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第8單元:宇宙4 銀河之外與天文望遠鏡發展 演化 宇宙 我們要進入宇宙的題材。 物理系 侯維恕 物理系 侯維恕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 開場:創世可以有所不同嗎? 第一段:從大爆炸到生命圈 第二段:起初與末了 第三段:基要與臆測 行星與恆星 生命與自覺意識 原子、星星、銀河
本作品由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同意課程:演化、宇宙、人使用,本資料庫亦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開場:創世可以有所不同嗎? 第一段:從大爆炸到生命圈 行星與恆星 生命與自覺意識 原子、星星、銀河 銀河之外 銀河系之前 黑洞與時光機 第二段:起初與末了 減速抑加速? 很久以後: 事情的起頭 ― 頭一毫秒 第三段:基要與臆測 穹蒼與微觀世界 多重宇宙與人本論證 把4.這個翻成銀河之外,不過以人通常的立足點,住在地球上會覺得這在銀河之上。 宇宙的定義,中文上下四方謂之宇,宇跟宙,銀河只不過是知道我們的大致的居住環境,今天要講更大的範圍。 Our Cosmic Habitat Paperback, 224 pag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自己組織起來去買 已獲作者同意爲授課做中文翻譯

3 I.從大爆炸到生命圈 4. 銀河之外 其他銀河系 大尺度結構與膨脹 望遠鏡:在天與在地 遠眺過去 銀河系、本星系群;本超星系叢
4. 銀河之外 其他銀河系 銀河系、本星系群;本超星系叢 大尺度結構與膨脹 大尺度均勻性;哈伯定律 望遠鏡:在天與在地 地面;天上;X-光(與伽瑪射線) 高能天文 遠眺過去 我們已經知道我們在銀河系裡,接下來會介紹銀河系周遭的環境、到我們所能看到的最大尺度的結構,然後也將介紹宇宙膨脹、哈伯定律等等。順帶介紹望遠鏡的發展。

4 其他銀河系 2.5M ℓyr 銀河系(上方直視) 仙女座星系 銀河系、本星系群;本超星系叢 星系是大尺度宇宙的主要成分 ― 爲什麼?
Boris Štromar NASA 其他銀河系 銀河系、本星系群;本超星系叢 如果從銀河系正上方去看的話,銀河系大概長的像這個樣子, 仙女座星系肉眼可以看到。仙女座的星系離我們有兩百五十萬光年。用望遠鏡去看,看到宇宙主要的結構就是這些星系, 目前宇宙可看見的星系的數目,跟星系內星星的數目差不多是一樣的。像銀河系跟仙女座星系這種比較標準的螺旋形的大星系,大概就是幾千億顆的星星,大概兩千億上下。 那為什麼星系是大尺度宇宙的主要成分?這是今天要講的。 星系是大尺度宇宙的主要成分 ― 爲什麼? 宇宙(可見)星系數目 ~ 星系內星星的數目

5 尺度 太陽週邊 離開地球 冥王星軌道 人馬座 a 拉遠一萬倍 30光年 天狼 5右圖 我們現在是要把我們的把眼界不斷不斷不斷的放大。
這是大家所熟悉的,太陽在中心點上,Mercury是水星,那Venus是大家知道的金星,在地球之外,是Mars,火星紅色星球、戰神。這四顆叫做地球型行星,中心有一個鐵核。 拉出來十倍的距離,從萬分之一光年變成千分之一光年,就到達地球以外各行星的軌道,現在已經不把冥王星當做行星,因為發現很多顆類似大小、不同軌道、軌到更遠的球體。海王星算是最後一顆真正的行星;冥王星、海王星距離大約千分之一光年。再拉遠十倍、百倍大多是空無一物(或是太小,或是慧星的儲藏庫),如果要找行星大小的球體,冥王星之外就沒有了;要拉一萬倍距離,最靠近地球的星是人馬座的α星(紅矮星)。 這邊寫的alpha Centauri,跟proxima Centauri ,alpha Centauri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叫做人馬座α。其實不是,這個proxima,是比較更靠近的,再靠近大概零點二光年左右;事實上alpha Centauri它也不是一顆星,通常我們叫做alpha Centauri ab,是一個雙星系統。其實我們去看宇宙的話,很高比例的星是雙星系統,雙星系統聽起來很好,不過對軌道來講不是很好,因為它有很多擾動。 5左圖 那稍微拉大一點尺度,十光年。放大三倍左右就可以開始看到十幾二十顆星。如有名的天狼星,天狼離獵戶座不算太遠,能夠辨認獵戶座,就去找一個會閃的,最亮的、白白的就是天狼。 那你會覺得就這個圖的畫法,這邊寫著Groombridge,Ross,這兩顆好像是最近的, 這個圖怎麼看。你看這邊有個虛線,這邊這個Groombridge,有一個虛線往上面點,這個同心圓是一個盤面,一個平面,從一個俯視角看下去,這是一個立體透視,所以距離就超過10光年,離太陽第二近,比我們剛剛講的前一頁是大了三倍、比離太陽第二近或者第四近,看你怎麼算,這邊有三顆星是離太陽第一近的,事實上這個巴納德星是離地球第四近的恆星。 這邊多半的星都紅的,看起來沒有畫得很大,多半這些紅紅像點的是紅矮星,畫的是較正常的大小,顏色標出它們大致可能的溫度 Richard Powell 人馬座 a Richard Powell

