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郁離子選 作者:劉基 (一)良桐 (二)垢食
課前引導 ※卡通寓言故事 寵愛女兒的國王 智慧的小鳥
學習重點 一、認識劉基的生平及其文學成就。 二、培養寓言的鑑賞能力及寫作手法。 三、培養腳踏實地的人生態度。
目錄 一、文章題解 二、作者介紹 三、課文 四、問題討論 五、應用練習 六、統測精選 七、延伸閱讀 八、網路資源
一、文章題解 (一)課文題解 (二)文體簡介──寓言特色與流變
(一)課文題解 本文選自《郁離子》。元末時局動盪不安,劉基眼見政治黑暗,遂棄官歸隱於青田(今浙江省青田縣),著述《郁離子》,借寓言以針砭 時弊,並寄託治國的理想。 寓言是一種特殊的文體,為含有教誨、勸諭 或諷刺意義的故事。篇幅短小精悍,或機智、或幽默、或諷刺、或驚奇,內容豐富深刻,充滿雋 永 的人生哲理。 ㄅㄧㄢ ㄏㄨㄟ ˋ ˋ ㄩ ㄏㄢ ˋ ㄐㄩㄢ ˋ
本文共選兩則,原無標題,題目乃編者所加。第一則〈良桐〉,藉工之僑以良桐製琴、獻琴一事,大膽揭露當時社會「貴古賤今」和「以假亂真」的惡習,進而諷諭執政者昏庸愚昧,不識人才內涵,只重外表虛飾的現象。第二則〈詬食〉,藉邊詬罵、邊飲食者的粗鄙 可笑行徑,點明「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的道理,警惕世人福禍榮辱皆由自取。 ㄅㄧ ˇ
(三)文體簡介─寓言特色與流變 定義 隱含寓意或教訓的作品。「寓」,寄託;「言」,議論 起源 寓言一詞始見於《莊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論之。」(假託外物,陳說自己意見)《莊子‧天下》:「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重言」指慎重的言語,而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型式 (1)中國傳統的寓言寫作以人為主,主要在講人事 (2)西方《伊索寓言》以動物為主角,作擬人化敘述,故事多為虛構 結構 以故事為喻體,寓意為本體。故事有虛設的情節和隱喻的技巧,或誇張的手法
先秦 哲理 寓言 寓言產生於春秋末期,形成於戰國初期。當時的寓言大多集中在諸子散文中,形成諸子闡述自己主張、傳達學派的思想的哲理模式。如《莊子》、《孟子》、《韓非子》 兩漢 勸誡 治國者為求長治久安之道,透過寓言的形式,來宣導歷史傳承與教訓,使人們知所遵循或引以為戒。如劉向《說苑》
魏晉 南北朝 嘲諷 寓言 此時為過渡性寓言,在內容形式上逐漸轉趨獨立,不再依附於史籍散文中。如邯鄲淳《笑林》 唐宋 諷刺 寓言的諷刺性加強而哲理性減弱,主要針對政治或人事進行批判。如柳宗元〈三戒〉 明清 詼諧 冷嘲熱諷的笑話成分增多。如劉基《郁離子》
郁離子:此書為寓言體散文集,全書共十八篇,一百九十五章。是劉基仕元不得志,隱於青田時所作,表現其淵博的學識和富有創造性的思想,也是中國寓言史上難得一見的傑作。
針砭:一種以針刺經脈穴道的治療方法。比喻規勸過失。
雋永:意義深長,耐人尋味
二、作者介紹 (一)生平 (二)文學成就 (三)劉基二三事
作者:劉基 劉基,字伯溫,處州(浙江省)青田人 。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西元一三一一年) ,卒於明太祖洪武八年(西元一三七五年) ,年六十五。劉基自幼穎 悟 ,長而博通經 史,精曉天文、地理、兵法、醫學。元文宗 至順年間(西元一三三○~一三三三年)中 進士,歷任縣丞 、儒學副提舉 等職,為 官廉直 ,頗有政聲。後因政治黑暗,棄官 歸隱,著《郁離子》以明志。 ㄧㄥ ˇ
八年(西元一五一三年)追諡文成。劉基是著 名的政治家與文學家,詩、文兼長,其詩沉 鬱 頓挫 ,與高啟 齊名;散文辭氣雄壯, 朱元璋起義,劉基陳《時務十八策》 , 協助太祖翦 除 群雄,統一天下,為明朝開 國功臣之一,太祖譽為「吾之子房 」。明 初開國制度多出於其手,累官至御史中丞兼 太史令,封誠意伯。洪武四年(西元一三七 一年)告老還鄉,後因丞相胡惟庸 設計陷害 ,又遭太祖疑忌 ,憂憤而卒。明武宗正德 八年(西元一五一三年)追諡文成。劉基是著 名的政治家與文學家,詩、文兼長,其詩沉 鬱 頓挫 ,與高啟 齊名;散文辭氣雄壯, 與宋濂 同為明初文宗 。後人將其詩、文 作品與《郁離子》合編為《誠意伯文集》 。 ㄐㄧㄢ ˇ ㄩˋ
穎悟:聰明過人。
縣丞:位次於縣令,為輔佐縣令的官員。
儒學副提舉:元代於各行省設儒學提舉司,管理所屬路、府、州、縣的教育行政事宜。每司設提舉一人,副提舉一人,吏目一人,司吏二人。
廉直:清廉正直。
時務十八策:十八篇論述政事的策論。
翦除:消滅剷除。
子房:即張良。其祖及父相韓五世。秦滅韓,子房傾家財求刺客為韓復仇,得力士於博浪沙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於是更姓名逃匿下邳。後輔佐漢高祖滅項羽,封於留,故稱留侯。 ㄐㄩ
