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郁離子選 劉基 (一) 良 桐 (二) 詬 食
郁離子選 壹、學習重點 貳、本課題解 參、作者介紹 肆、課文深究鑑賞 伍、問題討論 陸、課後補充 柒、應用練習
學習重點 一、認識劉基的生平及其文學成就。 (一)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人。生於元武宗 至大四年,卒於明太祖洪武八年,年六十 五。 (一)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人。生於元武宗 至大四年,卒於明太祖洪武八年,年六十 五。 (二)劉基是著名的政治家與文學家,詩、文兼 長,其詩沉鬱頓挫,與高啟齊名;散文辭氣 雄壯,與宋濂同為明初文宗。 (三)劉基與方孝孺、宋濂並稱明初文壇三大家。
二、培養寓言的鑑賞能力及寫作手法。 (一)寓言是一種特殊的文體,乃含有教誨、勸諭或諷刺意義的故事。 (二)篇幅短小精悍,或機智、或幽默、或諷刺、或驚奇,內容豐富深刻,往往蘊含精闢的人性分析,充滿雋永的人生哲理。
(一)第一則良桐,藉工之僑以良桐製琴、 獻琴 一事,大膽揭露當時社會「貴古賤今」和 「以假亂真」的惡習,進而諷諭執政者昏庸 三、培養腳踏實地的人生態度。 (一)第一則良桐,藉工之僑以良桐製琴、 獻琴 一事,大膽揭露當時社會「貴古賤今」和 「以假亂真」的惡習,進而諷諭執政者昏庸 愚昧,不識人才內涵,只重外表虛飾的現 象。 (二)第二則詬食,藉邊詬罵、邊飲食者的粗鄙可 笑行徑,點明「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的 道理,警惕世人福禍榮辱皆由自取。 回
本課題解 本文選自郁離子。 元末時局動盪不安,劉基眼見政治黑暗,遂棄官歸隱於青田,著述郁離子,借寓言以批評時弊,並寄託治國的理想。 本文共選兩則,原無標題,題目乃編者所加。
第二則詬食,藉邊詬罵、邊飲食者的粗鄙可笑行徑,點明「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的道理,讓人警惕到福禍榮辱,皆由自取。 第一則良桐,藉工之僑以良桐製琴、獻琴一事,大膽揭露當時社會「貴古賤今」和「以假亂真」的惡習,進而諷諭執政者昏庸愚昧,不識人才內涵,只重外表虛飾的現象。 第二則詬食,藉邊詬罵、邊飲食者的粗鄙可笑行徑,點明「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的道理,讓人警惕到福禍榮辱,皆由自取。 回
作者介紹 一、生平傳略 二、軼聞故事 三、文學主張與成就 四、有關劉基的對聯 回
(一)聰穎博學,才比魏徵 1.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人。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卒於明太祖洪武八年。 2.他自幼就聰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元代末年,他考中進士,被派到江西去做高安縣縣丞,因此得與「元代四大家」之一的江西才子揭傒斯認識。揭傒斯曾經當面誇讚他是魏徵一流的人物,而且才智超群,尤過魏徵。 3.有個西蜀人趙天澤,認為把他和魏徵比擬很不適當,非三國時代的諸葛亮,不足以與他匹敵。
(二)青田隱居,發憤著書 1.由於江南局面動盪,山賊紛紛起事。江浙行省再徵召劉基剿捕,委任劉基為「都事」,而後朝廷卻由於他與方國珍有隙而改派他為「總管府判官」。 2.這「總管府」不過是行省屬下的一個地方機關,專管些無關痛癢的瑣碎事務。這種調動,無異是把他降了級,而且削去了他的兵權,使得劉基 大為憤怒。 3.於是他棄職而去,回到自己的故鄉,寫下他生平的第一本著作郁離子,以表明他的心志、政治理想,以及對各種事物的觀察與批評。
(三)個性耿直,寬厚待人 1.明朝定鼎以後,他官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晉封誠意伯。 2.他的故鄉青田,稅收比別處都輕,而且規定永不加稅,據說這就是太祖報答劉基的美意,他希望青田的鄉里子孫,世世代代歌頌劉伯溫。 3.劉基雖然富於謀略,可是他為人卻相當耿直。在天下統一以後,左丞相李善長權勢最盛,文武百官,沒有一個敢跟他對抗;獨有劉基卻常常和他爭辯,絕不退讓,李善長因此對他十分不滿。 4.後來,李善長失寵獲罪,有人乘機落井下石,上書彈劾他;劉基卻在太祖面前替他說好話。
