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老人社會參與的意涵 第二節 老人的休閒活動 第三節 老人的志願服務 Ch09 老人的社會參與 第一節 老人社會參與的意涵 第二節 老人的休閒活動 第三節 老人的志願服務
前言 隨著國人平均餘命的延長,退休時間亦相對增加,惟因退休後伴隨著失去固定的經濟收入,以及喪失身心健康、家庭與社會關係及生存目的,產生自我退縮的現象。 另一方面,退休後屬於人生的樂齡階段,今日多數老人具健康良好、有經濟的保障和教育程度高的三大特徵,使得「學習與社會參與」成為退休老人必須發展的課題。
第一節 老人社會參與的意涵 現代退休者通常需經歷漫長的退休生涯,表示閒暇時間的增加、人際關係顯著的改變。 第一節 老人社會參與的意涵 現代退休者通常需經歷漫長的退休生涯,表示閒暇時間的增加、人際關係顯著的改變。 倘若無法善加規劃此充裕的時間,安排有意義的休閒生活,勢必將造成適應不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指出,老人參加愈多的學習活動,就愈能融入社區的生活,參與志願服務的程度愈高,其心理適應愈好。 心理適應將會影響生理適應,故社會參與有助於增進退休的生活適應。
一、社會參與的定義 參與是指一個人在某一團體中,投注個人思想、行為及其他資源,以使團體受到影響,而產生某種預期結果的活動。例如:將社區的公共性議題,透過住在該區範圍裡的居民參與共同決定。 社會參與是什麼?就老人來說,就是以具體行動奉獻其豐碩的智慧、經驗和能力以回饋社會,重新扮演新社會角色。 社會參與不僅提供機會,讓老人聚在一起、建立友誼、減低孤獨感、互相支持及幫忙,且增進他們的生活滿足感。
二、退休者的社會參與需求與功能 (一)退休者的社會參與需求 老人參加愈多的學習活動,就愈能融入社區的生活,對健康與安寧產生極大幫助。 老人不只是學習型社區的消費者、享受者,也可以成為共同生產者、規劃者,而在參與過程中,更可以獲得實質的學習和成長。 為了滿足老人學習動機,必須做休閒和志願服務的規劃。
(二)滿足老人社會參與的相關需求 滿足適應的需要:強調老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仍有繼續活動的需求,延續中年期的社會活動及社會關係,可獲得較佳的社會適應。 滿足表現的需要: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表現自己的能力,覺得生活有樂趣、人生有意義。 滿足貢獻的需要:將寶貴的生活經驗貢獻給他人,可獲得回饋社會和分享經驗的愉悅,並能體悟生命存在的價值。 滿足影響的需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專長,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發揮影響作用,進而獲得他人的接納和尊崇。
(三)退休者的社會參與功能 老人受到體力衰退的限制,且因身體老化與角色轉變,無法像年輕時廣泛參與,容易被社會隔離或自我退縮。 社會是由個體集合而成的,退休老人應保持與社會交流互動並產生連結,因此,社會參與是老人的基本需要,有助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質。 美國退休人協會,認為應予退休正面的評價:面對一個嶄新且充滿活力的生活層面,它充滿新鮮的機會,可以擴大興趣的範圍、結交新朋友,以滿足個體內心的需要。
(四) 老人社會參與的好處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老人社會參與的好處: 參與公共事務能掌握時事新知。 透過社會參與能拓展人際關係及交友圈。 參與社會活動能豐富生活經驗,從中獲得自我成長。 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能減緩老化。 社會參與為成功老化的元素之一,適度參與社會活動有助於維持健康。
