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及其长征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民进海宁市总支部. 民进海宁总支开展 “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 活动: 1 、为了积极履行民主党派的职能,搜集社情民意,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 2 、让民主党派走进群众,让群众了解民主党派。 3 、通过 “ 三走进 ” ,进行访贫问苦,搜集民情民声,构筑群众与政府的桥梁,
Advertisements

看到这些数字,你 联想到什么数字?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红军长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我来了!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1937年).
第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年 年).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民乐一中历史教研组.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3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
第14课 农村包围城市 上海市石笋中学 汪洪芳.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年——1937年).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本章重点、难点: 1、中国革命是怎样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面试公开课 封面 山西省考面试QQ交流群: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党史.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长征胜利的深层原因及其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中国共产党党史 ( ) 授课人:周少品.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第二讲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 1937年卢沟桥事变).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理论与经验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成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抗日——中共的崛起和毛在党内领袖地位的确立( )
高一历史下册单元复习(一) 一、阶段特征: 1927—1937年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 1 .国共政权对峙 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红色政权 的建立 第3课.
2014年第四季度中心组学习 湖南新华印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3课 辛亥革命 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什么? 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政治纲领、性质各是什么? 兴中会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本章重点 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第三单元 新民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前言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制作:鹿泉市上寨乡中学教师 董立国.
欢迎光临指导 华安一中 林惠萍.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五单元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Harvard ManageMentor®
何勉 新浪微博: Scrum框架及其背后的原则 原始图片 何勉 新浪微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西藏 Tibet.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张三 安徽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及其长征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学习要求 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情况。 2、了解土地革命和土地革命路线。 3、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4、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5、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及其存在的意义。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革命转入低潮的情况下,逐步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全国先后建立了井冈山、中央、闽浙赣、湘赣、湘鄂赣、鄂豫皖、湘鄂西、东江、琼崖、左右江、川陕、湘鄂川黔、西北等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为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和保存、发展、壮大红军以及开展武装斗争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三、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二)红军长征的进程 (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1、直接原因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导致被迫实行军事转移 。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1933年9月中下旬,蒋介石在各方面布置完竣之后,集中了百万左右大军、200架飞机,开始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在军事上,蒋介石重订战略战术,放弃以前围剿惯用的“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速战速决方针,而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持久战方针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亦称碉堡推进政策。