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问题 原由 计算机网络经过40年的发展, 使得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海量、多样化的复杂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实现需要解决很多复杂的技术问题: 支持多种通信介质;支持多厂商和异种机互联;支持人机接口等。 本章重点讨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OSI/RM与TCP/IP模型、网络地址的形成、域名地址、子网技术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项目一: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一章 认识计算机网络
Advertisements

大学计算机基础—— 系统工具与环境 (理工科用) 赵 欢 肖德贵 李丽娟 洪跃山 编著.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考课 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6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网考小组.
先介绍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再分析网络视频监 控系统的架构、原理与维护。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高二下信息技术课堂 ——
大学计算机基础 (省精品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 (第八章) 华南农业大学  信息学院 1.
本周复习一下基本的网络知识 下周开始讲解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第四周开始到实验室做实验(主楼910,919)
第4单元 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
課程名稱:計算機概論 授課老師:李春雄 博士
第5章 网络互联设备和多层交换 本章要点: ◆ 了解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及各层网络互联设备 ◆ 掌握中继器和集线器的性能、作用和分类
计算机网络原理 主讲教师:欧阳宏基.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课件 计算机网络基础.
网络设备 (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 主讲教师:陆宜梅(副教授).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 信息所网络研究室.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 Windows XP + Office 2003.
第4单元 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
第6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1.
第7章 网络基础知识 讲课学时数: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PPT电子演示文稿 琼台师专信息技术系.
第一章 概 述.
了 解 从 Internet IP 开 始.
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电子商务概论 第二章 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基础.
思考 问题十:大学生如何提高英语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 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 肖川 计算机网络与网页制作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 肖川
第2章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与体系结构 2.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2.2 协议与划分层次 2.3 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体系结构
第3讲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一、 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概念 二、 ISO/OSI参考模型 三、七层协议简介 四、信息的流动过程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资源子网:   主机 终端 终端控制器   外设 软件资源 信息资源    .
第7章 网络互联技术.
计算机网络 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学年 第一学期.
6.1 网络概述 6.2 Windows的网络功能 6.3 Internet概述 6.4 Internet的使用 6.5 网上浏览工具的使用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本章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2)了解网络结构的分层思想。
第1章 概述.
第7章 计算机网络与安全.
了 解 Internet 从 ip 开 始.
项目6.1:计算机网络基础 项目描述 能力目标 应用网络可以工作、学习,网络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了解网络知识、培养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通过对概念的理解,培养信息分析、辨别能力, 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作、学习。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 Internet技术及应用.
第2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各个层次的相关协议,理解接口和服务等概念。掌握ISO/OSI模型和TCP/IP模型的各个层次及其所实现的功能。掌握IP地址的功能和划分,并对子网掩码和下一代互联网IPv6有相应的了解。
辅导教师:杨屹东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 辅导教师:杨屹东
计算机网络基础.
西南林学院计科系 董跃宇 局域网及局域网组网技术 西南林学院计科系 董跃宇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5章 网络软件 开发技术 (一)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網路概論.
计算机网络应用 home.
教师:陈有为 TCP/IP与Internet(A) 教师:陈有为
網路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是為讀者建立有關網路的基本知識, 作為後續章節的基礎。首先我們會說明網路的基本概念, 接著介紹網路的各種類型與相關的作業系統, 最後則是介紹 OSI 與 DoD 等兩種網路模型, 讓讀者能進一步了解網路運作的方式。
通訊協定 OSI分層模式 與 TCP/IP協定
HL-001 网络基础知识 ISSUE 5.1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網路服務 家庭和小型企業網路 – 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任课老师: 田家华.
TCP/IP Protocol Suite TCP/IP協定 第二組 投影片製作by簡嘉宏 綦凱宏 林睿敏 滕孟哲.
Copyright © 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
局域网技术 第一章计算机局域网概论.
考试题型 填空题(30) 选择题(20) 名词解释(10) 问答题(24) 计算题(16) 附加题(30) 成绩核算:
本章要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Internet基础 Internet服务
新世代計算機概論第三版 第11章 網際網路.
第一章 互联网与网站 Cpt1 Interent & Website
第2讲 网络安全协议基础 此为封面页,需列出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和课程开发室名称。
第8章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Network Application Programming(3rd Edition)
傳輸控制協議 /互聯網協議 TCP/IP.
大学计算机基础 5-2 计算机网络模型与协议.
第六章 电子商务平台构建.
大学计算机基础 5-5 网络地址与域名系统.
主讲人:徐悦甡(16年入职) 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软件学院
第6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3章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问题 原由 计算机网络经过40年的发展, 使得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海量、多样化的复杂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实现需要解决很多复杂的技术问题: 支持多种通信介质;支持多厂商和异种机互联;支持人机接口等。 本章重点讨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OSI/RM与TCP/IP模型、网络地址的形成、域名地址、子网技术等。 教学 重点 能力 要求 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IP地址、 子网技术、域名地址的使用等。 熟悉:OSI/RM参考模型、TCP/IP模型。 了解:OSI/RM与TCP/IP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章内容 计算机网络基础 §3.1 体系结构的形成 §3.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3 TCP/IP参考模型 §3.1 体系结构的形成 计算机网络基础 §3.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3 TCP/IP参考模型 §3.4 TCP/IP与OSI/RM的比较 §3.5 IP地址和域名

