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与总供给 © 2007 Thomson South-Western
问题的导入 本章将要介绍总需求——总供给模型,通过该模型介绍经济波动产生的原因,以及政府的宏观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经济理论描述长期世界,并不描述短期世界。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如果经济中的货币量增加一倍,价格将上涨一倍,收入也上涨一倍。实际变量将保持不变。 但是,这些变化并不会马上发生。价格和收入变化需要时间;同时,实际变量会受到影响。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两个变量被用来建立模型,分析短期经济波动。 用实际GDP衡量的经济中的物品与劳务的产量 用CPI或GDP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总水平。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经济学家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 时间 经济活动 商业周期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曲线——一条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和政府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一条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下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的曲线。
图2. 总需求与总供给 … 物价 水平 总供给 总需求 均衡产量 均衡物价 水平 产量
总需求曲线 GDP (Y)的四个组成部分对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做贡献。 Y = C + I + G + NX
图3. 总需求曲线… 物价 水平 总需求 P Y 1.物价水 平下降... Y2 P2 2. …物品与劳务量增加 产量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是下倾的 物价水平与消费: 财富效应 物价水平与投资: 利率效应 物价水平与净出口: 汇率效应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是下倾的 物价水平与消费: 财富效应 物价水平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 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了。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是下倾的 物价水平与投资: 利率效应 较低的物价水平降低了利率,鼓励了更多地支出用在投资物品上。 这种投资支出的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了。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是下倾的 物价水平与净出口: 汇率效应 当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时,实际汇率贬值,而且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 净出口开支的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了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量。 但是,许多其他因素也影响既定物价水平时的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当这些因素中的一种变动时,总需求曲线移动。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移动可能起因于以下变量的变动: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净出口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物价 水平 D2 P1 Y2 总需求, D1 Y1 产出 Remove bullet in graph – graph needs no additional title??? 总需求, D1 Y1 产出
总需求曲线:总结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1. 消费引起的移动 1. 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实际财富,这鼓励消费支出。 2. 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这鼓励投资支出。 3. 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引起实际汇率贬值,这鼓励净出口支出。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1. 消费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更多的事件(减税、股市高涨)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增税、股市低落)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总需求曲线:总结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2. 投资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更多的事件(对未来的乐观,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减少的事件(对未来的悲观,由于货币供给减少引起的利率上升)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3. 政府购买引起的移动 政府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增加(对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支出更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政府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减少(消减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 净出口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增加净出口的事件(国外繁荣、汇率贬值)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减少净出口的事件(国外衰退、汇率升值)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物价水平并不影响实际GDP的长期决定因素。 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供给取决于它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用来把资本与劳动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 在长期中,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变量。 长期总供给曲线代表了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
图4. 长期总供给曲线 物价 水平 长期总供给 P 1.物价水平 变动… P2 2. . . 并不影响长期中 物品与劳务的供給量 自然产量率 自然产量率 产量
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在自然产量率处的一条垂线,自然产量率是指长期中当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经济所能实现的物品与劳务量。 这一产量水平也被称为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 自然产量率是长期中经济所趋向的产量水平。
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经济中任何改变自然产量率的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可以根据古典模型中影响产量的各种因素把这些移动进行归类。
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移动可能起因于以下变量的变动: 劳动 资本 自然资源 技术知识
图5. 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 2.. . . . 以及货币供给 长期总供给 增长使总需求移动… 1.在长期中,技 术进步使长期总 供给移动…. 图5. 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 2.. . . . 以及货币供给 增长使总需求移动… 长期总供给 LRAS 1980 Y 1990 LRAS Y 2000 LRAS 物价 水平 总需求 AD 2000 1.在长期中,技 术进步使长期总 供给移动…. AD 1990 P 2000 4.. . . . 及持续 的通货膨胀 . P 1990 P 1980 AD 1980 Y 1980 3.. . . . 引起产量 增长…. 产量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描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 在长期中决定经济的最重要的力量是技术与货币政策。 短期产量与物价水平的波动应该看成是对产量增长与通货膨胀持续的长期趋势的背离。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在短期中, 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倾向于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給量。 物价总水平的下降倾向于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給量。 结果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
Figure 6 The Short-Run Aggregate-Supply Curve Price Level Short-run aggregate supply Y P 1. A decrease in the price level . . . Y2 P2 2. . . . reduces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supplied in the short run. Quantity of Output
图6. 短期总供给曲线 物价 水平 短期总供给 Y P 1.物价水平 下降…. Y2 P2 减少了短期中物品 与劳务的供給量。 产量
