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 与 职业病预防.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 国家粮食局油脂研究院科普中心 国家粮食局油脂研究院健康大课堂. 主讲人: 林亭 “ 饮食新概念 ” 科普讲座 饮 食 与 健 康饮 食 与 健 康.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第六章 呼吸 第 一 节 肺的通气 莲山中学甘春华制作.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的 组 成 呼吸道: 肺: 鼻腔咽 喉气管支气管 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运动: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 肺的通气: 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包括呼气 和吸气两个过程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
调查人数 421 人 回收 415 份 有效卷 402 份 调查结果 目前同学近视人数多.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雾化吸入法 定义 目的 常用药物 常用方法 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 湿化气道 控制呼吸道感染 改善通气功能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岳阳市第十中学 王瑕.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麻风愈后者皮肤生理屏障功能的研究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生理研究室.
法定职业病---尘肺 王爱华.
左乳腺癌术后的PDT治疗.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成果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肺结核.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Welcome.
炎症.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碘量法应用与实例:维生素C含量测定.
植物和我们.
卫生法规 主讲人:石悦.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及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糖尿病流行病学.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家用电器技术基础与维修技术》 第四章 分体式空调器 第一节 分体式空调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一、分体式空调器的组成
甲状腺激素.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慢性甲基汞中毒 卢德飘 11班3组.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③如何进行行为安全观察.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化学品清单 类型.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烟草的危害.
ATP SLYTYZJAM.
新型前处理技术替代铁系磷化和锌系磷 化 提供涂装结合力和耐蚀性 多金属处理:铁,锌, 铝 基材形成纳米级转化膜 浸泡和喷淋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预防医学系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你有过呕吐的经历吗? 你感到胃液是什么味道的?
第一节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预防医学系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Astrid Schödel 全球质量管理总监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职业危害因素 与 职业病预防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宪法》第42、43、44条对公民劳动权利和义务,对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等作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共十三章一百零七条,于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和劳动法律体系的母法,是制定和执行其他劳动法律法规的依据。与生产安全健康有关的内容包括: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放假的规定;关于用人单位在安全健康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劳动者安全健康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伤亡事故管理的规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共七章七十九条,于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基本管理原则是“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对职业病的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的诊断管理,对职业病病人的治疗与保障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当然我国目前职业病防治的形势还非常严峻,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只要我们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坚持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到2020年就会实现生产安全健康(健康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达到和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职业病情况: 卫生部部长陈竺2009年4月24日在我国保护农民工健康高层论坛会上指出: 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严峻,尘肺和职业中毒居高不下。截止2008年底,各类职业病累计70多万例,其中尘肺病累计发病近64万例,已死亡14万多例。 近几年,平均每年新发现尘肺病1万多例,同时尘肺病发病工龄明显缩短,急、慢性职业中毒呈上升趋势。 据专家估计,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职业病总数还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农民工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

目前,全国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高达2500万人以上,农民工已成为职业危害的主要受害群体。 重庆市职业危害:初步查明,有对作业人员产生职业伤害和危害的企业共有5807家,直接或间接触职业危害的员工有128万人以上。 ..\ 事故案例\新华网郑州7月27日电 尘肺.doc

重庆市今年正在全面实施“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的五个重庆建设。“ 平安重庆”建设含“五大安全”:社会治安、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居住安全。 在安全生产方面提出了“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三大行动,这对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我们相信到2012年将会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节 职业性危害因素 一、来源 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主要来源于原料、中间产物、产品、机器设备的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电离辐射及非电离辐射、污染性因素等职业性危害因素,均与生产过程有关。

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作业时间过长、作业强度过大、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长时间强迫体位劳动、个 别器官和系统的过度紧张,均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3、与作业环境有关职业性危害因素 ① 厂房布局不合理,厂房狭小、车间内设备位置不合理、照明不良等; ② 生产过程中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等; ③ 露天作业的不良气象条件。

二、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1、化学危害因素 (1)工业毒物 如铅、苯、汞、锰、一氧化碳、氨、氯气等。 (2)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水泥粉尘、有机性粉尘、金属粉尘等。

如高温(中暑)、高湿、低温、高气压(减压病)、低气压(高原病)等。 (2)电离辐射 有x、a、β、r射线和中子流 等。 (3)非电离辐射 2、物理危害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 如高温(中暑)、高湿、低温、高气压(减压病)、低气压(高原病)等。 (2)电离辐射 有x、a、β、r射线和中子流 等。 (3)非电离辐射 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微波、激光等。 (4)噪声。 (5)振动。

3、生物危害因素 皮毛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布鲁杆菌、森林脑炎、病毒、有机粉尘中的真菌、真菌孢子、细菌等。如屠宰、皮毛加工、森林作业等。

一般情况下,职业危害因素常以五种状态存在: 三、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职业危害因素常以五种状态存在: ① 粉尘: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于0.1mm,主要是机械粉碎、碾磨、开挖等作业时产生的固体物形成。 ② 烟尘:又称烟雾或烟气,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微粒,直径小于0.1mm,多为某些金属熔化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氧化凝聚形成。

③ 雾: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为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而形成。烟尘和雾又称为气溶胶。 ④ 蒸汽:液体蒸发或固体物质升华而形成。如苯蒸气、磷蒸气等。 ⑤ 气体:在生产场所的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在空气中的气态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

新修订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的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

常见部分毒物在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mg/m3)如下: 一氧化碳 :30 ; 氨:30; 苯 :40 ; 一氧化碳 :30 ; 氨:30; 苯 :40 ; 甲醛:3 ; 氯气:1 ; 甲醇:50; 汽油:300; 硫化氢:10; 铅:0.05; 二氧化硅:2; 水泥粉尘: 6; 石棉粉尘:2; 煤尘: 10。

四、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呼吸道 凡是以气体、蒸汽、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 较大的粉尘大部分可以被鼻毛滤掉,气管上的纤毛可以将沉积在气管壁上的粉尘通过粘液运送到咽部排除,只有较小的粉尘才能到达肺部。粉尘微粒越小,对人体危害越大。

2、消化道 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的原因: 一是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毒物后没有及时用流动的水清洗或清洗不彻底,就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进入消化道; 二是由于饮食、水等被毒物污染。 教育员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接触毒物的过程中应严禁饮水、进食、吸烟;工作完毕后必须用流动的水将手冲洗干净;接触毒物的衣物、鞋、帽应放在安全地方,及时清洗干净。

3、皮肤 脂溶性毒物经皮肤吸收后,还需要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具有水、脂溶性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裸露的皮肤出汗时更容易被毒物侵害。 五、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毒物的分布 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全身。当体内毒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发生中毒。

毒物在体内各部位的分布并不均匀,同一毒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也不相同,有些毒物相对集中在某些组织或器官中,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中,苯多分布在骨髓及类脂质中。 2、生物转化 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这个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加毒性(增毒作用)。(敌百虫——敌敌畏)

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3、排除 毒物代谢产物可经肾、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排除,其中经肾随尿液排除是最主要途径,常用测量尿中的毒物含量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的情况。

