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公民與社會第二冊 第二章 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公民與社會第二冊 第二章 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公民與社會第二冊 第二章 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

2 希特勒的崛起:從憲政民主到極權專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瓦解,威瑪共和誕生,頒布尊重人權與民主的威瑪憲法,試圖規畫出一套完美均衡的制度。 從條文來看,威瑪憲法立意良好,設計周全。在這套憲法制度之下,希特勒經由人民選舉逐步成為德國領袖,他所提出的納粹路線政策,獲得人民高度的支持; 然而,希特勒卻透過選舉與公民投票等民主機制,一步一步帶領國家走向極權。 這使人們不禁要問: 一部理想的憲法怎會產生希特勒的獨裁政權? 一套民主機制怎麼反而讓國家走向極權專制? 因此,現代公民有必要了解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的真義?

3 課程架構 民主政治的意義 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 民意政治 法治政治 責任政治 憲政主義
憲政主義涵義 憲政主義的憲法 我國憲法的變遷 憲法的變遷 近年我國憲法的增修

4 第一節 民主政治的意義

5 何謂民主? 廣義 狹義 民主一詞源自於古希臘城邦時期,原意是「由人民統治」。 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狹義 是一種政治制度,其運作需符合憲政原則 認識民主

6 非民主政治的類型 當代較主要的非民主政治類型,可分為以下兩種:
國家由少數人所統治,統治者的決定與作為不會受到制衡,同時限制人民部分的自由和權利。例如:新加坡、戒嚴時期的臺灣 威權政體 政府的統治更深入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乃至家庭生活等各個層面,使人民自由受到更澈底的壓制。例如:古巴、北韓。 極權政體

7 一、民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民主理論學者薩托利:「為了確定民主是什麼,我們必須先確定民主不是什麼。」 (一)民主與非民主 1. 提倡人民主權 是指國家主權歸屬全體人民,政府必須根據民意來施行公共政策。 民主國家的政府是經由選舉程序所組成,並進行定期改選,使政府權力奠基於人民同意的基礎上。 非民主國家的主權歸屬於特定的個人、團體或政黨,政策皆由領導者所壟斷,人民缺乏充分的參與機會。

8 2. 重視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 民主政治的最終目的在於保障人權。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1條:「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 現今對人權的重視與保障,是民主國家的重要特徵之一;此外,除了保障本國人民權利外,對於境內外國人的權利也同樣給予尊重與維護。 非民主國家政府則屢屢限制或迫害基本人權。例如:中國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緬甸軍政府以武力強迫人民遷徙、任意殘殺婦女、兒童等,嚴重迫害基本人權。

9 3. 落實普遍性的公民身分(實踐人民主權原則) 每位公民都擁有同等的權利,不應因其種族、性別、宗教、政黨等不同而有所差異。 民主國家中,每一位公民都擁有平等的權利,能夠在自由公正的選舉中投票,或是競選公職人員、自由表達意見與取得訊息、組織或參與政治團體等。 非民主國家,強調國家對於公民社會的掌控,往往會賦予特定團體或成員特殊的權利,因此限制人民對自主性政治或社會團體的參與。

10 民主與非民主政治的區別 區別 民主政治 非民主政治 人民主權 政府在人民同意的基礎上獲得統治權威 政府進行定期改選,由多數決程序組成
統治者權威可能來自世襲或指定,或透過革命、政變等途徑組成政府 統治者只透過形式上的程序,宣稱自身統治的權威 人權 保障 法律保障基本人權 基本人權常受到政府箝制或迫害 公民身分 公民身分是普遍性的 公民有權組織或加入各種具有自主性的社會或政治團體 公民身分不具普遍性,政府會藉故剝奪某些群體的公民權,而賦予特定團體與成員特權 社會團體的存在與自主性被國家所壟斷或限制

11 (二)民主的測量 1.民主測量的重要性 民主政治與非民主 政治不僅是理論層面 的區別,一個國家是 否能落實憲法中所規 定的各項平等參政權
利及人權保障條款, 才是辨別民主與否的 重要關鍵。

12 2.民主測量的方式 評比機構:國際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以「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做為測量指標,每年發布《全球自由度報告》,評估世界各國自由民主的狀況。
圖片來源:

13 自由之家評比自由程度的重要指標 政治權利指標 公民自由指標 1.政府首長與國會代表經由自由與公平的選舉過程產生
2.人民有權組織與參加不同的政黨或社團,並從事反對活動 3.民選的政府首長與國會議員有權決定政策與避免貪腐,並對選民負責 1.表達與信仰自由 2.集會與結社自由 3.獨立與公平的司法制度 4.公民擁有自主性與各項 個人權利 資料來源:李酉潭、翁栢萱著(2009)。我國政府人權指標建構模式之探討—從Freedom House人權指標評比分析。臺灣國際法季刊第 6 卷第 1 期。

14 自由式民主 「自由式民主」是指由定期選舉及有限政府所構成的一種政體類型。
自由式民主 「自由式民主」是指由定期選舉及有限政府所構成的一種政體類型。 內涵 形式 充分的 公民自由 定期選舉 人權保障 有限政府

15 《全球自由度報告》中,臺灣的自由程度變化
註:1996 年我國實施總統直選後,迄今皆被《全球自由度報告》評為「自由式民主國家」

16 何謂民主化浪潮?   所謂「民主化」(democratization)是指一個國家從威權或極權政體轉型成為民主政體的過程。杭廷頓將近代歷史上的民主化浪潮分為三波: 1970 年代的政權轉型 葡萄牙、西班牙、希臘、巴西、阿根廷、智利等 19 世紀末 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 帶動歐洲的民主運動 二戰後 帶動民族國家獨立浪潮 緬甸民主之路 政治篇

