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備要讀書會 第005次 報告人: 孫宗鼎 2015.01.31(六) 14:30-16:30 南京伯朗咖啡
本次研讀範圍
苨
教科書的說明 味 性 歸經
功效 應用
中藥的基本功能就是做氣血陰陽寒熱虛實表裡的調整 陽=能量(E)=熱; 陰=物質(M)=寒 E=MC2 氣是陽的一部分; 血與津液是陰的一部分 氣虛久會陽虛 血虛久會陰虛 陽=陰叫平衡 陽變大叫實熱證 陰變大叫實寒證 正強與邪鬥叫實證 陽變小叫虛寒證 陰變小叫虛熱證 正弱避邪鬥叫虛證 至於表裡有很多種 表: 汗腺, 腠理, 衛氣層 裡: 臟腑, 營血層 表: 人體陽面(陽經, 腑) 裡: 人體陰面(陰經, 臟) 陽 陰 陽 陰 陰 陽 正 邪 陽 陰 陰 陽 邪 陽 陰 正
先認識中藥的分類
四性:寒、熱、溫、涼 寒涼藥多具有清熱作用,適用於熱性病證;溫熱藥多具有散寒作用,適用於寒性病證。 五味(即辛、甘、酸、苦、鹹,另有淡味與澀味)。 辛味藥有 發散、行氣的作用。 甘味藥有 滋補、緩急、潤燥的作用。 苦味藥有 燥濕、泄降的作用。 酸味和澀味藥有 收斂固澀的作用。 鹹味藥有 軟堅的作用。 生降沉浮─生浮的藥上行而向外,沉降的藥主下行而向內。 歸經─歸是指藥物作用部位的歸屬,經是人體的臟腑經絡。說明藥物功效的適應範圍。
先認識中藥的歸經 前 後 中 T 肺 心 心包 大腸 小腸 三焦 胃 膀胱 膽 脾 腎 肝 足少陽膽 足厥陰肝 足太陰脾 足陽明胃 足少陰腎 肺 心 心包 大腸 小腸 三焦 胃 膀胱 膽 脾 腎 肝 足少陽膽 足厥陰肝 足太陰脾 足陽明胃 足少陰腎 手陰 手陽 手陽 足陽 手陰 足陰 足太陽膀胱位背部 足陰 足陽 足少陽膽 足陽明胃 足太陰脾 足厥陰肝 足少陰腎
先認識中藥的歸經 中線 前緣 後緣 中線 前緣 後緣 中線 前緣 後緣 中線 前緣 後緣 手里 足里 足表 手表 手厥陰包 手少陰心 手太陰肺 中線 手里 前緣 後緣 足厥陰肝 足少陰腎 足太陰脾 足里 足表 手表 足厥陰肝 足太陰脾 足少陰腎 足少陽膽 中線 手陽明大 手太陽小 手少陽三 足太陽膀 前緣 後緣 足陽明胃 中線 前緣 後緣
紫菀(ㄨㄢˇ), 旋覆花, 百部, 桔(ㄐㄧㄝˊ)梗, 薺(ㄑㄧˊ)苨(ㄋㄧˇ) 開始研讀今天的五味藥吧! 紫菀(ㄨㄢˇ), 旋覆花, 百部, 桔(ㄐㄧㄝˊ)梗, 薺(ㄑㄧˊ)苨(ㄋㄧˇ) 紫菀 旋覆花 百部 桔梗 薺苨
紫菀, 旋覆花, 百部, 桔梗, 薺苨 【品種來源】 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 (Aster tataricus L. f.) 的根及根莖。主產於河北、安徽及東北、華北、西北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有節的根莖,編成辨狀曬乾,或直接曬乾,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 辛、甘、苦,溫。歸肺經。 【功效】 潤肺化痰止咳。 【主治】 用於咳嗽有痰。本品甘潤苦泄,辛溫而不燥,主入肺經,長於潤肺下氣,開肺鬱,化痰濁而止咳。凡咳嗽無論新久,寒熱虛實,皆可用之。如風寒犯肺,咳嗽咽癢,配荊芥、枯梗等;若陰虛勞嗽,痰中帶血,則配阿膠、貝母等以養陰潤肺化痰止嗽,如王海藏紫菀湯。此外,本品還可用於肺癰、肺痹及小便不通等證,蓋取其宜開肺氣之功。
紫菀補充說明 【臨床應用】 用於咳嗽氣逆,咯痰不爽,肺虛久咳,痰中帶血等症。 紫菀氣溫而不熱,質潤而不燥,故對咳嗽之症,不論外感或内傷,寒嗽或熱咳,皆可配用,爲化痰止咳要藥。治咳嗽氣逆、咯痰不爽,可與白前、桔梗、甘草等配伍;治肺虛久咳、痰中帶血,常與款冬花、川貝、麥冬、阿膠等品同用。 【處方用名】 紫菀、紫菀茸、紫菀頭(洗淨,曬幹,切片用)、炙紫菀、蜜炙紫菀(蜜炙,潤肺) 【一般用量與用法】 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 紫菀辛散苦泄,袪痰作用較強,而止咳的力量較弱。它性溫而不燥烈,不論肺寒、肺熱,隻要是咳嗽有痰、咯吐不暢者,不論新病、久病,皆可配用。 【方劑擧例】 紫菀散《張氏醫通》:紫菀、人參、麥冬、阿膠、川貝、茯苓、桔梗、五味子、炙草。治咳唾有血、虛勞肺萎。