三、老人社會參與的類型與途徑 (一)老人社會參與的類型 社會參與的內容廣泛,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及教育等事務。 社會參與就是在社會情境中的參與程度,包括社團活動、休閒旅遊、宗教活動、志願服務、進修學習、政治參與、社區參與、社會運動、朋友關係、親屬關係等無酬勞性的志願性服務工作。 其中以進修學習、休閒旅遊與志願服務等三項最具意義,老人的社區參與、志願服務、休閒活動等議題也相形的重要。
依據社會參與的性質與分類, 可將老人社會參與情形歸納為兩種主要類型: 正式參與或稱有酬勞的人力資源:與老人商討就業機會,以促進適合老人的就業機會與環境,運用彈性退休的概念,為所有想要工作的老人提供就業機會。 非正式參與或稱無酬勞性質的參與:通常在社區活動中進行,老人社區參與,包括政治活動、文康休閒、志願服務、宗教活動等,老人參與無酬勞性質的活動範圍異常寬廣,主要仍以休閒與志願服務為多。 老人的配偶、子女、親戚、朋友、鄰居等外在支持系統的支持情形,也會導致資源取得的差異性與可近性,進而影響老人非正式社會參與的程度。
(二)老人社會參與的途徑 提供心理輔導管道:建構老人的支持體系,重視老人心理需求及情感性因素,提供老人心靈上的支持,消除面對孤寂的心態,增強自我觀念。 開發科技提供多元接觸:提供讓老人方便運用的電腦網路,作為醫療與親情溝通平臺,讓遠距離的親人有零距離的互動,增進或協助銀髮族追求獨立性、健康以及歸屬感。 擴展社區活動:建立服務輸送網絡,強化家庭及社區功能、結合社福體系及社區發展,提供屬於社區的各項老人活動。
第二節 老人的休閒活動 退休意味著個人勞動任務已有所成;退休也是改變的開始,個人開始有更多機會駐足欣賞過往的人生風景、停下腳步來覺察自己生活周遭其他值得關心的人事物。 退休表示能彈性運用的時間增加,工作和親職壓力也相對減輕,使自己可以更深層地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嗜好,更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例如:訓練唱歌、打球、上健身房、舞蹈等,愉悅地踏上退休後的豐富旅程。
一、休閒的定義 休閒對年輕人,可能只是工作之餘的一種調劑,但對退休者,則是生活的重心,甚至是生活的全部。 休閒的定義,所涵蓋的不限定在旅遊、運動、娛樂等的休憩部分。 休閒是一種知識價值的精神獲得與解放,甚至是一個社會的實像、一件歷史故事,是時空交織下人類生活的智慧,不論探索真相或學習經驗,那是永不止息的,以及作為知識增進的來源,皆可稱之為休閒。
二、老人休閒活動的意義與功能 (一)老人休閒活動的意義 休閒活動,是指任何於自由時間內所進行的各類 活動。 老人休閒是一種活動過程,也是一種生活適應, 協助老人建立自我認同的活動,強調老人需求與 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 良好的休閒活動有助於老人適應環境,保持身心 和諧的均衡狀態。 老人如何安排度過精彩的銀髮人生?必須要養成 學習如何增進退休生活樂趣的方法。
培養興趣嗜好:每一個人的興趣與嗜好不同;喜歡田園生活者,在自家宅院栽種蔬果花木、園藝;喜愛藝文生活者,到處旅遊、聽歌、看電影、欣賞藝文表演、音樂、繪畫等;閱讀愛好者,選擇圖書館、聊天享受寧靜悠閒。 退休後可依自己的興趣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休閒活動,如參加旅遊活動、戶外踏青、社大課程、志工服務等。 保持健康:老人有的疾病纏身,有的含飴弄孫,有的身體衰退,有的退休後減少外出活動,加速身體衰退。保持健康的身體,最重要的是奉行健康的生活模式,以促進健康、預防疾病。
