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 初建时期:1949.10-20世纪60年代 (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曲折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 (民主与法制遭破坏) 重建与完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民主法制不断规范与健全)
结构 特色 过程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体系 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 特色 制度初建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步建立社会主义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建设中断的曲折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粗暴践踏 过程 新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制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趋向完善
用“一、二、三”巧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一”指一个体系: 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两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二”是指: 1949年的《共同纲领》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主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指: 1949-1956年民主政治确立和形成时期 1966-1976年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时期 1976年至今:民主政治健全完善的时期
考点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标志:开国大典 召开:1949年9月,北平 中心议题:筹建新中国 1、颁布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民主联合政府) 3、确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 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地位: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标志:开国大典
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1.人民政协召开 (1)背景 ①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召开 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召开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①时、地: ②代表: ③内容: 1949年 北平 社会各阶层 A.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 (临时宪法).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 主席、副主席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谰 高岗 政党 中共 民革 民盟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工作.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隆重召开 毛泽东致开幕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特点:代表的广泛性和进步性 各民主 党派 人民 团体 无党派 人士 中国 共产党 各民族 人民 解放军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从此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但并不能说是社会主义 2.新中国诞生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易错点点拨: ①时间: 1949.10.1 ②内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从此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但并不能说是社会主义 社会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A.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B.任命——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长 C.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2)标志: 开国大典 (3)意义: ①国内意义: A.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B.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国际意义: 是继俄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上受阅炮兵部队通过天安门主席台
开国大典上受阅步兵部队通过天安门主席台
1949~1956年过渡时期,主要任务:一是巩固政权,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二是恢复和发展经济;三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 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国家: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1949~1956年过渡时期,主要任务:一是巩固政权,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二是恢复和发展经济;三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当时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政体问题、政党问题、民族问题
政党问题——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政权;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领导与组织力量。 2、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各阶级、各党派通力合作,致力于国家建设,初步形成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1954年人大产生以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3.职能转变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 (2)职能: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4.新阶段:“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56年) (1)背景: (2)目的: (3)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 建设社会主义。 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遭到破坏:1966-1976文革期间 6、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1)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 (2)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7、作用 (1)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 (2)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决策; (4)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 (5)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各民主党派成立的情况 党 派 名 称 成 立 全 称 简 称 时 间 地 点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1925.10 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党 派 名 称 成 立 全 称 简 称 时 间 地 点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1925.10 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 1930.8 上海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1941.10 重庆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1945.12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九三学社 九三 1946.5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1947.11 香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1948.1
中共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 1、历史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 2、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领导与组织力量。
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 3、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胡锦涛 请问中国共产党历史建立过哪些统一战线,有何作用? 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在中共的领导下,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作战,共同创建了新中国 背景 初步建立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形式变化 1954年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发展 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新阶段 1956年,提出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据此形成爱国统一战线 遭破坏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进一步完善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作用
