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灣民俗活動 製作人:陳湘婷,洪迎珍,許馥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灣民俗活動 製作人:陳湘婷,洪迎珍,許馥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民俗活動 製作人:陳湘婷,洪迎珍,許馥敏

2 春節(起源)  春 節 , 也 稱 元 旦 、 元 日 、 溯 旦 、 元 正 … … 等 , 意 思 指 的 都 是 「 一 年 之 始 」 。 在 早 期 的 農 叢 社 會 , 耕 作 的 進 度 往 往 依 天 時 為 準 , 曆 法 自 然 就 成 了 農 民 作 息 的 依 據 。 我 國 自 古 以 農 立 國 , 曆 法 的 準 確 與 否 , 直 接 影 響 國 計 民 生 , 所 以 歷 代 天 子 , 都 十 分 重 視 修 訂 曆 法 一 事 。 夏 代 曆 法 建 寅 , 以 孟 春 之 月 ( 即 陰 歷 正 月 ) 為 歲 首 。 此 後 歷 經 商 、 周 、 秦 三 度 改 曆 , 到 了 漢 武 帝 時 , 已 出 現 了 曆 法 與 天 象 不 符 的 偏 差 。 《 漢 書 》 「 律 曆 志 」 形 容 此 時 為 : 「 朔 晦 月 見 , 弦 滿 望 高 」 。 武 帝 便 命 司 馬 遷 、 落 下 閎 、 鄧 平 等 人 改 秦 「 顓 頊 曆 」 , 另 訂 「 太 初 曆 」 , 仍 以 夏 曆 的 孟 春 之 月 為 歲 首 , 並 將 廿 四 節 氣 列 入 曆 法 。 這 套 曆 法 一 直 沿 用 了 兩 千 多 年 , 民 國 以 後 , 才 改 用 陽 曆 。 由 於 年 曆 的 確 定 , 年 節 的 風 俗 也 就 隨 之 固 定 下 來 , 標 志 著 一 年 之 始 的 元 旦 , 正 值 萬 象 更 新 之 際 , 不 管 士 農 工 商 , 都 將 它 視 為 一 年 中 最 重 要 的 一 個 節 日 。

3 春節(習俗) 古 時 候 的 爆 竹 就 是 將 竹 子 投 入 火 中 燃 燒 , 竹 節 裡 的 空 氣 受 熱 膨 脹 後 炸 裂 竹 管 , 發 出 劈 啪 的 響 聲 , 以 此 來 驅 逐 鬼 怪 。 後 來 , 驅 邪 的 目 的 變 得 較 不 明 顯 , 反 而 是 爆 竹 所 迸 發 的 火 光 及 響 聲 增 進 了 年 節 熱 鬧 、 興 奮 的 氣 氛 , 因 而 大 受 歡 迎 。 我 國 各 地 的 春 節 習 俗 , 基 本 上 大 致

4 春節(傳說故事) 有關春節的傳說是延續除夕的故事而來,總共有兩種說法:      (一)人們為了慶祝沒有被可怕的年獸吃掉,所以大年初一的早上逢人便說「恭喜!恭喜!」      (二)人們為了慶祝沒有被壞心的燈猴陷害,差一點遭到玉皇大帝下令要四海龍王淹死人們,後來還多虧觀世音菩薩去玉皇大帝說明,才免除人類的一場浩劫,所以等大年初一時,人們見面都要互道「恭喜!」祝賀自己和親朋好友能夠逃過一劫。

5 春節(食俗) 進 椒 柏 酒 , 飲 桃 湯 。 進 屠 蘇 酒 、 膠 牙 餳 , 下 五 辛 盤 , 進 敷 于 散 , 服 卻 鬼 丸 , 各 進 一 雞 子 」 。 據 按 語 的 解 釋 ; 飲 椒 柏 酒 是 為 了 像 柏 樹 一 樣 的 長 壽 。 桃 湯 、 屠 蘇 酒 、 敷 于 散 及 卻 鬼 丸 都 是 用 來 避 瘟 驅 鬼 。 除 了 家 人 之 間 相 互 飲 酒 祝 福 外 , 也 擇 日 邀 集 親 戚 朋 友 前 來 「 喝 春 酒 」 , 共 同 沾 染 春 節 的 喜 氣 。 請 春 酒 的 習 俗 , 唐 代 稱 為 「 傳 座 酒 」 , 平 日 難 得 見 面 的 習 俗 , 唐 代 稱 為 「 傳 座 酒 」 , 平 日 難 得 見 面 的 親 友 , 都 會 趁 此 機 會 互 相 拜 訪 , 聯 絡 感 情 。 中 小 戶 人 家 請 春 酒 , 自 然 是 以 溫 馨 的 家 宴 為 主 。 至 於 富 室 巨 賈 , 應 酬 往 來 的 對 象 既 多 , 請 起 春 酒 來 規 模 也 較 大 。 舊 時 北 京 的 同 仁 堂 藥 舖 , 每 年 春 酒 要 運 請 三 天 , 還 搭 台 子 唱 大 戲 。 戲 碼 一 定 是 多 年 未 演 的 劇 目 , 延 請 當 紅 的 名 角 來 演 出 , 可 謂 別 開 生 面 。