按照职业危害因素(毒物)作用的性质,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刺激性、腐蚀性、窒息性、麻醉性、溶血性、致敏性、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等。 六、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按照职业危害因素(毒物)作用的性质,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刺激性、腐蚀性、窒息性、麻醉性、溶血性、致敏性、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等。 1、刺激性 • 对皮肤的刺激:许多化学品能引起皮肤干燥、粗糙、疼痛,这种情况被称作皮炎。

• 对眼睛的刺激:眼睛接触化学品会产生流泪、酸痛等感觉。伤害程度取决于毒性的大小和采取急救措施的快慢。 • 对呼吸道的刺激:呼吸系统接触化学品后会引起气管炎、肺炎、肺水肿。 2、过敏 皮肤接触环氧树脂等化学品会产生过敏性皮炎(皮疹或水泡)。呼吸系统接触甲苯、福尔马林等化学品会引起职业性哮喘(咳嗽、呼吸困难)。

3、窒息(缺氧) 单纯窒息:环境中的氧气被惰性气体(N2、CO2等)所冲淡,当氧的浓度降到17%以下,机体会出现缺氧,引起头晕、恶心,严重者会死亡。 化学窒息:化学品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机体缺氧。O2+hb hnO2 CO+hb hbCO。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要大于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300倍以上,CO含量达0.1%时就会造成严重缺氧。还有氰化氢、硫化氢等毒物都会引起化学窒息。

案例:睡觉到半夜,危险悄悄降临临 ~ 八人煤气中毒 案例:睡觉到半夜,危险悄悄降临临 ~ 八人煤气中毒 2006年11月17日凌晨,在汉口江汉北路179号,八人回家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澡后,打牌到凌晨2点才睡觉,到3时许,屋内八人全部一氧化碳中毒。谭某首先感到头昏想吐,邓某上则所时昏倒地后用脚蹬门吵醒其他人,许某打电话报警,120赶来将八人送医院抢救脱险。

4、昏迷和麻醉 乙醇、乙醚、烃类会导致中枢神经抑制,出现昏迷和麻醉现象,严重者会死亡。 5、全身中毒 有些化学品会引起一个或多个系统中毒并扩展到全身。 6、致畸 麻醉性气体、水银、有机溶剂等会对胎儿造成危害,导致胎儿畸形。 

7、致癌 长期接触一定化学品会致癌,潜伏期一般为4~40年。如:砷、石棉、镍等会引起肺癌;苯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镍、木材、皮革粉会引起鼻腔癌;苯胺、皮革粉会引起膀胱癌。 8、致突变   试验结果表明80~85%致癌化学物质对后代发育都有不同程度影响。

  9、尘肺(矽肺)   尘肺是微小尘粒沉积在肺组织中引起肺组织弥漫性、纤维性病变。潜伏期一般为5~15年。石棉、石英粉、滑石粉、煤粉、水泥粉等都能引起尘肺病。 毒物的危害主要是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皮肤、眼等部位的危害。

职业病: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及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即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第二节 职业病 职业病: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及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即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根据卫生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职业病目录》,职业病包括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共10类115种疾病。

1、尘肺(13种) 2、职业性放性射疾病(11种) 3、职业中毒(56种) 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

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 6、职业性皮肤病(8种) 7、职业性眼病(3种) 8、职业性耳聋、喉、口腔疾病(3种) 9、职业性肿瘤(5种) 10、其他职业病 职业病种类.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所规定的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一是患病的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劳动者; 二是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是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 四是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职业病特点: ① 病因明确; ② 病因多数可定量检测,有明显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③ 接触同一种职业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病例发生,很少出现个别病例; ④ 早期发现,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良好。

职业病的诊断: ① 职业史; ② 生产环境的劳动卫生学调查; ③ 临床表现; ④ 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

常见职业病:在矿山、建筑安装工程、冶金、锅炉、电力等行业的建设、运行过程中,常见职业病有尘肺、锰中毒、苯中毒、氨中毒、噪声性耳聋、急性放射病、中暑等。 一、尘肺      尘肺仍是不少国家目前最重要(严重)的一种职业病,特别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在矿山、水电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尘肺的主要工种有:开挖各工种、风钻工、爆破工、水泥搬运与拆包工、破碎工、拌和楼各工种、筛分工、电焊工、喷砂除锈工以及其他生产过程中接触各种粉尘的工人。

1、粉尘的种类 (1)无机性粉尘。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滑石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铅等;人工无机性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 (2)有机性粉尘。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烟草等;动物性粉尘,如兽毛、角质、骨质、毛发等;人工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炸药、人造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指上述各种粉尘混合存在。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是这类粉尘。

(1)矽肺: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 (2)硅酸盐肺:长期吸入含有结合二氧化硅粉尘如石棉、滑石、云母等粉尘引起。   2、尘肺的分类 按尘肺发病时间可分为速发型、慢型、晚发型;按病理改变分为胶原纤维化型,间质纤维化型,结节型,不规则型,弥散型,团块型;按粉尘来源分为矿物性与非矿物性等。在我国按病因将尘肺分为五类。即: (1)矽肺: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 (2)硅酸盐肺:长期吸入含有结合二氧化硅粉尘如石棉、滑石、云母等粉尘引起。 (3)炭尘肺:长期吸入煤、石墨、炭墨、活性炭等粉尘引起。 (4)混合尘肺: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如煤矽尘、铁矽尘、电焊烟尘)引起。 (5)金属尘肺:长期吸入某些金属粉尘(如铁、锰、铝尘等)引起。

  3、尘肺病因和发病机理    尘肺的病因是吸入致尘肺的粉尘,但吸入这类粉尘并不一定会导致尘肺的发生。人体呼吸器官本身就有很强的防御粉尘进入和沉积体内的功能,吸入空气中的粉尘。首先经过鼻毛格栅的阻滤,继而受到鼻咽腔解剖结构的影响,气流方向和速度改变,在鼻腔及咽部形成涡流,尘粒受惯性作用,大于10μm的易撞击而附着于上呼吸道壁上,这样一般可阻滤吸入空气中30~50%的粉尘。  

气流进入下部呼吸道,随气管、支气管的逐级分支,气流速度更加减慢,气流方向改变,气流中的尘粒沉降附着于管壁的粘液膜上,粘液膜下纤毛细胞的摆动将粘液推向喉部,随痰排出体外,此部分阻留的粉尘多在 2~10μm大小。 能进入肺泡的尘粒,多数小于 2μm,大部分被肺内吞噬细胞所吞噬,通过覆盖在肺泡表面的一层表面活性物质和肺泡的张弛活动,移送到具有纤毛细胞的支气管粘膜表面再被移送出去。进入肺泡的尘粒只有很小一部分被细胞(吞噬有粉尘的吞噬细胞)带入肺泡间隔,经淋巴或血液循环而到达肺及人体的其他组织,引起生理病理作用。

