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移動的百科全書 - 李學勤
李學勤的生平 1933 年生於北京的知識 份子家庭,自幼喜愛讀書。 1951 年就讀清華大學哲學系, 師從金岳霖。 1952 年放棄就讀清大,到中國科學院考古 研究所研究甲骨文,參加編著《殷墟文字 綴合》,曾擔任曾毅公、陳夢家之助手。
1954 年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曾 擔任侯外廬的助手 1959 年《殷代地理簡論》 1975 年起他先後主持和參加過馬王堆漢墓 帛書、銀雀山漢簡、定縣漢簡、雲夢秦簡、 張家山漢簡等的整理、注釋。 1978 年 隨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的 考察團出訪澳大利亞。 . 1980 年《中國青銅器的奧秘》
1981 年任英國劍橋大學克萊亞堂訪問院士 1984 年任中央電大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課 程主講教師,參與撰寫教材。著《東周與 秦代文明》 1985 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古文字學初階》。 1986 年在英國的拍賣行發現了明確記載了 周穆王三十四年的曆日的簋,確立周穆王 年代 「遂公簋」銘文拓片
1986 年被推選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 1989 年《李學勤集》 1990 年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 校聘教授 1990 年《出土青銅器研究》 1991 年《比較考古學隨筆》 1991 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1992 年創立清華大學漢學研究所,著有 《周易經傳溯源》
1994 年《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1995 年《走出疑古時代》 1996 年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 專家組組長。著有《中國青銅器概說》 1999 年《夏商周年代學劄記》 2001 年《重寫學術史》 2002 年主持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2003 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調入清華大學。 《中國古代文明十講》 2004 年任清華大學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2005 年《中國古代文明研究》 2005 年《青銅器與古代史》 2005 年《李學勤文集》 2008 年《李學勤早期文集》
李學勤所獲榮譽 1984 年獲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 號 1986 年被推選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 1997 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2001 年獲「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畫突 出貢獻者」稱號。 2002 年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現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兼 西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教授, 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 會委員等。 李學勤的部落格:
李學勤的軼聞 陳夢家死亡之謎
李學勤的學術貢獻 1. 古文字學 2. 中國古文物研究 3. 「夏商周斷代工程」 ( 李學勤向記者介紹「文化遺產 日特別展覽」展出的青銅器 )
貢獻:古文字學 (1) 戰國文字 (2) 簡帛書 (3) 甲骨文 a. 西周有字甲骨 b. 「非王卜辭」說 c. 「歷組卜辭」發展為「兩系說」 ( 李學勤教授研究團隊正在研究清華 收藏的戰國竹簡 ) ( 形制多種多樣的 「清華簡」,竹簡 上文字大多精簡而 清晰 )
甲骨文分期 董作賓「五期說」: 1. 盤庚武丁時期 2. 祖庚祖甲時期 3. 稟辛康丁時期 4. 武乙文丁時期 5. 帝乙帝辛時期
貢獻:中國古文物研究 (1) 海內青銅器 (2) 海外青銅器、玉器與甲骨 ( 銅爵于 1984 年在河南偃師 二裏頭出土,是最早的青 銅酒杯 ) ( 安陽殷墟出土的戍嗣 子鼎銘 )
貢獻:夏商周斷代工程 互聯網 —— 第一次辯論 ( 夏朝 ) 面對面的交鋒 —— 第二次辯論 (68.3%) 芝加哥大學 —— 第三次辯論 ( 蔣祖棣 )
西周年代研究之疑問 —— 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方法論的批評 古代文獻 古代天文 紀日金文和金文歷譜 碳十四測定 商 —— 周考古界標 蔣祖棣
蔣文結論 工程對文獻、紀日金文等文字證據的研究 中多年未解的眾多疑問或爭執少有獲得公 認的解決方案,在考古和碳十四測年的方 法及年代推斷上卻多有由冒進造成的穿鑿。 工程關於西周年代的結論,當然不是可靠 之論。
學術思想 提出「走出疑古時代」 受《古史辨》影響,後漸知疑古思潮雖富 進步意義,但也有不少不足之處。主張對 疑古思潮進行反思認為在史料審查上應以「 二重證據法」來補充糾正疑古一派的不足之 處,認為辨偽工作中造成的一些錯誤有必 要予以平反。
學術史相結合的研究 : 提倡中國學術史的研究,他認為學術史不 同於思想史、文化史,應該既包括今天說 的文科與理科,才能全面反映中國傳統學 術的面貌。主張以近年的新發現、新觀點「 重寫學術史」,更強調在世紀更替的關口要 重點研究20世紀的學術史。
國際漢學研究 : 與學術史研究相連繫,力主研究國際漢學 的歷史和現狀。並於1992年在清華大 學建立了國際漢學研究所,出版《清華漢 學研究》,與法國遠東學院合作出版《法 國漢學》。研究所組織出版了《國際漢學 著作提要》等著作,翻譯了不少漢學專著, 以及轟動一時的《光明之城》。
著作補充 《走出疑古時代》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4 一、上古時期的宇宙論 (Cosmology) 二、饕餮紋的演變 三、中原與邊遠地區文化的交流 四、早期的中外關係
《重寫學術史》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重寫學術史」意味著中國 各歷史階段學術思想演變的 新加解釋和總結。這與李學 勤過去說的「重新估價中國 古代文明」和「走出疑古時 代」,其實是相承的。
李學勤,彭裕商著《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 海,古籍出版社, 1996 提出殷墟甲骨分期「非 卦辭說」與「兩系說」; 提出歷组卜辭名稱,認 為武丁晚期至祖庚應改 屬殷墟早期。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1994 簡帛佚籍的發現,對考古學、 古代史等學科都有很大的影 響,但李學勤以為其影響最 大的乃是學術史的研究。
《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2005 全書先綜述青銅器的起 源演進,討論其研究方 法,然後就夏商周以至 秦漢若干重要器物及其 銘文分別論析,是研究 中國青銅器與古代史很 有價值的參考書籍。
對後世的期許 鼓勵學生研究多與學科結合,成為眼光遠 大的跨學科學者。 歷史學訓練使人聰明 。 歷史教學必須吸收更好更新的內容去吸引 好學生,同時政府也要有相應的政策支持, 以避免人才流失。
參考資料 李學勤,《李學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1 月 常耀華著,《殷墟甲骨非王卜辭研究》,線裝書局, 2006 年 11 月版 張宇衛,〈甲骨文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之祭祀研究〉,國立成 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劉國忠,〈李學勤先生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邯鄲學院學報,第 15 卷第四期 李學勤,〈談信古、疑古、釋古 > , 2001 年 10 月 22 日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 年 06 月 24 日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9 年 4 月 16 日 北京晚報, , 2007 年 5 月 24 日 中華文史網 2009 年 4 月 12 日 國史探微網 2009 年 4 月 14 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 2009 年 4 月 16 日 pitayastudio.myweb.hinet.net/art17_2.htm
工作分配: 資料收集:黃雅鏵、徐梓瑄、李美賢、唐 靖宜、孫文憶 書面資料整理:黃雅鏵、孫玟憶 口頭報告:徐梓瑄、李美賢、唐靖宜 Powerpoint 製作:謝欣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