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4 乙太網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變數與函數 大綱 : 對應關係 函數 函數值 顧震宇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對應關係 蛋餅飯糰土司漢堡咖啡奶茶 25 元 30 元 25 元 35 元 25 元 20 元 顧震宇 老師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變數與函數 下表是早餐店價格表的一部分: 蛋餅 飯糰 土司 漢堡 咖啡 奶茶.
Advertisements

Ethernet 技術研討 林文宗 明新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工研院資通所無線通訊技術組顧問 麟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顧問
LED CUBE 預期規劃.
網路概論 第5章 區域網路.
區域網路.
網路傳輸媒介與設備 4-1 有線傳輸的媒介 4-2 網路傳輸設備.
第三章 网络传输介质与互联设备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 柴巧叶.
第7章 通訊的工程 : 談多工(multiplexing)與交換(switching)
第 3 章 動手架設區域網路 -以乙太網路為例 著作權所有 ©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第 5 章 乙太網路卡的分類方式 著作權所有 ©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章 以太网 以太网的发展 以太网的基本技术 10M以太网 100M快速以太网 1G以太网 以太网交换技术 虚拟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
Chapter 04 動手架設區域網路 -以乙太網路為例.
4.6 局域网标准 专门的LAN标准 OSI/RM和TCP/IP均属于WAN标准 LAN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
以太網 及 網絡線製作.
第4章 局域网技术 本章要点: ◆ 了解局域网的特点和网络适配器的作用和分类 ◆ 掌握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和Token
網路設備與傳輸媒介介紹.
最主流的區域網路-乙太網路 5-1 區域網路簡介 Mbps乙太網路(IEEE 802.3z與IEEE 802.3ab)
無智慧報告—網路導論 義守電機 副教授 黃蓮池 在報告前.
4.3 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 1)点到点网络(Point-to-Point) 2)广播网络(broadcasting) 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系
主讲 彭红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系列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 主讲 彭红
家庭網路傳輸標準題庫 第一章.
記憶體的概況 張登凱.
第九章 Gigabit Ethernet 網路
Chapter 1 電腦網路 1-1 電腦網路的用途 1-2 電腦網路的類型 1-3 主從式網路V.S.對等式網路 1-4 網路作業系統
TCP協定 (傳輸層).
網際網路導論 單元二 簡易網路規劃與架設 資料主要參考 2006 區域網路自己裝,施威銘研究室 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篇 Unix/Linux 操作介面 第 1 章 Unix/Linux 系統概論 第 2 章 開始使用 Unix/Linux
2-3 基本數位邏輯處理※.
Different Codec Technologies
Ethernet 網路 & 資料連結層.
第9章 乙太網路.
知 识 回 顾 1、什么是局域网?有什么特点? 2、简述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 3、简述CSMA/CD的工作原理(发送和接收)。
基本通訊概念.
電腦通訊媒體 連接電腦的通訊媒體主要分為: 有線媒體 無線媒體.
Chapter 03 網路的組成元件.
5.1 局域网使用的传输介质 5.2 局域网组网需要的设备 5.3 局域网的组网方法 5.4 局域网结构化布线技术 5.5 本章总结
第 4 章 動手架設區域網路 -以乙太網路為例 著作權所有 ©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在NS-2上模擬多個FTP連線,觀察頻寬的變化
家用網路所遇到的問題 與解決方案 演講者:徐子浩 指導老師:梁明章 老師.
網際網路與電腦應用 – 固接式網路(一) 林偉川 2001/9/27.
第五章 数据链路层和局域网 链路层和局域网.
TCP/IP介紹 講師:陳育良 2018/12/28.
實驗目的: 明瞭CSMA/CD的工作原理 解析乙太網路協定下框架資料傳送的格式
區 域 網 絡 ( Local Area Network )
FTP檔案上傳下載 實務與運用.
HomeRF 技術 HomeRF 由Intel、Cisco、Philips、Siemens、Proxim 等HomeRF WG主導
Bluetooth (藍牙) 靜宜大學資管系 楊子青
第 5 章 其它區域網路技術 著作權所有 ©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電腦通訊網路 (2).
網路安全技術 OSI七層 學生:A 郭瀝婷 指導教授:梁明章.
Chapter 2 Basic Concepts in Graph Theory
Topic Introduction—RMI
第4章 局域网技术基础 4.1 局域网的技术特点 4.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3 IEEE 802参考模型与协议
第 8讲 局域网(2).
第 19 章 XML記憶體執行模式.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第八章 Fast Ethernet 網路 8-1 Ethernet 網路簡介 8-2 CSAM/CD 通訊協定
網際網路與電腦應用 林偉川 2001/10/11.
山东省高等教育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 第七讲 局域网技术(二) 潍坊学院.
實用數學 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換算.
第4章 傳輸媒介和和網路設備.
MiRanda Java Interface v1.0的使用方法
第四章 通訊與網路管理 授課老師:褚麗絹.
資料表示方法 資料儲存單位.
電腦通訊媒體 連接電腦的通訊媒體主要分為: 有線媒體 無線媒體.
ARP攻擊 A 吳峻誠.
802.1網路連結技術 802.2LLC 鏈 結 層 實 體 層 媒介擷取層
Link Layer &一點點的Physical Layer
String類別 在C語言中提供兩種支援字串的方式 可以使用傳統以null結尾的字元陣列 使用string類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Chapter 04 乙太網路

