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络针灸 中医学教研室 2 经络腧穴总论 起源与发展: 腧穴理论的形成要早于经络理 论的形成。 砭石 → 针刺 火(温热) → 灸.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 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Advertisements

任 脉 Ren Meridian. 目的要求 1 .熟悉《素问》《难经》任脉循行的原 文。熟悉经脉病候。掌握腧穴的定位和起 止穴。 2 、掌握重点腧穴的主治。掌握天突、廉 泉的刺灸方法。 3 、熟悉非重点腧穴定位和主治。熟悉腧 穴的刺灸方法。 4 、了解腧穴的命名、局部解剖。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健康与养生 华顺医院妇产科赵晓波医师 上海康乐缘 - 梦真养生馆 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 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 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 。 也就是说 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
经络概述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打的通路 经脉 ---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 --- 经脉别出的分支。络 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胃 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念 针灸学内科病证 — 胃痛 3 胃 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 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 又称 作 “ 心痛 ” 、 “ 胃心痛 ” 等。本病与 “ 真心痛 ” 有本质 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
手太阴经脉循行图示 中焦 络大肠 沿胃口 上膈 属肺 出腋下 上肢内侧前沿 列缺 鱼 鱼际 大拇指桡侧端(少商) 食指内侧(商阳) 该经脉循行所联络的脏腑器官 : 肺 、大肠、胃、 膈、咽喉、气道 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吸、咳血、伤风、 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
1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3 )踹: 指腓肠肌。 ( 3 )踹:
十二经络走向图. 手太阴肺经 寅时( 3 点至 5 点) 能量亢进 = 实证状态 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支气管 哮喘,血液充于头部,背、肩部酸痛,肩 部肌肉紧崩,掌部疼痛不可触摸,粗咳胸 痛 能量衰退 = 虚证状态 寒栗,冷汗出,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 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目的要求 1 、背诵经脉循行的原文,掌握经脉病候。 掌握 21 个穴位的标准代号、定位和起止 穴位。掌握重点穴位的主治作用。 2 、熟悉其它穴位的主治及 21 个穴位的刺灸 方法。熟悉络脉的循行及病候。 3.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第二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与手太阴肺经衔接 在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口、下齿、鼻,属大肠,络肺。 络脉别于偏历。 经别入柱骨,循喉咙。 经筋结于肩前,绕肩胛,挟脊,上额角,散络头部。 第一节 手阳明经络.
常 用 经 外 奇 穴.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第一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 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第 七 章 上 肢 Ⅱ (The upper limb) 主讲人 李文春 副教授.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针灸总论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光盘 中国传统 康复技术.
经络与穴位 穴位.
经外奇穴 头颈部腧穴 背部腧穴 上肢部腧穴 下肢部腧穴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足太阳膀胱经.
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第八章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少阴经络 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 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经外奇穴.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按 摩 第一节 概 述 概念 按摩是利用手、足或器械等进行各种手法操作,刺激人体体表部位或穴位,以提高或改善人体生理功能、消除疲劳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高血压病中医适宜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十六章 奇经八脉-任脉 主讲人 :熊 俊 Lecturer:Jun Xiong Ren meridian 《经络腧穴学》本科教学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 络 学 河北中医学院 解剖教研室.
中医 经络养生.
上篇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常用穴位选修课(二).
肩关节周围炎 针推学院 针灸治疗教研室.
视神经萎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 东方医院视神经疾病诊疗中心 韦企平.
膝关节置换的解剖因素 纪斌平 山西华晋骨科医院.
健康人生 我的健康-我做主 王德瑜 教授.
第二章 腧穴总论.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任 脉 Ren Meridian.
多媒体教学系列课件之一 四肢骨 蚌埠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编制.
第三章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它们分别与脑和脊髓相连。 第一节 脊神经 一、组成
常见急诊的针灸技术应用 主讲 熊芳丽.
第五章 经络.
第四节 经 外 奇 穴 康复医学系老服教研室 罗清平.
十方泰和经络治疗初级班讲义 5. 手少阴心经 第四讲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项目九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yin, PC.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 况 南方医科大学 黄泳教授.
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阳明大肠经.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 山西师范大学 乔玉成.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释:1.大指次指:食指。 2.两骨间:第一、二掌骨之间。 3.两筋:拇长、短伸肌腱过腕关节处。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運動穴位按摩 中國經絡學 穴位按摩 手掌按摩 腳底按摩.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X-射线荧光分析.
经络概念及运用 Concept and Utility of Meridia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经络针灸 中医学教研室