进入肺泡不能被清除的粉尘,因其本身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引起不同的组织反应。通常将吸入粉尘引起的肺组织反应分为纤维性变和非纤维性变两种类型。 纤维性变型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可使肺及毛细血管等组织破坏而形成瘢痕,产生肺气肿或肺组织结构变形,这些改变一般不可逆,危害最大。 非纤维性变类型(或称肺粉尘沉着症)不形成瘢痕组织,不破坏肺泡和肺的组织结构,一般是可逆性损害。 由于生产中的粉尘多是混合存在,影响粉尘的生物学作用因素较多,因此,粉尘引起的这两种肺组织反应并非绝然分开。

4、尘肺的临床表现    尘肺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被人们发现。因粉尘的致病性及其浓度不同,从开始接尘到发现临床尘肺,一般要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但近年来也有速发尘肺病的报道,由于长期接触高浓度和高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致使接触半年左右就发生矽肺病。 初期尘肺常在进行 X射线胸片检查时才被发现,此时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病程进展或有合并症时,可出现气短、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及咯痰等症状以及心肺功能、化验指标等的改变。

5、尘肺诊断 主要依据确切可靠的粉尘作业史及质量良好的胸部X射线片进行诊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诊断标准》(GBZ 70-2002)规定,尘肺病诊断X 射线胸片表现分期为: (1)无尘肺(O) ① O:X 射线胸片无尘肺表现。 ② O+:胸片表现尚不够诊断为I期。 (2)一期尘肺(I) ① I:有总体密集度1 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两个肺区。 ② I+:有总体密集度1 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 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2 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 个肺区。

(3)二期尘肺(II) ① II:有总体密集度2 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 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3 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四个肺区。 ② II+:有总体密集度3 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 个肺区;或有小阴影聚集;或有大阴影,但尚不够诊断为Ⅲ者。 (4)三期尘肺(III) ① III: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短径不小于10mm。 ② III+:单个大阴影的面积或多个大阴影面积的总和超过右上肺区面积者。

尘肺诊断后应及时调离粉尘作业,采取积极的对症及恢复功能的综合治疗,目的是恢复功能,减轻痛苦,延缓病情进展,延长寿命。 6、尘肺的治疗 尘肺诊断后应及时调离粉尘作业,采取积极的对症及恢复功能的综合治疗,目的是恢复功能,减轻痛苦,延缓病情进展,延长寿命。 目前尚无根治办法,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者多年来研究了一些治疗药物,如克矽平、柠檬酸、汉防已甲素、羟基哌哇、磷酸哌哇等。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在用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增强营养,生活规律化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近几年来,也有采用大容量肺灌洗的治疗方法,根据国内外的经验,肺灌洗主要适用于: (1)尘肺:包括矽肺,煤肺、煤矽肺、水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各种无机尘肺,病期为O+,Ⅰ、Ⅱ、Ⅲ期。这些患者需无合并肺结核、肺大泡、严重肺气肿、气管支气管畸形及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血液病。一般适合60岁以下的患者。 (2)重症或难治的下呼吸道感染,如难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 (3)肺泡蛋白沉积症。 (4)慢性哮喘持续状态。 (5)吸入异物的清除等。

二、职业中毒 任何化学品都是有毒的,所不同的是引起生物体损害的剂量不同。通常把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体损害的那些化学品叫做毒物。 毒物的毒性常用致死中量(半致死量) LD50 (mg/kg)或LC50 (mg/L)来表示:即表示能使一组被试验的动物(小白鼠)死亡50%所需的剂量。毒物的致死中量越小说明毒性越大。毒性分级如下表所示:

接触锰机会较多者主要是电焊工、金属结构制作安装工,钢筋加工及机修工等。 锰中毒分急性锰中毒和慢性锰中毒两种。 1、常见金属及类金属毒物的危害 (1)锰中毒 接触锰机会较多者主要是电焊工、金属结构制作安装工,钢筋加工及机修工等。 锰中毒分急性锰中毒和慢性锰中毒两种。 急性锰中毒(manganese poisoning)可因口服高锰酸钾或吸入高浓度氧化锰烟雾引起急性腐蚀性胃肠炎或刺激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慢性锰中毒主要见于长期吸入锰的烟尘的工人,临床表现以锥体外系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是神经行为功能障碍和精神失常。

①发病机制: 锰主要通过呼吸道和胃肠道吸收,皮肤吸收甚微。锰在血液中,以二价的形式与血液中β1球蛋白结合成不牢固的结合物,分布到全身,特别在富有线粒体的肝、肾、胰、心、肺、脑的细胞中为多。随着时间的延长,体内蓄积的锰可以重新分布,在脑、毛发、骨骼中锰逐步相应增加;后期脑中含锰量甚至可超过肝的存积量,多在豆状核和小脑。 锰大多经胆囊分泌,随粪便缓慢排出,尿中排出少量,唾液、乳汁、汗腺排出微量。锰选择性地作用于丘脑、纹状体、苍白球、黑质、大脑皮层及其它脑区。

病理改变可见神经细胞变性和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局部血管有充血、管壁增厚、血栓形成及周围组织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等。由于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的损伤。 严重锰中毒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退行性变,肝脂肪变性,心肌和肌肉纤维可有水肿和退行性变,肾上腺缺血和部份坏死。 慢性锰中毒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与神经细胞变性、神经纤维脱髓鞘以及多巴胺合成减少、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兴奋作用相对增强等导致精神-—神经症状和出现震颤麻痹综合征。

② 临床表现 在通风不良条件下进行电焊,吸入大量新生的氧化锰烟雾,可发生咽痛、咳嗽、气急,并骤发寒战和高热(金属烟热)。 慢性锰中毒一般在接触锰的烟尘3~5年或更长时间后发病。早期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酸痛、下肢无力和沉重、多汗、心悸和情绪改变。病情发展,出现肌张力增高、手指震颤、腱反射亢进,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和情绪不稳定。后期出现典型的震颤麻痹综合征,有四肢肌张力增高和静止性震颤、言语障碍、步态困难等以及有不自主哭笑、强迫观念和冲动行为等精神症状。 锰烟尘可引起肺炎、尘肺,尚可发生结膜炎、鼻炎和皮炎等。

③ 诊断 慢性锰中毒的诊断应根据密切的锰接触史和以锥体外系损害为主的神经和精神的临床表现,参考现场空气中锰浓度,测定头发、尿、粪便中锰的含量来判断。并与其他病因引起的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鉴别。

④ 治疗 锰烟雾引起的“金属烟热”可对症处理。 慢性锰中毒的驱锰治疗可用依地酸钙钠、促排灵或二巯丁二钠,近年来用对氨基水杨酸钠(PAS)治疗锰中毒,可使尿锰排出量为治疗前1.5~16.4倍。口服剂量每次2~3g,每日3~4次,3~4周为一疗程。 静脉用药:对氨基水杨酸钠(PAS)6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每日1次,连续3天,停药4天为一疗程;4~5疗程后症状有好转。出现震颤麻痹综合征可用左旋多巴和安坦等药物。