6 尺度 銀河系 仙女見我應如是… 250萬光年 仙女座星系 太陽每2.5億年繞一圈 (我們的銀河「年」) 10萬光年
Boris Štromar 250萬光年 銀河系 仙女見我應如是… 在我們周遭30光年裡面,沒有超過30顆星, 在這個圖上,從30光年拉到10萬光年,差不多三千多倍,這邊寫的sun’s location,就是我們前一頁所畫的整個範圍,把銀河系想成是這個盤是十萬光年,厚度通常當作一萬光年,兩千億顆星也不算多。 為什麼可看到銀河?因為這個盤面的星特別多,量每個星的運動,與距離,是很繁複的事情。最後漸漸構出這個圖像。我們太陽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很像是一個漩渦,就像一個颱風一樣。照目前的計算,繞這個銀河系的中心的話轉一圈大概要兩億多年。可以當作是我們的銀河年了。 Richard Powell 10萬光年 太陽每2.5億年繞一圈 (我們的銀河「年」)

7 尺度 「本星系群」(Local Group) 2.5M ℓyr 銀河系 仙女座星系 遠眺類似 Pavo 群 Pegasus 群
1000萬光年 銀河系 仙女座星系 2.5M ℓyr Boris Štromar NASA 從前面的十萬光年,到這個是兩百五十萬光年,我們拉到整個的距離尺度到一千萬光年的時候,我們看到什麼呢? Andromeda星系,這邊畫出來的,第三個畫出來標出來的這個Triangulum,也是肉眼可見的,是我翻做本星系群,local group。就是有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星系,兩個比較正統的大型的星系,就是銀河系跟仙女座星系。Triangulum galaxy就已經略為不規則了。離銀河最近的大小麥哲倫在這個圖上有標示出來,也是肉眼可見。 銀河系跟仙女座星系,就是這個所謂本星系群的主體,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星系),彼此有重力的吸引互相轉,事實上,銀河系跟仙女座星系在走向對撞,不過還要很久以後。 Pavo 群 Pegasus 群 Richard Powell 遠眺類似

8 「本超星系叢」(Local Supercluster)
尺度 Virgo 「本超星系叢」(Local Supercluster) 二億光年 室女座星系叢 (Virgo Cluster) 回想天文學跟西方宗教史,越看到我們所處的位置沒有特殊性, 如果從一千萬光年,拉到兩億光年的大小範圍,我們這個位置,在周遭任何一點看過去,沒有什麼特殊性。 比較特殊的也許是這個區域。叫做Local SuperCluster,那在SuperCluster之前有Cluster,我們的這個SuperCluster最顯著的,就是這個Virgo Cluster,的確是比較(特別),是一個密集的銀河群。 Richard Powell

9 尺度 十億光年內 五億光年內 Walls, Voids, Filaments.
我們再往外拉,拉大2.5倍,那Virgo Cluster就不算特別顯著的,因為四處都有。 以我們的位置做座標,我這邊標出來的Walls。Wall你可以看的出來這邊好像有一個帶狀的東西這樣過來,叫做Wall,另外就可能空洞,空洞給人一個什麼感覺?像是這個泡泡,像一團東西這樣子,它有一個d看似中空的表面。 那Filament,像是一個絲狀的結構,好像拉出去的東西,簡單的講宇宙好像是泡沫狀的,在泡沫跟泡沫接觸的地方,有的時候會有比較密集的、髒髒的東西。可以說地球廣義的來講是從Virgo Cluster延伸過來的,這種Walls跟Filaments的延伸,可是是尾巴的部分,不是主體的部分。 (覆蓋的圖) 我們再拉大兩倍,結構沒有改變,只是有可能更大型一點的Walls, Voids and Filaments Richard Powell

