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人口与城市 银川二中 董金玲
目 录 2012年全国新课标考纲展示 依纲梳理知识体系 主干知识整合与要点知识串讲 考情分析 2011年全国高考真题演练
2012年全国新课标考纲展示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依纲梳理知识体系 人 口 人口增长 人口迁移 环境人口 容量 模式 分布 原因 影响 因素 地 域 文 化 特点 城市化 城市地域 结构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城市形态 城市内部空间 结构的形成因 素和模式 城市土地 利用和功能 分区 标志、进程、 城市化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 市
主干知识整合 5
6
难点突破1: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人口年龄金字塔的阅读规律 它具有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分析由人口年龄结构特征所反映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以及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作用。 1.图形剖析:图形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图中的纵轴表示各年龄段,横轴分别表示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图的塔基底座越宽,顶端越尖,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大,反映人口高出生率、高增长率的特征;塔身越接近下窄上宽的形状,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小,反映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特征。 2.三种人口金字塔的模型: 人口金字塔基本上可分三种类型,即:(1)年轻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如左图);(2)成年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急剧收缩(如中图);(3)老年型——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下窄上宽(如右图)。
难点突破2:人口老龄化 (2011江苏卷 ) 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1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 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 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 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 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 老,劳动力充足。
热点追踪:欧洲债务危机与人口老龄化 难点突破2:人口老龄化 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的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年型的社会。 一、人口老龄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1、出生率下降 2、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延长 二、人口老龄化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热点追踪:欧洲债务危机与人口老龄化
主干知识整合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1
12
难点突破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1福建卷)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 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采人口为主。读表完成3~4题。 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考查】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突破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 入 地 有利: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劳动力不足状况;提高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等 不利:可能引起生态问题;加大城市教育、住房、交通和社会治安压力,加重了环境负担等 出 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人才外流等
主干知识整合 15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科技水平:科技水平提高,使环境人口容量增加 地区的开放程度:开放程度越高,环境容量越大 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少
主干知识整合 17
主干知识整合 四、城市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优势条件 举例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热带的高原,气温、降水适中,适宜居住 巴西高原的城市分布 山区的河谷和较开阔的低地 中国汾河谷地、渭河谷地的城市分布 气候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适宜人类生存 世界大城市多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河流 供水和运输功能、军事防卫 中国南方的城市分布,伯尔尼、巴黎、波士顿 矿产资源 资源优势,矿产开发;降低成本。影响矿业城市宏观分布的经济条件 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中国鞍山等一批新兴城市
城市化进程不合理-“虚假城市化”(南美) “滞后城市化”(南亚) 城市人居环境变差 中心区衰落 逆城市化 城边发展快 大都市连绵带 主干知识整合 五、城市化 1、两类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的比较 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速度 水平 趋势 早 晚,二战后起步 1950 1990 年 城 市 人 口 比 重 (%) 先快后慢 速度加快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高 低 城市化进程不合理-“虚假城市化”(南美) “滞后城市化”(南亚) 城市人居环境变差 中心区衰落 逆城市化 城边发展快 大都市连绵带
难点突破4:两类国家城市化的比较 (2011浙江卷1) 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比较;沙特阿拉伯的地理环境与城市化的关系;沙特阿拉伯的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 国家 甲 乙 丙 丁 城市化水平(%) 90 83 66 32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局部地区的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它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使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造最大的地方
3、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环境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村 转变为 城市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 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人口 分散、农业人口 密集、非农业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低 高 信息、交通 欠发达 发达 文化、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难点突破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查: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1天津卷)12.(27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1天津卷)12.(27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乙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4%。2011年该省部分地区在我国“十二五”中被确定为农业基地(如图7所示) (3)据文字材料,指出乙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请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出一条证明此矛盾产生的依据: (6分) 答案: 矛盾:城镇用地(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依据: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小,耕地有限;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规模大)。 考查: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城市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 环境 居民燃煤等排出的烟尘,工矿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隔离带 水 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苦熬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垃圾 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 影响休息、工作和交通及身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隔离带 交通拥挤 居住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时间和能源严重浪费,城市环境差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布局道路,加快建房 就业困难 失业率高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内城衰落、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主干知识整合 六、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地域形态
主干知识整合 2.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区的形成
29
主干知识整合 3.城市地域结构 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不同的地域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0
