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学及汉代诗歌
学习要点: 一、了解汉代文学的发展概况以及汉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二、掌握汉代乐府民歌的内容和特点。 三、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一、两汉文学概说 1、汉代文学发展的政治历史环境: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文化的调节教化的功能。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因此,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西汉时期,解 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 汉赋和楚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新文体确立之后,也和楚辞一 样成为士人贵族的诵读物。
一、两汉文学概说(cont) 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 (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司马相如就曾做过梁王的门下的文士。) 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武帝还有诗赋(如《秋风辞》)传世。 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乐府、后汉的洛阳东观、鸿都门学 )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一、两汉文学概说(cont): 2、两汉文学的基本态势: 首先,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出现了汉赋(又泛称辞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 其次,是文学创作的兴盛。一方面,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另一方面,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汉代文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因而产生宏大的作品。司马相如说过:“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西京杂记》卷二)司马迁称,他撰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二者都追求作品的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 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
一、两汉文学概说(cont): 再次,是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如梁园酬唱的诗人群就有枚乘、司马相如、羊胜、路乔如、公孙诡、 韩安国等。汉代文人贵于名行,其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汉代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如赋、叙事散文(历史、传记)、五言、七言诗歌等,为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近人刘师培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
一、两汉文学概说(cont): 3、两汉作品举要: 辞赋: 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东方朔 《答客难》。王褒《洞箫赋》,扬雄《蜀都赋》,张衡《归田赋》等 历史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赵晔《吴越春秋》等。 诗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山采蘼芜》,《古诗十九首》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青少年时期,好读书,又学击剑。他初入仕 途时,以赀为郎,在景帝周围任武骑常侍,时随从天子狩猎。这远不符合相如的 志向,意颇不自得。 梁孝王来朝这一偶然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和事业的发展。梁王入朝时, 随从游说的文人学子甚众,枚乘等著名赋家亦在其间。相如见后非常羡慕,遂以 有病为由,客游梁,成为梁园文学群体中的一员。这里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他在文 学创作方面迅速成长,数年后,相如作《子虚赋》,显示出超群的才华。 梁孝王卒,梁园宾客解体,相如归蜀。相如懂音乐,善鼓琴,以此与临邛富 家女卓文君结为伉俪,度过一段闲散生活。 武帝继位后,大征天下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偶读《子虚赋》,称赏之,曰: “联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恰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于侧,遂曰:“臣邑人司 马相如自言为此赋。”武帝十分惊喜,遂召相如。相如表示,《子虚赋》乃叙诸 侯之事,不足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于是作《上林赋》。二赋假设子虚、乌有 先生、亡是公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苑囿之大和田猎之盛。其卒章归之于节 俭,因以讽谏。武帝大悦,以相如为郎。
二、汉代乐府民歌: “乐府” 概念: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宋代郭茂倩编辑专书《乐府诗集》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这些诗歌大都收入宋代郭茂倩编辑专书《乐府诗集》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汉乐府民歌现存40多篇,“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二、汉代乐府民歌(cont): 汉代乐府民歌的特征: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如《十五从军征》,《东门行》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 泪落沾我衣。
二、汉代乐府民歌(cont) 第二,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二、汉代乐府民歌(cont) 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如《战城南》描述战争的惨烈 ,《上邪》描写热恋中的情人对于爱情的誓言。《有所思》果断地愤怒地表示与背叛自己的情人的决裂。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等,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二、汉代乐府民歌(cont) 第四,汉乐府民歌中,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汉代两首流行的丧歌《薤露》和《蒿里》,就是这样的作品;但也有些作品强调了短促的人生中更要奋发努力,如《长歌行》。
《薤 露》 薤上露, 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 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 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汉代乐府民歌(cont) 第五,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如《薤露》以草上之露喻人生之短促。如《饮马长城窟行》 中的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 中有尽素书。 长跪读素书, 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 下言长相忆。
二、汉代乐府民歌(cont) 《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与艺术 (一)题材:征夫思妇 (二)层次: 先叙述思妇昨夜梦见征夫的情景,后写梦后收到征夫的书信。 (三)艺术: 1、语言朴实,雅俗共赏 2、情节曲折,婉转流畅
二、汉代乐府民歌(cont) 第六,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整个趋势,则是整齐的五言体越来越占优势。
《古诗十九首》
三、《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产生年代大致在东汉中后期中国古代诗歌,在先秦两汉是以民歌为主,到魏晋以后则以诗人的个人创作为主,《古诗十九首》恰好是两者之间的过渡。
三、《古诗十九首》 对于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乃是《古诗十九首》的中心主题。从这个主题出发,以悲哀的基调,“古诗”展开了闺怨、友情、相思、怀乡、游宦、行役、劝慰、愿望……等各种内容。 刘勰《文心雕龙》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更称其为“一字千金”。他们都高度肯定了“古诗”的艺术成就。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三、《古诗十九首》 (一)题材:游子思妇 (二)层次: 叙别 远别 久别 疑虑 宽慰
三、《古诗十九首》 (三)艺术特色: 1、叠辞:行行重行行 2、浓厚的抒情气氛 3、实写与虚写相结合 实写:相去日已远 思君令人老 虚写: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补充学习: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