10 140億光年內 (Observable Universe)
尺度 140億光年內 (Observable Universe) No New Structure ! 宇宙在大尺度 是均勻的! 那我們再拉大十倍,標出來的出現一個令人驚異的事情,就是在十億光年之內我們看到就是像這種叢集的結構, 那太陽算不算是個叢集?它是星系裡的基本物體,那星系這個字就是個系集,集結在一起,星系是宇宙基本單位,可是星系本身有這些叢集,你如果去看的話,local group不算什麼,幾乎不能算是一個基本結構,只是隨意定義的一個範圍,那可是像Virgo Cluster這種星系的叢集就比較有待解釋了,我們看到有一些進一步的結構,比如說像泡泡嘛,這個泡泡的結構怎麼來的,又為什麼會形成Filaments,在五億十億二十億光年就是這樣的結構,沒想到這樣的結構就重複,沒有任何一點看起來像是特殊的,那一百四十億光年,差不多就是我們可觀測到的宇宙邊際了。 我在下面標出來我們不是宇宙的中央,我們這邊畫的是一個隨機的座標系統,只因為我們在討論,我往下縮小我看到一些結構,為什麼在這個大範圍之內,宇宙是顯得均勻的,沒有新的進一步的結構,這些像顆粒狀、像有絲在連結,中間有空洞,這是頗令人驚訝的,因為我們幾乎已經到達了可見宇宙的盡頭,得到這樣子的一個結論。 Richard Powell 我們並不是在宇宙的中央!

11 「碎形」(fractal) 宇宙示意圖 高慧芸 參書裡討論

12 哈伯定律 宇宙學之所以是可處理的,乃是因為我們 宇宙像大洋的表面,而不像高山的地形。 在一個全然隨機的宇宙 (類似山區地形),
大尺度結構與膨脹 宇宙學之所以是可處理的,乃是因為我們 宇宙像大洋的表面,而不像高山的地形。 在一個全然隨機的宇宙 (類似山區地形), 遠方區域可以很不像我們附近任何地區。 如果我們看到的宇宙不是往下推是這樣,這個宇宙學是無止盡的,可是到了大概二十世紀中葉開始,宇宙學有一個改變,就是發現大尺度的宇宙,可進一步處理並理解其均勻性。 拿海洋譬喻,某一個島的附近,波濤起伏,但是把鏡頭不斷不斷拉遠,到最後發現,如果把島都去掉的話,就是汪洋一片,也許有更大的浪出現,因為有海溝、陸地等等的邊緣結構,如果整個大洋沒有邊緣結構的話,就像是我們的宇宙,有小浪中浪但是只會大到一定的地步,沒有大到整個太平洋大小的浪。 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不像是高山地形,翻一座山又會看到另一座山,山中有溪河;宇宙反而較簡單,像是大洋,但是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之外是怎樣,現現在不得而知。

13 140億光年內 (Observable Universe)
假想圖 No New Structure ! 宇宙在大尺度 是均勻的! 介紹宇宙膨脹跟相關的哈伯定律。 這整個圖像是一個假想圖,所以我們要退一步說,這裡弄了兩個驚嘆號說這個宇宙的大尺度結構像是這個樣子,稍微模糊化一點,它就是沒有看到大型結構,沒有一個東西有延伸、轉圈或特別緻密。 我們對宇宙還沒有這麼了解,這是一個假想圖,那我們如何得知、我們如何推斷呢? 如何得知? Richard Powell 我們並不是在宇宙的中央!

14 The 2dF Galaxy Redshift Survey
2°視野 星系 紅位移 勘查 The 2dF Galaxy Redshift Survey 全天球圖 銀河北極 銀河面 英-澳望遠鏡 這個The 2dF Galaxy Redshift Survey,中文是2°視野,星系的紅位移勘查。 這個叫做英-澳望遠鏡,Anglo-Australian Telescope, 這裡寫北極、這裡寫南極,那顯然是所謂的赤道。這個是在南半球去看的。那這個圖乍看好像是某種特殊投影,沒有錯,這個是全天球的圖,整個的天球。平常的視野在地平線之下是看不到的。 如何看此圖: 北極星其實對應於地球的自轉,北極星不動,大家都繞著它轉,為什麼? 因為這個就像是地球的自轉軸的一個想像,北極跟南極是這樣定出來的, 綠色的弧線,基本上是銀河面,銀河面怎麼會是這樣彎曲的?在天上不會是彎曲的,如果天候夠好的話看到就是很長的一條。銀河是一個盤面,因為這是一個投影,所以就扭曲了;那這邊是銀河北極、銀河南極。 標題叫做2°視野,這邊標出來的2nd field,是這個小圈圈,有兩種不同大小的圈圈,為什麼呢?右邊的圈圈大一點,左邊的圈圈小一點,拿左邊這一個小圈圈來講,它就是一個兩度張角。從左下圖的望遠鏡看出去,通常鏡頭都是圓形的,所以是一個圓形的兩度叫立體張角。 這兩個密集的圈圈的區域,是遠離銀河盤面的,那為什麼呢? 星星越往銀河盤面就越密集,那基本上我要找星系的紅位移。 這個工作要盡量避免星星,所以盡量往遠離銀河的方向去看,這兩塊選的是可以看的位置。 3h − 22h,這是什麼呢? h就是hour,這邊是0 hour是Greenwich,一天是24小時,地球24小時轉一圈,每小時15度,360度。 赤經、赤緯的定義: 赤道相對應於天球的投影為赤經;赤緯是Declination;Galactic Equator就是銀河面。3h-22就是赤經3乘以15,所以是45度,赤緯22是什麼呢,從20算過來,兩個小時所以是30度,是這個橫向、經度方向的範圍。這個是一個滿大型的計畫,要做紅外移的勘察,是絕對要電腦化的。 銀河南極 2°視野 15h − 10h 3h − 22h 遠離銀河盤面之勘查範圍