(四)奸相構陷,抑鬱以終 1.因為太祖晚年寵愛長子朱標,立為皇太子;可是朱標早死,不得不改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準備將來由他繼承皇位。 2.但這皇太孫年紀尚小,太祖深怕自己一旦身故,文武功臣就跋扈難制,所以經常用種種藉口,大量屠殺功臣。 3.皇帝身旁的愛臣胡惟庸此時對皇帝說劉基在談洋營造祖墳,膺受當地的王氣,這就觸到太祖的心中大忌。
4.劉基於是連夜趕到南京,向太祖謝罪,終於被罰停俸。他為了減低太祖的疑忌,再也不敢回鄉,寧可住在南京,希望免除誤會。 5.後來,胡惟庸正式升任右丞相,權勢烜赫,把劉基氣得半死,終於病倒。 6.胡惟庸知道太祖對劉基的恩寵已衰,就故意裝出友好姿態,帶了一個醫生去問病,給他用了些有害藥物,終於取了他的性命。 回
(一)筷子詩 1.劉基第一次見到朱元璋時,朱問他:「你會做詩嗎?」劉基說:「這是讀書人最起碼的本領,怎麼不會呢?」 2.當時朱正在吃飯,便指著自己用的斑竹筷子要劉基賦詩。劉基應聲吟道:「一對湘江玉並看,二妃曾灑淚痕斑。」朱聽了皺著眉頭說:「秀才氣味。」 3.劉基說:「還沒有完呢!『漢朝四百年天下,盡在張良一借間。』」留侯張良曾在劉邦吃飯時借筷子比畫,謀劃策略。劉基用此典故,朱聽了很高興,有相見恨晚之感。
(二)郁離老人 1.有一年六月,劉伯溫經過某村落,看見村人正在翻晒穀子。劉伯溫看看天色變化,知道暴雨快要來臨,忙叫大家及早收穀。這就怪了,明明烈日當空,萬里無雲,哪來的雨?大家打量劉伯溫,見他相貌不凡,是個有學問的人,便相信他說的話,紛紛將穀物收起來。 2.當眾人正忙得不可開交時,樹蔭下有一個老人,不去收穀,卻悠閒地喝著茶,若無其事。劉伯溫 走上前去,欠欠身子:「老人家,快下雨了!」老人一聽,哈哈大笑:「多謝客官,這雨淋不著我,沒關係!」說著,拉劉伯溫坐下喝茶。
3.過了一會兒,真的下起傾盆大雨,但這雨落到老人的晒穀場邊就收住了。劉伯溫大為驚訝,忙問是何緣故。老人笑笑說:「這很簡單,你沒聽過『六月驟雨隔牛背』嗎?」 4.雨過天晴,老人請劉伯溫到家裡作客。劉伯溫發現他家西邊牆壁快要倒塌,就對老人說:「晚生不是杞人憂天,這牆壁實在危險,恐怕今夜就要倒塌,快請家人避到安全的地方去。」老人聽 了,反而勸劉伯溫一同住下,不在乎地說:「客官儘管放心,料這道危牆傷不了我們!」
5.不一會,就呼呼大睡,半夜, 「轟」地一聲,牆倒塌了,真 的沒傷到他們一點皮肉。 6.劉伯溫覺得奇怪,忙問原由。老人笑笑說:「這很簡單,你沒看到那牆是往外傾斜的嗎?」這老人不是別人,他姓郁名離,人稱郁離老人。 7.劉伯溫非常佩服郁離老人的智慧,就恭敬地拜他為師。後來,劉伯溫受到郁離老人的啟發,以郁離子自稱。並用郁離老人的智慧形象,寫了一百九十五篇寓言故事,書名就叫郁離子。
(三)解夢救囚 1.有一次,朱元璋做了一個夢,夢到被囚禁的一批犯人中,有三個人頭上鮮血淋淋,一直對著他丟土塊。 2.醒來以後,他覺得很不舒服、不吉利,便想把這一批犯人全部殺了。劉伯溫知道後連忙勸阻他,他對朱元璋說:「三人頭上有血,這是『眾』字;對著您丟土塊,是傳土給您。這是您將要得 到土地得到人民的徵兆啊!如果殺了這些囚犯,那才是不吉利的,請您要三思啊!」
4.因為這件事情正好應驗了劉伯溫的預言,所以朱元璋便把這批犯人全部交由劉伯溫釋放了。 3.朱元璋聽了之後,雖然是疑信參半,卻也因此暫時打消了殺囚的念頭。過了三天,海寧(今浙江省海寧縣)地方自動脫離了元朝政府的管轄,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非常的高興。 4.因為這件事情正好應驗了劉伯溫的預言,所以朱元璋便把這批犯人全部交由劉伯溫釋放了。 回
(一)劉基無論在詩、文、詞諸領域中,都有相當 高的成就。但其文影響不及宋濂,詩詞影響 不及高啟。 (二)詩歌方面,他創作了為數可觀的諷諭詩,描 繪元末的社會亂象,充分反映動盪時代下百 姓的疾苦。 (三)散文方面,風格古樸渾厚,體裁多樣,而以 寓言體散文最為出色。寓言集郁離子寫於元 末隱居期間。此書三卷,分十八章,書中行 文多用寓言形式,間雜議論。劉基有意藉此