自主学习检测 1、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原因是 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2、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 ② 民主监督 ③参政议政 ④联合执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政体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根本政治制度) 政体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根本政治制度) (2)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条件:经济建设、全国普选 内容:中心任务--制定宪法 选举新一届政府 (1)背景 ①《共同纲领》的规定 ②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3)法律依据:1954年宪法 国家权力的归属:人民 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两大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发展: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的召开 (5)严重破坏: 1966-1976文革期间 (6)恢复和完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7)地位和职能 (8)意义及认识
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 人民代表 代表人民 间接选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人民代表 代表人民 间接选举 (选出代表产生) 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县、镇、乡人民代表大会 (直接选举选出代表产生) 选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概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指根据民主集中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届人大的召开(1959) 朱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周恩来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 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在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三届人大的召开(1964) 在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你能从下列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中说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和职能吗? 各部委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最高人民法院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 职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决定中央各领导成员,并对其监督。
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符合的中国实际 意义 ②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和民主的广泛性 认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
材料一 法新社13日报道,联邦选举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民主党对手贝拉克·奥巴马筹款近两倍于共和党的麦凯恩,达到4. 54亿美元,花费3 材料一 法新社13日报道,联邦选举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民主党对手贝拉克·奥巴马筹款近两倍于共和党的麦凯恩,达到4.54亿美元,花费3.77亿美元。 (1)根据材料一、二,两国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两党所代表的阶级本质有何不同? 材料二 十一届人大会议代表的组成:中共代表占65%以上,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共有411名,占代表总数的13.76%;归国华侨代表35名;妇女代表637名,占代表总数21.33%来自一线的工人和农民代表人数高于上一届,其中有3名农民工代表。
(4)根据材料四回答,美国国会有哪些职权? 材料三 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1、修改宪法 2、制定法律 3、监督宪法的实施 4、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 ······· 监督权 立法权 任免权 (3)根据材料三回答,人大有哪些职权? (4)根据材料四回答,美国国会有哪些职权? 材料四 美国国会有下列各权 1、赋课并征收直接税、间接税、输入税与国产税,偿付·····。但所征各种税收····应全国划一; 4、制定全国一律之归化法规及破产法; 征税权 立法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 比较点 人民代表大会 资产阶级议会制 阶级本质不同 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 职权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权力在民 中共是领导核心地位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征税权、立法权、 权力广泛 特点 权力广泛、权力在民、高度民主
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权分立 经济基础不同: 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活动的原则不同: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议员 人民 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权分立原则
《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不同 但二者在国家性质方面,都确认了相同的领导力 量与国家基础。(中共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历史条件 性质 经济建设 方针 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全国土改基本完成 国民政府被推翻, 新中国即将成立 临时宪法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规定社会性质是 社会主义国家 规定社会性质是 新民主主义国家 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 济 各种经济成分并存, 合理调整工商业
自主学习检测 3、一年一度的“两会”即将召开,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 A、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机关
毛泽东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基于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民主”及“从群众中来”等关键信息即可判断为A项,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享有民主、参加国家管理的重要政治制度。 【答案】 A
C 关于上述表格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巩固了国家政权 关于上述表格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C
答案:B 1.(2009年广东单科)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1.(2009年广东单科)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A.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B.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B 解析:1949~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的完成是1956年底,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还没有被消灭,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是在1958年,故A、C两项错误;国家的性质和经济基础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表述不准确。
2.(2009年天津文综)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C 解析:获取信息:“1954年12月”、“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调用知识: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C项正确。
D 3.(2008年广东单科)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3.(2008年广东单科)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D
①《共同纲领》的规定 ②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历史背景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 ①《共同纲领》的规定 ②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历史背景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原则、性质 内容 确立 标志: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形成发展过程 ②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 意义 发展 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的召开 严重破坏 文革时期 恢复和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地位和职能 意义及认识
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问题:多民族、不平等、不均衡等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概念: (4)发展过程 法律依据:《共同纲领》——产生;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 区域自治法》(发展与完善) (5)作用: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1955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
A 高考真题演练 (2010.北京文宗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 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 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A
4.(2008年江苏单科)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C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选项,A项《共同纲领》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B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颁布;D项发生于1977年,而只有C项发生于1965年符合题意。