“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主要是在中央苏区外围要害部位,构筑能够相互支援的碉堡群和堑壕网,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交通封锁,破坏根据地的自给自足能力。国民党在根据地周围构筑大量碉堡,包围圈平均每天推进2、3里,甚至几百米。一面前进,一面筑碉堡,步步向中央苏区进逼,以便达到他们“抽干塘中水,捉住塘中鱼”,一举消灭红军的目的。 这种封锁战略方针,西方学者通常认为是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制定的,团长汉斯•冯•赛克特将军策划和指挥了第五次围剿。因为大家都觉得,国民党将领都是无能之辈,想不出能够战胜红军的办法。但是以他在华情况来看,不可能是此战略的设计者。他1934年4月赴华,围剿已进行数月;健康情况不佳,1934年6月,冯•德尔肯豪森将军赴华,成为事实上的团长,协助制定南京防御计划,防止日军突袭,并未参与剿共事宜;1933年5月曾访华,蒋介石要他协助改组德国顾问团,并未就剿共战略提出具体建议。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国民党方面的历史学家认为,德国顾问在围剿中的作用无足轻重,战略制定者是国民党军事将领,如赵观涛、邱清泉、柳际明(戴岳参谋长)。毛泽东认为是戴岳等人(毛选,1967年横排本,P171)。蒋介石采用这项战略,无疑是参考了曾国藩的经验。曾国藩在19世纪中叶以类似战略方针打败捻军。对于机动性很强的捻军,放弃追剿方针,而是建立基地,坚壁清野,进行围堵。蒋非常崇拜曾国藩,1930年亲自指示,将曾平定捻军时的布告、奏章、“军歌”汇编成册。在此之前,国民党已经零星地采用这次围剿所用的战略。总之,堡垒封锁战略基本上是国民党对前几次围剿战略的检讨和融合而制定出来的。 在中共方面,1932年初,中共领导人认为,中共的革命形势要求“前进和进攻”,采取这种态势就能迅速扩大苏区。这种军事方针付诸实践,就是以阵地战代替运动战,给国民党以可乘之机。第五次围剿中,正是国共两党战略方针趋于一致,决定了中央苏区的命运。 第四次反围剿,红军的阵地战新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是正确的,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使毛泽东明显转变,支持阵地战方针(《新形势和新任务》)。他后来认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原因,是因为坚持了他的运动战战略方针,因为这项正确的方针在部队中还有深刻的影响。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1933年1月,临时中央迁到中央苏区瑞金,全面贯彻王明路线。1933年10月,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奥托•布劳恩(李德、华夫、A)到达瑞金,随即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周恩来参加的“三人团”,全权领导和决定中央的一切工作,博古负责政治,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李德负责军事指挥,红军的军事战略路线、战略战术原则、作战部署都由他作主。李德到苏区后,住在一所专门为他修建的房子里,大家称它为“独立房子”。他很少到前线去作实地考察和战场指挥,就在他的独立房子里,接到敌我态势的电报以后,看着大地图冥思苦想,拿着红色、兰色铅笔在地图上勾来划去,用尺子比量着,制定作战指挥地图,部署执行。当时用的地图(十万分之一)误差很大,没有实测过,有的连地名方向都不准。因此,李德的地图指挥,给部队造成了很大损失。周恩来负责督促其计划的实施,是一个“管事成员”。 当国民党开始实行堡垒封锁方针时,中共采取了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指挥红军“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共产党很快发现,阵地战抵抗不了从四面八方向根据地压缩的碉堡群,因为兵力和火力不足,无法全线阻拦国军进入中央苏区,转而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他们处处设防,以堡垒对堡垒,实行“短促突击”战术。一打,敌人进碉堡里去了,红军暴露在外,遭受飞机、大炮的轰击,十分被动。1934年4月,广昌决战,成为第五次反围剿的转折点。最后,打破围剿的希望断绝,只有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杨永泰上“削藩策”,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新闻宣传方面:求是通讯社,专办行营新闻发稿工作;组织努力剧团和奋斗文艺社,作为“剿匪”前线和“文化标兵”。 地方统治方面:实行军人独裁,凡围剿军队总司令可以任免其部队防地行政官吏,可以变更地方政治设施,可以改组国民党党部或停止其活动。地方上强化县长权力,拥有生杀大权。强化保甲组织,严厉实行连坐。对根据地人民,实行“软化、分化、感化”政策。开展救济民众活动,颁布《惩治土豪劣绅条例》。对工农红军,南昌行营搞了一个《投诚归顺官兵立功奖励办法》,蒋亲拟了《欢迎投诚告红军官兵书》。 对苏区农村,“复兴农村”。行营颁发了《处理“匪区”土地、地租、田赋、债务办法》,试图解决农村这类纠纷。在江西等地大办合作社,对农产品减免税费运费。 动员社会力量,以民间形式分担原由军政方面负担的运输、救护、慰劳、宣传、贩卖等工作。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2、其他原因 如果仅仅认为,是王明“左”倾错误领导使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那么,红军长征似乎纯粹是一种偶然。但是,如果我们从红色政权当初产生、存在的原因来探讨红色政权大部丧失的教训,我们感到,在红军长征的的历史表现后面,其实隐含着发人深思的历史必然性。(赵小石:《红军长征原因的历史沉思》,《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8.1)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A、“白色政权之间的分裂战争”渐趋平息,潜伏着红军战略转移的客观趋势。1927—1930年,国民党各派势力之间发生了激烈争夺,他们的分裂与战争为革命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形势。中共党利用国民党无暇顾及的大好时机,建立了10多块革命根据地。然而,国民党各派纷争,造成的不只是共产党的红色政权,而且同时还造成了蒋介石的中央政权,产生了一种新的对峙局面──共产党的红色政权与蒋介石政权的对峙。这种对峙固然反映了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同时也潜伏着不利于革命的因素。首先,从政治形势来说,国民党各派纷争基本结束,红色政权得以发展的客观有利条件在逐渐丧失,而蒋介石得以集中全力对付红军。其次,从力量对比来说,双方的对峙,是一种难相匹配的对峙。红色政权是区域性的,雏形的,弱小的;而国民党政权,是全国性的,统治相对稳固而强大。最后,从战略态势来说,中国南半部比之北半部,国民党统治较为强大巩固,是政治、经济重心所在,长江中下游更是蒋介石起家的地方。而革命根据地,除陕北外,都在南方,给国民党造成极大威胁。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不能不成为国民党政权集中力量进攻的目标。