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會歷史 概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會歷史 概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會歷史 概覽

2 馬丁路德 1480 1490 1500 1510 1520 1530 1540 1550 1560

3 利奧十世 馬丁路德 1480 1490 1500 1510 1520 1530 1540 1550 1560 利奧十世(Leo X, ): 教皇利奧十世允許買音慈暨馬得堡大主教亞伯特(Albert of Brandenburg)違例兼任第三個主教職,條件是亞伯特要付給教皇一大筆錢,來支付興建聖彼得大教堂之費用。 利奧十世 亞伯特

4 爲協助亞伯特支付此鉅款,教皇又允許他販售贖罪券,進項一半歸教皇,一半讓亞伯特用以向銀行償還賄買聖職的貸款。
利奧十世 馬丁路德 1480 1490 1500 1510 1520 1530 1540 1550 1560 爲協助亞伯特支付此鉅款,教皇又允許他販售贖罪券,進項一半歸教皇,一半讓亞伯特用以向銀行償還賄買聖職的貸款。 利奧十世 亞伯特

5 贖罪券是允諾人們花錢來買教會功德庫中的功德,以代替犯罪的刑罰。
利奧十世 馬丁路德 1480 1490 1500 1510 1520 1530 1540 1550 1560 贖罪券是允諾人們花錢來買教會功德庫中的功德,以代替犯罪的刑罰。 1520年發行的贖罪券

6 1517年亞伯特的贖罪券總代理帖次勒(Johann Tetzel, 1469-1519),到了威登堡附近的城,來兜售贖罪券。
利奧十世 馬丁路德 1480 1490 1500 1510 1520 1530 1540 1550 1560 1517 1517年亞伯特的贖罪券總代理帖次勒(Johann Tetzel, ),到了威登堡附近的城,來兜售贖罪券。

7 七名有權推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諸侯之一。(另外六人為科隆大主教、買音慈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
薩克森選侯 智者腓特烈

8 這些聖物包括:一些聖人的骸骨、摩西焚燒荊棘的一根樹枝、馬槽內的乾草、天使遺下的羽毛、耶穌為聖城哭泣時所流的一滴眼淚 … 等等。
薩克森選侯智者腓特烈(Frederick the Wise)與他的前輩,曾收集了一萬八千件聖物,放在威登堡教堂內。朝聖者來觀看時,須奉獻金錢,作為威登堡大學的經費。 這些聖物包括:一些聖人的骸骨、摩西焚燒荊棘的一根樹枝、馬槽內的乾草、天使遺下的羽毛、耶穌為聖城哭泣時所流的一滴眼淚 … 等等。 觀看聖物所付的費用,功效等同購買贖罪券,甚至可免去煉獄兩百萬年的苦刑。 帖次勒銷售贖罪券,勢必影響腓特烈的收益,所以腓特烈禁止帖次勒進入薩克森,但百姓便跑到邊界搶購帖次勒的贖罪券。 薩克森選侯 智者腓特烈

9 帖次勒宣稱:「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10 帖次勒的行徑引起路德和其同僚極大的反感,救恩若能用錢來買,簡直就是毀滅福音。1517年10月31日,路德將九十五條主張貼在威登堡教堂門上,攻擊贖罪券制度,並邀人與他辯論。

11 路德的「九十五條」邀請各界在三個題目上加以辯論:
贖罪券的買賣:路德認為這是不合聖經、無效,及危險的。 教皇赦罪的權柄:路德認為教皇沒有這種權柄。 教會的寶庫:路德認為其內擁有的,不是基督和聖人的功德,而是福音。 這「九十五條」中,也提到: (79)認為教廷有十字架的徽章,就等於擁有基督十架相等的能力,就是褻瀆 …。 (86)教皇的財富比最富有的財主更豐富,為什麼他不用自己的金錢建造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卻用了貧窮信眾的金錢呢?