紫菀, 旋覆花, 百部, 桔梗, 薺苨 【品種來源】 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 或歐亞旋覆 (I. Britannica L.) 的頭狀花序。主產於河南、河北、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花開時採收,除去雜質,陰乾或曬乾。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 苦、辛、鹹,微溫。歸肺、胃經。 【功效】 降氣化痰,降逆止嘔。 【主治】 用於咳喘痰多及痰飲蓄結胸膈痞滿等。本品苦降辛開,化痰下氣。降氣化痰而平喘 咳,化痰消痞利水而除痞滿。治寒痰咳喘,配蘇子、半夏;若屬痰熱者,則配桑白 皮、瓜蔞以清熱化痰;若頑痰膠結胸中滿悶者,配海浮石、海蛤殼等以化痰軟堅。 2.用於噫氣,嘔吐。本品不僅降肺氣,又善降胃氣而止嘔噫。治痰濁中阻,胃氣上逆 而噫氣嘔吐,胃脘痞鞭者,配代赭石、半夏、生薑等,如旋覆代赭湯。 3.此外,還可用於胸脅痛,本品有活血通絡之功,常配香附等同用,如香附旋覆花湯。
旋覆花補充說明 【臨床應用】 1.用於喘咳多痰。 覆花功能消痰降氣而平喘,故適用於痰壅氣逆及痰飲蓄結所致的咳嗽痰多之症, 可與桑白皮、甜葶藶、陳皮、半夏等品配伍;如有表症者,當配解表藥同用。 2.用於噫氣,嘔吐。 本品性溫,能降氣消痰,故可用於脾胃虛寒或痰濕内聚所致的噫氣或嘔吐等症, 常與代赭石、半夏、生薑等品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 旋覆花(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 一錢至三錢,包煎。本品的頭狀花序如絨毛,入湯不易澄清,每能刺喉作癢,故需布包入煎。 【附藥】 旋覆梗:又較金沸草。即旋覆花的全草。性能、主治、用量、用法俱與旋覆花同。 【按語】 1.旋覆花以消痰降氣爲主要功能,故主要用於痰多咳嗽氣急及噯氣嘔吐等症。 2.經臨床實踐,旋覆花與前胡等量同用,可增強降氣化痰的功能。本品性屬微溫,
一般用於肺寒咳嗽;如遇肺熱咳嗽、痰多氣急者,也可配合清熱藥如魚腥草、蒲 公英、金銀花等品同用。 3.旋覆花始載於《本經》,又名金沸草。現在中藥店以旋覆花的莖葉稱爲金沸草, 又名旋覆梗,功用與花相似。 【方劑擧例】 旋覆代赭湯《傷寒論》:旋覆花、人參、生薑、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棗。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紫菀, 旋覆花, 百部, 桔梗, 薺苨 【品種來源】 本品為百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百部 (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 。蔓生百部 (S. japonica (BL.) Miq.) 或對葉百部 (S. tuberosa Lour.) 的塊根。主產於安徽、江蘇、湖北、浙江、山東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置沸水中略燙或蒸至無白心,取出,曬乾,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 甘、苦,微溫。歸肺經。 【功效】 潤肺止咳,殺蟲。 【主治】 用於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癆咳嗽。本品甘潤苦降,微溫不燥,功專潤肺止咳,無 論外感內傷、暴咳、久嗽,皆可用之。可單用或配伍應用。治風寒咳嗽,配荊芥、 桔梗、紫菀等,如止嗽散,若久咳不已,氣陰兩虛者,則配黃耆、沙參、麥冬等, 如百部湯,治肺癆咳嗽,陰虛者配沙參、麥冬、川貝母等。 2.用於蟯蟲、陰道滴蟲、頭虱及疥癬等。本品有殺蟲之功,可接觸殺蟲劑。治蟯蟲病, 以本品濃煎,睡前保留灌腸;治陰道滴蟲,可單用,或配蛇床子、苦參等煎湯坐浴 外洗;治頭虱、體虱及疥癬,可製成20%乙醇液,或50%水煎劑外搽。
百部補充說明 【臨床應用】 1.用於一般咳嗽,久咳不已,百日咳及肺癆咳嗽等症。 本品爲治肺癆咳嗽的要藥,且能用於一般咳嗽,尤以久咳爲良,用治頓咳,也有很好 療效。臨床常配合紫菀、款冬、黄芩、白芨等同用。 2.用於蟯蟲病及人、畜的頭虱、體虱等。 用於蟯蟲病可每天用生百部一兩,加水煎取濃汁30毫升,在晚上9~10時做保留灌腸, 連用五天,爲一療程。又用本品制爲20﹪的醇(70﹪)浸液或50﹪的水煎液塗擦,對人畜的 頭虱、體虱及虱卵都有強烈的殺滅力。此外,並可用以殺滅農作物蟲害。 【處方用名】 百部(洗淨,曬幹,切片用。殺蟲滅虱力強)、炙百部(蜜炙用,有潤肺作用)、蒸百部(蒸熟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 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 1.百部是一味具有抗癆作用的藥物,據報導,用本品配合黄芩、丹參等治療肺結核,具有一定療效。