本章提要 4-1 乙太網路簡介 4-3 乙太網路的工作原理

4-1-1 乙太網路的源起 乙太網路(Ethernet)技術於 1973 年由全錄(Xerox)公司所發展, 而後由於 DIX聯盟(DEC、Intel、Xerox 3 家公司共同組成)推動乙太網路成為業界的標準, 並將專利權轉移給 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 使得乙太網路不再是專屬於某一家廠商的專利。因此各家廠商願意支持、發展乙太網路的產品, 使得它迅速地普及, 終於登上龍頭老大的寶座。

乙太網路的源起 DIX 聯盟於 1982 年推出了 Ethernet Version 2(簡稱 EV2)規格。而後在 1983 年, IEEE 802.3 委員會將 EV2 規格稍加修改, 正式公佈了 802.3 CSMA / CD 規格。因此 EV2 和 802.3 兩種規格都可以算是乙太網路標準的濫觴。

4-1-2 10 Mbps 乙太網路 無論是遵循 EV2 或 802.3 規格的乙太網路, 其頻寬皆為 10 Mbps, 傳輸媒介則包含同軸電纜(又區分為粗、細兩種)、雙絞線和光纖, 分別有不同的特性, 適用於不同的場合, 因此分別賦予『10Base5、10Base2、10BaseT 和 10BaseF』4 種名稱。

乙太網路的命名規則 負責制定乙太網路標準的 IEEE 802.3 委員會, 使用一種簡易的命名方法, 來表示各種規格的乙太網路。其格式為『XBaseY』, 其中『X』表示頻寬, 『Y』若為數字則表示最大傳輸距離, 若為英文字母則表示傳輸媒介, 『Base』表示『基頻』。

乙太網路的命名規則 例如:10Base5, 表示該乙太網路的頻寬為 10 Mbps, 以基頻傳輸, 最大傳輸距離為 500 公尺;而 10BaseT 表示頻寬為 10 Mbps, 以基頻傳輸, 傳輸媒介為雙絞線。

10Base5 乙太網路 10Base5 乙太網路為最早出現的產品, 因此被稱為標準乙太網路。它使用直徑 1 公分的 RG-11 同軸電纜, 以匯流排的形式連接。在線路兩端點必須連接 50 歐姆的終端電阻。每張網路卡以 AUI 線連接到收發器(Transceiver), 再透過收發器連接 RG 11 同軸電纜, 如下圖。

10Base5 乙太網路

10Base5 乙太網路 上圖中, 由終端電阻到另一個終端電阻的範圍稱為一個『區段(Segment)』, 每一個區段可達 500 公尺, 最多允許連接 100 個節點。最多可用 4 個中繼器來串連 5 個區段, 因此 10Base5 的最大佈線範圍為: 500 公尺 / 段 × 5 段 = 2500 公尺。