Why the Aggregate-Supply Curve Slopes Upward in the Short Run Three Theories: The Sticky-Wage Theory The Sticky-Price Theory The Misperceptions Theory The order of discussion in Mankiw has been changed. The “misperceptions theory” must be moved to the bottom of the list. (This may affect the entire order of presentation following this slide.)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三个理论: 粘性工资理论 粘性价格理论 错觉理论 The order of discussion in Mankiw has been changed. The “misperceptions theory” must be moved to the bottom of the list. (This may affect the entire order of presentation following this slide.)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粘性工资理论 名义工资调整缓慢,或者说在短期中是“粘性的” 工资不能根据物价水平迅速调整。较低的物价水平使企业雇佣工人和生产赢利性降低。 这就促使企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給量。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粘性价格理论 一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 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由于一些原因,他们不想或不能马上改变价格。 这就抑制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它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错觉理论 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他们出售其产品的市场发生的变动的看法: 低物价水平引起对相对价格的错觉。 这些错觉引起供给者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給量。 Move this slide so that it follows the next two slides. That puts the discussion in the new order of the text.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所有三个理论都表明,当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产量就背离其自然率。 - 产量的 供给量 = 自然产量率 + a 实际物价水平 - 预期物价水平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移动可能起因于以下变量的变动: 预期物价水平 劳动 资本 自然资源 技术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减少了物品与劳务供給量,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劳务供給量,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短期总供给曲线:总结 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1. 劳动引起的移动 1. 粘性工资理论:未预料到的低物价水平增加了实际工资,这引起企业减少雇佣工人和减少生产物品与劳务量。 2. 粘性价格理论:未预料到的低物价水平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的水平,这就减少了它们的销售。 3. 错觉理论:未预料到的低物价水平使一些企业认为自己的相对价格下降了,这引起生产减少。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1. 劳动引起的移动 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也许是自然失业率下降)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减少(也许是自然失业率上升)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短期总供给曲线:总结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2. 资本引起的移动 物质或人力资本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物质或人力资本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3. 自然资源引起的移动 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 技术引起的移动 技术知识进步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技术的可获得性减少(也许是由于政府管制)是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5. 预期物价水平引起的移动 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Figure 7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Price Level Long-run aggregate Short-run aggregate supply supply Aggregate demand A Equilibrium price Natural rate of output Quantity of Output
图7. 长期均衡 物价 水平 长期总 供给 总需求 短期总供给 A 均衡价格 自然产量率 产量
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分析经济波动过程的四个步骤: 决定事件是否影响总供给或者总需求。 决定曲线往哪个方向移动。 用图比较原来的均衡和新的均衡。 找出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路径,以及二者的转化过程。
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总需求移动 在短期中,总需求移动引起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波动。 在长期中,总需求移动影响物价总水平,但不影响产量。 影响总需求的政策制定者也许潜在地能减轻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图8. 总需求减少 2. . . . 引起短期中产量减少 . . . 物价 水平 短期总供给, AS1 长期总 供给 总需求, AS2 AD AS2 AD2 3……但随着时间 推移,短期总供给 曲线移动…… A P Y B P2 Y2 1.总需求减少….. C P3 4……产量恢复到其 自然产量率水平。 产量
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总供给移动 考虑总供给的不利移动: 总供给决定因素中任何一种降低都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产量下降到自然就业率水平以下。 失业率上升。 物价水平上涨。
图10. 总供给的不利移动 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 不利移动…… 3. . . . 以及 物价水平 上升。 长期总供给 短期总供给 AS AS2 总需求 B Y2 P2 Y A P 3. . . . 以及 物价水平 上升。 2. . . . 引起产量减少 . . . 产量
总供给移动的影响 滞胀 总供给的不利移动会引起滞胀—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时期。 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 那些能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不能同时抵消这两种不利的影响。
总供给移动的影响 对付衰退的政策 政策制定者可以用下列手段之一来对付衰退: 什么也不做,等待价格和工资调整。 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
图11. 抵消总供给的不利移动 1.当短期总供给减少时… 2. . . . 决策者可以通过 扩大总需求来抵消这种 移动…… 物价 水平 长期总供给 短期总供给 AS AS2 AD2 C P3 2. . . . 决策者可以通过 扩大总需求来抵消这种 移动…… 3. . . .这引 起物价水 平进一步 上升 …… P2 A P 4. . . . 但产量保持 在自然产量率水平 总需求, AD 自然产量率 产量
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来解释决定经济中利率的因素。 根据这一理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假定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流动性偏好理论试图同时解释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流动性偏好理论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由美联储通过以下方式控制: 由于货币供給量由美联储所固定,所以货币供給量不取决于利率。 公开市场活动 改变法定准备金 改变贴现率 由于货币供給量由美联储所固定,所以货币供給量不取决于利率。 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代表固定的货币供给。
流动性偏好理论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有几个因素所决定。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利率。 人们选择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提供较高收益率的资产,是因为货币可以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本来可以在生息资产上赚得的利息。 利率上升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结果是,货币需求量减少。
流动性偏好理论 货币市场的均衡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 利率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 存在一种利率,即所谓的均衡利率,在这种利率时,货币的需求量正好与货币的供給量平衡。
流动性偏好理论 货币市场的均衡 假设一个经济体如下: 物价水平固定在某一水平。 给定任一物价水平,利率调整使货币供给与需求平衡 产量水平根据对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进行调整。
图1. 货币市场的均衡 利率 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 M d r1 均衡 利率 r2 M2 d 美联储固定的量 货币量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物价水平是货币需求量的一个决定因素。 较高的物价水平增加了任何一种既定利率下的需求量。 较高的货币需求引起了较高的利率。 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减少了。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种分析的最终结果是物价水平与物品和劳务需求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图2. 货币市场与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a) 货币市场 (b) 总需求曲线 的货币需求 的货币需求 利率 货币供给 物价 水平 物价水平P2时 MD2 2. . . . 货币需求增加… r2 物价水平P1时 的货币需求 MD P2 Y2 3. . . . 这引起均衡 利率的上升 1.物价水 平上升… r Y P 总需求 美联储固定的货币量 产量 4. . . . 这又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货币量
货币供给的变动 当美联储改变货币政策时,它可以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货币供给增加使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由于货币需求曲线未变,利率下降。 利率下降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图3. 货币注入 (a) 货币市场 (b) 总需求曲线 利率 物价 水平 货币供给 MS MS2 AD2 在物价水平P 时的货币需求 1.当美联储增加 货币供给时… r Y P 2. . . . 均衡 利率因此下 降…. r2 总需求, A D Y 3. . . . 这增加了既定物价水平时的物品与劳务 的需求量。 货币量 产量
货币供给的增加 当美联储增加了货币供给时,它降低了利率,并增加了任何一种既定物价水平下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当美联储紧缩货币供给时,它提高了利率,并减少了任何一种既定物价水平下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利率目标在美联储政策中的作用 既可以根据货币供给,也可以根据利率来描述货币政策。 既可以根据利率目标的变动,也可以根据货币供给的变动来说明货币政策的变动。 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是影响货币市场均衡,这种均衡影响总需求。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财政政策——对政府购买或税收总水平的政府选择。 财政政策影响长期中的储蓄、投资和增长。 在短期中,财政政策主要影响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
政府购买的变动 当政策制定者改变货币供给或税收水平时,它就通过影响企业或家庭的支出决策而间接地影响总需求。 当政府改变自己购买物品与劳务量时,它就直接地使总需求移动。
政府购买的变动 当政府购买变化时,有两种宏观经济效应: 乘数效应 挤出效应
乘数效应 政府购买对总需求有一种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移动. 政府支出的每一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量大于一美元。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移动.