2.本品又是一味常用止咳藥,不論新咳、久咳、寒咳、熱咳,都可應用。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可治新咳;配五味子、訶子等,可治久咳;配幹薑、半夏等,可治寒咳;配黄芩、竹茹等,可治熱咳。 3.此外,本品配白前、貝母、沙參等,又可用治百日咳。 【方劑擧例】 百部湯《匯言》:百部、麥冬、沙參、桑白皮、百合、茯苓、地骨皮、苡仁、黄耆。治久咳不已,咳吐痰涎。
紫菀, 旋覆花, 百部, 桔梗, 薺苨 【品種來源】 本品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oq.) A.DC.) 的根。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以東北、華北地區產量較大,華東地區質量較優。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剝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切片,曬乾生用。 【性味歸經】 苦、辛,平。歸肺經。 【功效】 宣肺化痰,利咽,排膿。 【主治】 用於肺氣不宣的咳嗽痰多,胸悶不暢。本品辛散苦泄,宣開肺氣,化痰利氣,無論 屬寒屬熱皆可應用。風寒者,配紫蘇、杏仁,如杏蘇散;風熱者,配桑葉、菊花、 杏仁,如桑菊飲;若胸膈痞悶,痰阻氣滯者,配枳殼以升降氣機,理氣寬胸。 2.用於咽喉腫痛,失音。本品能宣肺利咽開音。凡外邪犯肺,咽痛失音者,配甘草、 牛蒡子等,如桔梗湯及加味甘桔湯。若咽喉腫痛,配射干、馬勃,板藍根等。 3.用於肺癰咳吐膿痰。本品性散上行,能利肺氣以排壅肺之膿痰。治肺癰咳而胸滿, 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者,配甘草用之 4.此外,又可以其宣開肺氣而通二便,用治癃閉、便秘。
桔梗補充說明 【臨床應用】 1.用於咳嗽痰多及咽痛音啞等症。 桔梗辛開苦泄,功能宣肺袪痰。如外感咳嗽,常配合解表藥同用。屬於外感風寒者, 可與荆芥、防風、紫蘇葉、杏仁等配伍;外感風熱,可與前胡、牛蒡子、菊花、桑 葉等配伍應用。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可與牛蒡子、甘草、山豆根、射幹等同用。 2.用於肺癰及咽喉腫痛等症。 本品能祛痰而排膿,用治肺癰,可與生苡仁、冬瓜子、桃仁、鮮蘆根、魚腥草等配 伍;治咽喉癰腫,可與板藍根、牛蒡子、馬勃、白僵蠶、甘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 苦桔梗、白桔梗、玉桔梗(洗淨,曬幹,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 一錢至二錢,煎服。 【按語】 1.桔梗辛散苦泄,善能宣通肺氣、袪痰排膿,故適用於咳嗽多痰、咯痰不爽、咽痛、 失音以及肺癰等病症。 2.本品配甘草,可袪痰利咽;配枳殼,可利胸膈;配魚腥草,可排膿解毒而治肺癰。 【方劑擧例】 桔梗湯《金匱要略》:桔梗、甘草。治肺癰、咳逆胸滿、吐膿。
紫菀, 旋覆花, 百部, 桔梗, 薺苨 【品種來源】 薺苨(學名:Adenophora trachelioides)是桔梗科沙參屬的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的安徽、浙江、山東、遼寧、河北、江蘇等地,生長於海拔1,000米的地區,多生於山坡草地以及林緣,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別名: 甜桔梗、心葉沙參、杏葉菜、老母雞肉、杏葉沙參、白面根、土桔梗、空沙參、 梅參、長葉沙參 【性味歸經】 甘,寒。歸肺、脾經。 【功效】 清熱,解毒,化痰。治燥咳,喉痛,消渴,疔瘡腫毒。 【主治】 1.治療癤癰:將鮮薺苨根洗淨切碎,加入10%菜油研糊,再調入30%凡士林,敷 於局部,厚約0.5厘米,繃帶或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直至症状消失。 2.治療急慢性化膿性炎症初期。