知识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通信系统的层次结构 体系结构的 形成 网络系统的层次结构 OSI/RM的基本概念 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各层的功能 OSI/RM的数据传输 TCP/IP的基本概念 TCP/IP的层次结构 TCP/IP参考模型 TCP/IP各层的功能 TCP/IP协议栈 TCP/IP与OSI/ RM的比较 TCP/IP与OSI/RM的共同点 TCP/IP与OSI/RM的不同点 IP编址 子网技术 IP地址与 域名 域名系统 IPv6协议

§3.1 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网络体系结构是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协同工作,把计算机间互连的功能划分成具有明确定义的层次,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服务。网络体系结构是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所研究的是层次结构及其通信规则的约定。 公用电话网 Internet LAN用户 服务器 LAN 防火墙 远程移动用户 路由器 主交换机 部门交换机

3.1.1 通信系统的层次结构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以邮政通信系统为例,以此引出计算机网络通信和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这一概念对计算机网络中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图 3-1 实际邮政系统信件发送、接收过程示意图 发信者 收信者 通信人活动 邮局转送业务 运输部门的邮件运输业务 邮局服务业务 书写信件 贴邮票 送入邮箱 收集信件 盖邮戳 信件分拣 邮件打包 邮件运输 路邮选择 运输 阅读信件 信件投递 分发邮件 邮件拆包 转送邮局 接收邮包

3.1.2 网络系统的层次结构 1、网络层次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将独立的计算机及其终端设备等实体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复杂系统。为了实现彼此间的通信,采用的基本方法是针对计算机网络所执行的各种功能,设计出一种网络系统结构层次模型,这个层次模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 将网络功能分解为许多层次,在每个功能层次中,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许多约定和规程,以免混乱。 ② 层次之间逐层过渡,前一层次做好进入下一层次的准备工作。这个层次之间逐层过渡可以用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采用软件方式实现。 采用层次结构的目的是使各厂家在研制计算机网络系统时由一个共同遵守的标准。

3.1.2 网络系统的层次结构 2、 网络分层结构 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而解决这一复杂问题十分有效的方法是分层解决。为此,人们把网络通信的复杂过程抽象成一种层次结构模型,如图3-2所示。 图 3-2 层次结构模式工作示意图 用户2 用户1 A:应用管理层 B:对话管理层 C:传输管理层 D:网络接口层(公用载波线路)

