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文学 2017/2/24
题 记 电影艺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思想方式,它使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向着一体化、向着世界大同的方向迈进。 ——巴拉兹·贝拉 这是一个影像的时代,视听的时代,机械复制的时代,灵光消逝的时代。 —— 瓦尔特· 本雅明
关于本课程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学时:32 授课方式:讲授、观摩、讨论等 考核形式:考查 1、期中作业:含至少30个镜头的剧作片段 1、期中作业:含至少30个镜头的剧作片段 2、期末作业:完成一篇电影和文学原著对比的论文
参考书目: 1、《电影美学》,(匈)巴拉兹·贝拉(著)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2、《认识电影》,(美)路易斯· 贾内梯(著),焦雄屏(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3、《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 4、《当代电影》《电影艺术》 5、105部参考影片
一、电影 1.什么是电影 2.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 3.几个重要的电影流派 二、电影与文学 1.语言 2.叙事 3.意蕴 三、电影文学 1.电影剧本 2.文学改编 教学内容与 计划 2017/2/24
第一章 电影及电影艺术 一、什么是电影 二、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 三、几个重要的电影流派
一、什么是电影? 明星 故事 画面 银幕特效 视听盛宴 搜 渴 寻 望 共 寄 满足“窥视”的欲望 鸣 托 娱 乐 增 启 享受影院气氛 长 发 见 心 识 智 享受影院气氛 满足’补偿”的心理
大制片公司: 2017/2/24 8
明星制
音乐 舞蹈 表演艺术 \ 时间艺术 绘画 雕塑 造型艺术 \ 空间艺术 建筑 电影 —— 综合艺术 1、电影:人类第七种艺术 诗(文学) —— 语言艺术 \ 想象艺术 音乐 舞蹈 表演艺术 \ 时间艺术 绘画 雕塑 造型艺术 \ 空间艺术 建筑 电影 —— 综合艺术
2、对电影的整体认知 电影是一种艺术样式,受制于艺术创造、艺术审美的规律; 也是工业产品,进入流通市场便是商品,受制于商品生产规律; 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众传播媒体,被指定担负确定的国家意识形态的使命。
影像:因光影生成的图像,由视听感官直接感知的形象画面与声音 二、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 1、视听融合的影像艺术 关键词: 影像 视听融合 动态画面 影像:因光影生成的图像,由视听感官直接感知的形象画面与声音 电影是“每秒24格”的艺术;它具有视听性和动态性两个特性
2、仰赖科技与科技发展同步 关键词:物质媒介 电影的物质媒介包括:摄影机、录音机、胶片、放映机等器材,电力、机械、感光学、光学、化学等领域的发展都会带来电影技术的进步。 电影技术几次重大突破 1895年电影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诞生 1929年有声片《城市之光》出现 1935年彩色电影《浮华世家》出现 1993年《侏罗纪公园》第一次成功采用电脑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制作逼真的动物角色;1995年《TOY》全部采用三维动画制作完成
3、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真实性和假定性的统一 关键词:照相本性 蒙太奇本性 祛疑 延迟怀疑的意愿 真实性与假定性的起伏演进构成电影发展的全过程,正如瑞希特所指出的那样,“电影本身是为了复制现实而生的,但到头来,电影最大的美学难题却是:如何抗拒对现实的复制。”
“导演中心是一条为世界所公认的电影艺术规律” 4、以导演为中心的集体创作 ①制片 ②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工、服装、化妆、道具、剪辑、后期制作 ③洗印、拷贝 ④发行、企宣等的参与共同完成电影的整个过程。 “电影是通过集体到个人风格的艺术” “导演中心是一条为世界所公认的电影艺术规律”
5、综合性、跨文化性 电影是多种艺术的综合,融合了多种审美表现手段: 电影 = 绘画+音乐+文学+戏剧 =画面(光、色、造型)+语言文字 +声音(说白、音响、音乐)
三、几个重要的电影流派 1、前苏联的“诗意现实主义” 2、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 3、法国“新浪潮”运动 4、新好莱坞电影 5、新德国电影
苏联的诗意现实主义 从20年代到50年代,苏联艺术家对电影中诗的语言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创作出《战舰波将金号》、《土地》、《母亲》、 《海之歌》、《雁南飞》等被称为“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 特点:以富于隐喻性的电影语言(如叙事结构、对白、表演、画面构成、光线照明和声响气氛、配乐、道具等),运用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段,将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对社会历史进行高度概括的作品。 2017/2/24
谢尔盖·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 (1925)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 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 罗伯特·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德·西卡:《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温培尔托·D》 德·桑蒂斯:《罗马11时》 2017/2/24
维托里奥·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1948)
《偷自行车的人》剧照
意大利的心理现实主义: 1950年之后又出现一代新人,修正新现实主义电影对“人”表现的贫乏,转向对人物内心的开掘,影片题材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想内涵更深刻。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奇遇》《夜》《蚀》、《红色沙漠》、《放大》 费德里科·费里尼:《甜蜜的生活》、《八又二分之一》 2017/2/24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红色沙漠》 (1964)
费德里科·费里尼 《甜蜜的生活》 《八又二分之一》 (1960) (1963)
法国新浪潮运动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法国的新电影创作倾向。用不拘一格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技巧反对法国电影的“僵化状态”,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彻底改造传统而主流的“优质电影”,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 此流派称“电影手册派”,并与“左岸派”合流。 代表:弗朗瓦索·特吕弗、让-吕克· 戈达尔、雅克·里维特、克劳德·夏布洛尔、埃里克·侯麦等。 2017/2/24
主要特点: a、作者电影论 b、非情节化 c、非理性原则(注重直觉、本能、潜意识) d、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与哲学思潮结合 e、技术创新、抽象表达
弗朗瓦索·特吕弗 《四百击》 “安托万五部曲” 《射杀钢琴师》 《朱尔和吉姆》 《最后一班地铁》 “拍电影,重要的 不是制作, 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弗朗瓦索·特吕弗:《四百击》(1959)
让-吕克· 戈达尔 《筋疲力尽》 《随心所欲》 《卡宾枪手》 《阿尔发城》 《中国姑娘》 “我不会拍 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
让-吕克· 戈达尔:《筋疲力尽》(1960)
阿仑·雷乃: 《广岛之恋》 (编剧:玛格丽特· 杜拉斯)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编剧罗布-格里耶) 《缪里埃》
阿仑·雷乃 《广岛之恋》(1959)
《广岛之恋》剧照:
阿仑·雷乃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剧照:
新好莱坞电影: 相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典好莱坞电影”而言,70年代美国电影界涌现出一批青年导演所拍的影片,统称为“新好莱坞电影”,其特征为:反传统、反模式、反类型、反神话 如: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教父》、乔治·卢卡斯的《美国风情录》、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以及马丁·斯科塞斯、迈克·尼科尔斯、米洛斯·福尔曼等。
大卫·格里非斯 《 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 党同伐异》1916
奥逊·威尔斯 公 民 凯 恩 (1941)
新德国电影: 从20世纪60年代持续到80年代, 德国电影史上出现了“运用国际性的语言”“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的引人注目的新气象。 特点:主张“作者电影”,但并不彻底反戏剧、非理性;吸收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性、可看性,但以“反好莱坞”面目出现。追求构思慎密、情节完整、形象丰满以及深刻的批判内涵。 代表人物:赖纳·威尔斯·法斯宾德、威尔格·荷索、 威姆·文德斯 、福尔曼·施隆多夫 、沃尔夫冈-彼得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