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社會問題與教育 林以凱.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社會問題與教育 林以凱."—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會問題與教育 林以凱

2 本次課程綱要 壹、社會問題的內涵 貳、青少年問題與教育 參、人口、貧窮問題與教育

3 壹、社會問題的內涵

4 社會問題的定義(1/2) Social problem 為一種對社會生活及福祉構成威脅的情況或情境,必須加以干涉使之減輕或消除。
上述之情況或情境,必須引起社會中許多有資格的觀察者所注意,並能喚起他們用集體行動來設法改善(凱斯,Case)。

5 霍頓與雷斯里(Horton & Leslie)的看法
社會問題的定義(2/2) 霍頓與雷斯里(Horton & Leslie)的看法 對多數人具有不良的影響,而可藉集體行動予以解除的情況。 具有「影響多數人」、「被社會中的成員(少數有見識的觀察者)認為對多數人是有害的」、「公眾有意尋求方法解決」、「必須採取集體的社會行動予以解除」等四項特徵。

6 社會問題的特性(1/2) 普遍性-任何社會都有其問題存在。 個別性-每個社會的問題都是獨特的。
關連性-每一個社會問題都與社會中其他現象或問題是有關係的。 感染性-透過人類的學習模仿、傳媒與科技的進步,社會問題是會感染的。

7 社會問題的特性(2/2) 時間性-時代不同,社會問題與解決方式也會不同。 空間性-不同國家與地區因為地域性不同所形成的社會問題也不一樣。
多元性-社會問題不斷「推陳出新」、有多元的面貌。 累積性-亦即社會問題的「增強作用」。

8 社會問題的學說(1/7) 社會病理學 社會解組說 價值衝突說 偏差行為說 標籤理論 文化失調說

9 社會問題的學說(2/7) 社會病理學 Social pathology,源自於斯賓塞(Spencer)的有機比擬論,其認為社會如同生物一般,會生病、也會因關係失調而產生社會問題。 此學說認為社會問題成因是社會化的失敗。 早期認為是先天生理缺陷所造成,故而主張以優生學解決問題;後期認為是學習到錯誤價值的結果,所以要從道德教育來改變價值觀念。

10 社會問題的學說(3/7) 社會解組說 Social disorganization,認定社會是有組織的,但是因為在其變遷的過程中,造成某些部門喪失功能而無法協調,故而形成「解組」的狀況,社會問題因此而產生。 社會解組的根源包括:「利益與價值」以及「身份地位與角色義務」的衝突、錯誤的「社會化」及「社會溝通」…等。

11 社會問題的學說(4/7) 價值衝突說 傅勒(Fuller)首先提出。
認為社會中各團體當中的成員因為價值觀念不同,造成對某種狀況的判斷不一樣,而形成社會問題,例如資方與勞方的問題…等。

12 社會問題的學說(5/7) 偏差行為說 克連納(Clinard)。
個人因為生、心理的缺陷或社會化過程中不良的影響,造成其行為不符合社會一般人所遵守的規範,而變成社會問題。

13 社會問題的學說(6/7) 標籤理論 貝克(Becker),認為社會團體在制定規範時也同時造成「偏差」,而不遵守此規範的人都被稱之為「偏差者」;此現象會導致原本被稱為「偏差者」的人被貼上「標籤」,而有更進一步的偏差行為出現。 此社會問題應以更大幅度的「容忍」解決。

14 社會問題的學說(7/7) 文化失調說 社會文化因為變遷的速度快慢不同,造成失調的狀況,社會問題因此而產生-烏格朋(Ogburn)。

15 社會問題與教育的關係 改變社會問題需要新的知識與正確積極的態度,而這需要透過教育來進行。教育能幫助社會進行調適,並建立新的規範,此即為「社會重組 」或「社會重建」。