(2009年韶关模拟)2008年12月11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50岁生日,现在,广西正利用中国面向东南亚地区桥头堡的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取得了商品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双丰收。较之广东的发展,广西发展的优势明显在于( ) A.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 B.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 C.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解析:从材料“广西壮族自治区50岁生日”可知,广西与广东相比其突出特点在于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09年广东单科)《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 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B
B 高考真题演练 (2010江苏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 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 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 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 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B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 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简述材料二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过程。 材料二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邓小平 (2)简述材料二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
(3)材料三的事件违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什么原则 ?对此你有何认识? 材料三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7·5”事件,这是一起由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组织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新华网 (3)材料三的事件违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什么原则 ?对此你有何认识? 违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清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坚决同“三股势力”划清界限,并与之作坚决斗争。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根本政 治制度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制度 本课小结 根本政 治制度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革命和建设为实践基础 以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共产党为领导力量 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 与时俱进 ,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作用: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障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政治民主化的重 要标志。请思考: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曾经 颁布过哪几部宪法? 《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宪法文件, 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 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于1912年颁布 1949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 主义的宪法
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三个阶段的 基本内容、阶段特征,并分析其实质和发展趋势 实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发展趋势:探索中曲折前进,向以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向迈进。 颁布领导《共同纲领》和1954年 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特色的民 主政治初步 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 民主政治建设 进程遇到严重 挫折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 设遭到严重践踏 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民主 法治建设重建 和不断完善 民主与法治的完善,形 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 体系 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
考点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与发展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法制走向健全 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依法治国的意义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的原因 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1966—1976) 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1、“文革”的原因 (1)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对形势的估计错误。 (2)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 (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1)红卫兵运动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民主法制初步破坏。 (2) “全面夺权”的展开,司法部门纷纷陷于瘫痪。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 (1)红卫兵运动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民主法制初步破坏。 (2) “全面夺权”的展开,司法部门纷纷陷于瘫痪。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人代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4)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把毛泽东的讲话谱成曲,使之成为广为传唱的语录歌”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形式多样的毛主席像章在当时应算是最普及的了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毛选)几乎成为人手必备的书籍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毛泽东见红卫兵
少数民族群众“早请示”活动
《如此照相》 “凡到我革命照相馆,拍革命照片的革命同志,进我革命门,问革命话,须先呼口号,如革命群众不呼革命口号,则革命职工坚决以革命态度不给革命回答。致革命敬礼。” 乙:“‘为人民服务’,同志,问您点事。” 甲:“‘要斗私批修’!你说吧!” 乙:“‘灭资兴无’,我照张相。” 甲:“‘破私立公’,照几吋?” 乙:“‘革命无罪’,三吋的。” 甲:“‘造反有理’,您拿钱!” 乙:“‘突出政治’,多少钱?” 甲:“‘立竿见影’,一块三。” 乙:“‘批判反动权威’!给您钱。” 甲:“‘反对金钱挂帅’!给您票。” 乙:“‘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谢谢!” 甲:“‘狠斗私字一闪念’!不用了。” 乙:“‘灵魂深处闹革命’!在哪儿照相?” 甲:“‘为公前进一步死’!往前走!”
林彪在庆祝文化大革命 大会上发表讲话 江青
老舍,著名作家 1966.8.24 跳北京太平湖溺死。 李达, 哲学家,武汉大学校长,中共一大代表 ,1966.8.24 自杀。
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死。 傅雷,著名翻译家 1966.9.3 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翦伯赞 历史学家 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武斗中使用的部分器械。 1967年,武斗中被烧毁的民房。 焚烧古籍字画 捣毁名胜古迹
清华大学红卫兵“从我做起”,首先砸烂本校牌坊上的“清华园”的题字。
走资派身份证
江青 王洪文 姚文元 张春桥
翻开历史的记忆 这是疯狂的十年,混乱的十年。 这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十年,让人不堪回首的十年。 这是左倾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十年 ......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3、“文革”的教训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978——) 1、背景: 文革的深刻教训 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平反冤假错案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978——) 2、表现 (1)法制建设的方针的提出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平反冤假错案 首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全面立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意义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978年以来)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意义) 4、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右图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创作的漫画作品《留得残枝叶自生》(注:图中的X线是后人加的)。有人曾经这样评论这幅漫画:“清楚地表达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丰子恺之流还是顽强地保存他们的反革命力量,以图有朝一日东山再起的反革命阴谋”。请推断该评论出自下列哪一运动中( ) 解析:从材料中的“无产阶级专政”、“反革命阴谋”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事情。 答案:B A.“大跃进” B.“文化大革命” C.社会主义改造 D.人民公社化
2.(2010年海南质检)刘少奇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我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刘少奇这些掷地有声的话反映出的问题是( ) A.文革的全面发动 B.文革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无情践踏 C.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D.中共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答案:B