2、铅(Pb)中毒 银为灰色重金属。长期接触铅粉尘、铅烟或食入被铅污染的食物、水等都会引起铅中毒,能导致恶心、呕吐、便秘、脐痛、腹绞痛和触痛、贫血、肢体麻木、伸肌麻痹、震颤、头痛、肌肉痛性痉挛、关节痛、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精神错乱、肝炎、夜尿、血尿、蛋白尿、孕妇流产、怀死胎、畸胎等症状。

3、汞(Hg)中毒 汞俗称水银,银白色液体。急性汞中毒主要表现为腐蚀性胃炎、气管炎、汞毒物肾炎、急性口腔炎等。慢性汞中毒主要表现在神经 — 精神症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震颤。一次吸人2.5g汞蒸气可以致死。

4、铬(Cr)中毒 铬为银白色有光泽金属,铬的六价化合物毒性最大,三价铬化合物次之,二价铬及金属铬为最小。 经误食、吸人式皮肤吸收后,会引起鼻炎、鼻出血、鼻中隔穿孔、眼结膜炎’、接触性皮炎、湿疹、溃疡、上皮癌咽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恶心、厌食、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肺支气管癌、肺癌等。

5、钡(Ba)中毒 钡为银白色金属。其可溶性盐(例如氯化钡)被误食或吸人后有高毒,会刺激眼或呼吸道,引起瞳孔散大、呼吸麻痹、尘肺、皮炎、脱发、呕吐、腹绞痛、肌震颤、高血压、头昏、心律不齐、中毒性出血性脑炎,呼吸衰竭等,碳酸钡被误食后可被胃酸分解为可溶性钡而发生中毒。

2.常用有机溶剂的危害 (1)苯中毒 苯是一种无色、有芳香味的碳氢化合物,透明、易挥发、易燃、易爆。在油漆、喷漆等作业中常用苯作溶剂,从事油漆、喷漆、皮鞋以及经常焊接已经做好油漆的工件的电焊工易发生苯中毒,常有慢性中毒病例发生。 ① 苯的中毒原理 苯由呼吸道吸入高浓度的苯蒸气以及大量苯液污染皮肤或误服均可引起急性中毒,口服致死量约为10毫升。其毒性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另外对造血、呼吸系统也有损害。

苯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急性苯中毒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出现昏迷和肌肉抽搐;慢性苯中毒表现为出现造血障碍,早期常见血白细胞数减低,进而出现血小板数减少和贫血,患者可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月经过多等临床表现。 ② 苯中毒临床表现 急性苯中毒临床表现: 急性苯中毒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麻醉为特征,并可出现全身性危重症状,重者数分钟内可死亡。人最低吸入800~1000mg/m3浓度的苯蒸气4~6小时即可引起急性苯中毒,吸入1.6g/m3浓度的苯1小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6.1~6.4g/m3浓度下吸入5~10分钟可导致死亡。

急性苯中毒起病急骤,多于吸入高浓度苯蒸气后数分钟至几小时内突然发病,临床表现为:    轻度中毒者可有头痛、头晕、流泪、咽干、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步态不稳;皮肤、指甲及粘膜紫组、急性结膜炎、耳鸣、畏光、心悸以及面色苍白等症状。   中度和重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加重、嗜睡、反应迟钝、神志恍惚等外,还可能迅速昏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全身皮肤、粘膜紫绀、呼吸增快、抽搐、肌肉震颤,有的患者还可出现躁动、欣快、谵妄及周围神经损害,甚至呼吸困难、休克。

慢性苯中毒临床表现: 慢性苯中毒是长期吸入一定浓度的苯引起慢性中毒,有头晕、头痛、无力、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症状,或齿龈、皮肤出血,女性月经失调或过多。血液变化是主要表现,开始先有白细胞减少,以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和贫血,严重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即白血病。

慢性中毒:无特效解毒药,治疗根据造血系统损害所致血液疾病对症处理。 ③ 苯中毒治疗 急性中毒:应迅速将中毒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立即脱去被苯污染的衣服,用肥皂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注意保暖。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急救原则与内科相同,可用葡萄糖醛酸,忌用肾上腺素。 慢性中毒:无特效解毒药,治疗根据造血系统损害所致血液疾病对症处理。

(2)二硫化碳(CS2 )中毒 二硫化碳为无色、油状、透明液体。二硫化碳主要经呼吸道进人人体。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步态蹒跚及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丧失、瞳孔反射消失甚至死亡,慢性中毒可出现记忆力衰退、迟钝、失眠、乏力等。

3.窒息性与刺激性气体的危害 (1)氨中毒 氨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味、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常温下加压可以液化成液态氮。氨制冷在工业、民用中普遍使用,如在水利水电等建设中常用氨作混凝土生产系统制冷剂,且用量越来越大,溪洛渡工程混凝土拌和系统制冷系统氨用量达130吨,已构成国家标准规定的重大危险源。 氨的危害一是容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二是容易发生中毒事故。

① 临床表现   接触氨后会嗅到强烈刺激气味,眼流泪、刺痛。过浓的氨水溅入眼内可损伤角膜,引起角膜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角膜穿孔、晶体混浊、虹膜炎症等,可导致失明。   吸入氨气可引起咽、喉痛、发音嘶哑。吸入氨浓度较高时可引起喉头痉挛、声带水肿,发生窒息。

氨进入气管、支气管会引起咳嗽、咯痰、痰内有血。严重时可咯血及肺水肿,呼吸困难、咯白色或血性泡沫痰,双肺布满大、中水泡。   吸入高浓度的氨可诱发惊厥、抽搐、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个别病人吸入极浓的氨气可发生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肺继发感染时病人高烧、咯血性黄痰,呼吸困难、紫纣。消化道受损可引发腹痛、呕吐等,后期出现黄疽及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等。

a 脱去衣服用清水或1%~3%硼酸水彻底清洗接触氨的皮肤。用1%~3%硼酸水冲洗眼睛,然后点抗生素及可的松眼药水。 ② 治疗   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呼吸新鲜空气或氧气。呼吸浅、慢时可酌情使用呼吸兴奋剂。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不应轻易放弃。喉头痉挛、声带水肿应迅速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抢救。   a 脱去衣服用清水或1%~3%硼酸水彻底清洗接触氨的皮肤。用1%~3%硼酸水冲洗眼睛,然后点抗生素及可的松眼药水。

b 静滴10%葡萄糖溶液、葡萄糖酸钙、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喉头水肿。   c 雾化吸入氟美松、抗生素溶液。   d 昏迷病人使用20%甘露醇250ml静注,每6~8小时一次,降低颅内压力。   e 可以用高压氧辅助治疗。