胡惟庸:明定遠人,歸太祖於和州,曲謹稱帝意,累官至左丞相,恃勢弄權,日漸驕縱,劉基嘗言其短。後劉基病,奉命與御醫往視,竟毒害之。洪武十三年以圖謀不軌,事發伏誅。
猜忌:猜疑忌妒。
沉鬱頓挫:指文章氣勢深沉蓄積而抑揚曲折。
高啟:字季迪,江蘇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元末隱居吳淞 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洪武元年,應徵入朝纂修《元史》,任翰林院編修。三年,擢戶部右侍郎,由於高啟堅決地推辭,被朱元璋放歸。他與蘇州知府魏觀往來密切,曾為魏觀作過一篇〈上梁文〉。洪武七年因魏觀罪牽連被腰斬,年僅三十九歲。著有高青丘集。
宋濂:字景濂,浦江人。英敏強記,通五經,工詩文,居龍門山,著書十餘年,後仕明,累官至翰林學士,明初禮樂制度多為其所制定,著有《宋文憲公全集傳世》。
文宗:文章為後人師法,尊仰的巨匠。
誠意伯文集:此書由後人合編,共收《郁離子》十八章,文二百二十篇,詩一千一百多首,詞二百三十多首。
(一)生平 *聰穎博學,才比魏徵 劉基自幼聰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不僅精於經學,而且旁通天文、術數與兵法。元代末年中進士,派任江西 高安縣縣丞,認識「元代四大家」之一的江西才子揭傒斯。揭傒斯曾經當面誇讚他是魏徵一流的人物,甚至才智超群,尤過魏徵。有人認為把他和魏徵比擬,仍不適當,非三國時代的諸葛亮,不足以匹敵。
*獻策征討,觸怒權貴 元末方國珍在東南沿海地區起兵,到處搶掠,主管征剿的部門制止不了,行省遂徵召劉基為元帥府都事。後來方國珍派人到京都賄賂掌管的官員,官府竟以皇帝命令招撫方國珍並授以官職。劉基極力反對招撫,因此觸怒受賄的當朝權貴,被革職查辦。
*青田隱居,發憤著書 由於江南局面動盪,山賊紛紛起事,江 浙行省只得再徵召劉基剿捕。後因朝廷中的執政大員暗中阻撓,劉基棄職回到故鄉青田,寫下生平的第一本著作郁離子以表明心志,寄託政治理想,以及對各種事物的觀察與批評。
*輔佐太祖,翦除群雄 明太祖攻下金華,派人厚禮聘請劉基, 劉基獻上著名的《時務十八策》,深獲太祖 讚賞,且從此對他倚如心腹。太祖和陳友諒 在鄱陽湖大戰時,劉基建議移兵到湖口扼制 陳友諒,選擇適當的時機一決勝負。此後太 祖又擄獲張士誠,北伐中原,遂成帝王之業 ,大致都是採納劉基的計謀。
*個性耿直,結仇遭忌 明朝定鼎以後,劉基官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晉封誠意伯。劉基雖然富於謀略,為人卻相當耿直,太祖曾向他詢問丞相的理想人選,劉基逐一加以批評,沒想到竟因此種下了殺身的禍根。
*追贈殊榮,配享太廟 明武宗正德八年(西元一五一三年), 朝廷追贈他為太師,諡號文成。爾後明世宗 嘉靖十年(西元一五三一年),決議將劉基 比照徐達等開國功臣,配享太廟。
(二)文學成就 劉基在詩、文、詞諸領域中,都有相當 高的成就。其散文風格古樸渾厚,體裁多樣 ,而以寓言體散文最為出色。李時勉評曰: 「其氣壯,故其辭雄渾而敦厚;其學博,故 其辭深宏而奧密;其志忠,故其辭感激而切 直;其行廉,故其辭蠲 潔而清勁。」最為中 肯。 ㄐㄩㄢ
劉基在詩歌方面的成就,又以樂府、古體為優。其詩風格多樣,或雄放、或婉約、或奇崛、或古樸。他的諷諭詩多描繪元末的社會亂象,充分反映動盪時代下老百姓的疾苦。汪端《明三十家詩》選認為只有元好問和劉基二人的詩歌能繼杜甫之後,具有沉鬱的特點。
(三)劉基二三事 *郁離老人 有一年六月,劉伯溫經過某村落,看見 村人正在翻晒穀子。劉伯溫看看天色變化, 知道暴雨快要來臨,忙叫大家及早收穀。這 就怪了,明明烈日當空,萬里無雲,哪來的 雨?大家打量劉伯溫,見他相貌不凡,是個 有學問的人,便相信他說的話,紛紛將穀物 收起來。
當眾人正忙得不可開交時,樹蔭下有一個老人,不去收穀,卻悠閒地喝著茶,若無其事。劉伯溫走上前去,欠欠身子:「老人家,快下雨了!」老人一聽,哈哈大笑:「多謝客官,這雨淋不著我,沒關係!」說著,拉劉伯溫坐下喝茶。
過了一會兒,真的下起傾盆大雨,但這雨落到老人的晒穀場邊就收住了。劉伯溫大為驚訝,忙問是何緣故。老人笑笑說 :「這很簡單,你沒聽過『六月驟雨隔牛背』嗎?」 雨過天晴,老人請劉伯溫到家裡作客 。劉伯溫發現他家西邊牆壁快要倒塌,就對老人說:「晚生不是杞人憂天,這牆壁實在危險,恐怕今夜就要倒塌,快請家人避到安全的地方去。」
老人聽了,反而勸劉伯溫一同住下,不在乎地說:「客官儘管放心,料這道危牆傷不了我們!」不一會兒,就呼呼大睡,半夜,「轟」地一聲,牆倒塌了,真的沒傷到他們一點皮肉。劉伯溫覺得奇怪,忙問原由。老人笑笑說:「這很簡單,你沒看到那牆是往外傾斜的嗎?」