15 紅位移 藉著這個紅位移的勘察,在這個角度方向,在五億光年,勘查各種不同的距離、標出各個星系,我要找到的是星系不是星星,五億光年的星星是很難鑑別出來的,除非是超新星。 所以在十億光年之內還可以看到這些團狀、線狀、空洞等等的結構,我們是藉著像這樣子的勘查得到結論:宇宙在大尺度是均勻的。 這樣的工作並不簡單這是一個假想圖是因為這個勘查是很繁複的,而且這個圖上所寫的只不過到二十億光年而已,我們只勘查了某一個角度的範圍,這個角度的張角,剛剛算了是75度,你如果要看這裡的話,這個角度經度有75度,可是緯度事實上看起來可能只有十來度十五度左右,所以就全天球的勘查來講,還是個很小的範圍。 我們在更大的範圍沒有看到出現更大的集團,到二十億光年的尺度,沒有更大的集團出現,沒有超超超星系叢。 宇宙在大尺度 是均勻的! 10億光年

16 140億光年內 (Observable Universe)
只勘查了一部份,且沒有深到百億光年 假想圖 No New Structure ! 宇宙在大尺度 是均勻的! 我們得到這個均勻性的結論,是勘查了部分的宇宙。我們並不是在宇宙的中央,那這個是勘查不同的距離,勘查到一定的遠,發現以星系來看,有像點狀的東西就是像超星系叢,像點狀的延伸就是前面講的Wall, Filament,可是並沒有這個超星系叢的叢集,重點在這裡。 Richard Powell 我們並不是在宇宙的中央!

17 南、北「任取」角度無統計差別  宇宙在大尺度是均勻的!
Hubble Deep Field (哈伯深景) 小於滿月盤面 1/100 由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邊的標題是Hubble Deep Field。越遠的星系,它就越不亮,所以叫Deep Field, 這是一個太空望遠鏡,右下角標出來的,它就固定在一個方向上,要拍攝很久很久的時間,才可以讓越遠方的暗淡的星系顯影出來,那這邊寫的是小於滿月盤面 1/100,這個角度,這是天上的一個角度。 那這個是1996年看的北半球,這是1998年看的南半球,大概都會是遠離銀河盤面的方向。這個方向唯一的規畫就是減少星星在裡面出現,所以要遠離銀河盤面,可是南北任取方向,我要盡量能夠看的遠,這是Deep Field的意思。 憑著肉眼會覺得左邊好像比較密。把這些星系的大小約略歸類,左右去數,可以得到下面的結論,就是北邊南邊沒有明顯的差距,這是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在方向上的分布,宇宙看起來在很遠的地方,是均勻的。 Hubble Deep Field HST .WFPC2 PRC96-01a .STSci OPO .January 15, 1996 .R. Williams (STSci), NASA) Hubble Deep Field South HST .WFPC2 PRC98-41a .STSci OPO .November 23, 1998 . The HDF-S Team.NASA NASA 南、北「任取」角度無統計差別  宇宙在大尺度是均勻的!

