式还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反应本身没有告诉我们的东西。例如,简单地从我们的观察并不知道盐酸与碳酸氢钠水溶液反应,所生成的透明液体中溶解了氯化钠。方程式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蒸发液体看到剩余固体的方法来发现证据证明方程式所告诉我们的。这个证据使我们坚信方程式与真实反应是相一致的。

56 案例7:金属的化学性质 很多金属都能与氧气、酸、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等发生反应,但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57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根据反应时是否有氢气产生,将金属分为两类:活泼金属和不活泼金属 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

58 教学过程 请写出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金属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3Fe+2O2 ==Fe3O4 2Mg+O2==2MgO
Zn+H2SO4=ZnSO4+H2 ↑ Fe+CuSO4=FeSO4+Cu  点燃 金属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点燃

59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展示空气中久置的镁条和铝锅. 请同学们用砂纸打磨镁条和铝片,并与打磨前比较,再放置于空气,观察。
2Mg+O2==2MgO Al+3O2==2Al2O3 2Mg+O2==2MgO 3Fe+2O2 ==Fe3O4 请仔细比较这四个化学方程式所描述的化学反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回忆铁与氧气反应,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说明什么? 点燃 点燃

60 归纳整理: 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所要求的反应温度不同:镁、铝在常温下能反应;铁、铜在高温下能反应;金在高温下也不能反应。 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 结论: 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61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如何判断Fe和Cu的活泼程度呢?
我们可以利用金属与盐酸或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 阅读:P10“活动与探究” 思考: 如何判断反应的剧烈程度?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应该控制哪些反应条件?

6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B组: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A组:金属与稀盐酸反应  金属 是否有气体产生 气泡冒出的速度 化学方程式 Mg Al Zn Fe Cu Ag

63 讨论: 结论: 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对于能发生的反应,仔细观察其化学方程式,有什么相同点? 结论: 根据反应时是否有氢气产生,将金属分为两类:活泼金属和不活泼金属。 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初步判断活动性:Mg > Zn > Fe > Cu、Ag,Al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时,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金属与酸反应时,都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产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这种反应叫置换反应。 

64 如果两种金属都是不能和盐酸、稀硫酸反应的,例如Cu和Ag的活动性又如何比较呢?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Fe的活动性比Cu强,在第五单元我们曾做过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反应后在铁钉表面有紫红色的铜生成。因此可知: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 阅读:P11“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分析(略)

65 案例8:分子和原子 目标: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能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说明这些微粒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
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

66 思想与方法目标 知道“活动与探究”实验的目的,初步了解实验条件控制的思想和方法,感受设计对比实验的作用,体会到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观念目标

67 教学过程 在物理课上学习了分子的一些知识。分子是否是真实存在?有没有证据证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有!闻到花香,闻到臭味等等。)
那么有没有哪个同学亲眼看到分子?(没有) 为什么没有亲眼看见分子呢?(因为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

68 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但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分子的存在。翻开课本P50,看图3-6和3-7及相关文字,你能得出什么信息?(物质确实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隔。)
学生活动:这里有一杯水,假如你也有先进的显微镜,请画出你所看到的水分子的图像。(只要求学生表达出微粒、间隔等概念就可以)

69 学生活动:用红色小原点表示品红分子,画出开始滴入时、过一段时间、最后形成红色液体这三个阶段的图像。
演示实验: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加品红。 学生活动:用红色小原点表示品红分子,画出开始滴入时、过一段时间、最后形成红色液体这三个阶段的图像。 结论: 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 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 构成物质的微粒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并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70 演示P50“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分析: 大烧杯的作用是什么? 烧杯B的作用是什么? 该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如果没有烧杯B,能否得出同样结论?为什么?

