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海洋文化交流史 盧胡彬編輯講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台灣菜的起源 八大菜系 客家菜的特色 1 第三講 臺灣菜系與地方飲食之發展 年前的台灣飲食 1 蕃薯粥:日治時代,台灣雖稻產豐富,但 都運往漳泉販售,人民生活困苦,大部分 的人常吃蕃薯飯、蕃薯粥,即使上流人家 一天也才吃一餐米飯。 擔仔麵:早期台灣沿海漁民平常捕魚去, 遇到秋、冬不能捕魚的日子,就在家附近.
Advertisements

福 春 福 福 福 福 福 誰 偷 走 了 們 日 我 節 的 誰偷走了歡樂的傳統節日 ? 小朋友談到過節你想到什麼 ? 聖 誕禮物、聖誕老人、巧克 力、玫瑰花、 康乃馨 ………. 然而,中國許多傳統節日卻逐漸被 人們淡忘和遺失.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 執行單位:彰化縣埤頭鄉崙腳社區發展協會 日期:中華民國100年12月19日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一段難以忘懷之 黃金年華 照片來源 - 網路流傳 及 私有 Ted Tsai.
班級: 小 班 時間:102年3月4日~102年5月17日 幼兒年齡: 歲
中國圖書分類簡表 500●社會科學類 000●總類 ●史地類 100●哲學類 800●語文類 200●宗教類
中國人壽 徐真真.
建構原住民知識體系 宏觀 長 中 微觀 田調、 短 資料採集 上層 理解.建構 中層 整理.分析 下層 教材 刊物 專家學者 資源中心 部大
Bank 3.0 證券產業發展趨勢 與數位化應用 富邦證券 副總經理 郭永宜 (行銷暨商品督導)
2 杜威十進分類法 複習 000 總類 100 哲學及心理學類 200 宗教類 300 社會科學類 400 語文類 500 自然科學及數學類
台灣國家公園巡禮 製作:翁顗棋.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我所知道的知性話題 請發表已知的知性話題.
勇敢作數碼父母 梁永泰.
文化差異 Elick Yang.
使用電子資料庫 搜尋臺灣史關鍵字.
觀光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明.
影片製作流程 構思劇本 影片主題 觀看對象 腳本安排 呈現方式 ….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Sherlock Holmes 夏洛克‧福爾摩斯.
文學院、管理學院、海科院 暨各系所 及通識教育中心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
睦鄰組織運動.
塞   尚 法國人稱十七世紀為「大世紀」(1625~1700),因為此時期的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中央集權統治下,握有凌駕歐洲諸國的政治主導權,而在藝術文化上,光耀史冊的歷史人物陸續登上歷史舞台,建構起延續至今的法國文化基礎。
★作者 : 彭冠偉 ★班級 : 601 ★指導老師 : 潘政宏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南亞地形圖 單 4 元 亞洲(二)──南亞、中亞與西亞 社會學習領域 投影片 16 配合社會(五) 三上地理 4 ─ 1.
明代的版圖.
通識選修課程-社會領域 世界文明與發展Ch.17 台灣: 大洋洲原住民的原鄉 ?
通識選修課程-社會領域 世界文明與發展 中國:東亞之光(Ch.16)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中華民國台灣 民國80年到92年人口問題 簡報 江聰輝ˋ吳彥儒 93年9月23日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多元文化概論.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經濟學 學經濟.
台語的源由.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寡占市場的特徵.
十八界的 樂受概念.
股票選擇指南-SONY 鄭惇伊 林佩儀 黃馨玫.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 新寫實主義 1940年代出現在戰後義大利, 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狀況的電影.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St. Patrick’s Day.
○○幼稚園(機構) 簡介 參觀日期 作者群.
菲你不可 世界志工社2009菲律賓服務團.
三、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居住的房屋不夠穩固、耐用 無法獲取清潔水源 住屋支出比例過高 欠缺衞生設施 沒有足夠居住空間 土地居住權未獲保障.
Chinese Internet Marketing Opportunity
族群關係與認同在台灣 CH-5~7 民文四 吳慧婷 張琬羚 林筱蓉.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美感教育概念分享 報告人| 張晏慈.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參、歌唱的型態與種類 歌唱的藝術.
花王集團.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Facebook 粉絲行銷學 成功經營出Facebook粉絲團的秘訣 天翼電訊股份有限公司 吳裕誠 總經理 決策公關集團
多元文化概論.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智慧運輸(ITS)推動成果及未來展望 行政院交通部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營運模式.
南區 ~中小學教師數位博物館研討會 藝術類數位博物館介紹 和春技術學院馮治平 91年2月2日.
社會領域教學 相關網路資源介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台灣的海洋文化交流史 盧胡彬編輯講授