图4. 乘数效应 2…….但乘数效应可 以扩大总需求的移动 物价 水平 AD3 AD2 总需求 AD1 200亿美元 图4. 乘数效应 物价 水平 AD3 AD2 2…….但乘数效应可 以扩大总需求的移动 总需求 AD1 200亿美元 1.政府购买增加200亿美元最初使总需求 增加200亿美元…… 产量
支出乘数的公式 支出乘数的公式是: 乘数= 1/(1 - MPC) 在这个公式中,一个重要的数字是边际消费倾向 (MPC)。 边际消费倾向是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
支出乘数的公式 如果 MPC 是 3/4, 那么乘数是: 乘数 = 1/(1 - 3/4) = 4 在这个例子中,政府支出增加200亿美元就引起物品与劳务需求量增加800亿美元。 MPC越大,意味着经济中的乘数就越大。 乘数效应并不是政府支出所独有的。
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也许并不像乘数预测的那样大。 政府购买增加引起利率上升。 较高的利率减少了投资支出。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挤出效应倾向于减弱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图5. 挤出效应 (a) 货币市场 (b) 总需求的移动 利率 物价 水平 4…….又部分 抵消了总需求 最初的增加。 货币 供给 AD2 4…….又部分 抵消了总需求 最初的增加。 货币 供给 AD3 2…….支出增加 提高了货币需求… 200亿美元 M D2 1.当政府购买增加提高了 总需求时…… r2 3…….这 使均衡利 率上升…. r 总需求, AD1 货币需求 MD 美联储固定 的货币量 货币量 货币量 Copyright © 2004 South-Western
挤出效应 当政府增加200亿美元的购买时,物品与劳务总需求的增加可以大于或小于200亿美元,这取决于乘数效应是大于还是小于挤出效应。
税收变动 当政府减少个人所得税时,它就增加了家庭可以拿回家的工资。 家庭把一部分额外的收入储蓄起来。 家庭也把一部分收入支出在消费品上。 家庭支出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税收变动 税收变动引起的总需求移动的大小受乘数和挤出效应的影响。 这还取决于家庭对税收变动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感觉。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权衡取舍 失业与通货膨胀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劳动市场的各种特点。 例子包括最低工资法、工会的市场势力、效率工资的作用,以及寻找工作的有效性。 通货膨胀率主要取决于由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量增长。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权衡取舍 失业与通货膨胀 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如果政策制定者扩大总需求,他们可以在短期中减少失业,但这只有以更高的通货膨胀为代价。 如果他们紧缩总需求,他们可以降低通货膨胀,但这只有以暂时的高失业为代价。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图1. 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率 (每年百分比) 菲利普斯曲线 4 B 6 7 A 2 失业率(百分比)
总需求、总供给与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短期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原因是总需求曲线移动驱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越大,经济中的产量就越高,物价总水平也就越高。 较高的产量带来较低的失业率 。
图2. 菲利普斯曲线如何与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相关 (a)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b) 菲利普斯曲线 物价 水平 通货膨胀率 (每年百分比) 短期总供给 高总需求 菲利普斯曲线 低总需求 产量是 8000 B 4 6 8,000 (失业4%) 106 B (失业7%) 7,500 102 A 产量是 7500 A 7 2 产量 失业率(百分比)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预期的作用 菲利普斯曲线看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通货膨胀——失业结果的菜单。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得出结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无关。 结果是,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自然失业率时的垂线。 货币政策在短期中有效,而在长期中无效。
图3.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 胀率 长期菲利 普斯曲线 B 高通 货膨胀 1.当美联储提高 货币供给增长率 时,通货膨胀率 上升…… 2. . . . 但长期中失业仍 维持其自然率水平。 低通 货膨胀 A 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
图4.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如何与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相关 (b) 菲利普斯曲线 (a)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物价 水平 长期总供给 通货膨 胀率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1.货币供给增加 提高了总需求… 3. 以及通货 膨胀率上升…. AD2 P2 B B 2….物价 水平上升… A P A 总需求, AD 产量 自然产量率 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 4. 但产量与失业仍维持 其自然率水平。
“自然”的含义 “自然” 失业率是经济长期中趋近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并不一定是社会合意的失业率,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货币政策不能影响自然失业率,但其他能改善劳动市场功能的政府政策影响自然失业率
理论和证据的一致性 问题:古典宏观经济理论预言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而证据表明在短期中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权衡取舍, 如何将这两点统一起来?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预期的通货膨胀衡量人们预期物价总水平会变动多少。 在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调整到实际的通货膨胀变化量。 美联储引起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能力只在短期中存在。 一旦人们预期通货膨胀,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的唯一方式就是实际通货膨胀高于预期通货膨胀。
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a(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a(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 这个式子把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实际通货膨胀及预期的通货膨胀联系起来了。
图5. 预期的通货膨胀如何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移动 2. . . . 但在长期中,预期的 通货膨胀上升,而且短期 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 通货膨 胀率 长期菲利 普斯曲线 高预期通货膨胀时的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C 低预期通货膨胀时的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B 1.扩张性政策使经济沿着短期 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 A 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
自然率假说的自然试验 自然率假说——认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要回到其自然率的观点。 历史观察数据支持自然率假说。 在70年代初期,菲利普斯曲线是稳定的这一概念破灭了。 在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经济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
图6. 60年代的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率 (每年百分比) 失业率(百分比) 10 8 6 4 2 1 2 3 4 5 6 7 8 9 10 图6. 60年代的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率 (每年百分比) 10 8 6 1968 4 1966 1967 2 1965 1962 1964 1961 1963 1 2 3 4 5 6 7 8 9 10 失业率(百分比)
