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实务 项目三:证券投资基本分析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项目三:证券投资基本分析 任务一:宏观经济分析 任务二:行业分析 任务三:公司分析
证券投资实务 项目三任务一:宏观经济分析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任务一:宏观经济分析 基本要求 掌握国民经济总体指标、投资指标、消费指标、金融指标、财政指标的主要内容,熟悉各项指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概念,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掌握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股市表现与GDP、经济周期、通货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和财政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收入政策的含义、特点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掌握影响股票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以及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制度变革。
任务一:宏观经济分析 1: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2:宏观经济分析与证券市场 3: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 练习与思考
1: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和方法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 1.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 2.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 4.了解转型背景下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不同于成熟市场,了解中国股市表现和宏观经济相背离的原因。
(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及资料搜集 1.总量分析法 总量分析法是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因素及其变动规律的分析。总量分析主要是动态分析,同时,也包括静态分析。总量是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状态的经济变量。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量的总和;二是平均量或比例量。 2.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主要是静态分析。 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是相互联系的。总量分析侧重于动态(速度),结构分析侧重于静态(相互关系)。 3.宏观分析资料的搜集与处理 宏观分析所需的有效资料一般包括政府的重点经济政策与措施、一般生产统计资料、金融物价统计资料、贸易统计资料、每年国民收入统计与景气动向、突发性非经济因素等。
二、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5大类) (一)国民经济总体指标(5个) 1 二、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5大类) (一)国民经济总体指标(5个)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公式: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 = GN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居民和非常住居民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对应于这三种表现形态,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常用的是支出法。其公式为: GDP=C+I+G+(X-M) 其中,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X-M)代表“净出口”。
2.工业增加值 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 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 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 二是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
3.失业率 是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 充分就业是指对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但不是完全利用,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不可能达到失业率为零的状态。 4.通货膨胀 是指用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地上涨。 常用的指标有三种:零售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通货膨胀影响到经济的两种方式: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 通货膨胀的3种分类:温和、严重、恶性。 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胀率低于10%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产生的三种原因: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5.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本国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经常项目主要反映一国的贸易和劳务往来状况,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单方面转移,是最具综合性的对外贸易指标。 资本项目集中反映一国同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反映一国利用外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资本项目一般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
(二)投资指标 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再生产中投入资金的数量。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投资规模的主要变量。按经济类型划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城乡集体经济单位投资、其他各种经济类型的单位投资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按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划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要包括: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和外商投资三个方面。 1.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是政府以财政资金投资于经济建设,其目的是改变长期失衡的经济结构,完成私人部门不能或不愿从事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却至关重要的投资项目。 2.企业投资。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逐渐成为了投资主体之一。 3.外商投资。 外商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三)消费指标(2个)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是指国民经济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消费品总额。 2 (三)消费指标(2个)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是指国民经济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消费品总额。 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是指某一时点城乡居民存入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储蓄金额。 居民储蓄存款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支出以后形成的。 3.居民可支配收入
(四)金融指标 1.总量指标 包括: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金融资产总量,外汇储备。 (1)货币供应量是单位和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存款和手持现金之和,其变化反映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 根据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流通中现金(M0),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 ②狭义货币供应量(M1),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 ③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 M2与M1的差额,通常称为准货币。
(2)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 (3)金融资产总量 是指手持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保险等其他资产的总和。 (4)外汇储备 是一国对外债权的总和,用于偿还外债和支付进口,是国际储备的一种。 一国的国际储备除了外汇储备之外,还包括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储备头寸。 2.利率 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利率的波动反映出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动状况。 利率的分类: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国债利率、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
再贴现率和同业拆借利率是基准利率。 (1)贴现率与再贴现率。贴现是指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其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购买票据的业务称贴现。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由于资金周转的需要,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时所适用的利率。 再贴现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起直接作用。 (2)同业拆借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是指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 同业拆借有两个利率,拆进利率与拆出利率。同业拆借中大量使用的利率是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 (3)回购利率 (4)各项存贷款利率 国务院批准和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各项利率为法宝利率,具有法律效力,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变动,且法定利率的公布、实施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