6 春節(春聯)        春聯可謂是中國獨創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又名為「對聯」,也叫做「春帖」、「門對」、「對子」,「春聯」則是現今通用的統稱。有三句,包括上聯、下聯和橫批,分別貼於家戶門旁的右、左和上邊。春聯的來由,應該從「桃符」講起。最初的記載,可見於《山海經》。上古神話裡傳說,當時有度朔山中的妖魔鬼怪,想出去的話,就一定要經過這扇鬼門。天帝為了防止那些妖魔鬼怪流漣於人間作祟害人,於是派遣了神荼和鬱壘這兩個神將去守護。他們觀察監視那些鬼怪的舉止,一旦有誰做了壞事,立刻擒拿起來抓去餵虎。更有「桃木能避邪」的傳說,於是此後每逢過年,人們把神荼和鬱壘的畫像或名字畫寫於兩塊桃木上,懸掛於左右家門上以用來趨災,這就是「桃符」。這種避凶招吉的習慣一直沒有間斷,到了後來,在家門的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寫上字數稍多且比較能表達自己心願的祝福語。

7 春節(語句) 過年家裡有很多糖仔、生仁、糕仔粒和冬瓜糖。 過年透早都愛用紅棗,泡茶敬神。 甜(年)糕甜甜,發糕發財,菜頭粿好彩頭 。
行春(到戶外走走) 大家恭喜,大發財。 恭喜發財,好事年年來。 食甜甜好過年,食甜生意好。 食棗年年好,吃豆吃到老。 鹹的包金,甜的包銀。(指包仔粿)

8 春節(過年食俗) 年 糕 因 為 諧 音 「 年 高 」 , 年 糕 的 式 樣 有 方 塊 狀 的 黃 、 白 年 糕 , 象 徵 著 黃 金 、 白 銀 : 也 有 條 狀 的 寧 波 及 福 州 年 糕 , 造 型 模 倣 銀 條 ; 都 是 以 形 狀 寄 寓 新 年 發 財 的 意 思 。 想 蒸 出 色 、 香 、 味 俱 全 的 年 糕 , 就 絲 毫 馬 虎 不 得 。 巧 手 的 主 婦 們 往 往 可 以 憑 著 多 年 的 經 驗 , 在 每 一 個 步 驟 都 拿 捏 得 恰 到 好 處 。 年 糕 的 口 味 因 地 而 異 。 北 京 人 喜 食 江 米 或 黃 米 製 成 的 紅 棗 年 糕 、 百 果 年 糕 和 白 年 糕 。 河 北 人 則 喜 歡 在 年 糕 中 加 入 大 棗 、 小 紅 豆 及 綠 豆 等 一 起 蒸 食 。 山 西 北 部 在 內 蒙 古 等 地 , 過 年 時 習 慣 吃 黃 米 粉 油 炸 年 糕 , 有 的 還 包 上 豆 沙 、 棗 泥 等 餡 。 東 蒸 年 糕 主 要 用 粘 高 粱 米 加 一 些 豆 類 , 山 東 人 則 用 黃 米 、 紅 棗 蒸 年 糕 。 北 方 的 年 糕 以 甜 為 主 , 或 蒸 或 炸 , 也 有 人 乾 脆 沾 糖 吃 。

9 春節(過年詩歌) 正旦蔡趙王賞酒 庾信(五一三──五八一) 正旦惡,酒新年長命杯。 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 流星向?落,浮蟻對春開。 成都已噀火,蜀使何時回。

10 元宵節(起源) 有關元宵節的起源,認為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另一種是源自民間的「三元節」,舊俗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而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而農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而這三元中又以「上元」最熱鬧也最受重視。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11 元宵節(習俗) (一)迎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為「鼓子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綵燈、店舖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水果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現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遊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道統。臺北市每年元宵節在各寺廟都舉辦花燈競賽,如龍山寺、祖師廟、青山宮、保安宮、關渡宮和松山慈佑宮,展出各式各樣、多彩多姿的花燈。 (四)猜燈謎 以往燈謎都在寺廟裡舉行,因為寺廟乃民眾閒暇時聚集的場所,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裡相關人員主持猜燈謎,場面熱鬧而溫馨,因為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雜誌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節目中穿插的燈謎,型態多樣化,可滿足民眾不同的需要。這也反應現代社會中過傳統節慶的多元型態。

12 元宵節(語句) 元宵節也叫上元。 元宵節是過年後第一個全家團圓的日子。 元宵迎鼓仔(花)燈。

13 端午節(起源) (一)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划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 (二)曹娥尋父屍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 鄉人群而祭之。

14 端午節(習俗)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 (二)喝雄黃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 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 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

15 端午節(語句) 1.五月節粽未吃,破裘不可放。 2.食茄肥到會搖,食豆食到老老老。 3.五月節大部分都會在家裡灑雄黃,插艾草、菖蒲。

16 清明節(起源)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有關清明節的由來: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 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17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是民國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國定假日。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一)掛紙 又稱「壓紙」,一般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的黃白紙,或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壓在墳上,以示子孫已祭拜祖墳。 (二)培墓 是把祖墳修飾一下,並向祖先祭拜的活動。每年一度將祖先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修整,然後準備一些牲禮、酒、菜、蔬果和粿類作為供品。一般都在墳前和后土前擺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雞蛋、魷魚、甜飯、芋、筍等。