前言 台灣四面環海,季風加上洋流,即為漢族先人提供親近海域的誘因,宋末元初,澎湖已有商船寄碇,隨後閩南漁場擴大至台灣西岸,1624年至1662年,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積極經營下,福爾摩沙逐漸成為歐亞貿易網絡的轉運中心之一,因緣匯聚來自歐亞各地「海洋移民」,加上早期的南島民族,滋育出多元豐富的海洋文化。

原住民的南島文化 16世紀以前,台灣是原住民的天堂,住著同屬南島語族( Austronesian family )的族群,但彼此在體質、語言、文化上各有特色,呈現不同的面貌。 南島語( Austronesian languages )是目前世界上種類最多、地理分布最廣的語言。南島語族的範圍東起南美洲西岸復活節島,西到非洲東岸馬達加斯加島,北至臺灣,南達紐西蘭,涵蓋太平洋和印度洋區域的諸多島嶼,目前總人口數約 3 億人

臺灣原住民族以部落為單位,以往被分成兩大類:住在平地、與外界接觸較頻繁、漢化較深的稱為「熟番」、「平埔族」、「平地山胞」;住在山地、與外界接觸較少、保有較多傳統質素者稱為「生番」、「高山族」或「山地山胞」。平埔族和高山族只是統稱,各自有很多族群。 臺灣南島語族中的「平埔族群」包括有噶瑪蘭族、西拉雅族、巴宰族、拍瀑拉族、巴布薩族、道卡斯族和安雅族、雷朗族、凱達格蘭族等。平埔族群由於最早與漢人接觸,已逐漸漢化、凋零,只有噶瑪蘭族等族還保有母語。然而,由於早年很多漢人男子與平埔族女子通婚,所以今天很多臺灣人其實都有或多或少的平埔族血緣。近年來,平埔族群的族群意識提升,已在推行找回族群尊嚴的復名運動。

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的音樂、舞蹈、藝術、建築等都極具特色,成為臺灣多元文化的珍貴資產。相較於其他地區的南島語族,臺灣原住民族在歷史上較少受到印度教、佛教、回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的影響,但近數十年來已受到西方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強力衝擊。 近年來,臺灣原住民族努力追求自我認同,並在繼承傳統和走入現代中取得平衡。行政院已設立了原住民族委員會,現在也正在研究原住民自治問題。

閩客等移民的漢文化 當今的臺灣社會除了少數原住民族外,主要是漢人移民。在漢人移民中,又以閩南移民(即福佬人,或河洛人、鶴佬人)占絕大多數。臺灣的福建移民來自福建省的泉州府、漳州府、福州府、興化府、永春州、龍巖州、汀州府等地,以泉州人和漳州人為主,另有客家移民,以及戰後來自中國各省的新移民。

臺灣及南洋的漢人移民都自稱是「唐山人」後裔,「唐山」也寫作「長山」,並非是地名,而是指地勢多山的閩(福建)、粵(廣東)地區。 臺灣的福建移民來自福建省的泉州府、漳州府、福州府、興化府、永春州、龍巖州、汀州府等地,以泉州人和漳州人為主;廣東移民則來自廣東省的潮州府、嘉應州、惠州府,主要指語言、習俗自成一格的客家人,但客家人並不全來自廣東,也有來自福建汀州。在清代,臺灣的漢人移民即被分成漳、泉、客三大類,以泉州人最多。