3.汇率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以此确立了人民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五)财政指标(3个) 1.财政收入 包括:各项税收、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2.财政支出 包括: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 经常性支出的扩大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其中既有个人消费需要,也有公共物品的消费需求。资本性支出的扩大则扩大投资需求。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两者是此多彼少的关系。扩大了投资,消费就必须减少;扩大了消费,投资就必须减少。所以在需求结构调整时,适当调整财政的支出结构就能很显著地产生效应。
3.赤字或结余 如果财政赤字过大,就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和社会总供求的失衡。 财政发生赤字的时候有两种弥补方式:一是通过举债即发行国债来弥补;二是通过向银行借款来弥补。 只有在银行因为财政的借款而增加货币发行量时,财政赤字才会扩大国内需求。
2:宏观经济分析和证券市场 一、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一)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证券市场有经济晴雨表之称。这表明证券市场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也表明宏观经济的走向决定证券市场长期趋势。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证券市场长期走势的唯一因素。 宏观经济运行通过4个途径影响证券市场:企业经营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资金成本。
(二)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
1.GDP变动 (1)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 (2)高通胀下的GDP增长。 (3)宏观调控下的GDP减速增长。
(4)转折性的GDP变动。 证券市场一般提前对GDP变动做出反应,也就是说,证券市场是反映预期的GDP变动,而GDP的实际变动被公布时,证券市场只反映实际变动与预期变动的差别,因而对GDP变动进行分析时必须着眼于未来,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股市指数与宏观经济走势之间的关联关系被不同程度地弱化,股市指数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经常呈现非正相关甚至负相关关系。
2.经济周期变动
(1)经济总是处于在周期性运动中,股价波动是永恒的。 (2)收集有关宏观经济资料和政策信息,随时注意经济发展动向。 (3)把握经济周期,认清经济形势。
3.通货变动 通货变动包括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 (1)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特别是个股的影响,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完全可能产生相反方向的影响,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分析的一般性原则:共8点(P87) (2)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紧缩将损害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造成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与通货膨胀一样不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 带来经济负增长,使股票债券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三种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 (一)财政政策 1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三种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 (一)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6手段: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协调使用。
(1)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 (2)税收。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3)国债。如果一段时间内,国债发行量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将会分流证券市场的资金。 (4)财政补贴。 (5)财政管理体制。 (6)转移支付制度。 2.财政政策的种类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 (2)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 (3)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 (4)增加财政补贴。
3.分析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有关的统计资料信息,认清经济形势。 (2)从各种媒介中了解经济界人士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关心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日常讲话,分析其经济观点主张、从而预见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措施和采取措施的时机。 (3)分析过去类似形势下的政府行为及其经济影响,据此预期政策倾向和相应的经济影响。 (4)关注年度财政预算,从而把握财政收支问题的变化趋势,更重要的是对财政收支结构及其重点做出分析,以便了解政府的财政投资重点和倾斜政策。 (5)在预见和分析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相应政策对经济形势的综合影响(比如)通货膨胀、利率等),结合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做出投资选择。
(二)货币政策 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1 (二)货币政策 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1.货币政策及其作用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两大类: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包含3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为满足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2)再贴现政策。提高再贴现率,则收紧货币供应量。 (3)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政策工具包含2种: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3.货币政策的运作 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客观经济形势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调控货币量和信用规模,使之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以此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 货币政策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 4.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分析:利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利率。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三)收入政策 1.收入政策概述 收入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和总任务,针对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则和方针。收入政策具有更高层次的调节功能,制约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最终也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收入政策两个目标:收入总量目标、收入结构目标。 2.我国收入政策的变化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三、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按经营业务的种类划分,可以分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权期货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证券市场影响的途径: (一)国际金融市场通过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证券市场 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讲,一国的经济越开放,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越大。 人民币渐进升值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将全面提升人民币资产升值。其二,拥有人民币资本类的行业或企业将特别受到投资人的青睐。 (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通过宏观面间接影响我国证券市场 (三)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通过微观面直接影响我国证券市场 随着证券市场日益开放,A股与H股的关联性还将进一步加强: (1)股权置改革的顺利完成将加速A-H股价值的接轨进程。 (2)在套利机制的作用下趋于消失,使得两者股份逐步融合。 (3)会使很多的大型上市公司同时出现在A股与H股市场。
3: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 从长期来看,股票的价格由其内在价值决定,但就中、短期的价格分析而言,股价由供求关系决定。成熟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是 由资本收益率引导的供求关系,即资本收益率水平对股价有决定性影响。而我国的股价在很大程度上由股票的供求关系决定。 一、证券市场的供给方和需求方 (一)供给方 证券市场的供给主体是公司(企业)、政府与政府机构以及金融机构。 自1990年我国设立证券交易所以来,上市公司的数目逐年增加。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增加的同时,我国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筹资也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00年达到2103.08亿元人民币,增长近400倍。
(二)需求方 1. 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为自然人,指从事证券买卖的居民。 2 (二)需求方 1.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为自然人,指从事证券买卖的居民。 2.机构投资者。它包括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社保基金,也包括参与证券投资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还包括一些投资公司和企业法人。 资金与人才实力雄厚,投资理念成熟,抗风险能力强。 机构投资者是市场主要参与者,是市场成熟的一个标志。 根据投资证券市场的目的不同,可以把投资者分为长期投资者和短期投资者。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区分:时间区分;范围区分;风险和收益区分。