(四)徐一夔(劉基弟子)解釋:「『郁離』者 何?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 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劉基 書勸世諷俗,針砭時政,所以用隱約譬喻的 話語,寄寓哲理警戒的思想。 (四)徐一夔(劉基弟子)解釋:「『郁離』者 何?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 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劉基 在書中假託郁離子為貫穿寓言的中心人物, 實為作者的化身。 (五)此書取材甚廣,文辭又富麗典實,皆使郁離 子一書成為中國寓言史上難得的精品。 回
(一)明 正德皇帝御題 占事考祥,明有徵驗,開國文臣第一; 運籌畫計,動中機宜,渡江策士無雙。 (二)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為南田誠意伯廟撰題的楹聯 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廟堂馨俎豆,枌榆故里,群瞻遺像千秋。
(三)處州知府雷學海題 挺身一個人,觀天察地,內運籌,外決勝, 恍乎呂公再見; 特獻十八策,韜文耀武,始濟國,終善身, 穆然張氏重光。
(四)山西長治監生、清康熙青田知縣張惶輔題 讀尼父二百四十春秋,占天子氣於金陵; 虎之略,龍之韜,視葉琛章溢宋濂獨屬奇才, 不減關山夫子。 定禹州三萬六千山水,簡上帝心於燕翼; 電作旗,雷作鼓,較沐英花雲徐達龍為豪士, 依然諸葛先生。
(五)禮部主事翰韻海題 妙算擬留侯,翊運功勛開一代; 分封美誠意,祠堂俎豆享千秋。 回
課文文本鑑賞 一、課文探究 二、內容分析 三、修辭分析 回
課文探究 提問教學 回
☆良 桐 ─ 提問教學 一、工之僑得到良桐後,將之製作為「金聲而玉應」的好琴,卻被國工「退貨而還」的原因為何? ☆良 桐 ─ 提問教學 一、工之僑得到良桐後,將之製作為「金聲而玉應」的好琴,卻被國工「退貨而還」的原因為何? 答: 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國工認為琴看起來不夠老舊,無法彰顯琴的價值。
二、為了使琴受到樂工們的喜愛並得以高價賣出,工之僑做了什麼努力? 答: 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朞年出之。 工之僑把琴帶回家,和漆匠商議,請他在琴身漆出斷裂的紋路。又去和雕刻匠商議,請他在琴身刻上古代文字。然後把琴裝在盒子裡,埋入土中。一年之後取出琴來。
三、本則寓言主旨為何? 答:這篇諷刺性寓言,寥寥一百四十餘字,深刻地揭露當時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那就是「貴古賤今」和「以假亂真」的惡習。
☆詬 食 ─ 提問教學 一、從第一段可知,齊人有什麼樣令人厭惡的惡劣行徑? ☆詬 食 ─ 提問教學 一、從第一段可知,齊人有什麼樣令人厭惡的惡劣行徑? 答: 齊人喜歡邊吃飯、邊怒罵人,每次吃飯一定責罵服侍他的僕人,甚至摔東西、扔擲湯匙、筷子,沒有一天間斷。
二、館人贈之以狗的原因為何?這隻狗又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 答: 旅店主人厭惡他之至,於是特地贈狗予他,此狗「且食而且嗥」與其「好詬食」的行徑如出一轍,藉以諷刺他凶暴又無知的醜態。 狗兒先狂吠然後才吃,而且邊吃邊吠吼。形成了主人在上頭斥罵,狗兒在底下吠吼的畫面,每次吃飯都如此。
三、作者在此寓言中以人狗對比,用意為何?或有什麼樣的寓意? 答: 拿人與狗類比,的確極盡羞辱之能,最能點出「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的寓意。說明福禍榮辱,皆由自取。 並更進一步指出「飲食之人,則人賤之」,專講吃喝的人,遭到人們鄙視,是因為這種人, 生活集中心力於物質生活,卻忽略、喪失了重要的部分。 回
(一) 良桐 1.言少意多,具有豐富的內涵,讓讀者馳騁豐富的想像: (一) 良桐 1.言少意多,具有豐富的內涵,讓讀者馳騁豐富的想像: 明明是「良桐」做的好琴,彈起來音色很美,卻因為「弗古」而被唾棄。畫上似古的「斷紋」,刻上似古的款識以後,便身價十倍,易之百金。 這種「貴古賤今」的思想,「豈獨一琴哉」!文必典誥,器必鼎彝,禮必舊制,法必先王,誰若依據變化了的情況,提出革新的措施,法雖至善,利雖倍蓰,也要遭到舊勢力的反對。豈不可哀可怪麼?
