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总论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魏国.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供瘤动脉超选插管 的临床价值探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介入科 顾建平 年 5 月 · 上海 在肿瘤的介入性诊疗工作中, 供瘤动脉的超选插管有其重要的 临床意义。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皮肤性病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 北京大学皮肤性病学系 历史:北大医院( 1915 ),人民医院( 1918 ), 北大三院( 1958 ) 1946 年,胡传揆任北大医院皮肤科主任。 主要名教授:王光超、陈集周、陈锡堂、王端礼、马圣清、王双元、 李世荫、陈学荣、朱铁君等 北京大学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二)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二)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结缔组织: 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组成,是机体内分布最广泛,种类多 样化 的基本组织。 特点:有发达的细胞间质 细胞间质: 纤维和无定型的基质,细胞分散于间质之间。 纤维细丝状,基质液体、胶体、固体、均质状.
皮 肤 Skin 三峡大学医学院形态学部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毛( hair) 毛( hair) 皮脂腺 (sebaceous gland) 皮脂腺 (sebaceous gland) 汗腺 (sweat gland) 汗腺 (sweat gland) 指 ( 趾 ) 甲等 指 ( 趾 ) 甲等.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第三章 结缔组织 ( connective tissue) 组成 结缔组织 细胞 大量的细胞间质 纤维 基质 组织液.
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 成立以来开展的主要合作研究项目 日期 中国科学院 2002 合作单位 项目
第十一章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皮肤学 ——皮肤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皮肤性病科.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皮肤的解剖和功能 Anatomy and Function of Skin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结缔组织 第3章 Connective Tissue.
第3章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麻风愈后者皮肤生理屏障功能的研究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生理研究室.
皮肤性病学总论 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Ch1. 基礎皮膚科學和命名 (Dermatology and Terminology)
泸州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皮 肤 Skin 主讲教师:韩 艺(讲师).
器官与系统 器官:四大基本组织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独立的血供、神经支配。执行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肺结核.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08/13/9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皮 肤 Skin 南通大学  医学院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糖尿病流行病学.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口腔粘膜 oral mucosa.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皮肤 组织学与胚胎学 怀化医专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皮肤(skin)的组织结构 一、概述 二、皮肤 (一)表皮 (二)真皮 三、皮肤的附属结构.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形态学实验IV 内分泌系统 组织结构 Endocrine system 09年5月.
内分泌系统 Endocrine system.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樹德家商美容科資訊融入教學 單元名稱 : 無層次水平剪髮 教學者 : 李淑燕.
软骨与骨 Cartilage ﹠ Bone.
第十一章 皮肤 (skin).
血液、骨、神经组织 和眼 组胚教研室.
第11章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 Chapter11 Skin and Skin Appendages.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正常的各项生命活动.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四、胞液中NADH的氧化 1.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存在脑和骨骼中.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王树水 主任医师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副主任 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招生专业与类型 科研工作 教育经历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竺可桢杰出学者讲座系列(十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蒲慕明教授
周成斌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华南结构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招生专业与类型 科研工作 教育与工作经历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第二章 基本组织 第一节 上皮组织.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皮肤性病学总论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魏国

内容安排 第一章 皮肤性病学导论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第三章 皮肤的功能 第四章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第五章 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皮改变) 第六章 其他常用的实验室技术(见习讲述)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预防和治疗     以抗组胺药物和外用药物为主

第一章 皮肤性病学导论

第一节 定义和范畴 皮肤性病学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而二者都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正常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

第一节 定义和范畴 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 近年来,在各基础学科的带动下,皮肤性病学取得显著进展,这也符合人们对皮肤美学越来越高的要求。

第二节 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一)世界皮肤性病学发展历程 1、18世纪中叶以前,一般由外科医师承担 2、18世纪末~19世纪,成为内科学的一个分支 3、19世纪末,成为内科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 4、20世纪初,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 5、近十几年来,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方法和技术大大推动了皮肤性病学的发展 6、近年来,发展迅速

第二节 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二)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历程 1、历史悠久 2、公元前14世纪,甲骨文中就最早出现皮肤病的记载 3、明朝的有关著作集历代皮肤病成就之大成 4、上世纪50年代以前,发展缓慢 5、50年代以后,有长足的发展 6、近年来,发展迅速,某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皮肤科发展热点 皮肤外科 皮肤美容

国际发展 1、1970年美国皮肤外科协会(ASDS)成立,标志着该学科的正式诞生 2、1975年Perry Robins博士创办了《皮肤外科与肿瘤杂志》,1992年改名为《皮肤外科学杂志》 3、1978年在美国成立了世界皮肤外科学学会(ISDS) 4、1979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皮肤外科会议

我国发展 1、60年代以麻风矫形为主 2、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首先成立皮肤外科学组 3、近年来发展迅速,如上海皮肤病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杭州三院等相继成立皮肤外科