二、证券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与变动特点 (一)上市公司质量 (二)上市公司数量 决定上市公司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1 二、证券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与变动特点 (一)上市公司质量 (二)上市公司数量 决定上市公司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1.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运行良好,银根较松,上市流通股份的数量就会增加,股票市场的供给相应会增加。 2.制度因素 三大因素:发行上市制度、市场设立制度和股权流通制度。 3.市场因素
三、证券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与变动特点 主要受五方面因素决定: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因素、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和壮大、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 (一)宏观经济环境 如果宏观经济环境运行良好,就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 (二)政策因素 包括市场准入政策、融资融券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甚至货币与财政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 (三)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 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是由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债券及信托资产等构成。
(四)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和壮大 第一阶段是1991年至1997年。 第二阶段是1998年至2000年。 1998年,证券投资基金(封闭式)的出现开创了我国机构投资时代的新篇章。 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今。 2001年9月22日,第一只华安创新开放式基金宣告成立,从而使基金的发展跨入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真正开始步入机构投资者时代。 (五)资本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 资本市场开放包括:服务性开放和投资性开放 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我国政府在入世谈判中对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做出了实质性的承诺。这些承诺包括:(1)B股业务。(2)合资证券经营机构。(3)资产管理服务。
四、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制度变革 (一)股权分置改革 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我国A股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即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表现出“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特征,这一特殊的市场制度与结构被称之为“股权分置”。 股权分置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价段。 第一阶段,股权分置问题的形成。 第二阶段,通过国有股变现解决国企改革和发展资金需求的尝试,开始触动股权分置问题。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三阶段,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1.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行为机制在股改后趋于一致化。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问题,不同股东的利益行为机制在股改后趋于一致化,市场的制度基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2.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上市公司定价机制的统一,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价值发现功能进一步得到优化。 3.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违规行为将被利益牵制,理性化行为趋于突出。 4.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5.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整体目标趋于一致,长期激励将成为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
6.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金融创新进一步活跃,上市公司重组并购行为增多。 7 6.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金融创新进一步活跃,上市公司重组并购行为增多。 7.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市场供给增加,流动性增强。 总之,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恢复资本市场的固有功能,即价格发现功能和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市场约束功能。同时,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也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有利于资本市场创新和国际化进程。
(二)《证券法》和《公司法》的重新修订 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后的两法将于2006年1月1日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两法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 1.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创新; 2.切实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 3.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和监管; 4.促进证券公司的规范和发展; 5.完善证券发行、上市制度。
(三)融资融券业务 融资融券业务是指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上市证券或者出借上市证券供其卖出,并收取担保物的经营活动。融资融券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四种形式。市场通常说的“融资融券”,一般指券商为投资者提供的融资和融券交易。 2006年6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这是融资融券业务的基础性指导文件。 融资融券制度的推出是继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实施之后,又一个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制度安排。
融资融券制度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一种新的交易工具,融资融券业务特别是融券的推出将在我国证券市场形成做空机制,改变目前证券市场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单边市”现状。 (2)融资融券业务将增加资金和证券的供给,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连续性,活跃交易,大大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 (3)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将连通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增加资本市场资金供给。 (4)融券的推出有利于投资者利用衍生工具的交易进行避险和套利,进而提高市场效率。 (5)融资融券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然而,融资融券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市场完善、提高市场有效性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1)融资融券业务对标的证券具有助涨助跌的作用。 (2)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使得证券交易更容易被操纵。 (3)融资融券业务可能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一定威胁。 总之,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是加深我国证券市场基本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利大于弊。它将改变我国证券市场“单边市”的状况,改善证券市场中资金和证券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对于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练习与思考 【例1·判断题】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直接促进证券市场投资需求。 『正确答案』正确 『正确答案』正确 【例2·判断题】随着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都不断得到提高,收入增加也将增加证券投资的需求,从而导致证券价格上涨。 『正确答案』正确
证券投资实务 项目三 任务二:行业分析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任务二:行业分析 基本要求 掌握行业和行业分析的定义;掌握市场结构及各类市场的含义、特点及构成;熟悉政府完全垄断与私人完全垄断的概念。掌握行业的类型、各类行业的运行状态与经济周期的变动关系、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及投资者偏好;掌握行业生命周期的含义、发展顺序、表现特征与判断标准;掌握行业兴衰的实质及影响因素;熟悉技术进步的行业特征及影响;掌握技术产业群的划分标准;产业政策的概念、内容;产业组织创新的内容。相关关系、时间数列的概念和分类;熟悉因果关系与共变关系;时间数列的判别准则。
任务二:行业分析 1:行业分析概述 2:行业的一般特征分析 3:影响行业兴衰的主要因素 4:行业分析的方法 练习与思考
1:行业分析概述 一、行业的含义和行业分析的意义 (一)行业的含义 所谓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经营单位和个体等构成的组织结构体系。 行业和产业主要是适用范围上有所不同。 构成产业的三个特点: (1)规模性; (2)职业化; (3)社会功能性。 行业和产业的主要区别为,行业没有规模上的约定。
(二)行业分析的意义 行业分析的主要任务包括: 1.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二)行业分析的意义 行业分析的主要任务包括: 1.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分析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3.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4.判断行业投资价值,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行业经济是宏观经济的构成部分,是中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对象之一。 行业分析承上启下,是基本分析的重要环节。行业分析与公司分析相辅相成。 行业分析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的前提,也是连接宏观经济分析和上市公司分析的桥梁,是基本分析的重要环节。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是相辅相成的。
二、行业划分的方法 (一)道-琼斯分类法 是在19世纪末为选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代表性的股票而对各公司进行的分类,是证券指数统计中最常用的分类法之一。 道-琼斯分类法将股票分为三类:工业、运输业和公用事业。 在道-琼斯指数中,工业类股票以自工业部门的30家公司,包括了采掘业、制造业和商业;运输业类股票取自20家交通运输业公司,包括了航空、铁路、汽车运输与航运业;公用事业类取自6家公用事业公司,主要包括电话公司、煤气公司和电力公司等。