3.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 “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A、B两项是对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得出的教训或启示;D项不符合题意;依据“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可知C项正确。 答案:C
4.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①干部队伍官僚主义严重 ②我国还没有出台社会主义法律 ③一些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 ④亟待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联系邓小平的话及所学知识判断,可知②错误,因为1954年我国就出台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答案:B
5.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300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制定了4 000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说明(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构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行使立法权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答案:D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有立法权及监督行使法律的权力,②错误;各级地方人大只能制定不与宪法相违背的法规,④不正确。
6.中共“十七大”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而村民选举是基层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B.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 C.村民选举制度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 D.“海选”制度是基层民主的唯一形式 解析:“海选”制度是村民行使权利实现基层民主的一种创新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 答案:D
7.2008年3月,作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第一次选出的农民工代表,朱雪芹、康厚明、胡小燕三人在出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立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从农民工中间产生人大代表,这说明( ) A.我国是农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B.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C.我国农民阶级已经成为我国的领导阶级 D.我国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答案:B 解析:人大代表从农民工中间选出,这说明了人民真正拥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明显不符,均可排除。
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借鉴国外经验和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创造性地处理了哪些关系?(5分) 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有何发展?(4分) 材料二 云南省富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人民网 (2)材料二表明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有何发展?(4分) 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保障公 民的基本权利。
材料三 “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做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胡锦涛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使“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现阶段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措施:完善人民民主,健全民主法制,拓展民主 渠道,保障民主权利,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党的 领导与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尊重公 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 权等。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初步建 设时期 (1949~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改革开放 新时期 (1978年至今) 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1)对公民民主政治权利和人身权利践踏 (2)对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和民主法律制度破坏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法制建设方针:十六字(十一届三中全会) 法制建设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 (1)重新召开“两会”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的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4)基层民主建设,村民选举制度 改革开放 新时期 (1978年至今)
阶段小结: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制度 性质 发展演变 国家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1954年确立,“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完善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政体 1949年初步建立,1956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政党制度 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确立,1954写入宪法,1982年健全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制度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体系 人民当家作主 阶段小结: 结构 特色 过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特色 人民当家作主 制度初建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过程 建设中断的曲折时期:“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新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法制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趋向完善
考点三:祖国统一大业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国两制”的提出的背景 “一国两制”的含义与意义 香港与澳门回归 我国政府为了祖国统一在台湾问题上的努力
祖国统一大业
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 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 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 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 政策》; “九条声明” 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3、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构想具有了法律效力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两制并存: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高度自治:设立特别行政区,港澳台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和平统一: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香港问题的形成 香港地区 实质:中英国家之间的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 1842年 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42年 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租期为99年。 1860年的《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实质:中英国家之间的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
统一之路 港澳的回归 香港回归 1982年 中英首次谈判 英:主权换治权 中:主权没商量 1984年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 统一之路 港澳的回归 香港回归 1 1982年 中英首次谈判 英:主权换治权 中:主权没商量 2 1984年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 3 1997年7月1日 香港顺利回归
统一之由 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澳门问题的形成 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后贿赂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留。 统一之由 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据最早、时间最长的地区。 澳门问题的形成 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后贿赂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留。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土。 1951年葡方仍宣布,澳门是它的一个“海外省”。 实质:中葡国家之间的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
统一之路 港澳的回归 澳门回归 八七声明 九九回归
为什么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呢? (1)、前提——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方案——“一国两制” (3)、法律依据和保障—— 中英、中葡的两 个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群众基础——大陆人民和港澳同胞 渴望祖国统一
