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七 音 三 A ★ 吳佩儒 1 4 ☆ 周柔安 2 4 ☆ 謝碧凌 3 7 ★ 洪彥儒 4 7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七 音 三 A ★ 吳佩儒 1 4 ☆ 周柔安 2 4 ☆ 謝碧凌 3 7 ★ 洪彥儒 4 7"—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七 音 三 A ★ 吳佩儒 1 4 ☆ 周柔安 2 4 ☆ 謝碧凌 3 7 ★ 洪彥儒 4 7
豎 琴 ♫ 七 音 三 A ★ 吳佩儒 1 4 ☆ 周柔安 2 4 ☆ 謝碧凌 3 7 ★ 洪彥儒 4 7

2 目 錄  豎琴的發展歷史 豎琴的種類 豎琴的構造與材質 豎琴弦線 豎琴的發聲原理 豎琴的演奏 豎琴的音域 音樂欣賞-各時期獨奏曲

3 豎琴的發展歷史♨ <前言> 豎琴,是一種大型撥弦樂器,是現代管弦樂團的重要樂器之一。
豎琴可作獨奏、重奏和合奏,屬多功能的複音樂器。 豎琴被公認是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早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中東地區及地中海等地就能找到豎琴的蹤影。 古時候埃及稱豎琴為「貝尼琴」;古羅馬與古希臘叫作「里拉琴」Lyra Harp;在中國的「箜篌」也是類似豎琴的樂器。 豎琴(英文:Harp;法文:Harpe;德文:Harfe;拉丁文:Arpa)

4 <發展歷史> 就目前的文獻資料尚無法考証豎琴到底從何而來, 但是許多的學者認為,豎琴應該是來自獵人的「弓」。
根據人類歷史,弓可以說是必要的狩獵工具,這也間接說明了為什麼各地文明的記載中,都能找到豎琴的紀錄。 例如古埃及文明中,豎琴被視為神聖的樂器,用於宗教儀式、祭祀慶典。 從目前已經掌握的資料中,最早的一把豎琴是在美索 不達米亞平原挖掘到的「拱形豎琴 Arched Harp」, 距離今天約兩千五百年左右,共有十多條琴弦。 之後隨著戰爭侵略與文化交流,中東地區的豎琴傳到了歐洲。在經過五百多年的改良,成為今日大家熟悉的外觀,而歐洲作曲家的創作,也因為豎琴的演進而有了更多的發揮。

5 中世紀時,吟遊詩人帶著魯特琴(Lute)或是豎琴傳唱千里,使這項樂器風靡歐陸,此時豎琴的構造仍非常簡單,也無法演奏半音階。
十六世紀時西班牙作曲家伯穆多 (Juan Bermudo.1510~1565)比照鍵盤樂器,發明了「雙排弦豎琴 Double - String Harp」, 以兩排平行的琴弦分別負責全音及半音,原理類似鍵盤樂器的黑、白鍵。 到了十八世紀,德國人霍布魯克 (Jacob Hochbrucker.1673~1763)發明了「踏板豎琴 Single-Action Pedal Harp」,這項革命性的突破,提升了豎琴的演奏能力,也讓更多作曲家願意投注更多的精力,為豎琴寫作適合演奏的曲穆。

6 不過,真正對豎琴投入更多研發的則是法國人,同時也奠定了現代豎琴的基礎。
十九世紀初,法國鋼琴製造商艾拉德(Setastien Erard.1752~1831)改良霍布魯克的踏板豎琴,推出「雙重踏板豎琴 Double-Action Pedal Harp」,將原來只能改變半音的琴弦,多了另一個半音,大幅增加豎琴的性能。 之後,法國作曲家白遼士 (Hector Berlioz.1803~1869)也將豎琴納入他的成名作「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裡,成為交響曲首次運用豎琴的紀錄。