3.1.2 网络系统的层次结构 3、通信规则约定   从以上邮政通信过程与网络通信过程分析可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两者的信息传递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   (1)邮政通信与网络通信两个系统都是层次结构,可等价成4层结构的系统。   (2)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功能任务,但相邻层的功能动作密切相关。   (3)在邮政通信系统中,写信人要根据对方熟悉的语言,确定用哪种语言;在书写信封时,国家不同规定也不同。   (4)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必须规定双方之间通信的数据格式、编码、信号形式;要对发送请求、执行动作及返回应答予以解释;事件处理顺序和排序。

3.1.3 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 1、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系统、实体、层次、协议} 3.1.3 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 1、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系统、实体、层次、协议} ⑴ 系统:是计算机网络构成的系统通常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实体的具有信息处理和通信功能的物理整体。 ⑵ 实体:在网络分层体系结构中,每一层都由一些实体组成。在一个计算机系统中,能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的进程或程序都可成为一个逻辑实体。 ⑶ 层次:是人们对复杂问题的一种处理方法。通常将系统中能提供某种或某类型服务功能的逻辑构造称为层。 ⑷ 协议:是指两个实体间完成通信或服务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约定。

3.1.3 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 协议通常分为对等层间对话协议和相邻层间的接口协议。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3.1.3 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 协议通常分为对等层间对话协议和相邻层间的接口协议。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① 语法。规定如何进行通信,即对通信双方采用的数据格式、编码等进行定义。 ② 语义。规定用于协调双方动作的信息及其含义,它是发出的命令请求、完成的动作和返回的响应组成的集合,即对发出的请求、执行的动作以及对方的应答做出解释。 ③ 时序。规定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即确定通信状态的变化和过程,例如通信双方的应答关系、是采用同步传输还是异步传输等。 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系统、实体、层次、协议的集合,是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功能的精确定义。

3.1.3 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 2、网络体系结构的优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层次化网络体系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各层之间 相互独立 易于实现 3.1.3 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 2、网络体系结构的优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层次化网络体系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各层之间 相互独立 易于实现 和维护 易于实现和维护 灵活性好

§3.2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3.2.1 OSI/RM的基本概念 1、问题的提出 §3.2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3.2.1 OSI/RM的基本概念 1、问题的提出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在OSI出现之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众多的体系结构,其中以IBM公司的SNA和DEC公司的数字网络体系结构最为著名。 为了解决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的互联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注意不要与OSI搞混)于1981年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标准为连接分布式应用处理的“开放”系统提供了基础,“开放”这个词表示能使任何两个遵守参考模型和有关标准的系统都具备互联的能力。

3.2.1 OSI/RM的基本概念 2、定义方法 在OSI标准中,采用的是三级抽象: 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服务定义(Service Definition) 协议规格说明(Protocol Specification) OSI标准可分为三大类型: (1)总体标准:具有总的指导作用; (2)功能标准:为满足特定应用而从基本标准中选择接口关系和通信规则等方面的汇集。 (3)应用标准:为基本应用定义层与层之间的接口关系和不同系统之间同层的通信规则。

3.2.2 OSI/RM的层次结构 1、层次结构模型 OSI/RM整个网络按照功能划分成7个层次,如图3-3所示。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传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通信介质(物理媒体) 开放系统A 开放系统B 应用层协议 表示层协议 会话层协议 传输层协议 图 3-3 OSI/RM结构示意图

3.2.2 OSI/RM的层次结构 2、层间通信关系 OSI/RM的最高层为应用层,面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最低层为物理层,连接通信媒体实现数据传输。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各层之间的接口来进行的,上层通过接口向下层提出服务请求,而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两个用户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通信时,除物理层之外,其余各对等层之间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关系,而是通过各对等层的协议来进行通信。比如,两个对等的网络层使用网络层协议通信,只有两个物理层之间才通过媒体进行真正的数据通信。 在实际中。当两个通信实体通过一个通信子网进行通信时,必然会经过一些中间结点。一般来说,通信子网的结点只涉及到低3层的结构。