(二)老人休閒活動的功能 老人參與休閒活動,對個人、家庭、社會皆具有正向功能: 就個人而言:提供老人學習新技能及自我表達機會,增進與團體之聯繫,並提供服務他人、維持健康等機會。 就家庭而言:提供老人與家人同享經驗,並幫助老人增加其獨立性,減少對家人的依賴。 就社會而言:使老人再社會化,以良好的情緒適應社會生活,並形成人力資源,回饋社會。
三、老人休閒活動的類型 1.文康休閒: 老人文康及服務機構通常作為舉辦老人休閒、康樂、文藝、技藝、聯誼活動、就業資訊、志願服務、在宅服務、餐飲服務、退休準備、法律諮詢等綜合性服務的老人聚會場所。 2.宗教活動: 《老人福利法》規定,政府應該加以重視和規劃老人的宗教活動,有關機關、團體設法鼓勵老人參與宗教活動,以充實老人靈性生活。
3.政治參與: 老人參與政治活動與老人組織,如退伍協會與退休協會等團體,以確保老人相關權益。 4.藝術與文化活動: 戲劇類:如舞臺劇、相聲、默劇、歌劇等 音樂類:如鋼琴演奏、演唱會、管絃音樂會等 舞蹈類:如芭蕾舞、土風舞、國標舞等 書展:如各類書展、漫畫展等 演講及座談類:如生活美學、電影及藝術欣賞等 平面藝術展覽類:如畫展、書法展、攝影展等 立體藝術展覽類:如雕塑展、陶藝展等。
四、老人休閒活動方式的規劃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臺灣地區目前一年約有39萬人退休,平均每天有一千餘人步入退休生活。 老人休閒活動規劃,以老人為主體,65歲以上的老人一般以社會參與性為主。例如:高爾夫球、宗教活動、旅行、參加慈善或公益性活動,或是到樂齡大學、老人大學或社區大學上課; 75歲以上的老人因體力逐漸衰退,不宜參與過多的戶外活動,多轉移到靜態的室內休閒活動,例如:閱讀、下棋、看電視,偶爾做一些輕柔體操活動。
老人休閒活動規劃原則 以親近社區為原則:老人休閒活動可以選擇在家含飴弄孫,過恬靜自得的生活,以親近社區或家庭為單位,活動具有娛樂或經驗交流為原則。 以老人為本位:保持與退休前生活的一致性,讓每一位老人都能順利享有老年生活的最佳狀態。 有品質的退休生活:要有一定品質的退休生活,需有經濟來源、健康的身體與老友、老伴和家人等支持系統,發展個人興趣嗜好或自願從事無薪報酬的工作,以規劃自己的銀色旅程,調適退休後的心理與社會適應。
五、老人休閒活動的參與 老人階段雖是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但此一發展階段,也是有錢、有閒的黃金年齡階段。 在休閒活動方面,應尊重老人的自主性與意願,選擇最理想的參與方式,自在的參與休活動。依不同情況、時間與地點選擇參與方式如下: 自在的享受一天的日子 老人參與深度旅遊 體育休閒親子活動 時空膠囊之旅
(一)自在的享受一天的日子 上午:睡得好、起得早、喝茶靜神、老人聚會活動、分享生命經驗、讓老人動腦說話,具有預防老化的意義。 中午:享受送餐、配送等在宅服務,包括打掃、洗衣、回收廢品、理髮、購物等服務;午餐後安排替老人沐浴或按摩,保持身心暢快。 下午:輕鬆體能運動、歌唱、繪畫、寫字、團康活動、聊天或說故事、戶外花藝、養魚、日照、園藝勞動,彼此生活互助,讓老人安心的被照顧,並確保被照顧者的生活尊嚴。
(二)老人參與深度旅遊 深度旅遊是一種深入瞭解當地歷史、文化、自然與藝術等內涵的方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重視旅遊品質與加深旅遊體驗的方式。 透過深度旅遊,可增加社會參與的機會,發現生命中的感動,也能與同行的人有所交流,更可以增進彼此的情感。 例如:2007年底,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舉辦「不老騎士團」環臺活動,17位年齡總和超過1300歲的老人,騎摩托車展開為期13天的環臺之旅。
列舉深度旅遊的獨特面向: 歷史之旅:可以親近與感觸得到歷史的印證,如宜蘭、基隆、三峽、淡水、鹿港、臺南等歷史、文物探訪。 文化之旅:族群、聚落、人文、美食、地方特色、節慶等,如高雄美濃、花東原住民文化、鹿谷與坪林茶香、苗栗南庄客家美食、平溪天燈等。 自然之旅:田園農村、景觀、溫泉、生態、登山健行等,如七股鹽山、野柳地質公園、太平山翠峰湖步道、泰安與鳩之澤溫泉等。