图7. 菲利普斯曲线的破灭 通货膨胀率 (每年百分比) 失业率(百分比) 10 8 6 4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973 1970 1971 1969 4 1968 1972 1966 1967 2 1965 1962 1964 1961 1963 1 2 3 4 5 6 7 8 9 10 失业率(百分比)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的作用 历史事件表明,预期的变动可以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移动。 因为总供给的冲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也会移动。 较大的总供给不利变化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短期替代关系更加严重。 供给的不利冲击给决策者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更加不利的权衡取舍。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的作用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销售价格的事件 。 这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移动. . . . . . 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
图8. 总供给的不利冲击 (b) 菲利普斯曲线 物价 水平 通货膨 胀率 4…….这给决策者一种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 不利的权衡取舍。 ((a)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b) 菲利普斯曲线 物价 水平 通货膨 胀率 4…….这给决策者一种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 不利的权衡取舍。 AS2 总供给 PC2 B AS 1.总供给不利 的移动…… B P2 Y2 3……提 高了物价 水平…… P A Y A 总需求 菲利普斯曲线 P C 2…….降低了产量…… 产量 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的作用 在20世纪70年代,当欧佩克削减产量并提高石油世界价格时,决策者面临了两次选择。 扩大总需求以对付失业,就将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紧缩总需求以对付通货膨胀,就将进一步增加失业。
图9. 70年代的供给冲击 通货膨胀率 (每年百分比) 失业率(百分比) 10 8 6 4 2 1 2 3 4 5 6 7 8 9 10 图9. 70年代的供给冲击 通货膨胀率 (每年百分比) 10 1981 1980 1975 1974 1979 8 1978 6 1977 1976 1973 4 1972 2 1 2 3 4 5 6 7 8 9 10 失业率(百分比)
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美联储必须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美联储放慢货币增长率时,它就紧缩了总需求。 这就减少了企业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这种生产减少引起了就业减少。
图10. 短期与长期中的反通胀货币政策 1.紧缩性政策使经济沿着短期 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 通货膨 胀率 长期菲利 普斯曲线 A 高预期通货膨胀时的短期 菲利普斯曲线 A 低预期通货膨胀时的短期 菲利普斯曲线 C B 2. . . . 但在长期中,预期的通货 膨胀率下降,而且短期菲利普斯 曲线向左移动。 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
牺牲率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一个经济必然忍受一个高失业和低产量的时期。 当美联储对付通货膨胀时,经济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 经济的通货膨胀率下降了,但是以更高的失业率为代价的。
牺牲率 牺牲率—— 在通货膨胀减少1%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比。 牺牲率的估算值是5。 在1979~1981年期间,为了把通货膨胀从10%降低到4%,就要求每年牺牲30%的产量。
理性预期与无代价地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当人们预期未来时可以最好地利用他们拥有的所有信息,包括有关政府政策的信息。
理性预期与无代价地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预期通货膨胀解释了为什么短期中存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而在长期中并不存在。 短期权衡取舍会多快消失取决于预期调整有多快。 理性预期理论认为,牺牲率可能比估算的要小得多。
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 在保罗.沃尔克任美联储主席的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沃尔克成功地降低了通货膨胀(从10%降到4%),但是以高失业为代价的(1983年的失业率大约为10%)
格林斯潘时代 艾伦.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的任期是从有利的供给冲击开始的。 在1986年,欧佩克成员国放弃了他们限制石油供给的协议。 这引起了通货膨胀下降与失业减少。
图11. 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 (每年百分比) 失业率(百分比) 10 8 6 4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980 1981 1979 A 8 1982 6 1984 1983 B 4 1987 C 1985 1986 2 1 2 3 4 5 6 7 8 9 10 失业率(百分比)
图12. 格林斯潘时代 通货膨胀率 (每年百分比) 失业率(百分比) 10 8 6 4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990 4 1991 1989 1984 1988 1985 1987 2001 1995 2000 1992 1993 2 1986 1997 1994 1996 1999 1998 2002 1 2 3 4 5 6 7 8 9 10 失业率(百分比)
格林斯潘时代 归功于美联储的行动,近几年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波动一直相对比较小。
问题的导入 2007年从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从美国传播到欧洲和亚洲,对此,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2008年11月25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的救市措施将涉及金额高达80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为新措施借出2000亿美元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其掌门人正是美国候任财长盖特纳,分析认为盖特纳此次出手,身后的支持者为美国候任总统奥巴马。由此可见,美国两党已经达成联手救市的共识。
问题的导入 中国政府在2008年11月5日所提出的4万亿的投资以及被称为“国十条”的举措,也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中国政府意在借助全球金融危机的时机,扩大内需,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那么中国政府4万亿的救市计划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又会如何拉动内需呢?
宏观经济的重点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就业问题日益严重。 我们国家把经济增长的目标定在8%——10%。 增长的速度太快,资源的供给会比较紧张。 三个方面: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 增长的速度太慢不能保证每年增加的1000万劳动力实现就业。
拉动经济增长需要依靠三架马车。但是像过去那样依靠出口显然已经不可能了。出口导向战略已经被证明是一种不能长期使用的发展战略。比如1987年日本的泡沫经济,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 我国在1998年开始实行出口导向战略:200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40%,1998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12%。
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经常项目的顺差;一个是资本项目的顺差。双顺差一方面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这么多的外汇要保值增值,只能到国外去投资,我国大部分买了美国的国债,可是美国宣布美元贬值首先损害的是我们。我国买了5000亿美元的国债。我国买了4000亿美元两房的债券。
金融危机后,这两个企业出现问题,首先受害的是我们,美国还以此为筹码要求中国向美国援助,美国的一位财政部官员来中国访问,要求中国继续向两房投资,如果不投资,两房破产中国的4000亿美元收不回来了,如果继续投资还有收回的可能。 目前,我国成立了中国投资公司,主要是对30000亿外汇储备进行管理。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也在减少。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在近几年已经不可能了。 要保增长只能依靠内需:投资和消费。投资见效比较快,最快半年,最慢一年见效。消费一旦启动起来,最快一年,最慢一年半见效。
投资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民生投资,一共有四种方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是政府。 第二种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各产业的投资,主体是企业。 第三种投资是资产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投资的主体是公众
我国启动投资首先开始的是民生投资,他的四个方面: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又分成四个领域:第一是轨道交通,包括城市之间的高速铁路,城市内部的地铁,按照铁道部的计划2012年投资的金额要达到2万亿元。第二个领域是高速公路、港口和机场。交通部提出要投入5万亿元的资金。
比如京沪高铁都是建在桥上,相当于在城市之间建了一座桥梁,而不是建在地面上,这样对于钢材、水泥和砖头的需求也会拉动起来。
第三个方面是农村投资:包括县乡以下的电网、公路网、通讯网和中心镇的上水系统和下水系统。 第四个方面是环境投资: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以及工业污染的治理。 民生投资每五个单位就会使GDP增加1个单位,民生投资中央有4万亿、地方上是18万亿,按照5:1的比例形成4-5万亿的GDP没有问题。可以填补出口减少形成的空白。