臺灣早年漢人移民「唐山過臺灣」,閩南人比客家人先來,閩南人住在海岸、平原,客家人則住在丘陵。有人說這是「先來先占」,但學界認為應與閩南人和客家人在原鄉的生活習俗有關。 閩南的泉州人、漳州人分述如下: 1.泉州人:來自福建省泉州府的晉安、惠安、南安、同安、安溪等縣,大都從事經商、航行、漁業,信仰原鄉的廣澤尊王、靈安尊王、清水祖師、觀音菩薩、保儀大夫、保儀尊王及各姓王爺等。

2.漳州人:來自福建省漳州府龍溪、詔安、平和、漳浦、南靖、長泰、海澄等縣,以農作為主,信仰開漳聖王、輔信將軍等。 臺灣早年各移民族群之間曾因權益爭奪與「原鄉情結」而發生械鬥,漳州人和泉州人也發生長期的「漳泉拚」,後來才逐漸化解歧見,都被稱為福佬人。漳州人和泉州人講的福佬話本有口音之別,後來也都融合了。 福佬族群移民臺灣,帶來原鄉的閩南文化,包括姓氏、堂號、建築、禮俗、工藝、戲劇、婚喪喜慶、歲時祭典、宗教信仰、飲食、服飾等,也在臺灣本土化。

清代因台灣移民不准攜眷,很多漢人男子與平埔族群女子通婚,福佬俚諺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可見今天很多數臺灣人或多或少應都有平埔族血緣。福佬族群來臺之後,早期仍返回唐山祭祖,但在多代之後,就出現了「開臺祖」(渡台祖)。 在台灣發展的福佬族群,接觸、融合了南島文化,以及西洋、東洋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又納入了「海洋文化」,逐漸呈現與中國「大陸文化」的差異性。

從歷史上來看,古代閩南人已發展出海洋文化,中國北方歷代的動亂及南進,使中原漢文化傳入福建,並與當地土著文化融合;到了明末,福建的戰亂和飢荒,再使閩南人大舉向海外發展,因此臺灣所保存的「閩南文化」特色,足以印證部分流失的中原文化,如中原古音古語在閩南話「失而復得」。 宋、元以來,中國南方航海、造船業、商品經濟等蓬勃發展,朝廷鼓勵海上貿易,加上東南沿海人民,尤其是閩南商人海外開拓的精神,在15世紀初的明末,已形成海外華商網路。這個因市場、商品、活動地域、共同利益關係而形成的海外華商聯繫網路,經過17、18世紀的發展,更進一步形成以中國市場為中心,北起日本、中國沿海地區、臺灣,南到東南亞地區的經貿網路,與當時歐洲人的遠東經貿網路交叉、互補。

客家人:約17世紀前葉,在中國有一些不願接受滿族統治的客家人,從廣東東部、福建西部遷至南洋及如四川等地之內陸,一部分則渡海到臺灣,成為臺灣客家人最主要的來源。以下簡介客家文化的重要內容: 1.客家山歌:為客家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型式,桃園、新竹、苗栗等縣丘陵地區,尤其是產茶區,客家山歌蔚為風潮。客家山歌之歌詞言有代代傳留的,亦有即興式的;其內含分為自我陶醉的獨唱、男女調情與戲謔等三種;曲牌則有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及小調等多種。

2.客家菜:客家人因長期遷徙且居住山區,又需要大量勞動之故,食物以鹹、熟與醃為主,如:粄條、鹹菜、粄及各式醃清和脫水食物,如鹹菜乾、福菜、菜脯乾等,並與遷徙地區當地的飲食文化相結合。 3.生活習俗:與閩南人大同小異,歲時節令大抵遵循中原節日時序,其中之中元普渡為客家庄大事,每逢祭日,各村莊輪流舉辦大豬公競賽,庄頭庄尾辦桌吃流水席,熱鬧非凡。 4.客家族群特性:客家族群在長期播遷過程中,由於避難,產生文化危機感,同時因多依山而居,在交通不便、個性保守情形下,形成客家堅毅、以擁有獨特文化傳承為特色的族群。