3.2.3 OSI/RM各层的功能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在制定标准时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没有确切地描述用于各层的协议和服务,也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实现的方法,它仅仅告诉我们每一层应该做什么,但其本身不含网络体系结构的全部内容。不过,ISO已为各层制定了标准,但它不是参考模型的一部分,而是作为独立的国际标准公布的。 1、物理层 定义了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其作用是使原始的数据比特流能在物理媒体上传输。具体涉及接插件的规格、“0”、“1”信号的电平表示、收发双方的协调等内容。

3.2.3 OSI/RM各层的功能 2、数据链路层 比特流被组织成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单元(帧)进行传输,实现二进制正确的传输。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改造成对网络层来说无差错的数据链路。数据链路层还要协调收发双方的数据传输速率,即进行流量控制,以防止接收方因来不及处理发送方来的高速数据而导致缓冲器溢出及线路阻塞。 3、网络层 数据以网络协议数据单元(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主要解决如何使数据分组跨越各个子网从源地址传送到目的地址的问题,这就需要在通信子网中进行路由选择。另外,为避免通信子网中出现过多的分组而造成网络阻塞,需要对流入的分组数量进行控制。当分组要跨越多个通信子网才能到达目的地时,还要解决网际互连的问题。

3.2.3 OSI/RM各层的功能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同处于资源子网中的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的连接和数据传输,具体功能是: ① 为高层数据传输建立、维护和拆除传输连接,实现透明的端到端数据传送。 ② 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 ③ 信息分段与合并,将高层传递的大段数据分段形成传输层报文。 ④ 考虑复用多条网络连接,提高数据传输的吞吐量。 传输层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建立、维护和中断虚电路、传输差错校验和恢复以及信息流量控制等。它提供“面向连接”(虚电路)和“无连接”(数据报)两种服务。

3.2.3 OSI/RM各层的功能 5、会话层 会话层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会话进程间通信的管理和同步,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建立会话关系,允许进行类似传输层的普通数据的传输。会话层的具体功能是: ① 提供进程间会话连接的建立、维持和中止功能,可以提供单方向会话或双向同时进行会话。 ② 在数据流中插入适当的同步点,当发生差错时,可以从同步点重新进行会话,而不需要重新发送全部数据。 6、表示层 表示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语法格式转换,在计算机所处理的数据格式与网络传输所需要的数据格式之间进行转换。表示层的具体功能是:

3.2.3 OSI/RM各层的功能 ① 语法变换。表示层接收到应用层传递过来的以某种语法形式表示的数据之后,将其转变为适合在网络实体之间传送的以公共语法表示的数据。具体包括数据格式转换;字符集转换;图形、文字、声音的表示;数据压缩与恢复;数据加密与解密;协议转换等。 ② 选择并与接收方确认采用的公共语法类型。 ③ 表示层对等实体之间连接的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 7、应用层 应用层是OSI模型的最高层,是计算机网络与用户之间的界面,由若干个应用进程(或程序)组成,包括电子邮件、目录服务、文件传输等应用程序。

3.2.3 OSI/RM各层的功能 OSI提供的常用应用服务有: ① 目录服务。记录网络对象的各种信息,提供网络服务对象名字到网络地址之间的转换和查询功能。 ② 电子邮件。提供不同用户间的信件传递服务,自动为用户建立邮箱来管理信件。 ③ 文件传输。包括文件传送、文件存取访问和文件管理功能。 ④ 作业传送和操作。将作业从一个开放系统传送到另一个开放系统去执行;对作业所需的输入数据进行定义;将作业的结果输出到任意系统;对作业进行监控等。 ⑤ 虚拟终端。将各种类型实标终端的功能一般化、标准化后得到的终端类型。

3.2.4 OSI/RM的数据传输 1、数据传输单元 在OSI/RM中, 被传送的信息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由数据服务单元和控制信息单元组成。 ⑴ 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用户数据,是上一层传下来的数据单元。 ⑵ 协议控制信息(Protocol Control Information,PCI):本层的控制信息,用来协调本层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 PDU、PCI和ICI共同组成了接口数据单元(Interface Data Unit,IDU)。下层接收到IDU后,从IDU中去掉ICI,这时的数据包被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随着SDU一层层向下传送,每一层都要加入自己的信息。当SDU较长时, 要分成几段,每段加上本层的控制信息,构成多个PDU。