7 拉德的發明,為現代豎琴打下了基礎。不過仍有樂器製造商,試著以不同的形式為豎琴帶來更多的可能,也影響了法國作曲家德布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與拉威爾 (Maurice Ravel.1875~1937)。 他們使用「交叉弦豎琴 Cross-Strung Chromatic Harp」進行創作,並讓作品有了新的效果。 「交叉弦豎琴」與「雙排弦豎琴」的設計概念相當接近,同樣分為左右兩排琴弦,四十四根在左邊,三十二根在右邊。 由於這種樂器彈奏上十分困難,至今只能在博物館或是特殊的場合中看到雙排弦豎琴。 不過,德布西著名的豎琴作品「世俗與神聖之舞 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以及拉威爾的室內樂「序奏與快板 Introduction et Allegro」,當初都是針對它所譜寫的音樂。

8 豎琴的種類☼ 的少數弦。 其後,弦數增加,亦設共鳴箱,外形線條華麗優美。 豎琴的弦一端與琴體(共鳴箱)以一定角度立交連接。
豎琴形狀大致呈三角框形弓狀,早期豎琴只有按自然音階排列方式 的少數弦。 其後,弦數增加,亦設共鳴箱,外形線條華麗優美。 豎琴的弦一端與琴體(共鳴箱)以一定角度立交連接。 現其種類大致可分為: 1.拉丁式:最原始豎琴,無法轉變調性。 2.愛爾蘭式(Lever Harp):種類款式最多,可用手改變調性。 (1)有22到39弦等規格。 (2)沒有踏板,音色優美清亮。 (3)傳統的愛爾蘭豎琴是用手指甲演奏的。 (4)愛爾蘭豎琴的音域很寬,泛音表現同樣出色,流暢而又疾緩分明。

9 3.踏板式(Pedal Harp):47條不同長度的弦由橫樑拉到共鳴板,使用腳改變調性。 踏板豎琴的演變,可推至17世紀末、18世紀初。 當時有單一動作踏板豎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利用腳控制踏板來升高半音。 單一動作的踏板,只有兩個凹槽(slu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動作一次,能演奏的調性仍然有限。 奧地利作曲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著名的「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就是以這種樂器為創作對象。( 到了19世紀初,由一位名為艾拉德(Sebastien Erard)的法國人發明了雙次動作踏板豎琴(double-action pedal harp), 因為有多加一個凹槽,踏板可以動作兩次,所以每根絃可以彈奏三個半音。 至此,豎琴發展為可以彈奏所有調性的樂器,而現今音樂會中所使用的音樂會用踏板豎琴,就是從艾拉德發明的豎琴慢慢改進而來。

10 *愛爾蘭式豎琴跟腳踏式豎琴最大分別是愛爾蘭式豎琴沒有腳踏,它是由手動式的手槓來改變調性。
☞踏板式豎琴的踏板 ☞愛爾蘭豎琴的手槓

11 原始的拉丁式豎琴 ♪

12 踏板豎琴 ( Pedal Harps ): 半音的調整是以腳踩的踏板( pedal )來控制。

13 愛爾蘭豎琴 (Irish Harps / Lever Harps):用手調整半音器(lever) 來控制半音。

14 豎琴構造和材質♩ ♩ ♩ ♩ ♩ ♩ 不管是那一種豎琴,其構造都是由弧形頸(neck)、共鳴箱(resonator)及琴絃(strings)所組成的。 今日以雙踏瓣的豎琴為標準型,通常為47弦,每一音一根弦,以全音階方式排列。豎琴的形狀類似不平等的三角形。 由共鳴箱、樑、柱、腳座、琴弦及五金裝置等,六部份所組合而成。 *現代豎琴琴身主要用西克莫或象牙木製造,音板則用松木製成。有些貴重的豎琴甚至有鍍金覆面,雕工精致。 共鳴箱是把共鳴板與共鳴箱、琴馬等合而唯一的豎琴共鳴箱,全部用木材製成。因此具有張弦的功能。