客家人堅持自己的語言與宗族結構,在某些地區如福建閩西聚落客家人獨有的圓樓建築,更顯示其緊密的對外防禦手法。 客家人重視子弟的培育,如北部的義民廟和南部的六堆文教基金會等均設有獎學金鼓勵子弟就學。 外省人:民國37年至44年間,大批軍、公、教人員及少數民間人士隨著政府遷台。這批移民及其後代即所謂的台灣「新住民」,或是民間慣稱的「外省人」,透過通婚與就業,為台灣的多元文化增添豐富無比的面貌,於飲食文化、文學、美術、電影、娛樂、商業、科技、政治等各個領域,乃至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新住民」融入台灣。

這批「新住民」人數至今並無確切的統計數據,但肯定是臺灣最大的一波移民潮。繼民國42年韓戰的14,619名「反共義士」抵臺,到45年一江山之役,由大陳島撤臺的38,000名軍民後,這波移民潮大致底定。根據民國45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當時外省籍人口達 121 萬人。 當年撤退來臺的「外省人」,以軍人為多數,其中不少係年輕的單身軍人,這是後來「外省人」和臺灣當地婦女通婚,形成主要人口結構的原因。除軍人與退伍軍人自成一個類屬之外,其他大部分「外省人」都是隨政府一起遷移或逃難來臺。

外省人男性和臺灣各族群婦女的通婚情形相當普遍。估計從民國39年49年間出生的「外省人」第二代,大約有50%出生於通婚的第一代家庭,而49年到59年間出生的「外省人」第二代,則有80%是出生於通婚的第一代家庭,這使得第二代外省人與其他族群間的文化疆界,除語言及腔調仍可供辨識之外,已逐漸模糊。 從民國39年到49年間,國家廣泛地為軍人興建住宅,稱為「眷村」,分布全臺灣及離島,成為特別的聚落型態。眷村因為年久失修而需拆除或改建,現在「眷村文化」因已經逐漸消失而成為需要「保存」的對象。

「外省人」移居臺灣,改變了臺灣的社會生活與文化語言面貌,影響最具體者莫過於眷村流傳之飲食文化,包括:豆漿、燒餅、油條、饅頭、包子、蔥油餅、牛肉麵、陽春麵、擔擔麵、炸醬麵、麻醬麵、餛飩麵、大滷麵、紅油抄手、麻婆豆腐、炒年糕、酸辣湯、臭豆腐、開陽白菜、鹽焗雞、滷牛腱、醬肉、廣式香腸、臘味、湖州粽子等。 來臺外省人除少數從商、從政者,多無恆產,為改善困窘的生活,多半鼓勵子女透過教育爭取社會地位,形成了早年許多外省第二代努力考取公費留學,負笈他鄉深造。因此,臺灣早年留學生文人中不乏外省第二代作家,眷村文學更在臺灣文學中獨樹一格,藉由紙筆披露獨特的眷村生活經驗,並被搬上銀幕及螢光幕,在眷村第一代逐漸凋零,眷村大批改建,雞犬難再相聞的今日,已成為研究眷村文化的重要依據。

而70年代的臺灣現代藝術在外省籍為主的「五月畫會」、「東方畫會」的衝擊引領下,掀起臺灣藝術創造與對話的高峰,對臺灣現代藝術影響更是深遠。 外省人也將中國文化的精緻部分帶來臺灣,比如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展示的世界級文物,或者京劇(以前稱為平劇或國劇)等。臺灣的中國研究,特別是儒家思想、中國文化與古典文學,因為國家研究機構的鼓勵,而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臺灣更是世界上唯一仍使用中文傳統繁體字(正體字)的國家。

當外省人遷臺之際,臺灣甫脫離日本殖民統治,日語仍為官方語言,人人說日語,用日語寫作。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訂國語為共同語言,以漢字為官方文字,曾令臺灣民眾深感困惑,卻也成就了許多優秀的文學創作者。 事實上,外省人定居臺灣已超過半世紀,早已成為臺灣「新住民」,不僅打破族群的疆界,並為臺灣文化注入新血。戰後出生的第二代「新住民」也已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與臺灣共存共榮,成為創造臺灣文化的一分子。