3.2.4 OSI/RM的数据传输 2、数据传输过程 在OSI中,数据传输的源点和终点要具备OSI参考模型中的7层功能,图3-4表示系统A与系统B通信时数据传输的过程。 图 3-4 OSI中的数据流

3.2.4 OSI/RM的数据传输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数据 表示层头 会话层头 TCP头 IP头 11001110001110 表示层头 会话层头 TCP头 IP头 帧头

3.2.4 OSI/RM的数据传输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发送方 接收方 数据的实际传递过程 MAC尾 应用数据 01010101010101010(比特流) IP数据报 TCP报文段 MAC帧 MAC尾 应用数据 TCP头 IP头 MAC头 数据的实际传递过程

§3.3 TCP/IP参考模型 3.3.1 TCP/IP的基本概念 1、TCP/IP协议的起源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致力于研究不同类型计算机网络之间的相互联接问题,并成功开发出了著名的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协议。 2、TCP/IP协议的特点 ⑴ 开放的协议标准:可以免费使用,并且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 ⑵ 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可以运行在局域网、广域网,更适用于互联网中。 ⑶ 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个TCP/IP设备在网中都具有唯一的IP地址。 ⑷ 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3.3.2 TCP/IP的层次结构 1、结构模型 TCP/IP参考模型分为四层:应用层、传输层、互联层、网络接口层。TCP/IP的结构与OSI结构的对应关系如图3-5所示。 网络互连层是整个TCP/IP协议栈的核心。它的功能是把分组发往目标网络或主机。 应用层面向不同的网络应用引入不同的应用层协议。 主机到网络层 网络互连层 传输层 应用层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会话层 表示层 这一层次未被定义,所以其具体的实现方法将随着网络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传输层的功能是使源端主机和目标端主机上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会话。 图 3-5 TCP/IP模型与OSI模型对照

3.3.2 TCP/IP的层次结构 TCP/IP协议也采用对等层通信的模式,封装和解除封装也在各层进行。发送方在发送数据时,应用程序将要发送的数据加上应用层头部交给传输层,TCP或UDP再将数据分成大小一定的数据段,然后加上本层的报文头。数据传输如下图所示。 应用层数据 TCP 11001110001110 IP ETH 数据交换

3.3.3 TCP/IP各层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比如FTP、Telnet、DNS和SNMP等。 应用层 主要功能是提供可靠的数据流传输服务,确保端到端应用进程间无差错地的通信,常称为端到端(End-to-End)通信。 传输层 负责异构网或同构网进程间的通信,将传输层分组封装为数据报格式进行传送,每个数据报必须包含目的地址和源地址。 互联层 是网络访问层,其主要功能是负责与物理网络的连接。 网络接口层

3.3.4 TCP/IP协议栈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按照层次结构思想进行计算机网络模块化研究,开发了一组从上到下单向依赖关系的协议栈(Protocol Stack),也叫做协议族。 应用层 FTP、TELNET、HTTP SNMP、TFTP、NTP 传输层 TCP UDP 网络互连层 IP 主机到网络层 以太网 令牌环网 802.2 HDLC、PPP、FRAME-RELAY 802.3 EIA/TIA-232、499、V.35、V.21

§3.4 TCP/IP与OSI/RM的比较 3.4.1 TCP/IP与OSI/RM共同点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而且各层的功能大体相似。 基于一种 协议 各协议层 功能相似 共同点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两种通信机制 实现异构 网互联 国际通信 标准

虽然OSI和TCP/IP存在着不少的共同点,但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3.4.2 TCP/IP与OSI/RM的不同点 虽然OSI和TCP/IP存在着不少的共同点,但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最初设计 的差别 层数和层 间调用关系不同 模型设计 的差别 不同点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对可靠性 要求的 差别 市场应用和支持的差别 效率和性能 上的差别