12 路德在天主教會的系統中,擊打了其最致命的脈絡。他正直的指出整個贖罪券的「生意」,只是一種詐欺行為,但又卻是教會最好的生財之道!
他宣布福音比教皇的主張更可信,這無異是向教皇的尊嚴和權威發出挑戰。 他的宣言由拉丁文翻譯成通順的德文,並利用當時新發明不久的印刷術,使之流傳廣遠,以致其他人都站出來,申訴自己對教會的不滿。 一夜之間,路德成為民族英雄,每個大小城鎮、村莊都對他的勇敢行為表示讚賞。威登堡這位隱藏的教授兼神父,把防洪閘門推開了,讓人民積壓已久的不滿情緒爆發出來,人民覺得他們終於有一個代言人了。

13 神聖羅馬帝國馬克西米良一世 ( ) 西班牙查理一世 ( ) 法國法蘭西斯一世 ( ) 薩克森腓特烈 ( )

14 1519.7 來比錫辯論會 厄克 路德 主持人薩克森公爵喬治
經過三週的辯論,路德最終被迫表明立場,贊同胡司的觀點,公然否定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堅持終極的權威,是在於個人所理解的聖經上。

15 1519.7 來比錫辯論會 厄克 上帝啊!幫助我們,這真是可怕的瘟疫! 路德
經過三週的辯論,路德最終被迫表明立場,贊同胡司的觀點,公然否定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堅持終極的權威,是在於個人所理解的聖經上。

16 這場論戰結束以後,路德成為整個歐洲最家喻戶曉的人,著名的德國人文主義者胡騰甚至還寫了一封信,表達對他的支持:「我們追求保護共同的自由;我們追求解放長期被踐踏的祖國!」
兩名德國貴族更向路德提供了武力支援,路德現在甚至擁有宣誓效忠的私人衛隊。100名騎士發誓,無論路德到哪裡,都會誓死追隨他。

17 利奧十世 教皇利奧簽署革除路德教籍之教諭。第一句就說:「主啊,求你起來!起來做出裁決…… 一隻野豬已經闖進你的葡萄園了。」 諭令指斥路德犯了41種錯誤,下令焚燒他的著作,路德本人需在接到諭令後60天內悔改順服,否則就將被宣判為異端。

18 論 善 行 (1520.5) 1520年(37歲)是路德多產的一年,他寫成幾本重要的小冊子,成為推動改教運動的重要論文。
「最尊貴的善行,就是相信基督。」 人行善時,必須是自然而又喜悅的,不是以此來使自己得救,而是用來服事及取悅神,不問任何報酬。 善行不單限於宗教活動(如禱告、禁食、施捨等),也包括日常生活的活動。 信徒必須在自己每天的崗位上,忠心地事奉神。 鞋匠、管家、農夫、商人,若在自己的工作中榮耀神,比修士、修女更能討神喜悅。 (1520.5)

19 致 德 國 基 督 徒 貴 族 書 (1520.8) 論教皇的權柄。 路德抨擊羅馬教會建築了三堵牆來保護自己:
教皇、主教、神父那種凌駕世人之上的超然性。但所有受洗信徒皆為祭司,聖品人員也應受政府管轄。 教廷宣稱:唯有教廷才擁有解釋聖經的權利。但所有真正的信徒皆為祭司,所以他們也有能力分辨聖經。 教廷宣稱:只有教皇才有權召開大公會議。但著名的尼西亞會議,卻是由皇帝康士坦丁召開的。 路德攻擊教皇和紅衣主教的浮華和奢侈,請求政府禁止教會搾取人民財產。 他贊成神父有結婚的自由,主張廢除遊行、節令、為死人舉行彌撒,以及所有聖人的節日。 他要求驅逐派駐德國的教廷使節,提倡改革大學,在學校教授聖經。 (1520.8)

20 論聖禮。 路德認為聖禮是神立約的記號,關乎得救。天主教的七聖禮中,只有聖餐和洗禮有聖經根據。其他僅是教會儀式,有神的祝福,但不是聖禮。 路德形容教廷如同擄走教會的巴比倫帝國。被擄的第一種形式,就是不允許信徒領受聖餐杯。第二種形式,就是聖餐的「化質說」。 路德否認彌撒是善功和獻祭,它乃是神的禮物,人只能以信心和感恩去接受。 立修道誓願,也無聖經根據。他認為,農夫耕作田地,婦人處理家務,與那些按教會誓言生活的宗教人士,在神眼中,是一樣神聖的。 (1520.9)

21 基 督 徒 自 由 論 (1520.11) 論因信稱義。 基督徒同時生活在「因信稱義」的自由中,和「因愛行善」的不自由中。
基督徒是因信稱義,不是靠著行任何的禮儀、規條、善行,所以是自由的。 基督徒藉著信成為富足,住在基督裡面,就要藉著愛行出種種的善行,甘願服事眾人,因此又是不自由的。 「基督徒是最自由的人,他不是任何人的下屬。但信仰基督的人,是最需要盡忠職守的僕人,也是每一個人的下屬。」 ( )