西洋文化傳入台灣 海洋將臺灣隔絕於外界,也為臺灣連結了世界。在人類航海技術未發展至一定成熟境界前,已有南島語系族群路陸陸續續藉由原始航具及海潮或遭風難漂至臺灣落腳,海洋雖無法阻擋外來移民前來臺灣,但是仍將島內的文化發展隔絕於世界文明之外;直到16世紀初之後,大航海時代開啟葡萄牙人及西班牙人各自向東或西來到東亞後,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圈益加繁榮與結合。隨著周遭重要航線的逐漸開闢,各地航海家們為了在航海時不迷失方向,從而將他們航行所見的「雞籠」 (Keelung)」、「淡水」 (Tamchuy)、「北港」 (Pacan)」、「小琉球」 (Lequio Pequeño ) 、「福爾摩莎島」 (Ilha Formosa)」及「艾爾摩莎島」 (Isla Hermosa)」繪入地圖中。

臺灣在 16 世紀大航海時代以前,還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島,後因處於葡萄牙船航行日本,日本船航向南方,中國船航往菲律賓,西班牙船往來墨西哥和菲律賓之間,世界航道的交會點,海上交通位置相當重要,所以漸漸地受到海權強國的矚目。1624 年荷蘭人佔領臺灣南部,1626 年西班牙人為與荷蘭人抗衡,佔領基隆,1628 年再佔領淡水,並引誘中、日海商前來北臺灣從事貿易活動。然而,日本實行鎖國令,禁止葡萄牙船赴日貿易,西班牙人認為臺灣對其整體經濟利益不大,鑑於菲律賓群島的政局不穩,駐臺軍事費用過高,頗須減少兵力,因而 1642 年北臺灣就被荷蘭人所佔。

15、16 世紀新航路的發現,促使一批又一批的歐洲人為追求財富,或為傳播宗教而漂洋過海。歐洲人仰仗國家資助,乘風破浪進出亞洲的成果有:1 15、16 世紀新航路的發現,促使一批又一批的歐洲人為追求財富,或為傳播宗教而漂洋過海。歐洲人仰仗國家資助,乘風破浪進出亞洲的成果有:1.使亞洲個別的海上交易圈形成了一個世界性的海上交易圈;2.歐洲人為支配此一海洋交易網,一方面在歐洲掀起商業革命、產業革命,另一方面也在世界各地展開前所未有的殖民地爭奪戰,其中,印度、東南亞各地、臺灣都成為他們的攻掠戰場;3.歐洲人支配亞洲的海權變化依序為,15、16 世紀屬於葡萄牙、西班牙稱霸時代,17 世紀為荷蘭人獨佔鰲頭時代,此後到 20 世紀初是大英帝國稱霸時代。歐洲人的東來在各地引發政治、經濟衝突之際,也散播了西方新知、美學藝術和文化。

清代臺灣郊商(批發商)以米、砂糖等土特產和大陸交換生活用品,兩岸貿易相當活躍。進入 1840 年代,西方列強獲知臺灣蘊藏豐富的燃料煤,很符合他們開闢遠洋航線中途添加煤的需要,因而有強迫清廷開放通商口岸的動機。1858、1860 年臺灣在清廷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裡,開放安平、滬尾(淡水)、打狗(高雄)、雞籠(基隆)等港後,外國輪船、西方商人、傳教士便源源不絕的接踵而來。

1865 年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馬雅各( James L. M axwell M 1865 年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馬雅各( James L.M axwell M .D)來臺傳播福音,他在旗後(今高雄旗津)、臺南開設醫館,展開醫療傳道事業。繼他之後第二任來臺傳教的長老教會牧師甘為霖(Rev.William Campbell)於 1871 年抵達打狗,他在傳道途中,看到不少以乞討或卜卦維生的盲人,為了救助盲人,除了出版淨凸版、點字版書籍,和基督教福音手冊外,還回國募款,於 1891 年在臺南設立一間訓瞽堂,開啟臺灣盲人教育事業。蘇格蘭籍傳教士巴克禮( Rev.Thomas Barclay D.D)從 1875 年起到 1935 年為止,在南臺灣居住長達 60 年,他在旅臺期間用羅馬拼音的白話字教臺灣人讀聖經,引進新式印刷機,創辦《臺灣府城教會報》,和以閩南語翻譯聖經,並編撰《廈門音漢英大辭典增補版》,對傳播宗教文化頗有貢獻。