這老人不是別人,他姓郁名離,人稱郁離老人。 劉伯溫非常佩服郁離老人的智慧,就恭敬地拜他為師。後來,劉伯溫受到郁離老人的啟發,以郁離子自稱。並用郁離老人的智慧形象,寫了《郁離子》。
*筷子詩 劉基第一次見到朱元璋時,朱元璋問他:「你會做詩嗎?」劉基說:「這是讀書人最起碼的本領,怎麼不會呢?」當時朱元璋正在吃飯,便指著自己用的斑竹筷子要劉基賦詩。劉基應聲吟道:「一對湘江玉並看,二妃曾灑淚痕斑。」
朱元璋聽了皺著眉頭說:「秀才氣味。」劉基說:「還沒有完呢!『漢朝四百年天下,盡在張良一借間。』」(留侯 張良曾在劉邦吃飯時借筷子比劃,謀劃策略。)劉基用此典故,朱元璋聽了很高興,有相見恨晚之感。
三、課文 (一)良桐 (二)垢食
(一)良桐 工之僑得良桐焉,斲而為 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 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 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ˋ ㄓㄨㄛ ˊ ㄧㄥ ˋ
視之:鑑定。
弗古:不是古琴。
「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連太常、國工都無法做專業判斷,暗示國家禮樂政教已嚴重崩壞。
良桐:質地良好的桐木。古人造琴,多以桐木為材料。
工之僑:作者虛構的人名。
斲:音ㄓㄨㄛ,通「斫」,砍削。 ˊ ㄓㄨㄛ ˊ
弦而鼓之:裝上琴弦彈奏它。鼓,彈奏。弦、鼓,此皆作動詞。
金聲而玉應:如叩擊金鐘和玉磬的聲音,形容琴聲悅耳動聽。應,音ㄧㄥ。 ˋ ㄑㄧㄥ ˋ
太常:官名,掌管宗廟祭祀、禮樂文化的官員。
國工:朝廷的工匠。
工之僑得到一塊質地上好的桐木,於是他便砍削桐木,把它加工雕刻做成琴,裝上琴弦後彈奏,果然發出悅耳動聽的琴聲,彷彿叩擊金鐘和玉磬的聲音,他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獻給掌管禮樂的太常。太常便派朝廷最優秀的樂工來鑑定這張琴,樂工說:「這不是古琴。」就把琴退還給他。
工之僑得良桐製琴、獻琴,遭太常以「弗古」還之。 〈良桐〉
(一)良桐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 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諸土。朞年出之,抱以 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 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諸土。朞年出之,抱以 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 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 「希世之珍也!」 ㄒㄧㄚ ˊ ㄓㄨㄢ ㄐㄧ ˋ ㄎㄨㄢ ˇ
諸:之於。
「希世之珍也!」:反映阿諛奉承的醜陋世風。
以歸:把這張琴帶回家。即「以之歸」的省略。
謀諸漆工:和油漆工匠商議。謀,商議。諸,之於。
斷紋:裂紋。器物越古老往往裂紋越多。
篆工:雕刻圖章文字的工匠。篆,音ㄓㄨㄢ。 ˋ
古窾:古代在鐘鼎器物上鑄刻的文字。窾,音ㄎㄨㄢ,通「款」,題在器物上的文字。 ˇ
匣:音ㄒㄧㄚ,盒子;此作動詞,放入盒子。 ˊ
朞年:一年。朞,音ㄐㄧ,同「期」。 ㄐㄧ
適市:前往市集。適,往。
貴人:地位顯貴的人。
易:交換、購買。
希世:世上少有。希,通「稀」。
工之僑把琴帶回家,和漆匠商議,請他在琴身漆出斷裂的紋路。又去和雕刻匠商議,請他在琴身刻上古代文字。然後把琴裝在盒子裡,埋入土中。一年之後取出琴來,把它抱到市集上去賣。正巧有位地位顯貴的人經過時看見了琴,花了百兩金子購買這張琴,並且將它獻給朝廷。樂官爭相傳遞觀看,都說:「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
工之僑將琴作斷紋、古窾等偽飾,樂官反而視為稀世珍寶。 〈良桐〉
(一)良桐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 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 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 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 終。 ㄉㄤ ˋ
「悲哉,世也!」:悲嘆世人弄虛造假,互相欺騙。
「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暗諷統治者昏庸愚昧,取士用人不能拔識真才實學者。