18 清明節(語句) 清明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去培墓。 清明培墓要準備韭菜、魷魚、紅龜粿和牲禮。 培墓前要先割墓草,再祭拜。
雞卵要剝殼,撒在墓上。

19 中元普渡(起源) 地藏菩薩生日: 地藏菩薩是釋迦摩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據說七月十五是他的生日。民眾到地藏菩薩廟用鮮花、水果祭拜。
盂蘭盆節: 相傳目蓮尊者為拯救陷在地獄的母親,親自進入地獄,羅列百味供養眾餓鬼,以解救母親。

20 中元普渡(習俗) 普渡 :    普渡時都會擺設長長的供桌,家家門前、簷下都掛盞圓形紙燈,一面寫「陰光普照」或「慶讚中元」,一面為「路燈」,這是用來照引路途,使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養他們的地方。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或是以行業為主,例如:市場普;也有里長來主辦,社區鄰里為對象。祭品不拘,通常都很豐盛,糕點和粿類通常都不能少,因為七月天氣炎熱,祭拜時間又長,所以食物容易腐爛,以前的人都認為七月普渡的東西容易壞,是因為那好兄弟、孤魂野鬼來吃過,其實不是這個因素,而是因為天氣熱、時間長的關係。 中元搶孤: 在板橋、頭城、恆春、澎湖等地盛行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電線桿)所構成,上面塗滿牛油,與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向孤棚前進,在孤棚的頂端,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不能用蠻力,而是要智取,並且全隊要同心協力才能將隊友送上孤棚的頂端。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已成為最重要的活動,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21 中元普渡(語句) 1.七月半鴨,不知死活。 2.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大家卡小二 3.三十鬼門關起來,大家卡放心。
4.普渡主要誦經,壇裡有地藏菩薩。 5.做長工望落雨,做乞食(丐)望普渡

22 中秋節(起源) (一)嫦娥奔月 據說遠在四千多年前,有窮國的國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體恤民間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長生不老,從崑崙山找來長生之藥,準備擇日吞藥,此事為嫦娥得知,為體恤子民,免售后羿長期殘暴統治,乃先將此藥吃下,突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向月宮騰空飛去,后羿發現,以箭射嫦娥,嫦娥以進入廣寒宮,成了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四)推翻元朝 相傳,元末,中原漢民不甘受其統治,愛國之士紛紛抗元,朱洪武的軍師劉伯溫要屬下扮道士到各縣賣符,並稱:今年天將降災,要避災者可於八月十五日懸掛日月旗,旗將藏於大月餅中。到了這天,各地民眾都切大月餅,將其中所藏的旗都掛起來,元人看了大吃一驚,朱洪武就一擊成功,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後來,這種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類似的傳說是月餅內藏一條紙,內寫「八月十五夜殺韃子」,大家切月餅時看到這一張紙,大家一起把韃子殺了,元朝就推翻了。

23 中秋節(習俗) (一)賞月: 中秋節的月亮是特別的皎潔、明亮與圓滿,具有象徵性的意義。更有許多人想看月亮裡的玉兔和吳剛伐木。
(二)吃月餅: 吃月餅的習俗有文字記載是始於明代,傳說把節慶的食品神奇化,並賦予愛國的意義。 中秋應景的品是「月餅」,與端午節吃粽子一樣。月餅是紀念反抗異族的統治。

24 中秋節(語句) 1.細漢(小)時最愛用柚仔皮做帽子戴。 2.中秋節吃月餅和文旦柚。 3.中秋時陣的柚仔較有湯(汁)又甜。
4.現在的月餅,皮薄餡多又甜。

25 重陽節(起源)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又稱「重九」。重九成為節日,據文字記載可以早到漢代,「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可見西漢時以過重九節。  重陽節經過二千多年的變遷,以成為多元性的節日,並存著各種習俗,成為一個多彩多姿的節日。民國六十三年內政部為敬老崇孝而核定重陽節為「老人節」,增加了重陽節的內涵。

26 重陽節(習俗) 登山(高): 登高郊遊,此俗自漢代開始一直到現在,在漢代時除登高郊遊之外,並增加野宴。發展到後來,大家乘登高之便,並兼掃先人的墳墓,增加了重陽在慎終追遠的孝親精神。 賽風箏 九月是秋天,天高氣爽,過去青少年在這天爭放風箏,俗語說:「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哮。」就是重陽滿天飛的景象。現在在國父紀念館或是木柵河堤邊,有放風箏的活動,增添節日的娛樂氣氛。

27 重陽節(語句) 1.九月九風吹滿天哮 2.九月重陽拜祖先。 3.重陽的菊花開得正美。 4.古早人利用重陽爬山。


Download ppt "台灣民俗活動 製作人:陳湘婷,洪迎珍,許馥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