这种军事态势,发生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敌我之间,在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中,实际上已经潜伏着战略转移的必然。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B、全国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红军战略转移的客观要求。九•一八事变以后,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发展,就不仅仅取决于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而且同时或者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民族斗争的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要求中共党制定正确的策略,以适应迫在眉睫的中日民族斗争的需要。在变化了的革命形势面前,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都曾经发表宣言,申明“红军北上抗日”,当时还不能自觉的将北上抗日与红军战略转移联系起来认识。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C、中共党自身的不成熟,决定了红军战略转移的被动形式。王明路线能在当时党内占统治地位,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中共党尚处于幼稚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军战略转移的被动形式──长征也是难以避免的。当时党的这种不成熟状况,表现在:一是,“左“倾路线的领导者们,只知服从共产国际指导,不能独立自主地分析和认识当时全国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从而也就未能把握红军战略转移的客观趋势;二是,不能正确分析和认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形势的新变化,没有及时作出实施战略转移的考虑,乃至后来陷入被动局面;三是,党内的正确意见和主张一概受到排斥。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总之,变化了的国内政治格局、上升着的中日民族矛盾、不成熟的中共党当时状况、国共双方战略战术的改变和力量对比的悬殊,决定了红军只有踏上被迫转移之途。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1936年初毛泽东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在这个时期,我们犯了两个重大的错误。其一是在1933年的福建事变中没有能同蔡廷锴的部队联合。其二是放弃了我们从前的运动战术,而采用错误的单纯防御战略。”(《西行漫记》) 毛认为,如果在福建事变时向江浙闽皖地区发动战略攻势,就能对国民党要害地区的大城市构成威胁,迫使国民党军在无碉堡的广大地区作战(《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P236)。1933年11月,福建事变,公开宣布反蒋抗日,并与红军签定了协议。但是,在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之下,博古、李德认为,十九路军抗日反蒋是“欺骗群众”,不肯在军事上配合反蒋。毛泽东的这个似乎能够取胜的构想,忽略了一个问题,红军要进入上述未设防地区,必须突破南城—黎川一带碉堡封锁线。红军能否通过这条驻有重兵的防线,甚为可疑,因为早在1933年9月就已经在此遭受一系列失败(同上,P220)。 1934年初第二次全中华苏维埃会议,毛泽东严厉批评了一位同志认为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有一点革命的性质、不完全是反动的”观点。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只不过是部分统治阶级以在共产主义和反动政治之间有“第三条道路”的虚伪口号来欺骗人民的鬼把戏而已。(《红色中华》1934年8月1日)1935年底《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不能不说是有益于革命的行为。”)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过去探讨中央苏区之所以丧失,过于强调中共内部的斗争,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军事方针上的变化,红军改用阵地战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但综观第五次围剿,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即使采用,也同样无济于事、无能为力,关键是国民党军改变了战略,其持久战、堡垒战发挥了威力。国民党采取了新的战略方针,堡垒封锁战略决定了胜负。这种战略方针能够使国民党以绝对优势对付红军,只要他们不被诱入苏区,在不利的条件下作战,几乎可以肯定,他们就不会被打败,不被打败也就等于胜利。 红军主力离开中央苏区的主要原因,根本上在于国民党、军阀和帝国主义联合力量比中国劳苦大众革命运动的力量要强大得多,在于中共工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而不仅仅在于红军军事领导、战略战术总体上的错误。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二)红军长征的进程 1、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 以对现有材料的研究和亲历者的回忆出发,对红军长征准备问题的看法有以下四种: A、长征是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准备的,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战略转移,不能说是仓促的退却。但准备工作中存在一些错误:未在广大指战员中作充分解释;存在“搬家”、“避战”倾向;确定干部走留的安排上,存在宗派主义错误(瞿秋白)。(曾景忠:《关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之准备》,《近代史研究》,1988.5) B、中共中央虽有转移的准备,但又想争取决战胜利,行动上是既准备走,又准备打; C、确实作了某些转移的准备工作,但是思想政治动员不充分,广大指战员和一些高级干部感到仓促。郑广瑾、方十可:《中国红军长征记》,“少数人的密谋”。(牛桂云、韩泰华:〈关于中央决定长征的时间和长征出发前有无准备的问题〉,〈党史研究资料〉,1985.4) D、中央最高“三人团“是有准备的,广大指战员是无准备的。 E、有的文章概括如下:有所准备,但决断犹豫,出动仓促。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二)红军长征的进程 2、参加部队 A、一方面军(中央方面军)。1934.10—1935.10.19,江西(赣南)—陕北吴起镇,2.5万。 B、红四方面军,张国焘。1935.3—1936.10.22,川陕苏区—甘肃会宁,1.5万里。 C、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贺龙、任弼时,1935.11—1936.10.22,湘鄂川黔根据地(湖南桑植)—甘肃会宁,2万里。 D、红二十五军,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1934.11.16—1935.9.18,鄂豫皖根据地(河南罗山)—陕北(刘志丹部会师)。