(二)标准行业分类法 把国民经济划分为10个门类,对每个门类再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 (三)我国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 1985年,我国国家统计局明确划分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 第三产业:其他。 2002年,我国推出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标准GB/T4754-2002,行业门类20个,行业大类95个,行业中类396个,行业小类913个。
(四)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 最初上海证交所将上市公司分为5类:工业、商业、地产业、公用事业和综合等五类; 深圳6类:工业、商业、地产业、公用事业、金融业和综合等六类。 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4日公布《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指引》是以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4754-94)为主要依据,借鉴联合国家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北美行业分类体系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制定而成的。
1. 分类对象及适用范围。指引是一个非强制执行的标准。 2 1.分类对象及适用范围。指引是一个非强制执行的标准。 2.分类方法和原则: 《指引》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分类标准,所采用财务数据为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合并报表数据。当公司的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等于50%时,则将其划入该业务相对应的类别;当公司没有一类业务收入的比重大于或等于50%时,如果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比其它业务改入比重均高出30%,则将该公司放入该业务的类别;否则,将其划为综合类。 3.编码方法 《指引》把上市公司的的经济活动分为门类和大类两级,中类作为支持性分类参考。
4.管理机构 未经交易所同意,上市公司不得擅自改变公司类别。上市公司因兼并、置换等原因而营业领域发生重大变动,可向交易所提出书面申请,并同时上报“调查表”,由交易所按照《指引》对上市公司的行业类属进行变更。 《指引》将上市公司共分成13个门类,90个大类,288个中类。
(五)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调整 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于2007年5月31日公布了调整后的沪市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本次调整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指数公司对沪市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进行的例行调整,其依据是沪市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显示的部分公司经营范围的改变。本次行业分类调整将作为上证180指数下一次调整样本股时的参照。 该行业分类是参照摩根士丹利和标准普尔共同发布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 根据2007年最新行业分类,沪市841家上市公司,共分为金融地产、原材料、工业、可选消费、主要消费、公用事业、能源、电信业务、医药卫生、信息技术十大行业。
2:行业的一般特征分析 一、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四种结构分类: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 分类的标准是企业数量的多少、进入限制的程度和产品差别。 (一)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型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是四种市场类型中最少见的,初级产品的市场类型较接近于完全竞争。
六个特点:(理解记忆,与其他形态对比) 1. 生产者众多,各种生产资料可完全流动; 2. 产品不论有形或无形,都是同质的、无差别的; 3 六个特点:(理解记忆,与其他形态对比) 1.生产者众多,各种生产资料可完全流动; 2.产品不论有形或无形,都是同质的、无差别的; 3.没有一个企业能影响产品的价格,企业永远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 4.企业的盈利基本上是由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来决定; 5.生产者可自由进入或退出这个市场; 6.市场信息对买卖双方都是畅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场情况非常了解。
(二)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是指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结构。 三个特点是: 1. 生产者众多,各种生产资料可以流动; 2 (二)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是指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结构。 三个特点是: 1.生产者众多,各种生产资料可以流动; 2.生产的产品同种类但不同质,即产品之间存在有差异。产品的差异性是指各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实际或想象上的差异。这是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主要区别; 3.由于产品的差异性的存在,生产者可以树立自己的产品的信誉,从而对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制成品(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产品)的市场类型一般都属于垄断竞争。
(三)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型市场是指相对少量的生产者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占据很大市场份额,从而控制了这个行业的供给的市场结构。 形成的两个原因: 1.该类行业初始投入资本较大,阻止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进入。 2.这类产品只有在大规模生产时才能获得好的效益,这就会在竞争中自然淘汰大量的中小企业。 困此,在这个市场上,通常存在着一个起领导作用的企业,其他企业跟随该企业定价与经营方式的变化而相应地进行某些调整。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如钢铁、汽车等重工业以及少数储量集中的矿产品如石油等的市场多属这种类型。
(四)完全垄断 完全垄断指独家企业生产某种特质产品的情形,即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所控制的市场结构。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真正的垄断型市场,有一些公共事业单位接近于垄断。 可分为两种类型:政府完全垄断、私人完全垄断。 政府完全垄断:国营铁路、邮电等部门。 私人完全垄断:根据政府授予的特许专营或根据专利生产的独家经营,以及由于资本雄厚、技术先进而建立的排他性的私人垄断经营。
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特点: 1. 市场被独家企业所控制,其它企业不可以或不可能进入该行业; 2. 产品没有或者缺少相近的替代品; 3 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特点: 1.市场被独家企业所控制,其它企业不可以或不可能进入该行业; 2.产品没有或者缺少相近的替代品; 3.垄断者能够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制订理想的价格和产量,在高价少销和低价多销之间进行选择,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4.垄断者在制订产品的价格与生产数量方面的自由性是有限度的,要受到反垄断法和政府管治的约束。 公用事业(如发电厂、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和邮电通信等)和某些资本、技术高度密集型和稀有金属矿藏的开采等行业属于接近完全垄断的市场类型。 行业集中度的概念CR
二、行业的竞争结构分析 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 一个行业内存在的五种基本竞争力量: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方、需方、行业内现有竞争者。
三、经济周期与行业分析 根据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可分为三类:增长型行业、周期型行业、防守型行业 (一)增长型行业 产业的运动状态与经济活动总水平的周期及其振幅并不紧密。这些行业收入增长的速率并不会总是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动而出现同步变动,因为它们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新产品推出及更优质的服务,从而使其经常呈现出增长形态。 这些行业对经济周期的波动来说,提供了一种财富“套期保值”手段。例如:IT行业、计算机、复印机。
(二)周期型行业 周期型行业的运动状态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例如:消费品行业、耐用品制造业及其他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行业。 (三)防守型行业 经营在经济周期的上升和下降阶段都很稳定。不受经济周期处于衰退状态的影响。这种运动形态的存在是因为该类型行业的产品需求相对稳定,需求弹性小,经济周期处于衰退阶段对这种行业的影响也比较小。例如:食品业和公用事业属于防守型行业。 该类型行业的产品往往是生活必需品或是必要的公共服务。
四、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一)幼稚期 行业形成的方式有三种:分化、衍生、新生长。 分化是指新行业从原行业中分离出来,分解为一个独立的新行业,比如电子工业从机械工业中分化出来,石化行业从石油工业中分化出来等。 衍生是指出现与原有行业相关、相配套的行业,如汽车业衍生出来的汽车修理业,房地产业衍生出来的房地产咨询业等。
新生长方式是指新行业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并不依附于原有行业。这种行业往往是科学技术产生突破性进步的结果。比如生物医学、生物工程、海洋产业。 创业公司财务上可能不但没有盈利,反而普遍亏损。这类企业更适合投机者和创业投资者。 特点是高风险,低收益。在幼稚期后期,随着行业生产技术的成熟、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新行业便逐步由高风险、低收益的幼稚期迈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成长期。
(二)成长期 行业的成长实际上就是行业的扩大再生产。 判断行业成长能力的6个方面: (1)需求弹性; (2)生产技术; (3)产业关联度; (4)市场容量与潜力; (5)行业在空间的转移活动; (6)产业组织变化活动。 这时期的行业增长非常迅猛,部分优势企业脱颖而出,投资于处于成长期企业的投资者往往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所以成长期阶段有时被称为投资机会时期。 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
(三)成熟期 成熟期的标志:技术上的成熟,产品上的成熟、生产工艺的成熟、产业组织的成熟。行业成熟首先表现为技术上的成熟,即行业内企业普遍采用的是适用的且至少有一定先进性、稳定性的技术。其次表现为产品的成熟。产品的成熟是行业成熟的标志。 一般而言,技术含量高的行业成熟期历时相对较短,而公用事业行业成熟期持续的时间较长。
成熟期的特点(3点): 1.企业规模空前,企业地位显赫,产品普及程度高; 2.行业生产能力接近饱和,市场需求也趋于饱和,买方市场出现。 3.构成支柱产业地位,其生产要素份额、产值、利税份额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厂商之间的竞争手段逐渐从价格手段转身各种非价格手段,如提高质量、改善性能和加强售后服务等。
