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烈師 多元文化與欣賞客家
前言 從一齣音樂劇談起 討論 課程理念 課程目的 課程要求 延伸閱讀 課後作業
四月望雨 臺灣音樂劇首部曲 《四月望雨》風光地 在國家戲劇院以四度 感動為名,演出第26 到29場;謝幕時,依 舊博得滿堂淚眼盈眶 觀眾的喝采。做為台灣故事的鄧雨賢(1906-1944)如此地令人痴醉;然而,做為客家故事的鄧雨賢,卻又不得不令人五味雜陳。
大稻埕進行曲(閩南語) 二十世紀向前行,文明走入台北城 美麗花都的形影, 要和東京拚輸贏 黑貓姊啊黑狗兄, 跳舞的腳步就愛踏乎定 自由開化爬山又過嶺, 無論啥麼阮是攏莫驚 攏莫驚,攏莫驚, 阮是台北城內,文明的黑貓黑狗兄 阮是世界一等,摩登的黑貓黑狗兄
那是令人驚奇的1930年代,反抗的槍聲早已杳然,而殖民者的政治力宰制則尚未深入,電燈、電話、自來水在這城市已司空見慣,此時飛機通航,百貨公司開張,甚至還辦了始政四十年的博覽會。新式的娛樂事業像電影、留聲機與唱片等引進台灣,逐漸形成了新的都市流行文化。用鄧雨賢的歌名說,這是一個《跳舞時代》。
此時台灣的電影與廣播事業快速發展,新興的媒體已搭好了舞臺,正召喚著新興的舞者們。於是1932年《大稻埕行進曲》初試啼聲,《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與《雨夜花》經典幾乎探囊取物般,通通完成於這個年代。
鄧雨賢:放我走 鍾有妹:你就去尋 鄧雨賢:讓我飛 鍾有妹:你就去闖 鄧雨賢:我想飛過山 鍾有妹:我不計較 鄧雨賢:飛過天空 鍾有妹:我不怨恨 鍾有妹:夜深無盡 鍾有妹:我會掌火 鄧、鍾:飛向我的夢,我的世界 鍾有妹:等你浪盡,等你歸來
這是一個鄉村客家書香世第的兒童,移民都市後,接受了完整的公學校與師範殖民教育,再赴殖民母國接受音樂教育,返臺後,成功地在新興音樂市場展翅高飛的生命故事。
四月望雨(閩南語) 純 純:四月的風,是微微的風 鄧雨賢:四月的雨,是綿綿的雨 純 純:一陣一陣的風,像我的激動 鄧雨賢:轉頭一笑的眼光, 使我心似海浪波動 你是我心中的美妙樂音 純 純:你帶我爬起在挽星高頂 鄧、純:夜雨滴落在土, 期待花紅正當時 風吹震動在心, 望風望雨四月時
白鳥弘:日本萬歲萬萬歲! 天皇萬歲萬萬歲 群 眾:這個跳舞的太平時代, 怎樣這麼緊就來離開 明天,咱的世界, 會變成啥款無人知 明天,我們的世界(閩南語) 群 眾:這個跳舞的黃金時代, 怎樣這麼緊就來離開 明天,咱的世界, 會變成啥款無人知 陳君玉:我的理想誰人會了解 不只是曲盤轟動的世界 台灣營養不良的症頭 需要特殊的藥方才有效 鄧雨賢:我的音樂誰人會了解 不只是感情虛華的世界 為了未來惦惦來忍耐 講嘸出的話藏心內 純 純:我的心情誰人會了解 不只是歌聲虛靡的世界 想要那人溫柔來對待 牽我的手,一次再一次 吉 村:在伊身邊我就真滿足 汝毋通笑我哪會這軟弱 為了愛情完滿的結局 就算打打骨頭我也顛倒勇 白鳥弘:日本萬歲萬萬歲! 天皇萬歲萬萬歲 群 眾:這個跳舞的太平時代, 怎樣這麼緊就來離開 明天,咱的世界, 會變成啥款無人知
就閩客漢文化為主體,接受日本殖民者文化洗禮,又再吸收西方文化,從而共同締造了十分特殊的台灣味而言,鄧雨賢無疑是最典型的代表,也因此這真是最精彩不過的臺灣故事。
取我去見花(閩南語) 曲:冉天豪/詞:王友輝 純純: 一蕊一蕊的花芽,一樹一樹的櫻花 東風吹,像你寫予我的信 隨風飛,滿山遍野在落雪 孤單飄零的櫻花 何時才能佮你來相會? 過海出征的尪婿, 何時才能笑面看你回?
