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質的行為觀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質的行為觀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質的行為觀察

2 第一節 質的觀察特色 壹、目的 質的行為觀察係將質的研究法應用於行為觀察上,其目的在於探討某個案例與環境之行為互動關係之脈絡意義。
第一節 質的觀察特色 壹、目的 質的行為觀察係將質的研究法應用於行為觀察上,其目的在於探討某個案例與環境之行為互動關係之脈絡意義。 質的觀察必須接收被觀察者的訊息,也需要檢視自己發出的訊息。 觀察別人,稱為「觀察」(observation);如果反觀自己,就是觀察自己的行為意義或想法的工作,也就是「省思」(reflection)。

3 質的觀察係由觀察者在可以專注且敏銳察覺行為的意境中,蒐集到被觀察者關鍵性之重要行為訊息,以其理性來發現行為過程中之獨特的意義,以及行為發展的來龍去脈。
的觀察要去「瞭解」行為的真相,找出表面行為的內在意識或意義脈絡。

4 質的觀察之目的如下: 1. 針對案例之行為訊息來瞭解。 2. 瞭解案例的行為習慣(個性、氣質)。 3. 推判案例的內在意識或潛在因素。
4. 分析被觀察行為脈絡的原因。 5. 對被觀察者行為的問題提出輔導的假設策略。

5 貳、過程 質的觀察過程係以觀察者本身為工具,知覺、記錄、分析、解釋單一案例,或特殊事件相關的當事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觀察進行中,觀察者個人的主觀是重要的工具。 在知覺接收的行為事實過程中,必須過濾暫時的判斷及感情因素,或不斷喚醒自己注意事實,使記錄的資料可以「聚焦」在客觀的事實。

6 質的觀察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探索階段—資料的蒐集 二、深究階段—資料的分析
在這階段中,觀察者必須以虛心、誠實、專注、敏銳的態度進行行為事實的蒐集。 為使觀察紀錄具有客觀性,必須將文字紀錄分為「主觀評論」及「客觀事實」兩部分。 二、深究階段—資料的分析 分析工作必須抱持著質疑及繼續求反證的心理。 最後的分析工作則在解釋階段對整體資料的統整性分析,以便作出主題行為的整體透視。

7 三、解釋階段—重點的整理及評論 分析是找出行為的重點,解釋就是將重點關聯出變項,解釋出變項間的交互作用。
解釋階段可以將分析的結果以條列或圖表將行為要項或要項間關係簡明扼要的寫出,並且在整體概念之下能找到行為事實之證據。

8 參、限制 質的行為觀察的過程中,每一階段都有其範圍及限制: 一 、觀察對象是個案或小團體
質的行為觀察只能針對一個或少數對象為被觀察者,其他的人與事就退居背景了。 二、觀察有其主題範圍 觀察的主題是觀察者想瞭解的行為層面。

9 三、觀察資料必須是被觀察者的自然行為表現
質的觀察必須深入被觀察者之日常活動情境中才能進行觀察。 為求自然的行為表現,在資料的採用上,也應抱持著質疑及不斷搜求證據的態度,才會真正接觸事實真相。 四、觀察者的紀錄必須是詳實及客觀的 質的觀察進行中,應避免觀察者的以偏概全及先入為主,所以必須詳實與客觀。

10 五、資料分析與資料蒐集交替進行 觀察結束之後,由分析中發現行為的意義或重複出現的行為,並發現問題,在下一次觀察時,使觀察的焦點逐漸濃縮在觀察者逐漸揭露的興趣焦點上。 六、分析結果必須繼續求反證 為使觀察者的主觀減到最弱,繼續的質疑及求反證資料是必須的。 七、由觀察、分析、解釋及結果運用都應由同一人來進行 質的觀察是觀察者本身對被觀察者行為的思索及瞭解的歷程,任何一個步驟都需由觀察者本身親自體驗,不可以由別人來替代。

11 第二節 探索階段 壹、主題範圍的界定 一、觀察的動機 質的觀察如果沒有主題,就不易接收到有關係的訊息。
第二節 探索階段 壹、主題範圍的界定 一、觀察的動機 質的觀察如果沒有主題,就不易接收到有關係的訊息。 觀察主題即觀察者有動機想去揭露的行為現象範圍。 主題的決定就是由觀察者的動機而產生。

12 二、主題範圍 三、由事件或時間取樣來決定 主題的決定是資料蒐集的範圍及資料分析的方向。
質的觀察主題最好由選擇觀察的事件或選擇觀察的時間來決定。 質的觀察主題的選擇,其目的在於以時間及事件來縮短行為的延續,使觀察者的知覺及記憶能承擔觀察記錄的工作。