(四)衰退期 行业的衰退期往往比行业生命周期的其他三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大量的行业都是衰而不亡,甚至会与人类社会长期共存。例如,钢铁业、纺织业在衰退,但是人们却看不到它们的消亡。烟草业更是如此,难有终期。
证券分析师应当仔细研究公司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阶段,分析行业的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针对不同偏好的投资者,选择不同的投资建议。比如,对于收益型的投资者,可以建议优先选择处于成熟期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基础稳定,盈利丰厚,市场风险相对较小。 证券分析师判断某行业的阶段时,应考察的七个方面:行业规模、产出增长率、利润率水平、技术进步和技术成熟程度、开工率、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和工资福利收入水平、资本进退。
3:影响行业兴衰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包括技术进步、产业政策、产业组织创新、社会习惯的改变、经济的全球化五个方面影响。 一、技术进步 (一)当前技术进步的行业特征:(4点) 1.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成为21世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信息技术的扩散与应用引起相关行业的技术革命,并加速改造着传统产业。 3.研发活动的投入强度成为划分高技术群类和衡量产业竞争力的标尺。
目前,多数国家和组织以R&D投入占产业或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来划分或定义技术产业群。
4.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周期明显缩短,产品更新换代频繁。 信息产业中两个流行的定律---“摩尔定律”和“吉尔德定律”。 所谓“摩尔定律”,即微处理器的速度会每18个月翻一番,同等价位的微处理器的计算速度会越来越快,同等速度的微处理器会越来越便宜。 所谓“吉尔德定律”,是指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带宽将每6个月增加1倍。
二、产业政策 政府对于行业的管理和调控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来实现的。 产业政策可以包括四种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其中,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政策的核心。
(一)产业结构政策 是选择行业发展重点的优先顺序的政策措施,其目标是促使行业之间的关系更协调、社会资源配置更合理,使产业结构高级化。 包括3个内容: 1.产业结构长期构想。 2.对战略产业的保护和扶植。 而所谓“战略产业”一般是指具有较高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产业。 3.对衰退产业的调整和援助。
(二)产业组织政策 是调整市场结构和规范市场行为的政策。以“反对垄断、促进竞争、规范大型企业集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主要核心,其目的在于实现同一产业内企业组织形态和企业间关系的合理化。 包括3个内容: 1.市场秩序政策。其目的在于鼓励竞争、限制垄断。 2.产业合理化政策。其目的在于确保规模经济的充分利用,防止过度竞争。 3.产业保护政策。其目的在于减小国外企业对本国幼稚产业的冲击。
(三)产业技术政策 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 包括2个内容: 1.产业技术结构的选择和技术发展政策 2.促进资源向技术开发领域投入的政策 (四)产业布局政策 是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包括4个原则: 1.经济性原则;保证那些投资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优先发展。 2.合理性原则;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 3.协调性原则;促进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 4.平衡性原则;在加快先进地区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 (五)我国目前的主要产业政策
三、产业组织创新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企业内的组织形态和企业间的关系,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方面内容。 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产业组织的创新,都有优化产业组织的功能,但产业政策在产业合理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一种经济过程中的“被组织”力量;而产业组织创新则往往是产业及产业内企业的“自组织”过程。
产业组织创新的直接效应包括:实现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技术进步和有效竞争等多项功效。 产业组织创新的间接效应包括:创造产业的增长机会、促进产业增长实现、构筑产业赶超效应、适应产业经济增长等多项功效。 技术创新是组织创新的某方面表现,组织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四、社会习惯的改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文明程度和社会责任感会逐渐改变,从而引起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变化并进一步影响行业的兴衰。 五、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
(二)经济全球化对各国产业发展的重大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导致产业的全球性转移。 2.国际分工出现重要变化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国际分工的基础出现了重要变化。 (2)国际分工的模式也出现了重要变化。 3.经济全球化导致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体化。 企业行为被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总部行为。总部行为包括工程、管理和金融服务以及信誉、商标等甚至可以无偿转让给远方生产区位的服务。这类行为有时被简化概括为研究与开发。 第二,实际生产行为。实际生产行为又可以分为上游生产(中间产品)和下游生产(终极产品)。
4:行业分析的方法 方法分五种:历史资料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归纳与演绎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要求掌握方法、特点以及优缺点) 一、历史资料研究法 历史资料研究法是通过对已存在的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和一般规律,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的状况,并依照这种一般规律对未来进行预测。 优点:省时、省力、节省费用; 缺点:只能被动的根据现有资料进行分析,不能主动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查、访谈获得信息,并依此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的群体的最佳方法。 优点是可以获得最新的资料和信息,并且研究者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并获得解释。 缺点是这种方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研究者和访问者的技巧和经验。 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或电话访问;即时性与互动性。 2.实地调研; 3.深度访谈。
三、归纳与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或者理论上的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演绎法是先推论后观察,归纳法则是从观察开始。
四、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又可以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方法。 横向比较一般是取某一时点的状态或者某一固定时段的指标,在这个横截面上对研究对象及其比较对象进行比较研究。 纵向比较主要是利用行业的历史数据,分析过去的增长情况,并据此预测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业增长横向比较 分析某行业是否属于增长型行业,可利用该行业的历年统计资料与国民经济综合指标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可以做出如下判断: 1 (一)行业增长横向比较 分析某行业是否属于增长型行业,可利用该行业的历年统计资料与国民经济综合指标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可以做出如下判断: 1.确定该行业是否属于周期性行业。 2.比较该行业的年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 3.计算各观察年份该行业销售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 (二)行业未来增长率预测
五、数理统计法 (一)相关分析 1.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是指指标变量之间的不确定的依存关系。 相关关系包括因果关系或两个指标同受第三个指标变量影响而发生的共变关系。 相关关系按变量多少可分为:一元相关、多元相关。
按变量之间依存关系可分为: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 按指标变量变化的方向可分为:正相关、负相关。 按指标间的紧密程度可分为:完全相关、不相关、不完全相关。 2.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二)一元线性回归 (三)时间数列
证券投资实务 项目三 任务三:公司分析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任务三:公司分析 基本要求 掌握公司、上市公司和公司分析的概念及公司基本分析的途径;熟悉公司行业竞争地位的指标。掌握经济区位的概念;熟悉经济区位分析的目的和途径;掌握市场占有率的概念;掌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权结构规范和相关利益者的含义;熟悉健全的法人治理机制的具体体现和独立董事制度的有关要求;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含义、内容、格式、编制方式以及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关系;熟悉利润表反映的内容。使用财务报表的主体、目的以及报表分析的功能、方法和原则;熟悉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的含义;财务比率的含义、分类以及比率分析的比较基准;掌握公司变现能力、营运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投资收益的计算、影响因素以及计算指标的含义;掌握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的影响因素;掌握本期到期债务的统计对象;会计报表附注项目的主要项目,掌握会计报表附注对基本财务比率的影响。
任务三:公司分析 1:公司分析概述 2:公司基本分析 3:公司财务分析 4:公司重大事项事项 练习与思考
1:公司分析概述 一、公司与上市公司的含义 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经济活动并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我国《公司法》有关条款所揭示的公司本质特征,我国的公司应指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依《公司法》成立的企业法人。 按是否上市流通分为: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我国的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证券投资分析中公司分析的对象主要是指上市公司。
二、公司分析的意义 对于具体投资对象的选择最终都将落实在微观层面的上市公司分析上(市场指数投资除外)。 公司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公司财务状况分析。财务报表通常被认为是最能够获取有关公司信息的工具。 就投资者个人而言,宏观面分析与中观面分析难度较大,不具备分析基础,而相对简单、直接且行之有效的就是公司分析。