§3.5 IP地址和域名 在日常生活中,通信双方借助于彼此的地址和邮政编码进行信件的传递。 Internet中的计算机通信与此相类似,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都有一个网络地址,发送方在要传送的信息上写上接收方计算机的网络地址信息才能通过网络传递到接收方。 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系统中,连接在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与设备都被称为“主机”,主机之间的沟通是通过IP地址、子网掩码和IP路由交换这三个“桥梁”实现的。

3.5.1 IP地址 1、IP地址的概念 在Internet网上,每台主机、终端、服务器、以及路由器都有自己的IP地址,这个IP地址是全球唯一的,用于标识该机在Internet网中的位置。IP地址与IP地址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类别 网络号 主机号 IP地址 字节1(8位) 字节4(8位) 字节3(8位) 字节2(8位) 0 网络号 10 网络号 110 网络号 1110 组播地址 1111 保留地址 A:0-127 B:128-191 C:192-223 D:224-239 E:240-255 IP地址类

3.5.1 IP地址 2、IP地址的分类 IP地址分为A类、B类、C类、D类和E类共五类。 网络号 主机号 地址类型 举例 用途 全0 本机地址 0.0.0.0 启动时使用 任意 61.0.0.0 标识一个网络 全1 直接广播地址 129.21.255.255 在特定网上广播 有限广播地址 255.255.255.255 在本网段上广播 第一段为127 回送地址 127.0.0.1 测试 A类私有地址 10.0.0.1 ~ 10.255.255.254 保留的内部地址 B类私有地址 172.16.0.1 ~172.31.255.254 C类私有地址 192.168.0.1 到 192.168.255.254

3.5.2 子网技术 1、子网的划分 虽然网络地址类别的划分为信息传递带来了许多方便, 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单位虽然获取了一个A类地址,但永远不会有16777214台主机,这说明IP地址的设计不尽合理。 据统计,有超过半数的B类地址所连接的主机不到50台,而一个B类网络却可以容纳65534台主机,这就意味着有6万多个IP地址被浪费掉了。这种不合理的地址方案一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地址浪费,另一方面又使IP地址紧缺。 为此,将网络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逻辑网络,我们将其称为子网(subnetwork). 利用子网解决IP地址不合理问题的方案两种。两种方案的具体实现技术分别如图3-10和3-11所示。

3.5.2 子网技术 通信系的主机 机 电 系 的 主 计算机系的主机 图 3-10 某校网络IP地址示意图 网络 132.1.0.0 3.5.2 子网技术 132.1.0.100 132.1.0.101 132.1.0.102 132.1.0.150 计算机系的主机 通信系的主机 132.1.0.31 132.1.0.32 132.1.0.60 132.1.0.30 机 电 系 的 主 132.1.0.2 132.1.0.1 网络 132.1.0.0 Internet 图 3-10 某校网络IP地址示意图

3.5.2 子网技术 通信系网络 132.1.2.0 机 电 系 网 络 计算机系网络 132.1.3.0 132.1.1.30 3.5.2 子网技术 通信系网络 132.1.2.0 132.1.2.31 132.1.2.32 132.1.2.60 132.1.3.100 132.1.3.101 132.1.3.150 计算机系网络 132.1.3.0 机 电 系 网 络 132.1.1.30 132.1.1.0 132.1.1.1 132.1.1.2 Internet 图 3-11 划分子网后的校园网示意图

3.5.2 子网技术 2、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能分出IP地址中哪些位是网络ID,哪些位是主机ID。通过它和IP地址进行按位“逻辑与(AND)”运算,可以屏蔽掉IP地址中的主机部分,得到IP地址的网络ID。 子网掩码的另一个作用是将一个网络ID再划分为若干个子网,以解决网络地址不够的问题。 网络类别 子网掩码 A 1111111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255.0.0.0 B 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00 255.255.0.0 C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 255.255.255.0