2 经络腧穴总论 起源与发展: 腧穴理论的形成要早于经络理 论的形成。 砭石 → 针刺 火(温热) → 灸

3 腧穴 穴的概念在战国初期形成,最早的穴是 “ 以痛为腧 ” ,即 “ 阿是穴 ” 。《黄帝内经》 论述了穴的定位、名称、分经及主治等 内容 奠定了基础。 发展:三个里程碑: a 、晋代皇莆谧:《甲乙经》 b 、宋代王唯一:《铜人》 c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

4 经络 早在《 黄帝内经 》有记载 人体上 “ 气血 ” 运行的现 象 是形成经络的客观依据。

5 气 :来源于老子的 “ 道 ” 教,构成人体组 织的最基本的精微物质(物质的),反 映各组织的生理功能。(功能的) 血 :构成人体组织的最基本的精微物质。 脉 :本义是血管。 水流 血流。 经络名词的出现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是对脉的 抽象与扩展。

6 气血运行的现象的相关依据: 针灸、按摩的感应。 气功。导引和行气(丹田,小周天) 穴位的主治。 解剖知识。 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阴阳五行 学说的影响。

7 经络 概念 : 是气血运行的 通道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 称。内属脏腑,外络肢节。 经:路径 --- 主干 --- 直行。 络:网络 --- 分支 --- 横行和斜行。 区别: 分布层次不同,经在里,络在外。 走行方向不同,

8 组成: 经: 十二正经、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络: 十五别络、孙络、浮络。 另外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是经络 的连属部分。

9 十二经脉 有固定名称。 有固定名称。 有确定的走行部位。 有确定的走行部位。 有表里络属关系。 有表里络属关系。

10 命名: 一阴 → 三阴(太阴、少阴、厥阴) 一阳 → 三阳(阳明、太阳、少阳) 再与相关的 “ 脏腑 ” 和 “ 肢体 ” 相联系 比如: 手 太阴 肺 经。

11

12 分布规律 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 四肢 。 六阴经 分布于 四肢内侧 和 胸腔 。 上肢内侧:从前到后:手太阴肺经 --- 手厥 阴心包经 --= 手少阴心经 下肢内侧:从前到后:足太阴脾经 -- 足厥 阴肝经 --- 足少阴肾经。

13

14 六阳经 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 上肢外侧:从前到后:手阳明大肠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太阳小肠经。 下肢外侧:从前到后:足阳明胃经 ---- 足 少阳胆经 ---- 足太阳膀胱经。

15

16 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17 表里络属关系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经和大肠经也相表里。

18 奇经八脉 不络属脏腑,无表里关系,有别与正经。 包括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阳 维、阴跷、阳跷。 任脉:前正中线。(会阴 --- 承浆) 功能 :统属诸阴(阴脉之海);主胞宫。 督脉:后正中线。(长强 --- 龈交) 功能 :统属诸阳 (阳脉之海)。

19

20 经络的生理功能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 得气 ” 抗御病邪,反映征候。 孙络 ---- 卫气。 经络气血不通或不足 疼痛或麻木

21 经络的作用 诊断作用: 经络诊查:阳性点:阑尾炎 --- 上巨 虚压痛。 切脉诊断 辨证归经 治疗作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22 腧穴 概念 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 的部位。 “ 腧 ” 同 “ 输 ”

23

24 分类 经穴、阿是穴、经外奇穴。 经穴 :归属于十二正经及任脉和督脉。到目前 为止有 361 个(国际标准) 经外奇穴 :无经络归属但是有自己独特的治 疗作用:如:太阳穴。 阿是穴 :痛点。

25 穴位的特点 普遍性 (共性) 所有的穴位都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 织器官的病证。(近治作用) 特异性 (个性) 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功效,并且不同 的穴位所产生的针感的性质、强弱及效应都 有所不同, 双向性 双向良性调节。比如:内关:既可提高心率 又可减慢心率。

26 定位 定位法分三类 骨度法 :见书 同身寸法 :一夫法,拇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 解剖标志 。

27 人中(督脉) 定位 :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 交点。 作用 :醒脑开窍 操作 :向上斜刺 0 。 5 寸。 针感 :以痛为主。 解剖 :小血管丰富。

28

29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 定位 :屈肘关节 90 度,肘横纹的桡侧端与肱骨外上 髁连线的中点。 作用 :清热、活血通络 操作 :直刺 1—2 。 5 寸。 针感 :以酸、麻、涨为主。 解剖 :深部有桡神经(肱桡肌的桡侧)的本干。

30

31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 : 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 腱之间。 作用:宁心安神、宽胸和胃 操作:直和斜刺 1—1 。 5 寸。 针感:以酸、麻、涨为主,时有放射感。 解剖: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有正中神经的皮支 。