民生投资可能产生的问题: 1、可能产生既没有社会效益又没有经济利益的项目。比如高速路修好以后没有车跑。 2、会产生寻租行为。基础设施建设最容易产生腐败。 3、民生投资受益的是国有经济,对于民营经济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行为。 4、8%的增长目标能够实现,但是解决不了失业问题。
以前经济增长,解决新增人口就业的问题主要是中小企业比较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比较多,出口企业多。但是现在结构发生了变化,大量的中小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出口企业倒闭,很多基础设施,比如京沪高铁都是现代化的设备不需要很多劳动力。
民生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占30%左右,还要考虑其他方面。 第二个方面:生产性投资,投资的主体是企业,是对各个行业的投资,所以政府主要解决企业投资,尤其是中小企业投资中遇到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融资难:比如银行融资,政府已经放开了银行对于企业并购的融资贷款的管制。为了中小企业融资,政府加大了对于担保公司的投资力度。因为,中小企业没有资产抵押,必须要有担保才能得到贷款。但是,这些担保公司,风险大,利润低,国家现在加大了对于投资公司投资的力度。
其次,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目前,中小企业只有银行这一个融资渠道,国家提出在适当的时候在金融市场中推出创业板市场,对于那些技术创新企业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解决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企业负担有三个:一个是税收负担,国家计划对中小企业减税,税收下来了,负担减小。第二个是企业的费用负担:据统计,对中小企业征收的费用,涉及国家18个部门,59个种类。国务院各部委的费用近几年要陆续取消,费用减少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会提高。
第三个社会保障负担,2008年1月1日,我们国家实行了新的劳动合同法,新的法律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新的法律保护了劳动者的权利,但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尤其是社会保障的费用增加,国家提出很多折衷的办法,比如2009年规定企业社会保障的费用可以晚交半年。
第三要提高社会对于企业的服务效率,在项目的审批和各种标准的制定上,为企业提供方便条件。 第四要帮助企业开发市场。企业不敢投资是因为产品没有市场,银行不敢贷款,贷款就是呆坏账,所以,银行惜贷的原因不是歧视中小企业,而是没有市场,主要是我国居民消费不足。
生产性投资与民生投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形成供给,后者形成需求。而我们的问题在于出口减少以后,需求不够,所以生产性投资如果投资在生产过剩的地方就会使问题变得更困难。
对于生产性投资,国务院提出4点原则: 第一:要有利于结构调整,不能向生产能力过剩的地方投资,要向生产短缺的地方投资。 第二:要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过去的经济增长是在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的条件下实现的。以后要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增长转变。
第三个原则:有利于技术创新。过去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来自于低成本,但是低成本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汇率上升,金融危机,外资企业已经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或者越南、印度转移。 第四个原则:有利于就业。所以,应该投向中小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
根据以上的四个原则,我们要加大投资五大产业: 第一个: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收获期和消费期错位的问题,如果依靠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无论是营养还是口味都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还是发展冷冻技术,如果冷藏技术在保存时间和保护蔬菜的营养方面没有问题,就可以大面积种植蔬菜,冷藏起来,全年销售。
第二个:制造业。 制造业包括5类制造业:第一类是消费品制造业,也叫产品制造业。国务院制定10大产业振兴计划的时候,把消费品制造划分为两个产业:一是服装,一是轻工。我国面临消费品制造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二类是装备制造业:包括设备制造和工作母机制造。设备制造比如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工作母机制造包括车床和机床。
我们国家在装备制造方面严重滞后,像光纤制造、综合电缆制造70%靠进口,石化设备90%靠进口,数字车床75%靠进口。 消费品制造是低端制造业,我国还可以,设备制造是高端制造业,日本和德国比较强。我国现在要调整这种结构,向装备制造业倾斜,2012年我国的现有装备会更新换代,未来的几年,我国是装备需求最旺盛的国家。这个市场最好留给国内的企业。
第三种制造业是汽车制造。我国未来是汽车消费的第一大国。这个市场不能轻易让给外国,我们应该加大投资的力度。 第四种制造业是船舶制造。我国出口发展对于航运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第五种制造业是飞机制造业。 国务院的10大产业发展规划,把制造业分成5个,其中产品制造包括服装和轻工,实际上应该算作一个产业。
第三个产业是资源类产业。主要包括:能源产业和原材料产业。我国是资源短缺的国家,这一产业也是我国发展的重点。 能源产业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类是传统能源,一类是新能源。我们国家能源结构正在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过渡。传统能源是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新能源产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如太阳能,我们国家制定了既要重视传统能源,又要重视新能源投资的政策。
奥巴马政府为了启动美国经济,生产性投资的重点是新能源,美国在1960年以后,石油不能自给,主要依靠中东地区,为了争夺这个地区的能源不惜发动战争,并受到恐怖主义的袭击,美国为了摆脱这个困境,只能在能源上摆脱对于中东的倚赖。所以,美国把启动经济的一半资金投在新能源上以此为突破口带动美国经济,这样可能使美国经济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国的经济转型也是一样的,要从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变为依靠内需拉动经济。
第四个是高新技术产业。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信息技术产业,一是现代生物工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整个社会技术创新的灵魂,投资向高新技术倾斜,主要是强调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实验室经济,因为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是把人的知识尽快转变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不值钱,但是把知识转变为技术很值钱。把知识转变为技术最关键的是需要现代化的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是以企业的方式来运作的,美国把这种以企业的方式来运作的实验室称为实验室经济。
美国是一个技术强国,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实验室经济的国家,实验室经济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把知识转变为技术的孵化器,现在世界5000位科学家中77%在美国。主要是因为只有在美国才能把知识变为技术,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我们国家恰恰没有这种实验室经济,各地政府把经济开发区称为技术孵化器,并且给留学生写信说你们回来吧,我这里有孵化器,人家回来以后一看,孵化器在哪里,就那么几亩地,几所房子,人家一看就走了,很多海归人才是把在美国已经转化的技术拿到国内产业化。
第五个是服务业:污染最少,就业最多。包括四种: 第一种消费服务业是我们讲的餐饮和商贸,为解决就业创造机会。 第二种是商业服务业是指机构服务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
第三种是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为生产过程服务,比如钢铁服务业,首钢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冶炼设备由于氧化和老化会出问题,在上面涂上一层涂料会像新的一样。 第四个是精神产品服务业。人的享受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人们富裕起来以后,消费支出更多的是满足精神享受,物质享受到了一定水平之后没有弹性了。我国2010年电影的票房收入突破100亿元。《让子弹飞》6.5亿。美国成立了影视公司叫做巨大影视公司专门针对中国市场。
第三种投资是资产投资,在中国是资本市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它的主体是公众。 启动资产投资关键是资产的价格。 经济中价格包括三种: 一种是消费品价格CPI:消费品价格涨的太快是通货膨胀,降得太快是通货紧缩,所以不能涨的太快,也不能降得太快,在我们国家定了一个范围,如果价格上升超过5%就是通货膨胀,价格下降超过3%就是通货紧缩。
第二种价格是资本品价格,或者生产资料价格,或者是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它的价格涨得太快是经济过热,降得太快是经济过冷,我们国家定了一个范围,资本品价格涨到6%叫做经济过热,跌到4%叫做经济过冷。 第三种价格叫做资产价格:包括股票的价格和房子的价格,因为房子是资产,不是消费品,所以不在CPI的统计之中。