皮肤外科包括的内容 1、手术外科 2、电外科 3、冷冻外科 4、激光外科 5、注射外科

皮肤外科主要治疗手段 包括切除缝合、游离皮肤移植、皮瓣移植、皮肤磨削、假体置入、皮肤软组织扩张、皮肤切割、削除、电解、电灼、冷冻、化学剥脱、激光、注射等。

第三节 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 1、性病学研究的疾病种类较为有限,其病因多与性行为有关,对这些疾病的控制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2、皮肤性病学研究的内容复杂,可以命名的疾病达2000余种 3、皮肤病的命名长期以来没有统一 4、皮肤病这种复杂性与皮肤及附属器所处的复杂病因体系有关 5、皮肤病和性病可给患者带来巨大影响 6、目前相当一部分皮肤病及少数性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手段

第四节 关于皮肤性病学的学习 1、皮肤性病学专科医师必须全面掌握本学科知识,并努力完善自己的相关知识体系 2、要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理论和重点疾病,并努力构建知识框架 3、皮肤病的发展日新月异,应注意从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知识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本章重点 1、表皮的结构 2、几个名词解释:表皮黑素单元、表皮通过时间/更替时间、基底膜带、桥粒、半桥粒等

皮肤的解剖

皮肤的结构 1、皮肤的构成: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及其 间的附属器构成。 2、表皮与真皮的连接:表皮脚与真皮乳头镶嵌 而成,由基底膜带连接。 3、皮肤的面积:成人:1.5~2 m2,新生儿0.21 m2 4、皮肤的厚度:表皮真皮0.5~4 mm 表皮0.04~1.6 mm,平均0.1 mm 真皮1~3 mm

皮肤的结构 5、皮肤的重量:占体重的16% 6、皮肤的颜色:因种族、年龄、性别,部位 及营养不同而异。 7、皮纹、指纹 指纹由遗传因素决定有个体差异。 皮沟 Skin groove 皮嵴 Skin ridge

皮肤的结构 8、无毛皮肤:指掌跖、足趾屈面及末节伸面、 唇红、乳头、龟头、包皮内侧、小阴唇、 大阴唇内侧、阴蒂等处的皮肤。 9、甲板与毛囊、长毛、短毛和毳毛。 10、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 11、皮脂腺、小汗腺、顶泌腺。

表皮的结构及功能 表皮(epidermis):主要来源于外胚叶层 由 角质形成细胞:分为4~5层细胞 黑素细胞 树枝状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组成 梅克尔细胞

(一)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1.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 2.产生角蛋白 3.细胞间有细胞间桥(桥粒) 4.依其分化的不同阶段与特点,光镜下分为5层(仅掌跖部位有透明层)

(一)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角质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一)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1、基底层或生发层(stratum basale or germinatum): 1.位于表皮的最下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嗜硷性、核偏下方含有黑素颗粒分布于细胞核上方 2.基底层细胞每天约有10%进行核分裂并有序地渐渐向表面移行。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日,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日,共约28日,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基底层具有防紫外线损伤、吸收、代谢及免疫作用。 表皮与真皮之间的连接 基底层 胞膜层 透明层(板层素) 半桥粒 基底膜带 致密层(Ⅳ型胶原) 真皮 致密下层(Ⅶ型胶原) 基底层具有防紫外线损伤、吸收、代谢及免疫作用。

2、棘层(Stratum spinosum) 1.由4~10层多角形有棘突的细胞组成 2.细胞内有许多有包膜的颗粒叫角质小体(Odland小体) 3.细胞浆内张力细丝束附着于桥粒上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1.一般为2~4层梭状细胞内含嗜硷性的透明角质颗粒,沉积于张力细丝之间 2.细胞核和细胞器均将在此层溶解 3.具有防水屏障作用。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 1.仅见于掌跖,为2~3扁平、无核、嗜硷、界不清、紧密相连的细胞 2.有防止水和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1.表皮最外一层为5~20层已死亡的、无核无细胞器的、扁平细胞 2.其上部的桥粒消失而易脱落,而下方角质细胞间尚可见桥粒 3.此层于掌跖处最厚;眼睑、额部、四肢屈侧、包皮最薄 4.具有对机械性刺激、物理、化学因素的防护作用

(二)树枝状细胞

1、黑素细胞(melanocyte) 1.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分布于基底层、毛囊和粘膜,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 2.细胞核小,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基底层细胞和棘细胞,输送黑素颗粒,形成表皮黑素单元。 3.含有酪氨酸酶的细胞器称黑素小体。其数目与大小决定了皮肤颜色的种族差异。同一个人的面、乳晕、腋、外阴部黑素小体数目较多 4.具有遮挡和反射光线,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的作用。

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1.来源于骨髓,为免疫活性细胞 2.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内,约占表皮细胞的3~5%,核分叶或弯曲,有较多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其特征是胞浆含朗格汉斯颗粒(Birbeck颗粒)—是消化外来物的吞噬体或抗原贮存形式 3.朗格汉斯细胞有多种表面标记,具有吞噬、处理、传递抗原的能力,故称为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 4.具有免疫作用。