主干知识整合 4.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难点突破6: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11上海卷地理)(七)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7.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①土地价格 ②发展历史 ③交通条件 ④生活习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目前,一般城市选择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影响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A.土地价格 B.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条件 D.土地利用效率 (11上海卷3)12.土地价格是形成城市土 地利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影响地价的 最主要因素是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 是否便捷,右图是某地区地价等值线分布 图,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①②两地之间 地价高低情况的是 (B)
等级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主干知识整合 七 等级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5
提高城市等级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 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 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 的物质(如粮食、副食 品)条件,丰富的劳动 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 地等 交通条件 他于交通枢纽上的城 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 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 服务,使其服务范围 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 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考情分析 人口问题,特别是贫苦人口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人口问题的考查多以人口为切入点,结合历史、政治等知识多角度的进行综合考查。人口与城市的关系问题也是考试的切入点。 有关人口方面今后的高考从命题内容上看,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再生产的类型,人口迁移以及人口问题是考查的重点。城市的合理规划是高考热点,重点是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以及对城市的总体方案设计。考核的形式也会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多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构成图或表格、曲线折线等方式呈现信息。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涉及人口迁移、人口合理容量、人口问题等影响因素或现象的读图提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有关城市在高考命题中,要结合具体城市分析城市化进程、地区差异及其产生问题和解决途经,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原因、城市的合理规划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测或描述城市地域类型及分布特征,阐释影响因素。从考查内容上看,考题侧重于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进程及特征、城市环境问题。从考查形式上看,考题贴近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实际,选择题与综合题形式并重。从能力上看,侧重考查对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突出读图提取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查。
考查内容: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统计图的判读; 考查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2011年全国高考真题演练 ( 重庆卷 ) 图2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3-5题 3.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5.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人口增长方式的判定 考查内容: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判读能力; 2011年全国高考真题演练 (广东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 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中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8. 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 .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考查内容: 我国人口迁移的特征、原因及其影响; 2011年全国高考真题演练 (海南卷)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 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16~18题。 16.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17.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18.该现象会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 .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考查内容: 我国人口迁移的特征; 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011年全国高考真题演练 (天津卷)12.(27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天津卷)12.(27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乙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4%。2011年该省部分地区在我国“十二五”中被确定为农业基地(如图7所示)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 请结合图表信息简述其原因。(6分) 近年来,乙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比甲省高;甲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出为主,乙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
地域文化差异的认识 考查内容: 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因素; 2011年全国高考真题演练 (上海卷地理)(三)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6.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 ①华南妈祖文化 ②江南水乡文化 ③华北平原文化 ④荒漠绿洲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图像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 城市化特征; 城市功能区的布局 考查内容: 2011年全国高考真题演练 (山东卷文综地理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 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图像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 城市形态的判别; 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考查内容: 2011年全国高考真题演练 (天津卷) 1. 图1 2010年卫星拍摄的京津地区夜景照片,从中可以看到所示城区的 A.空间形态、道路格局 B.耗能状况、商业区分布 C.空间结构、经济水平 D.人口密度、功能区分布 3.这种商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前天津城市发展生产的影响主要是 A.扩大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 B.提高商品制造业的比重 C.奠定了中心商务区形成的基础 D.调整了商业区的控件布局
图像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 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考查内容: 2011年全国高考真题演练 (江苏卷 ) 图9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 与图9中M—N一线地阶等级变化相符的是 【答案】C 18.图中P区域地阶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 土地形状部规整 B. 交通不方便 C. 远离市中心 D. 受铁路影响
图像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考查内容: 和采取的措施: 2011年全国高考真题演练 (江苏卷 )图11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双项选择) 21. 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A.兴建污水处理厂 B.疏浚河道 C.加强道路建设 D.完善排水系统
考查内容: 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情境,考查城市交通 和城市功能分区; 图像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 2011年全国高考真题演练 (北京卷) 图7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0、11题。 10.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11.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城区 A.甲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结束 201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