18 加州 Mount Wilson Observatory
紅位移:都卜勒效應, 遠離越快,越向紅移 哈伯定律 紅位移與距離成正比 變高 宇宙在大尺度 是均勻的! 100-inch (2.5 m) Hooker 望遠鏡 加州 Mount Wilson Observatory 紅位移 變藍 越遠越快 1929: 各星系互相遠離  宇宙膨脹 上面有一個標記,是寫著Redshift紅位移,它就是在勘察紅位移,紅位移基本上是一個都卜勒效應。 這個工作一定要自動化,要設法有辦法鑑別出一個一個的星系,不是星星,然後要量到所謂的紅位移,所以這是一個做光譜學的工作。這邊有紅位移跟這個距離的一個線性的關聯,這邊的0.5對0.05,1對0.1,1.5對0.15,有一個線性的關係。 紅位移得到一個定律是紅位移是跟距離成正比,這個距離一定是以十萬光年計,就是哈伯望遠鏡名字的由來,就是Erwin Hubble。紅位移與距離成正比,這就叫做哈伯定律,那這個3時到22時survey的範圍,裡面所看到的隨著距離的變化。 哈伯定律的觀察是藉著100吋,2.5米(的望遠鏡),就是比一個人還要大鏡面。這是在20世紀初在加州的Mount Wilson天文台建立出來的。並不是哈伯建的,可是哈伯被請去使用這個望遠鏡。也是他確定那個仙女座大星系不是星雲是星系等等,另外,他進一步發現說,各個星系都在互相遠離,這個話也不完全成立,像那個Virgo Cluster,它彼此是在轉的,不符合這個定律,可是越往外,星系都在彼此遠離。 所以在1920年代出現一個觀測上,從哈伯定律得到一個結論:宇宙可以倒推回去,因為很久以前它跑得更快,因著觀測上看到各星系相互遠離,而且越遠就跑得越快,可是越遠就是越久以前,因為我們看到一百億光年距離的星,它的星系的光是一百億年前發出來的,所以是一百億年前的事情所以它跑得更快,整個我們看到的一百四十億光年的宇宙,把它做一個時間的推演的話,一百四十億年前是回到一個點去,所以這是宇宙膨脹的觀測證據。這也是人推衍出宇宙膨脹不是星星好像炸出來,其實是整個空間擴展出來。 紅位移與距離成正比就是越遠的跑得越快。遠方的東西它其實很久以前是很靠近的。數學算術的部份我們都完全略過了,只是人們得到一個說法說其實是整個空間本來不存在,不是說有一個一百四十億光年的空間然後這些星系從一點跑出來,而是是星系的存在、物質的存在好像定義了那個空間的存在,或者空間拉動了星系。 前面所講看到宇宙所能看到的接近邊緣的地方,它的紅位移越大就是速度越快,它的紅位移、遠離我們的速度到達光速的90%,所以宇宙最初始要說是爆炸有人會反對,可是又像是一個劇烈的事情。可是這個劇烈比較像是空間被創造出來,跟著物質擴展。 可將遠方星系的紅位移想成 光跑過宇宙時,空間的伸展 Edwin Hubble ( ) 哈伯 10億光年 Andrew Dunn 觀察到的最遠星系的 遠離速度達光速 90%

19 Hubble Ultra Deep Field (130 億光年), 圖內 ~ 一萬星系
這叫做Hubble Ultra Deep Field,如果Deep Field就是希望看盡量遠,就是哈伯望遠鏡定了一個方向,然後就一直記錄那個光,那Ultra Deep Field就是希望看得更深,它就把那個視野縮得更小,然後曝光的時間更久,希望看得盡量遠。空間上很小很小的一個範圍。 把星星過濾掉,剩下沒有十字結構的,應該進一步探討。這只是純粹用目視法,所有其他有一點點形狀的,即使很小的點,都是星系。 這個Ultra Deep Field是看到一百三十億光年的距離,有些星系在一百三十億光年前,這個Ultra Deep Field可以捕捉到,可是是非常狹窄的一個角度範圍。是很震撼的。 在這個裡面,非常小的角度範圍內,如果仔細去數,在曝光度範圍之內,這張照片裡有一萬個星系,當然銀河系是比較大型,有很多小型的,可能拍到的,越遠的多半是比較大的。 NASA NASA Hubble Ultra Deep Field (130 億光年), 圖內 ~ 一萬星系

20 Hubble Ultra Deep Field (130 億光年)
~ 宇宙 130 億年時 接下來這兩個圈圈是我自己打的,不是一個真正的研究的結論。 根據它的紅位移,像我在這邊隨手寫的,也許是一個在一百三十億年前所發的光到達地球。假定估算出來是這樣,就是找到一個星系,它在宇宙八億十億年的時候,所發出來的光是這個樣子。 ~ 宇宙 8 億年時 NASA Hubble Ultra Deep Field (130 億光年)

