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本 週 宣 導 主 題 機 會 92/9/1
機 會 命運? 學經歷完整! 書到用時方恨少 你準備好了嗎? 92/9/1
分組報告——第 5 組 題目: 何謂『全民國防』? 如何有效實施? 92/9/1
輔教影片欣賞 片 名︰台灣安全嗎! 使用時間︰約60分鐘 收視後抽3-5同學發表感想 92/9/1
收視影帶討論題綱 兩岸走向軍備競賽之後果與代價 希望我國未來之國防政策方向 未來如何確保國家之安全與和平,走向雙贏? 92/9/1
*何謂全民國防? 民國八十九年元月政府公佈之 『國防法』,明確揭櫫中華民國的國防 是『全民國防』。 其包括︰ 國防軍事 全民防衛 與國防有關的政治、經濟、心理、 科技等直接、間接有助於達成國防目的之事務 92/9/1
*如何有效落實全民國防? 全民認識國防 全民支持國防 全民參與國防 沒有人喜歡戰爭,可是戰爭不會因此而不發生。我們得以非常務 實的態度來思考國防政策。 大多數人皆以專業分工的觀念來理解『國防』,因此國防便是專 業軍人的職責。 台灣戰略縱深過於狹小,當戰爭發生時,根本沒有前、後方及 軍、民之別。 1993年,中共召開軍委擴大會議,便調整作戰方針為︰『軍事鬥 爭準備的點放在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所以當中共對台發動高技術局部戰爭時,無人可置身於戰爭之 外。 戰時,關係著戰力的持久,除了武力強弱外,更重要的是來自全 民精神、物力的支援。 因此,就國家整體戰略而言,唯有全民參與、支持國防,才是防 衛中華民國最堅實的基礎。 92/9/1
全民國防與戰爭的關係 文武合一教育奠定國防戰力的基礎(軍訓教育) 強大的後備戰力是國防戰力的後盾(後備動員制度) 精神戰力影響國防武力的有效發揮(全民國防認知) 92/9/1
全 民 防 衛— 總體戰概念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半世紀的演變,逐漸成為「全民國防」。 基本概念就是以「國防武力為中心,以全民防衛為關鍵,以國防建設為基礎」的國防型態。 重點已轉為強調民眾防衛本身,不再只是軍事武力的附屬品而已。 92/9/1
全 民 防 衛— 平民不是只有從軍成為軍人才能從事戰爭,平民本身就可以對戰爭有所貢獻。 任何對假想敵武裝力量的評估,都必須將全民防衛的力量計算進去。 瑞士、瑞典等國家民防力量之強,被評估為是能確保中立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民的力量能夠最後證明是最強大和最安全的防衛體系。 92/9/1
全民防衛與總體戰 全民防衛與總體戰並非完全相等的概念 全民防衛強調人民的力量本身 總體戰則強調由人民力量轉為軍事力量的機制,但同樣都是全民國防的基礎。 92/9/1
全民國防與高科技戰爭的衝突與和諧 高科技戰爭中精靈武器出現,以攻擊對方C4ISR的節點為目標,殺傷平民機會減少;戰爭過程簡單迅速,後備部隊也許還來不及動員,戰爭就已經結束。 以台澎防衛作戰為例,一般均認為具有「預警短、縱深淺、決戰快」的特質,必須經過動員程序的全民國防能即時發揮作用嗎? 92/9/1
國 軍 部 隊 願 景— 九十一年版「國防報告書」有關國軍部隊的願景的敘述: 一、現代戰爭已從單純的軍事行動,發展成整個國力、軍力、民力的綜合行動,故運用「群體性防衛」之觀念,藉全民的支持,以蓄養強大的後備動員戰力。 二、台澎防衛作戰之特質在:預警短、縱深淺、決戰快,故後備動員需依未來戰爭型態,建置「立即動員、立即作戰」之制度。 92/9/1
國 軍 部 隊 願 景— 企圖透過對動員制度與程序精進,以解決即時動員的問題。 另一個可能衝突,動員來的後備軍人既不能操作高科技武器,如何應付高科技戰爭?這是軍事專業與全民國防概念的衝突。 92/9/1
國 軍 部 隊 願 景— 後備部隊確實難以操作高科技武器,因此在防衛作戰中扮演消極角色,在少數常備部隊的配合下負責守備或防禦;積極的攻勢行動則由常備部隊負責。如此就不會將具有強大打擊武力的常備部隊浪費在被動的防禦作戰中,使用較傳統武器的後備部隊也能在戰爭中有所貢獻。 92/9/1
全民國防之實踐 全民國防的法源依據是民國九十年十一月十四日公布的「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 實踐全民國防的具體做為就是全民防衛動員。區分為兩個階段: 一、動員準備階段: 二、動員實施階段: 92/9/1