71 案例8:蒸馏和萃取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蒸馏、萃取仪器的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冷凝管和分液漏斗的结构;
通过对水与酒精性质的对比探究和碘的性质信息的处理,使学生知道蒸馏、萃取和分液的原理; 通过模仿教师对蒸馏、萃取的具体实验操作,使学生初步学会蒸馏和萃取的规范操作。

72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使学生初步体验实验探究过程与方法,信息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具体例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蒸馏、萃取的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实验分离混合物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对比试验在化学检验中的应用。

7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蒸馏、萃取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记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和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问题的逐步解决,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通过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体会是一门有用的科学,并学会合作与交流。 通过对四氯化碳的收集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实验中的环保意识。

74 教学策略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以信息的接受、吸收、整合为中心,贯彻思维训练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75 教学片段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给“三斤”出个主意
“三斤”在家煲汤,煲了一段时间后准备放盐时发现盐不够,你有什么办法让“三斤”喝上不咸不淡的美味的汤? “三斤”有一个十分古怪的习惯,他喝汤时只喝汤汁,容不得半点汤渣,你如何除去汤渣? “三斤”偶尔喝点酒,他知道就是酒精和水组成的,他想把酒精和水分开,找了很多资料,归纳了酒精和水的性质差别(见附录1),

76 1、分离的意思是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上述的性质哪些可以利用? 2、由此可见,蒸馏主要是利用物质的什么性质?常用来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
项目 酒精 物理性质 颜色 无色 密度 0.78(g/mL) 1.00(g/mL) 溶解性 溶于水 气味 有特殊香味 无味 常温下状态 液态 沸点(℃) 78.3(℃) 100(℃) 化学性质 与Na反应 能否燃烧 不能 问题讨论: 1、分离的意思是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上述的性质哪些可以利用? 2、由此可见,蒸馏主要是利用物质的什么性质?常用来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

77 教学片段2:观察下列两幅图画,有何不同?你知道如何操作吗?

78 从实验现象上看,原来水中溶解的碘在加入四氯化碳后,部分碘跑进了四氯化碳中?是什么原因让碘离水而去,而对四氯化碳投怀送抱?请分析看下列资料:
教学片段3:学生实验(模仿教师操作),讨论: 为什么要检查氯离子两次? 为什么要弃去开始馏出物? 教学片段4: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取约15mL左右的碘水于锥形瓶中 再取约10 mL左右的四氯化碳 加到锥形瓶中 振荡、静置 从实验现象上看,原来水中溶解的碘在加入四氯化碳后,部分碘跑进了四氯化碳中?是什么原因让碘离水而去,而对四氯化碳投怀送抱?请分析看下列资料:

79 以上信息中是碘的什么性质产生了实验中的现象?
【资料】碘的性质 物理性质:紫黑色固体(水溶液为紫色),密度为4.93g/cm3,熔点是113.5℃,沸点是184.4 ℃ ,易升华,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29g(100g水中),易溶于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 能与H2反应H2+I2=2HI(反应很难进行) 能与水发生微弱反应 遇淀粉变蓝色 怎么分开他们? 以上信息中是碘的什么性质产生了实验中的现象?

80 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也很大,用酒精能否萃取碘水中的碘? 教学片段6:学生练习
教学片段5:学生实验 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也很大,用酒精能否萃取碘水中的碘? 教学片段6:学生练习 现需要分离下列物质,请用直线将分离实例、分离方法和选择分离方法的依据连接起来。 实 例 分离方法 选择的依据 除去澄清石灰水中的碳酸钙 蒸馏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差异 用CCl4提取溴水中溴单质 过滤 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醋酸(沸点118℃)与乙醇 分液 沸点的差异较大 分离汽油和水 结晶 两溶剂互不相溶 从含有氯化钠的硝酸钾溶液中提取硝酸钾 萃取      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不同

81 案例9:物质的分类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运用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认识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知道同类物质性质相似