统一之由 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战遗留问题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 ◆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统一之由 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的由来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 ◆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 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 ◆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及其附属岛屿。 ◆ 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 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台湾。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美三个联合 公报均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战遗留问题
香港、澳门能够成功地回归祖国的根源是什么?我国对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处理主要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答: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不同: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香港、澳门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主权问题) 台湾问题——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内政问题)
2005年,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祖国大陆 ——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打破隔绝状态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90年海基会成立(台方) 1991年海协会成立(大陆) 1992年两会达成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5年,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祖国大陆 ——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C B 【巩固练习】 A、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中 2、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叙述错误的是 1、中国政府开始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A、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中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的谈话中 C、《告台湾同胞书》 D、1982年通过的宪法中 C 2、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 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C、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D、特别行政区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 B
C D 3、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全民族的共同愿望 4、标志两岸关系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是 A、实现两岸间真正停火 B、台湾海基会和祖国大陆海协会成立 C、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D、两会达成 “九二共识” D
5、关于香港问题,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表明 A、英国霸权地位丧失 B、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 C、中国的国际地位极高 D、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在国际关系中有主动权 D
当前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05/3国民党副主席江炳坤 —“经贸之旅” 05/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 —“和平之旅” 05/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搭桥之旅” 05/7, 新党主席郁慕明— “民族之旅”
祖 国 统 一 大 业 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 ①根本保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极大增强 ②人心所向:实现统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③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国际法依据:中美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献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 ⑤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 ⑥榜样借鉴:港澳回归,并保持了繁荣,提供了榜样和借鉴。 ⑦当前,两岸高高层接触频繁,直航初步实现。 ⑧两岸经济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等。
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 (1)一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2)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祖 国 统 一 大 业 A、1990.9李登辉声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 B、1994.4李登辉公开否认“一个中国”原则; 祖 国 统 一 大 业 A、1990.9李登辉声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 B、1994.4李登辉公开否认“一个中国”原则; C、1999.7李登辉提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国与国”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 D、2002.8陈水扁首次明确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 E、2003.9.28陈水扁在民进党十七周年党庆晚会上第一次亮出“台独”时间表,声称要在二00四年“完成历史性首次‘公投’”,……于二00七年实施“新宪法”。
愿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台 湾 特 别 行 政 区 T A I W A N
港、澳、台地区 高度自治权 民族自治权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对比“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的联系与区别。 民族区域自治 解决的问题不同 实行地区不同 权限不同 社会制度 不同 联系 为解决民族问 题而设置的 为实现中国和平统 一而设立的 少数民族聚居区 港、澳、台地区 高度自治权 民族自治权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1.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2.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的自 治权。3.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受 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
“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却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之所以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主要得益于“一国两制”的( ) ①社会主义原则 ②祖国统一的原则 ③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原则 ④实事求是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1.“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一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答案:B
答案:C A.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C.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D.邓小平的主观努力 (2009年皖南八校联考)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下图反映了两个瞬间,这两个瞬间之所以出现,其共同的根本原因是( ) 答案:C A.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C.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D.邓小平的主观努力
2.台湾《中国导报》刊载周玉埕《读近代史感言——兼谈中国统一》的文章,指出:“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愤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期。”这充分说明( ) A.台湾历来就是我国领土 B.近百年来台湾屡遭欺凌 C.炎黄子孙渴望中国强大 D.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问题中的台湾问题。 回答第(1)问注意从材料一中寻找有效信息,加以 提炼加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两岸民族认同感的亲情; 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 台湾地区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温总理的一席话?1987年 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的 发展有哪些突出表现? 材料二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地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温总理的一席话?1987年 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的 发展有哪些突出表现? (2)表达他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的情感,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 表现: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海基会和海协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通”。
两岸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三 “我写的是一部抗争与泣血的回归史。‘两岸统一’不是人为的遐想,也不是标语式的口号,而是被生生割裂的海峡两岸发自生命本身的呐喊,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阎延文(《台湾风云》作者) (3)材料三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 两岸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