3.5.2 子网技术 3、IP路由交换 同一个网络区域内的主机可以直接相互通信,而不同网络区域内的主机则无法直接相互通信,必须通过IP路由器进行中转。两个使用TCP/IP协议的网络之间的连接通常依靠IP路由器来完成。例如,利用路由器X和路由器Y来连接甲、乙两个网络的实现如图3-14所示。 PC F 202,197,0,4 PC B 192,168,0,3 乙网络 PC E 202,197,0,3 PC D 202,197,0,2 路由器Y 2002,197,0,1 PC A 192,168,0,2 甲网络 PC C 192,168,0,4 路由器X 192,168,0,1 图 3-14 利用路由器连接甲、乙两个网络

3.5.3 域名系统 1、域名地址 Internet采用了一套和IP地址对应的地址表示方法,称为域名系统(DNS)。DNS使用与主机位置、作用、行业有关的一组字符来表示IP地址,这组字符类似于英文缩写或汉语拼音。 2、域名结构 Internet的域名系统和IP地址一样,采用典型的层次结构,每一层由域或标号组成,其结构如下表所示。 国内外常用域名结构情况 美国商业组织 政府组织 教育机构 中国电信网 顶层域 com gov edu cn 第二层 ibm(IBM公司) net(邮电网),edu(教育系统网) 第三层 www(IBM的web服务器) Szptt(深圳电信局),pku(北京大学) 第四层 nenpub www(北大web主机) 第五层

3.5.3 域名系统 3、域名分配 域名的层次结构给域名的管理带来了方便,每一部分授权给某个机构管理,授权机构可以将其所管辖的名字空间进一步划分,最后形成树形的层次结构,如图3-21所示. 域名:pku.edu.cn域名:hnrtu.edu.cn root pku cn edu hnrtu Net … 域名:pub.hn.Net hn pub com 163 sohu 域名:163.com 域名:sohu.com 图 3-21 域名结构示意图

3.5.3 域名系统 4、 DNS服务   用户使用域名访问Internet上的主机时,需要通过提供域名服务的DNS服务器将域名解析(转换)成对应的IP地址。 主机 消息 Internet 路由器 查询响应202.113.29.66 名字查询www.nankai.com 转发查询请求 主DNS服务器 其他DNS服务器 www.nankai.com 图 3-22 DNS服务器把域名解析为IP地址

3.5.3 域名系统 5、域名管理机构 域名地址由国际组织网络信息中心(NIC)集中管理,统一分配。各级域名的管理权授予相应的机构,各管理机构可以将管辖内的各域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子域管理权再授予相应的子机构,以完成所属主机名和主机IP地址的管理。目前全世界共有三个这样的网络信息中心: ⑴ InterNIC:负责美国及其它地区 ⑵ ENIC: 负责欧洲地区。 ⑶ APNIC: 负责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的地址分配权在亚太地区网络信息中心(APNIC),其总部设在日本东京大学。申请时要考虑申请哪一类IP地址,然后向国内的代理机构提出,现在申请到的IP地址大多为C类地址。

3.5.4 IPv6协议 1、IPv6的研究背景 由于IPv4本身存在一些局限性,因而面临着以下问题。 ⑴ IP地址的消耗引起地址空间不足:IP地址只有32位,可用的地址有限,最多接入的主机数不超过232。 ⑵ IPv4缺乏对服务质量优先级、安全性的有效支持。 ⑶ lPv4协议配置复杂, 特别是随着个人移动计算机设备上网、网上娱乐服务的增加、多媒体数据流的加入,以及出于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迫切要求新一代IP协议的出现。 为此,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E开始着手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的制定工作。IETE于1991年提出了请求说明,1994年9月提出了正式草案,1995年底确定了IPng的协议规范,被称为“IPv6”,1995年12月开始进入Internet标准化进程。