资产价格涨的太快是经济泡沫,跌得太快是资产缩水。到底这个范围怎么确定?我国现在没有统一的认识,这也是目前经济中出现的问题,2007年股票价格从2000多点上升到6000多点,政府没有干预结果股市泡沫自行破灭。2007年北京房价翻了一倍,政府没有干预,结果现在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资产价格的涨幅,股票价格应该以2006年的价格为基数,以上海股市为蓝本,每年上涨最多1000点左右,如果超过这个水平,政府需要干预。 有的学者认为房价应该以2006年为基数,每年上涨5%——10%,15年——20年翻一倍,而实际上2007年4个月就翻了一倍。如果超过这个水平,政府需要干预。
投资见效快,但是不能持久,刺激经济的4万亿资金,花完了需求就没有了,最终的GDP增长要靠消费,如果消费不启动,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会掉下来。 内需的最终启动依靠消费。
消费也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收入型的消费,依靠自己的收入,收入提高自然会增加消费。我国消费低的重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提高居民收入有五种办法: 第一是提高居民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国民收入包括三个部分:个人收入、公司利润和财政收入。现在的问题是国家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过高,居民个人收入占的比重过低,近10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要快于GDP增长的比例,财政收入增长是20%,个人收入增长慢于GDP增长的比例,个人收入增长6%。改革开放30年国富的问题解决了,下一个环节是解决民富的问题。
国家富裕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们开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英国人甘拜下风,伦敦的奥林匹克公园和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不可同日而语,英国人说干脆2012还在中国开就得了,还折腾我们干什么,我们本来就没有钱,现在金融危机就更没有钱了,英国政府财力和中国有很大的差距。外国人在参观了中国的奥林匹克公园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之后问记者,中国到底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又问在城市中心建这么大的森林公园与纳税人商量了没有,有的记者回答好像对这种事,我们一直不太商量。
提高个人收入有三个办法: 第一:免税,美国宣布给年收入小于25万美元的公民免税。 第二是退税。我国的税收体系以间接税为主,不利于退税。 第三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第二个办法是提高初次分配的劳动收入的比例,初次分配有两块:劳动收入和企业利润。 但是,很多中小企业有意见,我们利润很薄,如果让我们提高劳动收入,我们就更没有利润了,企业生存不下去,就业更成问题,国家认为中小企业说的有道理,企业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交税,一是就业,中小企业主要的作用是提供就业机会,国家最后决定为中小企业减少税赋。
但是,有的企业利润很高,调研发现一些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利润最高,有的媒体提意见,为什么这些垄断企业要提高收入,但是,有的学者认为无所谓,只要是给老百姓发下去就行,国有企业带头,其他企业也会跟着提高。
第三个办法是提高财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居民收入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劳动性收入,一个是财产性收入。财产收入有两种:动产收入和不动产收入。美国人比较富,他的中产阶级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美国人的收入中40%以上是财产收入,而在中国财产收入的比例不到2%。
江苏省各市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比如江阴收入较高,因为这个地区以本土企业为主,生产的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不是个人企业而是股份制企业,居民的收入既有劳动收入又有财产收入,昆山市居民收入不如江阴市,因为该地的企业主要是外资企业,利润被外国人拿走了。
有的人说,这句话实际上是一句空话,因为我根本没有财产,因为大部分财富被国家拿走了, 2007年,我国GDP突破20万亿元,国家的税收拿走5万亿,卖地卖资产拿走4万亿,各种税费拿走4万亿,加起来13万亿被国家拿走。
有的人说现在不是提高人们的财产收入,而是把人们的收入搞得没有了,2008年,股市从6000多点降到2000多点, 2011年,通州房价每平米降了10000多元。所以,必须稳定资本市场和房产市场价格,否则人们财产收入无法增长,反而会缩水。 有人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国有资产帐户和社会保障帐户对接,国有资产的收益应该进入社会保障帐户,这样国家的财富才能由全民享受。
第四个办法:提高农民收入。免税的方法不行了,提高粮食价格,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而且中国土地很少,种的粮食不多,提高粮价农民也很难致富。 有的学者提出要靠体制改革,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城乡公共产品享受的一体化。
城里人和农村人公平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目前,我国对人口的管理采取的是户籍制。户口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农村户口的人不能享受国家提供的很多公共产品,比如,农民工进城,他们的孩子不能进城上学,必须在老家上学,最后形成4000万留守儿童。这成为国际上一些组织攻击我们的材料,说我们国家侵犯人权,因为人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亲情权。
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国际上某个组织写信说要给这些农民工讨个说法,奥运会期间要到中国来,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就不住宾馆了,住在大街上,8月份,天气比较热睡在大街上无所谓,主要是引起大家的关注。所以,后来北京发了一个公告,6种人在奥运期间不准来北京,其中一种睡在大街上的人不能来北京。
城乡一体化的第二层含义是城乡经济体制一体化。现在经济体制是不一样的,比如产权制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城里人买了房子有产权,这个产权可以抵押,也可以买卖。农民的宅基地既不能抵押也不能买卖。农民的土地也不能抵押和买卖。农民的很多财产没有产权性质,不能作为进城务工的原始积累。
第五个办法:提高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的收入。不仅是扶贫而是为他们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比如甘肃地区的一个农民以前在家里种土豆,1年的收入1000元,现在到深圳的食品一条街经营一家兰州拉面店,店面很小,除了操作间之外只能放四张桌子,但是制作的过程好像艺术表演一样,汤料是祖传的秘方,生意红火,1年的收入10万元。
第二种消费叫做信贷性消费:借钱消费,在不动产消费中,信贷消费占很大的比重。 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人们买房子都要从银行贷款,西方国家的家庭成员中,中年以下的人口都是银行的债务人,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发生在信贷消费领域,我们不能因为在美国出现了危机就不敢搞消费信贷了,美国做的过头了,我们做的还不够。
美国2007年给居民提供的住房信贷12万亿美元,占GDP的90%,欧盟国家给居民提供的消费信贷数量占GDP的50-60%,我们国家2007年提供的住房信贷是3万亿人民币,仅占GDP的10%,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不能启动消费就不能带动经济增长。
信贷消费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信用性的信贷,银行根据你的收入状况决定给你贷多少钱,收入越高,信用越高,贷的款越多。 比如,在加拿大,到银行申请信贷,银行会要你提供近三年的工资单,临时收入不行。 在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信用额度很高,因为他们每年最少有10万美元的收入,信用越高,意味着买的房子越好。
第二种形式是抵押信贷,人们把财产抵押在银行来贷款,抵押信贷主要是财产产权清晰和定价合理。要求这个国家各种典当行和拍卖公司比较发达,这样抵押信贷容易搞成。 第三种是担保信贷,由别人担保,我来借钱消费,大学生助学贷款就是担保性信贷,以前是国家担保,现在银行希望由老师担保。
第三种叫做预期性消费。人们有的消费是和预期相关的,预期越好,人们越敢消费。 我们发现人的预期和两个因素相关:一个因素是安全的因素,一个因素是让人们有增长感,要让人们感到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增长。
安全感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工作的安全,我会不会失业,失业以后有没有失业救济金,能不能培训上岗。 第二种叫做生活安全,我退休以后,我的生活会不会受影响。我退休以后,有没有良好的退休制度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种健康安全,我生病以后,会不会出现看不起病和看病难的问题,有没有良好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种财富安全,比如存在银行里面的钱会不会因为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出现财富缩水。
比如金融危机过程中,美国和英国的救市措施不同,效果也不一样,比如美国的布什政府采取的是收购银行的呆坏账和垃圾资产,结果银行没有救好,银行负责人逃跑了,布什受到公众的批评。 英国采取收购银行股权的方法,把私人银行收购为国有银行,人们认为只要国家不破产,银行就不会破产,银行重新恢复信用。英国当时的首相布朗成了救市的英雄。他在救市的时候考虑到了人们对财富的安全的需要。
安全保障的核心是社会保障制度,如果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人们就要考虑自己为自己提供保障,就是银行存款,为什么我们国家储蓄率这么高,不是人们为了投资,而是为了保障。
