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道路. 第 11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 1949—1956 年) 1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 ) ( 1 )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 2 )恢复: 1952 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978 年和 1979 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 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 他深刻地认识到: “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 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 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 开世界。 ” 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Advertisements

考点 4 (第 20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 为什么对外开放? 2. 怎样对外开放 ? 3. 有何特点和意义? 4. 中国近代史上两次 “ 开放 ” 有何不同 ?
56年 58年 66年76年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9年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 义制度确立 挫折: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78年 文革十年 曲折发展十年 过渡时期 两年 徘徊 新时期 导入新课.
中国现代史复习 目标: 1. 能建构清晰的第一单元 的知识网络 2. 熟知各重大事件及意义 3. 进一步熟悉并提升知识的 应用、解题能力.
这首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哪项重大决策 ?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的建立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 12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农村 根本原因: 措施: 意义 “ 一大二公 ” 人民公社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第 4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 别 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 邓小平.
第 4 课 第 4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九七九年那是 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 国的南海边画了 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 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 金山.
第 20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 21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 中国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遵循平等与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 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基础、原则、目的) 1 、含义:
专题三 第二课. 第一步:设立经济特区 海南省 深圳 厦门 珠海 汕头 知识小贴士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 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的地区。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 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的地区。
▲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 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 合作探究 1. 农村改革的目的、措施、作用 2. 城市改革的时间、重点、具体 内容 3. 对外开放的目的、形成的格局 4. 设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 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2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 放新格局的形成; 3 、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1 )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 2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 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局面的历史意义。 ( 3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9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十章 第一节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发端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与和巨大成就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历史组 洪国莹.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资料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
中国的工业.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2013年度述职报告.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第九单元 第21讲 第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你觉得什么是社会主义呢? 列宁给社会主义下的定义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加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科部.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课题组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本章要点 1、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专题三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时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你见过这些票据吗?票据的变迁是时代的折射。这些票据是我国建国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实践,这些票据悄然结束。 请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与这些票据的消失有什么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连建平.
第三章 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思想转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湘阴一中历史组 郭觉.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感悟 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中华中学 林庆.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中华中学 林庆.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你知道我国外汇储备位居第一位的根源吗? 虽然外汇储备呈现略有下降的态势,但仍远远高于位居第二位的日本1.3万亿美元,继续稳居世界第一。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为什么要开放:时代的呼唤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市场也逐渐建立长期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得到发展,就不能忽视这种全球化的潮流。 ——岳麓版《必修二》
八年级历史下册 前三单元测试试题 雷池中学 吴俊青.
广州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60年前我们吃的是什么? 50年前我们吃的是什么? 40年前我们吃的是什么?.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 第十二单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196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1976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经济体制) 一、改革最先的突破口: 农村 二、农村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③ ② 20世纪我国社会经历的三次历史巨变 ① ④ ⑤ ⑥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推翻帝制 历史巨变 邓小平 时代伟人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道路

第 11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 1949—1956 年) 1 、国民经济的恢复( ) ( 1 )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 2 )恢复: 1952 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 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 、 “ 一五 ” 计划的实施( 1953 年 ) 社会主义工业化 ( 1 )背景: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 ( 2 )内容:发展重工业(成就) ( 3 )意义:开始改变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1 、途径、方式 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2 、实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3 、意义: 1956 年底,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 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56— 1966 年 文革十年 ) 中共八大( 1956 年 ) ( 1 )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 2 )内容: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 3 )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 ( 1 )在农村:纠正 “ 左 ” 的错误 ( 2 )对国民经济:实施 “ 八字方针 ” ( 3 )结果: 1962 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965 年基本完成 复苏回升 年 周恩来 恢复调整 复苏 1975 年 邓小平 全面整顿思想,有效措施 迅速回升 1、成功探索1、成功探索

2、失误2、失误 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实质: “ 左倾 ” 错误 评价: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结果: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 文革劫难 文革初期由思想、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5 年 “ 批邓 ” 后形势陷入混乱 三面红旗三面红旗 经验教训 p53 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底 1 、背景:( 1 )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 2 )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2 、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确立 ── 抛弃 ── 政治路线:作出 ── 确定 ── 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等 3 、意义 ( 1 )这次会议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 2 )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 3 )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二、经济体制改革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 ) 试行 先是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推广 普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配套改革 1983 年撤销人民公社,改设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 队,改设村民委员会。 意义 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 促进城市改革。 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 年全面展开)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 —— 政企分开, 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 —— 政企分开, 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经济 经济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土地公有制 内容内容 90 年代以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 迅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 1 、背景 2 、过程 A 、 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 1992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1993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基本框架; D 、 1997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 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E 、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3 、意义 1 、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创 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2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 天覆地变化; 3 、解决温饱问题,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第 13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 、 “ 特 ” 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实行不同于内地 的经济管理体制。 2 、目的: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 的发展。 3 、过程 1979 ,深圳、珠海出口特区 —1980 ,经济特区 深圳、 珠海、汕头、厦门 —1988 ,海南经济特区 4 、广东、福建两省沿海设特区的原因: 1 、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2 、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3 、广东、福建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4 、资源丰富。 5 、意义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 、 1984 年,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2 、 1985 年以后,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年,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 、 1988 年,沿海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点、目的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 年 1 、目的 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 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 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2 、有利条件 地理优势 交通优势 人才和产业优势 上海原有的 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3 、浦东开发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也是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四、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1 、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 市 — 沿海开放区 —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 沿边开 放城镇 —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2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 .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 一五计划 ” 进行研究 调查,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事 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有 A .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 .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 等工业设施 C .农村正进行土地改革 D .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 2. 人名有时会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文革时期许多人起名叫 “ 卫红 ” 、 “ 卫东 ” ,以此类推,与 “ 超英 ” 这个名字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新中国成立 B .抗美援朝 C . “ 大跃进 ” D .香港回归 3 .国家主席刘少奇曾到濉溪县卧龙湖视察工作,听到当地干部汇 报水稻亩产为 2 万 8 千斤时,他皱起了眉头,连连说: “ 怎么可能? 怎么可能? ……” 导致刘少奇 “ 皱起眉头 ” 的主要原因是该汇报 ①不符合当时总路线的精神②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④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B C C

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 过去 15 年中有些事 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 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 针对 50 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 “ 缺点和错误 ” ,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 革开放。 ……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 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 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 经济特区的创办 B.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 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 内地的开放 6 .目前我国 95 %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 品不足 5 %。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 99 %。这一 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B .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 C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 .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 D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