3、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 1.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以桥粒相连 2.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其细胞基底部与脱髓鞘的神经末梢之间有非桥粒型连接,形成Merkel细胞—轴索复合体(Merkel cell—neurite complex),能感受触觉 3..多见于掌跖、指趾无毛皮肤、毛囊的外毛根鞘、口腔粘膜及生殖器粘膜 4.具有感觉作用。

三、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真皮间的连接 桥粒(desmosome) 半桥粒(hemidesmosome) 基底膜带(basement membrane zone,BMZ)

桥粒 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 由相邻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本身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 可以分离,也可重新形成,使表皮细胞逐渐到达角质层而有规律的脱落 结构的破坏可在临床上形成表皮内的水疱或大疱

半桥粒 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 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基底膜带 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PAS染色显示为一条约0.5-1.0μm的紫红色均质带 电镜下由四层结构组成: 1.胞膜层 2.透明层 3.致密层 4.致密下层

基底膜带功能 紧密连接真表皮 渗透和屏障作用 基底膜带结构的异常可导致真表皮分离,形成表皮下水疱或大疱

四、真皮(dermis)的结构与功能

四、真皮(dermis)的结构 1、来源于中胚层,不同部位厚薄不一,眼睑 最薄为0.3 mm。 2、分为 乳头层:与表皮突呈犬牙交错样相接, 含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游 离神经末梢和囊状神经小体 2、分为 网状层:较厚,有较大的血管、淋巴 管、神经、肌肉、皮肤附属 器及较粗的纤维

四、真皮(dermis)的结构 3、 组 成 纤维: 胶原纤维(最丰富、交织成网、弹性大, 但无弹性) 网状纤维(嗜艮、幼稚的胶元纤维) 弹力纤维(较细、缠绕在胶元纤维之间) 基质(主要是蛋白糖为成份,形成分 子筛立体结构,可进行物质交换并有 利吞噬) 3、 组 成 细胞:含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 真皮树枝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噬色素 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

四、真皮(dermis)的功能 1.抵御外界冲击力 2.支撑皮下组织 3.储存水、电解质及血液 4.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五、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

五、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 1.由疏松的结缔组织与脂肪小叶构成 2.上接真皮,下连肌膜 3.含有血管、淋巴管、小汗腺和顶腺等,其厚薄因营养、年龄、性别、部位而不同 4.有软垫作用和防止热量散失的作用

六、皮肤附属器 (一)毛发与毛囊(hair and hair follicle) (二)皮脂腺(Sebaceous gland) (三)小汗腺(eccrine gland) (四)顶泌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 (五)甲(nail)

(一)毛发与毛囊

第三章 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主要功能 保护作用 吸收作用 感觉作用 分泌和排泄作用 代谢作用 调节体温的作用 免疫作用

(一)保护作用 1、机械性损伤 2、物理性损伤 3、化学性损伤 4、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5、防止体液过度丢失 ①正常皮肤(干燥、弱酸性), 常驻菌(葡萄a、棒状b、肠道 b、念珠菌、糠秕)不致病 ②皮脂腺内寄生的痤疮b.糠秕孢 所含酯酶将皮脂中的甘油三脂 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可抑制葡萄 a、链a、念、糠秕 ③青春期皮脂腺分泌不饱和脂肪 酸可抑制小孢子菌使白癣自愈

(二)吸收作用  三种途径 1.角质层(主要途径) 2.毛囊、皮脂腺 3.汗管

(二)吸收作用 影响因素: 1、皮肤的结构和部位: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2、角质层的水合程度: 3、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水溶性物质不易吸收,脂溶性物质吸收良好 4、外界环境因素:温度、湿度

(三)感觉作用 有触、压、痛、温;干、湿、光滑、粗糙、软、硬等感觉。

(四)分泌和排泄作用: 汗腺、顶泌汗腺、皮脂腺的分泌排泄

(五)调节体温的作用 汗液蒸发、血管舒张、皮表辐射蒸发、皮下脂肪隔热等。

(六)代谢作用 糖、蛋白质、脂类(7-脱氢胆固醇+紫外线→VD)、水与电解、黑素代谢(被强酸性水解酶降解)

(七)免疫作用 皮肤免疫系统 皮肤是全身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角质形成细胞,淋巴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 细胞成分: 皮肤免疫系统 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神经肽等

名词解释 表皮通过时间 表皮黑素单元(epidermal melanin unit) Odland小体(角质小体) Langhans细胞 桥粒 半桥粒 基底膜带(BMZ) 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

简答题 表皮结构及各层特点。 表皮内的树突状细胞有哪些? 表皮由哪些细胞构成。 真皮与表皮连接的主要结构是什么? 基底膜带电镜下结构。 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吸收途径。 影响皮肤吸收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