22 1520.12 路德在威登堡學生、教授和民眾面前,燒毀教皇的諭令和教會法典。這象徵路德與教廷的徹底決裂。

23 由於德國民眾和薩克森選侯腓特烈,都支持和保護路德,教皇的教諭不受理會,教皇只好向上任不久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求助,希望皇帝把路德送上火刑柱。
查理五世是馬克西米良的孫子,1519年登基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時,僅19歲。他繼承了奧國、西班牙、荷蘭和義大利大部分的領土,及29年前剛發現的美洲新大陸的一部分,是繼查理曼大帝之後,領土最大的一位君王。 他決定在沃木斯召開國會,傳喚路德出席說明。他給路德「安全通行保證」,擔保路德在會議期間的安全。

24 許多人都勸路德不要前往沃木斯,認為皇帝保證根本不可靠,胡司就是前車之鑑。
但馬丁路德回答說:「胡司雖被焚死,但真理猶存。雖然沃木斯的鬼魔,多如屋上的瓦片,我仍要前往。」 威登堡 沃木斯

25 一路上,路德的行程好像凱旋的遊行。凡他所到之處,群眾夾道而立,瞻仰這一位敢於為德國人民站出來反對教皇,且正為著他的信仰,堅毅地面向死亡而行的人。1521.4.17 路德抵達沃木斯。

26 會議揭幕,除了皇帝和教皇代表之外,還聚滿三百多位德國王侯、主教和顯要人士。一位官員指著桌上的書,質問路德說:「這些書是你寫的嗎?你要收回這些書,還是繼續維護?」

27 路德承認這些書是他所寫。至於第二個問題,他懇求皇帝開恩給他時間思考,使他的答案不至傷害到神的話,也不使自己的生命處於險境。於是大會限他24小時內提出答覆。

28 次日路德宣告:「除非用聖經和公開、清楚、確切的理由,證明我有罪,否則我不能,也不願撤回;因為違背良心是愚蠢的,也是危險的 … 這是我的立場,我別無選擇。願上帝幫助我,阿們。」

29 皇帝看見一個平民能有這樣包天之膽,敢於主張大議會還能有錯,驚異到難以相信,於是吩咐停止討論。

30 路德從沃木斯返回威登堡的路上,薩克森選候腓特烈安排人將他綁架,藏在瓦特堡(Wartburg)的城堡中,在那裡躲了11個月。
果然,沃木斯會議後一個月,皇帝發出諭令,對路德發出通緝,並將他的著作列爲禁書。

31 威登堡 瓦特堡 沃木斯

32

33

34 藏在瓦特堡期間,路德將新約聖經直接從希臘原文,翻譯成流暢、通俗的德文,使聖經對德國人的生活,起了重大的影響。同時,新譯本亦有助現代德語的形成。日後,他也把舊約聖經翻譯成德文。

35 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利奧十世 馬丁路德 墨蘭頓 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 墨蘭頓受父母的熏陶,終生敬虔。他自幼穎慧過人,受著名人文學者的舅公銳赫林(Johannes Reuchlin)教導,酷愛拉丁文及古典文學,又精通希臘文、希伯來文。 他12歲入大學;17歲獲碩士學位。在20歲以前,他已經完成了六本著作,包括受普遍採用的希臘文文法,被譽為「德國的老師」。

36 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利奧十世 馬丁路德 墨蘭頓 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 他是馬丁路德最親密的朋友,相識於1518年,這次決定性的會見,把墨蘭頓從人文主義者,變成神學家和宗教改革家。 當時21歲的他,甫就任威登堡大學希臘文教授。他個性膽小畏縮,卻學問淵博。路德則是神學教授。 路德比墨蘭頓年長14歲,認為墨蘭頓有不凡的才智與品格。在路德強力影響之下,墨蘭頓成為改教運動的大力擁護者。他對路德宗教義的影響,在某些地方甚至大過路德。

37 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 他們二人的性情極為不同:路德激烈,而墨蘭頓愛好和平,但二人仍是相知相惜。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利奧十世 馬丁路德 墨蘭頓 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 他們二人的性情極為不同:路德激烈,而墨蘭頓愛好和平,但二人仍是相知相惜。 路德自言「我生下來就是為了爭戰,與黨派和魔鬼爭戰,因此我的書充滿了風暴與爭戰的味道。我必須挪開殘枝朽木,披荊斬棘,開闢道路,預備一切。而墨蘭頓則安靜的走著,愉快的耕種、栽植、播種、澆灌,都照著上帝賜給他的豐富。」 因此墨蘭頓以「安靜的改教家」聞名。