懷舊之旅:社區營造、古蹟、遺址、古厝、老街探訪等,如三峽老街、九份金瓜石老街、草嶺古道、林安泰古厝等。 藝術之旅:音樂、戲劇、繪畫、工藝等,如三義木雕、宜蘭傳統藝術中心、鶯歌陶瓷博物館等。 單車之旅:以腳踏車為主要交通工具,慢騎於自行車專用車道,欣賞沿路風土民情與小鎮風光,品嚐當地小吃、瞭解地方文史及生態特色。 如臺中東豐綠色走廊、臺東關山環鎮自行車道、新屋綠色隧道等。
(三)體育休閒親子活動 為了積極維護老人健康與活力,延緩身心功能的退化,應鼓勵老人廣泛參與體育性、教育性或親子娛樂等多元活動。 配合學校課程規劃,將閒置教室空間改為簡易運動教室,提倡適合老人運動的桌球、體適能、舞蹈、遊戲場、趣味活動、益智競賽等。 透過親子共同參與休閒運動,拉近社區民眾與學校之距離,更有助於增進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品質,滿足老人休閒、康樂、文藝、技藝、進修及聯誼等需求,提升銀髮族身心靈快樂,達到健身、防老的雙重效能。
(四)時空膠囊之旅 時空膠囊(time capsule)是把當時文化的代表性資料蒐集在一起,存放在一個隱蔽、安全的容器或處所裡,在一段非常久遠的年代後,由後代子孫發掘出來,當時的文化就會被保存與傳承。 中國古代的佛教寺院把一些經卷放在匣子裡,並埋藏在大殿的地基,如大陸陝西省法門寺、高雄佛陀紀念館秉持傳承精神,特別設計地宮,用來收藏具有當代紀念價值的文物,讓未來參觀者能跨越時空欣賞上一世紀的文物。 老人跨越世代參與時空膠囊之旅,具有回顧過往人生歷程與探索未來生命意義之統合效果。
第三節 老人的志願服務 老人懷抱貢獻知識、經驗、智慧的熱忱,老年人力的運用,對其個人具有延緩老化的作用,又有凝聚社會的作用,志願服務與整體的生活適應具有正向相關,志願服務的程度愈高,生活適應愈趨良好。 我國志願服務之推展,自古已見於文獻記載,有家族互助的家莊、糧食互助的社倉或義倉、人際互助的鄉約、經濟互助的錢會,以及民間團體的閭鄰社區修橋、舖路、興學,為養老育幼機構的無助者捐獻他們的時間、金錢、勞力與物品、濟貧等服務行善行為,皆為志願服務的具體表現。
一、什麼是志願服務 志願服務是一種不接受財務報酬的服務,一種出於自由意志、志願性與對他人有利益的服務。 依據聯合國的界定,志願服務者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有方法,在調整與增進個人對環境的適應,其志趣相接近,不計酬勞。 我國《志願服務法》之定義,志願服務為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所為之各項輔助性服務。
二、志願服務的基本規範 志願服務是一項只求奉獻、不計回饋的崇高服務志業,提供志願服務者,需具備愛心、耐心、恆心、責任心與進取心; 志願服務的精神,是建基於個人對社會的價值取向,而其最終目標係為有效運用社會資源,協助解決社會問題。 執行志願服務時,必須遵守志願服務的基本規範,並瞭解志願服務的特性、價值及其工作形式。
(一)志願服務的行為規範 志願服務是一種助人的工作,更是一種服務人群的工作,必須公正無私才能取得服務對象的信任。 這樣的特質顯示在服務的過程中,必須確立其自身與服務對象的行為準則。 主要的行為規範包括:個別化、有目的之表達感受、控制情感介入、接受督導、接納、不斷自我成長、當事人自我決定權、保守秘密等。
(二)志願服務的特性 志願服務的特性有下列幾項: 它是出自內心的奉獻,誠心服務的意願,自動自發、毫無外力強迫工作。 它是不計酬勞,不求名利,利他助人,非利己與非利潤取向之行為。 它必須由有組織的團體推動,才能獲致預期的目標。 它必須講求助人的服務技巧與方法,才能達到輔助性、補充性的事半功倍績效。 它雖是一種公正無私的奉獻,但仍以和諧群己關係,增進社會福祉為最終目的。
