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歷史文化探索之旅」 2015 內地交流計劃 專題研習報告 分享會 聖公會陳融中學 南京,中西墓葬建築的比較 「南京歷史文化探索之旅」 2015 內地交流計劃 專題研習報告 分享會 聖公會陳融中學
探究學習歷程 陌生的南京—初次踏足南京,二手資料 作先導 短短的五天—抓緊時間,不能拖泥帶水, 行程第二天要完成 我們的興趣—景點有共通點,作古今陵 墓比較。 我們的計劃—初部:比對陵墓,比較不 同;進一步:分析中國人的陵墓觀。
第一步:觀察 比較明孝陵和中山陵兩者建築特色和風 格從以下幾方面作比較: 一:神道的比較 二:庭院設計的比較 三:整體風格的比較
研究分析:神道的比較 明孝陵 -兩旁放置了六種石獸 -翁仲路放置了8尊石像而用來震懾外族之用。 -石像放置方法可見中國皇帝的傳統思想和禮儀。 中山陵 -神道的兩旁種滿了雪松 -突顯了國家是人民的全新思想。
研究分析:庭院設計 明孝陵 建築平面呈「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 中山陵 像一座平臥的「自由鐘」
研究分析:內部設計, 和整體色彩運用 明孝陵 黃色的瓦頂 外牆則是紅色 連接官殿的一段坡道是用金色的 中山陵 墓室內的天花板是由藍色和白色的 馬賽克拼了國民黨的黨徽 採用藍白色作為主色
小結 兩個陵墓雖然時代不同,但風格相若, 宏大而具氣度。 兩個陵墓都有精心設計。 陵墓和時代不大吻合,傳統皇朝恢大精 緻;但民國以民為本,卻仍然像傳統皇 朝般強調優美浩大,初部我們認為雖然 兩陵墓建成相隔524年,民國可能仍然 保有傳統統治者下葬的禮俗和思想。
第二步:訪問 導遊對明孝陵的印象 導遊們都認為明孝陵的規模比中山陵大 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其建築造詣和統治 意義是十分之大的,在明孝陵之後的明清 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 營建所以認為明孝陵在中國帝陵展史上有 著特殊的地位,「明清皇家第一陵」當之 無愧。他們認為其神道繞過了梅花山,兩 旁的景色十分優美。
南京市民對中山陵的印象: 遊陵市民們都認為中山陵規模十分之大, 十分堅固,雖然經歷過幾次戰爭,但一草 一木都沒有受到毀壞。 因此他們認為中山陵建築的色彩雖並沒有 採用傳統帝陵的黃色琉璃瓦和紅牆,而是 採用藍色屋頂和灰色牆身,但仍然十分吸 引,再加上祭堂內天花板的獨特設計,充 分展示了其西方建築風格的特色。
小結 綜上所述,明孝陵在中國陵墓中,享有美譽和 擁有其特別的建造造詣和意義。而中山陵則是 有其特別之美,集中西風格與一身,讓人耳目 一新。 當然,一般市民單單對兩個陵墓表面外型美觀 有其欣賞之處,評價正面,但非深究墓葬變化 的社會意義,老百姓一般認為建築宏大才能反 映其敬重之心,所以時代不同,陵墓仍然講求 大而美。
總結 在這次的研習中,我們探討了南京兩大著名歷史地標 --明孝陵與中山陵的建築風格和設計的不同,主要在 神道、陵園和內部設計的中西風格相異。固然,兩者 各有特色,一般人頗為欣賞,值得現代人好好保育, 把這些別具心思和意義的建築承傳下去。 另一方面,葬者,「藏」也,自古也是敬重祖先的表 現,但由《易經》所云:「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建築風格漸變日趨奢華,尤以明清陵墓為甚,封樹大 而使人生畏。 五百多年後,雖然進入民國,皇帝制度已消失,但構 建中山陵,除了加入西方元素,其規制亦宏大如帝皇 之風,可見改變個人觀念實非一朝一夕之事。
感想 在平日,我們較少接觸有關中國古建築的知識, 但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對中國古代建築 和中西風格混合的建築多了幾分了解。 在平日,我們較少接觸有關中國古建築的知識, 但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對中國古代建築 和中西風格混合的建築多了幾分了解。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親身踏進明孝陵和中山陵, 親自感受當中的歷史文化氣息,這與只在網上 搜尋有關資訊感受要深得多,在導遊詳細的介 紹和自行探索下,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兩個陵 墓的建築細節,對比較兩個陵墓大有幫助。 除此之外,我們在兩個陵墓分別訪問了導遊和 當地市民,了解了當地市民對這兩個陵墓的看 法和感覺,以及對南京的風土人情也有了體會, 這些都是我們無法從網上或書本獲取的資訊, 這些都是旅程帶給我們增廣見聞的機會。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