17 二、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古典民主理論 經驗民主理論 參與民主理論 審議民主理論 1940 年代及以後 1970 年代 1980 年代
洛克、盧梭與孟德斯鳩 熊彼得(菁英民主) 道爾(多元民主) 佩特曼 古特曼、湯普遜 古典民主理論 17 ~ 19 世紀 經驗民主理論 1940 年代及以後 參與民主理論 1970 年代 審議民主理論 1980 年代

18 (一)古典民主理論 時間 17 ~ 19 世紀初 政治思想家洛克、盧梭與孟德斯鳩,相繼倡導「人民主權」以及「社會契約論」等學說 背景
說明 1.強調人生而平等,具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 2.假定公民的政治行為是理性的,對政治參與有濃厚興趣,並具備相當程度的政治知識與判斷能力。 3.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人都能具有積極、理性參政的美德。 目標 建立維護人民主權的政治制度、期待透過政治參與,提升公民對社會的關懷與責任感

19 (二)經驗民主理論(菁英民主理論、多元民主理論)
時間 1940 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起 背景 1.由於人人積極參政的理想難以達成以及群眾的非理性行為,使古典民主理論遭受偏離現實的質疑 2.代表人物:熊彼得、道爾等 理論 1.熊彼得認為「人民透過投票來選出做決策的菁英,特別強調菁英在選舉競爭過程中的角色,而被稱為『菁英民主理論』」(亦被稱為修正民主理論) 2.道爾強調當代民主社會中的權力是分散、多元的,即各種基於不同觀點、利益與立場的菁英與團體,相互競爭人民的選票,以獲得決策的權力(多元民主理論)

20 經驗民主理論對民主實踐的反思 認為古典民主理論過度美化民主理想,而偏離了經驗事實。換言之,民主政治不應該是抽象的理論學說,而應該是一套可以確保民主政治運作的制度設計。 在此政體中的所有成年公民,可透過有效參與、平等投票、充分資訊以及對議程的最終控制權來影響政府決策。

21 (三)參與民主理論 時間 1970 年代 背景 參與民主理論對經驗民主理論的批評,包括民選政治菁英無法有效解決政治經濟危機、過度強調民主的菁英性質,造成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冷漠及參與意願的低落 主張 1.民主參與不應局限在國會、政黨等正式的政治組織,更應普及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各種組織與團體,使公民能在與自身利益攸關的公共事務直接參與討論,並透過投票等民主方式來參與決策 2.公民在生活中有廣泛、直接且多元的參與機會,不僅可以增進人民的政治實踐經驗,同時也有益於培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素養。

22 學習視窗 大學法對校園民主參與的促進 過去大學中的校務多由學校中的行政主管及任教老師來決定,學生往往沒有參與決策的機會。 我國在2005年《大學法》的修訂中,規定「大學為增進教育效果,應由經選舉產生之學生代表出席校務會議,並出席與其學業、生活及訂定獎懲有關規章之會議;學生出席校務會議之代表比例不得少於會議成員總額十分之一」。 即是透過制度性規範,來保障學生對校園中與自身相關事務決策的參與,有助「參與民主理論」精神在校園中落實。

23 (四)審議民主理論 時間 1980 年代中期 背景 彌補代議政治過度依賴投票表決以及菁英壟斷決策權力的缺失 理論
1.公共政策的形成應透過公民共同討論,在彼此尊重、互諒的基礎上凝聚共識 2.所有受到決策所影響或關心該項議題的公民,都應在資訊充分、發言機會平等與決策程序公平的條件下,對公共政策進行公開的討論,並以理性訴求的方式進行溝通與討論,最終形成具有共識的意見或方案。 3.公民參與的三個序:(1)知情討論;(2)理性溝通;(3)形成結論 4.公民會議是審議民主重要的實踐方式之一

24 (consensus conference) 公民會議是讓公民以平等、自主、知性的方式 去討論具爭議性的公共議 題。過程中重視個人意見
的平等表達,並有專家學 者從旁提供諮詢,幫助公 民更深入認識議題,經周 延思考與廣泛討論後,形 成自己的主張。

25 思與疑 臺灣有哪些政策曾採用審議民主方式決策? 我國政府與民間近年來曾舉辦多次公民會議,例如: 衛生署舉辦的「代理孕母公民會議」
高雄市舉辦的「過港纜車公民會議」 北投文化基金會辦理的「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社造協定公民會議」 青輔會所舉辦的「青年國是會議」等

26 公民論壇:青年國是會議觀察   具有開創性的青輔會青年國是會議始自 2004 年,讓臺灣民主參與又向前邁進一大步。2005 年一位實際參與青年國是會議的學生,在部落格上發表了對於審議民主的體會與感受,他寫到:「當每個人發表自己意見,又遇到不同意見的人,大家懂得去思考對方的意見、對方的出發點,去幫忙對方釐清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去否定對方、謾罵對方,這兩種方式是非常不同的。民主政治不是一張選票,而是一種謙卑的態度,尊重別人的態度,愛惜對方如愛惜自己的態度。我們這些年輕人才學了不到 48 小時竟然就可以漸漸做到這些。」 資料來源:廖錦桂等編(2007)。口中之光: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智庫。頁 91。 看到上述的留言,你對於民主政治有什麼樣的感想?

27 小試身手 衡量一國政治民主化程度有許多指標,下列何者是最初的判斷指標? 【92.學測】 (A)定期舉辦選舉 (B)政黨輪替執政 (C)媒體多元開放 (D)選民溫和理性 答:(A)


Download ppt "公民與社會第二冊 第二章 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