32

33 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 :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作用 :解表、和胃、镇痛、活血通络。 操作 :直刺 。 5 寸。 针感 :很强烈,以酸、涨为主,时有麻、痛。 解剖 :桡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分支。

34

35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 定位 :外膝眼下 3 寸,胫骨前脊外 1 横指。 作用 :建脾和胃、扶正固本。强壮要穴。 操作: 直刺 寸。 针感 :以酸、涨、麻为主。 解剖 :深部有腓深神经走行。

36

37 委中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 窝中央。 作用 :活血消肿、祛风利湿、健腰强膝。 操作 :直刺 。 5 寸。 针感 :以麻及放射感为主。 解剖 :上外侧有股二头肌肌腱,上内侧有半腱肌、半膜 肌肌腱,下内外侧有腓肠肌内外侧头;胫神经在最浅面, 沿中线下行。腓总神经股二头肌肌腱内侧下行,分深、 浅两支。动脉在最深部,由半腱肌外侧想外斜行至窝中 部,然后垂直下行。静脉与之伴行。

38

39 关元 (任脉) 定位 :前中线脐下三寸。 作用 :回阳固脱、补肾益精、强壮扶正。 操作 :直刺 。 5 寸,也可斜、平刺(在膀胱充 盈时采用)。 针感 :向阴部放射酸涨感。 解剖 :肠、腹壁浅动脉及静脉的分支。膀胱充盈 时不能刺太深。

40

41 三阴交(脾经) 定位:内踝高点上 3 寸,胫骨内后缘。 作用:健脾和胃、疏肝益肾、活血利 湿。 操作:直刺约 1.5 寸。 针感:以酸麻为主。 解剖: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42 印堂(奇穴) 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作用:祛风止痛、熄风定惊。 操作:斜刺或平刺 1 寸。 针感:以痛感为主。 解剖:有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 经 。

43 太阳(奇穴) 定位:眉梢与目外呲连线中点外开一寸 的凹陷中。 作用:祛风止痛、醒脑开窍、清热活血。 操作:直刺或斜刺 1 寸,或点刺出血。 针感:以酸涨痛为主。 解剖:有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分支。

44 大椎(督脉)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清热解毒、解表祛邪、通阳化气、 宁心安神。 操作:向上斜刺 1 寸。 针感:以涨酸为主。 解剖:有颈神经和脊髓。

45 阳陵泉(胆经) 定位: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作用:疏肝利胆、舒筋活络、清热利湿、 通利关节。 操作:直刺或斜向下刺 2 寸。 针感:以麻酸涨为主。 解剖:有腓总神经的分支腓浅神经。

46 太冲(肝经) 定位:在足第一、二柘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作用:平肝熄风、疏肝解郁、宁神镇惊。 操作:直刺 1 寸。 针感:以痛麻为主。 解剖:有腓深神经和胫神经的分支。

47 针灸意外

48 晕针 原因 : 体质虚弱、过饥过饱、大汗大泄后、体 位不适、手法过重、留针时间过长。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 冷汗淋漓、恶心欲呕、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 神志昏迷等。

49 处理 迅速 拔针 患者保持头 低脚高体位 针刺人中 补充液体 严重者尚需现代急救措施

50 断针 原因 : 针具质量差、手法操作不当、 患者体位突 然改变 处理 : 首先要保持原来的体位,然后 按压周围皮肤使残端露出,用镊子 拔出。如折断部分深入皮下,需手 术取出。

51 经络的现代研究 经络现象: 循经感传。 循经性皮肤病及循经性皮肤显痕。 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感觉异常。

52 循经感传 含义 :人体在接受针灸治疗时时常 会出现酸、麻、胀、痛、蚁走感及 流水感等感觉,并沿着经络路线传 导,把这种现象称为循经感传。

53 特征 感觉性质 :酸、麻、胀、痛、蚁走感及流水 感等。 传导方向 :双向性(同神经纤维) 宽度:在四肢相对较细: 0 、 厘米。在胸 腹较宽:最宽的可达 10 厘米。 传导速度 : 10 米 / 秒。 阻滞性 :外来的压力可以阻止感觉的传导。

54 经络相关假说 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 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系统。 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等已 知结构之外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功能 调节系统。 经络是可能即包括已知结构,也包括 未知结构的综合功能调节系统。

55 具体的假说 中枢神经学说、周围神经学说、淋 巴血管学说、二重反射学说、第三 平衡论、生物电磁场学说、体电对 向环流学说、细胞间直接通讯学说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