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二)红军长征的进程 2、参加部队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二)红军长征的进程 2、参加部队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二)红军长征的进程 3、长征进程 红一方面军带有决定意义,以之为主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多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雩都等地出发,向巷、湘西进军,开始长征。从10.21—11.30,红军英勇苦战,连续突破四道封锁线,渡过了湘江,但人员折损过半,减至3万余人,并始终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 中央红军西征目标是与湖南的二、六军团会合。蒋布下重兵,等待红军钻进罗网。博古、李德仍坚持由通道北出湘西的行军路线。12月11日,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通道转兵。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议》,放弃向湘西前进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黔北前进。1935年1月1日,猴场会议,通过《关于渡江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决定强渡乌江,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可见,在这些会议上,重要军事问题已经解决,而且是中央集体作出的决议,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主张,是红军全体的共识。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二)红军长征的进程 3、长征进程 1935.1.15—17,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博古在报告中认为,红军没有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原因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决议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是博古、李德执行单纯防御路线造成的,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会议在组织上只作了部分调整,决定取消“三人团”,周恩来仍然是最高军事指挥,博古的职务并未免除,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王稼祥当选为正式委员。1935年2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洛甫)接替秦邦宪(博古)的工作。至于成立全军最重要的领导机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则是在3月11日左右。而且,这次会议仍然把以王明为代表的超越中国现实的“左”倾教条主义政治路线,肯定为正确的路线。 确实,毛泽东本人也长期未提起这次会议(如与埃德加•斯诺1936年的谈话)。毛第一次提到遵义会议是在1938年秋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1941—1945年“整风”期间,毛及其追随者才最后炮制了关于遵义会议的说法。毛的胜利,只不过是从那时起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的长期历程的序幕。他在这里得到的,是不完全的胜利。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二)红军长征的进程 3、长征进程 会议后的三个月里,红军继续在云、贵、川边界流荡,保存了有生力量,但仍然在为生存而战,同其它红军会师和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目标均未达到。长期以来,有关史书对红军四渡赤水,打多数认为是根据敌情的不断变化,毛采取高度灵活的运动战方针,为迷惑和调动敌人,四渡赤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实际上,四渡赤水,并不是既定方针的实践,而是被迫的退却。红军伤亡惨重,中央原定计划落空,故而撤消西进计划,从东面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元江:《对红军四敌赤水几个问题的探讨》,《南开学报》,1989,4)这期间,一些军事指挥员和党的领导人,对毛心生疑虑。直到5月红军强渡金沙江成功,对毛的不满情绪才平息下来。 红军最后北上,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毛泽东对长征给予高度评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选卷1,P135—136):“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在半个世纪以后,再来考察它的历史意义,必然会获得新的认识和新的发现。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1、长征是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打破了蒋介石大军的围追堵截,是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的关键,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中共抗日的指挥中心,有利于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结束了王明教条主义在政治、军事、组织上的统治,为从思想上清除教条主义的恶劣影响奠定了基础。 2、在斯大林时代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推举自己的领袖和领袖集团,标志着中共开始走向成熟。长征锻炼了党和军队,集合了五湖四海的中共精英,造就了一大批党政军领导人才,为中共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组织、干部基础。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3、长征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与伦比的生命力,长征的胜利增强了中共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和影响。长征宣传了中共主张,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引起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崇尚自由、反抗暴政的人士的关注,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直接影响。一些西方记者、传教士开始深入陕北苏区,报道中共真相,成为中共 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桥梁。 4、丰富了中共统一战线理论。