16 貳、青少年問題與教育

17 青少年問題的狀況(1/2) 一般困擾問題 健康問題。 家庭生活問題。 學校生活問題。 社交與戀愛問題。 職業問題。 人生問題。

18 青少年問題的狀況(2/2) 犯罪問題 整體少年及兒童犯罪情勢穩定持續減緩,但再犯率仍偏高。 少年及兒童犯罪類型趨於暴力化與多樣化。
青少年濫用藥物問題仍為焦點。 女性、少年及兒童犯罪仍維持一定比例。 犯罪少年年齡朝高年齡集中。 中輟生犯罪比例降低。

19 青少年問題產生的因素(1/3) 生、心理因素 遺傳、體質、發展遲緩…等生理因素。 自卑感、憂慮、恐懼、妒忌、好奇等特質。
社會意識增進與反抗權威心理的增強。

20 青少年問題產生的因素(2/3) 學校制度因素 課業繁重缺乏調濟。 教材缺乏彈性與教學方法不當。 教師專業訓練不夠或情緒不穩。
處理學生問題不當。

21 青少年問題產生的因素(3/3) 社會文化因素 家庭因素-結構與功能不善的家庭、不良父母。 社會因素-外界誘惑增加、價值觀混淆。
米德(Mead)認為青少年的「狂風暴雨」時期非個人本質(生理)因素所造成,而是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22 青少年問題的預防與補救途徑 重視青少年在社會中的地位。 改進輔導青少年的方式。 強化親職教育的功能。 改進學校教育的內容及方法。
充實青少年休閒活動場所。 發揮大眾傳媒的正向功能。 統整青少年輔導機構。

23 參、人口、貧窮問題與教育

24 人口相關理論 我國傳統的人口思想-無後為大、多多益善。 馬爾薩斯(Malthus)的人口論-人口與物資的關係。
適度的人口論-從經濟學的觀點,認為適當的人口數量是每人獲得平均報酬最高的數量,所以每一國家最適人口數量與其經濟條件相關;甘南(Cannan)、卡桑德斯(Carr-Saunders)。

25 台灣地區人口現況 人口增加率逐漸趨降。 出生率下降明顯。 年齡結構青壯化。 人口老化。 產婦高齡化。 人口分布不均及都市化。
(內政部中華民國統計年報)

26 人口教育 人口教育-提供學習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人口情勢的教育計畫,目的在使學生對此情勢建立一套理智和負責的行為。
認為人口教育應質量並重,實施對象應遍及全民。(陳奎憙) 我國人口政策執行成效及加強我國人口教育的建議措施( 頁)。

27 貧窮的定義 可視為一種情況,在此情況中的個人不能維持自身以與其團體的生活標準相符合,因而身心能力不能在團體內發揮有用的功能。
絕對定義-固定年收入的數字劃分。 相對定義-所得分配低於全國某特定比例。

28 貧窮與教育 您覺得如何從教育著手,以解決社會上貧窮的問題? 我國解決貧窮問題所做的努力(158-159頁)。
上述問題的參考答案( 頁)。

29 附錄:教育優先區補助計畫(1/3) 目的 有效解決地區性教育問題。 平衡城鄉教育差距。 照顧文化資源不足地區及相對弱勢族群學生。
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與「社會正義原則」之精神。

30 附錄:教育優先區補助計畫(2/3) 補助對象 符合下列優先區指標之直轄市、縣(市)政府所屬國民中小學: (一) 原住民學生比率偏高。
(二) 低收入戶、隔代教養、單(寄)親家庭、親子年齡差距過大、新移民子女之學生比率偏高。 (三) 國中學習弱勢學生比率偏高。 (四) 中途輟學率偏高。 (五) 離島或偏遠交通不便。 (六) 教師流動率及代理教師比率偏高。

31 附錄:教育優先區補助計畫(3/3) 補助項目 推展親職教育活動。 原住民及離島地區學校辦理學生學習輔導。 學校發展教育特色。
修繕離島或偏遠地區師生宿舍。 開辦國小附設幼稚園。 充實學校基本教學設備。 充實學童午餐設施。 發展原住民教育文化特色及充實設備器材。 交通不便地區學校交通車。


Download ppt "社會問題與教育 林以凱."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