10Base2 乙太網路 因 10Base5 乙太網路佈線不易且成本較高, 於是 3Com 公司推出了改良型產品─ 10Base2 乙太網路。10Base2 改用較細的 RG 58 A / U 同軸電纜為傳輸介質, 電纜的兩端也要接上 50 歐姆終端電阻, 兩終端電阻之間的範圍仍然稱為區段, 但是每個區段的最大長度縮減為 185 公尺, 最多可連接 30 部電腦。 雖然網路區段縮小、連接的電腦數目也減少, 但是因為施工容易、材料價格低廉, 因此逐步淘汰 10Base5 乙太網路。

10Base2 乙太網路

10BaseT 乙太網路 由於 10Base5 和 10Base2 都具有下列的缺點: 網路的任何一處斷線, 都會導致整個網路停擺, 而且追查斷線點較為困難。 若有電腦要移動位置, 佈線路徑可能要大幅修改。 因此在管理或維護上十分不便, 而這也促使了 10BaseT 乙太網路的誕生。

10BaseT 乙太網路 10BaseT 乙太網路採用 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無遮蔽式雙絞線)線為傳輸介質, 所有的電腦都透過集線器(Hub)互相連接, 電腦到集線器的最大長度為 100 公尺。

10BaseT 乙太網路

10BaseT 乙太網路 10BaseT 乙太網路具有以下的優點: 每部電腦都獨立連接到集線器, 如果電腦或線路發生問題, 只會影響本身這一段的線路, 不會影響其它電腦的運作。 從集線器的燈號即可判斷那段線路故障, 比較容易維護。 移動電腦時, 只需改變局部佈線路徑, 整體佈線路徑不必更動。

10BaseF 乙太網路 事實上, 以光纖傳輸的乙太網路, 比使用雙絞線的乙太網路還早被人使用。不過正式規格, 卻是在 1993 年才由 IEEE 公佈。

10BaseFL 10BaseFL 中的『L』表示 Link(連接)的意思, 也就是說, 10BaseFL 是以光纖連接網路卡、集線器等設備, 每區段連接距離最長可達 2000 公尺。

10BaseF 乙太網路 上述各種 10 Mbps 乙太網路的規格整理如下表:

10BaseF 乙太網路 上表中的最大延伸範圍是指利用集線器(或中繼器)所延伸的最長距離。通常延伸之後的總長度, 會比原先的單一區段要長, 如 10Base5 從 500 公尺延伸為 2500 公尺。 但是光纖卻是例外, 反而從 2000 公尺縮短為 500 公尺。這是因為光波傳輸的特性使然, 所以雖然延伸出較多的區段, 可是總長度卻不如原本單一區段的長度。

4-1-3 100 Mbps 乙太網路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 大眾對於網路的存取需求也越來越高, 這意味著需要更高的傳輸速度, 以應付更大量的資料傳輸量, 此時增加頻寬就成了最直接的解決辨法。 IEEE 在 1995 年發表了 3 種 100 Mbps 的高速乙太網路(Fast Ethernet)規格: 100BaseTX 100BaseT4 100BaseFX

100BaseTX 與 10BaseT 一樣都是使用雙絞線傳輸。不過由於傳輸訊號的頻率較高, 因此需要使用較高品質的雙絞線, 也就是要使用 Cat 5 (含)以上等級的線材。100 BaseTX 是市場上最早推出的 100 Mbps 乙太網路規格, 同時也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網路類型。

100BaseFX 使用光纖來傳輸, 傳輸的距離與所使用的光纖類型及連接方式有關。若使用多模光纖, 在點對點的連接方式下, 可達 2 公里, 而以單模光纖在點對點連接方式傳輸, 其距離更可高達 10 公里。

4-1-4 1000 Mbps(1 Gigabit)乙太網路 追求速度感是人之常情, 因此 100 Mbps 乙太網路出現後, 仍有許多人持續投入研發更高速的傳輸技術, 於是在 1998 年 IEEE 再度公佈了 3 種超高速乙太網路(Gigabit Ethernet)標準─802.3z: 1000BaseSX 1000BaseLX 1000BaseCX 1000BaseT