馬偕( George Leslie M ackay)和甘為霖同年來臺,翌年他以臺北做為佈道地區,並將他的住宅當做診所,免費提供瘧疾病患金雞納霜(又叫奎寧, Quinine)。馬偕在外出傳道時,常在空地或寺廟前先唱一、二首聖歌,並替臺灣人拔牙,治療民眾的牙疾後,才開始傳播福音。馬偕的義行很快的揚名海外,1879 年他得到一名美國婦女的捐款,在滬尾興建一所新式醫院,名為「偕醫館」(Mackay Hospital)。1901 年馬偕病逝,埋葬於臺灣。1905 年宋雅各(J.Y.Ferguson)醫師來臺,為擴大服務病患範圍,建議加拿大母會興建一所具有現代規模的綜合醫院,用以紀念馬偕。1912 年馬偕紀念醫院落成,院址就在現今的臺北市中山北路上。

總結西方人在臺灣的傳道活動,可以瞭解他們除了傳教以外,還奉獻心力醫療病患,並收留臺籍信徒擔任醫療助手、見習醫生,傳授臺灣人醫術,培育臺籍醫生。 在海貿活動興盛期,西方傳教士接踵東來,他們在中國除了蓋教堂、建學校、辦出版,佈道發展信徒外,也傳入天文、曆算、醫學、地理學、化學等西方新知,和將中國歷史文化、社會現況介紹到西方。有別於此,西方傳教士來臺拓展傳教事業的主要途徑是從事醫療服務。

日本文化對台灣的影響 1895 至 1945 年日治臺灣 51 年間,臺灣總督府對臺灣人的「文明開化」措施主要有:剪辮髮、廢纏足、革除生活陋習;設立「國語傳習所」、公學校(漢族小學)、「蕃童教育所」(原住民小學)、社會教化團體等,亦即以普及國語(日語)教育的方式,消除中國意識,灌輸「忠君愛國」思想,涵養日本精神。日本政府對台灣的治理從初期的鎮壓逐漸轉為同化,戰時並經由總督府推動皇民化運動,要求台灣人說日語、穿和服、改日本姓名、廢棄民間信仰等等。這種文化移植強烈的衝擊習慣於中國傳統的漢人,更使得當時知識份子所組織的文化活動或集會中往往帶有反抗的政治色彩。但隨著統治時間的推移,不論接受與否,日本文化仍對於台灣仍有影響,除了在當時的硬體建設可以感受到外,許多層次的影響或習慣都是深入庶民文化的。

大體而言,1937 年以前,臺灣漢族的傳統民俗,如:北管、清樂、歌仔戲、宋江陣、七爺、八爺遊行、詩意閣(花車)遊行、祭祖、拜神、燒紙錢,與日本人習於:賞櫻、泡溫泉、看相撲、欣賞三絃琴和歌謠小曲、參拜神社等大和文化並存,臺、日文化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對立。臺灣漢文書報雜誌中,經常出現:便當、壽司、日本料理、咖啡屋、酌婦(酒女)、女中(下女)等,音譯或意譯的日本詞彙。但,漢字、漢文、閩南語仍為臺灣漢族社會的主要溝通工具

迄今為止,臺灣語彙中改譯日語的詞彙不少,如將「宅集便」譯成「宅集配」,「名刺」譯成「名片」、「病院」譯成「醫院」、「看護婦」譯成「護士」、「時計」譯成「時鐘」等,直接引用日語的名詞尤多,如:達人(行家)、看板(招牌)、卡拉 OK、寫真(照片)、榻榻米、tolaku(track,貨車)、o-tobai(motorcycle,摩托車)、atama(頭腦)、sho-to(短路)、ichiban(第一)、tenpura(天婦羅)、 sasimi(生魚片)、beeru(beer,啤酒)、miso(味噌)、wasabi(芥末)、鐵板燒、銅鑼燒、章魚燒等,可以反映臺灣文化中接受日語和日譯外來語的程度很高。