2. 讓事實說理,富有感染力: 寓言所批評的「以假亂真」的現象,是社會生活的高度概括。琴還是那張琴,人還是那個人,只要沾上「古」的色彩,就是「希世之珍」。 這樣投其所好,欺之以方,那些有眼無珠的「國工」,那些有財無識的「貴人」,就會墮入圈套,至死不悟。 這樣的「國工」,這樣的「貴人」,我們不是「似曾相識」嗎?寓言的藝術概括,超越了時間和空間,說明它的思想深度和藝術高度是不容易企及的。
3. 第三,對比鮮明,形象生動,為寓言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同一琴也,真則一文不值,視若敝屣;偽則易之百金,相互傳觀,譽為「希世之珍」。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有如此者。 通過這樣的前後對比,不必多費筆墨,而是非之辨,愛憎之分,便昭然若揭,較之用抽象的概念,枯燥的說教來導致最後的結論,獲得的藝術效果,相去是不可以道里計的。
(二) 詬食 一 詬食是則極有代表性的詼諧寓言,故事中的主人翁,脾氣暴躁,每到用餐時刻,動輒怒斥奴僕,甚至胡亂摔器物、扔擲匕箸,以此出氣。 (二) 詬食 一 詬食是則極有代表性的詼諧寓言,故事中的主人翁,脾氣暴躁,每到用餐時刻,動輒怒斥奴僕,甚至胡亂摔器物、扔擲匕箸,以此出氣。 二 想必「好詬食者」粗鄙的行徑早已令人十分不齒,旅店主人厭惡他之至,於是巧藉贈狗,讓狗兒「且食而且嗥」那副既凶暴又無知的蠢樣,在在襯托「好詬食者」那粗俗鄙陋的行徑,最後連僕人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四 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是在飲食之餘,還存有理想才是。此篇篇幅短小精悍,辛辣又帶機趣,十分耐人省思。 三 拿人與狗類比,的確極盡羞辱之能,最能點出「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的寓意。說明福禍榮辱,皆由自取;並更進一步指出「飲食之人,則人賤之」,專講吃喝的人,遭到人們鄙視,是因為這種人,生活集中心力於物質生活,卻忽略、喪失了重要的部分。 四 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是在飲食之餘,還存有理想才是。此篇篇幅短小精悍,辛辣又帶機趣,十分耐人省思。 回
修辭分析 (一)借代 「金」聲而「玉」應。(「金」借指鐘,「玉」借指磬。) (二)轉品 1.「弦」而「鼓」之。(名詞作動詞) 2.「匣」而埋諸土。(名詞作動詞) (三)倒裝 易之以百金。(以百金易之) 回
問題與討論 一、工之僑製造的琴最後如願成為「希世之珍」,為何他仍感嘆地隱居山中?請說明原因。 二、劉基以琴的際遇諷諭執政者昏庸愚昧,他為何不直接明說?試加以探討。 三、今日社會,你是否也觀察到一些「人必自 侮,而後人侮之」的現象?請舉例說明。 回
一、工之僑製造的琴最後如願成為「希世之珍」,為何他仍感嘆地隱居山中?請說明原因。 答: 工之僑原以為自己製作的琴聲音洪亮如叩擊金屬,共鳴聲如玉磬般清脆,十分悅耳動聽,理應贏得讚嘆激賞,卻因為外形「弗古」而遭退還。之後他費了一番苦心「加工」:作斷紋、作古窾,琴的身價立即搖身一變,竟然成了稀世珍寶。
工之僑的感嘆,其實是作者藉其口以悲嘆世道:當時的社會風氣,統治者因循守舊、唯古是崇、不辨真偽、摧殘人才,甚至鼓勵人們弄虛作假,互相欺騙,敗壞社會道德。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愚昧昏聵的態度,怎不令人痛心! 回
二、劉基以琴的際遇諷諭執政者昏庸愚昧,他為何不直接明說?試加以探討。 答: 其一是專制時代言論不自由,動輒引來殺身之禍,為求明哲保身,只好運用以小見大的影射方式。 其二是這種託物言志或借喻以諷的寓言,更可以引導讀者思考,擴大想像的空間,以達到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回
三、今日社會,你是否也觀察到一些「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的現象?請舉例說明。 答: 例如:開會習慣性遲到、說話經常口出穢言、公眾場合高談闊論或大聲喧嘩等不良習慣(人必自侮),往往令人不悅,或留下惡劣的印象、或引來辱罵、或因而失去某些機會(而後人侮之)。 老師除了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外,並提醒學生自我省思,是否也有以上不良習慣,若有則虛心改之。 回
課後補充 一、說文解字 二、寓言簡介 三、延伸學習 回
(一)適 1.到;往。良桐:「朞年出之,抱以適市。」蘇轍黃州快哉亭記:「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一)適 1.到;往。良桐:「朞年出之,抱以適市。」蘇轍黃州快哉亭記:「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2.女子出嫁。文選潘岳寡婦賦:「少喪父母,適人而所天又殞。」 3.相合、相當。如:削足適履。 4.歸向。如:無所適從。 5.正好。如:適當。 6.舒服、自得。如:安適。