「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意同於《論語》:﹁亂邦不居﹂、﹁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入於宕冥之山」:作者辭官歸隱青田的寫照。
莫不然:沒有不是如此,指朝廷用人也一樣不辨優劣。
而:如果。
圖:計畫、打算。
其與亡矣:大概將會和這腐敗的社會一起滅亡吧!其,表示推測的語氣詞。
宕冥之山:作者虛構的山名,指廣大幽深的山。宕,音ㄉㄤ,通「蕩」,大。 ˋ
工之僑聽到這件事後,感嘆 地說:「可悲啊,這樣的世局! 難道只有對待琴是這樣嗎?朝廷 用人也一樣不辨優劣啊!如果不 早作打算,大概將會和這腐敗的 社會一起滅亡吧!」說完後,他 離開塵世,進入幽深的宕冥山, 後來再也沒有人知道工之僑的下 落。
寫工之僑對良琴遭遇的一番感嘆領悟。 〈良桐〉
‧ 全文可分為兩部分:一、二段敘述故事,末段作議論。故事部分又可區分成四層文意: (1)工之僑得良桐製琴 (2)獻琴朝廷 (3)仿古偽飾 (4)樂官驗琴讚譽 文意精潔,層次分明。
(一)良桐 製琴-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 獻琴-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 質美而見棄 結果-以為「弗古」,還之 敘事 良 桐 敘事 質美而見棄 製琴-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 獻琴-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 結果-以為「弗古」,還之 偽飾而見愛 加工-作斷紋、古窾;匣而埋諸土朞年 結果-易之以百金。獻諸朝,以為希世之珍 議論 感嘆-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 領悟-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
(二)詬食 齊人有好詬食者,每食必詬其 僕,至壞器投匕箸,無空日。館人 厭之,忍弗言,將行,贈之以狗, 曰:「是能逐禽,不腆以贈子。」 行二十里而食,食而召狗與之食。 狗嗥而後食,且食而且嗥。主人詬 於上,而狗嗥於下,每食必如之。 一日,其僕失笑,然後覺。 ㄏㄠ ˊ ㄈㄨ ˊ ㄍㄡ ㄅㄧ ㄓㄨ ˋ ˇ ˋ ㄊㄧㄢ ˇ ㄐㄩㄝ ˊ
將行:將要離開。
覺:醒悟、感悟。
「每食必詬其僕,至壞器投匕箸,無空日」:極寫齊人脾氣暴躁。
「主人詬於上,而狗嗥於下」:以狗的行徑諷刺齊人的醜態。
「其僕失笑,然後覺」:顯現齊人的後知後覺。
詬食者:邊罵邊吃的人。詬,音 ㄍㄡ,責罵。 詬食者:邊罵邊吃的人。詬,音 ㄍㄡ,責罵。 ˋ
至壞器:甚至摔壞器物。壞,此作動詞。
匕箸:音ㄅㄧ ㄓㄨ,湯匙和筷子。 ˇ ˋ
館人:旅館的主人。
不腆:不豐厚,通常是贈人禮物時所用的謙詞。腆,音ㄊㄧㄢ。 ˇ
嗥:音ㄏㄠ,吼叫。 ˊ
齊國有個喜歡邊怒罵、邊吃飯的人,每次吃飯一定責罵服侍他的僕人,甚至摔東西、扔擲湯匙、筷子,沒有一天間斷。旅館的老闆很討厭他,但是忍著不說出來。直到齊國人將要離開時,老闆送了他一隻狗,說道:「這隻狗能打獵,當作是微薄的禮物表示敬意。」齊國人走了二十里路停歇下來吃飯,把狗叫來一同餵食。
狗兒先狂吠然後才吃,而 且邊吃邊吠吼。形成了主人在上 頭斥罵,狗兒在底下吠吼的畫面 ,每次吃飯都如此。有一天,他 的僕人終於忍不住笑了,這時他 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旅店的老闆要 送他那隻狗。
敘述一齊人好詬食的凶暴醜態,以及遭館人諷諭的經過。 〈詬食〉
(二)詬食 郁離子曰:「夫人必自侮 ,而後人侮之。」又曰:「飲食 之人,則人賤之。」斯人之謂矣。
賤:瞧不起。
斯:此。
郁離子曰:作者仿《史書》﹁論贊體﹂點出寓意。如:《左傳》﹁君子曰﹂;《史記》﹁太史公曰﹂; 《漢書》、《後漢書》﹁贊曰﹂; 《三國志》﹁評曰﹂。
「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意近《左傳》:﹁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人必定自己先侮辱了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羞辱他。語出《孟子‧離婁》上。
飲食之人則人賤之:只講究吃喝的人,別人一定瞧不起他。語出《孟子‧告子》上。
郁離子說:「人必定是自己先侮辱了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羞辱他。」又說:「只講究吃喝的人,別人一定瞧不起他。」所說的正是這種人啊!