2:公司基本分析 一、公司行业地位分析 行业地位分析的目的是找出公司在所处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衡量公司行业竞争地位的主要指标是行业综合排序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公司经济区位分析 处在好的经济区位内的上市公司,一般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上市公司区位分析的内容包括三个内容: (一)区位内的自然条件与基础条件 自然和基础条件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交通、通讯设施等。 (二)区位内政府的产业政策 (三)区位内的经济特色
三、公司产品分析 产品分析包括三个内容:产品的竞争能力分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分析、产品的品牌战略分析。 (一)产品的竞争能力 包括:成本优势、技术优势、质量优势 (二)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 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1.公司产品销售市场的地域分布情况 公司销售市场可分为:地区型、全国型和世界范围型。 2.公司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公司的产品销售量占该类产品整个市场销售总量的比例。市场占有率越高,表示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越强,公司的销售和利润水平越好、越稳定。
(三)产品品牌的战略 品牌是一个商品名称和商标的总称。 品牌的三种功能:创造市场的功能、联合市场的功能、巩固市场的功能 四、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和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财务制度、内部制度和管理等等。
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体现在七个方面: 1.规范的股权结构。 规范的股权结构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降低股权集中度,改变“一股独大”局面;二是流通股股权适度集中,发展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发挥他们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股权的流通性。 2.有效的股东大会制度。 股东大会制度是确保股东充分行使权利的最基础的制度安排,能否建立有效的股东大会制度是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关键。
3.董事会权利的合理界定与约束。 4.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 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在2002年6月30日之前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5.监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责任。 6.优秀的职业经理层。 7.相关利益者的共同治理。包括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和客户等主要利益相关者。
(二)公司经理层素质 企业经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一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愿望;二是专业技术能力;三是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四是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三)公司从业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五、公司盈利能力和公司成长性分析 (一)公司盈利预测 (二)公司经营战略分析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变化与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经营战略的特征: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 (三)公司规模变动特征及扩张潜力分析 分析公司成长性可以从五个方面分析:1.公司规模的扩张的推动因素;2.纵向比较;3.与行业之间比较;4.预测未来前景;5.分析财务状况。
六、公司基本分析在上市公司调研中的实际运用(了解) (一)公司调研的目的 (二)公司调研的对像 (三)公司调研的分类内容及重点 (四)公司调研的流程 (五)公司调研所涉及的防止内幕信息及分析师职业道德问题
3:公司财务分析 一、公司主要的财务报表 在财务报表中,最为重要的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一)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表明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有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总资产=负债+净资产(资本、股东权益) 资产负债表分为左方和右方,左方列示资产各项目,右方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
同时,资产负债表还提供年初数和期末数的比较资料。
(二)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表明企业运用所拥有的资产进行获利的能力。 我国采用多步式利润表格式。 利润表反映5项内容: 1.构成营业收入的各项要素。 2.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 3.构成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的各项要素。
4.构成净利润(或净亏损)的各项要素。 5.每股收益。
(三)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现金的流入和流出,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现金流量表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个部分。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通常可以采用间接法和直接法两种方法反映。在我国,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按直接法编制,但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还要单独按照间接法反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情况。现金流量表的投资活动比通常所指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范围要广。
二、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与方法 (一)主要目的 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为向有关各方提供可以用来做出决策的信息。 根据使用的主体不同,分析目的也不同: 1.对公司的经理人员:通过分析财务报表判断公司的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 2.对公司的现有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主要关心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 3.对公司的债权人:主要关心自己的债权能否收回。 财务报表的一般目的可以概括为: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分析方法与原则 1.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两大类。 财务报表的比较分析是指对两个或几个有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揭示财务指标的差异和变动关系,是财务报表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 财务报表的因素分析是依据分析指标和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 最常用的比较分析方法有:单个年度的财务比率分析、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比较分析、与同行业其他公司之间的财务指标比较分析三种。 2.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 (1)坚持全面原则; (2)坚持考虑个性原则。
三、公司财务比率分析(重点、难点) 比率指标,可归为以下六大类:变现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投资收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 (一)变现能力分析 变现能力是公司产生现金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是考察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关键。
主要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可以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生产型公司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 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只有和同行业平均流动比率、本公司历史的流动比率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这个比率是高还是低。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比流动比率更进一步的有关变现能力的比率指标。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把存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的原因:(4点) (1)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能力最差; (2)由于某种原因,部分存货可能已损失报废,还没作处理; (3)部分存货已低押给某债权人; (4)存货估价还存在着成本与当前市价相差悬殊的问题。 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是1,低于1的速动比率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二)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公司经营管理中利用资金运营的能力,一般通过公司资产管理比率来衡量,主要表现为资产管理及资产利用的效率。 主要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1.存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天数 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次) 存货周转天数=360天/存货周转率(天) 一般,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化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 2.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3.流动资产周转率 4.总资产周转率
(三)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主要是指负债比率,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已获利息倍数、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等。 1 (三)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主要是指负债比率,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已获利息倍数、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等。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它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集的,也可以衡量公司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负债包括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