(二)易 1.交換、購買。良桐:「貴人過而 見之,易之以百金。」 2.改變。如:移風易俗。論語學而:「賢賢易色。」 3.平和、和藹。如:平易近人。 4.治理。如:深耕易耨。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三)匣.柙.狎.呷 1.匣 音ㄒㄧㄚˊ 收藏物品的小型箱子。良桐:「匣而埋諸土。」 2.柙 音ㄒㄧㄚˊ 柵欄、獸籠。論語季氏:「虎兕出於柙。」 3.狎 音ㄒㄧㄚˊ 輕慢、玩弄。如:狎侮。柳宗元三戒:「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 4.呷 音ㄒㄧㄚˊ 喝、飲。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勉強呷了兩口湯,仍舊面朝床裡睡下。」
(四)冥.瞑.螟 1.冥 音ㄇㄧㄥˊ 幽深、幽遠。良桐:「遂去,入於宕冥之山。」 2.瞑 音 ㄇㄧㄥˊ 閉目。如:死不瞑目。 3.螟 音ㄇㄧㄥˊ 昆蟲名。如:螟蛉。
指責、責罵。詬食:「齊人有好詬食者,每食必詬其僕。」 2.垢 音ㄍㄡˋ 骯髒的東西。如:汙垢。韓愈進學解:「刮垢磨光。」 (五)詬.垢.逅 1.詬 音ㄍㄡˋ 指責、責罵。詬食:「齊人有好詬食者,每食必詬其僕。」 2.垢 音ㄍㄡˋ 骯髒的東西。如:汙垢。韓愈進學解:「刮垢磨光。」 3.逅 音ㄏㄡˋ (又音ㄍㄡˋ) 沒有事先約定而偶然相遇。如:邂逅。 回
(一)定義 寓,寄託。言,議論。寓言指隱含寓意或教訓的作品。 寓言的創作就是利用類比的思維,以比喻的技巧,將原本要說的哲理或勸諫寄託在所編造的故事中。 (二)型式 伊索寓言以動物為主角,作擬人化敘述,故事多為虛構。 中國傳統的寓言寫作則是以人為主,主要在講人事。
(三)結構 ◆以故事為喻體,以寓意為本體。故事有虛設的情節和隱喻的技巧,或誇張的手法。 (四)起源 ◆寓言一詞始見於莊子寓言篇:「寓言者,藉外論之。」(假託他人之語,陳說自己之意)莊子天下篇:「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莊子運用寓言來推廣道理,可見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已具雛形。
◆諸子中著名的篇章,已成了人們日常琅琅上口的成語,舉凡:莊子的「東施效顰」、「庖丁解牛」、「相濡以沫」、「邯鄲學步」、「朝三暮四」、「望洋興嘆」。孟子的「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齊人之福」、「一傅眾咻」;禮記的「苛政猛於虎」、「不食嗟來食」。 ◆列子中則有:「杞人憂天」、「愚公移山」、「野人獻曝」、「歧路亡羊」;呂氏春秋的「臭味相投」、「刻舟求劍」;韓非子則有「濫竽充數」、
「買櫝還珠」、「郢書燕說」、「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戰國策著名的有「三人成虎」、「曾參殺人」、「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鷸蚌相爭」。 (五)流變 ◆先秦時期多哲理寓言,作品集中在諸 子散文裡面,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 ◆兩漢時期,以勸戒寓言為主,透過寓言宣導歷史的經驗教訓,在政治及生活上予人警戒。
◆而魏晉南北朝以嘲諷寓言多,是中國寓言創作的過渡期。 ◆到了唐、宋,士子大量創作諷刺寓言,是寓言創作的第二個高潮時期。諷刺性加強而哲理性減弱。 ◆明、清時期,轉為詼諧寓言,冷嘲熱諷的笑話成分增多。
(六)異稱 韓非子稱「儲說」,劉向別錄稱「偶言」,魏晉南北朝稱「譬喻」,或有稱「戒」(如柳宗元三戒)、「說」(如艾子雜說)、「傳」(如中山狼傳)、「志」、「言」等。 (七)著名作品 ◆唐朝柳宗元有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蝜蝂傳、三戒(黔之驢、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宋代蘇軾以日喻最有名。
◆明代劉基的郁離子及賣柑者言,司馬季主論卜,方孝孺的指喻。 ◆清代錢大昕的弈喻。 (八)著名寓言故事典故 《莊子(為寓言之最大宗)》 東施效顰 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條件,而盲目胡亂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2. 朝三暮四 比喻人變化不定或反覆無常。 3. 貽笑大方 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 4. 邯鄲學步 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卻自己本來的面目。 《孟子》 1. 揠苗助長 比喻為求速成而未循序漸進,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禮記》 1.苛政猛於虎 比喻繁苛殘酷的政令比老虎還凶猛可怕。 《列子》 杞人憂天 ─ 比喻無謂的憂慮。 野人獻曝 比喻平凡人所貢獻的平凡事物。亦用為人對所獻東西或意見的自謙之詞 。 3. 歧路亡羊 比喻事況複雜多變,使人容易迷失方向。 4. 愚公移山 比喻人只要有恆心,再艱難的事也能完成。
濫竽充數 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以不好的東西冒充場面;有時也用於自謙之辭。 《呂氏春秋》 1.刻舟求劍 比喻人做事拘泥於概念而不切實際。 《韓非子》 三人成虎 比喻謠言惑眾。 濫竽充數 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以不好的東西冒充場面;有時也用於自謙之辭。 3. 買履信度 譏諷墨守成規而不重視實際狀況的人。 回