藉郁離子引孟子之言點出寓意。 〈詬食〉
(二)垢食 詬 食 敘事 主角惡行- 議論 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飲食之人,則人賤之 旁人反應- 結局- 每食必詬其僕,至壞器投匕箸 詬 食 敘事 主角惡行- 議論 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飲食之人,則人賤之 旁人反應- 結局- 每食必詬其僕,至壞器投匕箸 館人厭之,贈之以狗, 狗嗥而後食,且食而且嗥 主人詬於上,而狗嗥於下, 其僕失笑,然後覺 對比 斯人之謂矣
課文賞析 第一則〈良桐〉堪稱是劉基痛砭時弊、大膽諷刺當政者的佳作。首先寫「工之僑得良桐」,製作成一張彈奏起來「金聲而玉應」的好琴,獻給朝廷,卻因「不古」而遭退還。接著寫工之僑把琴偽裝後,竟受到朝廷上下一致讚賞。同一張琴,兩種命運,實發人深省。文末,作者借工之僑之口點明文章主旨:「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作者為同一張琴只因披上古
的外衣,就被視為稀世珍寶而感嘆;也為當時弄虛作假,互相欺騙的社會風氣而悲嘆;更為統治者因循守舊、唯古是崇、不辨真偽、摧殘人才而感慨。難怪劉基認為「不早圖之,其與亡矣」。工之僑是作者劉基的自況:工之僑「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一如劉基因為與執政者意見不合,選擇棄官歸隱於浙江青田老家。這正說明了他對元朝政權已喪失了信心。
作者批評時弊,表達己見,不作抽象說教,而是巧妙運用講故事的手法,用生動具體的形象與情節,引人聯想,發人深思。 第二則〈詬食〉,文中主角每逢飲食,動輒 怒斥奴僕,甚至摔壞器物、扔擲匕箸,足見脾氣暴躁,毫無自省自制的能力。他粗鄙的行徑早已令人十分不齒,因此旅店主人特地贈狗予他,此狗「且食而且嗥」與其「好詬食」的行徑如出一轍,藉以諷刺他凶暴又無知的醜態,而於文末點出「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的寓意。筆鋒既辛辣又帶機趣 ,令人莞 爾 。 作者批評時弊,表達己見,不作抽象說教,而是巧妙運用講故事的手法,用生動具體的形象與情節,引人聯想,發人深思。 ㄓㄜ ˊ ㄨㄢ ˇ
動輒:往往,一有舉動就如此。
機趣:巧妙自然又風趣。
莞薾:微笑的樣子。
四、問題討論
一、工之僑製造的琴最後如願成為「希世之珍」,為何他仍感嘆地隱居山中?請說明原因。 答: 工之僑原以為自己製作的琴聲音洪亮如叩擊金鐘、玉磬的聲音,十分悅耳動聽,理應贏得讚嘆激賞,卻因為外形「弗古」而遭退還。之後他費了一番苦心「加工」:作斷紋、作古窾,琴的身價立即搖身一變,竟然成了稀世珍寶。
工之僑的感嘆,其實是作者藉其口以悲嘆世道:當時的社會風氣,統治者因循守舊、唯古是崇、不辨真偽、摧殘人才,甚至鼓勵人們弄虛作假,互相欺騙,敗壞社會道德。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愚昧昏聵的態度,怎不令人痛心!
二、劉基以琴的際遇諷諭執政者昏庸愚昧,他為何不直接明說?試加以探討。 答: 其一是專制時代言論不自由,動輒引來殺身之禍,為求明哲保身,只好運用以小見大的影射方式;其二是這種託物言志或借喻以諷的寓言,更可以引導讀者思考,擴大想像的空間,以達到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三、今日社會,你是否也觀察到一些「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的現象?請舉例說明。 答: 例如:開會習慣性遲到、說話經常口出穢言、公眾場合高談闊論或大聲喧譁等不良習慣(「人必自侮」),往往令人不悅,或留下惡劣的印象、或引來辱罵、或因而失去某些機會(「而後人侮之」)。
五、應用練習
一、單一選擇題: ( )1.下列各組「 」內的字音,何者兩兩相同? A (A)「斲」而為琴/「斫」輪老手 (B)「篆」工/「椽」柱 ( )1.下列各組「 」內的字音,何者兩兩相同? (A)「斲」而為琴/「斫」輪老手 (B)「篆」工/「椽」柱 (C)「宕」冥之山/修改「黨」綱 (D)不「腆」/「碘」酒 A
解析: (A)ㄓㄨㄛˊ,比喻技藝精練純熟或經驗豐富的人。 (B)ㄓㄨㄢˋ/ㄔㄨㄢˊ,粗大的柱子。 (C)ㄉㄤˋ/ㄉㄤˇ。 (D)ㄊㄧㄢˇ/ㄉㄧㄢˇ。
( )2.下列各組「 」內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 (A)抱以「適」市/削足「適」履 (B)樂官「傳」視/六藝經「傳」 (C)不早「圖」之/「圖」謀不軌 (D)不「腆」以贈子/「腆」著肚子
解析: (A)往/相合、配合。削足適履:比喻勉強求合,拘泥舊例而不知變通。 (B)ㄔㄨㄢˊ,輾轉流布/ㄓㄨㄢˋ,後賢解經之書。 (C)計畫、打算。圖謀不軌:謀劃不法叛逆的事。 (D)豐盛、豐厚/凸出、挺出。
( )3.下列「之」字,代指「琴」的共有幾個? (甲)弦而鼓「之」 (乙)使國工視「之」 (丙)貴人過而見「之」 (丁)工之僑聞「之」 (戊)不早圖「之」 (A)二個 (B)三個 (C)四個 (D)五個 B
解析: (甲)(乙)(丙)皆為琴、(丁)這件事、(戊)指工之喬自己,故選(B)三個。
( )4.下列選項「 」中的字,何者不作動詞用? (A)「希」世之珍 (B)「匣」而埋諸土 (C)每食必「詬」其僕 (D)狗「嗥」於下
( )5.工之僑謀諸漆工與篆工,目的是為了: (A)鑑定琴的真偽 (B)使桐琴仿古 (C)聯合專業人士向國工抗議 (D)使桐琴外表更精美豪華
