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病理读片会 东莞市人民医院 病理科
病史:患者男, 51 岁。患者于 2 月前发现右侧颈部有一 肿物,约鸭蛋般大小,肿物有胀痛。 颈部 CT 提示:右侧颈深间隙( II-IV 区)、锁骨上区多发 性肿大淋巴结,部分伴坏死囊变,先考虑淋巴结结核可 能,转移瘤待排除,建议活检定性。 临床与手术所见:术中见肿物大小约 1*1.5cm ,质地韧, 边界尚清,活动度好; 临床诊断:右颈部肿大淋巴结:转移癌?淋巴结结核? 淋巴瘤? 大体所见: ( 右颈部 ) 灰白组织 4 块,共 2.5×2×0.5cm ,全 取。 病例一 病理号:
免 疫 组 化 免 疫 组 化
bcl2
本例总结: 1. 组织学特点: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由形 态单一的瘤细胞组成,弥漫浸润。瘤细胞呈 镶嵌状排列,体积中等大,胞浆略嗜碱性, 核圆形,染色质粗,核内可见 2~4 个小核仁。 肿瘤内可见大量核分裂, >10 个 /HPF 。瘤细 胞凋亡明显,形成典型 “ 星空 ” 现象 。另外, 可见组织细胞聚集形成多个肉芽肿样结节。
免疫组化结果: 阳性: CD20 、 CD79α 、 CD21 、 Bcl-6 、 CD10 ( + ), Ki-67 (> 90%+ ) 阴性: CD4 、 CD8 、 CD30 、 MUM-1 、 CyclinD1 、 CD3 、 CD45RO 、 CD5 、 Bcl-2 均( - )。 其余: Lys 和 CD68 (显示有大片组织细胞增生) S-100 (树突细胞 + ) EB 病毒原位杂交: EBER ( + )。
病理诊断: (右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 B 细胞来 源),根据形态及免疫组化,符合 Burkitt 淋巴瘤( BL )。 (本例经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吴秋良教授会诊)
Burkitt 淋巴瘤 临床表现 地方性 BL: 好发于非洲赤道附近地区,发病高峰年龄为 4~7 岁,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最常累及颌骨,几乎所有病 例都有 EBV 感染。 散发性 BL: 各地均可发生。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老年人少 见。发病率不高,常表现为腹部肿物,最常受累部位为回盲 部。 EBV 感染率约为 30% 。 免疫缺陷相关性 BL: 常见于 HIV 感染患者,为 AIDS 早期表 现,淋巴结和骨髓受累多见。 EBV 感染率约为 25%~40% 。
组织学特点:肿瘤有形态单一的瘤细胞组 成,弥漫性浸润。瘤细胞排列紧密,体积 中等大,胞质少或中等,淡染,核圆形, 染色质粗块状,核内可见 2~4 个小核仁。肿 瘤内可见大量核分裂,每个高倍镜视野内 超过 10 个。大量瘤细胞凋亡,被巨噬细胞 吞噬,这些吞噬了完整瘤细胞或凋亡小体 的巨噬细胞分散于瘤细胞之间,形成 “ 满天 星 ” 样。部分病例可出现明显的肉芽肿反应 ,可能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但这些病例 一般病变分期局限,预后特别好。
免疫组化特点: 常为阳性抗体: CD20 、 CD79α 、 CD22 、 CD19 、 CD10 、 Bcl-6 、 CD43 Ki-67 指数约 90~100%+ 部分性阳性抗体: CD21 仅可见于地方型 BL 常为阴性抗体: CD5 、 Bcl-2 、 CD23 、 CD34 、 TdT 周小鸽教授总结为: 1. BL 起源于生发中心的滤泡母细胞,表达 CD20 、 CD10 、 BCL-6 ; 2. Ki-67 高表达,一般大于 90 %; 3. 一般不表达 BCL-2 和 MUM-1 。虽然起源于生发中心的 DLBCL 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但 CD10 、 BCL-6 、 BCL-2 、 Ki-67 、 MUM-1 五种抗体与 BL 同时吻合的概率很低。
