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释义】 清明 : qing ming ①清澈 明净:月夜清明。 ②清醒明白: 神志清明。 ③政治开明,有法 度有条理:天下清明|生于清明 之世。 ④二十四节气之一。在 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 此日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 说,它是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 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 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 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 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 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 已有 2000 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 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 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 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 ? 天文训》 云 :“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 按 《岁时百问》的说法: “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 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 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 清 明前后,点瓜种豆 ” 、 “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 的农 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 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 隋唐年间( 581 至 907 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 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 ---- 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 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 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 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 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 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 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 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 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 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周代寒食节扫墓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作为节气,清明时 期正是我国大部地区,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风和日丽, 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生机勃勃故称之为清明。首先,这个节 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农谚说: “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 , “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 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 “ 清明 ” 二字,宋陈元靓 《岁时广记》引《三统历》曰: “ 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 ” 春天真正来到了。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飘飘,和风拂拂,这时的 风和雨,都是人们喜欢的,所谓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 柳风 ” 。农村对清明雨尤为重视,古谚语有 “ 清明前后一场雨, 强如秀才中了举 ” 。把清明雨看得如此重要,可见农民对于春雨 的冀盼是多么殷切 清明节气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 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 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 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 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 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 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 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 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 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 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 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 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 “ 神灯 ”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 明节叫作 “ 植树节 ”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 年,人大常委会 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 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柳的风俗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 “ 教民稼穑 ” 的农事祖师 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 气,古谚有 “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 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 “ 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 。起义失败后, 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 生命力,俗话说: “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 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 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 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 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 “ 鬼怖木 ” ,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 民要术》里说: “ 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 清明既是 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了。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 鞠蹴 鞠 鞠是一种皮 球,球皮用 皮革做成, 球内用毛塞 紧。 蹴鞠,就是 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 明节时人们 喜爱的一种 游戏。 相传是黄帝 发明的,最 初目的是用 来训练武士 。
唐代杜牧的名句: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 "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 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老北京过清明节的习俗 老北京清明节时的另一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 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 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 “ 城隍爷 ” ,是那时百姓信 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这个 “ 爷 ” 其实就是一个城、 一个县的 “ 不管部 ” 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 —— 清明节开放 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 ( 多雨时求晴 ) ,出门求平 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 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 据家中老人回忆在民国初时还有 “ 城隍爷 ” 出巡之举,人们用八 抬大轿抬着用藤制的 “ 城隍爷 ” 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 别在 “ 城隍爷 ” 后赛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 街市观者如潮。有一首杂咏 :“ 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 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 ” 即说的清明节这 一习俗。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 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 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 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 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 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 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 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 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 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 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 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 清明节气的阴晴雨雪与对未来天气及年景有一定预示的谚语有: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