( )6.工之僑最後之所以遁隱深山,是因為: (A)無意追求功名利祿 (B)逃避國工追究將琴仿古一事 (C)躲避貴人控告其詐欺 (D)對官場政治感到失望
( )7.〈詬食〉:「齊人有好詬食者,每食必詬其僕,至壞器投匕箸,無空日。」由這段話,可推知齊人的個性: ( )7.〈詬食〉:「齊人有好詬食者,每食必詬其僕,至壞器投匕箸,無空日。」由這段話,可推知齊人的個性: (A)脾氣暴躁 (B)豪放不羈 (C)欺善怕惡 (D)魚肉鄉民 A ㄐㄧ 解析: (B)豪邁奔放而不可羈束。 (C)欺負善良弱小的人,卻害怕得罪強橫的惡人。 (D)比喻恣意欺凌百姓,剝取民膏民脂。
( )8.旅館主人送狗給好詬食者的真正用意為何? (A)表達微薄敬意,以示禮貌 (B)狗能招財,以示祝福 (C)暗示狗如其人,以表侮辱 (D)擔心他遭搶劫,以防不測
( )9.關於劉基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曾先後在明、清兩朝任官 (B)詩、文兼長,詩與高啟齊名 (C)文氣雄壯,與方孝孺為一代文宗 (D)晚年為明太祖疑忌,棄官歸隱,作《郁離子》以明志 解析: (A)元、明。(C)宋濂。 (D)元末因政治黑暗,棄官歸隱。
( )10.祥祥想寫一篇研究劉基生平與作品的小論文,可參閱下列哪些書籍? (甲)《明史》 (乙)《唐宋八大家文鈔》 (丙)《郁離子》 (丁)《資治通鑑》 (戊)《誠意伯文集》 (A)(甲)(丁)(戊) (B)(乙)(丙)(丁) (C)(乙)(丙)(戊) (D)(甲)(丙)(戊) D
解析: (乙)明末茅坤輯錄唐、宋兩代八位散文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脩、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人作品成《唐宋八大家文鈔》。 (丁)編年體史書。宋‧司馬光主編,劉邠、劉恕、范祖禹等人助編;上起戰國,下迄五代,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凡二百九十四卷。
二、請根據下列寓言及其釋義,寫出衍生的成語 。 二、請根據下列寓言及其釋義,寫出衍生的成語 1. 寓言 有個養猴人跟他所養的猴子說:「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橡實,下午餵四升橡實。」想不到猴子們都很不高興,嫌早上吃得太少了。於是,養猴人就說:「那這樣好了,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以為這樣一來,食物變多了。 (取材自《莊子》) 釋義 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或事物變化無定。 朝三暮四
2. 寓言 狐狸與老虎同行,借老虎的威風嚇走百獸,卻使老虎誤信百獸乃畏狐狸而走。 (取材自《戰國策》) 釋義 比喻憑恃有權者的威勢恐嚇他人、作威作福。 狐假虎威
3. 寓言 有個楚國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移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他當然找不到劍。 (取材自《呂氏春秋》) 釋義 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刻舟求劍
4. 寓言 有個宋國人因他種的苗未長高,而用手將它拉高,結果秧苗反而枯死了。 (取材自《孟子》) 釋義 比喻為求速成而未循序漸進,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揠苗助長
5. 寓言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之聲 ,且每次都要三百人一起吹。其 中有位南郭處士,不會吹竽卻混雜其中,濫充吹竽的樣子,而得以享受很好的待遇。齊宣王死後 ,齊湣王繼位,他喜歡聽獨奏,要吹竽者逐一吹給他聽。南先生只好逃走了。(取材自《韓非子》) 釋義 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以不好的東西冒充場面;有時也用於自謙之辭。 濫竽充數
三、寫作練習: 有一個農夫用茅草遮蓋住家中的籬笆。一天,忽然聽到籬笆那裡有「唶唶」的鳥叫聲,扒開草一看,輕而易舉地捉到一隻野雞。農夫又用草把籬笆蓋好,盼望能再捉到雞。第二天他又去了,仔細聽了聽,籬笆中「唶唶」之聲和昨天一樣,他急忙扒開草堆,卻摸到一條蛇。蛇咬傷了他的手,農夫便中毒而死了。
閱讀完此寓言後,請以下列形式,完成一篇文章: 1. 第一段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開頭,簡單扼要地說明你認為這個故事所含藏的寓意。 2 閱讀完此寓言後,請以下列形式,完成一篇文章: 1.第一段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開頭,簡單扼要地說明你認為這個故事所含藏的寓意。 2.第二段以後,請繼續就你在第一段所提出的寓意,發表你的感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意外的小惠不能當成常態的利益。」農夫不經意地翻看茅草,湊巧抓到了一隻野雞。僥倖的心理讓人食髓知味,總以為相同的籬笆之下,一定會出現相同的「獵物」,殊不知不遠處的蛇也看見了不同的「獵物」!