13 四、延續的主題 觀察結果如果尚未完滿,可能使主題不符合,必須將主題做修改或擴大,以作為另一個「聚焦」的方向。 五、主題選擇的實例

14 貳、觀察者的角色 質的觀察是自然的觀察,觀察者必須進入被觀察者的行為情境才得以進行觀察。
「觀察行為是否讓被觀察者知道」及「與被觀察者互動的程度」都是需在觀察之前就要考慮好。 觀察者保持一定的態度及參與,觀察情境也維持單純而自然,這樣才能使被觀察者的戒備心減低,而很自然的表現他自己的行為。

15 一、觀察行為是否讓被觀察者知道 在被觀察者對觀察行為易有所知覺的情況下,觀察者在觀察之前最好先徵求被觀察者的同意。
如果觀察者拒絕被觀察,或者無法自然的表現行為,這種完全的質的觀察及現場記錄只好放棄。

16 二、是否參與被觀察者的行為互動 如果觀察者能完全以觀察者角度進行觀察,而不與被觀察者有其他角色的互動,則觀察及分析較易客觀而詳實。
教育上的觀察者常常同時也是施教者,因此參與觀察的記錄需要在事後記錄。 觀察者必須把「自己本身的行為表現」也當作客觀事實的記錄,而把行為發生時的內心想法過濾在另一欄,才能盡量避勉主觀的干擾,而「記錄」行為互動的客觀事實。

17 參、詳實客觀的記錄 質的觀察記錄方法有日記法、軼事記錄法、現場觀察記錄等。 為使觀察記錄符合詳實及客觀,可以以兩個步驟來釐清:
一、原始記錄—主觀且詳實 原始的記錄在旁觀的觀察時,是現場的記錄;在參與互動的觀察時,則是事後的回憶記錄。 若要達到觀察的深入,每一次的觀察記錄資料都須是詳細的,而且也是誠實不扭曲的。

18 肆、行為觀察探索階段的範例 二、事後整理—清晰且客觀
觀察的事後整理,是針對原始紀錄作整理,除了把文字寫清楚之外,還需把行為的客觀面過濾出來,以去除主觀成見的影響。 肆、行為觀察探索階段的範例

19 第三節 深究階段 壹、分析之含義 分析工作即在觀察記錄中之「行為的客觀實況記錄」尋找系統脈絡,將複雜的行為與主題有關係的重點行為用簡明的語句摘要並登錄出來,以問題(question)或編碼標籤(coding label)將行為的意義以簡明的詞彙摘要出來,並登錄在記錄上。

20 貳、分析歷程及原則 一、行為記錄的摘要—產生主題意義的標籤登錄
行為觀察的標籤是以觀察主題的行為來思索適當的意義,將有關主題的行為意義以簡短易懂的文字摘要並登錄下來,所登錄的標籤用詞是在主題的意義範圍之內。 行為觀察質的分析,也就是將行為的複雜面以所登錄標籤的方式將主題意義摘錄下來,使行為有關主題的意義被濾出。

21 二、登錄重點標籤的原則 分析時所使用的標籤詞彙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符合主題的觀點
若在分析之前就決定某一層面(主題),則使分析時有脈絡可尋,但也非完全濾掉或拒絕接收其他層面的問題,而是以主題層面來透視整個行為。 (二)由描述的行為來推敲主題標籤用詞 在行為重點標籤登錄的用詞是要由觀察者根據所記錄的行為去思考被觀察者的行為意義,這是批判性及創造性的思索,而非有一套現成的字彙可以套用。

22 (三)不遺漏 在尋找重點登錄時就必須仔細推敲,尋找「主題意義的行為」,將其一一找出,不遺漏的登錄出來。 (四)客觀 標籤登錄所用的詞彙應盡量客觀,主觀的詞彙應盡量避免使用,而用客觀的詞彙代替。 (五)不誇張 行為的意義是否貼切,必須要看行為的連續、程序及統整才能確知,但是在質的分析時,重點標籤卻需把行為切成段落來登錄。

23 (六)不褊狹 在意義不明確的客觀資料中,不必過分小心的作過分褊狹的登錄,而可以加以觀察時的主觀成分,寫成疑難問題,等行為的意義在後面的觀察中獲得肯定之後,再寫成標籤重點登錄。。 (七)用詞可下操作性定義 操作性定義使用詞的意義十分明確,在重點摘要登錄時,才不至於模糊不清、前後矛盾的情形發生。 (八)質疑與繼續求證 在觀察紀錄整理完之初的分析,倘若因事實資料不夠完整,分析者仍不確定其客觀性、適切性時,應以疑難問題列出,作為下一次觀察蒐證的參考。