2.产权比率 3.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 4.已获利息倍数 5.影响长期偿债能力的其他因素
(四)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公司赚取利润的能力。 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营利净利率、营利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1.营利净利率 2.营利毛利率 3.资产净利率 4.净资产收益率(净值报酬率、权益报酬率) 是净利润与净资产的百分比,也称净值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
(五)投资收益分析 1.每股收益 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净利润/期末发行在外的年末普通股总数 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 注意以下问题: (1)每股收益不反映股票所含有的风险; (2)不同股票的每一股在经济上不等量,它们所含有的净资产和市价不同,即换取每股收益的投入量不同,限制了公司间每股收益的比较; (3)每股收益多,不一定意味着多分红,还要看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2.市盈率 市盈率是(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亦称本益比。 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收益 该指标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市盈率越高,表明市场对公司的未来越看好。 使用市盈率指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该指标不能用于不同行业公司的比较,成长性好的新兴行业的市盈率普遍较高,而传统行业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这并不说明后者的股票没有投资价值。 (2)在每股收益很小或亏损时,由于市价不至于降为零,公司的市盈率会很高,如此情形下的高市盈率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3)市盈率的高低受市价的影响,观察市盈率的长期趋势很重要。
3.股利支付率 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收益×100% 该指标反映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和支付股利的能力。 股票获利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市价×100% 股票获利率主要应用于非上市公司的少数股权。目的在于获得稳定的股利收益。
4.每股净资产(每股账面价值、每股权益) 每股净资产=年末净资产/发行在外的年末普通股股数 该指标反映发行在外的每股普通股所代表的净资产成本即账面权益。只能有限地使用这个指标。每股净资产在理论上提供了股票的最低价值。 5.市净率 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倍) 市净率越小,说明股票的投资价值越高,股价的支撑越有保证。
(六)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不仅要依靠现金流量表,还要结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1. 流动性分析 2 (六)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不仅要依靠现金流量表,还要结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1.流动性分析 2.获取现金能力分析→经营现金净流入与投入资源的比值 3.财务弹性分析 4.收益质量分析 收益质量是指报告收益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 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所得现金 经营所得现金=经营净收益+非付现费用=净利润-非经营收益+非付现费用
四、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一)会计报表附注项目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做的解释。 一般披露的内容包括:(16项) 1.不符合会计核算前提的说明。 2.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 3.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以及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说明。 4.或有事项的说明 。 5.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 6.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
7. 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 8. 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 9. 企业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 10 7.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 8.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 9.企业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 10.企业所有权益中,国家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变化数额及其变化原因。 11.收入说明。 12.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13.合并会计报表的说明。 14.企业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改革措施、政策,对财务状况发生重大事项的说明。 15.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情况的说明。 16.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二)对会计报表附注项目的分析 1.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说明。 (1)会计政策是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企业会选择最恰当的会计政策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2)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于企业报表具有重大影响,证券分析师应详细分析企业所采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确定企业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方法的选择是否考虑了谨慎、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三方面。
2.或有事项。企业的或有事项指可能导致企业损益的不确定状态或情形。因为或有事项的后果尚需待未来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予以证实,所以企业一般不应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必须在报表中披露。 (三)会计报表附注对基本财务比率的影响分析 1.对变现能力比率的影响。变现能力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其分母均为流动负债。其未在会计报表中反映,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事项准则规定,只有同时满足如下三个条件才能将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 2.对运营能力比率的影响。 3.对负债比率的影响。 4.对盈利能力比率的影响。
五、公司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 (一)沃尔评分法 财务状况综合平价的先驱者之一是亚历山大·沃尔,在20世纪初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评价公司的信用水平。它选择了7种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其在总评价中所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
(二)综合评价方法 公司财务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偿债能力,此外还有成长能力。它们之间大致可按5:3:2(行业平均数)来分配比重。 综合评价方法的关键技术是“标准评分值”的确定和“标准比率”的建立。
六、EVA——业绩评价的新指标 EVA(Economic Value Added)或经济增加值最初由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并由美国著名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在美国注册。它衡量了减除资本占用费用后企业经营产生的利润,是企业经营效率和资本使用效率的综合指标(也称“经济利润”)。
(一)EVA与传统会计方法的区别 传统会计方法没有全面考虑资本的成本,而忽略了股权资本的成本。 运用EVA指标衡量企业业绩和投资者价值是否增加的基本思路是:公司的投资者可以自由地将他们投资于公司的资本变现,并将其投资于其他资产,因此,投资者从公司至少应获得其投资的机会成本。这意味着,从经营利润中扣除按权益的经济价值计算的资本的机会成本之后,才是股东从经营活动中得到的增值收益。
(二)EVA的计算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资本×资本成本率 为了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需尽可能多地提高公司的EVA。EVA的计算公式标明,只有四种方式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削减成本,降低纳税,在不增加资金的条件下提高NOPAT;二是从事有利可图的投资,即从事所有净现值为正的项目,这些项目带来的资金回报率高于资金成本,使得NOPAT增加额大于资金成本的增加额;三是对于某些业务,当资金成本的节约可以超过NOPAT的减少时,就要撤出资本;四是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实现资金成本最小化。
(三)市场增加值——MVA 市场增加值MVA是公司为股东创造或毁坏了多少财富在资本市场上的体现,也是股票市值与累计资本投入之间的差额。即:它是企业变现价值(市值)与原投入资金之间的差额,直接表明了一家企业累计为其投资者创造了多少财富。 市场增加值=市值-资本 市值=股票价格×股票数量+债务资本市值
资本=权益资本账面值+债务资本账面值
MVA是市场对公司未来获取经济增加值的预期反映。证券市场越有效,企业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就越吻合,市场增加值就越能反映公司现在和未来获取经济增加值的能力。 EVA在企业管理和价值评估有两方面的用途。 (1)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EVA可以作为企业财务决策的工具、业绩考核和奖励依据。 (2)对于证券分析人员和投资者来说,EVA是对企业基本面进行定量分析,评估业绩水平和企业价值的最佳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之一。
七、财务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财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财务分析结果的预测性调整; (三)公司增资行为对财务结构的影响。 1.股票发行增资对财务结构的影响。 (1)配股增资对财务结构的影响(股东风险增加) 配股融资后,由于净资产增加,而负债总额和负债结构都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权益负债比率将降低,减少了债权人承担的风险,而股东所承担的风险将增加。 (2)增发新股对财务结构的影响 增发新股后,公司净资产增加,负债总额和负债结构都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权益负债比率将降低。