日治時期所留下的公共建築多具有日本風格,最具代表性建築的就是總統府;而台灣的「縱貫鐵道」仍延用日式的右駕左行系統;地名方面:高雄、清水、松山也都是日治時代移植自日本本土的一些地名;而在飲食習慣與娛樂生活中所出現的日本語文常常轉化為台灣話來使用,例如便當/弁當(飯盒)、刺身(生魚片)、看板(招牌)、注文(預定)還有氣持(音 kimochi,指情緒或心情)等甚至有些已經內化到台灣庶民文化,台語的黑輪是日本的關東煮(發音接近),甜不辣是日本的天婦羅(也是發音接近)等在台灣語言中不勝枚舉。而二戰前後台灣的歌曲受到日本歌謠的創作模式所影響,多帶有濃厚的東洋風格。

中華民國政府來台之後曾經禁止日本出版品的輸入,並試圖消除日本文化的影響;然而日本式的建築雖能拆除,文教雖能禁止,但是這些做法並不能完全禁絕台灣對外來文化的吸收。1990年代以後,政府逐漸開放管制,日劇《東京愛情故事》首度引進,日本通俗文化在台灣重新活耀普及。目前台灣有十幾個電視頻道播放日本節目,許多年輕人喜歡日本偶像明星、蒐集日本的流行資訊,成了「哈日族」。但這樣的文化現象只是物質上的流行,往往不被認為是精神層面的;而另一方面,常在日本文化中所提到、信義忠勇、犧牲小我而略帶的悲劇的性格「武士道精神」、獎崇專業的達人工匠精神,並未成為台灣民眾所普遍崇尚的信仰。

也有人指出,日本文化對於台灣老一輩的影響是一種「錯置的鄉愁」。國民黨過去對於福佬文化有一定的限制及破壞,例如電視節目很少有真正的福佬連續劇,最多只是福佬語發音、由外人想像的福佬連續劇(只有語言模仿到,文化及生活卻與實際相差很多)。老一輩的台灣人卻能由日本連續劇找到更多相近的生活、文化經驗;使得老一輩的台灣人只能依賴日劇來解「鄉愁」。

戰後歐美文化的影響 歐美文化對台灣的影響有兩個方面較為有特色,第一是天主教與基督教在台灣地方文化中的角色,如台語詩歌的改編,偏遠地區地方教堂的貢獻等。此外是教育方面,歐美教育在台灣教育界中往往被引為典範,近年來台灣的教改就是基於歐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此外台灣的森林小學、以及小留學生文化、也是深受歐美教育的影響。至於其他的影響,在很多亞洲地區國家文化中都看得到,例如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電影文化已經強勢的將台灣本土電影文化逐漸壓縮空間,而歐美的現代建築思想,如玻璃帷幕的摩天大樓,集合式的社區公寓,河濱公園等,也影響了台灣的建築文化。

現代台灣的多元文化 臺灣從「開發中國家」脫困後,經濟突飛猛進,國民教育水準提升,所得大幅增加,生活富裕後,開始追求生活品質,講求生活品味。各年齡層有著不同的精神主題訴求,自主規劃休閒生活,從傳統走向現代,從鄉村小鎮到都會,都充滿著生命活力的流行文化。 以下以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性為例,加以說明。

※生活型態 社區生活方式:因應居住環境社區化的趨勢,社區公園成為休閒空間,體育設施充分利用,從清晨到夜晚,民眾走向戶外,群聚在社區公園做健全身心的活動:打太極拳、練劍術、跳土風舞等。日漸增多的社區藝文展演節目,更成為住民親近參與藝文活動的便捷管道,也形成普羅大眾休閒生活文化的真實樣貌。

宗教節慶生活方式:臺灣各地廟會傳統節慶活動終年不斷,迎神賽會,氣氛熱鬧,宛若嘉年華會,宗教信仰廣植社會祥和氣氛。廟會文化也聯繫了在地人的情感,同時外地人的熱情參與,不僅豐富了生活的內涵,也呈現臺灣現代社會永不褪色的鄉土文化景象。 休閒生活方式:實施周休二日以來,休閒生活的內涵更加多采多姿,民眾利用假期從事各式休閒活動,郊遊、爬山,享受戶外陽光是最常見的選擇,渡假、泡溫泉也成了休閒節目,而赴各地參觀博物館或欣賞音樂、藝文展演,更是新型態的流行文化。除了電視、電影是社會大眾的普及娛樂,近年來流型的 KTV,也成為民眾休閒活動。此外,國民利用長假安排出國觀光旅遊,開拓更寬廣的視野,亦是普遍的休閒文化。