1000BaseT IEEE 於 1999 年所發表的 1000BaseT 規格─802.3ab, 也受到眾人的矚目。1000BaseT 的特色, 在於可以使用 Cat 5 的雙絞線傳輸, 最長傳輸距離為 100 公尺, 也就是可以完全相容於目前最普遍的 100BaseTX 網路。不過因為線路品質影響傳輸速率極大, 因此若要能真正達到1000 Mbps 的效能, 通常要採用 Cat 5e 或者 Cat 6 的線材才行, 而且市場上相關產品尚屬少數, 價格也偏高, 因此目前還不普及。

4-1-5 10 Gigabit 乙太網路 正當許多使用者還在猶豫是否該將 100 Mbps 乙太網路升級為 1 Gbps 乙太網路時, 市場上卻出現了 10 Gbps 乙太網路產品, 實在讓人感慨網路技術的進步真是一日千里、永不停息!

10 GbE 的特色 IEEE 協會已於 2002 年 6 月通過802.3ae 10 GbE(10 Gigabit Ethernet, 10 Gbps 乙太網路)的標準規格

以光纖為傳輸介質 為了達到每秒 10 Gigabit 的傳輸速率, 而且傳輸距離又能長達數十公里, 因此在擬議規格時, 決定採用光纖為傳輸介質。若使用單模光纖, 最大傳輸距離可達 40 公里;若使用多模光纖, 則最大傳輸距離僅有 300 公尺。

實體層規格區分為 LAN PHY 和 WAN PHY 兩種 在 LAN PHY 規格裡, 相當令人矚目的是採用 WWDM(Wid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分波長多工)技術, 在一條光纖內以 4 束不同波長的雷射光同時傳輸資料, 每束光的傳輸速率為 2.5 Gbps, 因此累計得到 10 Gbps 的傳輸速率。這種技術不但在先前的乙太網路未曾使用, 即使在大多數的區域網路也是罕見, 堪稱是一大突破。

只支援全雙工(Full Duplex)傳輸模式

10 GbE 的現況與發展 由於當初制訂 802.3ae 規格時, 採用光纖作為傳輸介質, 但是光纖的施工與相關設備都所費不貲, 不易為大眾接收。於是有多家廠商致力於開發用 Cat 5e 或 Cat 6 雙絞線為介質的技術, 也就是 10GBaseT, 在 IEEE 的編號為 802.3an。

4-3 乙太網路的工作原理 我們在前 2 節已介紹各種乙太網路的規格, 以及 100 Base-TX 的架設方式, 本節將說明乙太網路的基本原理。

4-3-1 訊號的廣播 乙太網路最大的特性在於訊號是以廣播的方式傳輸。意思就是說, 在網路上任一部電腦送出的訊號, 其他相連的電腦都會收到。 讓我們考慮一個簡單的區域網路如下圖所示。

訊號的廣播 當 A 要傳資料給 B 時, 其送出的訊號並不會只是流向 B。正確的情形應該如下圖, 當 A 要傳資料給 B 時, 其送出的訊號會傳經由媒介傳到 B、C、D 三部電腦。

訊號的廣播

訊號的廣播 那麼, 在這種情形下, A 傳資料給 B 時, 豈不是所有的電腦都得接收資料?這時候就需要使用定址(Addressing)方法, 來判斷誰應該收下並處裡這份資料。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定址的作法吧!

