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4 理解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新範式 PROF. IRIS H. TUAN. TA: ANDY
創新生態學 中國的第十一個五年計畫 創意經濟的構思 城市之間對於人才的投資與競爭 中國傳媒的媒體與傳播研究涵蓋範圍 , 可分兩大主題 : 跨國媒體公司及其世界市場的渴望 中國宣傳部隊資訊 、 內容和異議份子的頑固箝制
自 2005 年以來 , 整個局面改觀了 : 電視 、 電影和紀錄片的製作和後製 ; 動畫 、 廣告服務 、 多媒體和行動網路內容的獨立單位與公司 區域性的設計 、 行銷與配銷發展政策 很多情況下 , 這些企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在創新的挹注與核心創意方面 , 中國大陸隨著韓國 、 香港和台 灣的腳步 第二大趨勢是了解早於 2001 年由霍金斯所推廣的 「 創意經濟 」 理念 。 世界工廠的開發模式 創意經濟與軟勢力的概念相關 這些名詞是描述美國的全球文化影響力 , 由奈於 1990 年創立 , 這是 由軍事武力等硬勢力演繹而來 。 John Howkins
隨著精緻的服務業越形重要 , 中國大陸的大城市競相爭取外國的資金與人才 中國城市裡的廢棄工廠 、 倉庫甚至郊區 , 都轉型成創意群聚與創意活動區 。 中國創意經濟的平台已經準備完成 「 版權 」 產業的定義是根據資產與產業輸出的性質 「 內容 」 產業則是交易輸出的性質 「 文化 」 產業則是奠基於公共政策功能與資助 中國的竄起將衝擊已開發國家的工作與生活標準
「 中國製造 」 象徵中國出產與出口的驚人毀滅性力量 , 這 也成為先進經濟國家未來的勞工警訊 , 包括台灣 。 矽 谷的創業資本家現在要求新興公司提供 「 跨海外包 」 計 畫 , 而這大部分外包行動都轉向中國 。 中國在 2003 年已經名列全球第七大經濟體 , 如今更一躍升 到全球第二 。 貨幣的相對購買力 ( 購買力平價 ) 表示中國實際上已經位居第 五名 , 甚至高達第二名 。 「 中國的人的世紀 」 發展成形的弔詭處是 渴望獨立創新 , 甘冒低價競爭的風險 東亞文化 「 軟勢力 」 的興起 , 將我們注意力轉向獨立製作 與創新的小型企業 韓流
在群聚的研究中 , 一個重要的成功因素是 「 治理的結構 」 中國的 「 發展腳本 」 寫著創意群聚將協助媒體與文化產業變得更有競爭力 群聚追求的是 「 新鮮感 」 「 媒體概念 」、「 創意領域 」 等概念興起 科廷的媒體資本理論 : 為什麼有些地方會在不同的時間獨領風騷 ? 史考特所從事的 「 創制綜合體 」 開發出資本主義製作的第二種模式理念 第一種是相當熟悉的垂直與水平整合的大型法人模式 第二種是結合一群相互依賴 , 且通常是從事轉包工作的小型公司
在後 WTO 環境中 , 發展重心從國家至上轉向地方經濟 , 混和民間公司與國 營企業 西方的中小企業傾向以策略性的方法與大公司連結 本文使用 「 生態 」 一詞是以一種挑釁式的姿態來說明 與 「 領域 」、「 環境 」、「 群聚 」 的概念很密切 探討社會中的多重勢力 、 人際關係 、 機構體系如何涉入其中並引導轉變 創意群聚是黨國體系涉入創意經濟 , 並主導發展的典型取向 這是社會主義的方案 藉由在指定區域建設的基地 , 企望提高生產的能量與較高品質的產出 。 這代表中 國創新生態的第五層 。
創新生態的前兩層呈現的是 , 中國正從黨國管控的文化生產體系中 , 展開一 種不失衡且渾沌地游離動向 第一層稱為 「 低成本外包 」, 在已開發工業經濟體中上揚的生產成本 , 驅使 標準化生產遷移到低成本地區 。 第二層是 「 仿製 」, 這是在過去十幾年來 , 中國媒體產業快速成長的主要因 素 , 也是日本在戰後期間所採用的策略性生產模式 。 將價 值 鏈提升到 「 合作共創 」 與 「 特許授權 」, 提供了一種更正常的市場機 會 , 給予尋求國際化的業者更積極的希望 。 這是現在的中國所出現的第三層 活動 。 邊做邊學 「 東亞經濟 」 是生態的第四層 。 從學習到國際化 , 以及在全球環境下分享資 源
前四層顯示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可以成功 。 第五層產業群聚或創意群聚則讓政府的腳色更明確 這五層陳述中國創意產業的生產力 , 但在創新生態中還反映了另一個重要的 元素 : 中國由黨國主導的僵化 、 匱乏 、 漸次轉變成消費者導向的豐足 創新生態已漸漸孕育成一種 ( 創製與消費 ) 的同儕社群 , 而非官式品味與價 值 的展場 這個演化的過程是 , 社會廣泛地對全球化風潮的焦慮 , 以及對中華文化與區 域性 、 世界性經濟扣連的渴望等時空背景下所形成的 中國文化產業的 「 文化轉變 」, 即是從 「 中國製造 」 像 「 中國創造 」 的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