(2)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几乎不溶于水的气体。 在矿山、隧道、地下工程等施工生产过程中,一氧化碳中毒常发生在地下工程开挖和狭窄场所缺氧环境中,特别是长隧洞开挖如果通风不良或爆破后不进行充分通风排烟就进入洞内爆破工作面,很容易发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中毒事故。 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烧煤取暖,或使用燃气热水器淋浴等都有可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中毒机理: 一氧化碳攻击性很强,空气中含0.04%~0.06%或以上浓度很快进入血流,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占人体内所有的红细胞,紧紧抓住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不放,使其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取代正常情况下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的氧合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 O2+hb hnO2 CO+hb hbCO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300倍。一氧化碳中毒后人体血液不能及时供给全身组织器官充分的氧气,这时,血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大脑是最需要氧气的器官之一,一旦断绝氧气供应,由于体内的氧气只够消耗10分钟,很快造成人的昏迷并危及生命。

当人们意识到已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往往已为时已晚。因为支配人体运动的大脑皮质最先受到麻痹损害,使人无法实现有目的的自主运动。此时,中毒者头脑中仍有清醒的意识,也想打开门窗逃出,可手脚已不听使唤。所以,一氧化碳中毒者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救。 临床表现: 轻型: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为10%--20%。表现为中毒的早期症状,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

中型: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30%-- 40%,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虚脱或昏迷。皮肤和粘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数天内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状。 重型:发现时间过晚,吸入煤气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在50%以上,病人呈现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会很快死亡。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严重,常留有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当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后,救助者必须迅速按下列程序时行救助: 现场急救: 当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后,救助者必须迅速按下列程序时行救助:   因一氧化碳的比重比空气略轻,故浮于上层,救助者进入和撤离现场时,如能匍匐行动会更安全。进入室内时严禁携带明火,尤其是开放煤气自杀的情况,室内煤气浓度过高,按响门铃、打开室内电灯产生的电火花均可引起爆炸。   进入室内后,应迅速打开所有通风的门窗,如能发现煤气的泄漏源应迅速排出,如关闭煤气开关等,但绝不可为此耽误时间,因为救人更重要。

然后迅速将中毒者背出充满一氧化碳的房间,转移到通风保暖处平卧,解开衣领及腰带以利其呼吸及顺畅。同时呼叫救护车,随时准备送往有高压氧仓的医院抢救。 在等待运送车辆的过程中,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肺内导致窒息。为促其清醒可用针刺或指甲掐其人中穴。若其仍无呼吸则需立即开始口对口人工呼吸。并应尽快送往医院抢救,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人工呼吸绝不可停止,以保证大脑的供氧,防止因缺氧造成的脑神经不可逆性坏死。D:\视频资料\aqcs-7煤气中毒.wmv

(3)氰化物中毒 氰化物指氰化氢气体或氰化钠、氰化钾等。氰化氢(HCN)和氰根(CN-)是一种剧毒物质,短期内大量吸人或误服,可使人在数秒内无预兆地突然昏迷,1~15min内呼吸停止而死亡。 (4)硫化氢(H2S)中毒 硫化氢为无色、带有臭鸡蛋样气味的气体,吸人后对人体有剧毒,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当接触浓度较高时,由于迷走神经反射,会立即发生昏迷和呼吸麻痹而呈“闪电式”的死亡,严重的会使人立即产生喉头痉挛、咽喉水肿而窒息。..\事故案例\开县井喷事故.ppt

(5)氯气(Cl2 )中毒 氯气呈黄绿色、具有异臭的强烈刺激性气体,易溶于水。慢性中毒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减退、肺气肿以至肺硬化,当空气中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发生急性中毒,接触0.5~1h亦有生命危险。..\事故案例\氯气泄露事故.ppt (6)光气(COCl2) 光气为无色气体,有烂稻草味。当空气中光气达到30—50mg/m3时可发生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起初干咳,数小时后加重,皮肤发绀、呼吸困难、口吐血性泡沫、脉搏加快、血压降低、虚脱、心力衰竭甚至窒息死亡。

(7)二氧化氮(N02 )中毒 二氧化氮为红棕色刺鼻气体。急性吸人可导致急性肺水肿、化学性肺炎、化学性支气管炎等,潜伏期可达48h。长期接触氮氧化物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神经衰弱症候群以及过敏及心动过速。

4、影响工业毒物危害人体的因素 在工业毒物作用下,是否能发生中毒,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与毒物进入途径和在体内的代谢、吸人剂量有关,还与毒物的化学结构、理化特性、作业环境和劳动强度等有很大关系。

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它在体内可能参与干扰各生化过程,参与的程度和速度决定毒作用的性质和大小。一般情况下: (1)化学结构的影响 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它在体内可能参与干扰各生化过程,参与的程度和速度决定毒作用的性质和大小。一般情况下: ① 不饱和键化合物的毒性大于饱和键化合物的毒性; ② 含Cl- 化合物的毒性一般大于—NO2化合物毒性。

② 毒物的分散度越大,其化学活性增大,毒物作用越大; ③ 毒物的挥发性越大,在空气中形成浓度越高,吸人和中毒的危险性就越大; (2)理化特性的影响 ① 毒物在体内的溶解度越大,其毒性越大; ② 毒物的分散度越大,其化学活性增大,毒物作用越大; ③ 毒物的挥发性越大,在空气中形成浓度越高,吸人和中毒的危险性就越大; ④ 气温越高,加速毒物的挥发,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3)毒物的相加作用 两种毒物的同时存在,可能表现为毒性相加或毒性相乘作用,从而显示更大的毒性。 (4)生产环境状况的影响 生产环境条件的好坏和劳动强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毒物对人体危害的程度。 ① 高温、高湿、高气压在不同程度上会增加毒物吸收的速度。 ② 接触毒物时间长,会使毒物进人人体的量增多,危害性大。 ③ 劳动强度大会使肺吸入量增加而使毒物吸入速度加快,使耗氧量增加,从而使劳动者对于某些毒物所致的缺氧更敏感。

(5)个体差别 不同的劳动者个人由于年龄、性别、中枢神经状态、健康状况以及对毒物的耐受性、习惯性或过敏性不同,在同样作业环境下对毒物毒性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总之,接触毒物后是否发生中毒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规律,控制不利因素,可以有效地防止中毒现象的发生。

6、急性中毒的现场急救 (1)吸入毒物的急救 ① 应立即将病人脱离中毒现场,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解开衣领,如有假牙应取出、呕吐物应清除,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可吸入氧气。 ② 病人昏迷时,将舌头牵引出来,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③ 发生呼吸心脏骤停,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D:\视频资料\AVSEQ02触电烧伤急救.DAT

(2)清除皮肤毒物 迅速使中毒者离开中毒场地,脱去被污染的衣物,彻底清洗中毒者的皮肤、毛发等,通常使用流动清水或温水反复冲洗身体,清除沾污的毒物。有条件者,可用1%醋酸冲洗碱性毒物,用小苏打水或肥皂水冲洗酸性毒物。 (3)清除眼中异物(毒物) 迅速提起眼睑,用0.9%盐水或流动清水冲洗5~10分钟。酸性毒物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碱性毒物用3%硼酸溶液冲洗。然后可点0.25%氯霉素眼药水或0.5%金霉素眼药膏以防止感染,无药液时,只用微温清水冲洗亦可。 (4)患者经过上述处理后,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D:\视频资料\AVSEQ02创伤中毒急救.DAT