薺苨補充說明 【書籍說明】 ①《別錄》: "解百藥毒。" ②《食醫心鏡》: "利肺氣,和中,明目,止痛。" ③《日華子本草》: "治蛇蟲咬,熱狂溫疾,署毒箭。" ④《綱目》: "主咳嗽,消渴強中,瘡毒疔腫。" ⑤《飲片新參》: "治虛損肺熱燥咳,生津液,養胃退蒸。" ⑥《科學的民間藥草》: "適合于咽喉炎,急性氣管炎等,粘滑祛痰。" ⑦《浙江中藥手冊》: "清肺火,化燥痰。治肺熱咳嗽,療心胸結熱。"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研末或作丸。外用:研末調敷或搗敷。 【附方】 ①治急、慢性支氣管炎:薺苨鮮根(刮去外表粗皮)一兩(乾者三錢),加枇杷葉(去毛)五錢。 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強中之病,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出也,消渴之后,即作癰疽:豬腎一具,大豆一 升,薺苨、石膏各三兩,人參、茯神(一作茯苓)、磁石(綿裹)、知母,葛根、黃芩、 栝樓根、甘草各三兩。上十二味,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去渣, 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渴乃飲之,下焦熱者,夜輒合一劑,病勢漸歇即止。
③治丁腫:生薺苨根汁一台,去渣,塗。《千金翼方》 ④治面皯蹭,滅瘢去黑痣:薺苨二兩,桂心三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醋 《千金方》豬腎薺苨湯 ③治丁腫:生薺苨根汁一台,去渣,塗。《千金翼方》 ④治面皯蹭,滅瘢去黑痣:薺苨二兩,桂心三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醋 漿水調下一錢,日三服。《聖惠方》 ⑤解鉤吻毒(鉤吻與芹相似,誤食之殺人): 薺苨八兩。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二 服。《金匱要略》 ⑥治紅茴香(山木蟹)中毒:薺苨根五錢,六月雪全草、綠豆各一兩,甘草二錢。水 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應用方劑 紫菀 旋覆花 百部 桔梗 薺苨 君 君 君 桔梗湯 蔥豉桔梗湯 桔梗杏仁煎 止嗽散 銀翹散 桑菊飲 柴葛解肌湯 敗毒散 參蘇飲 加减葳蕤湯 參苓白术散 天王補心丹 血府逐淤湯 杏蘇散 百合固金湯 藿香正气散 九仙散 貝母瓜散 普濟消毒飲 君 君 君 止 嗽 散 旋覆代赭汤 止 嗽 散 薺苨 散/飲/湯 君 射干麻黃湯 金沸草散 豬腎薺苨湯 防 風 散
補充
先認識中藥的概念及基礎 中藥配伍-1 (一)相須 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全蠍、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止痙定搐的作用。 (二)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黃連配木香治濕熱泄利,腹痛里急,以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為主,木香調中宣滯、行氣止痛,可增強黃連治療濕熱瀉的效果;雷丸驅蟲,配伍瀉下通便的大黃,可增強雷丸的驅蟲效果。 (三)相畏 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薑。 (四)相殺 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係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
(五)相惡 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蔘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蔘的補氣作用。 相惡,只是兩藥的某方面或某幾方面的功效減弱或喪失,並非二藥的各種功效全部相惡。如生薑惡黃芩,只是生薑的溫肺、溫胃功效與黃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牽制而療效降低,但生薑還能和中開胃治不欲飲食並喜嘔之症,黃芩尚可清泄少陽以除熱邪,在這些方面,兩藥並不一定相惡。 兩藥是否相惡,還與所治證候有關。如用人蔘治元氣虛脫或脾肺純虛無實之證,而伍以消積導滯的萊菔子,則人蔘補氣效果降低。但對脾虛食積氣滯之證,如單用人蔘益氣,則不利於積滯脹滿之證;單用萊菔子消積導滯,又會加重氣虛。