(三)志願服務的價值 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度過不一樣的人生,養成服務為樂的習慣。 瞭解服務對象需要,從服務中學習新知與技能,開闊心胸與眼界。 可以增進人際關係互動、認識新朋友,拓展社會活動的能量。 加強服務對象的社會歸屬感,促進社區意識的發展,營造和諧的社會。 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開創自我的成就與積極表現。
(四)志願服務的類別 社會服務類: 環境維護、協助洽公、推展宣導或推廣工作、弱勢兒童課業輔導、交通導護、解說導覽服務等。 社區服務類: 資源回收、街道認養、整潔維護、社區安全維護、社區綠化等。 社會福利類: 急難救助、資源捐助或募集資源、協助社福機構行政工作、心理諮商、老人問安、居家服務、送餐服務等。
(五)志願服務的工作形式: 直接服務工作: 如老人關懷、居家服務、照顧服務等。 間接服務工作: 如準備餐點、籌備活動、網頁設計等。 行政服務工作: 如寄發捐款收據、圖書資料管理、接聽電話等。 決策諮詢工作: 如董事會或理事會等。 倡導工作: 為慈善或公益組織的服務理念作推廣。 資源捐助: 捐助或募集有形或無形資源,供給公益團體。
三、老人參與志願服務的意義 需求理論: Maslow的需求層次論,認為人類的需求是有層次的,基本的生理及安全等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後,始會再進一步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與心靈層面的滿足。 活動理論: 認為保持活力的老人透過志願服務可尋得新的人際關係,而志願服務與生活適應各層面息息相關,志願服務的活動程度愈高,生理適應、社會適應、心理適應等各層面的生活適應愈好。
三、老人參與志願服務的意義 次文化理論: 老人參與社會活動建立自己的地位,並可獲得同儕的扶持,形成次文化體系。 角色存在論: 老人從工作崗位退休後容易加速身心的老化,需尋求一個新的、有意義的角色,參與志願服務以彌補生活上的空白,重建生活意義,以及自我實現的滿足感。
四、老人參與志願服務的原因 退休人員會選擇參與社會服務的工作,以服務代替工作,這種替代方式愈來愈普遍,主要原因有: 多數人已在職場中得到自工作表現的肯定與自我實現,而今所追求的是更高層次的心靈超越,以獲得身心靈的完全滿足。 近來強調社區主義與公民意識,提供社區民眾參與社區活動的機會,社區民眾或退休老人藉由參與社區活動,以促進個人成長,共同提升社區生活品質。
五、我國推動志願服務的概況 國內社會福利、醫療保健、教育文化、救難消防、交通安全、環境保護等各領域,均運用志願服務人力,鼓勵民眾參與志願服務。 老人參與社團或社會服務活動,獲得服務社區的機會,增進與社會互動關係及精神生活;2011年度計有2萬1千餘位老人志工參與志願服務。 在一個多元化社會裡,民眾福利需求不斷增加,單純依賴政府力量仍有不足,老人志工成為重要的服務人力資源,老人有餘力、餘時對於民眾生活的保障多出一道助力。 。
六、老人參與志願服務的有效作法 (一)人力的彈性運用 許多老人難得與親戚、朋友、鄰居碰面,孤單地過著平淡無趣的生活,因而退休族仍想繼續工作,銀髮族再就業可能成為未來高齡社會的新型態。 (二)退休準備與生活安排 老人從工作崗位退出前應給予有關心理調適、角色改變、休閒教育、人際關係、社會服務等的教育與訓練。 (三)老人教育與服務訓練的宣導 老人在完成家庭與社會責任後,擁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重新服務社會,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家庭教育中心、社區、各類志工團體和講座等宣導志願服務工作,鼓勵退休人士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