15

16 板樑是用木材製成的,一頭連結於琴柱,一頭連結於共鳴箱。 這個板樑有一排孔,插入鋼質弦軫,而從背面調弦。 在這個板樑的下面,設有操作半音的機件。 琴台並非僅僅是台座,而是裝置了操作半音的踏瓣組件。 踏瓣由右腳操縱四音,左腳操縱三音,每音踏瓣都分成三 段卡溝,使弦長能作降、還原、升的改變。 半音機關是用腳來操作的。把還原記號和#的弦枕栓以 相對的方式連結的話,便能夠藉一個槓桿來達到雙重的 停動功能。 以上半音操作機構的機件,全部都是黃銅或鐵製成,並 嵌在木質的板樑上。

17 琴柱是空心的金屬柱,裡面穿過七支用腳操作槓桿的金屬桿。 一共有47根琴弦。材質降G以上為尼龍線裸線,以下為尼龍或絲線,有的採用金屬纏的銅絲。 正如鋼琴弦一樣,弦愈長則聲音愈低。因為每根弦外表都一樣,琴弦又繁多,所以用顏色區分音高,方便演奏者識別。 紅色的弦線,是 C 弦,藍色或黑色弦,是 F 弦。隨著 C 弦一直向上數(弦線越來越短,即越來越高音),由一根紅色琴弦,往上或往下數到另一根紅色弦,便是一個八度。 A B C D E F G A B C D

18 ♣豎琴弦線♣ 琴身跟琴弦是離不開的一個配套,琴弦由共鳴箱穿出,再固定到頸部上的鐵樁(pin)。若把所有調好音的琴弦加起來,琴弦的拉力(tension)是730公斤。所以別拿豎琴弦來作發洩工具啊,最後傷到的,一定是自己哦!! 豎琴琴弦一般分為三種: 1. 尼龍弦(nylon strings)。 2. 羊腸弦(gut strings)。 3. 金屬弦(wire strings)。 尼龍弦 尼龍弦比羊腸弦耐用,但聲音比較脆弱無力,因為無需太用力拉弦便能發聲,所以較受初學者喜愛。(尤其是小朋友)一般都只有愛爾蘭式豎琴才配用此弦線。 羊腸弦 演奏用弦。聲音比較溫柔甜美。因為原料是羊腸,所以通常只能用一次。 金屬弦 低音弦線,十分耐用,但畢竟是金屬料,所以亦會生鏽,時間一長便會變黑。

19 ♠豎琴的發聲原理♠ 發現功箭的弦能發出聲音這件事,就是弦樂器的誕生的原因了。 接著由於增加琴弦而需要琴柱,不論從樂器的構造或撥奏的手段這點看來,豎琴是絃樂器之中最原始的樂器。 不過其半音的機構卻是最近的裝置,可見豎琴是文明與原始合而唯一的樂器。 弦樂器的共鳴板都接受琴弦水平的振動,唯有豎琴接受琴弦直角的振動因其構造如此特殊,所以共鳴現象之外也會有鳴響的現象。 彈奏者踩腳踏瓣時,琴弦下方的叉狀底盤就會發揮彈簧機制。 叉狀底盤彎曲琴弦,弦長則變短,發聲就可升高半音。 每一條弦均接連兩個叉狀底盤, 分置踏瓣的不同位置,故可提高兩個半音。

20 ◆豎琴的演奏◆ 豎琴異於鍵盤樂器之處,便是用手直接撥弦。 1.鍵盤樂器的左右兩手指的順序正好相反;但豎琴則由於從琴弦的兩側撥奏,因此手指的順序兩手相同。 2.由於豎琴用手指撥弦的姿勢使然,兩手的小指都用不上。 3.鋼琴是敲弦而響出音的;豎琴則為撥弦的樂器。 由於琴弦的間格距離要比鍵盤小,所以在十度內的音能自由演奏。 音色有三種表現~ ①用指頭撥弦,這是基本的奏法。因受吉他奏法的影響,有使用指頭與指甲來撥弦的奏法。 ②撥奏琴弦下端靠近共鳴箱的位置之方法。響出的是硬質、泛音多的音。 ③泛音奏法:在弦長的整數分點輕輕地作為支點,所響出的音為該整數分點弦長的泛音。 弦樂器的泛音是很具滲透力而純粹的音,它在豎琴則餘韻特別美。