在日本有两个安全保障: 一个是企业:日本人知道只要我好好干,企业不会亏待我,在日本有终身雇佣制度。 一个是国民退休金,在日本,不管在哪个机构退休,从退休那一天起,国家就给国民退休金,如果丈夫拥有,妻子也拥有了。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2011年的经济目标有三个,第一个通货膨胀的压力比较大,原因有两个:1、我们国家国际收支顺差比较多,顺差大必然导致央行的货币发行过多。外汇储备达到3.2万亿美元,实际需要的外汇储备等于外债乘以3就够了,我国现在的外债加起来3千亿美元左右。我国有9千亿美元外汇储备就够了,为了收购外汇,我国相当于发行了23万亿人民币。“十二五”期间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通胀压力的第二个原因是2009年为了保增长,我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让更多的货币流向社会,因为有货币才会有投资和消费,增长的速度才能到8%以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两个方面:1、提高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2、增加新增贷款。 2009年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我国对这两个数据有两个规定: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1、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在17%左右。这是历史上最高的一次,因为从1985年开始,我国每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都超过GDP增长速度,差不多11-13%左右,个别年份是15%。2009年是17%。 2、新增贷款,我国定一个数据是4万亿——6万亿。2010年底货币供应量接近72万亿。我国的GDP不到40万亿。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已经是GDP的180%以上。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发达国家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例是货币供应量达到GDP的100%以后,货币供应量开始回落,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在达到GDP的100%以后并没有回落,继续向上走,达到180%,说明货币增长速度已经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宏观经济的第二个压力是增长速度往下走,我国把增长速度的目标调低了,原来我们的最低限是8%,现在是7%。为什么增长的速度下滑,三个原因: 1、深层次的原因,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一个是刘易斯拐点。这两个现象出现标志中国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快。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中等收入陷阱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劳动力便宜,可以很快把自己的收入提高到中等收入的水平上来,这些国家的人均年收入可以达到3000美元的水平,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再往上走就很难了,因为他的比较优势将不起作用了。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靠什么?依靠技术创新。中国现在已经接近中等收入陷阱的边缘了。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刘易斯拐点,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刚刚发展的时候,劳动力是供过于求,但是,随着国家经济规模扩大,劳动力会从供过于求转向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劳动力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成本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我们把这个转折点称为刘易斯拐点。我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2、第二个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原因,我国的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功不可没,但是,今年地方政府遇到问题,主要是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有两个来源 (1)2011年以前,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土地财政,实质是卖地的收入。 (2)2009年,中央又放开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可以借债来发展经济。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2011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土地没有过去值钱,无法到银行抵押,银行不愿意向地方政府借钱,地方政府既不能卖地,也不能从银行借钱,收入减少。地方政府支出在增加,2011年,中央强调发展民生,包括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要不断完善。所以,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在下降。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3、第三个原因是直接的原因,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力量: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会减少。 (1)出口的拉动力减弱:中国的出口主要是三个方向,美国、欧盟和日本,占到中国出口总量70%以上,但是今年很难向这三个国家出口。美国现在的失业率9-10%,美国要把失业率降到3-4%,美国必然会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限制,实行反倾销和人民币升值的政策。美国过去是0储蓄,现在是5%的储蓄率,美国的储蓄率每提高1%,市场需求会减少3000亿美元,当然,包括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减少。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第二个方向,欧盟国家普遍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来还债。一个国家借债的警戒线是债务占GDP的60%,希腊的国债余额是GDP的93%,爱尔兰是94%,这两国家先后陷入债务危机,欧洲人不会像过去那样借债消费,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会萎缩。 第三个方向,日本经济仍然没有摆脱低增长的陷阱,对中国的商品的需求不会增加。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2)经济增长的第二个拉动力是新增投资。2009年,国家救市计划中,中央政府4万亿元投资,地方政府18万亿元投资,但是,到今年大部分投资到期了,由于没有新的投资接替这些旧的项目,投资的拉动力在减弱。 (3)经济增长的第三个拉动力是消费:在我国,有三大核心消费,房子、汽车和家电。这三大消费今年都不同程度遇到了麻烦。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首先是住房,我国要限制房价过快增长,各地采取行政手段限购,保障性住房顶替不上来的话,房地产拉动经济的作用会减弱。 其次是汽车消费,北京已经开始限购,其他城市也会实行,这样减少了汽车的消费。 最后是家电消费,农村是家电下乡,城市以旧换新政策,把家电市场开发得差不多了,今年没有太多的市场份额,核心消费今年都会萎缩。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第三个压力就是结构失衡:第一个结构失衡,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个人收入失衡。由于居民收入偏低,导致第二个失衡,出口、消费和投资的结构失衡。最后导致产业结构失衡,服务业占的比例过低,制造业占的比例过高。制造业内部也不平衡,过剩和短缺并存。 所以,宏观经济的第三项任务是调整结构。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今年,宏观经济的三个目标是:反通胀、保增长和调结构。但是,这三个目标全都实现很难,因为,经济学中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对策是相反的,比如,反通胀就要实行紧缩政策,如果紧缩,增长速度下降,而保增长又要印更多的货币出来,通胀的压力会更大。而且紧缩的政策,调整结构又会更加困难。所以,我们要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能够同时兼顾这三个目标。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我国提出了四个解决办法: 第一个办法:实现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反通胀应该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为了兼顾经济增长,我们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两个指标:稳定货币供应量、稳定新增贷款的数量,稳定就是不能增加太快了,但是不能太少。所以,尽管今年的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但是物价不会降得太快。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政府借债来启动投资和消费。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不是很大了,因为国家债务的上限是GDP的60%,而中央政府对外宣布的债务余额的比例是20%。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债务,所以,留给财政政策的空间有限。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第二个办法是转变增长方式:“十二五”期间经济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种转变: (1)从以成本优势为特征增长方式转变为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增长方式。