動員準備階段— 依「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結合各級政府施政作為,先期完成精神、人力、物資準備、財力、科技、交通、衛生及軍事等七項動員準備,以厚植動員潛能,並配合災害防救法支援災害防救。 92/9/1
動員實施階段— 依緊急命令,實施全面或局部動員,將國家總體經濟潛力,轉換成實質戰爭能力,以支援軍事作戰及緊急危難,並維持公務機關緊急應變及國民基本生活需要。 92/9/1
動 員 機 制 至於如何動員,則區分為行政動員與軍事動員兩個子系統。 一、行政動員系統:經由各中央機關與地方政府整和戰時所需資源。 二、軍事動員系統:將行政動員整合的資源,透過軍事動員系統予以有效運用,以達成作戰任務。 92/9/1
全民國防下的軍訓制度— 依據「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第十四條:為宣揚全民國防理念,精神動員準備分類計畫主管機關應結合學校教育並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培養愛國意志,增進國防知識,堅定參與防衛國家安全之意識。直轄市及縣(市)政府並應納入施政項目,配合宣導。 為結合學校教育增進國防知識,教育部應訂定各級學校軍訓課程之相關辦法。 92/9/1
全民國防下的軍訓制度— 我國軍訓制度基本上模仿德國,正如導師制度模仿英國、輔導制度模仿美國一樣都有其時代背景。 民國初年國勢衰弱,有識之士見國民精神不振,於是效法德國實施軍訓,希望像日本一樣,在軍國民制度引進後,國勢能迅速強盛起來。軍訓制度於是在民國十七年後逐漸建立。 92/9/1
全民國防下的軍訓制度— 1803年劍橋大學成立軍官訓練團,開啟西方大學學生軍訓的歷史,至於美國大學的預備軍官訓練團(ROTC)也已存在近百年,對於美國建軍備戰的貢獻一向備受肯定。 ROTC培養的軍官由各大學出生,價值多元,可矯正軍校生「視界狹隘」的弊病。 92/9/1
全民國防下的軍訓制度— 軍訓體制的轉變是兩岸關係開始和緩之後。戰爭威脅逐漸淡薄,軍訓的價值也開始受質疑,不但學生「軍事生活管理」轉變成「生活輔導」,社會各界也開始出現教官退出校園的呼聲,認為學生軍訓在解除戒嚴及動員戡亂後已無存在價值。 92/9/1
全民國防下的軍訓制度— 這些爭議在民國七十年代後期開始,八十年代中達到顛峰,迫使學生軍訓制度進一步轉型,尤其在大學校園中,教官逐漸不再擔負學生輔導工作,僅負責軍訓教學與校園安全。而且在不同大學中有不同面貌,在學校自主下呈現多元發展。 92/9/1
軍訓制度在全民國防中的功能— 從教育的觀點看大學軍訓制度的存在價值,主要在國防通識上。軍訓在大學中可視為國防通識教育。大學通識教育在培養「完整的人」 (whole person),在使學生能有效的思考,能清晰的溝通思想,能明確的判斷是非,能辨識普遍性的價值。 92/9/1
軍訓制度在全民國防中的功能— 但這種觀點並非軍訓課程之所以必修的理由,因為通識教育必須尊重學生選擇的自由。因此學生軍訓必須在全民國防的架構下思考才能突顯其價值。 接受過軍事訓練的學生,無論行為與思維方式都會與一般學生不同。 92/9/1
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經過高中階段的軍事訓練後,在團體行動時無論集合、行進都能自然的顯現某種秩序。 軍訓制度在全民國防中的功能— 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經過高中階段的軍事訓練後,在團體行動時無論集合、行進都能自然的顯現某種秩序。 大學中許多社團在辦戶外活動時也往往仿效軍事管理,設置值星官、編組班隊並以權威訴求引導活動進行。 92/9/1
軍訓制度在全民國防中的功能— 學生透過國防通識教育可以認識戰爭、理解國家安全的涵義、熟悉中西兵學的思想、瞭解國防知識及國防科技發展現況等。這些知識、技能或對軍事情境的體認,無論畢業後進入社會各領域,或仍就讀於高中及大學,戰時都能發揮獨特作用,成為全民國防的支撐。至於平時,則成為全民國防理念的支持者或實踐者。 92/9/1
軍訓制度在全民國防中的功能— 1997年3月,中共通過了「國防法」,其中第42條規定「學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各級各類學校應當設置適當的國防教育課程」,並於2001年4月訂頒「國防教育法」,明定各級與各類學校執行國防教育的權責。無論是以敵為師或為鑑,中共對國防教育的重視並視為全民國防基礎的作法,不宜忽視。 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