狙公 劉基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 部分眾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 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箠焉。群狙皆畏苦 之,弗敢違也。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 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 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 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其 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 入於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 狙公乎!惟其昏而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語譯】 楚國有一個靠養獼猴為生的人,楚人稱他為狙公。每天早晨他就在庭院分配任務給眾獼猴,指派老獼猴領著小猴到山中,採摘草木的果實,並要它們獻出十分之一的收穫供養自己,有的獼猴不給,他就用鞭抽打牠。眾獼猴都很怕他,覺得很苦,卻不敢違抗。 有一天,有隻小獼猴問眾猴說:「山上的果實是狙公種植的嗎?」眾猴說:「不是的,是天生的。」小猴又問:「沒有狙公下令我們就不能摘取嗎?」
眾猴說:「不是的,大家都能摘取。」小猴說: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仰賴他,還要被他奴役 呢?」 話未說完,眾獼猴都恍然大悟。那天晚上,牠 們一起等狙公睡著後,就衝破柵欄,毀壞籠子,拿 走狙公積存的果實,一起逃入森林,不再回來。狙 公最後就飢餓而死。 郁離子說:「人世間那些只靠權術統治役使百 姓,卻不依法則的治國者,他們不就像狙公一樣 嗎?由於百姓還昏昧不覺醒(所以他們的那一套權 術還有效),一旦有人開導他們,那麼統治者的權 術就無法施展了。」
【賞析】 以狙公比喻元室統治者,「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箠焉」,表面上講狙公的壓榨眾狙,實則影射朝廷坐享賦稅、剝削人民;文中的「眾狙」是受鞭箠凌逼的老百姓化身,他們默默承受欺壓之苦而「弗敢違」。所幸出現聰明機靈的「小狙」,他一連問眾狙:山上的果樹是狙公種的嗎?沒有狙公的分配就不能摘取嗎?為何我們要依賴他、被他使喚呢?眾狙這才恍悟到應該自做主宰,不再忍氣吞聲地接受壓榨欺凌,於是「相攜而入於林中」,狙公也因失去供奉而餓死。
就主題而言,劉基藉狙公的下場來警惕統治者:「以術使民」是靠不住的,只有「以德服人」才能永保無咎。否則,民智頓開之時,百姓一定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
(三)賣柑者言 劉基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 然,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十倍,人爭鬻(1)之。 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乾 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 籩豆(2) 、奉祭祀、 供賓客乎?將衒(3)外以惑愚瞽 乎?甚矣哉,為欺也!」 賣者笑曰:「吾業是(4)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 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
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5)、坐皋比(6)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 能授孫、吳(7)之略耶?峨大冠(8)、拖長紳(9)者,昂昂 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10)之業耶?盜起而不 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11)而不 知理,坐糜廩粟(12)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 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 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 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13)滑 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託於柑以諷耶? 【注釋】 鬻:音ㄩˋ,買。 籩豆:指古代祭祀或宴會時使用的器皿。籩,音 ㄅㄧㄢ,盛果品的竹編器具。豆,盛肉類的器 具。 3.衒:音ㄒㄩㄢˋ,通「炫」,誇耀。 4.業是:做這行生意。業,當動詞用,從事。 5.虎符:虎形兵符,古代調兵用的憑證。因其形如 虎,故稱。