长征途中,红军抓住国民党中央军阀与地方军阀、地方军阀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尽量分化利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利益,“彝海结盟”。(吴兴河:《蒋介石与地方军阀的矛盾与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龙岩师专学报》,1997,1;中现史1997,7)西南6省军阀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纷纷投靠蒋介石,但始终与蒋中央政府貌合神离,以求保持半独立状态。蒋介石对这些拥有实力而又非自己嫡系的军阀,既要笼络收买,又想排斥消灭。当中央红军从闽赣出发,向西部转移时,蒋介石企图趁消灭红军之时,削弱和控制地方势力,以收到一石二鸟之功效。西南军阀既怕红军入境,动摇自己的地位,又怕蒋介石乘机染指他们的地盘,“畏南京军甚于畏红军”。于是,他们对红军的长征,采取了“保境守土,驱逐为上”的对策,实行“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的战略方针。红军巧妙的利用这一矛盾冲突,打破了蒋介石的围追堵截,从而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蒋一再命令陈济棠派出广东部队协同围剿,“一箭双雕”:既消灭红军,又削弱异己。陈阳奉阴违,“剿共防蒋”,始终将保存实力、巩固地盘放在第一位。1932年春夏派军进驻赣南,实际上是为扩充地盘、拱卫广东作打算。他间或也派出小股部队围剿红军,但避实就虚,尽量不与红军打硬仗,且常谎报军情、战果敷衍蒋,换取饷械。蒋要求经济封锁,陈部大做违禁物资的买卖,秘密将食盐、药材运往苏区谋取巨利。 第五次“围剿”,“四面合围”战术,南陈济棠。陈“外打内通”、“明打暗和”,双方达成五项协议。陈一面防止红军进入广东腹地,一面令部队“敌不向我射击,不准开枪;敌不向我袭击,不准出击,保持不接触。”只要共产党借道西行,保证不入广东境,则其部队也保证不截击,并在湘粤边境划出通道,让红军通过。这样,长征红军几乎没有经过什么大的战斗,短时间内通过了陈防区,顺利突围、西进。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5、铸造了活泼丰富的长征精神,是人类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广大红军官兵深厚、宽广的爱国热忱,坚定的思想信仰,坚强的意志,团结友爱、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道德品质,为人类提供了无尽的精神源泉。“战争使人类的精神净化”。 6、红军长征的影响已经跨越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西方学者高度评价了长征精神:非凡的壮举,伟大的传奇;20世纪的一大奇迹;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伟业;“长征塑造了一代人”。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人民出版社 2、南昌起义资料,1979 3、广州起义资料(上下),1985 4、江西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中下册,江西人民,1982 5、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1984 6、江西省档案馆选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1986 7、江西省档案馆选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1987 8、陈毅:《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1981 9、《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文献选编(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10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一)(二)(三),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1989 11、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下,人民出版社,1983 12、石志夫、周文麒编:《李德与中国革命(有关资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13、张国焘:《我的回忆》,东方出版社,2004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参考书目 14、《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中央档案馆编:《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学习出版社1996年。 1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丛书,档案出版社陆续出版。 17、“原国民党将领回忆军事史料丛书”,《“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18、《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1927—1937),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19、赵效民主编:《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1927-1937)》,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20、许毅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 21、王荣先主编:《土地革命战争史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2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简介》,解放军出版社,1988 23、《土地革命战争纪事(1927—1937)》,解放军出版社,1989 24、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25、陆平主编:《再生之狱──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长征》(上、中、下卷),国防大学1996 26、叶心瑜:《放眼看长征》,华文出版社1996年 27、(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 .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及其长征 主讲:徐成发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遵义会议 直罗镇大捷 二、问题分析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其意义。 2、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与意义。 3、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4、遵义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5、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