三、噪声的危害 噪声是由不同频率和强度的许多声音杂乱混合而成。从生理学讲,就是一切不需要的,使人烦恼的声音。 在人类生存的空间里随时随地都存在,环境噪声、交通噪声、机械噪声、空气动力和电磁噪声组成的生产噪声等的污染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听觉器官首当其冲。一次高强度脉冲噪声的瞬时暴露所引起的听觉损害称急性声损伤,因多见于爆震后故又叫爆震性耳聋。由长期持续性强噪声刺激引起者叫慢性声损伤,即噪声性耳聋。

1、症状 噪声大于90分贝严重危害听力损伤,噪声大于70分贝影响正常工作,噪声大于50分贝影响人正常睡眠。 噪声危害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听力减退及耳鸣。早期听力损失在4000Hz处,因此,对普通说话声无明显影响,仅在听力计检查中发现,以后听力损害逐渐向高低频发展,此时感到听力障碍,严重者可全聋。耳鸣与耳聋可同时发生,亦可单独发生,常为高音性耳鸣,日夜烦扰不安。

初次接触噪音有以下不适感受者,表示易遭受噪音损伤: ① 暴露噪音数小时即感头晕、头痛、耳痛、耳鸣和耳聋者; ② 出现周身不适,如疲倦、心情抑郁、失眠、心血管刺激反应(如心律不规则)、血压高、以及血糖、胆固醇增高,肠胃蠕动加快,消化道溃疡等。

(1)早期如有4000Hz听力下降而无自觉症状者,休息数日或数周常可自行恢复,并服用维生素B1,如血管扩张剂:三磷酸腺苷二钠; 2、治疗 (1)早期如有4000Hz听力下降而无自觉症状者,休息数日或数周常可自行恢复,并服用维生素B1,如血管扩张剂:三磷酸腺苷二钠; 中药:复方丹参片,三七片和高压氧等治疗。      (2)有炎症需配合服用抗生素治疗。      (3)头昏麻木者应坚持每天按摩。 (4)如治疗效果不理想可配戴助听器。

四、高温中暑 夏季露天作业和通风不良环境中作业容易发生中暑现象,特别是在中午气温高、湿度大、太阳直射强的环境作业更容易发生中暑,发病病情与个体健康状况和适应能力有关。   1、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   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正常人的体温处于动态平衡,维持在37℃左右。人体基础代谢、各种活动、体力劳动及运动,均靠糖及脂肪分解代谢供能发热,热量借助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排汗、呼吸、排泄等功能,通过辐射、传导、对流、蒸发方式散发。人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尤其是体弱或重体力劳动时,若散热障碍、导致热蓄积,则容易发生中暑。

(1)中暑先兆:在高温环境下作业一段时间后,出现乏力、大量出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体温正常或略高。   (2)轻度中暑:除以上症状外,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3)重症中暑:除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热痉挛、腹痛、高热昏厥、昏迷、虚脱或休克表现。

中暑是指因处于高温高热的环境而引起的疾病,一般有三类: (1)热射病 它是人体在高温或伴随高温的环境下,体温调节机能失调,体温、脑温上升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障碍。其症状除了头晕、恶心、剧烈头疼、耳鸣等前期症状外,还表现为发汗停止、皮肤干热、体温上升、直肠温度可达41~43℃,患者多处于昏睡、意识不清的状态。

医生建议,如果发现有人中暑,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保持呼吸畅通,服用清凉饮料、藿香正气液,严重者及时送医院救治。 (2009)重庆新闻: 记者 何薇8月11日报道 38岁工交司机上月中暑昏迷发热24天未醒 新桥医院的医生表示,这是一种重度中暑引发的— 热射病。每年夏天都会收治1~2例这种严重中暑的病人。今年较多,目前就收治了5例。一位是厨房蒸馒头的工人,一位是在地里做农活的老农,两位基建工人,一位工交司机(王太军)。其他几位经过2~3天治疗就出院了,象王太军这样突然爆发如此严重的病例,还比较少,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严重中暑时对肾、肝、肺功能都有损伤)。 医生建议,如果发现有人中暑,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保持呼吸畅通,服用清凉饮料、藿香正气液,严重者及时送医院救治。

(2)日射病 主要是强烈的太阳辐射或高温辐射直接作用于人的头部引发的。由于颅内积热、温度过高,脑神经系统出现急性的功能失调,从而使人产生剧烈的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 (3)热痉挛 它是因大量出汗后,人体内电解质丧失过多,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而引起的。常常发生在高温高热的作业现场,最典型的症状是肌肉痉挛和疼痛,从而引起呕吐。发病时,体温并不怎么上升。

① 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至阴凉处、通风处静卧,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 2、治疗与护理   (1)中暑先兆与轻度中暑 ① 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至阴凉处、通风处静卧,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 ② 服用防暑降温剂:如仁丹、十滴水、霍香正气液等。并补充含盐的清凉饮料: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经以上处理即可恢复。   (2)重症中暑病人处理原则:降低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积极防治休克及肺水肿。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应遵守职业卫生(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原则,开展综合治理。 第三节 职业病预防 一、职业病预防原则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应遵守职业卫生(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原则,开展综合治理。 一级预防:从根本上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指对新建项目职业危害的控制;对现在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要进行改善,减少危害和污染,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级预防: 即早期发现职业危害特点和职业病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实行健康监护,早期发现、早期鉴别、早期诊断;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场所经常进行检查、检测,使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符合国家标准。

三级预防: 即对已经患职业病的员工,应尽快做出正确诊断。对确诊者,要保障病人享受职业病有关待遇,及时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不能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人,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处理。

(一)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 1、职业卫生标准(插入)职业卫生标准.doc 二、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 常见毒物在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mg/m3)如下: 一氧化碳 :30 ; 氨: 30; 苯 :40 ; 甲醛: 3 ; 氯气: 1 ; 甲醇:50; 汽油: 300; 硫化氢:10; 铅:0.05; 二氧化硅:2; 水泥粉尘:6; 煤尘:10; 石棉粉尘:2 。

2、职业危害因素监测 我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具体可按以下规定执行: (1)产生粉尘、噪声、毒物、辐射、高温等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应实行评价监测和定期监测制度,对超标的作业环境及时治理。 (2)评价监测应由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格的机构承担,并按照规定定期评价监测。生产使用周期在2年以上的大中型人工砂石料生产系统,在正式投产前应进行一次评价监测。

④ 辐射:至少每年监测一次,特殊情况及时监测。 (3)定期监测可由施工单位自行监测,也可委托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监测,其监测周期为: ① 粉尘:各粉尘作业区至少每季度测定一次粉尘浓度,作业区浓度严重超标的,应及时监测。按粉尘种类每年测定一次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分散度,特殊情况应及时采样分析。 ② 噪声:各噪声作业点至少每季度测定一次A声级,每半年进行一次频谱分析。 ③ 毒物:各毒物作业点至少每半年测定一次,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的测点,应及时测定,直至浓度降至最高允许浓度。 ④ 辐射:至少每年监测一次,特殊情况及时监测。 ⑤ 高温:每年在高温季节至少监测一次。