6.皋比:音ㄍㄠˊ ㄆㄧ,虎皮,此指武將的座席。 7.孫吳:孫武和吳起,皆古代著名的軍事家。 8.峨大冠:戴著高帽。峨,音ㄜˊ,高聳,此處作 動詞用。 9.拖長紳:垂著紳帶。紳,古代貴族束在腰間的大帶,也偏指其伸展拖垂的部分。 10.伊皋:伊尹和皋陶(ㄍㄠ ㄧㄠˊ),皆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11.斁:音ㄉㄨˋ ,敗壞。 12.廩粟:國家倉庫的糧食。 13.東方生:指東方朔,字曼倩,漢武帝時任太中大夫。
【語譯】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善於保存收藏柑橘,經過嚴寒酷暑都不會腐爛,拿出來仍然鮮豔有光澤,質地像美玉一般溫潤,顏色像黃金一般燦爛。擺在市場上賣,價錢比別人要貴上十倍,人們爭相購買,我也買到一個。剖開它時,好像有煙氣撲向口鼻,看它的內部,乾枯的像破舊的棉絮般。我覺得很奇怪,就責問他說:「你賣給客人 的柑橘,是要用來讓人裝在籩豆裡、供奉神明、招待賓客享用的呢?還是要用來誇耀它美麗的外表,去欺騙愚人和瞎子呢?你這種欺騙手段
,實在是太過分了!」 賣柑的人笑著回答說:「我做這行生意已有很多年了,我依賴它來養活自己。我賣它,人們買它,從來沒有聽到什麼怨言,為什麼唯獨不能滿足您的心意呢?世上玩弄欺騙手段的人不算少,難道只有我一個人嗎?您還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啊!現在那些佩戴著虎形兵符、坐在虎皮坐椅上的人,看起來是那樣威武,好像是捍衛國家的將才,他們真能策劃像孫武、吳起一般的謀略嗎?高戴著官帽、垂繫著大帶的人,看起來是那樣氣宇軒昂,好像是朝廷的重臣,他們真能建立
像伊尹、皋陶一般的功業嗎?盜賊興起卻不知如何抵禦,人民困窮卻不知如何救助,官吏奸邪卻不知如何禁止,法紀敗壞卻不知如何整頓,不勞動做事而浪費國家的糧食卻不知羞恥。看那些坐在高大的廳堂、騎著肥壯的馬匹、醉飲美酒、飽食佳餚的人,哪一個不是那麼崇高,令人感到敬畏;那麼顯貴,令人感到效慕呢?其實,又有哪一個不是外表像黃金美玉,而內在像破舊棉絮般呢?現在您沒有明察這種現象,卻來挑剔我賣的柑橘!」
我沉默著,無話可答。回來後,仔細思考他的話,很像東方朔那類詼諧、機智而能言善道的人,莫非他是對黑暗世道表示憤慨,對邪惡勢力表示憎恨的人嗎?而假託柑橘來諷刺世俗呢?
【賞析】 賣柑者言約寫於元末作者歸隱之前,劉基對當時腐敗的朝政,千瘡百孔的世局,有相當清醒的認知,遂以嘲諷的語調,寫下了這一篇警世寓言。 劉基的寓言以形象鮮明著稱,賣柑者言就具有這個特點。「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乾若敗絮」,簡潔的文字,刻劃出柑的形質。而這僅是為下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武將文臣之形象作鋪墊。更精彩的是描繪的手法:武將是「佩虎符、
坐皋比」、「洸洸乎干城之具」;文臣是「峨大冠、拖長紳」、「昂昂乎廟堂之器」,外形何其威武軒昂,其實平庸無能,「盜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滿朝文武虛有其表、顢頇昏聵之狀如現眼前,使人不能不驚嘆是大家手筆。 文中大量對比:「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本身就是外形和內質鮮明的對比,劉基緊扣這八個字行文:柑的外形之美與內質之醜作對比;武將文臣外形之威武軒昂與其內質五個「不知」作對比;賣柑者的「欺人」和文武百官的「欺世」作對比。
層層對比,產生了入木三分的效果,也產生了咄咄逼人的氣勢。 全文構思巧妙,說理有力,文章起筆處採用設辭問答形式,有助於深化題旨,賣柑者的一番說辭,明明是強詞奪理,卻一針見血道出當時官場現狀,令人不禁拍案叫絕。本文篇幅不長,但文字犀利有力,有沛然莫之能禦的氣勢。結尾「予默然無以應」、「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託於柑以諷耶?」文字轉為深沉,表露作者滿腔的憤世之情,在在反映劉基駕馭文字的精湛功力。
應用練習 ( )1.下列各組「」內的字音,何者兩兩相同? (A) (A)「斲」而為琴/斫輪老手 (B)「篆」工/ ( )1.下列各組「」內的字音,何者兩兩相同? (A)「斲」而為琴/斫輪老手 (B)「篆」工/ 「椽」柱 (C)「宕」冥之山/修改「黨」綱 (D)不「腆」/「碘」酒 【解析】(A)ㄓㄨㄛˊ (B)ㄓㄨㄢˋ/ㄔㄨㄢˊ (C)ㄉㄤˋ/ㄉㄤˇ (D)ㄊ一ㄢˇ/ㄉ一ㄢˇ (A) 回
( )2.下列各組「」內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 (A)抱以「適」市/削足「適」履 (B)樂宮 「傳」視/六藝經「傳」 (C)不早「圖」之/ 「圖」謀不軌 (D)不「腆」以贈子/「腆」 著肚子 【解析】(A)往/相合、配合(削足適履:比喻勉強求合,拘泥舊例而不知變通。) (B)輾轉流布/後賢解經之書 (C)計畫、打算、策劃(圖謀不軌:謀劃不法叛逆的事。) (D)豐盛、豐厚/凸出、挺出 (C)