兩者合用相制而相成,故《本草新編》說:「人蔘得萊菔子,其功更神。」故相惡配伍原則上應當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由此可以解釋,為什麼歷代本草文獻中所列相惡藥物達百種以上,而臨床醫家並不將相惡配伍通作配伍禁忌對待。 (六)相反 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見「用藥禁忌」)。 上述六個面,其變化關係可以概括為四項,即在配伍應用的情況。 1.有些藥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 3.有些藥物則由於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 考慮用。 4.一些藥物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於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
中藥配伍-2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 藜蘆反人蔘、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 附:十八反歌訣: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五參辛芍叛藜蘆。 十九畏: 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蔘畏五靈脂。 附:十九畏歌訣: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荊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蔘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逆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太凡修合看順逆,炮[zhk8]監炙煿莫相依。
妊娠用藥禁忌 主要討論妊娠禁忌藥。妊娠禁忌藥就是指在婦女妊娠期間,應該禁忌使用的藥物。 藥物對妊娠影響,古代醫藥學家早有所認識,如在《神農本草經》中即已載有6種具有墮胎作用的藥,梁代《本草經集注.諸病通用藥》專記了墮胎藥一項,主要還是從妊娠禁忌藥的角度來認識、對待,而不是在尋求墮胎的有效藥。 妊娠禁忌藥物,主要是根據其能引起墮胎或中止妊娠而提出來的。隨著對妊娠禁忌藥的認識逐漸深入,對妊娠禁忌機制的認識也在逐步加深。歸納起來,主要包括對孕婦和胎兒兩方面的影響:即對母體不利和產程不利;對胎兒發育影響及小兒生長不利。因此,無論從用藥安全的角度,還是從優生優育的角度來看,都是應當給予高度重視的。 妊娠禁忌藥,根據其對妊娠危害程度的不同,臨床上應區別對待。一般分為禁用與慎用兩類。屬禁用的多系毒劇烈、藥性峻猛及墮胎作用較強的藥物;慎用藥則主要是活血祛瘀、行氣、攻下、溫里等類藥中的部分藥物。 禁用藥:水銀、砒霜、雄黃、輕粉、斑蝥、馬錢子、蟾酥、川烏、草烏、藜蘆、膽礬、瓜蒂、巴 豆、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麝香、乾漆、水蛭、虻蟲、三棱、莪術等。 慎用藥:牛膝、川芎、紅花、桃仁、薑黃、牡丹皮、枳實、枳殼、大黃、番瀉葉、蘆薈、芒硝、 附子、肉桂等。
用藥劑量 明清以來,普遍採用16進位制,即1斤=16兩(1兩=10錢)。現在我國的中藥計量規定採用公制,即1kg=1000g。為了處方和配藥進行換算時的方便,按規定以如下近似值進行換算: 一兩(16進位制) ≈30g 一錢≈3g 一分≈0.3g 一厘≈0.03g 中藥的用藥量,通稱為劑量,一般是指成人在一日中味藥的用量。但也可為一劑藥物中每味藥的份量。在方劑中則是指藥與藥之間的比較分量,即相對劑量。準確地掌握用藥劑量,也是確保用藥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藥的劑量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依據藥物因素、病人情況及季節環境來確定。 一、藥物因素 (一) 藥材質地 一般來說,花葉類質輕的藥,用量宜輕(一般用量為3~10g);金石、貝殼類質重的藥物用量宜重(一般用量為10~30g);鮮品一般用量也較大(一般用量為30~60g)。 (二) 藥物性味 一般作用溫和、藥味較淡的藥,用量可重;作用強烈,藥味較濃的藥,用量則宜輕。 (三) 毒性強弱 無毒或毒性較小者用量變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藥物,尤其毒性較強者均應嚴格按照藥典控制劑量。 (四)方藥配伍