3、职业病防治管理 《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的预防管理工作,主要应包括劳动过程中的防护、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病康复治疗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总结起来,可归纳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明确专人负责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2)完善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3)应配合卫生、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对施工单位遵守安全生产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开展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落实劳动保障条件和防护措施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并落实查处意见。 (4)应为职业危害场所中从事施工生产的人员配备相应劳动防护用品、器具。 (5)对从事具有职业危害的施工生产人员应在岗前、岗中、离岗时进行职业体检,岗中体检宜每年一次,离岗体检应覆盖协作队伍人员。

(6)应建立职业接触有害因素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7)发现作业人员患有职业病和职业禁忌症,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积极采取治疗措施,确保作业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8)应落实女员工“四期”保护措施,办理女员工特殊疾病保险,不得安排女员工从事相应禁忌劳动岗位上的工作。 (9)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有治疗、休养、工作、调整、病假、生活补助、抚恤等待遇。

(二)职业危害的防治 1、防尘措施 工艺上的防尘措施包括从工艺方法上和从工艺布置上两个方面。 (1)工艺方法上的防尘措施 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既能推动生产的发展、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的劳动条件,降低车间的粉尘浓度,减少粉尘对从业人员的危害,并为改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如采用工艺过程密闭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式等。

(2)工艺布置上的防尘措施 工艺布置与防尘工作有很大关系,在工艺布置时考虑到防尘措施,有利于减少粉尘对人体危害和对环境污染。 ① 从通风角度考虑。工艺设备和生产流程的布局应使主要工作地点和操作人员多的工段位于车间内通风良好和空气较为清洁的地方,减少受粉尘危害的人数。

② 从隔离角度考虑。有严重粉尘污染源的工段散发粉尘和有害物较多,尽可能用实体墙和其他部分隔离,最好布置在单独的厂房内。 ③ 从工艺流程角度考虑。在布置工艺设备和安排生产流程时应该为除尘系统,包括风管敷设、平台位置、粉尘收集或污泥法除尘等合理布置提供必要的条件。

(3)湿式作业 在生产过程中,对工件或原料加入适量的水分使之湿润后进行操作,以防止粉尘的飞扬,称为湿式作业。湿式作业是利用含矽原料都有较好的亲水性这一特性来达到防尘目的。当石英砂中水分超过6%时,砂中就开始有黏结现象,从而能防止粉尘的飞扬。湿式作业是一种简单易行和效果较好的防尘方法。目前采用湿式作业的有石英磨粉、玻璃、搪瓷、凿岩等行业。

(4)通风防尘 通风防尘一项积极有效的技术措施。 局部的机械通风防尘需要的风量最小,防尘效果最好。如果受生产条件的限制,不能采用局部通风,或采用局部通风后,室内粉尘浓度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就应采用全面通风。 全面通风是对整个车间进行通风换气,用新鲜空气把整个车间的有害物质浓度冲淡到国家标准以下。 (5)安装除尘设备。主要有布袋除尘器、静电除尘器、旋风除尘器等。

根据我国多年的防尘经验,总结出“革、水、风、密、护、管、查、教”八字综合防尘措施经验,即: ① 革。改革工艺和技术革新,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② 水。即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 ③ 风。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在密闭、半密闭发尘源的基础上,采用局部抽出式机械通风,将工作面含尘空气抽出,并同时采用局部送入式机械通风,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 ④ 密。将发尘源密闭,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尽可能用罩密闭,并与排风结合,经除尘处理后再排入大气;

⑤ 护。即个人防护措施; ⑥ 管。加强规章制度和通风除尘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杜绝违章作业和跑、冒、滴、漏现象; ⑦ 查。定期检查、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对经常的接触者要定期健康检查; ⑧ 教。加强宣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

2、毒物的控制措施 (1)操作控制 操作控制主要是消除或降低工作场所的危害,防止工作人员在正常作业时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卫生等。

• 替代:选用无毒或低毒化学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如选用无毒或低毒脂肪烃替代粘合剂中的苯,用甲苯替代喷漆中的苯。 • 变更工艺: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如温度、压力、物料比、原料的选择等。 • 隔离:就是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在有害环境中。即把生产设备与操作控制室隔开。

• 通风除尘:有效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的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保证作业人员的健康,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2) 个体防护 个体防护用品是阻止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屏障。用人单位必须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防护用品主要有:头部防护器具、呼吸防护器具、眼防护器具、身体防护用品、手足防护用品等。

国家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生产、销售实行许可制度。防护用品必须具备生产许可证、安全鉴定证、产品合格证。对于生产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还必须取得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标志。 员工使用中要做到“三会”: ① 会检查防护用品的可靠性; ② 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③ 会正确维护防护用品。

此外,应设置淋浴室、更衣室,及时清洗工作服;经常清洗作业场所;设置警戒线等措施。 (3)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预防职业危害最重要的措施,主要有:①安全设施的“三同时”;②危害的识别与评价与控制;③张贴安全标志、标签,技术说明书;④作业场所的监测;⑤教育培训和资质认定;⑥医学监护(三级预防)等措施。即要建立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措施。

3、噪声的控制措施 噪声性耳聋:如果长时间在强噪声下工作,持续不断地接收噪声的刺激,日积月累,听觉疲劳不能消除,直至人耳内听觉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 成为永久性听力损失。 国家标准,生产场所噪声应控制在85db(A)。

工程开挖、钻孔、放炮及大型装载运输设备、空压机操作等; 生产性噪声作业环境主要有: 工程开挖、钻孔、放炮及大型装载运输设备、空压机操作等; 砂石料生产破碎、筛分、制砂及皮带输料系统巡视、检查、操作等; 混凝土生产拌合楼骨料运输、配料、下料、卸料;混凝土浇筑平仓机、振捣器、振捣车操作等; 机电安装作业风刨打磨、铆接、鎯头敲击操作等; 辅助施工企业木工机械操作、钢筋加工机械操作;修造企业的设备噪声及人工钢板调直作业等。

噪声控制的基本措施: (1)降低声源噪声 降低声源噪声是控制噪声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通过研制或选择低噪声设备,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提高机器设备的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使发声体不发声,或者大大降低发声体的辐射功率,这是控制噪声的根本途径。 (2)在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 由于客观原因而无法降低声源噪声时,就必须在噪声的传播途径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采用“闹静分开”和吸声、隔声、消声、隔振等噪声控制技术等。

(3)卫生保健措施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上述方法无法实现,噪声仍然很强的情况下,可以对遭受噪声的个人进行防护,最简单的是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常用的有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 采取定期健康检查、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经常检查噪声的发生情况和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等。