( )3.下列「之」字,代指「琴」的共有幾個? (甲)弦而鼓「之」(乙)使國工視「之」 (丙)貴人過而見「之」(丁)工之僑聞 「之」(戊)不早圖「之」 (A)二個 (B)三個 (C)四個 (D)五個 【解析】(甲)琴 (乙)琴 (丙)琴 (丁)這件事 (戊)自己 (B)
( )4.下列選項「」中的字,何者不作動詞用? (A)「希」世之珍 (B)「匣」而埋諸土 (C)每食必「詬」其僕 (D)狗「嗥」於下 【解析】(A)形容詞,通「稀」,少。 (A)
( )5.工之僑謀諸漆工與篆工,目的是為 了: (A)鑑定琴的真偽 (B)使桐琴 仿古 (C)聯合專業人士向國工抗議 (D)使桐琴外表更精美豪華 (B)
( )6.工之僑最後之所以遁隱深山,是因為: (A)無意追求功名利祿 (B)逃避國工追究琴 仿古一事(C)躲避貴人控告其詐欺 (D)對官 場政治感到失望 (D)
( )7.詬食一文中,到底誰侮辱了好詬食者? (A)郁離子 (B)僕人 (C)館人 (D)齊人 (C)
( )8.旅館主人送狗給好詬食者的真正用意為 何?(A)表達微薄敬意,以示禮貌 (B)狗能 招財,以示祝福 (C)暗示狗如其人,以表 侮辱 (D)擔心他遭搶劫,以防不測 (C)
( )9.關於劉基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曾先 後在明、清兩朝任官 (B)詩、文兼長,詩與 高啟齊名 (C)文氣雄壯,與方孝孺為一代文 宗 (D)晚年為明太祖疑忌,棄官歸隱,作郁 離子以明志 【解析】(A)明、清→元、明 (C)方孝孺→宋濂 (D)元末因政治黑暗,棄官歸隱 (B)
( )10.祥祥想寫一篇研究劉基生平與作品的小 論文,可參閱下列哪些書籍?(甲)明史 (乙)唐宋八大家文鈔(丙)郁離子(丁)資 治通鑑(戊)誠意伯文集 (A)(甲)(丁)(戊) (B)(乙)(丙)(丁) (C)(乙)(丙)(戊) (D)(甲)(丙)(戊) (D)
【解析】 (乙)明末茅坤輯錄唐、宋兩代八位散文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脩、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人作品成唐宋八大家文鈔。 (丁)資治通鑑:編年體史書。宋司馬光主編,劉邠、劉恕、范祖禹等人助編;上起戰國,下迄五代,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凡二百九十四卷。
二、請根據下列寓言及其釋義,寫出衍生的成語。 1. 寓言 有個養猴人跟他所養的猴子說:「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橡實,下午餵四升橡實。」想不到猴子們都很不高興,嫌早上吃得太少了。於是,養猴人就說:「那這樣好了,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以為這樣一來,食物就變多了。(取材自莊子) 釋義 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或事物變化無定。 朝三暮四
2. 寓言 狐狸與老虎同行,借老虎的威風嚇走百獸,卻使老虎誤信百獸乃畏狐狸而走。(取材自站國策) 釋義 比喻憑恃有權者的威勢恐嚇他人、作威作福。 3. 有個楚國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移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他當然找不到劍。(取材自呂氏春秋) 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狐假虎威 刻舟求劍
4. 寓言 有個宋國人因他種的苗未長高,而用手將它拉高,結果秧苗反而枯死了。(取材自孟子) 釋義 比喻為求速成而未循序漸進,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5.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之聲,且每次都要三百人一起吹。其中有位南郭處士,不會吹竽卻混雜其中,濫充吹竽的樣子,而得以享受很好的待遇。齊宣王死後,齊湣王繼位,他喜歡聽獨奏,要吹竽者逐一吹給他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取材自韓非子) 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以不好的東西冒充場面;有時也用於自謙之詞。 揠苗助長 濫竽充數
三、寫作練習: 閱讀下列寓言,回答框線內的問題。 有一個農夫用茅草遮蓋住家中的籬笆。一天,忽然聽到籬笆那裡有「唶唶」的鳥叫聲,扒開草一看,輕而易舉地捉到一隻野雞。農夫又用草把籬笆蓋好,盼望能再捉到雞。第二天他又去了,仔細聽了聽,籬笆中的「唶唶」之聲和昨天一樣,他急忙扒開草堆,卻摸到一條蛇。蛇咬傷了他的手,農夫便中毒而死了。
請以下列形式,完成一篇文章: 1.第一段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開頭,簡單扼要地說明你認為這個故事所含藏的寓意。 2.第二段以後,請繼續就你在第一段所提出的寓意,發表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