38 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利奧十世 馬丁路德 墨蘭頓 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 墨蘭頓在1521年寫的《教義要點》,闡述了聖經的基本觀念和教義,成為改教運動的第一本系統神學著作,被路德譽為僅次於聖經的重要著作。 1521年路德前往沃木斯出席會議,知道此行是面向死亡,因此在臨行前,對墨蘭頓說:「親愛的弟兄,如果我不能回來,如果我的敵人將我置於死地,你必須繼續努力,在真理上堅定不移。只要你能活著,我的死就算不得什麼了!」

39 改革趨於極端激進 路德藏匿在瓦特堡的一年期間,他在威登堡的同事,開始將路德提出的宗教改革方案付諸實施,許多學生和市民紛紛響應。 這些改革包括聖餐禮向所有人開放;反對修道院,許多修士和修女離開修道院,甚至結婚;反對在教堂內設置圖像;反對音樂。 但很多人不能接受改革,改革者內部也意見不一,情況非常混亂。 這當中還出現許多激進的行為,例如有許多人衝進教堂,破壞祭壇、圖像,把神父趕出去,對那些向馬利亞像禱告的人扔石頭。 薩克森選侯腓特烈認為,改革的步伐太快了,就命令在達成一致意見以前,不得改變彌撒儀式。

40 路德復出穩定局面 威登堡市議會向路德求救。路德冒著生命危險,放棄了他的隱居,於1522年3月回到威登堡,以穩定局面。 路德做了六天的佈道,傳講忍耐、愛心和對信心軟弱者的憐恤。這正是他在《基督徒自由論》中所講的「不自由」。 路德反對毀壞教堂裡圖像的做法,認為圖像雖然不是崇拜必需的,但聖經內容的圖像也沒有害處。 激進派的一些領導者同意離開該城後,市內的安寧漸漸恢復了。路德毫無懸念的成為改革運動的正式領袖。 此後幾年,路德在這裡實行一系列穩健的改革步驟,威登堡成為宗教改革的重要堡壘。雖然仍然有危險,路德得以在此度其餘生,開闢宗教改革的新道路。

41 在德國許多區域,以聖經爲權威的教會如雨後春筍般組成。各地教會有權聘請或辭退牧師。
馬丁路德 1480 1490 1500 1510 1520 1530 1540 1550 1560 在德國許多區域,以聖經爲權威的教會如雨後春筍般組成。各地教會有權聘請或辭退牧師。 1523年,路德爲加入改教的教會,編排崇拜儀式,將講道列爲崇拜的中心,聖餐儀式除去獻祭的意義,且平信徒可以領杯,又鼓勵禮拜時唱通俗詩歌(天主教的儀式中,僅神父和詩班才唱詩)。 路德對於崇拜儀式改革的原則是:凡不違反聖經的,都可以保留。 路德作的詩歌:【堅固保障】(1529年)

42 路德結婚 1525年(42歲),某間修院的一群修女,躲進一輛馬車,逃到威登堡來,路德把她們安全的安置在各個家庭內。 最後一個修女凱瑟琳(Katharina von Bora)對路德很有好感,於是「野性難馴」的路德,變成了馴化下來的丈夫和父親。 起初墨蘭頓擔心路德結婚會傷害到改革運動,但路德最後認為,「這婚姻將會使我父親高興,使教皇生氣,使天使大笑,使魔鬼哭泣。」 他又附帶說:「耶穌快要再來,如果不結婚,可能再沒有機會了。」

43 他們生了六個兒女,又領養了四個孤兒。在路德的家中,廣為人知的是,他們的大門永遠敞開著。有時他們家屋簷下,曾有多達25名孩子和學生寄宿。路德著名的《餐桌談話》,來自於路德一家享用晚餐的桌旁。學生們總是在他的桌旁問問題,直到深夜。 路德的婚姻和家庭,為當時更正教的牧師家庭樹立了模範。

44 路德說,神設立了婚姻並且給它適當的尊重。當然,母親承擔著婚姻帶來的衝擊,但父親可能因為晾尿布而帶給鄰居們歡笑。「讓他們笑。神和天使在天堂微笑呢!」


Download ppt "教會歷史 概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