24 三、分析者的評論—下一次資料蒐集的準備 分析者的評論應針對下列問題來思考: 1. 是否可以針對主題意義來思考,能在心中浮現主題行為的觀感嗎?
2. 登錄為「問題」者是尚未被確定摘要出來的意義,需要什麼證據才能變成「標籤」? 3. 下一次觀察的期望。

25 參、行為訊息分析的範例 四、分析工作的瓶頸 在分析過程中,觀察者可能有兩種心歷路程: (一)省思的工作
在質的分析中,主觀的思考是一種省思;省思是有根據的。 省思是創造及批判的思考。 (二)用詞貼切合理 質的研究是一種學術研究的歷程,必須產生適切的用詞。 參、行為訊息分析的範例

26 第四節 解釋階段 壹、解釋的意義—落實的行為原理
第四節 解釋階段 壹、解釋的意義—落實的行為原理 質的觀察要「發現及探究」為某個體的行為原則,可以藉由系統分析產生落實的行為原理(grounded theory), 來解釋被觀察者的行為脈絡及原理原則。 落實的行為原理則是從實際現象所發現的道理,不似行為的一般原理在說明普遍行為原則。

27 貳、解釋的時機 觀察者自覺已經對觀察者行為的瞭解有了新的觀點,為要整理或找出這新的觀點的證據,暫時停止資料的蒐集及分析,而進行整理及解釋,以決定是否需要再進一步的資料蒐集及分析。

28 參、解釋工作的步驟 觀察結束時再做整體的分析,分為下列步驟: 一、解釋前的準備 1.將紀錄紙按先後次序編頁碼。
2.重新閱讀全部資料,並考慮登錄之標籤及問題是否適宜。 3.整理標籤。

29 二、行為傾向之解釋 1.決定標籤歸類的類目 2.標籤歸類 三、行為之進一步深入 1.決定次類目 2.標籤行為的深入

30 肆、主題的整體解釋 一、觀察者新觀點的求證 (一)觀察者觀點及類目的產生 「類目」,是行為的類別。 吻合的標籤歸為一類(正類目)
不吻合而且有相反意義者歸為一類(反類目) 無法判斷歸於正或反類目者歸為另一類(其他類目)。

31 (二)標籤的歸類 依照正類目、反類目、其他類目三者來判斷標籤的意義,將標籤一一作好歸類。 (三)求證 根據歸類,觀察者可以從標籤的歸類中整理出三種行為類目出現的頻率、時機,及行為重點之間的關係,以體會被觀察者的行為脈絡,可作為下一次觀察蒐證的準備。

32 二、分析主題行為的來龍去脈 (一)尋找次級類目
如果在第一級類目中,有的類目的標籤個數有多個(約十個以上),表示被觀察者這類行為之出現有各種不同的行為表現。可以就這多個標籤再思考次級類目,再將這多個標籤再作次級歸類,以將被觀察者行為出現的另一層意義抽離出來。 (二)尋找習慣行為 某標籤的次數很多次,則表示這標籤行為是被觀察者經常出現的行為,是被觀察者的習慣行為。 (三)以觀察紀錄資料思索習慣行為之共通性

33 伍、行為觀察解釋階段之範例 三、疑難問題的整理 有的行為意義不是很肯定的,在下標籤時以疑難問題寫出。
主觀的資料對資料蒐集的影響情形在最後也要作反省,以評鑑所蒐集之客觀資料是否有代表主題行為意義。 伍、行為觀察解釋階段之範例

34 第五節 質的行為觀察之信度及效度 壹、信效度的必要性
第五節  質的行為觀察之信度及效度 壹、信效度的必要性 質的行為觀察的主要工具是觀察者本身,則需要靠觀察者的省思來檢驗自己觀察結果的信度及效度,同時也可以以觀察的文字報告來檢驗過程的合理與否。 專業的質的觀察必須考慮到信度及效度,就會增加自然觀察的複雜性,所以必須經過省思的訓練。

35 貳、信度 信度(reliability)是可靠程度,通常是用在測驗工具是否可靠,由兩方面來考慮:測驗工具之施測結果是否一致,測驗結果能否反應真實的數量或程度。測驗的信度愈高表示誤差愈低。 在質的行為觀察來說,信度指的是在觀察過程中避免犯了觀察誤差,期使觀察結果盡量代表行為發生的真實意義。