8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建立同类物质性质相似的观念。 初步学会从类的角度观察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认识到分类思想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83 通过一系列金属氧化物性质的归纳和推理,引入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形成同类物质性质相似的观念。
教学策略: 创设应用情境,感受分类的重要性。 运用分类知识重新归纳和整理初中知识。 通过一系列金属氧化物性质的归纳和推理,引入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形成同类物质性质相似的观念。 通过“Ca→CaO→Ca(OH)2→CaCO3”和C→CO2→H2CO3→CaCO3的转化,体会从类的角度观察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84 教学片段1: “假设要到实验室制取氢气,怎样才能快速在实验准备室中找到所需药品” 实验老师把药品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呢?
将下列物质按组成进行分类: Ca 、CaO 、 Ca(OH)2、 CaCl2、Na、Na2O、Fe、 NaOH 、 Na2CO3 、C 、CO2 、 H2CO3、H2、 H2O、 HCl、H2SO4、Ba(OH)2 、BaSO4、Zn 如果你在实验室没有找到制氢气用的金属锌,可以用什么代替?你是怎么想到的?

85 教学片段2: 你知道CaO能进行哪些反应?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CaO的性质,推测Fe2O3和CuO能进行的反应,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介绍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86 教学片段3: 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Ca、CaO、Ca(OH)2、CaCO3 所属的类别 写出Ca→CaO→Ca(OH)2→CaCO3 的化学方程式 通常金属及其化合物都能通过相似的方法实现下述转化: 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盐

87 案例10:金属的化学性质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说出Na、Al、Mg等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在掌握通性的基础上,了解Na、Al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了解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研究方法 以金属知识学习为线索,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8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金属性质的试验,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通过对金属通性和特性的学习,感受分类研究的重要性。

89 教学策略 : 衔接好初中内容,做好知识的平稳过渡,强调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化学学习 体现化学学习与生活的互动 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思想的培养
注重落实基础,强调回归课本

90 教学片段1:回顾已有知识 结合用途小结金属一般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阅读图片3-2,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标出还原剂; 小结: 金属可与非金属化合;可与酸置换;可与盐溶液置换;金属单质均作还原剂,有还原性

91 教学片段2:金属Na、Al与O2反应 讨论: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和其结构有什么关系?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过渡:大多数金属作为还原剂都可以和氧气反应,但是否所有的金属都可以和氧气反应,反应的现象是否都相同,反应的条件是否都一样? 实验: Na、Al与O2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小结:比较几种常见金属(Na、Mg、Al、Fe、Au)和氧气反应的条件与现象,完成表格

92 案例1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了解Na2CO3、NaHCO3在性质上的异同

93 教学片段1: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 Na2CO3的俗名是什么?NaHCO3的俗名是什么?它们所属的类别?
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思路: 分析物质的结构特点、所属类别,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 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验证猜测 解释及结论

94 案例12: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说出SiO2与CO2性质的相似点,并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能够从Si与C结构上的对比,说出两者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碳、二氧化碳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介绍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识。 从日常生活中硅的应用出发,初步学会从“用途”分析“性质”的方法。

95 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广泛应用,体会“硅”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的社会意义,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广泛应用,体会“硅”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的社会意义,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利用实物、模型及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实物或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96 教学策略 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展示“硅”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的涵义
从硅及其化合物的用途来分析其具有的性质,再通过结构对性质进一步解释。建立 “用途”——“性质”——“结构” 采用对比迁移的方法,学习和分析Si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反映 体现

97 案例13: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会书写水的电离方程式;
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推导过程,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应用范围、影响因素;知道常温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0×10-14; 学会分析酸、碱溶液中粒子的种类及其来源,并能结合水的离子积常数进行H+和OH-浓度的计算;理解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含义; 知道pH的定义,理解常温下pH能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本质原因;了解pH的测定方法(试纸、pH计或酸度计);

98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电解质溶液所含粒子种类及来源的探究,体会学习的阶段性和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
辩证的认识溶剂水的电离对电解质溶液中粒子组成的影响; 利用化学平衡理论的迁移认识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99 教学片段1: 水在化学反应的研究中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作溶剂,很多可以溶于水的物质在其中分散开,有的以分子形式存在,有的以离子形式存在,有的以分子为主和少量离子形式存在。请分别分析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中的含有哪些粒子。 水也是一种弱电解质,也会发生电离,这对溶液的组成有没有影响呢?影响有多大呢?我们对电解质溶液的认识是否全面呢? 学生讨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