3.5.4 IPv6协议 2、IPv6的技术特点 提高了路由器的转发 地址自动 设定 效率 扩大了地址空间 增加了安全认证 机制 增强组播 以及对流 的支持

3.5.4 IPv6协议 3、IPv6数据报格式 IPv6数据报的报头长度为40字节(320位),数据报格式由8部分组成,如图3-23所示。 版 本 优 先 级 流标记 负载长度 下一 头标 跳数 限制 源地址 目的地址 4 24 16 8 128 图 3-23 ipv6数据报格式 4、IPv6扩展头结构 IPv6将IPv4首部中选项的功能都放在扩展首部中,并将扩展首部留给路径两端的源站和目的站的主机来处理,而数据报途中经过的路由器都不处理这些扩展首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路由器的处理效率。

3.5.4 IPv6协议 5、IPv6的地址表示 IPv6地址有三种格式,即首选格式、压缩格式和内嵌格式。 0010000111011010000000001101001100000000000000000010l111100111011 00000010101010100000000011111111111111100010100010011110001011010 每16位分为一段: 0010000111011010 0000000011010011 0000000000000000 0010111100111011 0000001010101010 0000000011111111 1111110001010000 1001110001011010 将每个16位段转换成十六进制数字,用“:”分隔,结果如: 21DA:00D3:0000:2F3B:02AA:00FF:FE28:9C5A ⑵ 压缩格式:用128位表示地址时往往会含有较多0甚至一段全为0,可将不必要的0去掉,即把每个段中开头的零删除。

3.5.4 IPv6协议 这样,上述地址就可以表示为: 21DA:D3:0:2F3B:2AA:FF:FE28:9C5A 例如 EF70:0:0:0:2AA:FF:FE9A:4CA2 可以被压缩为:EF70::2AA:FF:FE9A:4CA2 ⑶ 内嵌格式:这是作为过渡机制中使用的一种特殊表示方法。IPv6地址的前面部分使用十六进制表示,而后面部分使用IPv4地址的十进制表示。例如: 0:0:0:0:0:0:192.168.1.201 或::192.168.1.201 0:0:0:0:0:ffff:192.168.1.201或::ffff:192.168.1.201

3.5.4 IPv6协议 6、 IPv6地址的分类 IPv6地址长度为128位,按其传输类型划分为单播、任播和多播三种。取消了原IPv4中的广播。 ⑴ 单播地址:用来标识单一网络接口,目标地址是单播地址的数据包将发送给以这个地址标识的网络接口。 ⑵ 任播地址:又称泛播地址,用来标识一组网络接口,目标地址是任播地址的数据包将发送给其中路由意义上最近的一个网络接口,地址范围是除了单播地址外的所有范围。 ⑶ 多播地址:用来标识一组网络接口,发送到多播地址的数据包发送给本组中所有的网络接口。 此外,还有回送或返回地址。这是—个测试地址,该地址除最低位是1外,其余的位全是0。

3.5.4 IPv6协议 7、IPv6域名系统的体系结构 IPv6网络中的DNS与IPv4中的DNS在体系结构上是一致的,都是采用树形结构的域名空间。虽然IPv6协议与IPv4协议不同,但并不意味着需要单独设置IPv6 DNS体系和 IPv4 DNS体系。相反,只有是同一体系,才能共同拥有统一的域名空间。也只有这样,在IPv4到IPv6的过渡阶段,域名可以同时对应于多个IPv4和IPv6的地址。 总之,IPv6与IPv4相比,在地址空间、地址设定、路由地址构造、安全保密性、网络多媒体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随着IPv6网络的普及,IPv6地址将逐渐取代IPv4地址。

本章小结 1 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两个最基本而重要的概念。ISO定义了计算机网络的七层结构模型,即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TCP/IP协议是Internet中计算机之间通信所必须共同遵循的一种通信协议。 为了区分出一个网络地址的网络号和主机号,通常采用子网掩码与IP地址结合使用。 IPv6采用128位地址,不仅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而且还增加了一些新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