分子生物学特点: 1. 大多数病例有 MYC 基因易位,约 10% 以上病例 缺乏 MYC 基因易位,原因尚不清楚。 2. 散发型病例肿瘤细胞 IgH 基因重排阳性,无 BCL6 、 BCL2 基因易位。
鉴别诊断: Burkitt 淋巴瘤前驱淋巴母细胞 性淋巴瘤 弥漫大 B 细胞淋 巴瘤 粒细胞肉瘤 形态 + 免疫 + 原 位杂交,鉴别困 难时可通过 FISH 检测 MYC 基因易位 核形可为圆形, 也可为曲核,核 仁一般较小,染 色质粉尘状,可 见星空现象,免 疫组化: TdT 、 CD34 ( + ), EBV 、 BCL6 、 Ig-MYC ( - ) 瘤细胞体积较大 ,常可见 2-3 个 较大核仁,贴核 膜排列。表达 BCL2 , ki-67 指 数不超过 80% 时 更支持为 DLBCL 。 多见于儿童,好 发于眼眶和皮肤 ,瘤细胞胞质一 般较丰富,嗜酸 性,仔细观察可 见分化程度不同 的粒细胞同时出 现。 MPO 、 CD15 阳性。
病史:患儿男, 13 岁。因 “ 骶尾部肿物切除术 后 6 年,再发 4 年 ” 入院。 临床与手术所见:皮下见肿物为实性,大小 约 3.5×3.2cm, 边界清。 临床诊断:骶尾部肿物。 大体所见:结节样肿物 1 个,大小 4×2.5×1cm , 切面灰红,质中。 病理诊断:? 病例二 病理号: P
免 疫 组 化 免 疫 组 化
免疫组化: Vim 、 GFAP 、 S-100 ( + ) ; Ki-67 (约 1%+ ) ; CK 、 EMA 、 MC 、 CEA ( - )。 特殊染色: PSA ( + )。
病理诊断: (骶尾部)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 WHO I 级。 (本例经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吴 秋良教授会诊)
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 通常发生在成人,平均发生年龄 36 岁,罕 见于儿童。 肿瘤位于脊髓圆锥和马尾终丝,偶尔见于 脊髓中、上段,甚至颅内脑室。 临床上患者有持续性背痛,肛门括约肌功 能紊乱或丧失。 大体表现:肿瘤边界清楚,有包膜,肿瘤 分叶状,色灰白,质软。肿瘤可以附着于 脊髓圆锥。由神经根出发的肿瘤较少见。
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 镜下表现:肿瘤细胞围绕血管黏液样轴心排列呈 乳头状,黏液聚积在乳头内血管旁间质中和瘤细 胞之间或乳头外瘤细胞间隙和囊腔内。瘤细胞缺 乏核分裂,无坏死。每例肿瘤的乳头结构、上皮 细胞和原纤维的量在比例上不同。典型病灶的瘤 细胞呈上皮性,如同坐在血管上,形成腺样空隙 和乳头状排列,但真性乳头少见。一些乳头状结 构内大量黏液积聚,形成所谓的气球样,黏液 PAS 和爱先蓝染色阳性。另外,一些肿瘤并不排 列成乳头状,而呈疏松网状结构,其间有较多的 黏液积聚,甚至形成小的含黏液的囊腔。瘤细胞 也可呈梭形网状结构。
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 免疫组化: 肿瘤细胞 GFAP 、 Vimentin 、 S-100 阳性; 角蛋白阴性; 胶原Ⅳ染色标记血管周基底膜
鉴别诊断: 黏液乳头状室 管膜瘤 神经鞘瘤副节瘤脊索瘤转移癌 发生在终丝起源于神经根 ,肿瘤旁 多发于马尾 区,但更常 起源于神经 根 多发于蝶枕和 骶尾 多有原发肿瘤 肿瘤细胞围绕 血管黏液样轴 心排列呈乳头 状, GFAP 、 Vimentin 、 S- 100 阳性 有 Antoni A 区 和 B 区结构 有气球样肿 胀、节细胞 样瘤细胞, 核仁明显, 免疫组化 CgA 阳性 黏液分布弥漫 ,并不局限于 血管周空隙, 同时脊索瘤低 分子 CK 和 EMA 强阳性 ,而 GFAP 阴 性 角蛋白阳性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