一般藥物單味應用時,用量可較大;入復方應用時,用量宜小。在復方中做主藥用量可大,做輔藥時用量宜輕。 (四) 劑型 在湯劑中,用量可大;在丸、散劑中,用量宜輕。 (五) 用藥目的 在臨床用藥時,有些藥物,由於用藥目的不同,同一藥物的用量也應不同。如檳榔用作消積行氣,可選常用劑量;用作殺蟲,即須按要求重用。再如瀉下藥牽牛子,同是用以瀉下,用於通便導滯,用量宜輕;若用於峻下逐水,則用量宜重。 二、病人情況 (一) 年齡 小兒身體發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氣血漸衰,對藥物的耐受力均較弱。藥物的用量應低於青壯年的用藥量。小兒五歲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五、六歲以上的可按成人量減半用。 (二)性別 一般藥物,男女用量區別不大,但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經藥用量一般不宜過大。 (三)體質 體質強壯者用量可重;體質虛弱者用量輕,即使是用補益藥,也宜從小劑量開始,以免虛不受補。 (四)病程 新病患者正氣損傷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體虛,用量宜輕。 (五)病勢 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緩病輕者,用量宜輕。若病重藥輕,有杯水車薪之嫌,病勢難以控制;
若病輕藥重,則恐誅伐太過,以致損傷正氣。 另外,在患者方面還應考慮到所在職業、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如體力勞動者的腠理一般較腦力勞動者的緻密。使用發汗解表藥時,對體力勞動者用量可較腦力勞動者稍重一些。 三、季節環境 (一)季節氣候 春夏季節,氣候溫和,肌膚疏鬆,發表、溫熱之品,用量宜輕,寒涼之品,用量可重;秋冬季節,氣候寒涼,肌膚緻密,發表、溫熱之品,用量可重,寒涼之品,用量宜輕。所謂「因時制宜」也。 (二)居住環境 居於高寒地區,肌膚多緻密,溫熱發散之品,用量可大;地處低洼潮濕之,祛濕藥物,用量宜重。所謂「因地制宜」也。
中藥的服用法 一般泛指中藥應用的方法。中藥應用方法內容廣泛,本章分別講述中藥的給藥途徑、煎煮方法和服藥方法四個面。由於中藥臨床應用以湯劑為主,故重點介紹中藥的煎煮方法及服用方法。 一、給藥途徑 給藥途徑亦是影響藥物療效的因素之一。在長期的用藥實踐中,我們的祖先創立了許多用藥方法。在給藥途徑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藥的傳統給藥途徑,主要以內服和外用(口服和皮膚用藥)為主。此外還有吸入、舌下給藥、粘膜表面給藥、直腸給藥等多種途徑。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藥的給藥途徑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內注射、穴位注射和靜脈注射等。 不同的給藥途徑各有其特點。因為機體的不同組織對於藥物的吸收性能不同,對藥物的敏感性亦有差別,藥物在不同組織中的分布、消除情況也不一樣。所以,給藥途徑不同,會影響藥物吸收的速度、數量以及作用強度。有的藥甚至必須以某種特定途徑給藥,才能發揮某種作用。如石膏的清熱瀉火,以內服為主;而收濕斂瘡,必須是煅後外用。臨床用藥時,具體應選擇何種途徑給藥,應綜合考慮藥物的作用特點與證情的需要。而病證與藥物對給藥途徑的選擇,還須通過對劑型的選擇來體現的。 二、煎煮方法 中藥的療效與劑型類別的選擇及製劑工藝的操作當否有著密切關係。由於湯劑是臨床應用最為常用的劑型,且大多由病家自製,因此,掌握正確的煎煮方法,也是保證臨床用藥療效發揮的重要條件。尤其是用水與火候的掌握,更是煎藥的關鍵。故李時珍曰:「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則藥亦無功。」 (一)煎藥器皿