21 技巧 1.豎琴可自如地演奏音階以及音程的跳動。
2.可演奏各種雙音(大、小三度,大、小六度,八度,純四度或純五度等音程)的音階序進或分解和弦音型。 3.可以演奏各種和弦連接或複音織體。 4.可演奏各種類型的滑奏。 5.轉調。轉調不困難,因運用踏板,可使某弦升高半音或降低半音。在樂段進行時轉調,應給予踩換踏板的時間。 在豎琴上,運用踏板,可以使相鄰的兩弦變為同度音高,可奏出類似拉弦樂器抖弓的效果。 6.泛音。輕按琴弦的1/2處,可奏出高八度的泛音。 豎琴的泛音奏法多用於獨奏,以中音區為佳。在合奏中,由於泛音力度太弱,音響效果不明顯,少用。 演奏的注意事項:豎琴不宜在快速的情況下,單手連續彈奏同一和弦也很少彈奏雙手指向動作相同的樂句。

22 # 豎琴的音域♭ 音域C2—g4 常用音域(音響效果最美的音域) B1—g3音區
極低音區(C2—B2):聲音發虛,共鳴少,很少單獨使用,如在這個音區上方重複一個八度演奏,則效果尚好。 低音區(B2--G):聲音低沉、厚實,餘音較長。 中音區(G—g2):聲音圓潤、響亮、透明度好。 高音區(g2—c4):聲音稍尖,餘音較短,弱奏時音質仍很好。 極高音區(c4—g4):聲音發乾、細弱,餘音很短,極少使用。

23 ☎豎琴各時期獨奏曲☏ *巴洛克時期: 此時期的豎琴,由於樂器本身的限制,並沒有太多寫給豎琴的原創作品。
但經由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多位傑出豎琴家的改編,現在也能聽到豎琴 演奏的許多巴洛克時期音樂。 培賽第 (Giovanni Battista Pescetti﹝1704─1766﹞)的 C 小調奏鳴曲 (Sonata in C Minor for Harp, arr. Carlos Salzedo), 由三個樂章組成,是一首明淨而讓人心曠神怡的曲子,尤其第二樂章裡美麗 的主題,常叫人起雞皮疙瘩地感動。 曲中因為需要複雜的踏板技巧﹝第一樂章﹞、優美的樂句控制﹝第二樂章﹞、 以及每個手指絕對乾淨的聲音﹝第三樂章﹞,已經成為必學曲目,也是許多 國際大賽的指定曲目之一。 ( )

24 *古典時期: 此時期開始有踏板豎琴的雛形,也就是能在樂器上較快速地轉調或彈奏升降 記號,所以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作曲家為豎琴寫曲子。
偉大作曲家巴哈的第二個兒子 卡爾‧菲利普‧艾曼紐‧巴哈 (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就為豎琴寫了這首經典 - G大調奏鳴曲。 這首曲子最大的不同處,在於樂章的順序排列;不同於傳統奏鳴曲快─慢─快的樂章順序,這裡是慢─快─快。 曲子的和聲語彙相當豐富,色彩也多變,加上複雜的技巧,不但動聽, 也是每位傑出演奏家所必備的曲目。 巴哈在作這首曲子時,並沒有寫下所有裝飾音的細節,所以細心的聽者會發現 ,在不同人的彈奏裡,出現不太一樣的小音符, 這是因為每一位詮釋者,在參考巴哈其他的鍵盤作品後,由於解釋角度不同 而得到不同的結果。 *第三樂章 (