然而,難題在於,這一表現終究是以閩南語發聲,它由李臨秋與周添旺作詞,而且更別說還有那七十多年來大大小小的演唱者以及演唱的時空背景等,這一切造就了鄧雨賢的台灣故事,而這故事裡,其實並沒有客家味。
據說鄧雨賢於創作台語歌謠之餘,同時也試圖採集傳統民謠與戲曲,以作為創作題材與靈感來源。他記錄了七字背、六孔興調、客家調、山歌等等;有的還加上個人的詮釋,並編寫成鋼琴伴奏譜。遺憾的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政治力箝制流行音樂,離開都市的鄧雨賢,竟然也隨跳舞時代的落幕,結束了那短暫的39年歲月。這些傳統民謠與戲曲,也就沒有機會運用於作品中。
對於台灣文化象徵地位如此崇高的藝術家,他的客家背景居然難以言說,甚至所餘僅剩故鄉及埋骨所而已,豈不難堪?或許正因如此,當初《四月望雨》這齣音樂劇尋求客家主政單位支持時,竟然未獲青睞。
感謝你煮的每一餐飯(客語) 鍾有妹: 母親教我,一個人只是半圓; 沒有尋到好姻緣,哪成一整圓; 做你的妻子,是天生命定; 看你幸福,我心滿意足。 鄧雨賢︰感謝妳喊我,每一聲 鍾有妹:照顧你冷暖,我願意 鄧雨賢︰感謝妳煮的,每一餐 鍾有妹:灶頭鍋尾我願意 鄧雨賢︰感謝妳養育,每一胎 鍾有妹:針頭線尾,我願意 鄧雨賢︰感謝妳陪我,每一日 鍾有妹:日陪夜伴,我願意
此刻聆賞劇中〈我的夢我的世界〉與〈感謝妳煮的每一餐飯〉,儘管頗聞對於劇中客家母性的過分歌頌略有微詞,但是仍欣見客語及其詞曲洗練地融合在整體表演中。如果鄧雨賢地下有靈,在這樣多元並進的新時代裡,自當再有創作吧? (我的部落格:http://asiilo.blogspot.com/)
討論 歷史, 一段二十世紀前半葉輝煌的音樂故事; 輝煌, 二十世紀末至今的淘洗,更加神采奕奕; 隱形的語言,顯形了; 埋沒的語言,出土了; 一種混搭的台風(Taiwan genre)文化逐漸成形。
課程理念 多元文化與欣賞客家
課程目的 客家素養與大學教育
延伸閱讀 張維安,2009,〈以客家為方法〉。
課後作業 一部電影…
新民和母親芳美,以及同父異母的弟弟Denny,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將父親的骨灰罈從美國帶回台灣苗栗,舉辦一場基督教式的追思禮拜。然而大伯義宏卻是反對到底,堅持要找法師來舉辦傳統的喪禮。一家人在斑駁的三合院團聚,卻也引發了一連串的衝突。
其實,新民一直是不諒解父親的。因為父親的外遇,他多了一個中美混血的弟弟,最後是由芳美接養。另外由於父親長年在外地經商,新民對於父親的樣貌,是模糊的,朦朧的,所以新民對於這趟旅程,總認為是多餘的,尤其回來台灣還要面對傳統又固執的大伯。
大伯的固執來自於傳統的包袱,對喪禮習俗僵化的認知,還有鄉里間的輿論壓力。深受傳統的影響,大伯相信藉由擲筊,可以和死者溝通,是最好的解決方式,這對於新民卻是天大的荒謬,無法接受這樣的迷信,但這或許是這次衝突解決的關鍵?
然而對於基督教追思禮拜中沒有牌位供奉的習俗,徹底的和大伯堅持的信仰相牴觸,於是大伯不惜一切地要辦一場風光的傳統喪事。追思禮拜當天,大伯帶著法師來到了教堂,想要把骨灰罈搶走,兩派人馬展開了直接的衝突。在激烈的爭吵拉扯中,骨灰罈被打翻了,骨灰也灑了出來。沉默的芳美第一次主動捍衛自己先生的遺願,命令大家住手,讓她可以完成為人妻的本分。芳美獨自地將骨灰收集,並帶領著出殯隊伍向外移動。
在通往墓地的狹小道路上,兩派隊伍互相推擠,路越來越窄,兩派隊伍終於變成一列。 隨著喪禮的結束,新民對父親的不諒解才逐漸化開,轉化成無限的思念。而原本吵吵鬧鬧的一家人,終於有機會可以在三合院裡好好一起吃ㄧ頓飯。
本劇導演姜博陞曾入選2010首爾電視節最佳導演獎。首爾電視節是由韓國廣電協會(Korean Broadcasters Association)主辦之亞洲新興國際電視劇大型影展,2010年共有來自亞洲、大洋洲、歐洲及美洲等地43個國家、172部電視劇報名參加,其中導演獎入圍只取八位,包括加拿大動作大片「The Summit」的導演Nick Copus,以及中國宮廷大戲「蒼芎之昂」的導演汪浚等人。
轉屋下 涂百鋒(飾演 新 民) Leandro(飾演 Denny) 洪綺陽(飾演 媽媽芳美) 羅思琦(飾演 大伯義宏) 涂百鋒(飾演 新 民) Leandro(飾演 Denny) 洪綺陽(飾演 媽媽芳美) 羅思琦(飾演 大伯義宏) 楊宗樺(飾演 法 師) 黃武山(飾演 阿 忠)
回去看電視,寫作業吧!