最好先用陶瓷器皿,如沙鍋、砂罐。因其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並且導熱均勻,保暖性能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鏽鋼鍋。煎藥器皿切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因這些金屬元素易與藥液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致使療效降低,甚至還可產生毒副作用。 (二)煎藥用水 煎藥用水以無污染的井水、長流水為好,現在城市裡,則多以自來水為主。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但必須是無異味、潔淨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加水多少也是煎好藥的重要一環。加水量的掌握,原則上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來確定。一般用水量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若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而質地疏鬆,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少。為了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煎煮之前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藥物可浸泡20~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可浸泡1小時。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 (三)煎煮火候 煎煮中藥還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的長短。一般藥物宜先武火後文火,即未沸大火,沸後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解表藥及其他芳香性藥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維持10~15分鐘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 (四)煎煮次數
一般來說,一劑藥可煎三次,最少應煎兩次。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湯劑煎成後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藥物熾水煎煮後都會吸附一定藥液。其次主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藥渣再吸附。如藥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佔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入藥方法。 1.先煎 如金石、礦物、貝殼類藥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應打碎先煎20~30分鐘,然後與其他藥物同煎;又如川烏、附子等藥,也宜先煎。制川烏、制附片也應先煎半小時再入它藥同煎,因經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以確保用藥的安全。 2.後下 一些容易揮散或破壞而不耐煎者,如薄荷、白豆蔻、大黃、番瀉葉等藥,入藥宜後下,待他藥煎煮將成時投入,煎沸幾分鐘即可。大黃、番瀉葉等藥甚至可以直接用開水泡服。 3.包煎 有些藥物煎煮時易飄浮在藥液面上,或成糊狀,不便於煎煮及服用。如蒲黃、海金沙等,因藥材質地過輕,車前子、葶藶子等藥材較細,又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藥,煎煮時容易粘鍋、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藥材有毛,對咽喉有刺激性,這幾類藥入藥時宜用紗布包裹入煎。 4.另煎 一些貴重藥物,如人蔘等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渣所吸附,影響療效,以致造成浪費。