21 140億光年內 (Observable Universe)
尺度 No New Structure ! 140億光年內 (Observable Universe) 哈伯定律並不表示我們在宇宙中地位特殊。 試想像所有的星系都以竿子相連。如果竿子 都以相同比例伸長,則任何三根竿子組成的 三角形都維持形狀不變,那麼任何星系上的 觀察者都看到相同的擴展方式。看起來就好 像空間自己在擴展,因而拉著眾星系一起。 我們的宇宙似乎曾擠到一個點,但無論誰 ― 是地球、仙女座星系、或最遠的星系 ― 都一樣可以宣稱他是從那個點出發的。 我們不能指向現在宇宙的任何一處說: 「那裡是中央。」 所有的星系有相同的立足點。 宇宙在大尺度 是均勻的! 我們並不是在宇宙的中央。理由是因為我們在Virgo SuperCluster,Virgo SuperCluster是我們這邊的座標系的原點,那也沒錯,我們就是在這裡觀測的,前面的這些Ultra Deep Field等等都是從這一點用很高倍率望遠鏡長時間曝光所做的研究。 試想說所有的星系之間都是用竿子相連,如果這些竿子都同步的延伸的話,那你看到的就會像我們所看到的,大家都相互遠離,可是沒有誰是原點,就是你看不到任何的變化,這個三角形形狀不變,不會扭曲。 另外一個比方,是一個把三維想像成二維,吹氣球的時候,氣球膨脹了,氣球表面面積變大,在氣球表面上假設有兩隻螞蟻,他們在互相遠離,那螞蟻當然缺乏這樣的偵測能力,各自螞蟻會認為我是在觀測的中心,可是布滿了螞蟻的話,大家都在互相遠離。一個在膨脹的氣球,它的表面在脹大的時候,每一點的距離都在膨脹,可是一個氣球的表面哪裡是原點呢? 因此不能說宇宙的中央是在哪裡,前面也說一個概念就是根據我們的觀察,好像整個宇宙現在可看到的有一百四十億光年大小,可是一百四十億年前,它回溯到一個點。可是不管是我們,是仙女座星系,或者是那一百四十億光年外,當然一百四十億光年外我們看到的是一百四十億年前,可是它現在如果在看我們的話,我們彼此互看是一樣的。當然一百四十億光年外那個觀察者,看不到現在的我們,因為我們現在的光,被它看到是又要再過一百四十億年。 Richard Powell 我們並不是在宇宙的中央!

2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5 m Hooker 望遠鏡 (哈伯用以發現宇宙膨脹)
望遠鏡:在天與在地 這是一個反射鏡望遠鏡,2.5米,那我們前面講的一切除了光譜學等等之外,望遠鏡的發展與天文學發展相關。 那我們就來看看在當代有哪一些望遠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Andrew Dunn

23 10 m Keck 望遠鏡,Mauna Kea,夏威夷
4 x 8m VLT望遠鏡, Paranal, 智利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8.3 m すばる(昴)望遠鏡 加持 CCD 取代底片:靈敏度從 1%  理論極限的80%! @ 4139 m Denys Mauna Kea @ 2635 m ESO 現在全世界最大的望遠鏡是雙胞胎,鏡面10米的雙望遠鏡,叫做Keck Telescope,它位置在夏威夷的大島,,夏威夷大島上有兩座很大很大的火山,超過四千公尺,望遠鏡的高度放在4145米,Mauna Kea,就是白頂的山、白頭山,在夏威夷算熱帶型的氣候,那個山頂是可以積雪的,在離它不遠,高度是4139公尺,すばる日文,中文就是昴,昴星,昴宿。昴宿也是一樣肉眼可見,閃閃朦朧的,的確是不只一顆,所以感覺很漂亮,很像鑽石的首飾,因為鑽石一閃一閃的,而且是不同的點在閃,因為稍微動一點點,光線稍微動一點,反射的角度就會變化。日本人很喜歡,覺得它很像一個首飾,用這個字すばる。鏡面8.3米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望遠鏡。 歐洲人在南半球智利,這是在2635米,叫做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是四座他們叫做very large telescope,VOT,是現在光學望遠鏡的主力。不過現在全世界在希望、在籌建更大型的超大型的光學望遠鏡。這些光學望遠鏡,就跟Galileo用的一樣,都是反射鏡,而且到達這麼大的鏡面都不是一個鏡面,是很多鏡面複合起來的。為什麼要放到很高的地方就是減少中間的大氣擾動。 CCD就是大家所講的畫素,CCD是Charge-coupled Device的縮寫,電核耦合元件。,比較適合照暗一點的東西,碰到太亮電腦就不斷要調整決定它的曝光,所以CCD是非常靈敏的,然後是直接電子化的,直接就送出一個電子訊號,不是一個照相底片。 @ 4145 m NASA 10 m Keck 望遠鏡,Mauna Kea,夏威夷