100 “水的离子积常数KW ”的真正含义是“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积”。
教学片段2 讨论:加入NaCl、HCl、NaOH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溶液中H+和OH-的变化(水的电离会受到抑制,但不会完全不电离。) 思考:对于上述三种溶液的粒子组成有什么新的认识?请逐一列举出来。(任何水溶液中除了溶质电离的离子,还有水电离的离子;酸溶液中也含有微量OH-,碱溶液中也含有微量H+) 学生再次书写上述三种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并分析表达式中各物质浓度的具体含义,与纯水中的表达式进行比较。得出稀的电解质溶液中H+和OH-总浓度的乘积仍然等于纯水中两者的乘积。 “水的离子积常数KW ”的真正含义是“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积”。

101 教学片段3:KW的简单应用 计算:0.1mol/LHCl、0.1mol/LNaOH、0.1mol/LNaCl中H+和OH-的浓度以及由水电离的H+和OH-的浓度。(从量的角度体会水的电离对溶液组成的影响。) 讨论:从你列举的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的组成粒子看,能否看出溶液的酸碱性(与初中认识的冲突)?如何界定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 思考:常见应用中我们更多的是用pH与7的关系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这和酸碱性的本质是否吻合?为什么?

102 教学片段4:关于溶液稀释、混合后pH计算 练习:pH=10和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值。

103 案例14:盐类的水解 知识与技能: 能对盐类水解的本质进行微观分析,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盐类水解;
能根据盐的组成判断能否发生水解,以及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 完善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 辩证认识盐类水解对盐溶液的组成和性质造成的影响; 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04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盐的分类和盐溶液的酸碱性,培养整理实验数据、抽象实验结论的能力; 通过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强化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学习微观分析的方法; 通过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体会实验设计应兼顾科学性、可行性,提高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认识盐类水解的应用,辩证认识盐类水解的广泛存在及实际影响。

105 教学片段1: 讨论:常温下将1 mol氯化铵溶于纯水得到1L溶液 ,加入氯化铵之前,纯水显什么性?为什么?氯化铵溶解时有什么行为?氯化铵溶解后溶液中增加了哪些离子?是否导致显酸性?如果不是,显酸性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NH4+和水电离的OH-会一直结合下去吗? 请列出该氯化铵溶液中的微粒种类,并指出其数量关系。 请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氯化铵溶液中离子的变化。

106 教学片段2: 用精密pH试纸测定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并做好记录:NaCl、Na2SO4、Na2CO3、K2CO3、CH3COONa、NaClO、NH4Cl、NH4NO3、Al2(SO4)3、(NH4)2CO3、CH3COONH4。 分析上述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关系。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上述盐溶液中离子的变化(注意Na2CO3水解的表示方法)

107 教学片段3: 讨论:盐的水解也属于离子反应。在认识水解反应原理的基础上,你对高中化学必修课中所学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无新的认识?
分为几个层次讨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盐的水解是否满足这些条件?如何重新认识离子反应的条件?盐的水解与其他常见的离子反应有什么不同特点?(盐的水解是一个反应程度很小的离子反应。)

108 案例:碱金属元素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写出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能够说出Na、K分别与氧气、水反应的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能够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09 案例:碱金属元素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碱金属的原子结构预测K的有关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碱金属性质递变的微观分析,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10 说课“说”什么? 说教材 说学生 说策略 说教学过程

111 教材“说”什么? 说教材的地位 说教材的内容 说教学目标

112 学生“说”什么? 说与本课题有关的已有知识基础 学习本课题时思维的难点

113 策略“说”什么  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探究——发现”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Download ppt "关于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思考 ——2009~2010学年上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