2. 债券发行增资对财务结构的影响。 公司的负债总额将增加,同时总资产也增加,资产负债率将提高; 3 2.债券发行增资对财务结构的影响。 公司的负债总额将增加,同时总资产也增加,资产负债率将提高; 3.其他增资行为对财务结构的影响。 公司其他的增资方式还有向外借款,向外借款后公司的权益负债比率和资产负债率都将提高。
4:公司重大事项分析 一、公司的资产重组 (一)资产重组方式 中国证监会颁布的自2008年5月18日起施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将重大资产重组定义为:上市公司及其控股或者控制的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之外购买、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资产交易达到规定的比例,导致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资产、收入发生重大变化的资产交易行为。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重组行为应当是与他人发生法律和权利义务关系; 2. 企业内部的资产重新配置不属于资产重组范畴; 3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重组行为应当是与他人发生法律和权利义务关系; 2.企业内部的资产重新配置不属于资产重组范畴; 3.重组行为必须达到一定量的要求。 本书将资产重组定义为:资产重组是指企业资产的拥行者、控制者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企业资产上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
以下对主要的重组手段和方法进行扼要介绍: 1. 购买资产。购买资产通常指购买房地产、债权、业务部门、生产线、商标等有形或无形的资产。 2 以下对主要的重组手段和方法进行扼要介绍: 1.购买资产。购买资产通常指购买房地产、债权、业务部门、生产线、商标等有形或无形的资产。 2.收购公司。收购公司通常是指获取目标公司全部股权,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或者获取大部分股权处于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的重组行为。 3.收购股份。收购股份通常指以获取参股地位而非目标公司控制权为目的的股权收购行为。 4.合资或联营组建子公司。 5.公司合并。公司合并是指两家以上的公司结合成一家公司,原有公司的资产、负债、权利和义务由新设或存续的公司承担。
6.股权置换。其目的通常在于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合作伙伴。通常,股权置换不涉及控股权的变更。股权置换的结果是:实现公司控股股东与战略伙伴之间的交叉持股,以建立利益关联。 7.股权—资产置换。股权—资产置换是由公司原有股东以出让部分股权为代价,使公司获得其他公司或股东的优质资产。 8.资产置换。资产置换是指公司重组中为了使资产处于最佳配置状态获取最大收益,或出于其他目的而对其资产进行交换。 9.资产出售或剥离。资产出售或剥离是指公司将其拥有的某些子公司、部门、产品生产线、固定资产等出售给其他的经济主体。
10.公司的分立。公司的分立是指公司将其资产与负债转移给新建立的公司,把新公司的股票按比例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部分业务从母公司中分离出去,形成一个与母公司有着相同股东的新公司。 11.资产配负债剥离。资产配负债剥离是将公司资产配上等额的负债一并剥离出公司母体,而接受主体一般为其控股母公司。 12.股权的无偿划拨。国有股的无偿划拨是当前证券市场上公司重组的一种常见方式,通常发生在属同一级财政范围或同一级国有资本运营主体的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之间。 13.股权的协议转让。股权的协议转让是指股权的出让与受让双方不是通过交易所系统集合竞价的方式进行买卖,而是通过面对面的谈判方式,在交易所外进行交易,故通常称之为场外交易。
14.公司股权托管和公司托管。公司股权托管和公司托管是指公司股东将其持有的股权以契约的形式,在一定条件和期限内委托给其他法人或自然人,由其代为行使对公司的表决权。 15.表决权信托与委托书。表决权信托是指许多分散股东集合在一起设定信托,将自己拥有的表决权集中于受托人,使受托人可以通过集中原本分散的股权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 16.股份回购。股份回购是指公司或是用现金,或是以债权换股权,或是以优先股换普通股的方式购回其流通在外的股票的行为。 17.交叉控股。交叉控股是指母、子公司之间互相持有绝对控股权或相对控股权,使母、子公司之间可以互相控制运作。
(二)资产重组对公司的影响(重点) 重组后需要对资源整合,整合是重组的重要步骤。包括:企业资产的整合、人力资源配置和企业文化融合、企业组织的重构。 着眼于改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调整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调整型公司重组和控制权变更型重组,是我国证券市场最常见的资产重组类型。
对于调整型资产重组而言,分析资产重组对公司业绩和经营的影响,首先需鉴别报表性重组和实质性重组。区分报表性重组和实质性重组的关键是看有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资产置换或合并。实质性重组一般要将被并购企业50%以上的资产与并购企业的资产进行置换,或双方资产合并;而报表性重组一般都不进行大规模的资产置换或合并。
(三)资产重组常用的评估方法 1.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假设公司股票的价值是某一估计指标乘以比率系数。估价可以是税后利润、现金流量、主营收入或者股票的账面价值。 优点:首先,市场价值法是从统计的角度总结出相同类型公司的财务特征,得出结论有一定的可靠性;其次,市场价值法简单易懂,容易使用。 缺点:缺乏明显的理论依据。
用市场价值法对普通公司估价,最常用的股价指标是税后利润。
2.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也称“成本法”,是指在评估资产时按被评估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 被评估资产评估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①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使用磨损和自然力的作用,其物理性能会不断下降,价值会逐渐减少。这种损耗一般称为资产的物理损耗或有形损耗,也称实体性贬值。 ②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得企业原有资产与社会上普遍推广和运用的资产相比较,在技术上明显落后、性能降低,其价值也就相应减少,这种损耗称为资产的功能性损耗,也称功能性贬值。③由于资产以外的外部环境因素变化引致资产价值降低。这些因素包括政治因素、宏观政策因素等。这种损耗一般称为资产的经济性损耗,也称经济性贬值。
重置成本的估算一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功能价值法和物价指数法。 优点: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资产的损耗,评估结果更加公平合理,有利于单项资产和特定用途资产的评估,在不易计算资产未来收益或难以取得市场参照物条件下可广泛的应用,有利于企业资产保值。 缺点:采用重置成本法的缺点是工作量巨大。它是以历史资料为依据确定目前价值。另外,经济性损耗(贬值)也不易全面准确计算。
3.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是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 被评估资产必须是能用货币衡量其未来期望收益的单项或整体资产;其次,资产所有者所承担的风险必须是能用货币计量的。 收益现值法中的主要指标有三个:即收益额、折现率或本金化率、收益期限。
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资产的优点:能真实和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本金化的价格;与投资决策相结合,用此评估法评估资产的价格,易为买卖双方所接受。 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资产的缺点:预期收益额预测难度较大,受较强的主观判断和未来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在评估中适用范围较小,一般适用于企业整体资产和可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评估。
二、公司的关联交易 (一)关联交易方式 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 关联方的界定①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②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具有形式繁多、关系错综复杂、市场透明度较低的特点。
1.常见的关联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关联购销。 关联购销类关联交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行业:一种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如冶金、有色、石化和电力行业等;另一种是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一些上市公司仅是集团公司的部分资产,与集团其他公司间产生关联交易,在所难免。此类关联交易在众多上市公司中或多或少存在,交易量在各类关联交易中居首位。
(2)资产租赁。 由于非整体上市,上市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资产租赁关系。 (3)担保。 涉及上市公司的关联信用担保也普遍存在,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或者各个关联公司可能相互提供信用担保。关联公司之间相互提供信用担保虽能有效解决各公司的资金问题,但也形成或有负债。上市公司与其主要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担保可以是双向的,既可能是上市公司担保主要股东的债务,也可能反过来是主要股东为上市公司提供担保。
( 4)托管经营、承包经营等管理方面的合同。 绝大多数的托管经营和承包经营属于关联交易,关联方大多是控股股东。托管方或是上市公司,或是关联企业。所托管的资产要么质量一般,要么是上市公司没有能力进行经营和管理的资产。但自己的资产被关联公司托管或承包经营以后,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托管费用和承包费用。 (5)关联方共同投资。 共同投资形式的关联交易通常是指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就某一具体项目联合出资,并按事前确定的比例分配收益。
(二)关联交易对公司的影响 关联交易属于中性交易,它既不属于单纯的市场行为,也不属于内幕交易的范畴。其主要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生产经营渠道的畅通,提供扩张所需的优质资产,有利于利润的最大化等。 在分析关联交易时,要注意关联交易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隐患,如资金占用、信用担保、关联购销等。
三、会计和税收政策的变化 (一)会计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公司的影响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如果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则会计政策的变更将影响公司年初及以前年度的利润、净资产、未分配利润等数据。
(二)税收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公司的影响 取消先征后返对上市公司的收益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又如增值税的出口退税。增值税作为价外税,其出口退税是指销售时免征增值税,同时将购进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退给企业,这就意味着产品是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因此从价格上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国家有关部门对增值税政策的频繁调整也会影响到有关行业乃至上市公司的效益。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我国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内资企业的净利润增长将带来积极的预期。新税法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原则,建立各类企业统一适用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体现了“四个统一”,即内资企业、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