24 將取代哈伯的太空望遠鏡 新一代JWST紅外光 (原NGST) 太空望遠鏡 (~ 2014年) 6.5 m James Webb
這是光學望遠鏡,預計2014年發射,要取代哈伯的太空望遠鏡。 這個望遠鏡送上太空跟你想像中的結構很不一樣,哈伯望遠鏡一個筒狀結構,看起來正統一點,這個直徑是6.5米。你看很多六角形的塊組成的,這個叫做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ST是Space Telescope。那James Webb大概是世紀初改的名,本來它叫做Next Generation Space Telescope,它主要是使用紅外光。 之所以會這個結構,理由是它要放到所謂的L2這個點,Lagrange點,L1, L2,L3,L4,L5,這些點是什麼? 太陽跟地球的重力是平衡的,它會跟著這個系統一起轉,地球太陽連成一線,地球跟太陽對它的重力影響是一致的,把東西放到L2這個點,其實任何的Lagrange點,它原則上不偏離那個點的時候,就會停在那個點跟著地球一起轉。 L2這一點的特殊性是什麼呢?如果太陽光是從底下來的話,那擋光片擋就好了,只要不要接近到太陽的光,就是漆黑一片,因為哈伯望遠鏡是在低軌道繞著地球轉,但是這個Lagrange point跟著地球一起繞著太陽轉。所以它的設計不需要整個包起來,減輕了材料上的負擔。 Lagrange 點 NASA EnEdC 新一代JWST紅外光 (原NGST) 太空望遠鏡 (~ 2014年) James Webb Next Generation 特殊造型是由於將放置在 L2,永遠背對地球與太陽

25 2009.5.14 發射! Herschel Planck 都放置到 L2 ESA sun earth Herschel 遠紅外線
(towards L2) ESA Planck ESA是跟NASA對應的,European Space Agency,他們在近一年前發射了太空載具,把這個船送上太空。裡面有兩個望遠鏡,一個叫Herschel,那另外一個叫Planck,兩個都放置到L2這個點。 地球在轉的時候,它就被地球太陽的引力(吸引)轉下去,所以Herschel也開始長跟哈伯不一樣了。它在這邊像裝了一個盔甲把光擋掉。 這光譜線,哈伯基本上是在可見光,可是James Webb也可以看可見光,可是主要任務是走向紅外線,那Herschel是到遠紅外線,紅外線人眼已經不能見,可是遠紅外線已經開始接上Webb了。 這些望遠鏡Hubble送上太空主要就是因為在地上要設法把大氣的擾動濾掉,沒有大氣的話,可以沒有晚上早晨固定方向一直拍。 ESA 遠紅外線 都放置到 L2 ESA ESA

26 大氣層:我們頭頂的防護罩 電磁能譜 波長 電波 微波 伽瑪射線 電波 可見光 地面 Chandra X光太空望遠鏡 介紹各種光的波長:
Fermi-LAT 電磁能譜 波長 NASA 電波 微波 伽瑪射線 Chandra X光太空望遠鏡 NASA 介紹各種光的波長: 上面是譜線,波長往右邊就越來越短,下面是隨意的一個山的地形,這邊是山的高度,山的高度到大氣層的高度。可見光以頻譜來講是一個很窄的範圍,3000angstrom到7000 angstrom之間,7000angstrom更長的光就是紅外光,比3000 angstrom更短,是紫外線,在紫外線之外,是UV,再往上是X射線,再往上更短的波長,是Gamma射線。通常微波是在mn(Millionmeter)的範圍,再往上那就是叫電波。 談無線電波可以穿透大氣,近代通訊多仰賴於此: 電波的範圍,到幾十米的波長,到接近微波的波長,在大氣層裡可以傳遞,所以我們有各種的通訊設備,它為什麼可以用雷達?大氣對一般稱的無線電波範圍,是透明的,是可以傳遞幾千公尺,幾千公里遠都沒有問題,所以電波在電學上是很容易掌控的。 談可見光和人類視覺的演化巧合與密切關聯: 可見光是人看的見的波長範圍,可是它真正的妙處在於說,這個波長範圍,滿隨意的,可是大氣對它基本上是透明的,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巧合,我們的大氣成分改一些,譬如說一團雲進來就擋掉了,為什麼雲變黑?就是因為太陽光透不過它,看起來黑的,它的可見光都被濾掉了。所以能到達地面的是可見光,不管是葉綠素的發展,所有的視覺跟這個巧合是有關聯。而且這個巧合又跟化學反應配合度極佳。一百多年前不知道這個X-ray、Gamma-ray,也是一樣,不知道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在地表上偵測不到,都是被我們的大氣濾掉的。其實跟演化有關、跟宇宙的預備有關,可以討論。 談望遠鏡的發展: 望遠鏡早期的發展是可見光,後來發展電波望遠鏡,因為它可以穿透到地面,可是紅外光、紫外光、X射線都不行, 前面講的Herschel跟James Webb都是紅外光、遠紅外光,需要超越大氣,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它們是太空望遠鏡。 哈伯動機不一樣,它就是要超越大氣、減少大氣的擾動, 最後來介紹不像望遠鏡的東西。X光太空望遠鏡Chandra,那大概在1960年代,人們開始用火箭發射X光偵測器,那還長的有一點點像望遠鏡,後來發展的技術,也得諾貝獎,就是真的像是一個望遠鏡,可以聚焦的,所以X光望遠鏡現在已經發展得很好了,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 那在2009年六月,現在稱為Fermi-LAT,那是一個Gamma-ray telescope,長的頗不像望遠鏡。 電波 可見光 地面 NASA