36 質的觀察避免觀察誤差的原則 1.記錄盡量保持事實的客觀面,釐清主觀的成分。 2.記錄盡量保持詳細。
3.觀察記錄及觀察分析必須詳細確實,選出行為的重要意義,並劃定下一次的資料蒐集及分析的方向,而且在重要的行為意義上不斷找證據。 4.分析時所登錄的標籤及問題必須符合原則。 5.標籤行為的意義作歸類時,必須正確合理。 6.解釋必須根據標籤意義的歸類分析而產生。

37 參、效度 效度(validity)是命中目標的程度,一般在測驗工具上表示是否所能測定的功能及程度。
測驗的效度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內容效度;第二種是效標效度;第三種是建構效度。 行為觀察的效度指的是觀察結果是否解釋到觀察者所要瞭解的主題。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條件,信度不佳的觀察必然效度不佳。

38 肆、省思與觀察 一、省思的意義 在現場的深思熟慮能力,為現場的「省思」。
Schon認為,省思是對行動隱喻意義的瞭解,以及他處理表面行動中之批判、重建,及對進一步具體行動的期望。 教師可以將經歷過的雜亂無章經驗作分析、整理、歸納,以從中淬取出行事的通則、原理原則的能力,而這種由經驗中淬取以形成行動意義之心理活動(reflection for action),也是「省思」。

39 二、省思範例 接受過專業訓練之後的師資,對學術知識的省思層次有三種: (1)學術層次 (2)實際行動之省思 (3)批判層次之省思
在面對事實的時候,由於覺察不到專業問題的存在,所以仍然可能是從表面現象來反應。 (2)實際行動之省思 分為行動中的省思及行動後的省思,前者是與行動同步的賦予意義,後者是行動之後的賦予意義。 (3)批判層次之省思 如果由職場的經驗中也能看得到教育哲理,那就是做到了批判省思。 二、省思範例

40 三、省思對行為觀察的影響 四、質的觀察的省思 (一)教師個人教育觀念
教師個人的教育觀念必須是落實可行的,也是理論與實際關聯的,而且可以圓融統整、穩定一致,逐漸由調適中成長。 (二)教師的教育經營規劃 教師在處理教育工作的運作是會配合環境而預設反應的彈性、權衡現況、多元資訊之應用及統整。 (三)教師在職場現場判斷 教師的思維必須是能拓展學習機會、注意學生經驗之意義、應付多方面變化、引導思考等 四、質的觀察的省思

41

42

43 第六節  質的行為觀察之應用 壹、由訓練至應用 質的觀察的方法,主旨在提供一種教育工作中的行為觀察中之思維過程,以避免主觀的錯誤。

44 貳、教學或輔導中之軼事記錄 質的觀察記錄方法有日記法、軼事記錄法、現場觀察記錄等,其中最實用的是軼事記錄。
軼事記錄是在自然的互動經驗中將重要事件記錄下來,以瞭解重要行為的意義。 軼事記錄可以在教學的進行中兼顧全體學生的觀察與個別學生的觀察。

45 軼事記錄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 1.先記錄事實,再根據事實下判斷。 2.先寫判斷,再根據判斷來思索平時與他互動中的行為事實證據。

46 參、以行為意義的摘要應用在溝通上 肆、習慣行為之深入瞭解及輔導
行為觀察質的分析,也就是將行為的複雜面以所登錄的方式將主題意義摘錄下來,使行為之有關主題的意義被濾出。所摘錄的行為意義稱為「標籤」。 在溝通時以行為登錄之標籤可以更具體容易進入瞭解的狀況,如果標籤之溝通有不一致之處,再以事實來說明,這樣的溝通容易瞭解並且不浪費時間。 肆、習慣行為之深入瞭解及輔導 質的觀察,不論現場觀察或軼事記錄,都有助於「發現」習慣行為出現的「儀式」。

47 討論問題 質的觀察記錄問題: 質的觀察分析問題: 1.觀察記錄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主觀及客觀如何區分,舉例說明。
3.如何掌握觀察的主題? 質的觀察分析問題: 1.說明質的分析之過程。 2.質的分析中,下標籤及疑難問題的原則有哪些? 3.質的分析者的心理問題如何面對?

48 討論問題 質的觀察解釋問題: 質的觀察信度、效度及應用問題: 1.何時要進入解釋階段?舉例說明之。 2.解釋中,如何大膽假設及小心驗證?
3.解釋之後如何應用在行為輔導上? 質的觀察信度、效度及應用問題: 1.如何掌握質的觀察的信度? 2.如何掌握質的觀察的效度? 3.如何在教育工作中進行質的觀察?


Download ppt "第七章  質的行為觀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