4、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经过某一中心位置或平衡位置的来回往复运动称为振动。 按振动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分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两种,有的以一种振动为主,有的则受两种振动的共同作用,常见的和危害性较大的是局部振动。 振动以振动波形式对组织交替压缩与拉伸并向四周传播开去。机体组织对振动波的导性优劣顺序是: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等。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表明在大脑皮层功能下降,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或缩短,植物神经系统组织营养障碍,皮肤感觉迟钝,触觉、温热觉、痛觉和振动觉的功能下降。 ②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以导致心率过缓、心律不齐、血管痉挛、脑血管改变等。 ③ 对肌肉系统的影响。可能引起握力下降、肌肉萎缩和疼痛等。

④ 对胃组织的影响。振幅大而冲击强的振动,会引起胃和关节的改变等。 ⑤ 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振动的影响和噪声不同,振动引起听力损失的以125—250Hz的低频音为主,长期会引起听力下降。对机体还有其他一些影响。 全身振动多为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常引起足部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改变,常出现呕吐、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衰弱等现象。全身振动还可引起内脏移位、胃分泌机能障碍、肠蠕动发生改变。

(2)振动的预防 伴有生产性振动的作业很多,其危害相当明显,振动病的发病率比较高,目前又无良好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即使立即脱离振动作业岗位,恢复也相当缓慢,甚至仍会继续发展。因此控制生产性振动危害,预防振动的发生非常重要。 振动的防护措施主要有消除或减少振动源,切断或控制振动的转换途径,以及加强个人防护措施等。

① 从建筑物上防振动。厂房的结构与形式对防止振动有很大作用。为了预防全身振动,建筑厂房地基时,就应注意预防振动。 ② 从机械设备上预防振动。从工艺和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振动源,这是预防振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改革生产工艺,不但能消除振动危害,同时也提高生产效率和工艺质量。如机器、设备应安装在单独隔离的基座上,设备地基与建筑物地基之间应利用空间层、橡胶、石棉、毛毡、软木或其他弹性材料隔开,以隔离振动源。

⑤ 个人防护。使用防护手套,多层布手套和棉手套均可阻止振动。长期从事振动作业的工人应定期进行查体。如发现患病,应及时调离原作业环境。 ③ 减少振动的接触时间。尽可能减少操作人员在振动中的停留时间,应有适当的工间休息。技术性不强的振动作业工种,可以考虑操作人员的轮换制度,并尽可能减少女工参加振动作业。 ④ 改善操作方法及加强技术培训。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将振动工具用机械支持。不熟练的人员,由于握持工具往往比熟练的操作者受到的振动更大,所以对使用振动工具的人应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 ⑤ 个人防护。使用防护手套,多层布手套和棉手套均可阻止振动。长期从事振动作业的工人应定期进行查体。如发现患病,应及时调离原作业环境。

5、射频、电离辐射的危害及防护 各种工业设施中的交流电路都会向周围空间放射电磁能,形成有一定强度的电力磁力作用的空间。若在某一区域内有变化的电场或磁场存在,这种电场和磁场交替地产生,由近及远,互相垂直,并与自己的运动方向垂直地以一定速度在空间内传播,称为射频电磁辐射。射频电磁场强超过一定限度时,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电离辐射是指由。a射线、β射线、r射线和中子流等组织中的原子和分子产生电离辐射。当电离辐射放射线作用于机体的剂量超过了容许剂量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1)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① 一般影响。机体处在射频电磁场的作用下,会吸收一定的辐射能量,发生生物学作用。在临床表现出神经衰弱症候群:头疼脑涨、失眠多梦、疲劳乏力、记忆力减退、心悸等,或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脱发、体质下降、多汗等症状,部分女工发生月经周期紊乱现象,少数人员指颤、易激动。此外,还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某些病变,如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等现象。 ② 其他影响。大功率的射频设备形成的射频辐射会对通讯、电视以及附近的电子仪器、精密仪表、参数测试等造成一定的干扰。强的电磁辐射可能构成某些武器弹药的严重威胁,可能使金属器件之间相碰撞时打火引起燃烧和爆炸。

(2)射频辐射的防护 ① 屏蔽。屏蔽是控制射频电磁场传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即将电磁能量限制在指定的空间范围内,阻止其传播、扩散的措施。 ② 实行区域控制。在射频辐射造成的污染与危害较为严重的某些范围内,可以采取将辐射源相对集中,同时可在工作区域内进行绿化、种植树木等以防辐射。 ③ 个人防护。对在电磁场强大区域内工作的人员,可根据情况穿防护服等。

(3)电离辐射的危害 ① 体外伤害。指射线由体外穿人机体而造成的损伤。χ射线、β射线、γ射线、γ粒子和中子流都能造成这种伤害。 ② 体内伤害。指放射性物质被吞食、吸人、接触或通过皮肤直接进入人体而造成对机体的损伤。 ③ 电离辐射对人体组织细胞会造成损伤效应。主要是阻碍和伤害细胞活动抗体并导致细胞死亡。放射线还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可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遗传性效应有的在第一代子女中出现,也可能在下几代陆续出现。

(4)电离辐射的防护 ① 封闭性防护。将放射源藏在壳内,在正常情况下不向周围环境扩散放射性物质,称为封闭型放射性工作的防护,也简称“封闭源”。 ② 开放型防护。放射源无包壳,在操作时有可能向周围环境扩散的称为开放型放射性物质,也称“开放源”。对“开放源”的防护,称为开放型防护。

6、中暑的预防措施 ① 改进工艺,对热源采取隔离措施; ② 通风降温,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③ 制冷降温,中央空调等; ④ 保健措施,个体防护、清凉与含盐饮料、藿香正气液、人丹等; ⑤ 医疗预防,高血压、肝肾疾病、内分泌疾病、重病患者恢复期以及体弱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重庆市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 1、高温分级:一般高温:35 ℃—37 ℃, 中度高温:37 ℃—40 ℃, 强度高温:40 ℃及以上, 2、防护规定: 一般规定: (1) 向劳动者宣传防暑和中暑的自救常识; (2)建立中暑报告制度; (3) 5-9月向露天工作和室内高温工作人员免费提供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清凉饮料; (4)提供防暑保护设施和用品;

3、设立工间休息场所条件 (1) 离高温工作区域或地点较近; (2)隔绝高温和热辐射影响; (3)设有凉棚、座椅、电扇等基本防暑降温设施;有条件的可增设空调、喷雾电扇及淋浴设施; (4)备有清凉饮料和常用防暑药品; (5)通风良好;

4、高温分级防暑规定: 一般高温:制订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确保防暑降温设备器材正常运行; 中度高温:工作时间不超过6小时;停止12时-16时高温时段工作;因生产工艺必须在高温时段露天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合理调整作息时间;每天发放高温补贴5-10元; 强度高温:用人单位经采取降温措施不能使劳动者工作场所温度低于37 ℃的,应暂停高温露天作业;未停作业的,每天发放高温补贴10-20元。

5、法律责任 (1)未按规定发放高温补贴或清凉饮料,由安监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处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2)未按规定提供保护设施和用品,暂停和调整工作时间而造成劳动者身体健康严重损害或伤亡的,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含司法追究); (3)工会组织依法履行监督职责。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