生活周遭有許多類似的狀況:偶爾會踩到地上的硬幣,也許是一元、也許是五元,運氣好的話可能是張千元大鈔。如果將此視為常態的利益,從此天天走路都專心搜尋地上的硬幣,不僅得不到任何錢財,還可能忽略路上車水馬龍的汽、機車,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
又如在學校的考試,遇到不懂的選擇題,任意的填答或許可以得到意外的分數,若因此而沾沾自喜,甚至將猜題取代用功唸書,不僅不能每次得高分,還可能導致在重要的考試名落孫山,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貪心不足的人,往往容易把一次偶然得到的小便宜,當成是可以永遠撈便宜的必然經驗,反而受到了無情的懲罰,這樣的教訓足以讓人引為戒鑑。因此,唯有腳踏實地的努力,擁有真才實學,才是長久之道。
六、統測精選
1.下列文句「 」內字的讀音,何者錯誤? (A)擠「兌」風潮:ㄉㄨㄟˋ (B)提綱「挈」領:ㄑㄧˋ (C)「鷸」蚌相爭:ㄩˋ (D)針「砭」時事:ㄅㄧㄢ 〔93.統測〕 ● 本題測驗學生字音辨正的能力。
2.閱讀下文,回答第(1)~(3)題: 〔99.統測〕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羆。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獵者,能吹竹為百獸之音。寂寂持弓矢罌火,而即之山,為鹿鳴以感其類,伺其至,發火而射之。貙聞其鹿也,趨而至。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虎亦亡去。羆聞而求其類,至,則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柳宗元〈羆說〉) 註 1.貙:ㄔㄨ,毛紋似貍的野獸。 2.羆:ㄆㄧˊ,一種大熊。
(1)上文中「為鹿鳴以感其類」的意義為何? (A)自扮成鹿來接近鹿群 (B)放出小鹿來誘捕母鹿 (C)發出噪音將鹿趕入陷阱 (D)製造鹿的叫聲將鹿引來
(2)上文故事的結局為何? (A)獵人被羆吃了 (B)獵人與羆搏鬥,成功除害 (C)貙吃鹿,虎吃貙,羆又吃虎 (D)鹿、貙、虎、羆互殘,獵人擒得四獸
(3)上文給讀者最主要的啟示為何? (A)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B)若想成功,必須勇於冒險 (C)玩手段只能僥倖一時,不能久恃 (D)善用一物剋一物,有助於保全自己 ● 本題測驗學生閱讀與理解的能力。
【補注】 弓矢:弓與箭。 罌火:火種。 則人也:發現原來是人類裝熊的聲音。 捽:抓住。 搏:用手撲打、拍擊。 挽裂:撕裂。
【語譯】 鹿怕山貓,山貓怕老虎,老虎怕叫羆的大熊。羆的樣子像披散著頭髮的人站立著,非常有力氣而且經常對人們造成很大的傷害。 楚國南部有個獵人,能夠用竹子做成樂器吹出各種模仿野獸發出的聲音。有時悄悄地拿了弓箭和火藥上山,吹出模仿鹿的鳴叫聲來吸引鹿的同類,等鹿上當來了,就發射火箭攻擊牠,山貓聽見鹿的聲音,急忙跑來想要吃鹿。
獵人很害怕,於是就吹起老虎的聲音來嚇退山貓,這個聲音把山貓嚇跑走了,卻又引來了老虎。獵人更加害怕,又吹出羆的聲音,結果老虎也嚇得逃跑了。只是羆聽到了同類的聲音也過來尋找同伴,到了這兒只看到人,不見牠的同類,便撲向獵人,一把揪住撕裂開來把他吃了。
七、延伸閱讀
一、〈趙人患鼠〉劉基 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餘,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吾將飢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飢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語譯】 趙國有個人的家裡鬧老鼠,於是他到中山國那裡去要貓,而中山國的人也給了他。貓擅長捕鼠和雞,一個多月後,鼠被貓抓光了,但是雞也被貓吃光了。這家的兒子擔心起來,告訴他父親說:「為什麼不把貓趕走呢?」
他父親說:「這件事不是你能了解的。我擔心鬧老鼠,不在乎沒有雞。家裡有老鼠,就會偷我們的食物,毀壞我們的衣服,在牆上打洞,啃壞我們的用具,我們會因此挨餓受凍的。可是我們不必擔心沒有雞。沒有雞,不吃雞肉也就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呢,怎能不要這貓呢?」
【寓意】 本文主旨在說明:凡事有利必有弊,應當權衡輕重。也暗示每個人都有其優、缺點,因此對人不要太求全責備。