25 *浪漫時期: 豎琴樂器本身在此時期並沒有很大的改進,像浪漫派始祖貝多芬,並沒有為 這個樂器寫下任何作品。
但音樂史上在此時期的許多偉大創新,卻也讓豎琴音樂在曲風上更豐富。 愛爾華斯 (Elias Parish Alvars﹝1808─1849﹞)就寫過多首最具豎琴浪漫派音 樂的代表作,Introduction, Cadenza and Rondo(前奏,滑彩與輪旋曲 )便 是其中一首。 由於他本身就是一位傑出的豎琴演奏家﹝白遼士便曾稱他為“豎琴界的李斯特”﹞,他寫的曲子常需要高難度的技巧。 這首曲子一開始,就是一段很能展現豎琴技巧的導奏。接下來的滑彩,更是 炫技。 加上裝飾奏本身的自由發揮空間,每一位詮釋者的演出,都會讓聽者聽到不同 的色彩與驚艷。 最後的迴旋曲中,愉悅輕巧的主題由不同的伴奏型式搭配反覆出現,穿插戲劇化的片段,還有華麗的結尾,充分表現此時期音樂的風格。 (

26 *印象派時期的法國音樂: 特別介紹此時期的法國音樂是因為豎琴樂器在此時,經過法國人的研發,
有了突破性的改變,也就是他們發展出現在一般古典豎琴的前身,不管在音 色、音量、及音階的變化上,都有很大的改善與空間。加上當時巴黎音樂院 幾位在豎琴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老師,在教學與創作上的貢獻與努力,豎琴 音樂從此開始蓬勃發展。 杜尼耶 (Marcel Tournier﹝1879─1951﹞)曾任當時巴黎音樂院的豎琴老師 ,他大部分的曲子,都有標題,而音樂的內容,都因著標題而有不同的劇情 與個性。很難想像豎琴可以與驢子產生關聯吧?在他所寫的12首Images裡 ,有一首曲子標題是「灰驢子的旅行」。在這個曲子中,他用節奏與音型來 表現驢子的腳步,與道路的高低起伏,寫的非常生動有趣,聽著音樂好像就 能看到那樣的畫面。其他的曲子還有描述雪景、舞者等等,都非常寫實又不 失樂器本身優美的色彩。 在當時的音樂社會中,女性演奏家是少數中的少數。 蕊尼耶 (Henriette Renie﹝1875─1956﹞)不但成功地躍上舞台,受到聽眾 肯定,還寫過許多現在仍深受豎琴家喜愛的曲目。 不同於 杜尼耶 著重在色彩上的處理,蕊尼耶 的曲子都多了一點更深刻、內 心的成分。例如她的「沉思﹝Contemplation﹞」,擺開技巧的部分不說, 旋律本身的沉穩與典雅,還需要演出者加上一點冥想,才能完全展現標題的 涵義。 *蕊尼耶-沉思 (

27 *近代音樂: 近代音樂的作曲家,可以說已經將豎琴這個樂器發揮的淋漓盡致。
除了運用各種特殊的調性之外,還發明了許多特殊的記譜法,將豎琴上每個可以發出聲音的部分都加到曲子中。 薩爾澤多 (Carlos Salzedo﹝1885─1961﹞)的「夜之歌﹝Song in the Night﹞」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曲中運用指甲奏、敲擊共鳴板、手掌擦絃等等特別的音色,這些都是在他之前從來沒用過的彈奏法。 曲子由一段神秘而恬靜的開頭導入,描述夏天夜晚的聲音。 中間是一段輕快的小夜曲,在這裡的指甲奏,讓舞曲般的節奏有更鮮活的性格。 末段又回到恬靜的主題,形容早晨的來臨。 *多人演奏的版本* (

28 ♥ END ♥


Download ppt "七 音 三 A ★ 吳佩儒 1 4 ☆ 周柔安 2 4 ☆ 謝碧凌 3 7 ★ 洪彥儒 4 7"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