青少年生活方式:臺灣各式流行文化消費五花八門,青少年趕搭一波波流行熱潮,崇拜影視歌星偶像、沈迷漫畫人物。在外來流行文化衝擊之下,更使青少年講求個性化的服飾裝扮,走在時代尖端成為追求的標記,例如近年來的「哈日」、「哈韓」風潮,就代表著迷戀東洋文化的狂熱。其他諸如電腦網路、直排輪運動等,也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新樣貌。

※飲食習性 有人說臺灣史就是一部殖民史,因此所謂的「臺灣菜」自然融入多方的飲食方法與習慣。 原住民飲食:臺灣的原住民多以小米、蕃薯為主食,食皆用手,後來引進漢人飲食習慣,才改用筷子。依照原住民所屬的地域關係,位於蘭嶼的雅美族有著優良的捕魚傳統,吃魚也有性別的限制;其他多位居山區的族群則以狩獵為重,野菜也成為各族的食材。值得一提的是,原住民栽種小米所釀製的酒,也延伸發展出特有的飲酒文化。

漢族飲食:自從1622年福建省漳州人顏思齊率領移民自笨港登陸臺灣後,也將閩菜的飲食特徵一起帶來,也造就閩菜成為臺灣菜的基礎發展。此外,客家族群移民也帶來客家菜。後因臺灣割讓給日本,也使臺灣菜注入日本料理的生命,蓬萊米的種植、生魚片與壽司的食用,以及白煮的日式烹調法都在當時慢慢滲入飲食生活。加上臺灣為一海島,因此臺灣菜常以「臺菜海鮮」的字眼,強調海鮮類的食材所占比率之重。因而從整個臺灣菜的內涵也不難看出,由於不斷改變交替,進而創造出獨有的特色。

宗教信仰與飲食:臺灣傳統信仰普及,在祭典或祖先的祭祀日,十分重視供品的內容,例如素的祭品用來祭拜天,以生的祭品用來祭拜好兄弟,而熟的祭品則是祭拜祖先。若有重大慶典,則以千斤豬公隆重的供品呈現。宗教的因素也影響信仰者的飲食習慣。例如目前臺灣十分流行吃素,固然有些人是為了健康,但實際上很多因為宗教信仰,這可從許多素食餐廳張貼著觀世音菩薩或是彌勒佛的肖像得到印證。

健康觀念與飲食:中國人講究食補療效,認為可以保健,甚至養生防老,其「陰陽相補」、「五行調和」,乃至「致中和」的概念一直深植人心。早在 3 千多年前,精於烹調之道的商朝伊尹,便以薑、桂圓等食材做為調味及食療的佐料,首開「醫食同源」飲食觀之先河。其後經中國人數千年實際的生活印證,而發展出一套「藥補不如食補」的飲食養生論調,藥膳餐廳的興起,可看出臺灣人對食補養生的重視。目前臺灣食物養生的方式包括素食、生食、有機飲食、斷食療法及傳統中醫食療等。

特殊風味:由於臺灣人口泰半為外地移民,因此各類小吃繁奇而多元。例如:基隆廟口的天婦羅、彰化的肉圓、嘉義的雞肉飯、新竹的貢丸、臺南的擔仔麵、士林的大餅包小餅等,都是知名的風味小吃,也是觀光客所到之處必點的飲食。 多元性:台灣的社會多元開放,所以在台灣可以吃到全世界的美食,此可經由各類報章雜誌的報導及電視美食節目的播放得到證明。

結語 臺灣保留繁體(正體)漢字,接納來自各地移民的原鄉文化、日本殖民文化、美國流行文化裡,均可佐證海洋在文化傳播與融合上確實產生不小的作用。讓臺灣成為多元文化匯集,同時擁有大陸與海洋文化特色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