二、〈狙公〉劉基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箠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 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曰:「 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 也。」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 」言未既,眾狙皆寤。其夕,相與伺狙公之 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 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 ,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 之,其術窮矣。」
【語譯】 楚國有一個靠養獼猴為生的人,楚人稱他為狙公。每天早晨他就在庭院分配任務給眾獼猴,指派老獼猴領著小猴到山中,採摘草木的果實,並要牠們獻出十分之一的收穫供養自己,有的獼猴不給,他就用鞭抽打牠。眾獼猴都很怕他,覺得很苦,卻不敢違抗。
有一天,有隻小獼猴問眾猴說:「山上的果實是狙公種植的嗎?」眾猴說:「不是的,是天生的。」小猴又問:「沒有狙公下令我們就不能摘取嗎?」眾猴說:「不是的,大家都能摘取。」小猴說:「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仰賴他,還要被他奴役呢?」 話未說完,眾獼猴都恍然大悟。那天晚上,牠們一起等狙公睡著後,就衝破柵欄、毀壞籠子,拿走積存的果實,一起逃入森林,不再回來。狙公最後就飢餓而死。
郁離子說:「人世間那些只靠權術統治役使百姓,卻不依法則的治國者,他們不就像狙公一樣嗎?由於百姓還昏昧不覺醒(所以他們的那一套權術還有效),一旦有人開導他們,那麼統治者的權術就無法施展了。」
【寓意】 本寓言藉狙公的下場來警惕統治者:「 以術使民」是靠不住的,只有「以德服人」 才能永保無咎。否則,民智頓開之時,百姓 一定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
三、〈筷子詩〉劉基 一對湘江玉並看,二妃曾灑淚痕斑。 漢朝四百年天下,盡在張良一借問。
【語譯】 並看一對湘江玉竹,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曾淚灑其上留下斑斑淚痕。漢朝四百年的天下,都在張良「借箸代籌」下成功。
八、網路資源 古雅臺語人—教學工坊—古趣盎然—劉基 中國劉基文化研究網 http://203.68.192.50/huanyin/anfa/l/anfa_liuchi1.php 中國劉基文化研究網 http://www.liuji.org/main.asp
(名詞作動詞) 轉品 「弦」而「鼓」之
類疊 「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
(名詞作動詞) 轉品 「匣」而埋諸土
倒裝 易之以百金(以百金易之)
省略 其與亡矣! (「其與之亡矣」)
頂真 行二十里而食,食而召狗與之食
映襯 主人詬於上,而狗嗥於下
倒裝 斯人之謂矣 (謂斯人矣)
形 義 例 適 到;往 朞年出之,抱以適市(〈良桐〉) 女子出嫁 改適他人 相合、相當 削足適履 正好 適當 舒服、自得 安適
形 義 例 易 交換、購買 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良桐〉) 改變 移風易俗 平和、和藹 平易近人 治理 深耕易耨
形 義 例 圖 計畫、打算 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良桐〉) 疆域 版圖
形 音 義 例 斲 通「斫」,砍削 斲而為琴(〈良桐〉) 斫 以刀斧砍削 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ㄓㄨㄛ ˊ ㄓㄨㄛ ˊ
形 音 義 例 弦 樂器供演奏發聲的絲、線 琴弦、弓弦 比喻繼室 續弦 泫 流淚的樣子 泫然欲泣 眩 眼睛昏花,看東西晃動不定 頭暈目眩 ㄒㄧㄢ ˊ ㄒㄩㄢ ˋ ㄒㄩㄢ ˋ
形 音 義 例 匣 收藏物品的小型箱子 匣而埋諸土(〈良桐〉) 柙 柵欄 虎凹出於柙( 《論語‧季氏》 ) 輕慢、玩弄 狎侮 呷 喝、飲 呷一口 ㄒㄧㄚ ˊ ㄒㄧㄚ ˊ ㄒㄧㄚ ˊ ㄒㄧㄚ ˊ
形 音 義 例 冥 幽深 遂去,入於宕冥之山(〈良桐〉) 瞑 閉目 死不瞑目 螟 昆蟲名 螟蛉 ㄇㄧㄥ ˊ ㄇㄧㄥ ˊ ㄇㄧㄥ ˊ
齊人有好詬食者,每食必詬其僕(〈詬食〉) 形 音 義 例 詬 ㄍ ㄡˋ 責罵 齊人有好詬食者,每食必詬其僕(〈詬食〉) 垢 骯髒的東西 汙垢 逅 沒有事先約定而偶然相遇 邂逅
形 音 義 例 嗥 吼叫 狗嗥而後食,且食而且嗥(〈詬食〉) 皋 水邊的低地 露溼青皋 翱 鳥回旋高飛 翱翔 臬 ㄏ ㄠˊ 吼叫 狗嗥而後食,且食而且嗥(〈詬食〉) 皋 ㄍ ㄠ 水邊的低地 露溼青皋 翱 鳥回旋高飛 翱翔 臬 ㄋ ㄧ ㄝˋ 古代測量日影方位的桿柱,用以計算時間 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