4-3-2 MAC 位址與定址 傳輸資料前, 必需決定資料由誰接收, 就好像在大庭廣眾之下, 要跟某人講話會先叫他的名字。 當然網路上的裝置也都有它用來識別的名字, 稱為位址。以乙太網路為例, 如下圖 。

MAC 位址與定址

MAC 位址與定址 上圖中的 0000E8977381 是乙太網路卡的 MAC 位址, 每張乙太網路卡都會有一個 MAC 位址, 其前 3 Bytes 為廠商代號, 是由硬體製造商向 IEEE 統一註冊登記而來;後 3 Bytes 則是由製造商自行賦予的流水號。 如此可使每個 MAC 位址保持全球獨一無二。當 A 要傳資料給 B, 會註明資料的目的端為 B 的 MAC 位址, 因此其他 MAC 位址不同的電腦對此資料都不予理會。

MAC 位址與定址 在傳送的資料中記錄目的端與來源端的位址, 以決定資料的接收及回應對象, 這就是所謂的定址(Addressing)。 其實資料在傳輸到媒介之前, 還會劃分為特定大小的資料單元, 稱為訊框(Frame)。在訊框中除了要傳輸的資料外, 還加入一些控制用的資料, 以提供管理的功能, 例如:目的端與來源端的位址。

MAC 位址與定址 這就像寄信一樣, 傳輸的資料相當於信件的內容, 而控制用的資料相當於信封上的姓名、住址、郵票、郵遞區號等資料。

4-3-3 碰撞 定址雖然能解決在訊號廣播之下, 由誰來接收資料的問題, 但是如果 A 傳資料給 B 的同時, C 也將資料傳給 D, 如下圖:

碰撞 此時兩個訊號交會在一起, 破壞了彼此原有的電氣特性, 這就是所謂的碰撞(Collision)。當傳送訊框的電腦偵測到發生碰撞, 便會立即停止傳送, 改為送出一個特殊的訊號, 該訊號稱為『壅塞訊號』(Jam Signal)或『碰撞訊號』(Collision Signal), 以通知其它電腦:『目前發生碰撞了!請大家暫停一下再嘗試傳送。』這個壅塞訊號所能到達的範圍便稱為碰撞領域(Collision Domain)。

4-3-4 CSMA / CD 乙太網路是以 CSMA / 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Collision Detection, 載波偵測多重存取 / 碰撞偵測)的方式來做媒介存取控制, 其原理就好像會議規定只能有一個人發言, 而且是以按鈴搶答的方式來取得發言權。 取得發言權的人在發言完畢之後, 其他人又可以再爭取發言權。這也表示在按鈴搶答之前要先聽聽看是否有人正在發言?若然, 則不必按鈴。 listen before talk

CSMA / CD 在乙太網路上, 當 A 有資料需要送出時, 會先偵測媒介上是否已經有訊號?若然, 則耐心等待並繼續偵測;若偵測到有空檔, 且此空檔能持續 96 Bit Time, 才確定可以傳輸資料, 於是立即送出訊框。

CSMA / CD 因為 10 / 100 Mbps 乙太網路規格定義了 96 Bit Time 為訊框與訊框之間的間隔時間, 又稱為 IFG(InterFrame Gap), 所以 A 偵測到的空檔可能正好位於 IFG 內, 倘若立即送出訊框便可能發生碰撞, 解決之道就是繼續偵測此空檔能否維持 96 Bit Time 之久, 才能確定媒介上真的沒有訊框。

CSMA / CD A 電腦在訊號傳輸的過程中同時也偵測媒介上的訊號, 如果發現碰撞則立即停止傳送並送出一個擁塞訊號, 通知每一部電腦發生碰撞, 使得所有需要送出訊框的電腦等待一段隨機時間之後重新搶送資料。

CSMA / CD 等待一段隨機時間的作法, 是遭遇碰撞時所進行的一個程序。它會依據碰撞的次數而運算出一個隨機的時間值 (稱exponential backoff), 使工作站等待此時間之後再從頭開始, 以錯開再次碰撞的機會。 碰撞的次數愈多, 則平均等待的時間愈久。當連續碰撞 16 次之後, 便宣告失敗, 放棄這次傳送, 並向上層通知錯誤。

CSMA / CA 完整的 CSMA / CD 傳送訊框流程如下圖:

CSMA / CD 由上所述, 可知道 CSMA / CD 屬於競爭式(Contention)的網路存取方式。由於每一個工作站使用媒介的權利相等, 一旦有許多的工作站需要輸出時, 則看誰先送出訊號, 誰就能佔用媒介來作傳輸, 因此也稱為搶線式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