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倫理學概論 摘錄自 林火旺,倫理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倫理學概論 摘錄自 林火旺,倫理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倫理學概論 摘錄自 林火旺,倫理學

2 問題討論 什麼是倫理學 為什麼需要有倫理 倫理與道德的區分

3 倫理學的種類 規範倫理學 效益論 康德義務論 德行論 【目的論與結果論的區分】 後設倫理學 情緒論 規約論

4 規範倫理學 壹、規範倫理學的定義 一、倫理學(ethics)此字源自希臘文的ethos,其拉丁語同義詞是philosophia moralis,moralis源自拉丁文的mores,原是風俗習慣之義,待習俗成為規範,也就成為人們思言行為的基準。倫理學因而是規範性的學問。 二、系統性的了解道德觀念和道德判斷,探討道德原則的合理性,其目的是要建構行為規範的基本原則,以解決道德問題。 三、規範倫理學的理論是研究人類行為應有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限制,提供人類實際生活中行為的指引。

5 貳、規範倫理學的歷史發展 一、希臘至中世紀: 以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為主流:
(一) 道德判斷以「人的行為」為對象,特別是以有意識、有意志、有目的的行為為對象。 (二) 一切人的行為都以某種善為目的,若行為實踐的目的就是活動自身,亦即「以自身為目的」的善就是至善。至善的內容就是幸福。(也因為如此,有學者稱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為目的論倫理學) (三) 追求善和幸福的方法唯有德行。沒有德行就沒有幸福。(也因為如此,有學者稱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為德行論倫理學) 因此,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既是目的論倫理學,也是德行論倫理學, 並且也稱為幸福論。

6 義務論 二、啟蒙運動之後: (一)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義務論(Deontology):
1. 源自斯多亞學派的主張:為善不可不為,為惡不可不絕,此「 不可不」之觀念,在倫理學上之謂「義務」。 2. 主張倫理行為來自「無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義務。並且,因義務而為之行為,其道德價值不在於由此行為所達成之目的或結果,而在於決定此行為善意志(good will)。

7 效益論 (二) 功利主義或效益論: 1. 代表人物是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和彌爾(John Stuart Mill, )。 2. 基於對亞里斯多德「善」和「目的」概念的錯誤理解。認為善是一種外在的、可量化的善,所謂「目的」是指行為的結果。故而,倫理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這個最大利益是指行為結果的最大總量。 3. 由於該派重視的是行為結果利益的最大化,也因此被稱為結果論。

8 叁、規範倫理學的內容 德行倫理學則主張,無論目的論或義務論都是以行為為對象來判斷對錯,這是不正確的;
德行倫理學強調倫理學的重點不在於「我應當做什麼?」而在於「我應當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規範倫理學中,最主要是有關道德義務和道德價值的判斷,尤其是道德義務判斷更是倫理學理論的核心。

9 規範倫理學主要分為三類: 一、目的論(teleology) :主張行為的對錯,完全決定於行為所實現的目的或結果,無論這個目的或結果,是為了追求利益、幸福、人生全面的實現或德行的完成。 二、義務論(deontology):主張評估行為的對錯,不是完全由行為所造成的結果決定,而是由行為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決定。 三、德行論(virtue ethics):無論目的論或義務論,都是以「行為」為對象來判斷對錯,這是不正確的。德行論認為道德判斷的重點不在於「我應該做什麼」,而是「我應該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基於我要成就的人格,必須培養相對應的氣質傾向,由此自然會表現在行為之中。就如同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正因為我是一個正義的人,所以我才會做出正義的行為;而不是僅就一個正義的行為,來判定這個人是不是正義的。

10 分類的爭論 關於道德判斷的分類,學者對此的看法分歧,有的認為可以分為目的論、義務論和德行倫理學三類,例如:林火旺,美國當代哲學家Tom L. Beauchamp、W. K. Frankena; 有的將效益論和德行倫理學二者統稱目的論,例如:沈清松,〈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 因此有學者認為倫理學只有目的論和義務論兩種對立,例如:孫效智,著〈道德論證問題在基本倫理學上—目的論與義務論之爭〉一文,文中指出目的論與義務論二詞係C. D. Broad所提出,而為哲學倫理學界所採用。

11 目的論與結果論 有學者認為目的論又稱之為結果論(Consequentialism)。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目的和結果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例如:孫效智,他認為目的指出行動者主觀的意圖,結果則客觀地涵蓋行為所實現的一切正價值或反價值。他區分這兩種概念是正確理解道德論證各種理論的重要關鍵。

12 後設倫理學 20世紀初受到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的衝擊,開始重視道德語言的使用、道德語言與道德本質、道德語言與道德證成等課題,這種以「思考倫理學本身」為題材的學說,稱為「後設倫理學」。 如果從倫理判斷和事實判斷一樣具有真假值的爭議來看,後設倫理學可分為「認知主義」(cognitivism)和「非認知主義」(non-cognivitism)二者。

13 問題與討論 王小明是某大學大二學生,他在系學會中擔任總務一職。學期 初系上辦迎新,他和學生會會長去租場地,他帶著事先請款的 場地費一萬元去到該場地,沒想到老闆卻說優惠七折,只要 7000元就好。 此時會長跟老闆說,因為老闆之前給的估價單上場地費寫一萬, 所以他們請一萬元的款,可不可以請老闆在收據上仍然寫一萬, 剩下來的錢可以讓系上當作公基金。老闆很爽快的答應了。 可是出該場地的門之後,會長又跟小明說,反正這件事情只有 你和我知道,我建議我們兩個對分吧。此時小明該怎麼辦?


Download ppt "倫理學概論 摘錄自 林火旺,倫理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