如何实现技术创新,包括两个途径,一个是实验室经济。比如在美国,现代化武器实验室在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中国留学生到美国驻华大使馆签证的时候,如果材料送进去,签证官告诉你,你的材料正在被美国政府调查。说明你选择的专业涉及到美国的核心实验室与核心专业。在美国驻华大使馆签证官的电脑里专门有这个模块,只要涉及这个核心技术领域,签证官无权决定,你的资料要送到华盛顿,华盛顿专门有一个委员会要讨论是不是给你签证,调查期是一个月到三个月。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技术创新的第二个途径是人才制度:西方国家的人才制度强调人的差异,差异的背后是基因。人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决定人的发展,教育的作用是开发人的潜能,而不是形成差异的根源,比如像物理领域的人才,因为具备这样的才能,为他提供环境才能更快的发展,如果普通人不具备这种才能,教育也是无能为力的。这样需要对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是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较公平,但是没有强调人的差异,比如历史学家吴晗,考清华大学的时候,数学零分,但是,当时清华大学录取了他,最后,他成为著名历史学家。已故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考清华的时候,物理46分,后来成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我国可以适当学习西方国家的人才制度:天赋的差别决定能力的差别,能力差别决定岗位的差别,岗位差别决定收入方式和收入水平的差别。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2)转变增长方式的第二个内容: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消费拉动型的增长方式。我们国家2008-2010年主要以投资带动经济增长,问题是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结构失衡。现在要转变为消费拉动型的增长方式,就是消费在GDP中占更大的比例,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消费的比例是70%。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要投资,未来中国的增长里面还是消费和投资并重,“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消费目标占GDP的比重达到55%以上。目标是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同步。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3)转变增长方式的第三个内容是从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的增长方式。2007年出口对增长的拉动已经达到40%。但是出口导向战略不可能长期持续而且会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如何调整,包括三个政策:一是贸易政策,一是资本政策,一是外汇政策。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三句话,正好与“十一五”规划相反: 贸易政策方面,我们不再强调出口,关键是进口的问题。资本政策方面我们不是吸引外资而是中国资本走出去的问题。在外汇政策上,我们不是创汇而是用汇的问题。 比如在出口退税方面,2010年,我国已经取消了408个税号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的待遇。 外资政策也从超国民的优惠待遇改为国民待遇。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第三个办法:调整结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首先,调整制造业的结构。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产业贡献里面制造业排在第一位。制造业包括5个行业: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第一个是传统制造业,后四个是现代制造业。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传统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制造业环境不断恶化。 一是传统制造业的产能出现过剩。
金融危机后,广东省的制造业倒闭了30%,江浙两省制造业倒闭了20%。制造业环境恶劣的原因有四个: 第一,2005——2008年,三年来汇率上升,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上升20%,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上升40%,这种汇率政策打击了我国出口制造业 第二,出口退税调低,2007年,由于财政的原因国家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例,2009年7月才调回来。
第三,新的劳动合同法的颁布,2008年颁布新的劳动合同法,由政府出面,保护弱势群体,但是,时机不合适。 第四,宏观调控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
产能过剩是第二个问题。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告别短缺经济以后,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21世纪近10年来,我国政府对于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行过几次比较集中的治理。 第一次在世纪之交,第二次在2003年——2006年,第三次在2009年10月。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并不是金融海啸对我们的影响,主要的原因是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方式以及政府的政策,各级政府兴建了太多的工程,通过修桥铺路,通过钢筋水泥拉动GDP。
2009年8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产能过剩。 2010年1月20日,常务会议又指出,电力、煤炭、焦炭、铁合金、电石、钢铁、有色金属,还有轻工业包括建材、轻工、纺织产能过剩。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对于传统制造业的重点是改造: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提高产业的公共信任度。我国的消费品总是出现消费不安全的问题,提高公信度的最低目标是不能出现消费不安全的问题,最高的目标是形成自己的品牌。品牌也是公共信任度,比如消费者不会说茅台酒喝死人,只会说假茅台酒喝死人。对茅台的品牌是信任的。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第二个是提高传统产业的增值能力,我国产品附加值低主要的原因是我国传统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业的价值链包括四个环节:一个是新产品设计,一个是原材料采购,一个是加工制造,一个是营销。价值链的微笑曲线,站在价值链最高端的是产品设计和营销,我国的优势主要是产品制造。 现代制造业是“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的重点。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2)调整结构的第二个方面是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发达国家把战略新兴产业定在了5个行业,我国定了7个行业。 第一个是新能源行业:风能、核能、太阳能。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第二个是新材料行业: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个英国人,他们在超薄材料领域对人类作出贡献,这个技术如果应用于产业,未来的电视不是挂在墙上而是像纸一样粘到墙上,买电视不是抱回来而是变成一张纸卷回来。 中国大飞机无法生产主要是生产不出发动机,是材料的原因,因为当发动机工作起来以后,需要几十个小时,磨损很厉害,发动机的轴承上有一层人类社会发现的最硬的材料,叫第六代硬性材料,我们中国生产不出来,所以生产不出大飞机。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第三个是现代生物技术:它影响农业和医疗卫生两个方面,我国农业土地18亿亩,如果农业生产力提高,就不需要这么多的土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依靠现代生物技术。 第四个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 第五个是节能环保。 第六个是新能源汽车:我国会率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第7个是高端装备制造业。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三个方面是发展服务业。 “十二五”把每年新增岗位定在900万个,5年解决45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问题,传统产业无能为力,只能依靠服务业。比如纺织品服装行业给我国提供1300万个就业机会,但是不会增加,只会减少了。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第四项对策是深化改革:重点放在反垄断和放松管制方面。结构调整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行业垄断和政府管制太多,导致社会资本在产业之间无法流动起来,下一步还是要重视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民营企业方面。
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 所以,今年我国的经济目标是:反通胀、保增长和调结构。 实现目标的对策包括四个:第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二个是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三个是调整经济结构。第四个是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