27 為何宇宙是由這些幾萬光年大小的星系組成?
遠眺過去 原來的氫是從哪來的? 銀河是如何有的? 為何宇宙是由這些幾萬光年大小的星系組成? 必須回探到宇宙起初幾分鐘 (下一章)

28 Hubble Ultra Deep Field « 滿月 盤面
數千億個星系… 各自可能藏著數百萬類似地球的行星… ~ 宇宙 137 億年 ~ 宇宙 130 億年時 同一視野 NASA Hubble Ultra Deep Field « 滿月 盤面 our world line,叫世界線,可能我們遠方某一個星系,我們看到它過去的光,所以它有它自己的world line,畫成虛線是因為這些位置我們看不到,我們在現在這一點看到的光是以前的,越往下推就是越久以前,這是我們現在的時間,所以時間是這個軸,在這個位置的光,是它沿著這個軌跡發展,這是它的世界線,它發的光我們現在看到了,所以這邊這個彎曲的線,叫做光錐, 這邊有T2、T1跟T now,T now是我們目前觀測的是大概137億年。所以T1假定是100億年前好了,T2假定是50億年前,因為膨脹的緣故,越遠的越快,每一個時間點離我們越遠的,它離我們飛離的速度就越快,那個就是哈伯定律,紅位移與距離成正比,所以在大尺度的宇宙,我們看到這個所謂的光錐,如果這個是時間,光在離開你,速度是恆定的,所以這個角度是固定的,可是因為空間本身在擴展,所以光錐面本身是彎曲的。 宇宙大概一百三十七億歲,所以大概七億、八億年前這一個星系發出的光,經過七、八億年到達,被我們藉著哈伯望遠鏡看見。 宇宙八億年的時候,用紅色虛線標出來了,宇宙八億歲的時候,那差不多一百三十億年前,它的紅位移很大,距離越遠它跑得越快,所以在宇宙八億歲的時候,它飛離我們的速度,可能有7、80%的光速,它跑了一百三十億年,到差不多它的位置了,我們跟它就一同再跑了,距離、視角沒有差很大,我們就在同一個視角之內看到它。那我把這兩條線畫的盡量接近,因為這個視野,還有一個範圍。 在地球上這個時間照下了這一張圖,可是是一百三十億年前的光,另一個是七、八億年前的光,我們測得它的紅位移,知道了它的距離。它在更早的時間或更晚的時間,光都還沒有到達我們,所以我們只能看到那個時候的光。我想藉此來了解這個圖,有所謂的世界線,有所謂我們現在位置的光錐,就是光速跑的、也就是我們望遠鏡可看的範圍。 台大物理系 侯維恕 ~ 宇宙 8 億年時 生命已開始出現 的機會不大 world line: 「世界線」 light cone : 「光錐」

29

30 X-ray Satellites 觀看宇宙的重要新「窗口」 (w/ R. Giaconni) Chandra X光太空望遠鏡
台大物理系 侯維恕 NASA NASA NASA Chandra X光太空望遠鏡 NASA

31 Giaconni 2002 物理 Nobel: X-光 宇宙
Normal Star Accretion Disk X Rays Mass Accretes Neutron Star What if a blackhole ? 台大物理系 侯維恕

32 Neutron Star What if a blackhole ? NASA/ESA Mass Accretes Normal Star
Accretion Disk X Rays Mass Accretes Neutron Star What if a blackhole ? 台大物理系 侯維恕

33 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 NASA 發射 NASA NASA NASA NASA

34 版 權 聲 明 頁

35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本作品由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同意課程:演化、宇宙、人使用,本資料庫亦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網址: NASA visited Boris Štromar Richard Powell Cosmos 4

36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Richard Powell
visited Cosmos 4

37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Richard Powell
visited NASA Cosmos 4

38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NASA visited Pbroks13 Rubinbot Andrew Dunn ESO Cosmos 4

39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Denys visited NASA EnEdC ArtMechanic ESA Cosmos 4

40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ESA visited NASA Cosmos 4

41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NASA visited 台大物理系 侯維恕 2010 Nov. Cosmos 4

42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NASA visited 台大物理系 侯維恕 2010 Nov. NASA/ESA Cosmos 4

43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NASA visited 台灣大學 動物所 高慧芸 Nov. Cosmos 4


Download ppt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