5.烊化 膠類藥物,如阿膠、龜膠、鹿膠等,容易粘附於其他藥渣及鍋底,既浪費藥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與其他藥汁兌服。 6.沖服 一些粉末狀、或液狀類藥物,如芒硝、竹瀝等藥,宜用煎好的其他藥液或用開水沖服。 三、服藥方法 (一) 服藥時間 根據病情需用要和藥物特性,選擇適當的服藥時間,也是合理用藥的要求。古代醫家對此很講究。《湯液本草》說:「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後蓋有義在其中也。」一般中藥湯劑,每日早晚二次分服。具體服藥時間應根據病情需要及藥物特性來確定。 1.清晨空腹服 因胃中沒有食物,所服藥物可避免與食物混合,因此可以迅速到達腸中,充分發揮藥效。峻下逐水藥晨起空腹時服藥,不僅有利於藥物迅速入腸發揮作用,且可避免晚間頻頻起床影響睡眠。 2.飯前服 胃中亦空虛。驅蟲藥、攻下藥及其他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宜飯前服用。因飯前服用,有利於藥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數藥宜飯前服用。 3.飯後服 胃中存在較多食物,藥物與食物混合,可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故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宜於飯後服用。消食藥亦宜飯後及時服用,以利充分發揮藥效。一般藥物,無論飯前或飯後服,服藥與進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藥效的發揮。 4.特定的時間服 為了使藥物能充分發揮作用,有的藥還應在特定的時間服用。如安神藥用於治失眠,宜在睡前30分鐘至1小時服藥;緩下劑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澀精止遺藥也應晚間服一次藥;截瘧藥應在瘧疾發作前兩小時服藥,急性病則不拘時服。
(二)服藥量 一般疾病服用湯劑,多為每日劑,每劑分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時左右服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利於頓挫病勢。 應用發汗藥、瀉下藥時,因藥力較強,服藥應適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為度,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 嘔吐病人服藥宜小量頻服。藥量小則對胃的刺激性小,不致藥入即吐,多次頻服,方可保證一定的服藥量。 (三)服藥冷熱 服藥的冷熱適度,應根據病情和藥物性質,來具體確定。服藥的冷熱,多指湯劑而言。一般湯劑,所謂「湯者盪也,」故多宜溫服。若治寒證用熱藥,更宜熱服。特別是辛溫發汗解表藥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不僅藥宜熱服,還需服藥後溫覆取汗。至於治熱病所用寒藥,如熱在胃腸,患者欲冷飲者可涼服;如熱在其他臟腑,患者不欲冷飲者,寒藥仍以溫服為宜。另外,用從治法時,也有熱藥涼服,或涼藥熱服者。 至於丸、散等固體藥劑,除特別規定外,一般都宜用溫開水送服。
方劑的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內經》提出的中醫藥處方原則,是對處方用藥規律的高度概括,是從眾多方劑的用藥方法、主次配伍關繫等因素中總結出來的帶有普遍意義的處方指南。 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亦較多。在一個方劑中,君藥是首要的,不可缺少的藥物。 臣藥有兩種意義: 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 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佐藥有三種意義: 佐助藥-協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 佐制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和烈性。 反佐藥-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 使藥有兩種意義: 為引經藥,引方中諸藥以達病處。 為調和藥,調和諸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